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pdf_第1页
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pdf_第2页
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pdf_第3页
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pdf_第4页
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 4 卷第l 期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 o l4 4 卜ol 些堡 旦 竺 垡望 竺 堡 竺堕 些i 篓 兰 些 论汉代的名田 受田 制及其破坏 朱绍侯 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4 7 5 0 0 1 摘要 名田制是商鞅变法时所建立的土地制度 并为汉代所继承 但在史书和奏汉简牍中 从未 见过名田 受田 制的具体内容 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年律令 中保存有吕后 年颁布的以军功爵高 低及其他身份为依据的受田受宅的律文 才第一次知道高爵获得者所得到的惊人受田数字 证实了汉初 确实培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 该律令还证实了名田制是一种有受无还的土地长期占有制 但汉政府为 了确保税收 对授出的土地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并能干预和调整土地的再分配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 土地长期占有逐渐转化为私有 并导致汉武帝时期出现的汉代第一次土地兼并高潮 名田制遭到 彻底破坏 到东汉建国 爱田制再也没有恢复 历史进入了豪强地主掌权时期 关键词 名田制 受田制 军功爵制 军功地主 中图分类号 K 2 3 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I 0 0 0 5 2 4 2 2 0 0 4 0 1 一0 0 3 5 0 6 关于名田制笔者曾写过三篇文章 即 名蹦制 浅释 辕田制和名田制 军功爵制与名田 制的关系 o 对名田制的性质进行过反复探讨 认 识也有一个反复变化过程 起初认为名田制是土地 长期占有制 后来又认为是土地私有制 最后又恢复 是土地长期占有制的认识 但是 对于名田制始于 商鞅变法 名田制是军功爵制的经济基础 名田制就 是秦的受田制等认识则是前后一致的 不过 由于 史书对于秦汉具体受田数量记载不清 对其实施情 况也就难于探讨清楚 故对某些问题的论述 也只能 是推测性的 不能确切地加以说明 张家I U 汉墓 竹简 二年律令 的问世 使我们见到了吕后二年 公元前1 8 6 年 所颁布的受田律令 知道了各级军 功爵制拥有者及庶人的受田宅的具体数量及其他规 定 为研究名田制提供r 非常珍贵可靠的资料 所以 就有条件对名阳 受田 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年律令 户律 记载了吕后二年颁布的受 田 受宅两项律文 这对研究名田制极为重要 故摘 录原文作为研究名田制的根据 关内侯九十五顷 大庶长九十顷 驷车庶长 八十八顷 大上造八十六顷 少上造八十四顷 右更八十二顷 中更八十顷 左更七十八顷 右 庶长七十六顷 左庶长七十四顷 五大夫廿五 收稿日期 2 0 0 3 一0 3 2 2 作者筒介 朱绍侯 9 2 6 一 男 辽宁新民人 河南大学教授 顷 公乘廿顷 公大夫九顷 官大夫七顷 大夫五 顷 不曼四顷 簪襄三顷 上造二顷 公士一顷 半 奢卒 庶人各一顷 司寇 隐官各五十亩 不 幸死者 令其后先择田 乃行其余 它子男欲为 户 以为其口田予之 其已前为户而毋田宅 田 宅不盈 得以盈 宅不比 不得 以上是受田律文 下面再摘录受宅律文 宅之大 方卅步 彻侯受百五宅 关内侯九 十五宅 大庶长九十宅 驷车庶长八十八宅 犬 上造八十六宅 少上造八十四宅 右更八十二 宅 中更八十宅 左更七十八宅 右庶长七十六 宅 左庶长七十四宅 五大夫廿五宅 公乘廿宅 公大夫丸宅 官大夫七宅 大夫五宅 不更四宅 簪衰三宅 上造二宅 公士一宅半宅 公卒 士 五 庶人一宅 司寇 隐官半宅 欲为户者 许之 以上所引两条律文 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惟一的 也是最完整的秦汉时期受田 受宅法律文献 根据 上引两条律文 再结合 二年律令 其他资料进行分 析 可知汉政府是按六个等级授田授宅的 第一 个 等次是侯爵级 包括彻侯和关内侯 彻侯因有封国 故无受田记录 但可受一百零五座宅基地 第二个 等次是卿爵级 包括大庶长至左庶K 九级 在这九 级中 最高级的大庶长可受田九十顷 宅基地九十 3 5 万方数据 座 最低的左庶l 还L 受H 七十顷 宅基地七I 座 卿嚼级的受田受宅的原则 是等差下降 即每降一级 少受二顷二宅 第一 个等次是大火爵级 包括五人 大垒大夫五缴 大夫爵级与卿爵级受到受宅相比 差趼非常大 卿爵最低级的左庶长尚可受田七十四 顷 毙宅基地LP 四座 而人夫爵的最高的五大夫 则猛降全受叫廿顷 宅甘 最低级的大夫仅受五顷五 宅 第四个等次是小爵级 包括不更至公士四级 受 田宅的数量 最高的不更受田四顷 宅四宅 最低的 公七仅受田一顷半 宅一宅半 比庶人仪多半顷半 宅 略鼹有军功爵位者的优越地位 第五个等次是 无酮位的公卒 上五 庶人 可受田顷 宅 宅 第 六个等次妊犯有轻罪的司寇 隐官 可受田半顷 宅 半宅 通过以上对吕后二年受田 受宅律文的分析 有两点出乎笔者的意料之外 一没有想到侯爵级 卿 爵级 大夫爵级所受田宅数量是如此之高 二没有想 到对轻罪犯人也 r 减半受田受宅 据笔者分析 以 上两点都与汉初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 生产亟待恢复 的客观特殊历史环境有关系 因此亟须把士地尽量 分配出去 以利生产 所以在受田律令颁布之后 特 别强调拥有军功爵者不幸早死 对于继承门户的后 人 一般是嫡长子 仍给予 先择 I 的优待 对其他 儿子想要独自立户者也尽量满足他们的土地的需 要 对于宅基地则有所保留 在这里对于 田宅不 盈 得以盈 宅不比 不得 要稍加说明 所谓 田宅 不盈 的 宅 字 实是衍字 下文的 得以盈 是指 满额受田 对于宅不够数的 就不能满额受宅 律文 的侧重点是保证生产 故土地数量必须受足 而宅基 地不足数就要将就一点r 通过吕后二年的受田受宅律文可以肯定地说 卿爵级以上的人都变成了大地主 大夫爵级及小爵 的不更 簪袭都变成了中小地主 公士以F 的公卒 士 矗 庶人 司寇 隐官都成了自耕农 过去我说过 名田 受田 制是军功爵制的经济基础 说汉初是军 功地主的天下 现在看来这些论断基本是正确的 按照汉承秦制的传统说法 汉代的受田受宅制 出是从秦代延续下来的 但秦代的受田受宅制的具 体情况 由于史书失载已难考知 现在只知道商鞅变 法时曾制定了 明尊卑爵秩各以差次 名田宅臣妾 衣服以家次 o 即按爵秩等级的不同占有不同数 量的幽宅 奴隶和衣服 秦代的军功爵制有赐庶子 臣妾的规定 汉代已无 但秦代的赐田宅数量肯定没 有 二年律令 中所规定的多 商君书 境内 有 一条资料说 能得甲首者 赏爵一一级 益刚一顷 益 宅九亩 这里的 益 字 是指在原来赐田宅的基础 3 6 上每提高 级爵位 就加赐田倾 宅九亩 按秦制 也是 自由 给一夫 如果在百亩的基础上茄田一 顷 就是 顷r 如此I i 推 就是得到十九级关内 候 也只有田二r 顷 有宅一自八f 亩 比 二年律 令 的受用宅数低得很多 不仅秦赐田宅数量低于 吕后二年的受田宅数量 就是在吕后以后 汉政府也 从来没有制定过如此高额赐田宅数量 对此下文将 会论及 在此不赘 历史文献和简牍资料都证明受田制就是名田 制 因为受田者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在户籍上必须 有名 敌受田又称名出 即以名占田之意 名田是按 爵秩等级的不同授给不同数量的田宅 宅基地 实 际也是土地 这也就是刘邦在汉五年五月五日诏 书中所说的 以军功行田宅 的真正含意 刘邦在汉五年五月诏书中曾说 诸侯子从军 归者 甚多高爵 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当所求于吏 者 噬与 又说 且法以功劳行田宅 令小吏未尝 从军者多满 而有功者顾不得 背公立私 守尉长吏 教训甚不善 其令诸吏善遇高爵 称吾意 且廉问 有 不如吾诏者 以重论之 1 从上引两段诏书文字来 看 刘邦对军功爵及 以军功行田宅 之事是何等的 重视 据此推断 在汉五年五月诏书颁布前 汉政府 就已制定出以军功大小 爵位高低的不同而授予田 宅的条文 且已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因为如果没 有具体受田方案 刘邦就不会说 今小吏未尝从军 者多满 而有功者顾不得 这样的话 这里所谓的 多满 是指未从军的小吏满额得到r 他们应得到 的田宅 而有军功者反而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份额 如果当时没有制订出具体受田受宅方案 刘邦在诏 书中就不可能提出那样严厉的责问 从责问中还可 以推断出 当时的受田受宅方案中 包括了有军功者 和无军功者 只是规定对有军功者要优先授予田宅 如不遵守这一规定 就要 以重论之 即从重处罚 只可惜刘邦时制订的受田受宅方案没有保存下来 但拙见以为它应与吕后二年的受田受宅方案相似 甚至可以说吕后二年受圈受宅方案仿自刘邦时的方 案 因为吕后与刘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大环境 基本相同 所以两者的方案相似是完全可能的 吕后为推行受田受宅方案 还颁布很多其他法 律条文 其中有一条就是强调受田受宅时有军功爵 者的优先原则 未受田宅者 乡部以为户先后次次编之 久 为右 久等 以爵先后 有籍县官田宅 上其廷 令辄以次行之 户律 这条律文有两层含意 一是对应受田者 乡政府要 万方数据 根据人户几的时间先后排出一个顺序来 时间久的 指入户籍者 排在前 若是人户 J 时间相同 有爵 者优先 二是把受田受宅者的资料上报县政府 县 政府就把已臀记在册的田宅 按先后顺序颁授给受 田者 历史文献和 二年律令 都说明秦汉的受田宅 制是一种有受无还的土地长期占有制度 即政府一 经把田宅授人 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再收回 因为根 据有关文献资料还看不到政府有收同田宅的规定 田宅一经授出就归受者长期占有 但政府对授出去 的田宅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 而是定出种种法律进 行干预 如 受田宅 予人若卖宅 不得更受 户律 这条律文说明 受田宅是一次性的 所受田宅想要送 人或出卖宅基地 那就不能再受田宅了 还有律文 规定 欲益买宅 不比其宅者 勿许 为吏及宦皇 帝 得买舍室 户律 这是对多买宅基地的限制律文 不许受田宅者超过 限额购买宅基地 但允许地方官吏和在中央当官的 可以购买房舍 房舍是否包括宅基地 律无明文 看 来是有意避开了 还有律文曰 田宅当八县官 而诈代其户者 令赎城旦 没入田宅 户律 这是对冒名顶替骗取田宅者的惩罚律文 所谓 田 宅当入县官 大概是指绝户户的田宅 对于诈代其 户者 不仅没收用宅 而且要处以 赎城旦 的刑罚 此外还有更严厉的惩罚 诸不为户 有田宅 附令人名 及为人名田 宅者 皆令以卒戍边二岁 没入田宅县官 为人 名田宅 能先告 除其罪 有 又 畀之以所名田 宅 它如律令 户律 对于本人没有户口 借用别人的户名而占有田宅以 及冒名占有田宅者 要判罚为戍卒戍边二年 还要没 收非法占有的田宅 这是相当重的处罚 但是 替别 人名田宅者 如果能够先自告发 不仅不判其刑 而 且还要把他冒名占有的田宅赠送给他 这条律文可 以说是宽严结合的典型 从前部律文看 对冒名占 有田宅者处罚极严 从后面律文看 对能自首告发者 还给予重赏 说明汉政府的真实目的 是把E 丑宅落实 在户口上 以便于向名有田宅者征收租税 以下一 条律文更能说明问题 代户贸卖田宅 乡部田啬夫 吏留弗为定 籍 盈一日 罚金各二两 户律 这条律文是承代户口的人买卖田宅 乡政府的 土 啬 夫和吏职人员故意留雉不给定籍 登记变更情况 满 天的对责任人要罚金 两 从这条律文来看很 明显汉政府是肯定出宅的买卖 但其真实日的足要 把田宅的变动在户籍上反映m 来 以利于税收 以 下几条律文的精神与此类似 民欲先令相分田宅 奴婢 财物 部啬夫 身听其令 皆参辨券书之 辄上如户籍 有争 者 以券书从事 毋券书毋听 所分田宅 不为 户 得有之 至八月书户 留难先令 弗为券书 罚金一两 一 户律 民大父母 父母 子 孙 同产 同产子 欲相 分予奴婢 马牛羊它财物者 皆许之 辄为定籍 孙为户 与大父母居 养之不善 令孙且外居 令 大父母居其室 食其田 使其奴婢 勿贸买 孙 死 其母代而为户 令毋敢逐夫父母及入赘 及 道外取其子财 诸后欲分父母 子 同产 主母 假母及主 母 假母欲分蘖子 假子田以为户者 皆许之 锋 上引三条律文有一个共性 即都属于家庭内部分割 财产问题 第一条律文是说居民有想根据先人遗嘱 先令 分割田产 乡政府要照办 而且要把先令写 成三份并记入户籍 如有争议 按券书办事 没有券 书 不听 分有田产的人如果还没有独立户籍 也有 权占有 到八月检籍时再上户籍 主管者如留难遗 嘱 不写券书 罚金一两 第二条律文是说祖父母 父母 子 孙 兄弟 侄子想要互分财产 含土地 一 律准许 但要在户籍注明固定下来 以下是举例说 明田产占有关系 一是以孝道为原则保护祖父母的 利益 二是孙死其母代子为户 但不许虐待公婆 井 不许招夫人赘夺取其子的田产 这是保护其孙的利 益 第三条律文是说有人想分父母 子 兄弟 主 母 父之正妻 假母 父之偏妻 的田产 和主母 假 母欲分庶子 子的田产 而独立建立户籍的 一律准 许 这三条律文都说明汉政府对田产归准所有并不 关心 而是关心田产分割后必须定籍 因为只有 定 籍 政府才能根据户籍上登记的田产数量征收租 税和赀税 在此情况下 对政府来说出产所有权并 不是第一位的 而田产必须在户籍上登记才是第一 位的问题 所以汉政府为r 掌握田宅的真j F 占有情 况 非常注意田产分割后的定籍问题 并鼓励田产分 割后独立建立户籍 这与军功爵制 名田制破坏后 豪强地主提倡聚族而居的大家庭现念是不一致的 二年律令 还有对妇女田产的处理律文 1 7 万方数据 女子为父母后而出嫁者 令夫以妻田宅盈 其田宅 宅不比 弗得 其弃妻及夫死 妻得复 取以为户 弃妻 畀之其财 置后律 寡为户后 予田宅 比子为户后者 其不当 为户后 而欲为户以受杀田宅 许以庶人予田 宅 毋子 其夫 夫毋子 其夫而代为户 夫同产 及子有与同居数者 令毋贸卖田宅及入赘 其 出为人妻若死 令以次代户 置后律 这两条律文所反映的都是作为户主继承人对田产的 处理问题 第一条律文是说女子继承为户主后又出 嫁了 他的丈夫就要以他的妻子所继承的田宅来顶 替他所应得的田宅 如果宅基地不够 也不能再补 受 如果丈夫遗弃妻子或丈夫死亡 妻子仍要恢复 为户主 妻子如被遗弃 田宅还要归还给妻子 这 条律文有保护妇女财产权的含意 第二条律文是说 寡妇继为户主 按独生子继承户主的规定授与田宅 如果寡妇不应当继为户主者 而她要独立门户 就要 降低受田宅的数量 按庶人的标准受田宅 以上两 条律文都说明汉政府对所授出的田宅 还有权干预 和调整 政府对授出去的田宅仍进行着严密的管理 下一条律文更能说明问题 民宅园户籍 年细籍 田比地籍 田命籍 田 租籍 谨副上县廷 皆以箧若匣匮盛 缄闭 以吏 若丞 官啬夫印封 独别为府 节 即 有当治为 者 令史 吏主者完封奏 凑 令若丞印 啬夫 发 即杂治为臧 藏 口已 辄复缄闭封臧 藏 不从律者 罚金各四两 其或为作伪 有增减也 而弗能得 赎耐 官恒先计雠 口籍口不相 复者 般刻论之 户律 上引律文有些词汇生僻 兼有漫漶不清 已难了解其 全部含意 但大概意思还是可以理解的 文中所谓 民宅圃户籍 似指居民的住宅簿 田园登记簿 年细籍 可能是指占有宅园的逐年记录 田比地 籍 二年律令 的原注认为是 依田地比邻第记录 籍簿 非常正确 田命籍 可能是 田名籍 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 张耳尝亡命游外黄 索 隐引晋灼日 命者 名也 谓脱名籍而逃 田命 籍 应是登记土地在谁的名下占有的问题 关于 田租籍 不解自明 那是记录田租数量 是收租税 的底账 总之 政府对民户的田宅占有情况的管理 极其严谨细密 政府规定以上各种籍簿的副本都要 l 报县政府 县政府要把各种籍簿分门别类保管起 来 并放在箧 匣中密藏 经由县令 丞 官啬夫加印 后封存起来 如囚某种需要而查看各种籍簿时 要 由主管官吏上报县令 丞 经批准后 凭县令 丞印由 3 8 官啬夫启发 用过后再加印封藏 如违反以上规定 对各主管人员各罚金叫两 如有诈伪增减田宅数 字 没有得逞者 罚为赎耐 主管官经常事先计算校 对 发现与籍簿不相符的情况 就要f 二报劾弹违法的 人 这样严厉的管理制度说明汉政府对授出去的田 宅不仅管理严明 而且执法认真 其管理目的当然 是为了税收 但在名田制 受田制 破坏之后 土地 私有制发展起来 并导致了土地兼并的狂潮迭起 汉 政府严密的管理制度也遭到破坏 到东汉初年 连清 查田亩的度田措施也无法进行 只好让土地兼并自 然发展下去 在 二年律令 中曾多次提到 为人名田宅 所名田宅 的问题 说明名田就是 以名占羽 之 意 也就是 受田 这是在军功爵制盛行时 按户 籍上的人名和军功爵高低及其他身份不同 名有不 同数量的田宅制度 这与后世的 占田制 均田 制 以官品和男女劳动力等级的不同而分配不同数 量土地的情况不同 这是商鞅变法建立起来的土地 制度 直到西汉初年吕后当政时 受田的数量可能有 变化 但受田的原则没有变 但在吕后之后 随着汉 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私有及土地兼并的盛行 按 军功爵等级及其他身份的受田制就完全被破坏了 土地制度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 律 即土地一经确定为长期占有制 必然迅速演变为 土地私有制 而土地私有又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在 吕后之后 文帝 景帝继续施行休养生息政策 社会 经济很快发展起来 到武帝时期就出现了第一次土 地兼并高潮 据 汉书 食货志 记载 汉在文帝之前 未有 兼并之害 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 这就说明在 文帝之前 是小农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 到了文帝 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出现两极分化 农民出现 卖田宅 鬻子孙 的悲惨景象 及至武帝时期就出 现了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严重情 况 9 于是董仲舒就提出了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 塞 兼并之路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的建议 对此 武帝则是采取铁腕手段 用酷吏打击豪强及算缗告 缗 迁兼并之徒乱众之家以实关中的严酷政策 才把 第一次土地兼并高潮压了下去 但是 经过汉武帝 第一次土地兼并高潮 自商鞅变法以来 所建立的名 田制 受田制 却彻底被破坏了 因为第一次土地 兼并高潮主要兼并对象有两种人 一种是在名田制 下一家受田百亩的自耕农 汉文帝时晁错说 今农 夫五口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过百 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 秋收冬藏 伐薪 万方数据 樵 治官府 给徭役 存4 i 得避风尘 复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问亡口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L 卜l 勤苦 若此 尚复被水早之灾 急征暴赋 赋敛不时 朝令而 暮改 当具 有者半贾 价 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 债 者矣 在封建 社会 个体小农是最脆弱的经济单位 经不起任何破 坏性的袭击 水旱灾荒 政府的横征暴敛 高利贷的 残酷盘剥 都足以使小农倾家荡产 所以自耕农就成 为土地兼并的首当其冲的对象 土地兼并的第二个 对象 就是以军功大小 爵位高低而获得大量田宅的 军功地主 他们的子孙靠其父祖以军功得来的大量 土地 过着世袭和半世袭的寄生生活 最容易腐朽破 产 史称军功地主的 子孙骄逸 忘其先祖之艰难 多陷法荣 陨命亡国 或亡子孙 迄于孝武后元之年 靡有子遗 耗矣 至孝宣帝时 其子孙咸出庸保 之中 1 钱大听也说 汉初军功地主之子孙 虽拥 高爵 尚杂庸保之中 1 所谓庸保 就是受人雇佣 而服杂役的人 军功地主子孙已沦落在庸保之中 说明他们父祖因军功而得到的大量田宅 已被这些 不肖子孙变卖一空 他们的土地已被兼并 根据以上的论证 可以说在汉武帝时代出现的 第一次土地兼并高潮所兼并的土地 都是名田制下 的士地 即根据军功爵位的高低及其他身份由政府 所授给的土地 这类性质的土地一经兼并 名田制 就已名存实亡 汉武帝在对外战争中 虽然对以卫 青 霍去病为首的各级将领仍有封侯拜将之举 并有 各种赏赐 甚至还建立武功爵制 以宠军功 但 所赏乃是官职和金钱 以军功受田宅制度并没有恢 复 说明名幽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在汉武帝之后 经过 昭宣中兴 社会经济又 得到新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 在汉成帝 哀帝时期又 出现了第二次土地兼并高潮 第二次土地兼并高潮 比第一次更为猛烈 据 汉书 货殖列传 记载 各 地都出现了新的兼并土地的富商大贾和豪强 在四 川 程 郑 卓 王孙 既衰 至成哀问成都罗哀赀至 巨万 在山东 刁间既衰 至成哀间 临淄姓伟赀 五千万 在河南 师史既衰 至成哀王莽问 洛阳 张长叔 薛子仲赀亦十千万 在陕西 前富者既 衰 京师富人樊嘉 茂陵挚纲 平陵如氏 苴氏 长安 丹二E 君房 豉樊少翁 王孙大卿为天下高赀 樊嘉五 千万 其余皆巨万矣 此其章章犹著者也 其余郡 围富民 兼业颛利 以贿赂自行取重于乡里者不可胜 数 故秦扬以田农而甲一州 这些 郡国富民 莫 不运筹策 卜争王者之利 下固齐民之业 以上引 文中所谓 兼业颛利 L F 固齐民之业 都是指郡 国富豪兼并农民土地 此外官僚 贵族凭借权势也 都是疯狂的土地兼并者 由于笔者在 秦汉时期三 次土地兼并高潮 文中对此已有较为详细的论 述 w 故不再赘述 第二次土地兼并高潮的出现 引发了社会各种 矛盾的尖锐化 广大农民沦为流民和奴隶 出现了 富豪吏民赀数巨万 而贫民益困 的严重形势 有 些开明的官僚士大夫看到了土地 奴婢引起的社会 矛盾的严重性 就向哀帝提出对贵族 官僚 富豪的 土地 奴婢占有数量 宜略为限 的建议 6 1 于是在 哀帝的赞同下 师丹 何武 孔光等人共同提出了一 个限田限奴方案 规定 诸侯王 列侯得名田国 中 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 关内侯 吏民名田 皆无得过三十顷 诸侯王奴婢二百人 列侯 公主百 人 关内侯 吏民三十人 年六十以上 十岁以下 不 在数中 贾人皆无得名田为吏 犯者以律论 诸名田 畜奴隶过品 皆没入县官 o 这个限田限奴方案公 布后 产生了一定效果 田宅奴婢 贾为减贱 1 但由于幸臣董贤 外戚丁明 傅喜等当权派反对 哀 帝遂下诏 且须后 此限田限奴方案就无限期拖延 下去 而没能施行 对于何武 孔光提出的限田限奴 方案我原来认为是相当宽松的 但看到了 二年律 令 中的受田受宅律文后 才知道何武 孔光所规定 的限田数额远远低于吕后二年授予侯级爵 卿级爵 的受田数额 说明何武 孔光并不知道汉初的受田制 的情况 也说明名田制破坏时间太久了 在孔光 何武的限田限奴方案被搁置后 土地和 奴婢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 王莽在掌权 后 为解决这一严重的问题就提出了一个 王田私 属制 宣布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奴婢为私属 皆 不得卖买 其男口不盈八 而田过一井者 分余田与 九族邻里乡党 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1 2 众所 周知 王莽的王田制实质是要恢复西周的井田制 但 对于 私属 一般都认为是王莽所新创 现在看到 二年律令 才知道在吕后二年的律令中就已经有 私属 其文日 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 许之 奴命 日私属 婢为庶人 皆复使及算 事之如奴婢 亡 律 从这条律文来分析 从表面看奴隶提高了人格 地位 实际仍 事之如奴婢 说明奴隶的待遇没变 惟一得利的是政府 奴隶改称私属后 要向政府出算 赋 像这样的所谓改革 当然要失败了 王莽改制失败后 引发了赤眉 绿林大起义 刘 秀借助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的威力而建立东汉政 权 刘秀虽然也是依靠他的将领和军队建立的政 3 9 万方数据 权 并f 1 也有封侯赏官的举措 但以军功爵位高低而 受出受宅政策并没有恢复 甚至连以检查 臼亩数量 为目的的度 j F 措施都行小通 东汉已是豪强地主的 天下 以军功爵位高低而占田宅的军功地主已退出 历史舞台 在已出版的 中国古代史 中 在讲到秦汉历史 时 虽然也有提到军功地主这一名词的 但对军功地 主掌权的重要性及阶段性没有说清 同时也没有引 起足够的重视 这也并不奇怪 因为过去并不知道军 功地主有多大实力 二年律令 中所记载的以军 功爵为标志的受田受宅数字 才知道军功地主拥有 土地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才使我们把军功地主与豪 强地丰掌权的4 i 同时期 不同特征搞清楚了 这也就 是我写本文的主要目的 最后笔者想再说明一点 按原来计划对 二年 律令 与军功爵制研究 本想写四篇文章 其中 吕 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 写的也是名田制问题 但 文章发表后又觉得言犹未尽 故又补写本文 想把名 田制的建立直至破坏说得更清楚一点 这是写本文 的初衷 注释 通艘 州郡曲 风俗 按周制步百为亩 百亩给一夫 商鞅佐秦 以一火力余 地利不尽 于姓改制 白四f 步 为卣 百亩给一夫 此处所指之亩乃是 百p q 十步为亩 的大亩 董仲舒此语表面L 是指秦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情况 宴 际是借秦指汉 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土地兼并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史论丛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 9 8 l 2 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 M 郑州 中州占籍出版 社 1 9 8 5 3 军功爵制研究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0 4 史记 卷六八商君列传 M 5 汉书 卷一高帝纪下 M 6 汉书 卷二四食货志 M 7 汉书 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M 8 潜研堂文集 卷三四再答袁简斋书 M 9 茂陵中书 A 汉书 卷二四食货志 注 M 1 0 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 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 社 1 9 8 5 5 7 8 9 1 1 汉书 卷一一哀帝纪 M 1 2 汉书 卷九九王莽传 M 责任编辑阎现章 O nt l I eS y s t e mo fF i e l d 埘s 删b l I 咖n 妯H 蛐D y n 懿t y Z H US h a 0 一h o u 胁n 沁瑙妙 艋澹增4 7 5 0 0 l 日帆 n 矾f n A b g t r a c t T h es y s t e mo f 丘e l dd i s t b u t i o ni s e l d 托g u l a t i o ne s t a b l i s h e di nt h ep e do fs h a n g gL a wR e f o r r r I a t i na n di ti si n h e t e d 埘H a nD y n a 射yA y 8 y t h e 陀c o r d0 fi t sd e t a i l sa r en e v e rs e e ni nh i s t o r yb o o k s r h eB a I b o oB o k0 fd i s c o v e r e di nH a nD y n 船哼 t o m b1 nz h a n g j j a s h a n z h a j i 如h a n h a n m uz h O i 8 ne m i a n l u I i g r e t a i n st h e1 a w si s s 删i n 岫s e c o n dy a ro fL u h o u 曹r t i g w h i c h p r e s c 曲et h ew a y 伽 l l o c a t e6 e l d sa n dh o u s i n ga c c o I d i g1 0 哪k s 曲do t h e rs t H I u s A n di ts h o w st h es r p s i n g 咖o u n o fB d dl h a t h l 曲一r a n k m c J a l sr e c e i v e d t l u sp m v i n gt h ef a c tt h a tal n g en u m b e ro fl a n d l o r d sl l a v i n ge r e c t e dm e d t sw e r ec u l t i v a l e d T h el a wa l s o p H v c st h a t I l es s t e mo f6 e l dd i s t r i b u n o i so n eo fp e 瑚a n e n Ip s s e s s i o nw h i c hd o e sn o tr e q u i r et h el a n d l o I dt 0r e t u m B u tj no r d e rt o u r et h e 鼬i no ft 缸 t h 8g o v e m m e n t0 fH a nD y 岫s 哆e s t a b l j s h e d8 岫c tm e a s u r e 8t oc o n t t h ed l s t d h n e d6 e l d s 明dw a si n8p o s I t l o n t oi J l t e w e n ea n dr e g u l a t et h ef e d i 针d b u t i o n0 fn e l d s I 甜e ro n w i t ht h e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叩r r 地n t t h p e 珈m l e n tn e l d p o s s e s s i o g a v ew a yt 0p d v a t eo 帅e r s h i pa n dl e dt ot h 矗工s tc l i m a 6 e l d 帅a I g a r r 眦i o ni nt h ep 耐o d0 fE m p e m rH a n I d l S ot h e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