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求和公式.docx_第1页
条件求和公式.docx_第2页
条件求和公式.docx_第3页
条件求和公式.docx_第4页
条件求和公式.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在Excel中做统计,经常遇到要使用“条件求和”,就是统计一定条件的数据项。经过我以前对网络上一些方式方法的搜索,现在将各种方式整理如下:一、使用SUMIF()公式的单条件求和:如要统计C列中的数据,要求统计条件是B列中数据为条件一。并将结果放在C6单元格中,我们只要在C6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B2:B5,条件一,C2:C5)”即完成这一统计。二、SUM()函数IF()函数嵌套的方式双条件求和:如统计生产一班生产的质量为“合格”产品的总数,并将结果放在E6单元格中,我们用“条件求和”功能来实现:选“工具向导条件求和”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按右下带“”号的按钮,用鼠标选定D1:I5区域,并按窗口右边带红色箭头的按钮(恢复对话框状态)。按“下一步”,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按“求和列”右边的下拉按钮选中“生产量”项,再分别按“条件列、运算符、比较值”右边的下拉按钮,依次选中“生产班组”、“=”(默认)、“生产一班”选项,最后按“添加条件”按钮。重复前述操作,将“条件列、运算符、比较值”设置为“质量”、“=”、“合格”,并按“添加条件”按钮。两次点击“下一步”,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按右下带“”号的按钮,用鼠标选定E6单元格,并按窗口右边带红色箭头的按钮。按“完成”按钮,此时符合条件的汇总结果将自动、准确地显示在E6单元格中。其实上述四步是可以用一段公式来完成的,因为公式中含有数组公式,在E6单元格中直接输入公式:=SUM(IF(D2:D5=生产一班,IF(I2:I5=合格,E2:E5),然后再同时按住Ctrl+Shift+Enter键,才能让输入的公式生效。上面的IF公式也可以改一改,SUM(IF((D2:D5=生产一班)*(I2:I5=合格),E2:E5),也是一样的,你可以灵活应用,不过注意,IF的嵌套最多7层。除了上面两个我常用的方法外,另外我发现网络上有一个利用数组乘积函数的,这是在百度上发现的,我推荐一下:三、SUMPRODUCT()函数方式:表格为:ABCD1姓名班 级 性别余额2张三三年五 女983李四三年五 男1054王五三年五 女335李六三年五 女46现在求求出三年五班女生的总余额。公式:=SUMPRODUCT(B2:B5=三年五)*(C2:C5=女)*(D2:D5)解释:SUMPRODUCT在给定的几组数组中,将数组间对应的元素相乘,并返回乘积之和。语法 SUMPRODUCT(array1,array2,array3, .)Array1, array2, array3, . 为 2 到 30 个数组,其相应元素需要进行相乘并求和。在这里(B2:B5=三年五)*(C2:C5=女)*(D2:D5)为一个数组,其中(B2:B5=三年五)*(C2:C5=女)为确定满足准备求和条件的单元格所在的行,*(D2:D5)则是满足求和条件的单元格的范围。第三个函数不常用,我对它也不是很了解,为尊重作者原著,我只有把他的内容贴出来,请见谅。其实上面的第二个方式(sum函数嵌套if函数)和第三个方式(sumproduct函数)不但可以实现双条件求和,也可以实现三条件求和甚至多条件求和的。只不过函数稍微变更一下的。四、除了上述三个方式外,很多朋友也喜欢用条件过滤、排序、自动筛选、分类汇总等方式来进行“条件求和”的,也是非常简单的,我不叙述了,另外我还推荐一个在EXCEL2007中的新函数。五、SUMIFS函数该函数在EXCEL2007中被广泛使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例如第三个方式中的例子,我们就可以输入公式:“=SUMIFS(D2:D5,B2:B5,三年五,C2:C5,女)”,是不是更轻松?Excel 多条件计数、求和 (统计用)2011年01月10日 星期一 22:39SUMPRODUCT(),excel自带函数,语法为SUMPRODUCT(array1,array2,array3, .),array指数组。每个数组含有数量需相等。作用是将数组间对应的值分别相乘,并返回乘积之和。利用函数这一特性,可以方便的条件计数和条件求和。不仅能替代COUNTIF(),SUMIF()的功能,还可进行这两个无法实现的多条件统计。以此表格举例:1. 求1号来人数量,即统计A列有几个相同日期。计数类,用数组不等式运算即可(写入日期的单元格需设置成日期格式,方法是右击单元格,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在“数字“选项卡下,选择日期)可以在其他列单元格写入需统计的日期,如写在E1单元格内,再在另选一单元格显示结果,输入=SUMPRODUCT(A2:A7=E1)*1),结果为3。过程为先运算A2:A7=E1,将A2至A7单元格分别与E1比较,得数组true,true,true,false,false,false,因为true和false不能相加,而乘1可以将之转换成1和0,因此,最后为1+1+1+0+0+0=3。2. 求1号至2号来人数量,即同时满足大于等于1号和小于等于2号。增加一数组,利用1*0=0,1*1=1,0*0=0的数学关系,除去不满足项选两个单元格填入开始、结束日期,这里选E1和E2,另选一单元格输入=SUMPRODUCT(A2:A7=E1)*1,(A2:A7=E1)*1结果:1,1,1,1,1,1,数组(A2:A7=E1)*1,(A2:A7=,小于等于=,不等于,逻辑与*,逻辑或+。(后两个只适用于不等式,即出现在两个不等式中间)空单元格表示 ,包含XX文字的单元格 *XX文字 (*,?都是通配符,用法参考搜索规则)单元格地址表示,如E2,也可表示成$E$2、$E2、E$2,后者优势在于用鼠标在单元格右下角出现十字键头拖动时,复制出的新公式内的单元格地址不会变化(不改变),前一个$表示E列不变,后一个$表示2行不变。最后,转一个网上搜到的另一种方法,全部使用最常见的函数来实现上述功能。想我为此查了N久,才找到SUMPRODUCT(),还自己摸索了N久,才能使用上,后来却发现下面这个强大的教程,不过还是觉得SUMPRODUCT()更好理解些。原地址:/106/1764106.shtml例解Excel的各种求和计算2004-02-03 11:20作者:海风出处:天极办公软件责任编辑:ShinyExcel以其强大的计算功能著称于世,在日常工作中,Excel主要用到其统计和求和等功能。在Excel中可以计算各种各的求和,如简单求和、单条件求和、多条件求和等。我们利用下图所示的数据表为例,具体介绍如何利用公式来进行多种方式的求和。文章末尾提供.xls文件供大家下载参考。为了便于输入区域范围及理解,本文用一些代号来代替区域。所谓“代替区域”的具体方法是利用菜单的“插入-名称-定义”功能进行操作。如图1所示,在文本框“当前工作簿中的名称”中输入代号,如“ Age”,然后在引用位置中输入所要代替的范围(也可以单击右下角的红色箭头进行区域选择D2:D31单元格),最后单击“添加”即可。这里我们用“Name”来代替“B2:B31”,用“Sex”来代替“C2:C31”,用“Age”来代替“D2:D31”,用“Position”来代替“E2:E31”,用“Salary”来代替“F2:F31”。一、简单求和统计所有的工资总和:在单元格F35中输入“=SUM(Salary)”即可(不包括引号)。SUM()是求和函数,返回某一单元格区域中所有数字之和,比如SUM(3,4)等于7。二、单条件求和统计男职工之和:用COUNTIF()函数来进行统计。COUNTIF()函数返回给定区域内满足一定条件的单元格的数目。在需要返回值的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Sex,男)”,该函数在Sex区域中计算单元格内容为“男”的单元格数目。统计工程师工资之和:用SUMIF()函数来进行求和。该函数返回满足某一特定条件的区域内所有数字之和。在需要返回数值的单元格中输入:“=SUMIF(Position,工程师,Salary)”。该函数在Position区域中寻找内容为“工程师”的单元格,然后对“Salary”区域中的相应单元格进行求和。求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工资之和:在需要返回数值的单元格中输入:“=SUMIF(Position,*工程师,Salary)”。其中“*”是通配符,类似于DOS下通配符的含义,在这里与“工程师”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后代表所有包含“工程师”的字符。求30岁以下职工工资:在需要返回数值的单元格中输入:“=SUMIF(Age,5000)”。三、多条件求和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遇到一些有多个条件的求和方式,这时就要用到数组公式。顾名思义,数组公式就是对数组进行计算,数组公式可以同时进行多重计算并返回一种或多种结果,只不过它的参数是数组罢了。数组公式的创建方法很简单,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后按 CTRL+SHIFT+ENTER 组合键即可生成数组公式。 求男性高级工程师人数:在需要返回数值的单元格中输入:“=SUM(Sex=男)*(Position=高级工程师)”,然后按“CTRL+SHIFT+ENTER”即可自动在公式两端加上“”生成数组公式(以下公式输入均要按此组合键)。其中“*”在这里代表逻辑组合中的“与”,即購满足“男”和“高级工程师”这两个条件。计算过程就是自动在“Sex”区域和“Position”区域查找满足“男”和“高级工程师”的单元格并在内存中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区域,然后计算其个数。求女性或助工的工资之和:在需要返回数值的单元格中输入:“=SUM(IF(Sex=女)+(Position=助理工程师),Salary)”。这里“+”是代表“或”的意思,即条件“女”或“助理工程师”满足一个即可。求女性助工的工资之和:在需要返回数值的单元格中输入:“=SUM(IF(Sex=女)*(Position=助理工程师),Salary)”,当然不要忘了按组合键。“*”表示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求男性、高工或年龄大于50的人数:在需要返回数值的单元格中输入:“=SUM(Sex=男)*(IF(Position=高级工程师)+(Age50),1)”。求职称种类总数:在需要返回数值的单元格中输入:“=SUM(1/COUNTIF(Posi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