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龙阳逸史》看「网巾」在晚明小官阶层的使用意义.doc_第1页
由《龙阳逸史》看「网巾」在晚明小官阶层的使用意义.doc_第2页
由《龙阳逸史》看「网巾」在晚明小官阶层的使用意义.doc_第3页
由《龙阳逸史》看「网巾」在晚明小官阶层的使用意义.doc_第4页
由《龙阳逸史》看「网巾」在晚明小官阶层的使用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龍陽逸史看網巾在晚明小官階層的使用意義17由龍陽逸史看網巾在晚明小官階層的使用意義國立中正大學 碩二林慧芳一、前言 西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由蒙古人的手中奪回中國政權,於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由於自從宋朝以來,華夏中原政權迭經嬗變,政權常是握於少數民族之手,而明朝自代元朝而興起後,對於整頓恢復華夏固有的傳統禮儀十分重視,因此明代的冠帽服飾制度多沿襲唐、宋遺制。首先,廢棄了元朝服制,而根據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對整個服飾制度做出新的規定。而這套服制的創製,整整歷時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才告完成。 洪武元年(西元一三六八年),學士陶安等人提議根據傳統服制重定朝服、官服。首先,由制訂皇帝禮服著手。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年),明代服制初步制定,主要有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文武官員常朝之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又將原定的冠服制度做大規模的調整。從史籍記載看,調整的範圍相當廣泛,明代許多重要服飾都是經由這次重新確定的。新的服制頒佈後,數百年間不曾有過大的變動,只是在服裝顏色及禁例上加上更具體的規定而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服飾是沒有文字的歷史文獻,是瞭解和認識一個民族的絕佳史料,同時也是瞭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側面。因此,我們可以從冠帽服飾所呈現的時代背景來窺探一個朝代的社會文化心理,發掘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內容。並且,在尊卑有度,貴賤有別的古代社會,服裝不但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還能揭示一個人的職業特徵。在古代,平民的服裝雖不如貴族服裝一般的等級分明,但禮節繁縟,形制也很豐富。若以類別來劃分,大致可分為首服、衣服、褲裳、足衣四大類,而在每一類下又可再加以細分。若以首服來看,所謂首服,是指用於飾首的服飾,其中包括巾、幘、帢、帽、冠、笠、僕頭、抹額等。而網巾在首服之中,是屬於巾的一類。因為巾主要是用來裹頭的布帕,故又稱為頭巾,用來約髮,以便於勞作,並且同時有保暖和防護頭部的功能。在漢代以前,頭巾是屬於庶民專用的首服,因此成為區別士庶的重要標誌。而明代男風 男風,或稱南風、男色,指有斷袖之癖者。李漁將南方,特別是流行於福建的男風稱為南風,此一用語恰好與同性戀用語男風音義雙關。盛行,小官 小官,據古典小說用語辭典,小官乃是就時尊稱成年男子為官人,青年為小官人;正如稱男子為員外,而青年人為小員外。小官人或簡稱小官。但在宜春香質、弁而釵、龍陽逸史三本同性戀小說中,小官是專指以男色事人者,成為一種特殊的下層社會階級。當道,雖說孌童 孌童指容貌姣好的童子,雜說稱孌童始於皇帝之時,其說甚謬,前人已斷其出於依託,但北史齊本紀廢帝記中確有記載,可見出當時登孌童之床甚為風行,不只北朝,南朝的情況也差不多。之風在史籍記載、稗官野史中早已可見蛛絲馬跡,絕非突起於明代始盛,但明末社會同性戀風氣的盛行,與小官階層的興起及其生活狀況,卻在明代章回小說中得到了忠實的記錄,如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三部書,便是整本專述男風之事。雖說餘桃之愛 為衛靈公寵彌子瑕之事。韓非子說難篇:昔有彌子瑕有寵於衛君、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劉向說苑也有同樣的記載。、斷袖之癖斷袖一辭起於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董賢)常與上臥起,常晝寢,偏藉上褎,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褎而起,其恩愛至此。哀帝寵董賢,甚至到了要把天下讓給他的地步。有違良善風俗,為有道君子所不恥 劉廷璣在園雜志即曾言:更甚而下者,宜春香質、弁而釵、龍陽逸史悉當斧碎梨棗,遍取已印行者,付祖龍一炬,庶快人心。,但其書所呈現之史料價值,對吾人欲瞭解明代,尤其是晚明的社會風俗文化,不無幫助。在明代,士庶男子的首服有多種形制,僅巾帽兩類就有三四十種之多,其中以網巾、方巾和小帽使用最廣。而在明代小說中,可以得知當時小官有戴網巾者,故本文嘗試從明代的首服制度看晚明小官所戴之網巾,藉以窺探網巾在明代之使用情形,以知究竟是何種階級的人方能使用網巾,並藉以瞭解網巾之使用在晚明小官階級中呈現何種意義,以瞭解網巾的使用在明代小官階層是否有特殊的意義與禮制。至於何以選擇龍陽逸史為探討之文本,乃因此書第十回小官精白晝現真形,網巾鬼黃昏尋替代記述了關於小官的傳說,並且文內曾述及網巾鬼的精怪傳說,有利考察網巾在明代小官中使用的情形,以及關於小官戴網巾的典故。而僅將有關小官所戴網巾之文本材料限於龍陽逸史一書之因,更在於明代男色之風盛,大江南北各地小官之服飾穿著必有些許不同,但在衣冠上應戴網巾則為其相差無幾之處。故僅取龍陽逸史為例,以察其概況。二、 網巾及一般通行巾帽在明代的使用情況(一)巾帽的使用階層根據周禮規定:士以上的尊者可以戴冠;普通庶民只能裹一塊頭巾。直到漢代依然如此。如漢劉熙釋名釋首飾所記: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由於頭巾只用於庶民,因此就出現了以頭巾稱呼庶民的情況。如春秋戰國時,兵士多用青布裹頭,於是乾脆稱士卒為蒼頭。戰國策魏策中就有蒼頭二千萬的說法。由於這些兵士的出身多為奴隸、庶民,後來索性以蒼頭之名稱呼百姓,這是從百姓頭巾的顏色引伸而來。也有將百姓稱之為黔首的,這和頭巾也有關係。黔為黑色,黔首就是指黑色頭巾。禮記中曾敘及黔首,孔穎達解釋道:黔謂黑也,凡人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呂氏春秋振亂中有一句體恤民情的話,當今之世,濁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即以黔首作百姓的代稱。後世稱百姓為黎民,也是由此引伸而來。黎與黔一樣,都是指黑色。頭巾的形狀大多裁為方形,長寬視布帛本身的幅度而定,在使用時裹住髮髻,繫結於顱後或額前。至於頭巾受到人們的青睞,則是東漢晚期的事情。據史書記載,漢末的王公大臣,雖然按規定都可用高貴的服飾,但因頭巾的使用較為輕便,所以他們往往更喜歡頭裹幅巾。再加上當時的文人雅士不尊禮法,視戴冠為累贅,而以紮巾為輕便,使頭巾由庶民之物一變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服飾。即便像中軍校尉袁紹這樣的高級將帥,也不惜棄朝冠而裹頭巾。而晉傅玄傅子 傅子,(晉)傅玄撰,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嚴一萍選輯,觀古堂所著書,民國葉德輝輯。台北:藝文印書館。記稱: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豹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引起這一變化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戰爭的關係,漢末,各種戰亂接踵而至,軍將武士平時冑甲難以離身,稍有閒暇,便想鬆弛一下。和冠帽相比,頭巾在首服中是最輕便不過的。而武士在戴盔帽之前,本來就先襯以布帛,所以到時只要將盔帽一除即可,不必另用首服。明代一般人民頭上戴的巾帽,種類繁多,唐宋元以來的舊樣式都還依然在當時流行。官商庶民的便服衣帽,雖還見得出多式多樣,但總的說來,皇都所在地比較保守,當地的冠帽服飾和明初法定制度比較不相違背。而這些法定的衣服制度,照史志記述,是和四方平定巾、六合統一帽(見圖一、圖二)及網巾一起於明初制定的。明代雖有官定的巾帽制度,並頒式樣於全國,但是事實上殊難定於一尊,特別是明代中葉以後,在生產絲綢的江南地區,中層社會庶民的衣著更難加以限制。范叔子雲間據目鈔記郡中風俗,即可見其大略:余始為諸生時,見朋輩戴橋樑絨線巾,春元戴金線巾,縉紳戴忠靖巾。自後以為煩俗,易高士巾、素方巾,復變為唐巾、晉巾、褊巾。丙午(公元一五四六年)以來皆用不唐不晉之巾,兩邊玉屏花貌對,而少年貌美者加犀玉奇簪貫髮。綜巾始於丁卯(公元一五六七年)以後,其制漸高。今又尚藍紗巾(為松江土產,至所載者)。又有馬尾羅巾、高淳羅巾,而馬尾羅者與綜巾似亂真矣。童生用方包巾。自陳繼儒出,用兩飄帶束頂,近年並去之。瓦楞綜帽在嘉靖初年為生員始戴,至二十年外則富民用之,然一僅見一二,價甚騰貴。皆尚羅帽、紵絲帽,故人稱絲羅必曰帽段。更有頭髮織成板而做六板帽,甚大行,不三四年而止。萬曆以來不論貧富皆用綜,價亦甚賤,有四五錢七八錢者,又有朗素、密結等名。(二)網巾的形制據中文大辭典所釋,網巾為以絲結網為巾、用以裹髮者。而網巾圈則為束網巾所用之圈。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則說:網巾是明代特有的冠制,具有成年的象徵意義,創於明太祖時,明亡後亦不再流行,而其形制據說是來源於道士。可知,網巾是明朝人所戴絲編裹頭髮的網子,一般來說,在戴上網巾以後,才戴上帽子。天工開物與三才圖會中均可見繪有網巾圖。(見圖三、圖四)古代男子與婦女一樣也梳髮髻,在勞動時,為了不使髮髻垂散,妨礙工作,因此明代有為男子特製的網巾來包裹髮髻。換言之,網巾是明代男子用於束髮的一種網罩,不分尊卑貴賤,男子均可用之。因此,網巾就功能上來說,是一種繫束髮髻的網罩。在行制上,網巾通常是以黑色的絲繩、馬尾或棕絲編織而成,也有的是用絹布作成的。關於網巾的穿戴,平時居家時可以把它露在外面,不用再加上帽子,但外出時則必須在網巾上加上帽子。另有一說是,有官者外出,則在網巾上加戴官帽,否則只戴著網巾出門會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此外,在朝服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先加網巾,可起約髮作用。至於對戴四方巾、六合帽的一般老百姓而言,網巾的應用實在是可有可無。講究一點的人使用它,馬虎一點即不用。為求工作便利,特別是農民,椎髻結髮實在省事得多,所以農民多單獨使用網巾。從明人刻本天工開物等書的插圖,即可看到頭繫網巾的工匠、農夫等士庶男子形象,以及農民單獨使用網巾的形象資料(見圖五)。照規矩,如係著朝服官服,則網巾宜在巾帽下邊起約髮的作用。另外,圖像中常見有明代亦甚通行的四方巾和六合帽,也有用馬尾羅作成透明樣子,還可見頭髮結髻式樣但既不見內有網巾,其本身似乎也不宜叫做網巾。此外,亦可單獨使用,在明代網巾有施於巾帽下的,也有單獨使用的時候,而且網巾比四方巾和六合帽製作起來簡便,對於勞動人民在工作中穿戴較為便利。當時法定的衣服制度,主要還是對多數工農人民而來。網巾出現在明初,即洪武初年。據說,它的出現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相傳是經明太祖朱元璋欽定而頒式全國的。朗瑛七修類稿卷一四國事類平頭巾網巾七修類稿,朗瑛著,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三編。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6月版。中記稱: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燈下結網巾。問曰:此何物也?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髮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關於朗瑛在七修類稿中的說法,未知其為真否。但可以確定的是,網巾確為明代所首創。而照朗瑛的說法,明太祖朱元璋聽了神樂觀道士回答,此網巾也,用以裹頭,則萬髮俱齊,朱元璋之所以為之大悅,乃因萬髮俱齊可諧音萬法俱齊,具有政治上的吉兆象徵,而讓初登帝位的朱元璋龍心大悅,因此下令照樣製作網巾,全國通行,並規定在朝服、官服的籠巾、紗帽下邊,先戴上網巾。至於網巾的造型,據三才圖會所見,其形編結而成,類似魚網,網口用布帛作邊,俗稱邊子。邊子二幅稍後綴一小圈,邊子旁綴有金屬製成的小圈,用金玉或銅錫為之。二邊各繫小繩交貫於二圈內,圈內貫以繩帶,繩帶收緊,即可約髮在網巾的上口,上口也開有圓孔,並綴以繩帶,使用時將髮髻穿過圓孔,用繩帶繫拴,頂束於髮,用以裹在頭上而使頭髮齊正。除了將髮髻全部罩蓋上網巾之外,還有一種上開口的網巾,使用時將髮髻通過開口而露在外面,在上開口處,也用繩帶繫拴,並有總繩拴緊,所以又名一統山河,或叫做一統天和。因此,網巾又曰一統山河或叫做一統天和,美其名曰一統山河。網巾的形制比現在婦女、老太太戴的髮網略複雜一些。據蚓庵瑣語中記載:網巾的製作,式如魚網,網口用帛作邊,叫做邊子。邊子二帽稍後綴一小圈,用金、玉、銅錫為之。邊子的二邊各繫一繩,交貫於二圈之內,頂束於髮。邊同齊眉,加一網帶,收約頂髮。萬曆年後,民間用落墮之髮或馬鬃代替絲邊網巾。從中我們可以獲知網巾是由落髮和馬尾鬃為絲編成似魚網狀。既有約髮作用,而且輕便透氣,因此甚受人們青睞。網口以帛作邊,萬曆間以落髮、馬鬃編結之。但隨著時間遞嬗,形制變異,網巾後在形制上又有了一些變化,一般多省去上口的繩帶,只束下口,天啟中削去網帶,只束下網,名曰懶收網。另外,網巾一般襯在冠帽之內,有時也可直接露在外面。此外,網巾也是成年男子的標誌。在明代巾帽的使用歷史上,網巾為人們使用的時間最長,從明初一直到明亡,都一直有人穿戴。直到清兵入關,明亡之後,因剃髮蓄辮令的實施,清朝滿人強迫漢族男子剃髮蓄辮,並嚴格執行,這種首服才被廢棄。但仍有熱衷於此者。據清代筆記畫網巾先生傳記載,清兵入關後攻下江南,有明代遺民攜僕從二人,因不肯改變明代服飾,被逮捕入獄,隨即被獄吏褫去網巾衣冠。主人憤怒地對僕從說:衣冠者,歷代各有定制。至網巾,則我太祖高皇帝創為之也,今吾曹國破即死,豈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筆墨來,為我畫網巾額上。於是三人相互對畫網巾於額上,天天如此,最後三人壯烈而死。三、 龍陽逸史中記述的小官所戴之網巾(一)關於龍陽逸史一書龍陽逸史刊印於崇禎五年(西元一六三二年),對於明代盛行的男色之風與當時的小官生活,有十分深刻、真實的反映。此書全稱新鐫出像批評通俗小說龍陽逸史,全書共二十回,不分卷,書題京江醉竹居士浪編,有明刊本,存於日本左伯市圖書館左伯文庫。此書左伯文庫藏本缺原封面及扉頁,現存書封面有人寫新鐫出像龍陽逸史八字。次題龍陽逸史題辭,署崇楨壬申陽月陽至日蔗道人題於菖反中,有菖反蔗道人二方印。次敘,署崇楨壬申仲秋望前二日新安程俠題於南屏山房,有程俠、士先氏二方印。按崇楨壬申即為崇禎五年。此書作者醉竹居士及敘者蔗道人、程俠皆無考,其真實姓名與生平均不詳。但據程俠所敘,作者為文士,而生平磊落不羈,每結客於少年場中,如此云云,則醉竹居士大概為浪子一流人物。 見龍陽逸史出版說明,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五)龍陽逸史,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龍陽逸史全書二十回,每回演一故事,二十回寫二十個故事,全書所敘,全為男色之事,是專收龍陽之事的話本總集。全書二十回寫二十個小官(即以色事人的男妓)的遭遇,敘事模式簡略粗疏,缺乏細節的描寫,然文字質樸,所呈現之晚明世風與社會史料頗可觀。由程俠所敘,可知龍陽逸史一書之作者大概為浪子一流人物,對於當代歡場瞭解必深,而程俠為之作敘並言作者墨酣筆舞,不喻日神工告峻,大概所寫者為其熟知之事,始能如此。而正因作者京江醉竹居士本為風月場中人,故其所見所聞,在一定程度上必然真實地反映了晚明時期之男風盛況。據史書筆記記載,明代中後期,男風確實盛行一時,暖姝由筆便云:明正德初,內臣最為寵狎者,入老兒當猶等輩也,皆選年少俊秀內臣為之。明官吏、儒生乃至流寇、市兒皆為男色。(二)明代男風之盛與小官階層的興起男風之事並非專為明代所獨有,但男色確實在明代是一種蓬勃的性關係,而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就記載了男風在北方的盛況:今天下言男色者,動以閩廣為口實,然以吳越至燕雲,未有不知此好者也。今京師有小唱專供縉紳酒席,蓋官妓既禁,不得用之耳。其初皆浙之寧波人。近日則半屬臨清矣。故有南北小唱之分,然隨群逐隊,鮮有佳者。或有之,則風流縉紳,莫不盡力邀致,舉國若狂。此亦大笑事也。外之仕者,設有門子以侍左右,亦所以代便辟也。而官多惑之,往往形諸白簡。至於媚麗環巧則西北非東南敵矣。關於明代南風特盛之因,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三次印刷,頁622。卷二十四風俗男色之靡中分析了男風的成因與特點,他說:宇內男色,有出於不得已者數家。按院之身辭闔閣;者黎之律禁姦通;熟師之客羈館舍、,皆係托物比興,見景生情,理勢之所不免。又如罪囚久繫坒犴,稍給朝夕者,必求一人作隅,亦有同類為之講好,送入監房,與偕臥起。其有他淫者,必相毆訐,告提牢官亦為分剖曲直。嘗見西署郎吏,談之甚詳。但不知外方獄中亦有此風否?至西北戍卒,貧無夜合之資,每於隊伍中,自相配合。其老而無匹者,往往以兩足凹代之,貧苦無聊,記遂出此,雖可笑亦可憫矣。至於習尚成俗,如京師小唱、閩中契弟之外,則得志士人,致孌童為廝役,鍾情年少,狎麗豎若友昆,盛於江南,而漸染於中原。乃若金陵坊曲有時名者,竟以此道博遊客愛寵。女伴中相誇相謔,以為佳事。獨北妓尚有不深嗜者。而謝肇淛在五雜俎更為切中要害的說:衣冠格於文罔,龍陽之禁,寬於狹邪;士庶困於阿堵,斷袖之費,殺於纏頭;河東之吼,每末減於敝軒,喪中之約,遂難偕於倚玉。此男寵所以日盛也。謝肇淛認為,男風的興盛最主要有三個成因:一是社會因素,因為嫖男妓所受的法律制約較少;二是經濟因素,因嫖妓女花費較多,非低階層的平民百姓所能承擔;三是家庭因素,男女之防歷來為禮教所約束防範,相對的,男性與男性之間的親密關係所受到的干涉較少。因為這些因素,使得男風在明代特盛,因此而有小官階層的興起。(三)龍陽逸史所記載的網巾鬼傳說小官當道,形成一特殊的職業階層,他們甚至集體營業,結夥以壯大聲勢。龍陽逸史第八回煙花妓當堂投認狀,巡捕衙出示禁男風,寫出光棍魯春收購五十多間房,開設小官塌坊,糾集小官營生,生意興隆,甚至竟把那娼妓人家都弄得斷根絕命,小官們竟拼垮了妓戶,更說明了當時小官當道的盛況。由於小官階層的職業特殊,成為社會下層的邊緣人物,而此一特殊的族群,亦有其獨特的習俗與傳說。龍陽逸史忠實的記錄了明末的男風盛況和小官的生活,例如書中第十回就記述了西昌小官帶網巾的來歷與精怪傳說。龍陽逸史第十回文前題有小官精白晝現真形,網巾鬼黃昏尋替代,其梗概如下:西昌有小官營,小官因平蠻有功,爭作頭目。官府乃建一祠堂,塑小官頭目像,遣散小官。後火災,塑像被埋入地下,地方為鄉官衛恆購去建花園。衛恆生遠、達、逵三兒。遠因婦人、逵因小官弄獃,達為啞巴,其父將遠、逵關入花園。遠逃走,衛恆氣死。恆死後三子又恢復正常。其母將家財三分。逵注入花園養三個小官。一夜有小官精來索網子戴,逵乃請山人李敬春掘出泥像用茅山法治之。衛遠回家,逵乃遣散三小官。後重陽日又約在花園相見,有網巾精出來尋找。乃找李山人打破泥像。西昌城中小官恐網巾精再尋找,皆購網巾上頭。 同註六。由文前所述,可知網巾為明代特有的冠制,具有成年意義的象徵,不分尊卑貴賤,男子均可用之。而龍陽逸史第十回中衛逵所蓄之三名小官各為小藏倉、俏彌子、美龍陽,年紀約莫為二十多歲,可以確定三名小官都已成年,依當時禮制,已能戴網巾, 據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書內描述,網巾是明代特有的冠制,具有成年的象徵意義。但這三名早已成年的小官卻不肯戴上網巾,箇中原因頗耐尋味。而當小官精出現,向衛逵索網子戴時,小官精的模樣是這樣子的:頭如巴斗,身似木墩,捲羅髮披在兩邊,大鼻頭長來三寸,髭鬚根黑黑叢叢,卻像的未冠祖宗,眼珠子活活突突,誰識是小官頭目。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五)龍陽逸史,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頁243。而對於網巾鬼,又是這樣描述的:不像精,不像怪,穿一件百衲衣,繫一條青絲帶,兩根鬚直束頂心,一對眼橫生腦背。 同註八,頁249。對於網巾鬼的形象,可以藉由文中李山人的口來作更進一步的勾勒。當眾人在花園裡的桂樹下邊掘出網巾鬼的泥像時,眾人因所見的並非是網子而疑心時,李山人解釋道:那身上的百衲衣正是個網子,青絲帶是件網巾邊,兩條鬚是付繩兒,一對眼是兩個圈子。 同註八,頁250。由此可以大略得知當時小官所戴網巾是何形制。網巾就功能上來說,是用來繫束髮髻的網罩,並在實際的功能之外還具有標示男子成年的象徵意義。但在小官階層中,網巾的使用率卻異常低微,許多年紀已經不小的小官卻堅持不肯戴上網巾,非得經過一場網巾鬼索網巾戴的異事,才讓許多原本應已冠、已逾二十歲尚不戴網巾的小官們,紛紛尋出網巾戴上,因此說:這三個小官見了這場異事,都叫做有主意的,只恐網巾鬼日後又來尋替代,忙不及的都上了頭,這還不足為奇,連那西昌城中那些未冠,也恐這個干係,三五日裡都去買個網子戴在頭上。 同註八,頁250。另外,龍陽逸史第十四回白打白終須到手,光做光落得抽頭中記述,由於小官當道,故其時出現了一種小官經紀人專一收了些各處小官,開了個發兌男貨的鋪子,各處小官好的、歹的都收來,分別派了四個字號:天字上上號。地字上中號。人字中下號。和字下下號。 同註八,頁302。之所以派分四個字號,當然是為了區別小官的好壞高低,而這四個字號所囊括的小官又是各自不同的:初蓄髮的派了天字,髮披肩的派了地字,初擄頭的派了人字,老扒頭派了和字。 同註十五。小官階層中,由於他們的特殊職業使然,以年紀幼小的較受歡迎,這就如同娼妓之中以年輕貌美者較被喜愛的道理是一樣的。然而特別的是,小官之間的良莠之分,是以頭上的首服之制為分別,年紀小依然蓄髮的被派為上等,而已經成年理應戴上網巾的小官,自然會被列為下等。由此可知,在小官之中以年紀幼弱者較受青睞,故當時許多小官即使年紀以逾弱冠之齡,理應當冠,應戴上網巾,但為了使自己依然奇貨可居,而拒絕戴上網巾,用這樣的方式來遮掩年齡漸長的事實,由此看來,小官不肯戴上網巾的情況是可以被理解的。四、 小官所戴之網巾所代表的意義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記: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所謂冠笄之禮,是古代男女的成年儀式。據儀禮士冠禮記載,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就被視為成人,這時應該舉行儀式,為其加冠,而這個儀式就稱為冠禮。因男子年滿二十歲必須加冠,故男子已屆二十歲又被稱為弱冠之年。冠禮通常在宗廟舉行,具體日期由將被加冠的青年之父親占卜而定,同時決定主持加冠儀式的來賓。行禮之日,將加冠的青年安排在內屋,賓客族人入廟就座後,請出青年,隨即開始行禮。所謂加冠,就是主人按規定給青年分別加戴三種冠飾:先加用黑布製成的緇布冠;再加兩掌相合狀的尖頂皮弁;最後再加類似帝王公卿所戴冕冠、但又不用垂旒的爵弁。三加之後,則改變髮型,將頭髮梳理成成人髮髻。關於行禮的過程,儀禮士冠禮是這樣記述的:夙興,設洗直于東榮,南北以堂深。水在洗東。陳服于房中西墉下,東領,北上。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皮弁服:素積,緇帶,素彃。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蹕。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於缺;緇纚廣終幅,長六尺;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紘纁邊;同篋。、主人之贊者筵于東序,少北,西面。將冠者出房,南面。贊者奠纚、笄、櫛于筵南端。賓揖將冠者,將冠者即筵坐。贊者坐,櫛,設纚。賓降。主人降。賓辭,主人對。賓盥卒,壹揖,壹讓,升。主人升,復初位。賓筵前坐,正纚,興,降西階一等。執冠者升一等,東面授賓。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容,乃祝,坐如初,乃冠。興,復位。贊者卒。冠者興。賓揖之適房。服玄端、爵蹕,出房,南面。賓揖之,即筵坐。櫛,設笄。賓盥,正纚如初,復位。贊者卒紘。興。賓揖之適房。服素積、素蹕,容,出房,南面。賓降三等,受爵弁加之。服纁裳,韎韐。其他如加皮弁之儀。徹皮弁、冠、櫛、筵,入於房。這時賓客起立已久相賀,祝賀青年正式成人,主持人還給他另起一字,於是儀式告成。被加冠的青年以成人身份拜見其母親、兄弟、姊妹、先生及前來祝賀的鄉鄰。其父以酒款待來賓,並送主賓束帛、儷皮,最後敬送賓客出門。這就是冠禮的全部過程。在整個冠禮儀式中,從主人到賓客,從加冠人到被加冠人,所穿服裝都有規定。如三加冠飾時,由於冠制不同,被加冠人的服裝也要隨之而更換。可見從冠式到衣式,從服裝到佩飾,從質料到顏色,已至一條纖細的滾邊,都有具體的規定,容不得絲毫差錯。冠禮始自於商周,以後歷代沿續,略有損益,施行的儀式,繁簡不一,所用服裝也不一樣。如宋代士大夫家庭舉行冠禮,不分主賓,俱用帽衫,戴烏紗帽,穿皂羅衫,繫獸角帶。與商周服制面目全非。從元代起,被加冠者的年齡有所提昇,並附加了其他條件,如鄭氏家範所記:弟子年十六以上許行冠禮,需能暗記四書及一經正文,講說大義,方可行之。否則直至二十一歲。弟若先能,則先冠,以愧之。明清時除士大夫家庭恪守古制舉行冠禮外,一般家庭則和成親儀式合併舉行。這時所用的服裝,實際上就是結婚禮服。明沈榜宛署雜記中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如卷一七民風條記:冠禮自士大夫家之外,多不特舉,惟於嫁娶之時,男家遣人為新婦上髻,女家遣人為新婿冠巾。先期各隨所備服飾,以一人禮送其家,猶有古意。可見自周代以來,雖然對於士冠之禮因時代變遷而略有損益,使得冠禮的儀式繁簡略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男子年滿二十即需加冠,加冠不只是為了合於禮制,更在於標幟一個男子已經成人,應該肩負社會責任的社會意涵。明代小官雖是倡優者流,但照當時禮制,逾二十歲後男子亦應加冠,冠下應帶網巾。但考諸龍陽逸史,似乎當時小官對於戴網巾的首服制度甚為不從,即使年紀早已逾於弱冠之年,依然不願意戴上網巾。箇中原因如前所述,小官中年紀幼弱者在形體上尚未發育成熟,在體貌上近於婦人女子,為喜好相處小官者所喜,故當時許多小官即使年紀以逾弱冠之齡,應戴上網巾,但為了此等理由,拒絕戴上網巾,即使下巴上已髭鬚畢露,仍寧願出醜賣乖裝小。除如龍陽逸史第十四回白打白終須到手,光做光落得抽頭中所記,小官經紀人開發兌男貨的鋪子,收羅各處小官分別派天、地、人、和四個字號之外,龍陽逸史第五回中亦說晚明當時酆州有個駱駝村,全村僅百十戶人家,竟出了二三十個作小官營生的男子,他們並且結夥而行,分作三等,以十四五歲初蓄髮的是上等,十六七歲髮披肩的是中等,十八九歲擄起髮的是下等。依然是以小官的首服來評判小官的優劣等級。凡此種種,皆說明網巾的使用對明代小官來說,標試著年齡已大,即將不再受人青睞,因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