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doc.doc_第1页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doc.doc_第2页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doc.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号:1 使用时间:2011年 3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 案 装 订 线 课题: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编写人:刘金玉 审核人:邢炜 审批人: 【考纲考点】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课前预习】一、填充讲义P68基础知识二、掌握以下知识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下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哪些主要变化?刀耕火种:使用石刀、石斧、石犁,放火焚烧。耜耕:普遍使用来耜。金石并用: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主要使用耒耜和石锄、石犁,懂得开沟排水,沤制肥料。2.阅读教材P5第3、4自然段、P6第1、2自然段探究思考:(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这一特点?农具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田间管理不断加强,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重视农业灌溉。(2)列举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3.阅读教材P6第3、4自然段,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 (1)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3)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规模小、水平低、条件简陋,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4)评价: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到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发的进一步成长。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课中探究】一、检验课前预习效果二、实战演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1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高三模拟)(2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3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2分)(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主要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主流思想:儒家思想。(2分)材料二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据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据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2)特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6分,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得6分。)原因: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5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 点得3分,答出3点得5分。) 材料四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图一 图二 (3)从材料四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为什么农村土地承包制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6分)(3)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分)问题: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中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种地不赚钱);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政府以权力干预农民经营自主权;城镇化发展中,强行多占农民耕地。(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2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4)变化: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2分)原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增强。(2分)(若回答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得1分) 2.实战演练:(08天津39题部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解析】本题结合时政热点切入,考查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耕作土地由原来的十亩到治田百亩,岁收粟百五十石。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3.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图一 神话剧牛郎织女 图二 沂源826“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请回答: (1)图片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