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田野画卷4.13.doc_第1页
希望田野画卷4.13.doc_第2页
希望田野画卷4.13.doc_第3页
希望田野画卷4.13.doc_第4页
希望田野画卷4.1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希望田野的斑斓画卷 回眸“十一五” 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辉煌成就 展望“十二五” 未来五年宏伟蓝图令人充满期待本报记者 王君开 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 未来五年宏伟蓝图令人充满期待 辉煌“十一五”,是我市有史以来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民心情最舒畅的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就。 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全市战胜了春季持续低温多雨、入夏严重干旱、伏期重大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量达到31.3亿斤,比2009年净增5.4亿斤,是“十一五”期间增产最多的年份。五年累计增产粮食6.7亿斤,年均1.3亿斤。 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种植、养殖、加工、劳务、政策等多元收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政策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全面增加。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324元,比2009年增长17.6%,是“十五”末期的3.5倍。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品业。到2010年末,全市已建标准化牧业养殖小区372个,牧业总产值达45.8亿元,年均增长16.3%。肉、蛋、奶总量分别达到28.7万吨、9.05万吨、1.56万吨,年均分别增长9.7%、9.8%和8.1%。园艺特产增值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6%。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37户,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6户,实现销售收入50.2亿元,年均增长14.7%。农业“三品”认证达到148个。其中,无公害产品120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食品10个。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培育吉东系列玉米和蔬菜新品种达12个;每年推广测土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农田灭鼠、种子等离子处理、土壤深松等重大农业技术300万亩(次)以上;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总动力达到88万千瓦,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3%。其中,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0%。 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县(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4.8亿元,是2005年的3.5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2亿元,是2005年的7.59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4.3亿元,是2005年的3.78倍;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8.11亿元,是2005年的3.19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96.6亿元,是2005年的9.93倍;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完成37亿元,是2005年的3.64倍。2009年,全省42个县(市)县域综合发展指数总排序,东辽县全省排名第27位,前进9位;东丰县全省排名第30位,前进1位。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十镇推进、百村示范、千屯提升”工程。200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折合资金达到2.57亿元,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建设改造,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市试点、推进、示范村镇达到300个,占村镇总数54.7%。其中省级示范村62个,市级示范村38个。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主体改革顺利完成,并一次性通过省里验收;全市30个乡(镇)全面推行农村“三资”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机制,承办了全省“三资”代理现场会。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有4.1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6.8万人参加了新型养老保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注册专业合作社464个,带动农户4.85万户。 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设自来水工程289处,解决了12.96万人安全饮水;修建农村公路2600公里;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8个,改造线路82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1500个,大型秸秆燃气站7个;改造泥草房3116户;免费开展“阳光工程”培训5万人;设立农家书屋346个。 抗洪抢险取得重大胜利。201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及时转移群众、加固堤防、除险排涝,实现了无伤亡、无决堤、无垮坝目标,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狠抓灾后恢复生产、水毁工程重建和农田整理修复,特别是采取领导和部门包保责任制,重建农村受灾房屋4735户,维修8025户,使受灾群众在入冬前全部搬进新房。 展望“十二五”,历史机遇难得,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机遇期。市委、市政府描绘了我市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三化统筹”、“三个转型”和“三动并举”的战略思想,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增强、农村和谐稳定四个目标,突出发展五大产业,着力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发展五大产业:一是优质粮食产业。以玉米、水稻、大豆为重点,稳定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产稳产标准粮田,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十二五”末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0亿斤新的阶段性水平。二是精品畜牧业。以牛、猪、羊、肉蛋奶和鹿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40万吨、15万吨和2.7万吨,年均增长11%、12%和8.5%,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年均递增8.5%以上。三是高效园艺特产业。以梅花鹿、柞蚕、食用菌为重点,打造区域特色,构筑优势产业。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以棚室经济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递增16%。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年均递增8%。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粮食、畜禽、特产加工业龙头企业,建设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个、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20个、超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30个、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32个,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年均递增18%。五是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建设30个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搞好粮食、畜牧、特产、瓜菜、水果、饮品、豆制品、水产品等8类100种“三品”开发,带动全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2015年,全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16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达到170个。通过发展五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着力实施八大工程:一是粮食生产跃升工程。建立优质粮食核心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立高产稳产高标准粮田,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畜牧业扩能升级工程。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抓好生猪、肉牛、肉蛋奶三个省级牧业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打造东丰梅花鹿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示范园区,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建设,实现由传统饲养向“人畜分离、退村入区、以区建园”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扩大养殖总量,增加牧业效益,推动畜牧业产品、质量、管理、规模全面升级。三是高效特产提速工程。重点抓好市农科院百栋棚室蔬菜园区、东丰镇太和百栋瓜菜园区、金翼集团两百栋标准化日光温室园区、夏兴集团七位一体专利大棚等4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研究解决梅花鹿“药食同源”问题,实现梅花鹿产业药用、食用、观赏、加工“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加快辛劳蚕场开发和改造,增加柞蚕饲养总量,提升柞蚕产品系列开发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和重点龙头企业梯队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做大做强马记鹿茸、御泉大米、金翼蛋品等现有品牌,积极打造开发新品牌;通过培育、引进、交流等方式,解决好龙头企业缺乏现代管理制度、缺乏管理人才、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的“三缺”问题;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整治、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等措施,力争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旱可灌、涝可排,耕地质量明显提高,耕地总量保持平衡,90%的中低产田达到良田标准;增加农机装备量,提升综合作业水平。六是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以阳光工程、春风工程以及学历教育、冬春科技培训等为载体,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增强转移就业、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抓好“三个转移”和“四项增收”。“三个转移”即农业内部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园艺特产业及多种经营转移;产业间由一产向加工、建筑、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转移;区域间由本乡向小城镇、大中城市以及国外等劳务输出转移。“四项增收”即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实现政策增收;抓好种植、养殖业发展,实现产业增收;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实现劳务增收;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实现创业增收。2015年,全市转移劳动力要达到15万人左右。七是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抓好种业建设,以市农科院为依托,加强新品种研发,提高种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加强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引进与推广,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种养、重大动植物病虫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普及。201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要达到55%以上;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手段,增强服务能力。八是新农村建设提升工程。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发展、示范带动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培育做大主导产业,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