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数学杂志2 0 0 9 年第7 期 O t 2 s i n a l d 2 s i n O t l r v 2 据定理 t 1 即s 知 由证明过程易知 当且仅当P 点为 A B C 内心时取等号 例2设P 是A A B C 内 点 D E F 分别是点 P 在边B C C A A B 上的正射影 连D E F 得A D E F 记S A O E r S A 仙c 分别为A D E F 与A A B C 的面积 求 1 证 5 A D E F s 删 2 当且仅当P 点是A A B C 的外心时 2 式取等号 证明如图 记 朋C L P C B L P C A 朋C P A B P B A 分别为a l 0 1 2 锣1p 2 7 l 7 2 则器 等尝 c o t r v lC O S X Is i n t x 2 c o t o t 2c o s o 2s t o r y l 易知 当且仅当a O t p 7 即P 是A A B C 的外心时 2 式取等号 例3P 是A A B C 内一点 D E 分别是P 点在 边B C C A A B 上的正射影 记P A R l P B R 2 P C R 见例2 图形 求证 A F B D C E F B D C E A s i n A s i n B s i n C R l R 2 R 3 3 当且仅当P 点为A A B C 内心时 3 式取等号 证明 箸 笔 譬 篙 譬 鬈 s i n F P A s i n L D P B s i n E P C s i n E 朋s i n 肿s i n D P C 厶F P A 厶E P A 厶D P B 厶F P B 2 s l n 一s i n 一 厶E P C 厶D P C 8 1 n r 一曲i n 譬s i n 竽 E P D ABC 一 8 1 n 虿一2 皿0 8 虿c 0 8 i c o s 虿 丢 s i n A s i n B s i n C 据定理 即得 3 式 易知当且仅当P 点为 A A B C 内心时 3 式取等号 同理 丽C E 舞器 A 万F 罴普 注意到s i n t x Is i 叩ls i n l s i n o t 2 s i 邮2 s i n T 2 仿例 1 的三角恒等变形 得 S 肿s i n 2 a ls i n 2 3 ls i t t 2 T I s i n 2 a 2 s i n 2 8 2 s i n 2 T 2 S a 仙c8 s i n d 1 O 2 s i n 卢l 卢2 s i n 7 l y 2 作者简介杨学枝 男 1 9 4 7 年1 1 月生 毕业于武汉大 学数学系 中学特级教师 中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在全国各级C N 刊物 国外数学刊物及大学学报发表了3 0 0 余篇有价值的教育 教学及初数研究论文 主编出版了多本 教学参考用书 理解和把握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 基本量思想 山东省滨州市教研室 2 5 6 6 0 0 王文清 1 问题的提出 从一道高考题谈起 大家可能还记得2 0 0 4 年全 国高考新课程卷第 1 2 题 已知a 2 b 2 1 b 2 c 2 2 C 2 a 2 2 则a b 6 c c 口的最小值为 A 再一i 1B i 1 5 C 一i 1 一再D i 1 5 当年该题的得分率极低 因为一看到此题 考生 比较容易想到的是用均值不等式来求最小值 但是 又找不到用均值不等式的途径 其实该题用均值不 等式无法解决 如果一味强求 那么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徒劳无功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除了教学中套题型之外 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就是教学中 基本量思想 的缺失 因为若有基本量的思想 则一看便知 因为 题设有三个未知数 三个方程 所以三个未知数的值 3 1 万方数据 中学数学杂志2 0 0 9 年第7 期 可以确定 易解得口2 b 2 c 2 三个未知数的值分别是 一号 虿3 进一步可得口 譬 6 譬 c 譬 若要使n 6 6 c c a 取最小值 则必须让绝对值最大 匠R 的c 取负值一等 而绝对值较小的口 b 均取等 即得 正确答案是 口 2 基本量基本量思想 那么 什么是基本量 什么又是基本量思想呢 所谓基本量 就是若干个能唯一确定一个数学 问题的量称为该问题的一组 基本量 多一个没必 要 少一个不行 其中的每一个量称为该问题的一个 基本量 所谓基本量思想 就是在学习和研究数学问题 时 自觉挖掘 利用问题的基本量来指导自己对数学 问题的理解和研究 是对基本量概念的本质认识 3 教学中基本量思想的运用和渗透 下面从概念教学 公式定理教学和解题教学三 个方面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基本量思想的运用和 渗透 3 1 在概念 定义的形成过程中 要突出基本量思 想的运用和渗透 因为每个数学概念 定义都具有确定性 都有 一些对其确定性起决定作用的量 即基本量 例如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定义 可以按 照 角定 因顶点和始边定 终边定J 坚皇生点定 终 边上异于顶点的一点 不唯一 J 坚点的坐标定 由三角形相似的知识 比值不变 比值定 坐标之间 或坐 标与点到原点的距离之间的比 来引入任意角三角 函数的概念及定义 上述教学设计 前三步紧紧抓住确定角的量 即基本量 的转换 归结为角由终边上任意一点 异于顶点的点 的坐标 即基本量 确定 而最后 一步好像比值定得不出点的坐标定 但满足比值定 的所有点均在角的终边所在直线上的性质不变 所 以我们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想到用 坐标之间 或坐标与点到原点的距离之间的 比值来定义任意 角的三角函数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此可知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值 的一组基本 量中仅含有一个基本量 比如 该角终边上的 个点 的坐标 因而遇到 已知某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 值 求该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 的问题 即可逆向思 3 2 考得出 该角终边上的一点的坐标 进而由任意 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到该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 所 以这种利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题的方法 是 来自于对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本质认识 是用基 本量思想指导思考的必然结果 更有意义的是 当接下来教学 诱导公式 时 只需紧紧抓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值 的一组基本 量 即该角的终边 则所有诱导公式的提出和发现就 是水到渠成 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可以如下引导 既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值 的一组基本量 是该角 的终边 那么我们自然想到 要研究两个角的三角函 数 值 之间的关系 首先 想到需从这两个角的终 边具有怎样的特殊关系人手进行探索 学生 就会能 自己提出 并易得到结论 1 终边相同的角 即得一 组诱导公式 2 终边关于原点对称的角 即得一组 诱导公式 3 终边关于并轴对称的角 即得一组诱导 公式 4 终边关于Y 轴对称的角 即得一组诱导公 式 又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和定义 可以 按照 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要确定一条直 线z 卜两个点P P 即点P P 的坐标 戈 Y 石2 Y 2 若仅由一点P l z f YJ 能确定一条直线f 吗 不能 那么要确定这条直线f 还需要增加一个 除点P l z Y 1 外的什么条件呢 直 线z 与z 轴或Y 轴的夹角0 堡型堑型塑堕这里按 照习惯我们用直线f 向上的方向与z 轴正方向的夹 角一我们就把这个角叫做直线f 的倾斜角 一般用 a 来表示 且规定0 d 讥 这样利用基本量思想 作指导 直线倾斜角的概念及定义的发现 引出 获 得 学生就会感到不仅自然 合理 而且必要 问题2由上知 给定直线Z 上的一个点P 戈 Y 和倾斜角a 则直线z 就唯一确定一直线Z 上任 意一点P 的坐标 石 Y 就应当可以用点P 的坐标 互 Y 和倾斜角 口表示出来 画出一个直观示意图 利用 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得 z 茗l I 尸l 尸Ic o s a Y Y l I P 尸Is i n a 这实质上已经得出了直线Z 的参数 方程 若要进一步弄清x y 之间的关系 即 满足的方程 只需消去IP P 2l 即得 一 t a n a 茗一茗t d 手 或石 工 a 自然发现t a n c t 的独特作用 需要给 J a n e t 一个名份 即引出斜率的概念 y l 詈 万方数据 中学数学杂志2 0 0 9 年第7 期 琶绍缆饭砀兜狻为 第缎孝彩镤g 名j 邑绍少 当a 詈时 把t a n 理叫做直线z 的斜率 记作k 二 当a i 7 t 时 直线z 的斜率不存在 这样利用基本 二 量思想作指导 直线斜率的概念及定义的发现 引 出 获得 学生就会感到不仅自然 合理 而且必 要 一 问题3 既然由直线Z 上的两个点P 算 Y P 2 石 Y 2 可以唯一确定直线Z 因此由直线Z 上的两 个点P 茹 Y P z Y 2 也就可以唯一确定直线Z 的斜率k 画出一个直观示意图 并利用锐角三角函 V 一v 数定义 即得k 丝 旦 这样利用基本量思想作 X 2 一互l 指导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发现 引出 获得 学生就会感到不仅自然 合理 而且是一种必然的内 在联系 由上知 一条直线的一组基本量由两个基本量 组成 即确定一条直线需要两个基本量 如 两个点 的坐标 或一个点 的坐标 和倾斜角 或一个点 的坐标 和斜率 这样每当遇到处理有关直线问题 时 就会用基本量思想思考 知道了什么 还需要什 么 就能整体把握问题 不仅做到心中有数 而且明 确了解题的方向和思路 像上述这样从确定数学对象的基本量人手 即 用基本量思想探索 发现 引人数学基本概念 引入 概念的必要性 合理性 确定性 可行性等昭然若揭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 迁移到其它数学概念的学习 理解 甚至于自己给数 学概念下定义的创造性活动中去 不仅如此 当学生 习惯了用基本量思想思考问题后 遇到问题 马上就 会用基本量思想指导解题 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 力大有裨益 3 2 在公式 定理的获得过程中 要突出基本量思 想的运用和渗透 1 例如 等差数列 口 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 式的教学 首先 要让学生弄清楚 口 和d 是等差数列 a 的一组基本量 只要告诉项数凡 则Q 和5 就将唯一 确定 即这时a 和s 都是厅的函数 亦即a 和S 都 可以用凡表示出来 比如 所谓求等差数列 a 的 前n 项和公式s 即想办法将等式S a l a 2 a 3 口川 a 的右式中的 2 0 3 a 以及 都消去 而仅用a d 和凡的表达式表示出来 为此 用a i 口 i 1 d i 1 2 3 1 代替是极其 自然的 而且学生知道努力的目标是什么 进而即 可找到达到目标的方法 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对推导等差数列 a 的前厅 项和公式S 时的目标不清楚 即不知道要干什么 向何处去 所以只是跟着教师走 到最后也不明白为 什么这样处理 所有这些 都是缺乏用基本量思想 指导思考的结果 当然 口 和口 或a 和a m k 是已知的常数 a m 是已知的常数 和d 等等 也分别是等差数列 a 的一组基本量 又例如 余弦定理的教学 可以按照 首先 从三角形的基本量出发 发现并提出问 题 因为三角形有三个基本量 分别是 三条边 三 个角则不是 两边及其夹角 两角及其夹边 现以 两边及其夹角为例 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 则三角形唯一确定 因此 第三条边唯一确定 可 求 自然引出了著名的余弦定理 即 如图 在 A B C 中 已知A B c A C b A 求n 其次 解决问题 要建 立边和角的联系 到现在只 有直角三角形这个媒介 为 此构造恰当的直角三角形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过点C A 作C D 上A B 垂足为D 则在R tA A D C 中 C D b s i n A A D b c o s A 则D B Ic b c o s AI 当然 也 可以分A 是锐角 直角 钝角讨论 在R t B D C 中 a 2 D B 2 C D 2 Ic b c o s AJ 2 b s i n A 2 b 2 C 2 2 b c c o s A CCC D 同理可证 b 2 2 a b c o sc 这样 从基本量思想的角度观察和研究三角形 余弦定理的发现 提出 探索 证明是情理之中的事 情 综上知 运用基本量思想观察 研究数学对象或 问题 数学结论 公式 定理 的发现 提出 获得不 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而是自然而然的思考成果 3 3 在解题过程中 要突出基本量思想的运用和 渗透 在解题时 基本量思想的意义主要在于使解题 者能意识到题目所给条件是否能足以保证问题是确 3 3 万方数据 中学数学杂志2 0 0 9 年第7 期 定的 即可判断题目是否有唯一解 还是有多解 题 目可解 确定 还是不可解 不确定 更重要的在 于解题者整体地把握了问题 以下分类举例说明 3 3 1 平面几何问题 例1 证明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之积小于三 边的连乘积 分析若记三角形三边 分别为口 b c 其边上的角平 分线相应为t t t 如图所 示 则要证明的结论是t a t t a b c 由基本量思想知 t 由 b c A 唯一确定 即应有t 八b c A C 沿这一思路 使我们很快获得以下解题途径 因为S 柚c S A 肋 s D c 即 专 b c s i n A 1A1 A 虿 n c 8 1 n 虿 虿 6 8 1 n 虿 所以6 c c s 孚 虿1 6 c 所以c 兰c s 孚 兰 焘 瓜 同理可证 t 6 凸c t 6 三式相乘得 t a t 6 t o 时 s s 1 g 寺 1 2 扛寺咄 当公比g o 时 5 l 一 一口一号 1 2 叫 一寺 一 所以S 3 一 一1 u 3 故选D f 待缍 数学选择题巾的 i 舌11 t l I 之误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局教研室 2 2 2 5 0 0 李太敏 汉语是内涵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而数学语言则更 为多姿多彩而又严谨规范 常常会存在着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语 即 词眼 增之一字意已变 减之一字意 也变 这就要求在读题时需观察有无这样的 词眼 存在 如若对这样的关键词视而不见 必会词不达意 发生词义的错觉 有时甚至会产生一词之误 只有睁开 慧眼 看清词眼 才能避免在解题之道上迷失方向 1 顺序之错 例l在圆形的钥匙圈上挂了5 把不同的钥匙 则 不同顺序的排法有 A 5B 1 0C 1 2D 2 4 错解不同的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新疆-新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广西-广西中西医临床医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隧道盾构施工技术方案
- 公路信息化管理方案
- 股息红利免税政策
- 错误识别系统构建-洞察及研究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四川-四川精神医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北京-北京针灸推拿(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北京-北京中医康复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历史政策的数字化转型-洞察及研究
- 电池UL1642安全标准解读
- 2025奢侈品皮具买卖合同
- 2025室内设计私人定制合同全面详细版
- 与欧美网红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广东省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母猪的分娩和护理技术
- 《水上客运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指南(暂行)》解读与培训
- 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 操作技术指南(2020 版)
- (完整word版)劳动合同书(电子版)正规范本(通用版)
- 财政部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
- 《放射物理与防护》第九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