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与热泵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中的进展.pdf_第1页
太阳能与热泵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中的进展.pdf_第2页
太阳能与热泵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中的进展.pdf_第3页
太阳能与热泵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中的进展.pdf_第4页
太阳能与热泵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中的进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4卷 总第140期 2006年11月 第6期 节 能 技 术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Vol 24 Sum No 140 Nov 2006 No 6 太阳能与热泵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中的进展 吕东彦 龚光彩 湖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 热泵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技术 但因自身的缺陷使得它的应用遇到一定的困难 随着太 阳能利用技术不断进步 太阳能系统集热效率逐渐提高 太阳能与热泵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的特点逐 渐显现 越来越多的专家 学者和企业的工程人员投入到对太阳能技术和热泵技术联合应用的研 究之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综述了太阳能热泵的一般原理及其各种模式控制方案 介绍了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 并对将来太阳能热泵复合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一些 讨论 关键词 太阳能技术 热泵 太阳能热泵 建筑冷热源 中图分类号 TK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6339 2006 06 0491 06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Solar Energy and Heat Pump in HVAC LV Dong yan G ONG Guang cai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Abstract Heat pump is one of important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application for its own limit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and the advancement of energy collection efficiency the complementary action between solar energy and heat pump has been gradually realized More and more experts scholars and engineers participate in the research on associated application of solar energy and heat pump and have gained several achievements In this paper general principle of solar assisted heat pump SAHP and various controlling methods of SAHP are explained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and the present study situ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osite SAHP technology in future is discussed Key words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heat pump solar heat pump building cooling and heat sources 收稿日期 2006 08 16 修订稿日期 2006 09 10 作者简介 吕东彦 1981 男 硕士 龚光彩 1965 博士导师 教授 当前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20 左 右 1 建筑能耗中的暖通空调能耗约占其 50 60 另外制备卫生热水的能耗也在建筑能耗中占 有较大比例 2 参照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增长的历 程 可以预见我国建筑能耗 特别是暖通空调及卫生 热水能耗所构成的建筑冷热源能耗占国内总能耗的 比重会越来越大 3 5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较 低 研究新型的节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 太阳能和热泵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 国内外很多学 者做了相关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工程实例 人们 逐渐认识到太阳能和热泵技术对于利用一次能源 减少使用煤炭 石油等化石能源 改善建筑冷热源结 构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针对目前太阳 能与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194 1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 年日照时间大于 2 200 h的地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其年 辐射总量高于5 016 MJ m2 只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 平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得到利用 6 太阳能在 暖通空调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太阳能空调 太阳能采 暖和太阳能热水工程三块 其中太阳能采暖系统和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基本构成是相似的 国外太阳能 界已经将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热水建成同一套系 统 7 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工程中的关键部件 通常采用的有平板型太阳集热器 全玻璃真空管集 热器 U型管式真空管集热器 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 和直流式真空管集热器五种 平板型集热器集热温 度较低 一般用在小型热水系统中 全玻璃真空管型 集热器虽然效率高 但存在不能承压 容易冻裂的缺 点 其余三种都属于金属吸热体真空管集热器 具有 传热快 承压好 抗冻性强和无渗漏的特点 适用于 大型太阳能工程 1 1 太阳能空调 依据太阳能光热转换原理的太阳能空调包括吸 收式 吸附式 除湿式 蒸汽喷射式和蒸汽压缩式五 种形式 其中以吸收式太阳能空调技术上最为成熟 和实用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于1998年6月在 广东的江门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太阳能空调热水示 范系统 6 该制冷量为100 kW的系统采用常见的平 板型集热器 加装了一块耐高温透明隔热板 通过抑 制自然对流减少表面的热损失 和两级溴化锂吸收 式制冷机 因制冷机所需热媒水温度较低 所以能 够很好地利用简单 价廉的平板型集热器 测试结 果表明 该系统制冷能力可达112 kW 冷媒水温度可 低至6 但COP值较低 初步测算大于0 4 另外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于1999年在山东省乳山市建 成了一套大型太阳能空调及供热综合系统 6 该系 统采用了单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和北京市太阳能 研究所研发的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 该系统的特点 是设置了大小两个储热水箱和一个储冷水箱 因此 制冷机进口温度不易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 小储 热水箱能快速启动制冷机 夏季使用储冷水箱可以 避免储存热媒水在高温差下向外界散失过多热量 测试结果表明 该系统采用的太阳能集热器的平均 日效率在40 左右 在单纯利用太阳能的情况下 系统COP变化范围为0 50 0 71 1 2 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热水工程 由于基本结构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将太阳能采 暖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组合成一套太阳能组合系 统 在太阳能组合系统中 一般都有两套能源设施 太阳能及其辅助能源设施 用于提供两个热负荷 采暖负荷和生活热水负荷 所需要的热量 只要白 天有足够的太阳辐射 就由太阳集热器提供热量 否 则 就由辅助能源 油 气 电 木材等 补充太阳能的 不足 何梓年介绍说 国外科学家认为可以按照太 阳集热器提供采暖热量的储存方式和太阳集热器与 辅助加热器在供暖系统中的关系进行分类 并列举 了几种典型的系统模式 如图1和图2所示 7 图1 并联式直接太阳能地板系统 图1所示系统由法国人设计 该系统的主要特 点是 太阳能贮水箱和辅助加热器以并联方式交替 向采暖回路供热 没有采暖用的贮水箱 只有生活热 水用的贮水箱 被加热的地板既用作采暖的热辐射 器 又用作采暖的热贮存器 采暖地板同时跟太阳集 热器和辅助加热器并联连接 当把太阳能集热器收 集的热量提供给地板采暖时 如果室温达到所设定 的温度 就关掉集热器回路的循环泵 把辅助能源提 供的热量提供给地板采暖时 一旦室内温度超过设 定温度 就要关掉采暖回路的循环泵 在夏季 生活 热水贮水箱用于储存太阳能 图2 设置2个储水箱的混合式系统 图2所示系统由奥地利人设计 该系统的主要 特点是 太阳集热器和辅助加热器同时与同一个贮 水箱连接 采暖回路由此贮水箱供热 系统设置2个 贮水箱 分别贮存采暖热水和生活热水 2个水箱的 尺寸大小可以单独选择 采暖贮水箱的热分层是利 用三通阀来实现 它将太阳集热器提供的热水引入 采暖贮水箱的中部或顶部 采暖贮水箱的上部跟辅 294 助加热器连接 水泵使采暖贮水箱的热水通过生活 热水贮水箱内的换热器 加热生活热水 当太阳集 热器的出口温度高于贮水箱的底部温度时 就启动 集热器回路的循环泵 当与太阳集热器连接的换热 器的出口温度高于采暖贮水箱的底部温度时 就启 动换热器回路的循环泵 三通阀的运行是根据换热 器的出口温度高低来控制的 当生活热水贮水箱的 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或者当采暖贮水箱的温度足够高 时 就启动生活热水循环泵 当采暖贮水箱的温度低 于设定温度时 就启动辅助加热器 上述两实例中 系统1没有单独设置生活热水 箱 而直接从水箱底部取水 以此实现储水箱热水的 热分层 系统2设置了2个储水箱 借助于智能化控 制器驱动不同的阀门和水泵进行系统运行 但提高 了系统的造价 设计太阳能组合系统要依据使用目 的和现实情况 综合考虑采暖负荷和供热水负荷的 差异性 来合理选择采暖和供热水形式 另外 由于 太阳能辐射存在全天的能量不稳定性和季节差异 性 一般来说需要配备辅助热源 我们应尽量考虑 使用污染小 较为经济合理的能源形式与太阳能相 匹配使用 或是考虑使用其他能源技术弥补太阳能 的缺陷 重新设计系统形式 2 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并在建筑冷热源中 广泛采用的技术 热泵能够利用少量的高品位热能 提升低品位能量 如空气 土壤 水中所含的热能 太 阳能 工业废热等 的品质 从而达到节约部分高品 位能量的目的 是一种高效的制热装置 热泵的分 类方法有很多种 按照使用低温热能的不同来划分 热泵一般可以分为空气源 水源 土壤源和太阳能热 泵 空气源热泵具有系统简单 安装方便的特点 在 冬季气候较温和的地区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已 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但空气源热泵的缺点是热力 学性能受室外空气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夏 季高温时热泵冷凝器散热效率会因为温度升高而降 低 当冬季天气寒冷 湿度比较大时热泵制热效率会 大大降低 甚至室外蒸发器结霜 导致热泵无法工 作 国内一些学者对空调机组冷凝热的利用问题进 行了研究 提出了设置一个冷凝热回收装置 冷凝热 回收装置同冷凝器通过串联或者并联形式相接 从 理论上论证了冷凝热回收技术的可行性 8 13 并进 行了实验研究 14 证明此技术可以解决夏季冷凝器 效率低 系统功耗增大的问题 同时可以用回收的冷 凝热制备卫生热水 对于冬季蒸发器结霜问题 通 常的办法是电辅助加热除霜 人们通过不断研究 提 出了一些除霜控制办法 15 从早期的定时除霜发展 到了后来的霜层传感器控制除霜 最大平均供热量 控制除霜等方法 水源热泵 包括地表水热泵和地下水热泵 和土 壤源热泵通称为地源热泵系统 冬季从大地吸取热 量 夏季从大地吸取冷量 再由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 热供冷而实现节能 对于水源热泵来说 设计水源 的水量和温度是否稳定 水井的建造质量 取水水 质 地下水回灌技术等都是决定系统能否正常运行 的重要问题 而且用水还要符合国家有关水源保护 的法律和政策 从1998年开始 国内多家大学建立 了土壤耦合热泵试验装置 成立了一批地源热泵研 究机构 开展一些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 在国外的 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 16 目前国内对土壤源热泵 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地下埋管试验 测算埋管的传热 数据 测定单位管长的取热量等 为系统设计和运行 控制积累资料 3 太阳能热泵系统 随着太阳能光热转换技术的不断进步 太阳能 因其取之不尽 清洁无污染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重视 然而太阳辐射热量有季节 昼夜的规律变 化 同时还受阴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强烈影响 太阳 辐射热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太阳能制冷空调 太 阳能采暖和热水系统因热源温度的需要 使得太阳 能集热器蒸发温度较高 而这对集热器的集热效率 不利 为克服太阳能利用中的上述问题 人们不断 探索各种新的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 热泵技术在 此过程中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同时蒸汽压缩式热泵 在实际应用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 最为突出的就 是当冬天大气温度很低时 热泵系统的效率比较低 针对两者的问题 很多学者提出 既然太阳能热利用 系统中的集热器在低温时集热效率较高 而热泵系 统在其蒸发温度较高时系统效率较高 那么可以考 虑采用太阳能加热系统作为热泵系统的热源 3 1 非直接膨胀式太阳能热泵 早期的太阳能热泵系统多是集中向公共设施或 民用建筑供热的大型系统 后来 出现了向用户供 应热水的太阳能热泵系统 特别是近些年来 供应 40 70 的中温热水的系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 趣 根据太阳集热器与热泵蒸发器的组合形式 可 分为直接膨胀式 direct expansion solar assisted heat pump DX SAHP 和非直接膨胀式 17 在非直接膨 胀式太阳能热泵系统中 太阳集热器与热泵蒸发器 分立 通过集热介质 一般采用水 空气 防冻溶液 394 在集热器中吸收太阳能 并在蒸发器中将热量传递 给制冷剂 或者直接通过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需要 预热的空气或水 根据太阳能集热环路与热泵循环 的连接形式 非直膨式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串联式 并联式和混合连接式 其中并联式是指太阳能集热 环路与热泵循环彼此独立 前者一般用于预热后者 的加热对象 或者后者作为前者的辅助热源 17 18 并联式系统 如图3所示 是由传统的太阳集热 器和空气源热泵共同组成 它们各自独立工作 互为 补充 热泵系统的热源一般是周围的空气 当太阳 辐射足够强时 只运行太阳能系统 否则 运行热泵 系统或两个系统同时工作 图3 并联式太阳能系统 1 平板集热器 2 水泵 3 蒸发器 4 压缩机 5 水 箱 6 冷凝盘管 7 毛细管 8 干燥过滤器 9 热水 出口 10 冷水入口 图4 混合式太阳能热泵系统 1 平板集热器 2 水泵 3 三通阀 4 空气源蒸发 器 5 中间换热水箱 6 以太阳能加热的水或空气为 热源的蒸发器 7 毛细管 8 干燥过滤器 9 水箱 10 压缩机 11 冷水入口 12 冷凝盘管 13 热水出口 混合连接系统也叫双热源系统 如图4所示 实际上是串连和并联系统的组合 系统设两个蒸发 器 一个以大气为热源 另外一个以被太阳能加热的 工质为热源 根据室外具体条件的不同 有3种不 同的工作模式 1 当太阳辐射强度足够大时 不需 要开启热泵 直接利用太阳能即可满足要求 2 当 太阳辐射强度很小 以至水箱中的水温很低时 开启 热泵 使其以空气为热源进行工作 3 当外界条件 介于两者之间时 使热泵以水箱中被太阳能加热了 的工质为热源进行工作 3 2 太阳能 空气源热泵系统 在我国100 kW以下的中小型空调中 有50 使 用了热泵机组 1 其中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在我 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 上海高层建筑中约 25 采用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武汉 南京 杭州 长沙等地区也大量采用 主要用于写字楼 银行 商 厦等以日间使用为主的建筑物中 16 1995 年以后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应用范围由长江流域开始 扩展到黄河流域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开始应 用 19 在京津地区 山东胶东地区 济南 西安等地 区都开始选用空气源热泵作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以 往在冬季风冷热泵出现结霜和制热能力不足时 要 采用电辅助加热除霜和配备锅炉等辅助热源的方法 解决 现在可以采用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复合技术 在冬季和过渡季节 这种复合冷热源以太阳能集热 器蓄积的低温热源为热泵的蒸发器热源 使用热泵 机组提升热能品质 再向建筑供热 上面所说的太阳能 空气源热泵系统可以归类 为太阳能热泵系统中的并联式和混合连接式系统 其中混合式系统的系统形式稍显复杂 但从其运行 控制方式的多样性和利用太阳能 电能效果看 具有 较大的优势 另外 考虑到在供暖的同时还要给建 筑提供生活热水 以上述模型为基础 可以在系统的 热水箱 图1 2中的5或 9 处加装换热器 制备卫生 热水 4 国内 外对太阳能热泵的研究 4 1 国内对太阳能热泵的研究情况 我国对太阳能热泵的研究起步较晚 国内的天 津大学 东南大学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 学等先后对太阳能热泵进行了实验及理论研究 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 天津大学对串联式太阳能热泵供 热水系统 采用真空管集热器 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 论分析 结果表明 该系统可以一年四季可靠运行 向用户提供50 生活热水 COP达到2 64 2 85 冬 2 61 3 5 夏 17 上海交通大学对直膨式 太阳能热泵热水器进行了试验研究 该热水器可全 天候提供45 50 生活热水150升 每天耗电量约 为1 kWh 夏 2 kWh 冬 其分体式结构尤其适合 于高层或多层建筑 此外 这种热水器在阴雨天可以 照样工作 其工作形式转变为空气源热泵 17 青岛 建筑工程学院对串联式太阳能热泵供暖系统 采用 单层盖板的平板集热器 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整个供 暖测试期间 尽管室外温度在 10 4 之间变化 室内温度能够保持 在16 22 之 间 平 均 为 19 32 热泵平均COP达到2 55 整个系统平均供 热系数为2 19 20 周小波提出了一种太阳能 热泵热水系统 21 在该系统中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互为辅助热源 改 494 善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制热运行的性能 扩 大了它的使用区域 并使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大幅提 高 解决阴雨天气及冬季环境温度较低太阳能资源 不足时热水供应保证率 做到全年 全天候供应热 水 其系统构成如图5所示 该系统设计了一个太 阳能辅助加热空气源热泵机组 中国发明专利号 Z L03105237 1 如图6所示 21 图5 太阳能 热泵中央热水系统示意图 图6 太阳能辅助加热空气源热泵机组示意图 在秋冬季节 当环境温度低于热泵的经济运行 温度时 热泵机组的制热效率下降并且蒸发器表面 结霜 此时 热泵辅助加热循环启动 高于环境温度 的低温太阳能热水进入热泵机组辅助换热器内 预 热通过的空气 使热泵效率提高 并且防止蒸发器结 霜 可以节约热泵机组的耗电量 21 乔力 马春青等人研制了一种集空气源热泵 太阳能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于一体的冷热水机组 22 其结构如图7所示 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设置了混热 蓄热 蒸发 冷凝器作为3种介质的换热器 并内置了相变温度 40 的石蜡作为相变工质 系统由混热 蓄热 蒸发 冷凝器与太阳能集热管组成太阳能侧环路 空气蒸 发 冷凝器组成空气侧环路 循环水蒸发 冷凝器与 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组成电热环路 三环路并联 当收集的太阳辐射热较多时 混水循环泵把太阳能 输送到供热盘管和热水器中 同时相变材料进行相 变蓄热 若太阳能不足 则可启动空气源热泵 补充 加热 22 4 2 国外对太阳能热泵的一些研究情况 国外有学者对带储热罐的太阳能热泵系统进行 了一些理论和实验研究 23 29 O Camakh 等人利用 实验数据建立了带热储罐的太阳能热泵的热力学模 型 23 通过模拟计算发现储能罐内的水量以及水与 相变材料的接触面积对储存在罐中的热量种类 显 热或潜热 的作用正相反 Viorel Badescu给出了用 于空间加热的太阳能热泵的显热储热罐的建模方 法 24 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小型热储罐单位时 间内可以向热泵蒸发器提供更多的热通量 使得小 型热储罐可以在负荷高的时段快速放热 而对于较 大的储热罐 虽然它的热通量逐渐减少 但可以长 时间放热 随着储热罐尺寸的增大 热泵的COP值 和放射效率降低 同时每月的储热罐储热量和热泵 能耗都要增加 M N A Hawlader等在研究中发现 压缩机转速 太阳辐射 集热器面积和储罐容量对系 统的性能影响很大 而且保证集热器 蒸发器负荷同 压缩机转速之间的匹配也很重要 25 R Yumrutas M U nsal介绍了一种太阳能 土壤耦合式热泵系 统 27 该系统由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 热泵 位于 地下的半球形季节性表面储能罐和住宅构成 研究 人员使用分析计算的方法对该系统一年中的运行情 况进行了追踪和分析 发现土壤类型对年能量损耗 的影响很小 但对储热的瞬时温度和热泵的年COP 值影响很大 R Yumrutas等人提出 对于承担100 栋住宅负荷的系统 当储热罐半径超过25 m后 继 续增大储罐半径没有意义 并且在该项研究中 位于 地面一米以下的表面式储罐继续增大埋深对系统年 性能影响很小 5 讨论和结论 目前我国冷热源的基本模式是 冷水机组 锅 炉 热泵 锅炉 通常还要依赖煤炭 燃油 燃气等 大量的常规能源 很少使用到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这 种冷热源结构亟需改变 太阳能和热泵技术在不断 进步 人们对太阳能热泵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大 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立的一系列工程实例使得人们逐 渐认识到太阳能热泵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 热泵技 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使用 采用太阳能热泵复 合技术能够优化冷热源配置 降低建筑能耗 使得整 个系统的COP有较大的提高 而系统性能的提高使 得运行费用减少 从而降低了系统总投资 具备良好 的技术推广前景 2 虽然国内对太阳能热泵进行 了一些研究 建立了若干工程实例 但是两种热源的 匹配较为复杂 还要兼顾采暖和生活热水的需要 系 统设计和运行控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 太阳能热源和热泵热源的能量蓄积程度和利用 效率不如化石能源那样稳定和便利 很大程度上受 594 图7 机组结构示意图 22 1 混热 蓄热 蒸发 冷凝器 2 蒸发 冷凝管 3 双向 节流阀组 4 流量调节阀 5 空气蒸发 冷凝器 6 循 环水蒸发 冷凝器 7 四通换向阀 8 压缩机组 9 气 液分离器 10 冷 热水循环泵 11 供水四通阀组 12 回水四通阀组 13 混水循环泵 14 混水三通阀 组 15 集热联箱 16 混水三通阀组 17 风冷盘管 18 热水器 19 热水盘管 20 定压膨胀罐 21 相变 蓄热管 22 电热管 到室外环境 气候和技术水平的影响 因此推广使 用太阳能热泵时要慎重 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条 件和使用目的 合理地构建系统形式 并采用先进的 控制技术 结合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我们可以设 想今后太阳能热泵复合技术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 得进展 1 依靠集热管设计和制造工艺的进步 使 用优良的太阳能集热管提高集热效率 并采用太阳 能短期和季节性蓄热技术来解决太阳能辐射能间歇 性和不稳定性问题 2 采用新型的热泵循环工质 和制冷 制热循环方式 提高热泵的能量转换效率 采用双级压缩 复叠循环等技术解决空气源热泵在 北方寒冷地区制热效率低 易结霜的问题 3 进一 步研究和探讨太阳能和热泵技术的耦合问题 即如 何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两种能源 如何改进现有的设 备工艺形式 使两者更好地结合 并解决二者联合运 行时的控制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 太阳能和热泵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 大的应用 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特别是低品位能 源 余热利用型热泵技术及太阳能技术的结合 将对 降低我国建筑能耗和采暖空调能耗问题产生深刻的 影响 参考文献 1 龚光彩 常世钧 冷热源及建筑节能的研究现状和进 展 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3 22 5 18 23 2 龙惟定 上海的建筑节能与空调冷热源 J 暖通空 调 1996 26 4 23 28 3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 建筑节能技 术 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4 陈和平 我国 十五 节能规划思路 EB OL http www myearth com cn message 20011226 content zc asp 2004 09 30 5 王庆云 中国能源现状和 十五 时期趋势及政策取 向 EB OL http www sh greenpower org information 13 pdf 2002 02 15 6 罗运俊 何梓年 王长贵 太阳能利用技术 M 北 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7 何梓年 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结合技术讲座三 太阳 能采暖系统 J 可再生能源 2005 121 85 88 8 荣国华 夏季制冷机冷凝热的回收利用 J 暖通空 调 1998 28 2 27 29 9 杨小林 中高档旅馆夏季制冷机冷凝热的热利用分 析 J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1 2 57 59 10 王志勇 刘泽华 王汉青 等 基于建筑环境的空调 系统设计及节能分析 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4 23 2 54 57 11 G ong G C Reformation of the electric driven water cooled chilling unit based on exergy method A Gu ZL Feng S Y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 Xi an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348 356 12 G ong G C Chang S J Discussion about the exergy effi2 ciency of electric driven Water cooled chilling unit A Zeng G M Huang GH Yang Z H et al Energy T0 大气环境温度 2 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单位火 用损供热率 根据上面的分析 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单位火 用损 供热率可表示为 R q1 L q1 T0 q1 T1 q1 q0 T2 q0 T0 19 式中 R 压缩式热泵系统的单位火 用损供热 率 同样 运用以上分析方法 可以求出其它形式热 泵的单位火 用损供热率 根据热泵的单位火 用损供热率这一指标 不仅可 以对同类热泵的性能进行直观比较 而且可以对不 同类型的热泵的性能进行比较评价 3 结论 热泵的供热系数作为热泵性能的评价指标 在 用于比较不同形式的热泵系统的性能及对热泵形式 进行选择时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结合热力学 第二定律的有关原理 提出了评价热泵系统性能的 新指标 单位火 用损供热率 并分别对压缩式热泵 系统和吸收热泵的单位火 用损供热率进行了推导 根 据热泵的单位火 用损供热率 就可以对各种类型的热 泵的性能进行直观比较 并对热泵的形式作出合理 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廉乐明 李力能 等 工程热力学 M 北京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84 89 2 鹿方 冯霄 等 工业热泵的经济性研究 J 西安交 通大学学报 2002 34 2 95 98 3 张永贵 李东明 等 油气田地面工程 J 1995 14 5 2 3 4 吴存真 张诗针 等 热力过程火 用分析基础 M 杭 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30 234 上接第496页 23 8mer Comakli Mahmut Bayramoglu and Kamil Kaygusuz A thermodynamic model of a solar assisted 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