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书的注解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变化,必将引起语言的变化,也就出现古语和今语的不同。这样,人们阅读古代文献,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如清代学者戴震所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因此,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就要参看前人的旧注。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因此,了解古书旧注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到了今天,由于时代久远,古代文献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有两方面的原因:注解家数繁多,看法多不一致,难于取舍。注文简略,体例和用语一般人不熟。要想读懂它们,就要它对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解中的诗经为例,讲解一下古书注解的体例。如:诗鄘风硕鼠(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一、注释家和相关术语:1、毛亨:秦末汉初的鲁人(今山东曲阜)。相传为“毛诗学”的开创者,世称毛公。为别于毛苌,又称大毛公。作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随文释义的注疏,属古文学派。传:注释术语。解释古今之言语者谓之传。自西汉视儒家著作为经之后,便把对经典的训释,阐发通称“传”。例如:毛诗诂训传即是对诗经字、句的全面训释。2、郑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郑元”,避康熙讳):字康成。东汉高密人。其立论以古文经说为主,而兼采今文经说,是揉合古、今文经学第一人,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著作仅存毛诗笺。笺:注释术语。其名始于东汉郑玄的郑玄笺。郑玄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可见,“笺”是一种具有补充、订正和阐发性质的注释。3、孔颖达:唐冀州衡水人。奉诏著五经正义,其书今存。代表了唐代注疏训诂水平。疏:注释术语。亦称“正义”。说文:“疏,通也”。注释名为疏,就是指对文字的疏通。其内容包括对正文的注释和对前人传注的注释两个方面。即兼释经文和传注。最初,“正义”和“疏”有别,官注称“正义”,私注叫做“疏”,后来不分了。此外,也有少数名为“正义”,其实是注而不疏的,如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只是为史记作注,并无“疏”义。二、十三经注疏的体例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视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礼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遍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相鼠三章章四句1、文中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是注疏。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刻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合刻到一起的。2、前面没有“笺云”,紧接正文的注是毛传,如:“相,视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3、“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首先举出所疏经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如“相鼠至何为”,就是指对经文从“相鼠有皮”到“不死何为”的疏解。笺“视鼠至者同”,就是指对郑笺“视鼠有皮”到“亦与人无威仪者同”几句话的疏解。疏的内容一般都很长,这里举的例子是比较短的一个。疏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直解正文:一般是训释字句和加注读音。如:相,视也;仪,威仪也;俟,待也。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如: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礼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魏晋以后,注释又有了新的内容。1、当时的文人用典成风,注解这些作品时,有必要注明出典。唐李善注文选就是此例。李善注时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指明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例如: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礼记。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列。分解也。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李善注指明“拳拳”之词来自礼记,(见礼记中庸,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并转引了郑玄的注释。2、还有些注解是以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为主,如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侧重这个方面。还有一类注解,在考核史实之中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如: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3、还有一类是划分段落,诠释大意的。如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这类作品,对于阅读和鉴赏、分析作品,很有帮助。4、侧重于阐明哲学思想,其中有的是阐明原著中的哲理,也有的在阐明原著哲理时,还从中寄寓了注者的思想观点。如郭象的庄子注和唐代成玄英的疏。之二虫又何如二虫,谓鹏蜩也。对大于小,所以均异趣也。夫趣之所以异,岂知异而异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为也。此逍遥之大意。注解从“对大于小”以后都是阐明这句话所包含的“自然”、“不为”之类的哲学思想。宋代的学风与汉唐不同,非常重视学术的创新。以此为基础,学者们也做了少注解工作。但主要是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解能够吸收汉唐注解的长处,又简洁明白,平易可通。其中不少地方反映了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清代的注解的风格和治学的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注重考据、因声求义的方法 。尤其是在校勘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古籍在传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错误,要正确理解愿意,就必须校订这些错误。清代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这种校勘是我们阅读古籍时需要参考的。校勘学上常见的专门术语,我们应当有所了解。如:衍文和脱文。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增的文字。2、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脱文”、“阙文”、“缺文”。,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如:左传昭公十四年:“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晋杜预注云:“不书月,阙文”。指出“夏五”的下面漏了“月”字。各种校本图书订正脱文时,若不改动原文,往往于校语中注明“某本某字下有某字,当据改。”清代学者还利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古注中用来解释字、词的术语:1、曰,为,谓之: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被释词总是放在其所解释的词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馑。”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菜不熟为馑。”谷粱传襄公二十年:“二谷不升谓之饑,三谷不升谓之馑。”2、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它往往用来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或者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指少年。”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菽也。”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如:楚辞哀郢:“从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庄子逍遥游: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泠然,轻妙之貌。”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4、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词与被释词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这种犹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文选册魏公九锡文:“若赘旒然。”李善注引何休公羊解故:“赘犹缀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5、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词与被释者之间在语音上要有一定的关系,或同音,或双声叠韵。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古人“声训”的字音同或音近,便于记忆,但也有牵强附会不合理的地方,这点是我们学习时应当注意的。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读曰):常用于本字说明通假字。旧称“破读”、“破字”。如:庄子逍遥遊 :“而御六气之辨。”郭庆藩集释:“辨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读曰:作用与“读为”同。例如:尚书尧典:“播时白谷。”郑玄注:“时读曰莳。”“时”是借字,“莳”是本字,义为“种植”。又“读曰”还可用来以今字释古字。例如: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何晏注:“从读曰纵。”“从”是“纵”的古字。读若(读如):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提示要注意的字的读音,有时也称作“读如”。这种方法源于譬况,常引经典中某句某字来注音。例如: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礼记中庸:“其治国如示诸掌乎?”郑玄注:“示,读若 寘之河干之寘 ”。周礼地官遗人郑玄注:“郑司农云:遗读如诗曰弃予如遗之“遗”,玄谓以物有所馈遗。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读如:与“读若”同。但有时也用来解释通假字。如:吕氏春秋制乐:“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礼记中庸:“虽危其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通假字也。”有时,“读若”除注音之外,有时也兼有释义的作用。例如:说文王部:“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自读若鼻。”自是古文鼻。甲骨文作“(前七一七一)”“(甲二一三九)”,象鼻形。说文:“自,鼻也。象鼻形。” 一般来说,“读为”和“读曰”必然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读若”、“读如”则用来注音。但是,“读若”、“读如”注的音,有的比较准确,有的只是相近而已,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到了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音方式,“如字”。如字:常用来注释有异读的字。意思是指被注的字仍按其通常的读音来读,按其常用的意义来理解。有时候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如:论语公治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又如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范本】工程合同补充协议
- 隔离期间协议书
- 宠物定位器销售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精神科抑郁症患者评估与治疗模拟训练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与实施技能考核答案及解析
- 无线连接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建筑智能商业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水果配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骨科手术后并发症防治考核答案及解析
- 按摩放松学术研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中药新药研发与创新
- 黔菜菜名英译规范
- 神经病学诱发电位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 (浙江6月) 【备课精讲精研】 详细评讲
- 结婚函调报告表
- JJG 1036-2022电子天平
- FZ/T 64087-2022木棉纤维絮片
- GB/T 19812.6-2022塑料节水灌溉器材第6部分:输水用聚乙烯(PE)管材
- GB/T 7131-1986裂解气相色谱法鉴定聚合物
- GB/T 11379-2008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铬电镀层
- CSCCP宫颈细胞病理学理论考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