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doc_第1页
论治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doc_第2页
论治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doc_第3页
论治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治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水的滋润。人们逐水而迁、择水而居,水对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和谐水环境的建立,与治水是密不可分。本文就治水的重要性、意义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为主要线索,旨在揭示治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向读者展示治水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治水 治水的重要性和意义 经济发展与治水一、治水及其起源(一)治水的含义:从书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兴水利,除水害,整治水利,疏通江河,避免泛滥成灾。(二)历代治水名人: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从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到现实中的大禹治水,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到今天的三峡、小浪底水利枢纽,无不闪耀着水文化的光辉。尤其是李仪址先生先后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和但泽工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引进西水利技术,主持兴建了陕西泾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为我国近代治水的先驱。(三)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确立了一条与 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丰富的水资源为支撑,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励人们,这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发展的信号。二、治水的重要性和意义(一)治水的重要性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它既是生命之源,又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源。自古以来,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存,有水则兴,无水则亡。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命脉,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二)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然而。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由这组数字也可以看出,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水利设施的建设从客观条件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水利设施的建设需求,从而推动了水利建设。李仪祉先生在泾惠渠锡名记中说:“泾渠将成,用款百万余元,费诚费矣。然此后农产丰,居民庶,旱灾免,盗贼熄,政府无烦再均田赋,慈善集团不须继縻赈金,食足兵去,即富六方,谷其益何胜言?”水利兴而百业举,可见水利工程的兴建在我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治水对我国至关重要。管子说:“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大。”(管子度地篇)可见水害大到何种程度,对于中国来说,“水患”尤其显著,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其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各朝各代政府也都非常重视治水(河务),因为水灾不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救灾不及时或不恰当,还会使大量的灾民变流民、流民变暴民给社会经济、人们正常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甚至而因此产生动乱,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治水意义重大。水利工作,既要兴利、更要除害,防汛减灾这根弦任何时候都松不得。在治水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排查防洪除涝体系的薄弱环节,以主要河流和大片低洼地带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汛减灾提升工程,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防洪安全体系。年月日,新世纪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科学定位、统筹谋划、全面部署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成为水利改革发展新的历史里程碑,预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四)灾难的教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水旱灾害之苦。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经历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多时间就有一次较大的水旱灾害。2000多年中,“母亲河”黄河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次泛滥就让93万同胞遇难,1931年的洪灾又使370万人丧生。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奋勇抗洪。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3.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07亿亩),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从以上数据可见,治水对于社会的和谐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治水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二)治水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水,是最基础的生产要素,也是最必需的生活资料,还是最关键的生态支撑。江苏宜兴地处太湖上游和入湖河道末端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就是“洪水走廊”,承受着巨大的外源型污染压力。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宜兴将长期处于治理太湖的最前沿,肩负着保护太湖的最大任务。近年来,宜兴市始终把治理太湖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水,“治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持续稳定好转,实现了“入湖河流水质优于入境河流水质、今年同期水质好于去年同期水质”,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2008年,宜兴市9条省定主要入湖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1个小康考核断面达标率为90.9;41个水域功能区达标率为92.7;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宜兴市被省环保厅列为江苏省环境资源生态补偿试点区域。按江苏省环保厅测算,2008年宜兴环境资源生态补偿净收入可达1.37亿元。经无锡市局测算,2009前3个月,宜兴市环境资源生态补偿净收入已达2100多万元。据中国水利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8438亿元,共减淹耕地19051千公顷,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近1/6。5年间,我国依靠抗旱浇地年均挽回粮食损失3900多万吨,等于再造了一个“北大仓”。水利工作,历来是关系治国安邦、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治水”在“治国”中的地位是十分突出和非常显著的,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四、结论水利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更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体现地方经济能力的基础产业。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现代水利的发展要求,也是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