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師專業發展之網路基礎建設設計The Design of Web Based Infrastructur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莊益瑞* 劉子鍵* 周志岳* 陳德懷* 柯華葳* 張佩芬*臺灣景文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 * *臺灣中央大學教育學程中心*臺灣中央大學學習科技研究中心 *臺灣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臺灣中正大學心理系Tel:+886-2-2211-6036转274E-mail:.tw Fax: +886-3-426-194321世紀世界各國對教育改革均列爲首要工作,尤其針對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更是積極進行,中、小學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而教師是站在第一線的改革者,首當其衝的要面對挑戰。教師不再僅是教自己專長的科目,必須熟悉課程綱要中所歸納出來的學習領域和議題等相關科目,給學生的知識是一個統整的知識。因此,在各界紛紛提出倉促執行的疑慮時,急需相關的配套措施來培養教師專業素養,讓教改之路順利走下去。本研究即以臺灣的教育環境爲物件,針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以網路科技與學習科技的技術進行研究,開發一個以網路爲基礎(web-based) 的教師專業發展平臺,提供教師發展、管理、應用、分享與交流自我的專業知識,尤其是著重在以虛擬的資訊系統輔助實體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的形成,以學習社群的方式組織各種不同的專業成長學會,使資訊科技真正對教學創新(Instructional innovations)有所幫助。關鍵词:教師專業發展 九年一貫課程 教學創新 夫子館1 引言爲因應21世紀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社會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的新時代,臺灣教育部於2000年九月卅日公佈公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並預定於2001年九月開始實施。林前部長清江先生在記者會上宣示,未來公民中小學新課程,要培養學生具備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抛掉背不動的書包與學習繁雜的知識教材,正揭示了新課程的理想和方向(歐用生,2000)。曾部長也于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期專案報告中指出新課程的特色,包括:(曾志朗,2000)(1)松綁課程:以課程綱要代替課程標準。(2)強調基本能力:注重生活實用性,培養可以帶著走的基本能力,而不再是背不動的書包與繁重的知識教材,亦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進行既快樂又豐富之學習。(3)注重協同教學:故教師必須依學習領域組成教學群,實施協同教學。這種調整與改變,將破除學科分立的缺失,有助於全人教育的實現。(4)落實學校本位課程:學校教師在發展課程、自編教材、以及教學實施等均有相當程度的自主彈性。此一特性將使學校教育更具專業水準。(5)及早學習英語:自小學五年級起即實英語教學,以掌握學習外語的時機,並配合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6)融入六大議題:有鑒於環保、資訊、兩性、人權、生涯、家政等議題爲世界各國所重視,且其可做爲評鑒國家是否進步之重大指標,因此在新課程中將此六大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使學生在無壓力的學習環境中,自然而然培養出對此議題之關懷與瞭解。面對這種種的新措施和新觀念,老師們有些措手不及,難以招架。雖然教育部在全省各地三百三十四所公民中小學試辦,也舉辦了種子教師培訓,各縣市政府教育局也積極辦理九年一貫相關研習,表面上如火如荼的展開準備工作,但基層的老師卻仍然在等待與觀望中,期待政策的轉彎或執行時間的延緩,使得當初教改遠瞻性的美意,難以推展開來。究其原因,擔任教改第一線的教師以往不必擔心課程的設計與發展,有部頒標準教科書可用,漸漸養常被動和依樣畫葫蘆的慣性,久而久之就喪失課程設計的能力(陳伯璋,2000)。一旦要讓老師恢復專業的功力,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必須開始進行與一點一滴的累積。既然在此一教改行動中,教師專業成長(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變成一個相當重要且急需解決的問題,必須先厘清教師在此一關鍵的角色。陳伯璋指出,教師今後在課程發展中應扮演的角色是課程改革的推動者(change agent),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者(designer),課程改革的行動研究者(action reseacher),以及課程發展的協調者(negotiator),教師應是教育改革的主體,而不是被改的物件(陳伯璋,2000)。饒見維也指出,九年一貫課程在教師角色期望上的轉變是從官定課程的執行者轉換爲課程的設計者、從被動的學習者轉換成主動的研究者、從教師進修研習轉換成教師專業發展、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成能力的引發者(饒見維,1999)。因此,教師必須喚起原本應有的專業技能,此專業技能不僅是專業科目上的技能,還有必須具備教師教育方面的知能與技能,才能提振日漸式微的教師社會地位。由此可見,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性愈來愈大,也愈來愈急迫。然而,此番大改革並非容易之事,如果要徹底扭轉整個教育文化,以及提升教育品質,除了配套措施的因應外,在知識經濟時代裏,也應該極力藉由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力量,加速教師專業成長的進度。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有效率的知識管理,使之發揮事半功倍之效。近年來,隨著電腦軟硬體和網路的快速發展,在各方面帶來相當大的影響與改變。其中將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與學習活動上,尤其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和韓國等國家都將資訊科技運用在教育之中的資訊教育視爲影響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並且定出推行計劃來加以積極推展。相對地,國內也積極宣導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觀念,教育部並且規劃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因爲運用資訊科技來輔助學習可以讓學習變得具有意義(meaningful),它可以:(1)藉由輔助學習者觀念比較、資訊搜尋和作品呈現的過程,做知識之建構;(2)透過科技提供真實情境,問題解決過程,經歷從做中學的知識學習;(3)透過科技傳播特質,提供合作學習討論,互動的機會(楊諮燕、高熏芳,2001;Jonassen, Campbell, and Davidson, 1993)。教師專業的成長中,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亦是必要的基本技能,教育部及各縣市在近幾年積極培養公民中小學教師之資訊基本素養,雖有所不錯的成果,但空有一身絕技,卻不知如何發揮在教學應用上,對專業成長沒有發揮實質的幫助。此外,硬體的發展速度一直是超越軟體的發展速度,目前市面上的應用套裝軟體仍然不夠親切好用,許多高技巧的軟體技術大部分都應用在商業與娛樂上,而特別爲教師設計的專業發展軟體或系統,實在少之又少。技術好一點的教師也許想自行發展相關軟體,卻發現門坎頗高,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將難以估計。本研究即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擬建設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網路基礎平臺(framework),提供教師專業成長所需之資訊工具,包括教學計劃、教學素材和評量題庫的設計與管理、課程的發展、學習專業知識、發表自己的作品、分享教學經驗等,提供教師發展、管理、應用、分享與交流自我的專業知識,尤其是著重在以虛擬的資訊系統輔助實體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的形成,以學習社群的方式組織各種不同的專業成長社群,促進教學創新的傳播速度,讓每個人都能被帶上來。2 教學創新的模式以往教師每天的教學生活大部分都是在教室裏,也因爲有固定教科書可用,教學方法通常不是自己構想就是詢問資深教師,只要三到五年就能輕鬆應付教學內容與狀況,就因此很少與其他教師經驗交流,難以再有創新之構想出現。新的課程特色在於課程統整,教師必須體認到,教學準備都要從零開始,體認新課程對自己教學的挑戰,重新拾起自己的專業能力,以認真心態來面對(洪寶蓮,民88)。九年一貫的重點在於教學創新,而教學創新的歷程與一般的商業産品創新歷程有許多類似之處,皆必須經過不斷的試用與修改,一旦爲大多數人接受後,才能真正發揮其所帶來的好處。但教學是一項直接與人接觸的活動,是一個專業的診斷與篩選過程,依不同的物件、環境與時間而有所不同,故我們認爲教學創新的歷程應該是一個包含創新、分享、選擇和修改四個過程的循環,如下圖所示。教學創新循環Circle of instructionalinnovation修改Modification選擇Selection創新Innovation分享Sharing當教師針對課程構想出一個創新(Innovation)的教學計劃或教材後,往往只是自己使用,自己修改,很少透過別人的檢驗或試用而提供改進的建議,因此一項創新的教學不論好壞都應先分享(Sharing)出去,每個老師都應該勇於發表與分享,才能使自己成長。接著,教師選擇(Selection)好的建議或好的實施結果,甚至是參考他人不錯的策略來修改(Modification)自己的教學,而成爲另一個新的創新教學設計,進入另一個新的教學創新(Circle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循環。然而,大部分的老師內心裏創新的因數都因爲塵封已久,而到用時方恨少,因此可以藉由較具創新特質的教師分享與引導,直接透過選擇步驟進入教學創新循環,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高、更遠,讓自己逐漸變成創新者(Innovator)。我們相信,這樣的循環可以藉由群體的力量幫助教師更快的專業成長,也可以改變傳統封閉的學校文化。3 教師專業發展網路平臺之設計基於上述教學創新循環的理念,我們認爲教師專業發展最主要的發展內涵在於教材、教法、學習評量及教師學習社群等方面的成長,可概分爲課程發展和學習社群兩個發展方向。我們整合了許多以往的研究成果(臺灣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應用從臺灣到全世界,陳德懷,2000),以及增加不足的部分,建置了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輔助平臺(infrastructure) - 夫子館(Confucius House),這個網路平臺提供了教師教學上所需要的各種系統,包括了上述兩大類的專業發展要項,其中課程發展方面的系統包含教學計劃交換中心、校本課程中心、教學素材交換中心和評量資源交換中心等,在學習社群方面的輔助系統包含夫子學苑、夫子學會、夫子期刊和夫子電視臺等。這八個子系統看似獨立,卻環環相扣,如下圖所示。圖1 教師專業發展之網路平臺-夫子館的八大子系統夫子館內各子系統均具備前述教學創新循環之特點,稱爲內部循環(internal circle);且每個子系統之間的互動模式也具有此循環的特色,稱爲外部循環(external circle),茲說明如下。3.1 整體運作模式外部循環由於教師平時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教學及輔導學生,即便是休息時間或下班回家後,也可能都在思考如何教學與輔導,可說是標準的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而以往由中央政府教育單位研發統一的教材在公民中小學中使用,教師可以有固定的教材進行教學,只要教過兩三年後,對教材應可熟悉,不致於花太多的時間在備課或撰寫教學計劃(instructional plan;一般簡稱教案)。但九年一貫新課程強調課程發展的權利下放,教師必須面臨選擇或者自行編制教材的挑戰,學校亦有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壓力,且教學的目標強調以能力取向,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學校本位及彈性課程等改革性的做法,教師必須面臨更多的專業考驗。亞卓夫子館所提供的教學計劃交換中心即提供教師一個可以撰寫教學計劃的工具,而在撰寫教學計劃的同時,可以從教學素材交換中心彙入所製作或搜集的教學素材應用於教學活動,從評量資源交換中心彙入所製作或搜集的教學題庫應用於評量的活動,思考在教學計劃中呈現這些教材的邏輯步驟,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進一步在恰當的學習結束點實施評量活動。縱使提供老師好用的編輯教材和撰寫教學計劃的工具,教師不一定會使用,因爲教案不會自己寫好,教材和題庫不會自動産生,還是必須經由教師設計出來。即便是想參考別人的教案來教學,也得有一批老師先寫好一些代表性的作品,除了示範外,也可起帶領之作用。夫子學會是一個教師社群的實體組織,結合有志於推廣資訊科技應用于教育的教師,共同推廣夫子館的理念,以實際的聚會和觀摩教學活動,互相交流彼此的心得。熱心的老師亦可透過夫子學苑在網路上開課,分享經驗。必要時可以由夫子電視臺到教室現場錄製教學示範影片,於網路上公開放映。如此一來,經驗豐富的老師可以帶動資淺的教師,資淺的教師也可以帶動實習教師,或甚至是交互的影響,形成一個自治的學習社群。當老師們都能將自己的教學計劃上網後,教學計劃或教材資源會很龐雜,良誘不齊,於是夫子館成立了夫子期刊。就像學術期刊般,教師可以將自己的精心傑作,不論是教案、教學素材、或者是評量資源等,皆可在此投稿,經由期刊的編輯委員審核通過後,就會刊登在此期刊中,讓優秀的作品得以獲得肯定與散佈。教師亦可透過夫子期刊找尋自己想參考的資源,且這些資源都是經過審核篩選過的,可節省教師搜尋合適的資源的時間。如果學校的老師都能運用夫子館的教學計劃交換中心將每學期的教學計劃設計出來,則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就孕育而生。校本課程中心將提供學校的決策者(通常是校長或課程發展委員會)一個監控與決策的平臺,決策者可以看到學校教師人力資源的分配、專長的分佈、教案設計的適切性(例如:可找出重復的教學主題)、能力指標的檢核、學生學習歷程等等,除了可以檢討課程的設計外,亦可發展自己學校的課程特色,真正發揮校本課程的精神。綜合上述的運作模式概念,對映到教學創新循環時,在創新的階段,教師可以透過教學計劃交換中心、教學素材交換中心和評量資源交換中心來創作教學中所需之教材、教法和評量題庫;在分享階段,教師可以透過學習社群功能,如夫子學會、夫子學苑和夫子電視臺等分享彼此的創作經驗、創作理念和教學心得,並進一步推廣優良之教學理念;在選擇階段,透過夫子期刊篩選出教師優良創作,除了有示範作用外,亦可鼓勵教師積極創新教學;在修改階段,透過分享和選擇的去蕪存菁後,所能留存下來的寶貴知識,正好可以回饋給校本課程中心制定課程發展方向之參考,使創新的理念再重新出發。教師透過以上的專業成長模式,以及促進專業成長的環境,將可以有效的運用資訊科技和網路科技的力量,輔助教師迅速且有效的成長。3.2 子系統運作模式及功能內部循環根據前述的兩大發展方向,夫子館的八個子系統依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可分爲課程發展輔助系統和學習社群輔助系統,各子系統之內部循環特點及功能分述如下。3.2.1 課程發展輔助系統在教材系統方面包括了教學計劃交換中心、校本課程中心、教學素材交換中心、評量資源交換中心等四個子系統,說明如下:(1)教學計劃交換中心(劉子鍵,2001)教學計劃是教師課前準備的重要工作之一,集教材、教法與評量之技巧於此,是教師智慧的彙集與專業的表現,因此,提供教師一個便利的教學計劃設計工具,可以讓老師把心思放在教學創新之上,其他有關設計的瑣事就交給電腦來處理。本系統提供以模版爲導向(template oriented)的設計模式使每個教師能就模版之綱要來思考與設計教學(創新階段),這些資料均逐欄存放在資料庫中,不但容易管理,而且能提供彼此的資料引用(分享與選擇階段),讓彼此能有一個共同的語言分享教學的創意與經驗。同時,教師可透過搜尋和瀏覽工具觀摩他人的教學計劃,並留言給作者,不論是鼓勵或批評都可以給作者一個反省修改的機會(修改階段),促進下一次的創新動機。(2)教學素材交換中心(陳德懷,2001)教學素材可視爲教師教學的內容,或者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即使是一張圖片、一份文件、一段音樂、一段影片、網路畫面、一個仿真程式等都可算是素材,這些內容經過數位化後,以檔案的型態存在每個教師的個人電腦裏,僅能供個人使用,好的教材不容易分享出去,加上現在電腦病毒猖獗,管理不易。素材交換中心提供教師分類上傳個人製作或搜集的教學素材(創作與分享階段),亦可藉由搜尋功能找到適用的素材(選擇階段),應用在教學上,或者是被教學計劃所引用。如果素材的使用率或者被他人引用的機率不高,系統會主動將此資訊告知使用者,以激勵創作者的不斷反省與改善(修改階段)。(3)評量資源交換中心教學評量將視爲一項重要的教學過程,透過評量教師能知道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藉此回饋反省教學。但創作評量試題也是一件需要專業知能與技巧的工作,爲減輕教師編寫評量試題的困難度及創新性,本系統將提供模版式的評量試題創作工具,提供多樣化的評量模式試題編寫方法,教師僅需著眼於評量的內容,而不必關心試題的表現技巧(創新階段);同時,除了自己所編輯的題目外,亦可透過搜尋工具查詢其他老師創作的題目(分享階段);教師撰寫教學計劃時亦可於本中心挑選適用的評量題目,應用於教學上所需之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或總結性評量(summarized evaluation)(選擇階段);題庫的優劣除了直觀的判斷外,也可以從實際的施測結果評斷之,本系統提供教師彼此評估所創作的題庫,擇優汰劣,提升評量題庫品質(修改階段)。(4)學校本位課程中心學校本位課程(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學校本位管理的一環,亦是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中央政府將課程發展的權利下放到學校後,學校必須面臨自行發展屬於學校特殊環境需求的課程,這不但是一件大工程,也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大部分的學校採用由上而下的方式進行規劃與執行,固然可以比較有效率的進行,但往往負責規劃課程的委員會並不很瞭解基層老師們的想法,使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形仍然存在。本系統即可補足此一缺憾,當教師撰寫完教學計劃後,學校可以透過本系統監看和管理學校課程的整體發展,包括以班級、年級、年段、學習階段和全校的角度來分析教學的內容、能力指標運用情形、教學時數分配、教師專長分佈、對學校有幫助之社區人士基本資料、以及學生學習狀況等,提供教師、學校經營者或課程發展委員會規劃學校爲本之課程發展參考(創新與分享階段)。經決策實施課程發展方案後,經過一段時間後,可從學生的表現得知此策略之優劣,從而選擇好的模式,修改活揚棄不好的模式(選擇與修改階段)。如此一來,便可針對實際的需求與情境,制定或修改課程的發展方向,上下一心,齊力完成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任務。3.2.2 學習社群輔助系統在教師成長團體方面,強調以實際的組織,輔以相關之資訊系統,促進教師分享彼此教學經驗與理念爲重心,包括下列四項組織與配合之系統:(1)夫子學會(張佩芬,2001)夫子學會是一個實體的組織,其主要宗旨是:協助教師利用課程發展輔助系統,設計符合九年一貫課程設計理念的教學計劃;培育與選拔專家教師,作爲日後校內與校外之推廣研習會的講座,以促進經驗分享與傳承交流;協助教師規劃科技的運用與軟硬體的取得;提供教學範例與指導,協助教師將科技用於教學上;夫子期刊的推動與審核。參與學會的老師須對教育相當有熱忱,喜歡幫助別人,自己也願意努力充實自己,讓自己成長外,也讓幫助別人成長。目前已經組織完成此團體,並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增進經驗交流。學會將設網站系統,主要功能爲輔助相關之行政與公告服務,提供教師最關心的教育新聞與相關訊息,成立各種學習社群討論群組(newsgroup),輔以虛擬社群經營所需之通訊工具,如討論版、布告欄、聊天室、作品分享區等,使專業知能發展的時間與空間無限延伸。學會利用實際的組織活動配合虛擬的通訊系統(communication system)使教學經驗的創新、分享、選擇和修改的循環得以隨時隨地進行,並能保持相當程度的忠誠,讓社群較能永續經營下去。(2)夫子學苑(楊叔卿,2001)教師除了自我成長外,也可以透過夫子學苑學習相關專業知識,這是一個網路的開課系統,在這裏會不定時開立有關教材製作、教學方法、教學評量、專業知識、學生輔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在線課程,供教師修習之用(創新階段)。除了由夫子學會指定開課的課程外,也鼓勵老師自行開課,將自己的專長分享給其他老師(分享階段)。其開課功能包括教務處、課程選單、留言版、個人書房(含課程資訊、課程教材、留言版、課程成員、小組專區、評量、討論區、上線列表等)、活動中心等。在秉持著教育學大師杜威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下,教師在開課和修課的過程中,可督促自己吸收與反省專業知能,增進教學創新的動能與信心(選擇與修改階段)。(3)夫子期刊(黃興燦,2000)期刊(journal)是學術界熟悉的刊物,專門提供具有品質把關(quality assurance)的學術性文章,正因爲是經過學有專精的學者篩選與評估,才能保證期刊的水準在一定的程度以上。以此理念,教師在夫子館裏所創作的教案、素材、評量題庫等,若能經由類似期刊的機制篩選出優良的作品,可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創作更好的作品。期刊採用同儕互評(peer review)的方式進行審查,由夫子學會評選出優秀且積極熱心的教師擔任主要評審,或從期刊作品的創作者中挑選具有該項學習領域專長之教師擔任評論者,透過在線的投稿、審稿、出版、瀏覽等管理工具,教師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或專長,不定時在線提交作品(創新階段),查詢審稿情形,與評審互動討論,將作品修改得更好(修改階段)。經過多次修改後達到出版的標準,就可以正式發表於期刊中,供他人觀摩學習(分享與選擇階段)。(4)夫子電視臺(王鵬堯,2001)教師專業成長的成果展現,就是在教室中的實際教學過程,往往當初構想的教學計劃,在教室實施後發現根本行不通,或有很大的落差。如果引用他人的教學活動設計,還可能發生誤解或錯置的情形。因此,夫子電視臺提供教師將自己教學過程透過數位攝影機錄製後,將影片放在網站上,供其他教師在瀏覽教案時,以實際的教學歷程呈現教案的運用方法,達到仿效之目的。系統將提供影片轉文件的技術與工具,並搭配教學計劃交換中心的教案瀏覽功能,進行分類管理,成爲教學計劃的輔助檔案。故此系統的創新過程將隨著教學計劃交換中心的教學創新循環進行。4 結論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主要關鍵角色,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然而,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更多關懷與幫助,增加信心和減少挫折。本研究以教學創新的循環歷程,包括創新、分享、選擇和修改四個階段,利用資訊科技的優勢打造一個網路爲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平臺夫子館,提供教師專業成長所需之課程研發工具,及學習社群的組織輔助系統,使教育改革的理念得以落實進行。目前夫子館的八大子系統,已經整合建構完成了四大子系統,包括教學計劃交換中心、教學素材交換中心、教學評量交換中心和夫子學苑等,自2001年5月開館以來,獲得教師普遍的好評與高使用率,教師創作的教案、素材和題庫正迅速累積中,截至本論文完稿前,教學計劃約有4500份,素材約有200份,題庫約有13000題。其他四個子系統正積極建構中,將於近期內發表,屆時將進一步評估系統的使用成效,以及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程度。參考文獻1王鵬堯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研究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應用從臺灣到全世界第四分項子計劃亞卓電視臺2001年研究成果報告書臺灣20012洪寶蓮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和進修邁向課程新紀元(一)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教材研究發展協會199963張佩芬“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研究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應用從臺灣到全世界第四分項子計劃亞卓鎮之榮譽組織研究2001年研究成果報告書臺灣20014陳伯璋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臺北市教師專業成長研討會20009155陳德懷“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研究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應用從臺灣到全世界計劃編號甲-90-FA07-1-4臺灣20007陳德懷“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研究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應用從臺灣到全世界第四分項子計劃夫子館之整體規劃2001年研究成果報告書臺灣20017曾志朗公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相關問題專案報告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期專案報告200010238黃興燦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研究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應用從臺灣到全世界第三分項子計劃亞卓期刊2000年研究成果報告書臺灣20009楊叔卿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研究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應用從臺灣到全世界, 第四分項子計劃全民學校2001年研究成果報告書臺灣200110楊諮燕,高熏芳因特網融入學習領域教學創新之探討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臺灣20011030-3111劉子鍵“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研究計劃學習科技主動社會學習及應用從臺灣到全世界, 第三分項子計劃探究式學習之教學計劃設計研究2001年研究成果報告書臺灣200112歐用生公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特色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康軒200013饒見維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邁向課程新紀元(一)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教材研究發展協會1999614Jonassen, D.H., Peck, K.L.& Wilson , B.G., (1999)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Most of the counties of the world treat the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first important miss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especially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k-12 education. This will mak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ti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teachers will have to confront and break through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外包经营合同范本
- 建筑委托采购合同范本
- 纱窗装修合同范本
- 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护理查房
- 农机设备合同范本
- 安全机械租赁合同范本
- 仓库置物架安装合同范本
- 木板材购销合同范本
- 栏杆工人劳务合同范本
- 典当房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云南-云南药剂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选100题】)
- 2025年度铝合金门购销及节能技术合同
- 物业公司电瓶车管理制度
- 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个案
- 广告创意与用户体验-第3篇-洞察阐释
- 2024年10月19日北京市下半年事业单位七区联考《公共基本能力测验》笔试试题(海淀-房山-西城-通州-丰台-怀柔)真题及答案
-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基层应用指南(2024年)》解读 2
- 2025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 企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 DB13T 5545-2022 选矿厂安全生产基本条件
- 探索语文学习的有意义情境任务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