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十校文言详析.doc_第1页
08十校文言详析.doc_第2页
08十校文言详析.doc_第3页
08十校文言详析.doc_第4页
08十校文言详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竹枝词及雨过山村鉴赏竹 枝 词(其九) 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注 银钏(chun):银手镯。 烧畲(sh):在春耕时节,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这是山地少数民族的耕作方式。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雨 过 山 村 王 建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一双兄弟更有诗意。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谓“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八评张王乐府语)了。二、游媚笔泉记译注作者简介: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彀,室名惜抱轩,学者因而称之为借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八年(1763年)中进士,官刑部郎中,后辞去官职,历主江宁(今南京市)、扬州等地书院四十余年。曾受业于刘大魁,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同时又发展刘大魁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文章简洁精练,明润无瑕;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很有影响。本篇选自惜抱轩文集。它的构思,颇见匠心。全文共四段。前三段描述龙溪形胜和沿途风光,细流幽曲而景物雄奇,见出作者探幽而赏奇的情趣,流露着通脱而磊落的胸襟。而对目的地媚笔泉的记述,仅一段,却分两层。先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辟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不乐隐逸的意向。前后对比,可见作者意在作探幽赏奇的“游”,不在慕前贤高士的“隐”,巧妙表现出自己的情趣和倾向。而文笔清新,描写生动,对比衬托,形象鲜明,更在艺术上形成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美感。题记:姚鼐属文融考据。词章、义理为一体的主张,于本文可见一斑。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龙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把媚笔泉与桐城、龙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 写媚笔泉,一是泉漫石上,为圆池,但终引坠龙溪;一是左学冲于圆池侧筑室,未就,邀客饮宴于此;并以山风骤起,游者惊然而归结尾,隐约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积极入世、不意隐逸的情怀。 描写生动、形象也是本文的特征。如“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啸振岩壁,榛莽群泉矾石交鸣”等向无不如是。 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到)县治(县政府所在地,指桐城县城)而迤(y)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yng,城墙;高墙)回,崭横(崭,高峻。崭横,形容山崖高峻地横挡在前面)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桐城县的西北方向,绵延的山峰大概有几百里,一直到县城所在地才逐渐平缓下来。那渐趋平缓的地方,两座山崖忽然合拢,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环绕,山崖高峻横隔,似乎不能通行。龙溪水曲折流淌,从重山叠岭中流出。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j,雨止天晴),溪上大声漎(cng)然(漎然,形容流水声响)。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一名熏草,俗称“佩兰”)、松、枞(cng,树木名,又名“冷杉”)、槐、枫、栗、橡,时有鸣巂(gu,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li,马鬃,即马颈上的长毛)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在这一年的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哗哗的流水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石、惠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还能听到杜鹃鸟的鸣叫声。龙溪的下面有一个很深的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一匹马洗完澡站起身来,甩着鬃毛转过头去看它的同伴。攀附着石头向上登攀,低头往下看时,天空中的浮云好像溶化在潭水里,有鸟儿飞过,好像在往下坠落。复西循崖可(大约)二里,连石若重(chng,双,两)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p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即指“垂云沜”)不可识(辨认,这里为“找到”的意思),被而名之。石罅(xi,裂缝)生大树,荫(yn)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又向西沿着山崖走了大约二里路,山崖上层叠着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仿佛有两层楼高,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龙溪的右岸。有人说,这是宋代画家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也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垂云沜”的所在地,无法找到,这是被后人用“垂云沜”来称呼这块岩石的。石头的裂缝中间生长着一棵大树,(树荫之大)能遮蔽几十个人。大树的前面有一块平地,可以铺开席子坐下。南有泉,明何文端公(公,古代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摩崖(镌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书(书写,镌刻)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yo,通“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c)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j)石(矶石,水边突出的石头)交鸣。游者悚(sng,恐惧,害怕)焉,遂还。大树的南面有一泓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文字铭刻在泉边的峭壁上面,将此泉命名为“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于是向下导引泉水流入下面的龙溪里。左学冲老人在水池边正平整土地盖房子,房子还没有完工,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时分,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肃杀悲凉,振荡岩壁,树木草丛、众多泉水与水边矾石交相鸣响。游人对此有些害怕,于是起身回家。是日,薑坞先生(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这一天,我的伯父薑坞先生(姚范)也和大家一同前往,我跟随着他去了,他让我将这次出游写了下来。附:文中提到的人物简介李公麟: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字伯时,北宋元祐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末年归居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何文端:字康侯,名如宠,桐城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曾入阁辅政,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端”。左学冲:号笔泉,左光先(左光斗之弟)孙,清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曾任江苏武进县教谕。晚年归里,建议立永惠仓,储粮备荒。著有听松居制艺。薑坞先生:姚范,字南菁,号薑坞,姚鼐的伯父。乾隆六年进士,授编修。后辞官,主讲天津、扬州书院。游媚笔泉记1清 姚鼐桐城之西北2,连山殆数百里3,及县治而迤平4。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5,崭横若不可径6。龙溪曲流7,出乎其间。 1媚笔泉: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北。 2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 3连山:绵延的山峰。殆:恐怕,大概。 4及:到。县治:县政府所在地,指桐城县城。迤(y)平:渐渐平伏。 5屏矗(ch)墉(yng)回:山崖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曲折环绕。“塘”,城墙。 6崭横:形容山崖高陡地横挡在前面。径:通行的意思。 7“龙溪”二句:弯曲的龙溪,从它们中间流出。 以岁三月上旬8,步循溪西入9。积雨始霁10,溪上大声然11,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12,时有鸣巂13。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14,振鬣宛首而顾其侣15。援石而登16,俯视溶云17,鸟飞若坠。 8以岁:在这年。 9步:步行。 10积雨:长时间下雨。霁(j):天放晴。 11(cng)然:形容流水声响。 12蕙草:一名薰草,俗称佩兰。枞(cng):树木名,又叫“冷杉”。 13巂(gu):巂周,即杜鹃,又叫子规鸟,善鸣。 14浴起:刚洗完澡站起来。 15振鬣(li):形容马脖子挺伸着。“鬣”,马颈上的长毛。宛首:转过头去。侣:伙伴。 16援:攀附。 17“俯视”二句:意谓低头看水中倒影,天空的云好像溶化在水里,飞鸟好像在往下坠落。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18,翼乎临于溪右19。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20。”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21,被而名之22。”石罅生大树23,荫数十人24,前出平土,可布席坐25。 18连石:崖上岩石连绵。重(chng)楼:两层楼房。 19“翼乎”句:像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小河沟的右岸。 20李公麟: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字伯时,北宋元祐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末年归居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沜(pn):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状的水池。 21求:寻找。公麟地:即指垂云沜。识:辨认。 22被而名之:意谓这是被后人用“李公麟垂云沜”来称呼这块岩石的。 23罅(xi):裂缝。 24荫数十人:树荫之大,可以遮蔽数十人。 25可布席坐:可以铺开席子在上面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26,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27,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28,未就29,要客九人饮于是30。日暮半阴,山风卒起31,肃振岩壁榛莽32,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33,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34,鼐从,使鼐为记。 26何文端公:桐城人,字康侯,名如宠,明万历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公”,古代对别人的尊称。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文字。书:书写。 27“泉漫”三句:意谓泉水冒出来,流到崖石上,人们就在石上凿了一个圆池子,然后导引泉水流入下面的溪里。 28左学冲:其人未详。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方:正在。为室:盖住房。 29未就:还没有完工。 30要(yo):邀请。 31卒(c):通“猝”,突然。 32“肃振”二句:意谓风吹得岩壁上的丛杂草木都失色抖动,连水都冲击山石叫喊起来。矶(j)石:水边突出的石头。 33悚(sng):恐惧,害怕。 34姜坞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进士,作者的伯父。与往:一同前往。 三、文化常识简介【经史子集】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经部包括儒家经传和小学方面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也包括地理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四库全书简称“四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完成。该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四、记孙觌事赏析(记孙觌(d)事原文及注释)靖康之难(指公元1127年,汴京沦陷,徽、钦二宗被掳),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指降表)。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指金统治者的同姓权贵)卤(l,通“掳”,掳掠)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惭无以应。闻者快之。乙巳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因书以识云。(朱熹记孙觌事)靖康之难时,钦宗被抓到敌营。金人想得到宋朝的降表。钦宗迫不得已,命令让自己的近臣孙觌来写;暗地里希望孙觌不听从命令,来使自己得到解脱。但是孙觌没有推辞,很快就写成了,很过分地贬损宋朝,来向金人献媚;而词句精美,象写文章的老手完成的。金人大喜,把从宋朝皇宫中抢来的宫女赏给他,他也不推辞。此后,他常常对人说:“个人的力量怎么能战胜上天的安排呢?古今的祸乱,都是上天决定的。可是当时的人却想用人力来战胜它,所以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而且自身不保。孟子所说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大概就是这种情况。”有人讥笑他说:“可是你在敌营里顺应天时也太过分了,能够健康长寿也真是应该啊!”孙觌惭愧地无话可说。听说这件事的都感到骂得痛快。乙已年八月二十三日,我和刘晦伯交谈,提到了这件事,所以写下来以便记住它。乙觌,字仲益,晋陵人。徽宗末,蔡攸荐为侍御史。靖康初,蔡氏势败,乃率御史极劾之。金人围汴,李纲罢御营使,太学生伏阙(臣下向皇帝直接上奏章)请留,觌复劾纲要君,又言诸生将再伏阙。朝廷以其言不实,斥守和州。既而纲去国,复召觌为御史。专附和议,进至翰林学士。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建炎初,贬峡州,再贬岭外。黄潜善、汪伯彦复引之,使掌诰命(皇帝授官或赐爵的诏令)。后又以赃罪斥,提举(宋代设提举宫观,安置罢退的大臣及闲员)鸿庆宫,故其文称鸿庆居士集。孝宗时,洪迈修国史,谓靖康时人独觌在,请诏下觌,使书所见闻靖康时事上之。觌遂于所不快者,如李纲等,率加诬辞。迈遽信之,载于钦宗实录。其后朱子与人言及,每以为恨,谓小人不可使执笔。(节选自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朱熹的记孙觌事,是一篇绝妙的小品文。寥寥二百字,活画出卖国贼的嘴脸。孙觌工诗文,尤长于四六,与汪藻、洪迈、周必大齐名,着有鸿庆居士集。宋史中没有他的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撮取南宋人的记述,对其人其事作了如下评介:(孙)觌,字仲益,晋陵人。徽宗末,蔡攸荐为侍御史。靖康初,蔡氏势败,乃率御史极劾之。金人围汴,李纲罢御营使,太学生伏阙请留,觌复劾纲要君,又言诸生将再伏阙。朝廷以其言不实,斥守和州。既而纲去国,复召觌为御史。专附和议,进至翰林学士。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建炎初,贬峡州,再贬岭外。黄潜善、汪伯彦复引之,使掌诰命。后又以赃罪斥,提举鸿庆宫,故其文称鸿庆居士集。孝宗时,洪迈修国史,谓靖康时人独觌在,请诏下觌,使书所见闻靖康时事上之。觌遂于所不快者,如李纲等,率加诬辞。迈遽信之,载于钦宗实录。其后朱子与人言及,每以为恨,谓小人不可使执笔。故陈振孙书录解题曰:“觌生于元丰辛酉,卒于干道己丑,年八十九,可谓耆宿矣;而其生平出处,则至不足道。”岳珂桯史亦曰:“孙仲益鸿庆集大半志铭,盖谀墓之常,不足诧。独武功大夫李公碑,乃俨然一珰耳,亟称其高风绝识,自以不获见之为大恨,言必称公,殊不为怍。”赵与峕宾退录,复摘其作莫牵墓志极论屈体求金之是、倡言复仇之非;又摘其作韩忠武墓志极诋岳飞,作万俟卨墓志极表其杀飞一事;为颠倒悖缪。则觌之怙恶不悛,当时已人人鄙之矣。这里通过一系列秽迹恶行的叙述,说明了孙觌其人的“怙恶不悛”;但人物形象并不鲜明。因为这本来不是文艺性的作品,著者的目的,只在于列举有关事实,不在于刻划人物形象。朱熹的记孙觌事,却只选取前文所记的一件事实:汴都破后,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同样记这件事,不是简单地给人物加上“极意献媚”的评语就完事,而是通过记事表现他的精神世界。所记之事很简单,而用笔却有如剥笋,层层深入,直剥到孙觌的灵魂深处。“靖康之难,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 这三句是第一层。朱熹追记本朝皇帝投降的事,不愿说被俘虏,而说“幸虏营”;不忍说写“降表”,而说写“某文”。文章单刀直入,以两句写汴京沦陷、钦宗被掳,以一句写金人欲得降表,以便促使宋朝正在抗金的军民望风投降,从而把北宋的灭亡集中到金人威逼钦宗上降表上。“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这是第二层。金人由勒索降表转到钦宗诏孙觌,进入“记孙觌事”的主题。钦宗命孙觌写降表,出于“不得已”;口头上要孙觌写,内心里却希望孙觌坚持气节,毅然拒绝。汴京沦陷之时,宋朝的臣子及太学生等威武不屈,以死相抗者不乏其人,钦宗的希望是有根据的。作者以“阴冀觌不奉诏”一句写钦宗的心理活动,从而把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摆在孙觌面前,也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孙觌身上,看他在关键时刻,将采取什么行动。关键时刻的行动,最足以表现人物的品质。“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这一层,已剥出孙觌灵魂中最卑污的东西。“而”是转折词,承钦宗“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转。他不是“不奉诏”,而是“不复辞”,颇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气概。他不是下笔艰难,而是“一挥立就”,颇有文思泉涌、兴会淋漓的神情。读者不禁要猜想:他也许并非写降表,而是草檄文、抒忠愤、斥仇敌吧!这样的猜想是合乎情理的,然而猜错了。他不仅写的是降表,而且比一般的降表更不像样子:“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这封降表,被收入大金吊伐录卷下,里面有这样的句子:“背恩致讨,远烦汗马之劳;请命求哀,敢废牵羊之礼?”以宋朝的臣子而写出这样辱国媚敌的文字,够无耻的了!行文至此,已揭露得十分深刻;但作者意犹未尽,继“一挥立就”之后又“赞”了一句:“词甚精丽”。“一挥立就”,言其不假思索;“词甚精丽”,言其精雕细刻。既“一挥而就”,又“词甚精丽”,就引出了关键性的一句:“如宿成者”。意思是:那降表好像早就写好了一样。用了个“如”字,话没说死,却更耐人寻味。看样子,这家伙早就瞅准了这笔媚敌求荣的买卖,事前打好了腹稿。孙觌写降表,“过为贬损,以媚虏人”,效果如何呢?以下就写效果:“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卤获妇饷之。”“大宗城”,语出诗经大雅板“大宗维翰”、“宗子维城”。大宗,强族;宗子,同姓。“大宗城”在这里指金统治者的同姓权贵。“虏人”见降表“大喜”,“喜”得以至于把同姓权贵抢来的妇女赏给他。那么,他是否当着钦宗的面领赏呢?“觌亦不辞”,他公然领了赏!他领的赏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敌人抢来的妇女啊!这一层只三句,作者从敌人喜而给赏和孙觌欣然领赏两方面对这个无耻之徒作了进一步揭露。孙觌写降表,其原因、经过、效果都写了,还有什么可写呢?读下文,看到作者还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