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艺术的终结以杜尚的作品泉为例解读艺术的终结是现当代艺术批评一个很时髦的话题,而且讨论很激烈,当然了,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显著、很丰富的,但是,从生活的角度解释艺术的终结却是一个新的话题,也显得很有意义,我们愿意对此话题重提,试图打开一个自由发表不同观点的学术氛围,让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更加清晰,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一、艺术的终结自艺术诞生之初,就一直有一个问题魂牵梦绕的纠结着每位艺术理论家:那就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好像在我们孜孜以求的追问过程中,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艺术不见了,艺术不再是我们所要找的东西,它变得如此陌生,以至于我们从没有这样惊讶过,我们整天在思考艺术,上千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找寻,结果确是艺术在我们眼前消失了,我们不再能认清艺术的真正面目了。结果不仅仅如此,而且更糟糕的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们发现越是努力寻找艺术的本质,所谓的本质越是离我们远去,我们越是抓不着,何以是如此情形呢?怎么会是这样的悖论呢?也许是艺术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艺术终结了吗?艺术是被我们终结了吗?艺术的不解之谜如同艺术的本质一样让人费解。在历史上,提出“艺术终结”的第一人是近代黑格尔。黑格尔是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艺术的终结观点的。在美学讲演录的终结篇里面,黑格尔说道:“美与真这种较高的、不可磨灭的理想的联系”是一座顶峰,“到了这座顶峰,喜剧就马上导致一般艺术的解体”,黑格尔在这里用的是解体,并不是死亡,死亡表达是不再复返,不再是我们以前的东西,而解体与死亡不一样,解体以后艺术还是可以存在,以新的样式存在,只是样式的多样变化,本质内在的精神是不变的,这一点也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基础观点相吻合,成为黑格尔基础观点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实质上,在黑格尔那里,是有两个条件的制约将艺术推向了终结之途:“一个是黑格尔思想体系的内在背谬,这是黑格尔所思的;另一个则是黑格尔身处时代的整个艺术和文化状况,这是黑格尔所感的。”这种外在与内在的张力起了作用,迫使黑格尔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但是,我们要是认为事实就是如此,也许大错特错了,与其说是,艺术终结论的提出是双重张力的夹击,不如说是艺术本身的谜一样的本性,具有悖论的褫夺属性,包括黑格尔在内也是走不出这种怪圈的。从黑格尔自身的体系而言,“一方面,黑格尔的美学是由主体性理论建构起来的,甚至在喜剧阶段达到了主体美学的巅峰;但另一方面,也是这种主体性理念的自身发展将艺术挤兑到了终结的地步,从而最终胀破了黑格尔的整个美学体系。”所以说,黑格尔走不出这种悖论,不仅仅是艺术的悖论原因造成的,而且也是黑格尔自身思想体系出现悖论的原因共同所致。在黑格尔那里,他对艺术的终结是建立在对市民艺术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样的艺术不是绝对的理念和精神的载体,所以批判艺术,艺术在绝对精神的指引下必然要终结,艺术的出路在于体现和把握绝对精神。在黑格尔之后,阿瑟丹托直接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继承了下来,同样,丹托意义上的“艺术终结也不同于阐释者所理解的艺术之死”,这是他们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的是,黑格尔是在为了提出自己思想体系中对的宗教位置的规定,乃至于上升到最高等级位置的哲学而提出艺术的终结论的;但丹托是从艺术史的角度解读艺术,不是在贬低艺术,而是把艺术看的很重要,没有艺术我们至少不能生活的很完美。在1984 年丹托发表了艺术的终结,在这篇文章中,丹托认为“谈论艺术的终结是可能的,至少谈论作为一种进步训练的艺术终结是可能的。”丹托曾经这样解释自己的观点: “我们(指贝尔和丹托自己)都没有力图将我们的观察,作为对我们时代的艺术进行批判性的判断我们都没有谈到艺术之死,尽管在艺术之死这个文集里我们自己的文本成为了目标性的文件。艺术之死这个标题并不是我的,我只是说特定的叙事已走向了终结,我想这已在艺术史中被客观的意识到。不再有艺术这并不是我的观点走向终结,是指的叙事,而非叙事的主体。”这样丹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终结与死亡是不同的,他和杜尚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杜尚认为艺术是生活,艺术死了。在艺术的终结里面,丹托在一个半世纪之后又回到了黑格尔那里,丹托重提黑格尔并不是简单的赞同黑格尔的观点,从黑格尔那里找点历史依据,而是要与黑格尔进行积极的对话,“因为历史具有对话才有结构,从而才能阐发出其间真正的历史含义。”在丹托看来,他也是和黑格尔一样在预见艺术的未来,他认为我们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假设,艺术就是艺术自身,并没有什么未来,这种人为强加给艺术的未来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只不过黑格尔预见的艺术与丹托不同,黑格尔认为艺术最终要上升到宗教和哲学,而丹托认为终结是一种重生,是一种凤凰涅槃,但定然不是所指的死亡。二、艺术终结于何处经过黑格尔和丹托的宣言艺术终结后,我们似乎有点不那么情愿艺术被终结,但是,事实是如此,艺术终结了。既然艺术终结了,艺术终结于何处去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吗?也许艺术正如丹托所说,终结并不是死亡,只是艺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但是,艺术以新面孔出现时,也许我们一眼认不出来那就是我们以前多么熟悉的艺术。诚然,艺术在杜尚那里被崭新的诠释出来了,以新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新的我们完全不能接受,更不用说认出那就是艺术了,所谓的传统艺术就此终结了。具体到杜尚的泉的作品,就是如此,他不仅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很大的艺术冲击,对艺术以狠狠的批判,而且我们也同时感到,我们对艺术显得如此无知。在杜尚的意义上理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生活,而不是传统高高在上的古典艺术了,不是在神龛里面供人膜拜的艺术了。所以,我们认为艺术终结到了生活里面,处处是生活,处处是艺术。1917 年,杜尚在便利店廉价的买到一个小便池,拿回创作室创作,在小便池边沿上写着“R.Mutt,1917”,就是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接下来,杜尚把这个签上姓名和日期的小便池送到参展会上参展,取名为泉。这样,泉这件作品创作完成,成为艺术史、美学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成为人们日后讨论的重点。作品泉的诞生让后人不得不追问,何为艺术作品?何为艺术?艺术何以成为艺术?在杜尚把小便池拿去参展之前,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作品,那是因为艺术作品主体性的承载了艺术客体这一事实,通俗的说就是:艺术作品里面有艺术。但是作品泉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泉是一件伟大的富有创意的作品,但是泉本身并没有涵括什么艺术,作品本身只是一件简单、平常的小便池,外形和内涵一致,没有艺术成分在里面。作品泉诞生后,围绕它的争论一直不休,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怀疑,有的借鉴吸取经验;有的认为是反艺术,有的认为就是艺术;有的认为是对艺术的嘲讽,有的认为是对艺术生活化的展现;等等。鉴于讨论的激烈和复杂,我们以还原事情真面目为目的,对之进行解读,以期廓清泉真正的意指。有人认为,作品泉是对传统艺术的颠覆,是对艺术非艺术化趋势的印证,所以得出,作品泉是后现代艺术作品。好像作品泉也确实有些吻合后现代思维的元素在里面,作品泉真的是要表达后现代艺术吗?我们先不做草率回答,我们要先思考后再回答提问。所谓后现代,从时间上而言是在现代之后,从思想角度而言是对现代(包括现代之前) 思想中形而上思维的彻底批判。后现代为了不至于批判一种形而上而陷入另一种形而上,导致自身不纯粹之可能发生,所以后现代没有规定,没有明确意指、意义、目标、原则、标准等,没有规定是后现代的最大规定。从形式上而言,主要表现为形而上的反叛,主要的哲学思维是解构,但是后现代并不是解构一元模式,一元模式是不能称之为后现代的,一元模式会形成一种新的形而上,所以解构是多元的解构。在后现代,艺术走向非艺术,美学走向非美学,有时候关注的不是艺术和美学自身,反而是怪诞行为,甚至是变态与丑态。对后现代做出界定之后,我们可以初步回答上面的问题,认为作品泉是后现代艺术作品是不合理的。我们认为作品泉不是后现代作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作品泉诞生于1917 年,时间上而言属于近代,所以不存在基于后现代对现代进行彻底批判的可能。在工业革命没有将人类带入富裕的现代文明社会之前,人们是无法从物质生活上感受到什么是后现代的,人们现代思维都没有形成,更何况后现代思维呢?第二点,作品泉不存在思想上对形而上设计思维的消解;而后现代力图对形而上进行消解,关注于解构。第三点,作品泉只是表达一种思维观念: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此外别无他意。只能是这么认为,艺术在杜尚那里是按照生活的态度来把握艺术的,他就是要给我们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借此冲击力把我们对传统的神圣的艺术进行有力的批判,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艺术形式,但确是杜尚想要的。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对作品泉的解读是:杜尚借助小便池创作的作品泉,是要向人们说明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同时,杜尚这一做法是对那些将艺术神秘化,让艺术成为少数人专利特权的一种嘲讽。他同时向人们表明,艺术终结到了生活中,不要再把艺术看的很神秘,不要再追思艺术的本性问题。在杜尚那里,这些问题都是假问题,只有生活才是真的,才是艺术的不竭源泉,也许这也是杜尚把其作品命名为“泉”的意义。杜尚的作品泉在传统艺术那里根本就不是什么艺术,完全是低俗,但是在现当代,作品泉却是件很伟大的艺术品,一件影响了现当代艺术基调的作品。作品泉的设计思维是要表达生活是艺术,艺术是生活,是要将艺术生活化、大众化。艺术的神圣光环不复存在了,艺术从高高在上的神龛走向人间,走向生活。“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艺术终结”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自黑格尔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讨论。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面对20 世纪艺术的新进程,尤其是面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情况时,这一问题则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瞩目。“艺术的终结”、“艺术理论的终结”、“艺术世界的终结”,甚至“美学的终结”都得到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持续性争论和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论阐述,探讨“终结”问题的意义和理论实质。一、黑格尔与艺术终结问题黑格尔之前就出现过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片言只语。有研究者观察到,在早期关于艺术的历史描述中,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认为,青铜艺术在第121 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就停止了。G.瓦萨利1550 年出版的意大利杰出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的生平描述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时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艺术的终结和完美”(the endand the perfection of art)。画家普桑曾经抱怨卡拉瓦乔走到了毁灭绘画的世界; 保罗德拉罗奇在1839 年观看银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时说:“自今日起, 绘画已经死亡(from today painting isdead)。” 1这些言论是就某一具体的艺术而言的,并不具有某种艺术史的基本哲学和美学意识, 真正从哲学意识的高度提出艺术终结问题的是黑格尔,他在艺术哲学讲演录中谈到浪漫艺术时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个概念。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既与他对艺术史发展进程的历史意识有关, 也与他的理念学说的哲学目的论密切相关, 并且哲学目的论支撑着他关于艺术史的历史意识。黑格尔写道:“每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无论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活动,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极其必要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合适的艺术表现。”2既然时代发生了变化,那么表现时代精神的理念的艺术也就必然会发生变化,某个时代及其时代精神的终结似乎必然导致某种艺术形态的终结。黑格尔艺术终结的观点直接来自于这样的认识, 即古典艺术在古典雕刻中到达了其高峰, 古典艺术是艺术作为时代精神自我意识的最完美表现的历史时期。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美是时代精神本身的纯粹的感性现象,古希腊的艺术最完美地体现了艺术的本质目的。黑格尔艺术终结理论包含着两个维度, 一是时间的维度,二是精神的维度,他的艺术终结的概念正是对这两个维度的思考的产物。从时间维度上讲, 古典艺术是古希腊时代的产物,从精神维度上看,希腊古典艺术表现的就是希腊的时代精神和理念, 而浪漫艺术则是黑格尔时代的艺术, 它在精神意义上体现的是现代浪漫艺术的时代精神和理念。黑格尔尽管认为古典艺术是形式与内容、形象与意义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但他认为,现代的、基督教的文化时代体现了精神理念的更高发展要求, 因而优于古代的生活和文化。古希腊的古典艺术体现的是古希腊时期能够意识到的自我意识,现代基督教文化所体现的是更高发展阶段的自我主体意识。随着现代文化的出现,宗教和哲学开始上升,自我意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强,随着新时代的浪漫艺术的出现,表现性的、概念性的艺术理解开始取代形象化的理解,浪漫艺术反映了自我意识的更伟大更崇高的层面。但是,在黑格尔看来,浪漫艺术在表现现代自我意识的确定性本质时也同样体现着它自身的局限。绘画、音乐、诗歌是浪漫主义阶段获得完美表现的三种艺术,它们体现了不断增长的主体性意识。这种不断增长的主体性意识在艺术中的体现是,艺术越来越少地依赖于物理性的材料和形式,象征艺术是物质超于精神, 古典艺术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于是浪漫艺术就成为了象征艺术的颠倒形式。因而,艺术进步的模式就是,从雕塑的三维性的特征转向绘画的二维性,而音乐则更少物质性,它不再有任何空间维度,而只有时间的维度,雕塑和音乐都不断向诗歌的形式发展。诗歌,尤其是黑格尔时代的德国诗歌和小说写作,被视为时代精神的浪漫主义的完美表现,黑格尔确信,诗歌是时代精神自我意识感性显现的最后形式。也就是说,艺术发展到了浪漫时期它就发展到了高峰,人们就再也不能从感性的艺术形象中认识理念,精神进一步摆脱物质的结果必然要转向哲学的概念,最终艺术让位给了哲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精神的发展模式,黑格尔就提出了“浪漫型艺术的终结”的概念。其实,黑格尔“浪漫型艺术的终结”的说法似乎并没有断言艺术终将死亡, 在艺术哲学讲演录的序言中,他写道:“尽管我们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 但是这都是徒然的, 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3这种似乎充满着悲悼性感叹的预言,虽然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 但又确实成为了此后艺术哲学和美学关于艺术终结的不断阐释的隐喻。二、黑格尔的预言与20 世纪的“艺术终结”理论黑格尔的预言成为了20 世纪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论阐释的一个巨大隐喻,一个被不断阐释的话语源头。尽管此后讨论和阐释严格说来并不完全是在黑格尔意义上展开的。然而理论家们用“衰退”或“死亡”、“终结”这样的表述,无疑都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语境中持续和延伸着这个话题。我们知道,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曾以循环论的历史观谈到了艺术终结问题。他认为文化和艺术就像植物一样, 从一种原始的粗糙的形式开始,在此后的发展中进入一个繁荣期,最后将走向衰落,尤其是随着现代城市和文化艺术的兴起,文化的城市为世界城市所取代, 独特的有机风格被平面化的无机景观所取代:“它首先为了它的壮丽的进化的需要,牺牲了它的创造者的血液和心灵,然后为了文明的精神牺牲了这种生长的最后隆盛时期这种命定走向最后的自我毁灭。”4这种毁灭也必然会使已有的艺术走向终结, 文化和艺术走向死亡将在现代时期变成一种必然的宿命。就在斯宾格勒1918 年出版它的西方的没落的第二年,S.I.维特基维兹在绘画的新形式中也谈到了艺术的终结问题,他认为“艺术的衰退已经出现”5。原因有二,一是艺术已经失去了“形而上的”人文关怀, 二是现代世界包含的大量刺激消解了艺术的创造性, 许多艺术作品甚至放弃了对现存世界刺激的反抗。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斯宾格勒相一致的。有所不同的是,斯宾格勒是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来看艺术的没落, 维特基维兹则是从现代世界对艺术人文关怀的消解和艺术对人文关怀的放弃来看艺术的终结。在20 世纪,首先从哲学高度对黑格尔“艺术终结”问题作出不同阐释的是海德格尔,他把美学的增长与艺术的死亡联系起来:“美学把艺术当作一个对象, 而且把它当作广义上的感性理解的对象,当作aisthesis 的对象。今天我们把它叫做知觉体验。然而,经验也许就是艺术死于其中的因素, 这种死亡发生得如此缓慢以至需要经历几个世纪的时间。” 6黑格尔把艺术的终结理解为一种精神的进步, 海德格尔则把艺术的死亡与形而上学联系起来。前者把艺术理解为精神进步的阶梯,后者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真理发生形式, 并不因为伟大的艺术终结了就终结了它作为真理存在的审美使命。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如阿多诺等人,也深刻地意识到艺术的终结或死亡问题。阿多诺认为:“今天的美学无力阻止它成为艺术的挽词。它能够避免而且必须避免的是致墓边悼词, 即预言所有的东西都将终结, 欣赏着过去的成就以及追赶粗野风尚的浪头这种粗野风尚并不比与美学并行的文化更好或更糟, 因为它们是完全相辅相成的假设艺术已被消灭、已经自取灭亡、消失或完全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所有这一切也并不意味着所有过去的艺术内涵都必然会被抛弃。艺术可能凭借其内涵在某个崭新的、不同的、摆脱了其粗野文化的社会中而得以幸存。”7艺术如黑格尔所预言的那样, 可能会进入一个终结或没落的时代,但是,阿多诺坚持认为艺术将以不同的形式持续下去。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没有把传统艺术的终结视为艺术的死亡, 而是把它视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解放的可能性。在当代艺术哲学中, 黑格尔的预言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讨论, 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认为,黑格尔对艺术终结的预言在20 世纪的艺术发展中仍然富有理论说服力。20 世纪以来的艺术已经证明了艺术再现理论和表现理论的终结, 尤其是先锋艺术体现了一种黑格尔式的哲学提问。“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极为绝对自由的时期, 以致艺术似乎只是无限玩弄自身概念花样的一种名字:好像谢林把历史的终结状态当成普遍存在的诗歌海洋的想法是实现了的预言。艺术创作从这一术语的两种意义上说都是其自身的终结: 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终结。没有该去的更远的地方。”8最近,丹托通过艺术史学科中两个事件即“瓦萨里事件”和“格林伯格(Greenberg)事件”来阐述他的艺术终结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史的概念无论在瓦萨里那里, 还是在格林伯格那里都意味着一种进步: “瓦萨里,把艺术解释为再现的,认为艺术通过视觉表面的征服会变得越来越完美。当移动的图像被证明能够比绘画更好地描绘现实时, 绘画的叙事性就终结了。现代主义开始于提出这样的问题,即绘画究竟能够做什么。而且绘画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格林伯格根据绘画艺术状况的认同界定了一种新的叙事, 而且在表现方式的物质条件中找到了这种叙事。格林伯格的叙事随着波普艺术的出现便终结了。当艺术走向终结时, 它就终结了。当艺术不能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被认识时,艺术也就终结了。”9早期现代主义是一种行动的理论,艺术的问题是通过对什么是艺术这样的理论问题来进行的,根本否定艺术的本质在于再现,从而导致了抽象艺术和形式主义美学的出现, 从而终结了艺术作为知觉相等物的形式, 艺术作品走向了 “无”,并最终成为了一种哲学问题,哲学取代艺术也就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这种观点与黑格尔的观念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所不同的是,黑格尔的艺术终结预言更多地来自于他的目的论形而上学, 丹托的理论则更多地来自于艺术史哲学意识的经验观察, 来自于艺术作为一种哲学解释的经验的理论化。意大利思想家瓦蒂莫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的角度,结合尼采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克服的思想、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人物马尔库塞、阿多诺、本雅明等的文化美学观点,并联系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论述了艺术终结或死亡的问题。他认为,艺术的死亡就像形而上学的整个遗产一样,不能理解为某种与事物的特定状态相一致的“观念”, 或者某种可以用逻辑概念替代的东西。我们应该把艺术的终结或死亡理解为一种事件,理解为一种构成了我们在其中运动的历史的和本体论的星座事件,“这个星座是历史和文化事件之网和从属于它们的、并且同时描述和共同决定了它们的语词之网,就其是我们命中注定的东西这个历史意义上说,艺术的死亡与我们有关,而且是我们不简单忽视的某种东西”。10在他看来,艺术自律性的消解,生活世界的总体美学化、艺术创造性的丧失以及高级现代主义的冷漠美学,都是艺术死亡和终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后现代大众传媒对艺术的死亡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艺术成为了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东西,但却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拙劣模仿和绝对精神的反常形式。因此,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大众传媒的审美化和艺术的大众化所导致的艺术的终结和死亡,实际上所终结的是形而上学的美学概念, 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终结。从根本上说,艺术的终结是对西方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形而上学的克服。艺术终结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问题和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种广泛的文化问题。后现代理论家杰姆逊从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对比中阐述了艺术终结的问题, 他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广告、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逻辑, 康德以来的作为一个自律性的艺术和美学领域已经结束了。11博得里拉提出的艺术和美学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超美学”(trans-aesthetics)的理论,阐述了仿像或类像文化时代的艺术终结问题:“在可复制性的过程范围内,真实不仅是可以被复制的东西,而且总是已经被复制的东西, 真实变成了超真实之后,(真实和艺术) 是否由于完全变成了其他的东西而导致了真实的终结、艺术的终结呢? 不。既然艺术存在于实在的真正中心, 艺术也就无所不在。由此,艺术的死亡不仅仅因为它失去了其关键的超验性, 而且因为实在本身完全渗透着与其自身结构融为一体的美学因素, 使实在本身完全与其影像交融渗透。”12这里所体现的更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艺术终结问题, 即艺术终结于美学在其他各种文化现象中的渗透, 终结于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之间边界的消解。可以说, 以上这些对艺术的终结问题的理论阐释与20 世纪以来的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紧密相关。在后现代转向或后现代文化语境中,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一种特殊的独立自足的形式,艺术已经向当代文化的多元话语敞开了其边界。艺术超越了自律性的边界,并终结了自律性艺术,实际上并非终结艺术这种形式。“艺术终结”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而艺术终结的理解探讨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三、艺术理论与艺术世界的终结随着艺术终结讨论而出现的是“艺术理论的终结”和“艺术世界的终结”,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艺术终结问题的延伸和拓展,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更大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语境,更深刻地探讨作为一种体制的艺术理论和作为一种场域的艺术世界,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终结”问题。当代美学把传统的艺术理论视为现代性启蒙运动的历史遗产,一种精心设计的学科体系。要理解新的艺术和审美现象, 就必须超越以往的艺术理论体制,因此,艺术理论的终结问题也就成为了艺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艺术理论家V.伯金认为,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开始于把艺术视为一种“认识”的16 世纪中期。在18 世纪的历史中,出现了一种现代主义的“特殊”基础,一种摆脱了叙事功能的“纯粹的视觉”艺术。而这种艺术观念都是以高级理论认识的名义和在启蒙运动“巨大的合法性叙事”下出现的。18 世纪艺术理论寻找一种支持纯粹审美“自律性”的“外在”物质条件和推论性体制,即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和“艺术史”体制,正是这些条件和体制的存在,自律性艺术的认识和确定才成为了可能。但是,历史上这些似乎能够保证艺术自律和审美自律可能性的体制, 现在无法理解和解释现代艺术, 尤其是无法理解和解释后现代的艺术。“视觉艺术的研究由于被人为地限定在狭窄的知识和体制边界内现在已经涵盖了我在别处称之为由大众传媒社会的整体镜面支配的更广泛的领域;那些被当作艺术史的独立形式来理解的艺术理论,开始于启蒙时期,并在高级现代主义的最近时期中达到顶峰的美学和批评,现在正处于终结状态。在当前这个所谓的后现代的时代里,当今的艺术理论终结在总体上是与再现理论的目标相一致的:一种关于我们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关键形式的符号表达模式和方法的批判性理解。”13艺术理论的终结意味着, 从启蒙运动开始一直延续到高级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现在已经处于终结状态。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许多文化理论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和符号学,表明了那种把艺术视为一种有着“高级”价值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不可能性。在后现代主义时代,意义生产已不再是独立自足的, 艺术不可避免地是“文本间性”, 文本的概念已经取代了作品的概念,颠覆了现代主义艺术独立性的假设。所有这些方面,都标志着自律性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终结。以往的艺术理论把艺术区分为美的艺术与实用的艺术,实际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统治的权力,是一种权力话语的发明,并不符合艺术本身尤其是20 世纪以来的许多艺术的实际。当代哲学诠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尽管没有提出艺术终结的观点,但他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用自然科学的模式来理解艺术、把艺术视为一种无利害趣味的现代理论的批判,实际也体现了传统艺术理论终结的理论立场。14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汉斯罗伯特耀斯认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既打破了古典艺术的界限与范围,同时也颠覆了古典美学的的艺术准则和审美原则。15 人们可以看到,20 世纪挑战和质疑了康德以来的艺术理论概念。20 世纪的许多艺术理论或者干脆采取美学取消主义的态度,或者是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自律性理论的方式来思考和探讨当代艺术问题,自律性的艺术理论确实“终结”了,这种“终结”显示了后现代转向中的新的艺术理论走向。如果说, 艺术理论的终结所探讨的问题是一种体制化的艺术理论在当今所遇到的不可克服的困境,它无法解释20 世纪以来的艺术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那么,“艺术世界终结”的理论则力图在一个更宽泛的语境中, 思考当代艺术尤其是后现代时期的艺术处境和状况。罗伯特摩根感兴趣的是“艺术世界”的终结问题,他所关注的是当前的政治和经济正在取代艺术和艺术家的创造性, 这使人们无法辨别艺术中有意义的东西与无意义的东西,也无法在一个新的全球的、潜在的文化间的情境中,为我们提供作为个体思想和情感表现的审美意识。首先,罗伯特摩根针对近年来的艺术和艺术批评状况做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20 世纪80 年代的艺术开始为滑稽可笑的市场策略所支配,当前的文化和经济已不再有利于艺术家们对艺术崇高目标的追求。在日趋商业化的艺术世界中,曾经衡量艺术质量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的各种杂志、机构也已经失去其应有的艺术立场,成为了为艺术家提高知名度和获得时尚效应的媒体,而不是关于艺术的美学质量的阵地。其次,艺术世界已经在商业化的社会中分化了,艺术世界不再是由具有创造性的人构成的世界,而是成为了购买者的网络,艺术家也不再作为富有创造性的独立群体而存在, 艺术家被最没有思想的信息文化收买了,因此,艺术家置身于与广告和最肤浅的娱乐媒体的竞争中。再次,艺术的商业化不仅使艺术家丧失了对艺术质量和美学品格的追求,也使后现代时期的艺术批评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堕落。艺术批评不再依赖于对艺术作品的真实经验,而是直接挪用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术语和概念,艺术批评成为了一种理论,脱离了作为批评基础的具体的真实感受和经验。“正如摇滚明星麦丹娜的图像具有性符号替代性的显著力量一样,艺术在与理论的关系中也被赋予了一种代用品的作用。换句话说,艺术成为了修辞层面上随意摆弄的起次要作用的东西。艺术符号处于飘浮状态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商业赛博空间中的非语境(noncontext)的自动能指。艺术被替代了, 我们正在接受的是艺术的符号没有任何所指的符号,没有任何确定性的符号。”16艺术批评成为了理论符号的游戏,艺术经验的丧失已经导致了艺术批评的终结。如果说,摩根是在艺术世界终结的悲悼中抵抗艺术世界的终结, 试图在自律性的艺术世界和艺术经验中拯救某种高级现代主义美学理论,那么,伯金则是在审视艺术理论的终结中倡导一个更开放的理论立场。摩根对后现代理论和艺术世界终结问题的批判充满了愤世嫉俗的语言和立场, 我们看到了他坚持像现代主义元美学那样的严肃立场,也看到了艺术世界终结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结局,他否定艺术已经走向了后现代主义, 这似乎不符合当代艺术的实际境况。在我看来,他对后现代各种理论的拒斥, 也只能把美学和艺术理论封闭在艺术和审美经验空间中。不过, 他对艺术世界终结问题的论述,却真实地揭示了当代的艺术状况,他所提出的许多问题也值得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四、终结时代并未“终结”的问题艺术曾经是高贵的事业, 艺术理论曾经是高贵的学问,艺术世界曾经是神秘的领域,美学曾经是自律性的王国。然而,所有这些曾经“高不可攀”的东西,都经由20 世纪的先锋艺术、后现代转向中的反艺术倾向和后现代时期的后审美潮流所质疑、消解和颠覆,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确是终结了。然而,所谓“终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结束和消失。“事实上,后期现代主义所经历的时间要比我们从理论上指派给艺术终结的时间更长; 在某种程度上,艺术终结的时间拖延就像芝诺的悖论模式,只要我们让它持续下去,不管剩下多长的路程,它总会还有一半的路程要走。那么, 艺术最终走向终结,并不因为它已经到达了终点,而是因为它所持续的艺术终结过程, 已经变成了某种难以形容的令人烦恼的东西。”17黑格尔“艺术终结”的证词成为了此后艺术哲学和美学理论阐释的复杂预言, 他在做出这个预言时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彻底“结束”,既是“终结”但又并非意味着艺术的真正“死亡” 这种双重隐喻,便使“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语境进行理解和诠释的问题。既然“终结”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和消失,那么,艺术问题就仍然是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 在后现代转向和后现代时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领域, 艺术仍然是人们持续探讨的重要问题, 只是这些探讨所采取的不再是以往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方法, 探讨问题的语境和解释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们必须承认, 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艺术、艺术理论和艺术世界都属于历史的范畴;从概念和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解释”的范畴。由此,艺术并不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艺术也未必有永恒不变的所谓本质,产生和创造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艺术世界也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由此,当一种封闭的自律性美学和艺术理论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艺术实践和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时, 就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困难,因而美学的终结,也就必然会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重要论题。但是,艺术问题、艺术的审美经验问题以及艺术意义与真理的问题, 作为美学和艺术哲学的重要主题,并没有在历史中的种种“终结”预言和“终结”理论中结束。正如乔治W.S.贝雷所言:“如果有人怀疑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或她应该对下面这个问题做出反思: 人们广泛地认为, 我们现在处于艺术史的后现代、多元主义时代。我们当前的处境对艺术是什么持一种中立的观点。其对立面正是:人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要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是相对狭窄和充满困惑的。这种回答认为,即使当我们用以判断向后现代主义转变过程中的艺术主张所具有的更伟大意义时,我们也已经到了人类历史中艺术终结的重要时期。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历史处境是这样一种处境, 即,为了解释艺术为什么继续存在,要求我们对艺术是什么做出描述。”18尽管人们对艺术终结问题的描述、理解和阐释是相当不同的,但是,无论是从否定的立场还是从肯定的层面,抑或以矛盾的层面描述和理解这些问题,都具有理论的必要性。历史文化语境变化了,艺术实践变化了,艺术的意义和作用必然会发生变化, 由此对艺术的理解和阐释也会发生转变。在我看来,与其说艺术的终结、艺术理论的终结、艺术世界的终结和美学的终结是艺术、艺术理论、艺术世界和美学的彻底消解,不如说是某种历史形态的艺术、艺术理论、艺术世界和美学的终结, 而不是所有这些东西作为某种问题的终结。这些问题仍然被人们不断的思考、研究和探索。这些主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所谈论的种种终结问题, 都确实意味着作为历史形式的某种东西的终结,而不是意味着问题的结束和终止。由此,这些所谓的“终结”并不是意味着死亡意义上的“结束”,而更多地意味着不同社会历史时代和文化艺术语境下,艺术、艺术理论和艺术世界作为一种审美实践和理论话语的转向。这种终结不是一种终止了的封闭性空间,而是一种更具有开放性的世界。这正是艺术作为一种人类创造性活动和产品, 艺术理论作为一种人文价值和精神诠释的意义所在。“艺术终结”命题考辨史修永是绝对精神表现的需要,“对我们现在人来说是已经过去的事了,它已经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中去了”6。换句话说,就是哲学剥夺了艺术的地位。再从时代的文化语境来看,黑格尔认为,现代社会是市民社会,它的困境在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繁复情境,说这种情境使人斤斤计较琐屑利益,不能把自己解放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个体只是隶属于一种固定的社会秩序,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受局限的成员,毫无主体的自主自足性;因此,现时代对艺术所造成的伤害,就是艺术旨趣和艺术创作偏重于“理智的世界和生活情境”,“艺术却实在不再能达到过去的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 7 。进一步说,艺术在现代性社会中,无法满足民族的精神需要,曾经本真的最高职责在此完结。现时代与艺术之间的抵牾使得黑格尔“艺术终结”命题的秘密昭然若揭。总之,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是其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逻辑需要,更是对艺术命运深刻反思的结果。笔者认为,它遵循辩证的法则,即在肯定艺术辉煌的同时,也对其加以否定,同时也宣告了艺术的死亡和存在。其本质在于:一方面艺术是绝对精神显现的重要环节,其表现真理的最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以及最高形式的存在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另一方面在终结之时也意味着艺术特定形式的转换和新的开始,即哲学超越艺术行使建构现代主体反思意识的功能。二,黑格尔宣判“艺术终结”引发了西方学界关于“艺术如何存在”的深刻思考。海德格尔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提出了艺术终结问题。他认为:“几乎是从人们开始专门考察艺术和艺术家的那个时代起,此种考察就被称为美学的考察人体验艺术的方式,被认为是能说明艺术之本质的。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一切皆体验。但也许体验却是艺术终结于其中的因素。这种终结发生得如此缓慢,以至于它需要经历数个世纪之久。”8 很明显,他的观点跳出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范围,开始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讨论该命题,那就是审美体验与艺术终结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是什么取代绝对精神而成为艺术终结问题的逻辑起点呢?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个逻辑起点就是真理,即此在的存在。对他的真理观来说,艺术是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真理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是对存在者的解蔽,让存在回到澄明之境。我们知道,传统的美学与艺术观念注重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人的审美体验,而完全忽视了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在此情形下,艺术只是审美体验的对象,艺术所表现的也只是审美主体围绕对象创造的审美幻象,这与存在的澄明之境相距很远。“存在发生为外观。相适合于形式。即形式与质料的统一整体,亦即活动,以实现之方式存在。这种在场的方式后来成了现实之物的现实性;现实性成了事实性;事实性成了对象性;对象性成了体验”。9 因此,海德格尔正是看到了,审美体验与存在、真理之间的隔阂,艺术在不断对象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偏离本真的状态,从而导致艺术的衰亡。然而,海德格尔吸取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成果,认为艺术必须确立一种根基才能存在,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还原艺术自身,悬搁审美主体,让艺术成为人类精神和存在的本源。他这样本真地追问:“艺术在我们的历史性此在中是不是一个本源,是否并且在何种条件下,艺术能够而且必须是一个本源。这样一种沉思不能勉强艺术及其生成。但是,这种深思性的知道却是先行的,因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艺术之生成的准备”。10我们可以这样推论,在黑格尔那里,艺术的解体意味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艺术历史方向的迷失,只有思考和反省才能承接艺术的价值。在海德格尔看来,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走向了枯萎,只有回归艺术自身,让艺术处在人类存在的本源处,才能恢复其内在的生命力,这正是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判词,也是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超越的努力。如果说,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观表现出一种对艺术本质主义的界定,认为艺术具有一种不变的、内在的规定性的东西;那么,阿多诺则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讨论艺术终结命题。他这样表述该问题:“由于一度反动的文化悲观主义与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在下述命题上看法一致,艺术,正如黑格尔所估计的那样,可能很快进入其终结或没落时代。”11但是,阿多诺所判定的终结的含义与黑格尔的言说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终结”只是暗含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文化工业的王国中所处的艰难处境和危机局面,这一点倒与黑格尔所说的现时代对艺术发展不利是一致的。但是,阿多诺更多地是强调文化工业的语境,他从批判理论的角度,提出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创作个性的消失和艺术的危机。具体说,一方面,文化工业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致使艺术成为同一性思维的牺牲品,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被强行融合在一起,艺术彻底失去了往昔批判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精神,成为具有标准化、一致性风格的大众艺术;另一方面,在商业逻辑的操纵下,曾经的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在阿多诺看来,今天的艺术成了供交换和消费的商品,不再是充满神圣、崇高和英雄史诗精神的审美显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作为商业,艺术只要能获利,只要其幽雅平和的功能可以骗人相信艺术依然生存,便会继续存在。表面上繁荣的艺术种类和艺术5复制,如同传统歌剧一样,实际上早已衰亡和失去意义”。12因此,艺术只是迎合社会现存的消费需要,艺术作为显现真理、本真性的特性已经消失了,按照本雅明说法,就是艺术具有的“灵韵”或独一无二性消亡了。换句话说,黑格尔所崇尚的“屈膝膜拜”的艺术精神开始让位于现代的“展览价值”,海德格尔所期盼的艺术真理的澄明,也被现代技术所隐匿。的确,大众艺术的到来意味着传统艺术的衰亡,艺术也因此失去了批判功能,而被商业所收编。但这并不说明,艺术被哲学所取代,这一点与黑格尔不同。阿多诺坚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艺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形式上看,“对艺术来讲,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作品,是靠否定其起源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13。如果传统艺术形式已经过时,那么,只有通过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才使艺术合法化,这也意味着新的艺术将取代传统的艺术。从内容上看,“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生命,正是因为它们以自然和人类不能言说的方式言说”14。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方式,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需要,表达着人类的苦难,始终处在当下反思和审美救赎的张力中,承担着对社会现实言说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人类存在,艺术就不会终结。阿多诺认同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观,但是,他反对为把美学当作艺术的挽词;因为,他始终坚信在艺术存在最困难的时期,仍然存在一种批判的力量和自律的精神,这种精神带来了艺术形式的变化和审美范式的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上个世纪初的先锋派艺术的认同上,包括唯美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等,这些新崛起的现代主义突然出现,占据了哲学的位置,它们通过否定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和不断否定自己的创作和审美观念,彰显了存在的最高真实,这种艺术实践姿态可以说是艺术终结最直接的反应。同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阿多诺对先锋艺术的推崇是一种对新艺术形式的辩护,是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观的当下反思和批判。三从以上的回顾来看,艺术终结是一个意义较为宽泛的命题,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理论预设和现代社会文化根源,经过了漫长而严格的学理探索,它不能仅仅理解为黑格尔时代的艺术断裂与解体。1984年,阿瑟丹托重新提出这个命题,并通过对黑格尔式的艺术发展模式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赋予了艺术终结新的内涵。在他看来,黑格尔所认为的“最为光彩焕发时刻的艺术,完全是作为一个历史阶段而结束的,虽然他本人并没有预言不再有艺术品”15。如此一来,如果说以往艺术与历史的活力是重合的话,表明都朝着共同的方向走下去;那么,现在,艺术失去了历史方向,艺术已经超越了历史限度。丹托认为:“由于艺术的概念从内部耗尽了,即将出现的任何现象都不会有意义。我们各种常见事物,如艺术馆、画廊、收藏家、艺术期刊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全都处在反对设想一种有意义的、甚至是辉煌的未来的立场上”。16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所说的终结是作为感性显现的绝对理念的衰落;然而,丹托所理解的终结是一种耗尽,即“艺术的时代是从内部瓦解了”,艺术已经名存实亡。既然艺术已经从内部瓦解,自身已经耗尽,那么,艺术终结表现在何处?丹托认为,一是哲学对艺术的剥夺,二是艺术史叙事结构的终结。对于第一点,丹托的回答看似和黑格尔一样,那就是艺术终结在哲学上,“由于已经变成哲学,艺术实际上完结了”17。这种观点来源于他对杜尚泉的理解。当现成品小便池被命名为泉放在展览馆展出时,杜尚向世人提出了何谓艺术的问题,这一难题昭示着艺术不是通过“好眼力”、技能、鉴赏判断等审美方式实现自身的意义,而是通过哲学的阐释来理解。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艺术的使命使哲学成为可能,完成这种使命也就意味着艺术在历史范围就不再具有历史使命了;而“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消防培训试题及答案
- 地质勘查专业试题及答案
- 电气资料专业试题及答案
- 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网络内容行业技术规范
- 客户见面致辞示例
- 个人工作总结副科长
- 集土坑施工方案
- 老旧小区临水施工方案
- 单孔腹腔镜课程讲义课件
- 优秀初中语文说课课件
- 人教精通版六年级上英语Lesson15教学课件
-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课件
- 普通逻辑ppt课件(完整版)
- GB∕T 16762-2020 一般用途钢丝绳吊索特性和技术条件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 DB32∕T 4065-2021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
- 施工现场环保工作措施
- 资产清查服务方案模版
- 检具设计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