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主讲:王永川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下面先看一副对联: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春艳百花开满地时祥万事喜盈门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名词,“喜气”的意思),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其实,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牢记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出毛病了。在古代,词性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作对联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所谓“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下面看一个简单的词性名称对照表就会明白。实字(名词)天、地、人、树、鱼、花活虚字(动词)打、吹、腾、升、进、出死虚字(形容词)高、矮、长、短、大、美助字(动词)乎、耶、哉、也、焉、兮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一名士自挽联: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于勉之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之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植物类”、“人事类”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二)第二讲: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之二)主讲:王永川(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去声(音标)。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要按照联律之要求写对联,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知识。何谓节奏,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下面我们通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节奏:对江楼阁 参天 立全楚山河 缩地 来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这样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原来,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这是联句、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四言的音步为二二式;五言音步为二二一式;七言为二二二一式,余者类推。每一音步的第二字(单音步者即本字)处在节奏点上,可展现语音特色,尤为重要。明白了语音节奏是什么,再谈平仄就容易理解了。2对联平仄要求为方便创作,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对联平仄格式(为表示音步所在位置,中间留出空格):三言联:平平 仄仄仄平例联: 重阳谷端午桥四言联:平平 仄仄仄仄平平例联: 风舒柳眼雪积梅腮(注意,凡是本章例联中下标有“”符号的表示古读入声今读平声。)五言联: (一)平平 平仄 仄仄仄仄平 平例联: 渔歌随浪涌海货与山齐(二) 仄仄 平平 仄平平仄仄 平例联: 生意春前草财源雨后泉六言联: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例联: 紫燕黄莺布谷红梅绿柳迎春七言联:仄仄 平平 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平 平例联: 秋月春风常得句山容水态自成图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 平例联: 东风气暖来阳鸟细雨春深发杏花八言联:仄仄平平 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 平平例联: 爆竹一声,人间改岁梅花数点,天下皆春由以上所例举的平仄格式可以看出,四言联加上三言联即:“平平仄仄”加“平平仄”;“仄仄平平”加上“仄仄平”可以得出七言联的平仄格式。而五言联的平仄则是上例七言联前边去掉“平平”、“仄仄”的结果,同理,九言联的联律实际等于四言联“平平仄仄”加上五言联“平平平仄仄”,得出“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加上“仄仄仄平平”,得出“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余此类推,十言联等于四言联加六言联。这是一条规律,我们只要掌握了上边例举的几种平仄格式就可以了,再长的联也可以用上述方法推知。平仄在实际应用中有几条原则需要掌握住,第一,上联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尾字必须用平声;第二,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上须平仄声字对立,否则就叫做“失对”;第三,凡处在节奏点上的字不能变更平仄,否则就叫“失替”。根据以上所讲的原则,我们不妨找几副病联诊断一下病因何在。山墅深藏,峰高树古湖亭遥对,桥曲波皱很明显,下联最末一个“皱”字读去声,属于仄声字,违反了上述的第一条原则:“下联末字必须用平声。”三春细雨滋苗壮一方净土育花红联的病症在于,上下联节奏点上“春”对“方”、“雨”对“土”、“花”对“苗”三处失对,出现了平对平、仄对仄,违反了第二条原则。志登高山求精进刚下学海莫畏难这副联的立意不错,但上下联都有“失替”之处,若将 “山”字换成一个仄声字,“海”字换成平声字就可以了。3关于对联平仄变格和其它在欣赏对联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对联,甚至名家的对联并不完全符合上述平仄格式,这牵涉到平仄的变格问题。例如: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其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末尾“仄平仄”是常见的一种变格形式,已被大家认可,在实际创作中可以这么用。还有的对联音步结构与前例形式不同,如:于此寻孔颜乐处超然得山水真机其音步是二一二二式:仄仄平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这种音步形式虽不多见,但既已约定俗成,可以备作一格。此外,关于古今四声的运用问题,当代联家的一致主张是,二者可以并行,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杂用。也就是说,同属于古读入声今读平声的字,不允许在一副联内有时当平声用有时当仄声用,必须达到联内的统一。(转自中国楹联报)对联的特点与格式(二)2007-04-28 01:00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一、对联的节奏美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句法应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杜甫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句法应为: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干国家事读圣人书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结幽兰以延伫抚孤松而盘桓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例如:琴瑟调和尽乐事亲朋团聚齐欢心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二、对联的格调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1律诗格调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杭州藕香居茶室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2词格调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来词、元曲之影响。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3民歌格调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请看解缙所写一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4散文格调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再如秋瑾墓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情调特似古代散文。5戏文格调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再如: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6曲格调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再如诙谐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7成语格调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8绕口格调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再如:烟沿檐湮燕眼9谜面格调有的像一则谜面。如: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再如:四壁图书三尺剑半肩行李一张琴联中藏“张三”、 “李四”四个字。10骈文格调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三、对联的风格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 “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o1浓艳富丽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明湖摇翠浆声欸乃壮诗情2清新俊爽请看睡仙亭联:黄鹤从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3含蓄婉约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4磅薄豪放老骥追风抒壮志雄鹰展翅入青云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作者:影儿风发表日期:2006-07-04 01:35:55第 6 楼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11.文具(笔墨纸砚等)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14.人事(道德才情等)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17.军事(弓箭刀剑等)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20.精神(智愚苦乐等)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11.人伦与代名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14.数目与颜色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17.同义与连绵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20.连词与助词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名词对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诗写梅花月;茶熏谷雨香。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药是当归,花宜旋覆;虫还无恙,鸟莫奈何。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心肠铁石梅知己;肌骨冰霜竹可人。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动词对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楼空鹤不归。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 “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形容词对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数词、量词对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请看苏州闲吟亭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再请看下联: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再请看下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三话中引自隐居通仪一文:贾似道镇扬州日,上元张灯,客有摘七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唯“天下“对“扬州”乍看属宽对,均为名词,偏正结构,“下”对“扬”不工,然“天下”对“扬州”则无嫌代词对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 牛 献髡叩纳矸莺托奶 镌錾 簧伲 缓笕顺莆 屑哑罚 晃 ?br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介词对即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如:从、自、往、朝、当、到、于、在(方向、处所、时间);把、对、同、为、跟、连(对象、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让(被动)。在古文里,与、以、于、为、所等属于介词范畴。介词在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其必须用在名词或代词的前边。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中读书。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再看下联:与人当宽;自处当严。“与”、“自”二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二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副词对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饰和限制名词。如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正在、立刻、忽然、终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别、稍微),表示范围(都、全、总、只、统统、仅仅),表示重复、连续(又、再、还、尚、犹),表示语气(可、却、竟、决、倒、竟然、难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设、必、许、没有、必定、也许)。在古文言文中,已、犹、则、也、有、可等均为副词范畴。请看长沙天心阁联:四面云山都到眼;万家忧乐最关心。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请看下联:不可说!不可说;如之何?如之何。这是一副为革命进步人士杨杏佛写的挽联。杨与宋庆龄、鲁迅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不可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发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笔者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不可”、“如之”为副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副词的作用,用语奇精,内容含蓄,喻意深重,表达了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社会心态。看南通曹顶词联:匹夫犹耻国非国;百世以为公可公。此联为明代抗倭英雄张骞所撰。联中“非”、“可”二字为副词,分别修饰国家和人物(曹顶)的,是说国不像国,公(指曹)可为公(对有功绩的人的尊称)的道理。助词对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请看这样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连词对能够将两个词或者两个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如:和、与、而、同、跟、及、并、或、以及、不但、并且、或者、而且(连接词和词组);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为、不论、不管、尽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连接句子)。古文中的而、与、则、乃、然等属于连词范畴。请看下联: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拇感浴?br叹词对叹词,即表示强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通常在句子的前边独立存在。在对联中,叹词的应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诙谐联中偶有使用。请看下联:咦,哪里放炮;哦,他们过年。据说这是一副云南某村土地庙联,作者借土地神之口,发表感叹,像土地神在过年之际看人间一派热闹景象之时的自语的写照。作者似乎在写土地神的孤寂心态,批驳了人间不似仙境的迷信观念。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娇妻只努嘴,哦哦我,噢噢噢。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这样写道: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作者:影儿风发表日期:2006-07-04 01:36:42第 7 楼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并列关系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二、连贯关系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三、递进关系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四、假设关系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如启功所撰一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对比
- 钻床夹具的装配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机械制造技术-装备制造大类
- 2025企业借款合同范本
- 2025成都市正规劳动合同样本
- Unit 9 Section B 1a-1e 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册同步教学(人教版)
- 1.2 Arduino 操作基础与开发流程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6 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教科版2019
- 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海底世界图片展 2说课稿 冀教版
- 2025合同管理人员如何审查合同风险
- 居民瓶装液化石油气供用合同
- 第5课 进退有序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书法练习指导六年级上册华文版
- 黑龙江省合格考数学试卷
- 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ISO 21001《教育组织 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要求与使用指南》标准化发展报告
- 都江堰工程教学课件
- 幼儿园中国茶文化课件
- DB3205∕T 1105-2023 房屋安全鉴定服务规范
- 2025年6月黑吉辽蒙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
- 广告标识牌采购投标方案
- (高清版)DG∕TJ 08-59-2019 钢锭铣削型钢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 2025年浦发银行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