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doc_第1页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doc_第2页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doc_第3页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doc_第4页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过度垦殖与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篇第二章(上)尹玲玲张建民先生指出,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垦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口急剧膨胀所造成的巨大生存压力,转化成为农业垦殖扩张的强大推动力量,掀起了一次持续的农业垦殖浪潮。随着宜农土地的垦殖趋向饱和,垦殖扩张所向,主要是条件相对差、难度相对大的周边山区和河湖沼滩等土地;而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作物的引进推广,成为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一个重要条件。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在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my4mi6P 龚胜生在其清代两湖农业地理中也指出:“过分的土地开垦,无论在哪样的地区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土地开垦的效益。清代两湖从湖区和山区的土地开垦获得了不少好处,但也为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 svqvG7 随着明代中叶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人口迅速增长,两湖地区围湖筑垸进行围垦的进程日益加速。虽在明清之际曾因兵火战乱而一度中断了这一进程,呈现了凋敝之势,但清初恢复后,堤垸围垦更进一步加快。而圩垸围垦的加速导致两湖地区的湖泊迅速淤浅淤废,蓄洪泄洪能力大为下降,两湖地区的洪涝灾害也因此而日益升级。这就形成了一个围垦一湖淤一洪灾的恶性循环,两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因此而趋于恶化。 .xHA4 _ HZn&iJ 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第365366页。 aTG=)x L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 R2CQXhiJ s(C0x 一 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变迁研究综述江、汉堤防的修筑与圩垸堤防的围垦一方面使两湖平原的开发进程大为加速,但同时也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对于江、汉堤防的修筑给两湖平原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已有众多学者从历史自然地理角度作过相关研究,杨果先生将众多学者的研究概括为三点:首先是改变了两湖平原的水系格局,其次是导致了洪水位的上升,再次是改变了泥沙的沉积方式。 t6ap+%L =!-Q 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NocFvF7 3p&jLFphL (2)关于两湖平原水系格局的变迁有关两湖平原水系格局的改变,主要反映在云梦泽的历史演变、荆江与洞庭湖的河湖关系的改变、河湖的萎缩淤塞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有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张修桂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汉水河口段历史演变及其对长江汉口段的影响,周凤琴荆江堤防与江湖水系变迁,王剑等论长江流域河湖体系演化与洪灾防治,罗敏逊等荆江与洞庭湖汇流区演变分析等等。正如彭雨新等先生指出的:“堤垸发展势必压迫河湖水道、水面,最终影响到长江与北岸江汉湖区、南岸洞庭湖之间的关系。”长江两岸众多分流穴El,随着湖区的开发进程而多被堵塞。江北昔日之游陂因渐变为庐舍畎亩而不得不尽塞穴口,而长江洪水又必须有分蓄调节之地,故南岸洞庭湖区成唯一分流处。嘉靖年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穴口被堵塞,万历时又开浚南岸的虎渡口分流。自此,江水由南北分流一变而为专注于南,进入洞庭湖的水沙量因而大大增加,如若排泄不及势必导致湖水扩张,漫溢成灾。 V:*WOX _ UGCox-W 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1980年。 mNJ=mEV 载复旦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2期。 T/NjNEd# 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ssA7Dx: 载复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3期。 ;_NFdl 载长江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be.g 载岩相古地理第18卷第5期,1998年10月。 A0x9XSkJ 载长江科学院院报第15卷31期,1998年6月。 ;X k|7K 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页。 6_K#r 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页。 tr=+WHp :,d3k 梅莉等先生指出,垸田“按围垦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截河和围湖两类。截河是占水道为田。被占垦的河道,有的是平原上的重要河流。荆江九穴十三口和江汉九口的消失,就是典型例证”,“除穴口分流故道外,更多的是围垦逐年淤塞的河港”,“围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筑堤保护滨湖地区已有的田地”,“第二种方式是在涸水季节,趁湖干土现,开沟筑堤造田”。其中第二种方式的围湖垸田“从投资动工到垸成受益,所需的时间比其他类型的垸田要长得多”,但“对湖面的缩小,起了很突出的作用”。 W&KM/9d nB&j 2关于江汉湖群演变的不同看法(1)湖区围垦与江汉湖群的萎缩刘沛林先生认为:“长江流域水灾频率的增强,基本上是与历史上地区开发的进程同步的;过度的垦荒引起严重的生态失控,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加之围湖造田,最终成为引发和加剧流域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张国雄先生认为,垸田的大规模建设直接改变了江汉洞庭平原的河湖环境,这首先即表现为湖泊的大量消失。赵艳先生认为,“江汉湖区的全面开发始于南宋,至明清进入第一个高潮。从那时起,人类活动对湖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尤为突出。在开发湖区的同时,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河湖之间的关系,加速了湖群的萎缩,破坏了该区的生态环境。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洪涝灾害,湖泊沼泽化等”。龚胜生先生认为,“与水争地”的必然结果是水患灾害的频繁,而频繁的水灾造成了淹没田地、人口死徙、劳民伤财及区域经济水平下降等一系列恶果;“与林争地”则导致森林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壤瘠化、加速下游河道淤积等一系列恶果。张建民先生也指出,“围湖造田是河湖低地区垦殖扩张的重要途径,其直接后果之一便是河湖水面积的萎缩。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各州县围筑的堤垸中,有不少堤垸的前身是湖泊自明中后期始,江汉平原的河湖淤堙现象已为人们所关注”, Onw24& _ !L-T?y.2 梅莉、张国雄、晏昌贵: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8100页。 ; RHNRVP 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cR3.% wX 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第137页。 H#Q;r3 赵艳:江汉湖区的开发及其环境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9卷第3期,2000年,第370页。 Yf*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246页。 7KH6u30 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381页。 l#xw.2bo $fzBM?5 农渔等“各种形式的冲突都体现着与河湖淤积问题无可分割的关联。可以说,以水土流失、河湖水道的淤积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变迁才正是渔农矛盾、捕鱼业与农田水利冲突的根源所在”。 hIU_ (2)江汉堤防体系的形成与江汉湖群的扩张但关于江汉地区的河湖水系变迁,鲁西奇先生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他认为:“从现有历史文献资料,看不出明显地存在着一个江汉湖群逐步缩小的过程”;“由于汉水下游河道在历史上曾长期不稳定,兼以存在着大量的分水穴口与分流支道,在堤防大兴之前,汉水下游两岸不太可能形成稳定的大面积湖泊,而只可能在洪水时节形成水势浩瀚的季节性洪泛区”;“在唐宋文献中,均未见到有关江汉平原上存在较大规模湖泊的记载。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献记载方面的原因,但唐宋乃至于元代江汉平原上稳定的湖泊并不很多、湖泊面积也不是很大却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而到了明清时期,各种资料都反映出,这一时期是江汉湖群的扩张期,湖泊数量与湖泊面积都在大幅度增加”;“总的说来,自明前期到清中后期,江汉湖群处于一种持续的扩张状态;大约在清中后期,江汉湖群的扩张达到了鼎盛,形成了三条湖群带”;“而这一时期又正是江汉堤防普遍兴筑并最终形成体系的时期,两者在时间上的一致性指明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堤防体系的形成在江汉湖群的发育与扩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同样,他还认为,汉水中下游河道“在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并不存在一个河道变迁(摆动、改道)逐步加剧、频次逐渐增多的过程,无论是中游河槽的摆动,还是下游河道的迁徙,在时间上并未表现出很明显的前后差异。虽然文献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变化愈到后来愈多,但我们并不能据此而断定现有文献资料未反映的变化就不存在”,事实上,“在人类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地干预、改造自然之前,汉水中下游河道(特别是下游河道)要更为不稳定,变动也更为频繁;正是因为堤防的兴筑,在中游增加了人工的控制节点,在下游建立起系统的堤防体系,才逐步将河道稳定下来。换言之,人类活动不仅未加剧河道的变迁,恰恰相反,是减 *;8N|4R#9 QS(BbD: _ (YrR8 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383页。 _:%U_U 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T.2ZBG | 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自序第2页。 nVxi;F j:M)2:*y 2Ca5C )-qaX$) eJ:Yj Xosq _ 5v3RVaqZ 参见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云梦泽演变的历史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rg*w! 蔡述明、赵艳、杜耘、何报寅:全新世江汉湖群的环境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2Zl 金伯钦主编江汉湖群综合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uPzyx 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 ;BVY 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ked8Z.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测绘出版社、工商出版社1987年版,第九章,第324页。 *.3y2m,bZ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六。 jOv!7T 嘉靖九江府志卷二。 KD=bkZ&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七。 )6 k1 P 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六。 *k4+ioFnKE )gjGG8 Ee 从河泊所陆续被裁革的史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标准是得到了贯彻的。因此,明初河泊所的分布及其后之存废便具有一种地理学上的指示意义:它可以反映明初鱼利甚丰的中小型浅水湖泊的分布及其后之淤塞演变。 ,QPb3 现存明代河泊所资料以万历大明会典所载最为集中,其次为方志记载,故本节的研究以万历大明会典及各地方志为主要资料。 XRr j$Nc (1)荆州地区荆州地区指的是明前期之荆州府辖境。湖广图经志书卷六载荆州府共有大小湖泊约64个,因原书有缺页,公安县湖泊数缺载,实际的湖泊数应当更多。在荆州府属各县中,监利、石首、荆门三县湖泊较多,均达10个以上;江陵、潜江次之,各为78个;其余则又次之。 2$3kKY6$e 石首县有曹屯湖、熟田湖、田坪址湖、陈家湖、披甲湖、冷水湖、万乘湖、沙湖、颧巢湖、黄田湖、白泥湖、澧田湖、粟田湖、龙城湖、张屯湖,分布于县境东、西、南、北各方位。监利县境内面积较大的湖泊有白滟湖、连头湖、烂泥湖,另有南江湖、小沙湖、东江湖、家缘湖、化蚯湖、周黎湖、乾港湖、大小叱湖、朱义湖、古江湖、石头湖、莲花湖、蒋师湖。荆门县有滕湖、小江湖、马良湖、藻湖、蒿台湖、九真湖、借粮湖、平塘湖、杨家湖、长湖,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南、南部。江陵县有东湖、高沙湖、赤湖、廖台湖、罗湖、柘林白沙湖、倚北湖、倚南湖,分布于县境西北、东北、东、东南各地。潜江县境有东西白湖、后子湖、太平湖、郑家湖、青杨湖、枝江湖、陆家院湖。松滋县境只丘家湖一湖。枝江县境有沧滩湖、孙家湖、老雅湖三湖。 Qb_dxm (2)沔阳地区沔阳地区包括明前期之沔阳州和安陆州南部辖境。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十一载沔阳州有24湖。沔阳州辖景陵一县之地,不仅湖泊众多,且面积宽广,春夏水潦时各湖相连。大者数百里,小者不啻数十里,诸多小湖潦尚不在其内,长波巨浸,渺渺相望,何其之多。北面多属景陵,李老湖最大;西面多属监利,西湖最广;南面黄蓬湖称首;东面则太白湖最为广袤,诸湖皆逶迤注入太白,故沔水为众水之汇而太白湖又为沔水之汇。太白湖为沔之巨壑,周达二百余里,迳沌口注入长江。除上述诸湖外,沔阳本州还有阳名湖、沙湖、三阳湖、官港湖、赛港湖、千金湖、白螺湖、下五湖、直步湖、西港湖、鸟流湖、复池湖、白鹭湖、龟湖、白鼋湖、百石湖,景陵县有蒿台湖、青山湖、上帐湖、下帐湖、东湖、西湖。同书卷十载安陆州有城北、龙母、芦洑长河、赤马野猪4湖,主要分布在南部。 )6g&vdq 由上可知,沔阳州地势低洼,境内湖沼密集,江汉平原上的地表径流多通过沔水汇入面积最大的太白湖,另有众多中小湖泊及河流汇集其中,湖东接汉阳府,广袤二百余里,然后由沌水经沌口流人长江。 n8F7 _ ,;c9H 嘉靖汉阳府志卷二山川、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卷八食货。 HI z9s4Y_ 1-/ 4Y5? (3)汉阳地区汉阳地区包括明前期之汉阳一府及德安府南部辖境。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三载汉阳府有16湖。汉阳府辖汉阳、汉川二县。汉阳县有太子湖、刀环湖和西接沔阳州的太白湖,汉川县有许家湖、段庄湖、白石湖、却月湖、野猪湖、刀汊湖、五湖、沉下湖、大松湖、小松湖、安汉湖、爪子湖、清水湖。 .1 Vu- 同书卷五载德安府有南部云梦县境的石羊湖,应城县境的三台湖,孝感县境的羊马湖、白陂湖、东山沦河湖、董家湖、后湖。 o;%n,S8J| 由上可知,荆州地区面积宽广、辖县众多,境内湖泊绝对数量最多,但湖泊面积和相对密度则较小;沔阳州湖泊最为密集,面积最为宽广;汉阳地区则居其中。 V,_Fv 然而,上述所列各湖并没有包括江汉平原湖泊的全部。至少在沔阳州,除了以上记载的各湖外,还有如短汀、郝盘、白鹭、龟湖等小湖见于嘉靖沔阳州志,有江夏、张港、革母、母猪等大量小湖仅见于嘉靖汉阳府志。相对而言,仅见于府、州志的湖泊一般面积较小,不为省志所收录。本文所讨论的湖泊一般未涉及此类。 |KTpK(6p 江汉湖群的湖泊多系长江及其支流的附属产物。从综合特征看,可划分为河间洼地湖和岗边湖两大类。前者为渍水湖,由漫滩或河间凹地渍水而成,呈碟状水体,以宽浅为特点。后者为堰塞湖,一般沿阶地前缘沟谷口淤积堰塞而成,平面形态多呈喇叭状,水深较大。河间洼地湖营养度较高,水生生物较繁盛、饵料丰富,故成鱼产量高。岗边湖营养度较低,水生生物较少,故成鱼产量较低。明初设置了河泊所的湖泊大都为营养度较高的河间洼地湖。 B JU*Tx _ q;KshpfRMD 蔡述明等:全新世江汉湖群的环境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juR |b,zw!e 2明中后期江汉湖群演变的时间特点明初河泊所的分布及其后之存废可以直接反映鱼利甚丰的中小型浅水湖泊的分布及其后之淤塞演变过程。明初,江汉平原上河泊所之设置数量众多,详见表9。 e W9)nVJ GrNfBQu t CkoYrvT 5c*p2: 从表9中可以看出,江汉平原上河泊所之分布在沔阳州数量最多且最为集中;汉阳府之数量虽低于荆州府,但密度却远高于它;荆州府之数量较多,但其分布较为零散;安陆州、德安府之数量较少,分布亦同于荆州府。沔阳州、汉阳府境的湖泊多为河间洼地湖,而其他地区的湖泊中,则岗边湖相对较多。这与河泊所的分布也较为吻合,因此说,河间洼地湖与河泊所的置废关联更大。 sb8z_3 最初,河泊所的设置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至正统七年,在地方官的申奏下,明朝廷颁布标准后,诏准凡所征收之鱼课未达此标准者一律裁革。嘉靖沔阳州志卷七记载该州正统十年(1445年)裁革了八个河泊所,而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六未确载年代而记为“久革”。由此可推测,后者所载各府久革之河泊所即为正统年间依诏裁革者。虽然正统年问河泊所裁革比例较大,但这并不说明在正统年间湖泊淤废已较严重。自明初至正统间经80来年的泥沙淤积,一些原鱼利颇丰的浅水湖已进一步淤浅、沼泽化,鱼利无多。在屡年鱼课难完的情况下,地方官员只能向朝廷申奏请求裁革。正统年间裁革的这一批河泊所可以说明这些湖泊已经沼泽化或已趋近消亡,但并不能及时反映这些湖泊的淤塞演变过程,而是具有一种滞后性。 fMgcK$ 以后,随着标准的颁布,湖泊的消亡与河泊所的废革几乎同步进行。在经历了正统后期至正德前期的一段稳定时期后,自正德末始,河泊所裁革日趋频繁,嘉靖后期、隆庆至万历前期裁废尤剧,至万历中已只剩下33所,裁废近一半。 S83O!w0 与上述河泊所的裁革趋势相对照的是,明初至成化以前,沔阳州“湖河深广”,成化至弘治间,亦尚“湖池深广”,但时间演进到正德后期,则“湖河淤浅,水道闭塞”。沔湖为江汉诸水所汇,潴于太白湖,泄于沌口,“成化弘治以来,汉淤江溢,湖水停注,积滓所澄由是湖平强半矣。今(嘉靖末年)水患日盛,夏秋之交,沱潜溢道百年之后,沔更莫知谁何耳”。明前期尚广袤二百余里的太白湖“岁自正德末季,经四十年,浊流成漳、趋下如涠,深薮渐涨为平陆”,故时人戴金有“沟渠时互换,川陆易高深桑田沧海变,往事复而 xU#w6 _ *7)S%r,? 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vcaBLVd?8. 嘉靖汉阳府志卷二山川。 4SX3c: 嘉靖沔阳州志卷二山川。 $8w%de$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景陵县堤考略”。 P wt ?9I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二“承天府堤老略”。 +9 =E +MOe:/6 3明中叶以后江汉湖群演变的空间特点河泊所的裁革过程与湖泊的淤塞变迁几乎完全同步。河泊所的裁革即代表该湖泊的淤浅萎缩,裁革年代之先后反映了江汉平原各府州湖群淤塞的相继顺序。以下分府州论述各湖泊的具体位置及演变过程,并力图揭示出江汉湖群演变的空间特点。 =rH.n # (1)荆州府明初荆州府共设14个河泊所,主要集中在沿江的江陵、石首、监利三县,对照前述可知,其之设置同湖泊分布亦基本一致,河泊所名称及具体位置详见表10。 l0eo K 该14所当中,先后有六个被裁革。石首县之冷水湖所、监利之太马长河所久已裁革,估计即正统年间依诏裁革;江陵县的倚南湖所隆庆三年(1569年)废;石首县的田坪址湖所、上津湖所隆庆六年废;公安县的洋港湖所万历九年(1581年)废。由此可以推断,冷水湖于正统年问以前即已淤浅、淤塞,倚南湖、田坪址湖、上津湖、洋港湖则于隆庆至万历初相继淤浅萎缩以至鱼利渐少、鱼课难征而河泊所亦相应裁废。前已述及,嘉靖中期以后荆州府江陵县“诸湖渚多浅淤”。 Bd N2 X r (2)沔阳州明初共设31个河泊所。17所分布于州南、东南部,7所分布于州西北,3所分布于州东北,其余4所散布于州东、西、北三面。河泊所名称及具体位置详见表11。 ;%b /jgZX &VZmP5Gv .:|#9%5 _ LB64W ;#h 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六载沔阳州共设河泊所23个。但嘉靖沔阳州志卷七所载与其有较大出入:“国初河泊所统三十有一,正统间省十(误,应为省八)、正德间省二。”对照前者知其缺载正统十年裁革的八个河泊所。 h=/vF J1uA$4l? 该区域的河泊所裁并较为严重,从明初的31所减为万历中期的16所,前后裁并将近一半,且裁并时间相对其他区域较早。正统十年(1445年),青山湖所省人风波蒿台湖所,头口百石湖所省人头河新掘口所,长下河所省入段下小港所,官港湖、螺子渎两所省入直步湖所,西港湖所省入西湖所,乌流湖所省入张家池所,千金湖所省入白螺湖所。正德十年(1515年)黄蓬湖所省入许家池所,赛港湖所省入直步湖所。李二河、段下小港、阳名湖3所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裁革,西湖、下帐湖两所于隆庆年间裁革。前文已述及沔阳州之湖泊自正德末季以后湮塞渐剧,据表3可知其淤塞之先后顺序:州南、州东南的大部分湖泊最先淤塞,其次是州东、州东北的少数湖泊。州西北、东北区域的湖泊则淤塞程度较轻,至万历中期大多尚存。史料所载沔阳州湖泊淤塞情况已见前述,景陵县亦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来,四汊、竹台等湖半淤浅平,竹筒河、牛角湾两处水道中湮”。 MK!y8+Z (3)汉阳府明初共设10河泊所。该府辖汉阳、汉川二县,汉阳设7所,汉川设3所。河泊所名称及具体位置详见表12。 Gi+Z1q aQym= 6 %e 6S+K*/w dWq/)%t 汉阳府河泊所设置较为稳定,只于隆庆二年(1568年)裁革了上零残一所。由此可以推断,该府湖泊淤塞程度相对较轻,或者其湮废要滞后于其他地区,故湖泊水体面积在万历前期尚能大体保持。在洪泛期,湖面呈展宽趋势:“汉口虽为汉水泻流之地,但为江水汹涌横截其口,流不能泄,复逆折而上,故太白、新滩、马影、蒲潭、沌口等湖易以泛溢。” 8n.5,P _ /Mi-lhj-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景陵县堤考略”。 BF1O|Q|d6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二“汉阳县堤考略”。 e?oojrM yBYiKs (4)安陆州明初安陆州共设城北湖、赤马野猪湖、芦洑湖三河泊所,嘉靖十年转隶承天府钟祥县。城北湖所位于州北5里,赤马野猪湖位于州东南150里,芦洑湖所位于州南30里。城北湖、赤马野猪湖所均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裁革,芦湫湖所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裁革。由此可以推断,该三湖在嘉靖年间淤塞均较严重,以致原设之河泊所在短短几年内相继裁革。史料亦有记载印证这一推断,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承天府堤考略”:钟祥县境在郡治石城一带汉水洪峰“旧(嘉靖初年以前)有城北湖等之注蓄,今(万历前期)皆淤平”,在红庙堤蔡家桥一带“旧有口通二圣套入湖杀汉势,又有流涟、金港二口通枝河达赤马野猪等湖大分汉流今半湮塞”。 z7us*8X 该区域湖泊主受汉水挟带之泥沙淤积,城北湖、芦洑湖,水泛流时均通汉江,汉水出大洪山、荆门山摆脱其左右约束后,进入开阔的平原地带,水流展宽,挟沙能力大大减弱,泥沙在此区域迅速堆积,故湖泊淤塞极为严重以至这三个河泊所全部裁革。 luxKgcU _ gP LW3 明史地理志五载,安陆州为元代之安陆府,明初降为州,嘉靖十年升为承天府,沔阳州并辖属之,其附郭钟祥县为元代之长寿县,元末废,洪武三年复置,九年省人安陆州,嘉靖十年复置并更名。 GYb2ma) glKs8 W (5)德安府明初共设四河泊所,全部位于南部的安陆、孝感、应城三县,见表13。 Mbi+Vv- q d)l dq) N5r2JLw 安陆县之府河泊所“久革”,估计即正统年间依诏裁革;注泉湖、三台湖、东山沦三所于嘉靖后期、隆庆间、万历初相继裁革。由此可以推断,该三湖自嘉靖至万历初淤塞较为严重。该区域湖泊主受汉水及其支流涣水所挟泥沙淤积,故其河泊所至明后期亦全部裁革。但因位处汉水下游,其上游安陆州钟祥境内之湖泊先接受汉水泥沙淤积,其湖泊填高淤废,不再具备蓄洪、泄洪能力,故泥沙继续向位于其下流的德安府境内之湖泊堆积,故德安府境之湖泊淤废时间在安陆州之后。 a0w9Mm 早在东晋时,荆州城南开始修建江堤,后又经历代加高培修,至明嘉靖末年堵塞郝穴,荆江大堤连为一体。又由于江汉地区现代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自北向南倾斜下降的性质及地球科氏力长期作用的结果,荆江分流水道逐渐南移、水沙向南汇集,江汉陆上三角洲东向扩展,江汉平原上的湖泊呈现向下游的东南方向位移的趋势。刊于嘉靖十年的沔阳州志卷五载:“湖故属沔,今半在汉阳。”而刊于嘉靖二十五年的汉阳府志则载:“汉阳实居大半。”同荆江分流分沙逐渐南移、汇集,湖泊向下游位移的趋势相一致,太白湖水体亦不断向沔阳州东南汉水下游入江处位移,进入汉阳府境内。 d# ?* 62 江汉湖群的湖泊多系长江及其支流的附属产物。明初设置河泊所的湖泊大都为富营养型的河间洼地湖。沔阳、汉阳地区之富营养型、水生生物繁盛、成鱼产量高的河间洼地湖要较荆州地区多得多。荆州地区之众湖泊中,则相对以江陵、石首、监利三县的河间洼地湖为多,其他各县则较少。本文从河泊所的置废角度出发,总结的是这一类湖泊的淤塞演变规律,但从泥沙淤积的时空特点来看,则对于整个江汉平原上的湖泊都是适应的。 eiSO7cGy 明代江汉平原以沔阳州境的湖泊淤塞湮废最早,荆江河段在此自东南折而转向西北,江水迂回不得宣泄而冲决,水患尤多。位处州南的湖泊为长江洪水最先潴泄区,该区域的湖泊淤塞填高后,水流、泥沙即向下游方向州东南、州东的众湖泊冲淤。沔阳州境的湖泊淤塞填高、蓄洪泄洪能力大大下降后,水患即向上游的下荆江地区石首、监利县境转移,该区域之湖泊也就相应淤浅、湮废。安陆州、德安府南部境内的湖泊受汉水所挟泥沙影响最大,其淤积速度和淤塞程度最为严重,河泊所裁革也最频繁而集中。汉阳府位于汉水下游,其湖泊的淤塞时间在中游之后;又由于荆江分流分沙逐渐南移、汇集,水体面积向下游位移,故汉阳府境之湖泊淤塞程度较其他各府州为最轻,该区域内设置之河泊所也最为稳定。 rMIF+f0XD 概而言之,明代江汉平原上众多湖泊淤塞湮废的时空特征如下: 1HcJo 1时间特征:成化以前,淤积速度缓慢;成化至弘治间,淤积速度有所加快,但淤塞程度仍较轻;正德末以后,众湖群迅速淤浅、淤废,直至明末。 HE4S 2空间特征:汉水泥沙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淤积;江水泥沙先自上游向下游淤积,而后又向上游回溯淤积。三 围垦湖淤洪灾的恶性循环与时空特点1围垦湖淤洪灾的恶性循环新淤出之湖地肥沃而易耕垦,故富豪侵占围垦严重,这就又加速了水患严重、湖泊淤浅的进程。荆州府“自嘉靖年间富豪侵占湖地、私图己利”,陆续筑塞通往各湖的小河口、丁家河、泗港口、张接港、黑流渡、渔泛口、潭子口等穴口,以致“嘉靖三十九年至今,堤塍无岁不决”。 2pAshw1G 洞庭湖平原华容、安乡一带,在宋元以前尚为水乡泽国,没有什么居民聚落,常产即湖地,“楚邑华容,昔称水国。五渚萦墟,九江汇泽。邑西教里,届于水滨。宋元而上,绝无居人”。明嘉靖、隆庆以后,随着江汉平原渐被淤填、地势高于江南之洞庭地区,依水流就下之势,荆江向南分流。虎渡、调弦两口分流所挟之泥沙大量淤积其地,长期淤填的结果,水下三角洲渐出水成陆,正统年间共筑堤为四十八垸;隆庆年间已有百余垸,其中安津、蔡田、官垸面积最广,延袤均达十余里,小者田亦达百亩;至万历年间,官垸、涛湖、安津、蔡田四垸已发展至各周回达四十余里,华容县之钱粮半出其内。原广袤号称八百里之洞庭湖经无数次的泥沙填淤,发展至清代后期也已是“冬令水涸,湖心大洲毕露。东湖港汊既多;西湖较宽,然淤浅亦复不少”,以致时人慨叹日:“今之洞庭,非三十年前之洞庭也。” DT#Z6A 由此可知,由于人口渐增,对土地的压力渐大,于是与水争地的围湖圩垸日渐发展,渔业经济渐向农业经济转换。由于水体面积缩小,调洪、蓄洪能力下降,水患渐趋频繁、为害日益剧烈。洪峰一至,堤防溃决、圩垸冲塌,洪水所挟泥沙大量淤积,湖泊淤浅、淤废,调洪、泄洪能力进一步下降,水患更甚,湖泊淤废加速,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L gfi _ | b)N;t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附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 ilX 2s? 隆庆岳州府志卷十二水利考。 ki|w?0s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华容县堤考略。 BGVy FU lhJtW 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志堤堰一。 MHKB:thA 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常德府堤考略、岳州府堤考略、华容县堤考略、巴陵县堤考略。 tczAI#N4 *d/-JN,K 然而至清中后期情势已大不相同,有清中叶乾嘉时期水灾相对尚轻,而至道光末年以后则情形又变,至咸丰、同治年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咸丰二年(1852年),江流在小水年间于南岸决口未修,终于咸丰十年(1860年)冲出藕池口分流河道。同治年间又冲出松滋口河道,至此变成虎渡、调弦、松滋、藕池四口向南分流,洞庭湖平原之水灾日深。有史为证:“乾嘉时沿湖间庆丰稔者,则以虎渡宽止十余丈、调弦广半里,水细泥少、湖底沈深,力能容纳。故沈没虽甚于前,怀襄未及于今。咸丰十年藕池镇决口之宽广与江身等,浊流悍湍澎湃而南,水既增加、湖身淤浅。今华容当口处泽皆成洲,湖至冬涸,褰裳可济。北增十倍之流、南无吞吸之地,此数年来水患所以顿加也。” /q8?xP. 明隆庆、万历以后,由于长江北岸的分流穴口尽皆堵塞,虎渡、调弦两口向南分流,洞庭湖地区的水灾爆发渐趋频繁。常德府境以郡治与武陵(今常德)、龙阳(今汉寿)两县地水患最多,尤以槐花、花猫、南湖、皂角、宿郎堰、大围等堤防最为切要,洪水一涨,最易冲决。常德府境嘉靖元年(1522年)大水始决堤防,“十二年江涨,几破城垣;三十九年以来岁遭淹没”。湖泊淤废成陆以后,土地肥沃、易于耕垦。且看时人对湖田形成过程的叙述及定义:“垸民往往于垸外水滨垦田植黍粟早稻,水小泛则阻其港汊,积久而淤渐成陆畦;水大至始莫援,谓之湖田。湖田又无税额,三载一熟则倍获厚利”。新淤出的湖田不用交纳租税,因此不仅当地土民迅速围垦,他乡客民亦前来筑堤垦辟,“湖田多淤,率岁收数钟,游民强籍业焉”。常德府境之客户以“江右为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