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爱国主义精神的论文.pdf_第1页
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爱国主义精神的论文.pdf_第2页
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爱国主义精神的论文.pdf_第3页
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爱国主义精神的论文.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王付欣 男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 课题项目 本文为中国海洋大学 2010 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课题 多元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民族认同理论研究 阶 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 民族认同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探讨的 重点话题 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 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民族和认同两者的概念探讨出民族认 同的概念及双重属性 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有机契合 是爱国主义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认同在文化认同 价值认同 历史认同 政治 认同四个层次上发展了爱国主义 是爱国主义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拓展 和创新 关 键 词 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爱国主义 观察思考 民族认同 爱国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王付欣 民族认同是近年来国内外民族学 心理学 教育 学 社会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视野较为关注和研究日 趋活跃的问题 在多元化社会既成事实的背景下和民 族问题日趋复杂的今天 其研究不仅具有重要学术探 讨价值 而且具有重大政治现实意义 加拿大于上个 世纪 70 年代在全球民族国家中率先推行多元文化政 策并支持民族认同问题的持续研究 多数欧洲国家在 处理国内少数民族问题时也努力维持或确定他们民 族认同的问题 1 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中国 民族认同 问题的研究在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和构建和谐社会上 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一 民族认同的概念探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 一的 被广大研究者普遍接受的界定 但可以从 民 族 认同 两个概念来着手探讨 民族认同 的概念 一 民族 民族 的定义众多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 过界定 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当属 1913 年斯大林 于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一文中为民族所下的定 义 这是第一次给民族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 义 阐明了民族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 系 认为民族是 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 57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观察思考 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 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 体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民 族识别和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 同时在我国得到 了新的发展 民族 一词的英文为 nation 其在英语里有两重 含义 国家或民族 在我国 费孝通先生认为 民族 这 个概念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 第一层是中华民族 的统一体 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 族 即现在组成中华民族的 56 个民族 第三层是组成 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内部还有各具自身特色 的部分 现在称作各种 人 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民 族具有双重性或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民族专 指 族群 ethnic group 3 是在地理上相近 有共同的 语言 特征 血统 风俗习惯 历史等方面的共同文化 遗产的具体的居民群体 如中国 56 个民族中的各个 民族 广义的民族指国家或族群共同体 国家可由单 一族群构成 也可由多个族群构成 如高丽民族 华夏 民族等 二 认同 认同 identity 一词概念争议也较多 作为心理 学术语 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弗洛 伊德 Sigmund Freud 于 1921 年在 群体心理学与自 我的分析 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论述认同的作用 他认 为 认同是精神分析已知的与另一人情感联系的最早 表现形式 它在俄底浦斯情结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作 用 他认为认同是 个人与他人 群体或被模仿人物 在感情上 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4 为此美国 心理学百 科全书 将认同解释为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 概念 指的是主体同化 吸收其他人或事 以构建自身 人格的过程 后来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 森将认同发展为自我同一性理论 认为自我同一性是 一种发展的结构 有时指一个人对个体身份的自觉 意识 有时则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 同 5 并将其应用在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的研究中 产 生广泛影响 上个世纪 60 年代以来 认同理论被西方 学者广泛应用于政治学 社会学 文学 民族学和人类 学等诸多领域 我国学者对认同概念也进行过深入探讨 朱智贤 认为认同是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 生全面性 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是 一种防御性机制 指由于某种动机而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 为 6 顾明远认为认同即 自居作用 是把自己亲近的 人或尊重的人作为行为榜样进行模仿或内投自身的 过程 7 因此 认同是用来解释人格结合机制的重要 概念 其过程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 同时根据人与社 会的关系可分为个人认同 也称自我认同 和群体认 同 因此认同也具有双重性 个人认同是个人对自身 的生理特征 社会期待 现实情境等各层面的觉知 是 追求自我统一性和连续性的感觉 群体认同是个人对 自身所属群体在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上的重要认识 是个体作为一个群体成员此方面的自我观念 三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 Ethnic identity 或 National identity 的概念 非由 民族 认同 两概念简单组合而来 但 与两者在内涵 外延及特征上有着密切关联 国内外 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多角度探讨 吉恩 菲尼 Jean Phinney 在艾里克森 Erikson 认同发展理论概念化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他认为民族 认同是一个动态的 多维的 涉及人的自我概念的复 杂结构 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 积极评价以及个 体对群体的文化感兴趣和实际行为卷入参与情况等 8 卡拉 Carla J 等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 信念 态度 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而且这种群体 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 即群体认识 群 体态度 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 9 迈尔威利 斯图沃 德 Melville Y Stewart 认为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 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 并对这一 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接近态度 10 可见国外 学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大多是狭义的民族认同 即族 群认同 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少数民族的认同 国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最早应起于费孝通先生 他把民族认同的发生看作是一种 人己之别 形成的 过程 并将斯大林经典民族定义四要素中的 共同心 理素质 解释为 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 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 而 所谓民族 共同心理素质其实就是民族认同意识 11 在此基础 上系统提出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 王建民 先生认为民族认同是指 一个民族的成员相互之间包 含着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知 是将他人和自我认 58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观察思考 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 12 王希恩教授指出 民 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 依附 13 庄锡昌先生则明确指出了民族认同有广义 和狭义两重含义 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某一主权 民族国家的认同 即国家认同 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 一国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 即族群认 同 14 由此可知 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了民族认同的 双重属性及其重要作用 从以上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 民族认同具有如下共同涵义 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 认知 感情和行为依附 具有对本民族的归属感 在此 基础上区别我族与他族 是同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对内 的异中求同 对外的同中求异的过程 认识民族认同的双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 现实意义 这对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 台独 藏独 疆独 等民族问题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共生 共荣发展上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这在促进港澳台地区 与祖国内陆 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民众的融合 保持自身族群特色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等方面提供 了现实解决途径 二 民族认同的层次构成 萨缪尔 亨廷顿曾指出 人们用祖先 宗教 语 言 历史 价值 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 15 因此在内 涵意义上 民族认同可划分为文化认同 价值认同 历 史认同 政治认同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 相 互融合 各占一定的地位和起相关的作用 有力地拓 展和深化了民族认同的理论内涵 也极大地丰富和发 展了爱国主义理论 一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 任何民族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共同的文化 渊源是族群的基础 族群是建立在一个共同文化渊源 上的 16 亨廷顿也曾指出 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 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 17 不同民族的人们用某种象 征物作为表示自身文化认同的标志 文化有广义与狭 义之分 广义的民族认同包括价值认同 历史认同和 政治认同 这里所指的主要是狭义的文化认同 民族 认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 以文化认同为 基础 神话史诗 图腾崇拜 语言 宗教 节日习俗等都 是民族认同的要素 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不光汉族文化中随 处可见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比比皆是 汉族民间传 统节日 二月二 龙抬头 的会龙节 在西南的苗 壮 布依族等和东北的赫哲 鄂温克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也流行 在中国历史上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 一了国家 龙的传承始终如一 龙成为中华各民族共 同的文化记忆 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见证物 也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气质 民族气魄等整体 性特征 二 价值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先导 价值在哲学中是一个关系范畴 反映现实的人的 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是指客观事物对人 们需要的满足 由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两者之间 的关系构成 价值认同则指 个体或社会共同体 民 族 国家等 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 价值的认可和共享 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 信念 尺 度 原则为追求目标 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定位与定向 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18 价值认同是人 们对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发认识 自觉接受 自愿遵 循的态度 它包含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 个体价值认 同是个体对自我角色 身份 地位的确认 群体价值认 同是群体成员对群体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共有和分 享 是维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 当前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最本质的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以其中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为例 这是中华民族及其各族群的传统和先导 历史 上的土尔扈特部东归 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与回民支 队 当代的汶川 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中谱写的民族团 结赞歌 厚重的历史性与强烈时代感都说明爱国主义 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 抵 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柱 三 历史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前提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人们追寻自身过去的独特的 超越时空界限的记忆 其普遍意义在于法国历史学家 费尔南 布罗岱尔 Fernand Braudel 所讲的 国民意 识 的建构 即历史给人们提供关于 故乡 的回忆 使 互不相识的人一提到共同的故乡就有 同乡 甚至 同 根 的感觉 因此 历史认同的先决条件是保留 历史 记忆 一个失忆的民族不可能会产生历史认同 有 了 历史认同 才能产生 民族认同 或 国家认同 所 以 中国古代学者有 国可亡 史不可亡 的警语 历史 失忆必会产生 数典忘祖 认贼作父 的结果而不自 59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观察思考 知 历史认同 发生错乱 必然会产生对民族或国家 的疏离感 逐渐地也就不认为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子 了 可见 历史认同 之于 民族认同 具有何等重要的 地位 19 如中国神话中影响最为深远 涉及民族最多 文 化积淀历史最长 流布面积最广的葫芦创世神话 反 映了中华民族各族群的历史同根意识 而近年来海外 华人 两岸三地同胞共祭黄帝 炎帝 蚩尤中华三祖的 祭祖大典 遍及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 都反映了中华 民族各民族人民对共同历史记忆的认同 表现出其积 极主动向中华民族整体靠拢内聚的趋势 四 政治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延伸 罗森堡姆曾指出 政治认同是指 一个人感觉他 属于什么政治单位 地理区域和团体 在某些重要的 主观意识上 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 特别 地 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 尽义务或 责任的单位和团体 20 因此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 生活中产生的对政治组织 政治制度 政治行为等的 情感倾向 意识归属及责任感 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密 切相连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人们 依据一定的政治 态度 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 把自己看作是某一 政党的成员 某一阶级的成员 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 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 并自觉地以组织及 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与这个政治组织 保持一致 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 方针 政策 21 如有调查显示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 中国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认同 其中 95 7 的人以 我 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94 7 的人认同 每一位中国人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 员 92 4 的人赞同 当中华民族受外敌入侵时 每一 个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奋起反抗 95 7 的人认 同 中国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22 三 民族认同 爱国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各族人民共 同的精神支柱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 要组成部分 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整 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列 宁曾讲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 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23 万俊人先生 曾指出 爱国主义是全体国民基于坚贞的国家政治认 同和深厚的 忠于祖国 热爱祖国 的道德责任承诺所 形成的一种政治美德 就其政治含义而言 爱国是国 家公民的首要政治美德 意味着 每一个国家公民对 所属国家的政治认同 以及基于这一政治认同所担负 的保卫国家独立 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 为祖国的强 大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基本政治责任 就其道德伦 理的含义而论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美德 对于作 为国家公民的个体来说 同样具有首要的意义 它意 味着 作为公民的个体应该自觉意识到自我个体同国 家共同体之间 同呼吸 共命运 的生命同体关系 并 基于这种生命同体的伦理关联意识和情感 自觉承诺 我们之为人民 对自己的祖国 民族 国民同胞的道 义责任 24 一般认为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民巩固 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 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 种族和文化 的归属感 认同感 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因此 感 情归属 情感倾向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特征 认知认同 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当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今 天 爱国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使得信息得以共享 资本跨国界流动 商 品在全世界销售 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 跨 国公司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而且还充分利用当 地的人力资源 各国的公民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一 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 并对另 一个国家产生感情 这使得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 生了困惑 另一方面 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已经 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它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国家 和民族之间 也存在于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 西方 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成为一种强势文 化 致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多元 文化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 势 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增多 失去了明显的 价值评判标准 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价值矛盾或冲突 以及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人们价值观念特 别是 首位价值观念难以定型 处于经常动荡变换之 中 25 爱国主义作为首位价值观念和首要公民美德 在此形势下受到严重冲击 更凸显了民族认同尤其是 广义的民族认同即国家或民族共同体认同理论的重 要性 60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观察思考 我们对比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的内涵 外延和属 性 发现二者存在着密切的有机契合 从内涵上来看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 种族和文化的归属 感 认同感 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而民族认同是人 民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觉 认知认可 感情倾向 和行为依附的统一 二者交互辉映 相互映照 存在高 度一致的方面 从外延上来看 国家由民族构成 存在 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和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 国家的存 在是为了保护民族的利益 爱国与爱民族是统一的 从 民族 认同 民族认同 三个概念皆有的双重 属性来看 广义的民族认同即国家认同与狭义的民族 认同即族群认同是属性的两个方面 这里同时涉及到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 二者是对立统一 的 在政治语境中常常可以互换 爱国主义对祖国的 热爱是包括国家的全体成员而不管其民族属性如何 民族主义对民族的热爱则是这个民族的全体成员而 不考虑其国家的归属 但当民族与国家成为同一时 这两种含义也就无甚区别 开始同一 26 这也正说明 了民族认同的双重属性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知 爱 国主义与民族认同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民族认同是爱 国主义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拓展和创新 由此 民族认同理论是爱国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 极大地拓展了爱国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是 是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理论的拓展和创新 我们要在理 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两方面重视民族认同理论 在理论 意义上要重视民族认同的双重属性 在实践价值上要 强化文化认同 价值认同 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 唯有 如此 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更新 增强和 重构 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才更有实 效性 责任编辑 徐红明 注释 1 John W Berry Ethnic Identity in Plural Societies A in Herbert W Harris Howard C Blue Ezra E H Griffith ed Racialand Ethnic Identity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Expres sion New York Routlege 1995 2 费孝通 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1993 1 3 关于 民族 与 族群 两者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一般情况下 两者概念可通用 但实则两者内涵有很大不同 本研究把民族 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族即国家或民族共同体 狭 义的民族则专指族群 即构成国家或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具体民 族 马戎教授曾于 2004 年撰文 2009 年重申 建议保留 中华 民族 的概念 把 56 个 民族 改称 族群 在这样的概念框架 下强化中华民族的 民族意识 逐步淡化目前各 民族 的 民 族 意识 4 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5 简 卢文格 李维译 自我的发展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6 朱智贤 心理学大词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7 顾明远 教育大词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8 Jean Ph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Research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90 108 3 499 514 9 C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