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doc_第1页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doc_第2页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doc_第3页
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方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成因与防控措施浅析陈金宏1邵耕耘1杨呈芹1马秀凤1张雅东1陈宝玉1衡德如2刁品年2(1江苏省宝应县植保植检站,江苏宝应225800;2宝应县望直港镇农业服务中心)摘要:赤枯病是水稻的生理性病害,2009年该病害在我县部分地区发生重。调查表明,不同稻作方式、不同栽培管理、不同品种间病害发生程度差异明显,直播稻重于机插秧,机插秧重于麦套稻,低洼积水、长期深灌田重于干湿交替管理田。初步分析,导致病害重发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天气(盛夏不热,气温低,降雨少,长时间的低温寡照)及栽培管理不当等。病害防控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以预防为主,依据不同发生类型进行针对性的防治,通过加强水浆管理,增施钾肥,适时搁田,喷施生长调节剂,可有效促进苗情转化,及时防控病害。关键词:水稻赤枯病;发生成因;防控措施赤枯病俗称铁锈稻,是水稻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生育期推迟,分蘖减少,穗小粒少,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2009年赤枯病在我县部分地区发生较重,高的田块病株率达100%,不同地区、不同田块发病不同,及时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成为防控的关键。在调查、分析今年赤枯病发生特点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控措施。1症状特征病害一般多于水稻分蘖初期开始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受害植株矮小,分蘖少而小,心叶窄挺,老叶黄化。初期叶片略呈暗绿色或深绿色,随后基部老叶尖端先出现褐色小点,病斑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铁锈状斑点,病斑逐渐增多、扩大,叶片由叶尖向基部变褐枯死,由下部叶片高上部叶片蔓延,严重的全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叶鞘发病和叶片相似,产生赤褐色小斑点,以后枯死。拔取病株,可见根部老化、发黄,呈赤褐色、软腐状,白根极少,严重的变黑腐烂,植株僵苗不发。叶蘖以预防为主,依据不同发生类型进行针对性的防治。、2发生特点赤枯病作为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害,往年在我县也有所发生,呈局部零星发生状态,发生面积约66.7hm2。今年赤枯病是近几年来发生最重的一年,7月中旬末下旬初集中显症,发生面积达6606.7 hm2,涉及的稻作方式主要为直播稻、机插秧。2.1不同稻作方式发病差异明显。7月2729日,在泾河、望直港、射阳湖三镇进行典型调查,调查的稻作方式分别为麦套稻、直播稻和机插秧,涉及12个村20个组,调查总田块数为125块。从调查的情况看,直播稻重于机插秧,机插秧重于麦套稻。表1不同稻作方式赤枯病发生情况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稻作方式病株率(%)幅度平均7月27日望直港镇直播稻22100817月27日泾河镇麦套稻0203.97月29日射阳湖镇机插秧6.444.816.72.2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发病差异明显。从望直港镇调查的情况看,水浆管理得当,干湿交替管理的田块,发病轻,而低洼积水、长期深灌的田块发病重,如军师村的长期深灌田病株率92100%,平均97%;秸秆焚烧或离田的田块发病较轻,病株率为2250%,而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病株率在80%以上,秸秆还田的田块略重于秸秆未还田的。2.3不同品种间发病有一些差异。表现相对较重的品种有武育粳3号、淮稻10号、镇稻系列等,初步分析,可能与不同品种对钾的敏感性有关。3发生原因赤枯病是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内因主要是稻株缺钾。钾主要以水溶性的形态存在,在秧苗体内具有高度的移动性。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秧苗根系对钾的吸收减少,营养比例失调,钾、氮平衡被打破,稻株体内钾含量不足,秧苗基部老叶中的钾转移到新生叶片中再利用,而下部老叶则表现出褐色的锈斑。3.1天气条件:7月份,大面积水稻处于分蘖期,机插秧等分蘖盛期在7月10日左右,直播稻、麦套稻分蘖盛期在7月20日左右,正是易感赤枯病的生育期。据气象资料分析,今年7月份平均气温为27.2,是2005年以来的第4位,比去年同期低1.53,降雨35.4,是2005年以来的第5位,比去年同期少187.6。盛夏不热,气温低,降雨少,长时间的低温寡照造成稻田水温、土温低,根系发育不良,水稻吸收钾等营养元素的能力降低,诱发赤枯病。表220052009年度7月份天气情况年度平均气温()降雨量()200527.85398.1200627.91333.0200726.91449.6200828.73223200927.235.43.2栽培管理:低洼积水,长期深灌,水浆管理不当,土壤通透性差,长期缺氧,还原性强,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H2S等),毒害根系(根赤褐色,白根少,老根变黑腐烂,有恶臭味),降低稻株活力;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秸秆在腐熟过程中与稻株争夺氮素,加之在无氧条件下腐烂,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若水浆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别干湿交替管理措施跟不上,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将聚集于稻株根部,毒害根系,影响根系生长,最终导致病害发生;麦套稻田秸秆还田量少,且多在田间沟中腐熟,处于有氧状态,有毒物质产生少,再加上水管措施及时到位,发病轻。4防控措施赤枯病必须坚持综合防控,以预防为主,已发病田块应依据不同发生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4.1精耕细作,改良土壤。通过加深耕作层,促进土壤熟化,避免连续的免耕、套种;改造低产田,对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进行改土,整治排灌系统;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晒垡,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提高土壤通透性。4.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培育小斑点出褐色的锈斑。适时播栽,加强水浆管理,浅水活棵,促进早发;平衡施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干湿交替,适时搁田,培育壮苗;秸秆还田的田块,应适当加大基肥量,基、蘖肥比调为6:4,氮素适当前移,以加速秸秆的腐烂,加强水层管理,以水调气,以水调肥。4.3 加强分类指导,及早控制发病。对缺钾田块,应补施钾肥,适当追施速效氮肥;有机质过多的发酵田块,应立即排水露田;低温阴雨期间,应及时排水,干湿交替管理,防止长期深灌。对已发病田块,一是适当增施钾肥(用量为7.5kg/666.7m2左右),防止偏施氮肥;二是适当露田,坚持“浅湿干”的水浆管理模式,脱水露田,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加根系活力,促发新根,提高根系的吸钾能力;三是喷施生长调节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