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_第1页
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_第2页
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_第3页
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_第4页
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姓名:吴文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史指导教师:许明20070801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姓名) 昙塞蜇学号 g煦量壁丝 专业 夔直皇 所呈交的论文(论文题目:稷下学宫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同_-一摘要稷下学宫在齐国的出现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当时,齐国在地理、文化、军事、经济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学宫的诞生提供了一片沃土,学宫能够建立在齐国,也只能建立在齐国。稷下学宫建立以后,对田齐政权的复盛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再次站立在诸侯争霸的颠峰。而齐国为了争霸不遗余力地扶持学富的建设,稷下学宫也得到了大发展,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上重重地添上了一笔。可是,齐国最终没能成为统一天下的胜利者,并被秦国所灭,这里面固然主要是齐国国策失败的原因,但稷下学宫多少也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本文希望能通过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今天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关键词】稷下学宫;特点;历史作用:高等教育;启示AbstractSummaryIt was inevitable that the JiXia School was built in the Qibecause the country had so solid base of the geography,the culture,the militaryand the economyThe country provide a good condition for the school,so that itcan be built in the Qi and it should be built in the QiThe school helped thedominator taking up the peak in the ZhanGuo era,and the country tried its best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iXia School for the top statusSo,it isfamou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ancient-cultures developmentHowever,therewas a lots of policy courses of the Qi and some problems of the school that theQi was beated by the QinSo we want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and theindoctrinate of the ancestor and offer the inspire to todayS education,inparticular to the higher education【Key Word 1 The JiXia school;Character;Historical function:Highereducation Foreglimpse中文摘要稷下学宫已经离我们远去千年了,然而在它存在的百余年时间里,却创造了高等教育的奇迹,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英才来到这里著书立说,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思路、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开创了高等教育的先河。如今,我们面临新世纪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要如何进行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仍然可以从古老的稷下学宫中吸取养分。文章分析了稷下学宫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了稷下学富的办学特点,研究了稷下学宫的历史作用,最后指明了稷下学宫对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序言部分综述了前任的研究现状,简要说明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稷下学宫概况。第一,学宫的名称由来。指明学宫的名称与创办地点的密切关系。第二,学宫的兴亡,辨析了学宫产生时间上的不同认识,描述了学宫沉浮的过程。第三,从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两个方面来论述稷下学宫只可能产生于齐国的原因。从历史条件上看,(1)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带来的思想活跃给学宫的产生提供了学术上的条件;(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不独尊某个派别给学宫的产生提供了广泛群众的基础:(3)士阶层的崛起,给学宫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4)社会人才流动的风气也给学宫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从现实条件上看,其他六大诸侯国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缺乏创办学宫的条件,只有齐国,在地理、文化、经济、政治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学宫的诞生提供了一片沃土,使得学宫能够建立在齐,也只能建立在齐。第四,介绍了学宫的主要学术团体。第五,分析了学宫的管理,提出学宫虽然采用比较松散的管理方式,但是在长期办理过程中还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制度第二章,分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稷下学宫在其存在的150余年时间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管理规范的高等学府。其办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官私联手,合力办学;第二,学术自由,鼓励争鸣、辩驳;第三,管理规范,师生来去自由;第四,尊师重道,待遇优厚。第三章,分析稷下学宫的历史作用。稷下学宫不但为齐国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学术的繁荣,但同时也给齐国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稷下学富的积极作用在于:第一,促进了齐国的腾飞:第二,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发展;第三,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第四,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典范。稷下学宫的负面作用在于:第一,学派的争鸣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第二,稷下学宫投入的不断扩大,给齐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齐国对农业和军事投入不足,最终导致了齐国的灭亡。第四章,指明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官私联手,合力办学的形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第二,学术自由,鼓励争鸣、辩驳的办学思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第三,管理规范,要求严格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第四,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结语部分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拓展价值。lII序 言跨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世纪里,我国面临着顺利完成三步走战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迅速的做出调整,加快高等学校改革的步伐,提高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经深刻地指出“21世纪的前20年是高等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并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用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办学理念、体制、模式和方法办好学校”如何抓住新世纪前20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呢?两千多年前的大学稷下学宫。或许能用它古老而依然浑厚的声音来回答我们。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办理较为正规的大学,是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稷下学富为什么单单就在齐国产生?为什么能汇集了天下的能人雅士?为什么一所学校能集教学、研究、咨政、议政多功能于一体?虽然稷下学宫离开我们年代已久远,但是,当我们揭开上述谜题后,我们就会发现稷下学宫的精神穿透历史的空间,为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目前,关于稷下学宫的研究颇多,著作类的主要有以下几本:1王炳照,阎国华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该书将稷下学宫作为独立的一个部分进行研究,分齐文化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教育思想争鸣和兼容各家的稷下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对稷下学宫的创办及特色进行深入探讨。在第一部分,该书着重指出了齐文化的形成和特点,认为齐国文化上的三个特点(经济上农商并重,政治上尊贤尚功,学术上兼容并包)是使得稷下学宫得以在齐国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书中指明了稷下学宫具有尊师重教,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干政”、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传统。在第二部分,主要就稷下学宫的在教育上的主要特色争鸣进行进一步分析,在争鸣的内容、争鸣的原则与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见解。第三部分主要探讨的是稷下学宫的教育思想,认为稷下学富在教育价值观上具有首创性,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德、智、体统一,在教育思想上体现道、德、法、智融合的趋势,在课程内容上提倡丰富和扩大,涉及人文科学以外的领域,在社会教化上兼容德法。2李国君,王炳照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把稷下学宫当成了战国教育制度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主要很对其办学渊源、办学特色、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书中提出了稷下学宫的创设,既有历史的原因(战国时代用士养士之风的发展),也有显示的因素(齐国统治者的现实需要),同时齐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为稷下学宫的创办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办学特色上,李国君老师和王炳照老师认为有四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其一是待遇优厚,其二不治而议论,其三自由辩论,其四来去自由,学无常师。在梳理了稷下学宫的办学渊源和特色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其一,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其二,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其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3赵蔚芝主编的稷下学宫资料汇编,该书主要收集在古代典籍中关于稷下学宫或者是稷下学者的论述,分为关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主要代表人物,稷下学宫的著述及其流传三个部分,就稷下学宫的历史历史概况、地理位置、淳于髡、黔娄、告子、彭蒙、宋铆、尹文等主要学者在稷下的活动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和流传的情况等进行了资料的收集。上述著作都使用了大量翔实的事实材料来论证稷下学宫的发展历程,比较偏重史实的论述,而对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历史作用等分析得较少,更不涉及对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关于稷下学宫研究的论文成果也很多,主要有:l、谭雪梅的略论稷下学宫对现代高效办学提供的借鉴,文章首先分析了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认为稷下学宫从办学模式上看既是一所官办的学校,又具有私学的特征,从办学定位上看应定性为高等学府,从办学思想上看,具有容纳百家、学术自由、礼贤下士、待遇优厚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现代高校的办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特别是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科研活动、教师管理模式等方面。2、王璐的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精神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稷下学宫学术自由精神的发展历史,提出了稷下学宫自由学术精神的特征是:不治而议论,容纳百家,地位平等,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历史演进。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三部分提出了稷下学宫对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启示,要求要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注重培育学术独立意识,正常开展学术批评。3、李珂、刘斯南的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文章首先提出稷下学宫办学思想的特色,认为稷下学宫在办学模式上具有创造性,为学生创造了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其办学思想对我国高效的建设与改革有以下意义:第一,鼓励教师创新,培育学术争鸣的思想环境;第二,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第三,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构建灵活多元的评价体系;第四,尽可能提供学术发展的选择性和自主权。4、周玲的从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特色展望现代高教管理发展,文章认为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至少有三个特色:第一,“官办私学”官私联营的办学体制:第二,待遇优厚的教师管理制度;第三,开放化、动态化的教学管理形式,这三个特点都可以为今天的高等学校管理所吸收并加以利用。 ,;论文类的研究成果着重点在分析稷下学宫的某个方面的现实意义,而对稷下学宫的产生的条件、发展状态基本不涉及,或者只涉及一些,其对高等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得也不够全面。可以说,上述专著和论文的研究都从某个角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稷下学宫的大门,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大量的史实资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上述著作的写作目的和时代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无法为我们全面指明如何从稷下学宫入手,思考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课题重要原因。本文尝试立足于丰富的史实资料,探寻稷下学宫产生的历史背景,找出稷下学宫在齐国而且只能在齐国产生的原因,还原稷下学宫教育教学的本来面貌,在深入分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指明稷下学宫对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和借鉴。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使本课题的研究存在着片面和偏颇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不吝批评赐教,使笔者有机会继续学习,对本文论题做进一步的改进。第1章 稷下学宫概况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门边,有一座规模宏大、待遇优厚的大学宫稷下学宫。当时,几乎所有的贤士能人都曾聚集于此,他们议论时政,著书立说,广招弟子,聚众讲学,前后历时百余年之久。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战场,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所大学,也是当时文化、教育、学术的中心,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奠定了中华学术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学宫的名称由来稷下学宫的名称是与它所创办地点有着密切关联的。所谓稷下,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囤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由于学宫设立在稷门附近,故得名“稷下学宫”。刘向在别录中记载:“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我们且不论学宫的确立时间,单就学富的设立地点来说,刘向的说法还是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12学宫的兴亡关于稷下学宫确切的创办时间,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种。第一种,传统继承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从西周以来,齐国的大学就被称为“稷下学富”。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称霸。齐国的官学日趋繁荣,稷下学宫开始兴盛,逐步发展成为天下学者的聚集地。因此,稷下学宫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个君王所创立,它是历史传承的产物。第二秘,齐田午桓公(在位时间为前374年一前357年)设立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的依据是徐干在中论亡国中说到:“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第三种,齐威王(在位时间为前356年一前321年)设立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的根据是刘向新序中记载:“齐有稷下先生,喜议政事。邹忌既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属七十二人皆轻忌。”而邹忌是齐威王当政时期的宰相,据此可以推断出稷下学宫是齐威王所创立的。 第四种,齐宣王(在位时间为前319前301年)设立说。其根据就是刘向别录记载:“齐有稷门,齐之城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为稷下之学。”故判定稷下学宫为齐宣王时期设立。以上四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比较可信呢?第一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确切的史料作为佐证,因此推测的成分居多,笔者认为不宜采信。当今,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也比较多,比如,覃学梅的略论稷下学宫对现代高校办学提供的借鉴,李珂、刘斯南的论稷下学富的办学思想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都是持这种观点,认为稷下学宫创立在公元前约374年左右田午桓公当政时期,兴盛于齐威王、齐宣王时期。但是这种观点也有漏洞。因为,中论提蓟:“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而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当田午桓公去世时,孟子才15岁,不可能游历于齐国的稷下学宫,而一般史料记载,孟子首次入齐,是在齐威王时期,因此,中论对于稷下学宫如此重要人物的记载都出现重大错误,对它所提及的稷下学宫建于田午时期,我们也要打上一个问号。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说到齐宣王时,曾经提到:“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可见在齐宣王之前已经有稷下学宫的存在了,因此也否定了第四种观点。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观点,稷下学宫是齐威王当政时期所创设的。根据史记田氏世家记载:“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齐威王即位后,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管国家大事,一切政事全由卿大夫掌管。由于疏于管理,齐国的国力下降,韩、赵、魏、鲁等各国时常攻打齐国,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齐威王即位九年后,一个名叫淳于髡的大臣力劝齐威王振作,从此齐威王开始醒悟,励精图治,使齐国成为众多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可以说国家的复兴与士人们的积极进谏有莫大的关系,而稷下学宫的设立,是招揽天下英才贤士最好的途径,因此,新序的记载最接近历史的事实,可以作为采信的依据。齐威王之后稷下学宫几经沉浮。齐宣王对士人也是比较重视的,他在齐威王的基础上扩建学宫,广开府第以便容纳更多的能人雅士。其他诸侯国的学者,如邹衍、田骈、慎到、孟轲等数十百人,都云集稷下,授徒讲课,学生人数也达数干人。同时师生的待遇也十分优越,稷下学宫发展到鼎盛时期。到齐滔王时期,由于渭王的昏庸无能,不听取稷下学者的建议,因此,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纷纷离开,“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用、楚。”稷下学宫由盛转衰。至公元前284年,燕赵等六国联军攻打齐国,攻破临淄,稷下学宫被迫停办。齐襄王(在位时间为前283一一前265年)当政后,重建稷下学宫,苟子等人再次来到稷下,然而,由于齐国的国力已经衰退,加上当政者远不如威王和宣王睿智,对人才采取养而不用的态度,使得稷下学者多“智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苟子甚至曾经遭到小人的中伤愤而离去。从此,稷下学宫一蹶不振。至齐国最后一个君主田建,在位期间也无大作为,公元前221年,为秦国所灭,稷下学宫也就随之灭亡了。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稷下学宫的存在时间大约是150年左右。13学宫的创办条件稷下学宫的创办不是偶然的事件,既是历史传统积淀的成果,也是齐国特殊的现实条件的产物。131历史条件首先,我们先从历史的时间特点上对稷下学宫的出现进行分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思想冲破牢笼禁锢的次数有许多次。一但细细想来,思想活跃的时期往往也是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或者改朝换代的年代。举例而言,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王充、司马徽、诸葛亮等一批思想家纷纷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而主张“刑教体、礼乐外内”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此时也官拜魏步兵校尉。再举一例,两晋时期,五胡乱华,礼崩乐坏,时人皆尚清谈,甚至以清谈的水平来授人以官。固然,清谈于政治的实用性不利,但在清谈中确实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范稹的神灭论,何承天的“无神论”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此外,清军入关,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唯物论者一边著书立学,一边参与反清斗争。自称“老夫学老庄者也”的异端傅山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历史动荡时期何以思想激跃。究其原因,无非是有远见之士在面对混乱局势时更注重于思考安邦定国之道,更容易形成一套系统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同时,乱伦的局面也使得国君们无暇也无力采用强制手段对思想加以控制。因此,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混战所带来的思想跃进为学宫的建立提供了学术上的基础条件。其次,战国时期也具有了历史上其他混乱时期所未有的条件,因而稷下学宫独独诞生于这一时期。简而言之,这一特殊条件就是思想迸发的多样性。战国中期,各个学派成立为时不久,都在争取诸侯采纳他们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可以说,这时候的百家没有那种某一学派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现象,各门各派彼此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给学宫的建立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董伸舒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法结合的立政思想。至此,百家在秦始皇的摧残之后又受到了西汉统一政权的打压,连续的破坏使各家无以为继,逐渐确立了儒学的绝对领导地位。因此,后世虽然也有思想上的交锋,但多限于儒学内部,其他学派已经失去了抵抗力,也就形成不了拥有多彩斑斓观念的稷下学宫。第三,稷下学宫之所以会产生,迅速崛起壮大的士阶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百家之学的兴起也可以看成是士阶层参政的精神产品。春秋以前,“学在王官”,文化和教育被贵族阶级所垄断,庶民没有受教育的资格。然而,春秋中期以后,天子势微,不得制诸侯;诸侯失势,不得制卿大夫。大量靠父子祖孙世传其学的学官流落民间,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现象。大部分学官只得以教授弟子、传播文化知识为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予,私学由是兴起。私学的教育面向全社会,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广大平民也有机会学习知识,增长才智,登入庙堂。私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来自社会下层的人才,以他们为主,再加上从贵族降下来的学官,就形成了以智能为交换物的士阶层。而土阶层的产生、壮大,也为学富的繁盛奠定了人的基础。第四,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出现稷下学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经常性的自由流动,能够聚首于稷下。姜齐桓公小白当政后,“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贤士。”通过有力度的宣传,提升了齐国在士人中的声望,各派学者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也迫切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因此,稷下学宫的滥觞“啧室”也就孕育而生了。当然,士地位逐日提高,各诸侯国尊敬士人,不限制士人的人身自由也是人才得以聚首稷下的一个因素,这比起日后曹操等人的“(不能用怒,乃杀之。(沮)授至死神色不变”更具进步性。132现实条件在分析学宫出现的历史条件后,接下来所需要探讨的是在战国四十多个诸侯国,七雄争霸于天下的情况下,学宫何以惟独出现在齐国稷下,两不是在邯郸、在大梁,或者在咸阳。据史载,稷下学宫鼎盛时达到数万人,要支撑起这样庞大的一个机构,绝不是卫、鲁、宋等中、小诸侯国所能负担得起的。而且,士阶层在战国期间颇受各诸侯国厚待,各国君主的礼贤下士,多少滋长了士人们的自负情绪。在士阶层眼中,安邦治国平天下乃是人生第一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又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作保证,中、小诸侯国显然达不到这_-要求。因而有学之士往往不屑立身予小国庙堂,中、:小诸侯国对人才的吸引力当然也就不及七雄。事实也证明,战国期间具有大规模养士能力盼也只有七雄,中、小诸侯国没有建立学宫的资本。具有能力建立学宫的只剩下七大诸侯国,然而,其他六国或多或少都缺乏一些建立学宫的条件。正是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东西,最终决定了学富只能由齐国建立和发展。对于学宫的孤立于时,我们感到遗憾,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仔细推敲,类似于稷下学宫的机构如果再出现的话,百家争鸣是否还会发生就是一个疑问了。下面,我们来尝试分析一下其他六雄不可能产生学宫的原因。1321其他六雄无法产生学富的原因(1)燕燕国召公爽与周同姓,周武王灭纣之后,封召公于北燕,这在地利上多少不如于位于黄河流域、东海之滨的齐国。燕在历史上被齐国攻破两次,一次是在燕易王元年,齐宣王因燕王丧伐,取十城;第二次是燕哙当政期间,齐借燕内乱之机围攻燕国,最后杀燕王哙,迫使燕太子流亡二年。这一系列的败绩使燕国声望大跌,在七国之中堪称弱者。同时,燕国对待士人的态度也是乏善可陈的,燕惠公为了宠姬试图“去诸大夫”:苏秦相燕,竟然遭诽谤与“文公夫人私通”,后被迫逃亡。如此待士,无怪孟子这样的仁者也对齐珉王说:“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燕昭王于齐破燕后即位,曾经“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后士争趋燕,邹衍、乐毅、剧辛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昭王在得到士的帮助之后奋发图强,终于在昭王二十八年攻陷齐国七十二城,报当年之仇。可惜,燕昭王的重士仅仅是他个人的闪光,在他死后,燕惠王即位,马上就逼走了乐毅,并最终导致燕国再次没落。燕国历史悠久,但其不重视人才的历史也同样悠久。虽然这其中燕昭王曾广纳贤士,但总体来说燕国没有那种争霸的意识,对人才也不像其他诸侯国那么重视。再加上内乱频频,国内丑事不断,也为当时自命正统的士人们所不齿。因此,燕国不可能诞生学宫一类的机构。(2)赵周威王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周威王授予诸侯称号。对此士人们是予以谴责的,在他们眼中,这是犯义欺礼的事情。后世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烈批评这种颠倒尊卑、破坏礼制的行为。可以说,赵国初创,留给人们的印象就不是很好。再来看看赵国的地理环境,它跨越河北、山西两省,西面向秦,东面是齐国,北面与匈奴对峙,南面是魏国,定都邯郸,在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局势迫使赵国走上了军事立国的道路,赵军的战斗力也称雄于战国时期。从赵成侯元年至十五年,赵国先后攻打卫、魏、秦、齐、郑、周、韩等国:赵惠文王五年至十五年,攻燕、韩、宋、齐,其中三次攻齐,十六年又图谋攻齐,直至苏厉为齐王作求和书后方才作罢。我们可以看到,赵国对比其他诸侯国来说更为好战,且在四面环敌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出击,可见其军事实力之强。但重武的同时必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轻文,赵国全力发展军事,自然不会在招士上投入太多的费用,学宫对赵国而言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同时,赵成侯竟然敢于去攻打当时还是名义上为天子的周朝,在士人眼中此乃大逆不道,这种情况下会去投奔赵国的士人想来也不会很多。因此,赵国同样不可能出现学宫一类的机构。(3)韩韩国事微国小,春秋无语。在三家分晋后,韩国的势力最弱,堪称七雄之末。虽然申不害在韩变法成功,但地理、人文、资源等客观因素决定韩国只能走向被兼并。根据记载,宣惠王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十四年,秦伐败我鄢十九年,(秦)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襄王“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九年,秦复取我武遂”。翻开史记和战国策,我们看到有关韩国的历史都是被人攻破,遭人凌辱的,而对于其他方面记载甚少。由此可知,韩国在战国时期虽然名列七雄,但实际地位可能仅相当于其他中等诸侯国,且韩多依附于赵,暗弱的国政很难有所作为。相对称霸而言,韩国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安身立命,学宫不可能出现在客观条件相当恶劣的韩国。(4)魏魏国在战国的初期曾经相当强盛,且有养士之风,魏文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师礼对待h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由此得誉于诸侯”。0而且,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魏的实力大幅提升,具备了创办学宫的条件。但是。和燕国类似,在魏国初期的几个贤君之后,魏国的继承者并没有把“重士”之风发扬光大,魏逐渐失去了对士人的号召力。而且,魏国地处中原,乃四战之地,战略位置重要,也成为各诸侯国争相谋取的对象。和赵国一样,魏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战争史,但不同于赵国的主动进攻,魏国一般是处于防御状态,其国都大梁屡屡被破,“他国境或有山川关塞,唯梁无之,皆以卒戊守”。o前341年,魏将庞涓被齐军击败于马陵,魏国从此跌出了强国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养士数千乃至数万负担很重,魏国无力建立学富似的机构。(5)楚楚国地处南方,在地理上占据着不错的位置,而且国土广袤,物产丰富,比起齐国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楚国本是学宫诞生的好地方。可是,它也有三大原因,造成其无法建立学宫似的机构。第一,楚国君主亲亲远贤,任人唯亲不举贤,人才流失严重。楚怀王十八年,欺骗楚王的张仪再次使楚,楚王在受张仪贿赂的郑袖、靳尚等人的鼓吹之下,竟然又将张仪礼送出境。尽管后来楚王接受屈原的建议追杀张仪,但最终还是放虎归山。百里奚、伍子胥、范蠡、文种、李斯等等人才也都是楚人,可惜楚历代君主都不用之,贤才们也只能去他国成就一番事业。第二,楚国迷信兴盛,巫觋横行,压制了文化的发展。楚国上至国君,下至百姓,几乎人人信仰鬼神,楚共王甚至“有宠子五人,无嫡立,乃望祭群神,请神决之。”o连一国国君的选择都依托于迷信,楚国如何能够尊重思想文化不同的士人!第三,楚国君王无德,人才不往。楚王熊渠就曾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o司马迁在评价楚国时也说道:“操行之不得,势之于人也。弃疾以乱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几再亡国。”楚国自谓蛮夷,不尊王化,同时它的文化体系也与中原大不相同,因此贤德之人都不愿去楚,学富也就无从谈起。(6)秦秦国是七国中最富攻击性的国家,地处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但是,正是秦国的扼关自守,人才难以进入秦地,“商君教秦孝公,禁游宦之民。”0同时其余六国一直忌惮秦国,潜意识中也阻止着人才的入秦。商鞅在秦变法之后,秦直奉行实用主义,对其他各家学派坚决打击,秦始皇后来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有传统的。战国末期,为了统一大业,秦国开始大量接收人才,张仪、白起、李斯、尉僚等人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入秦的。可是,秦国吸收的主要还是实用主义的法家、兵家的人物,在统一的过程中又常常发生兔死狗烹的事件,再加上秦国大规模引进人才的时间过短,也就无法形成学宫似的机构。1322齐国产生学宫的条件六国都不可能出现学富,那么就只有齐国存在这种可能了。其实,齐国出现稷下学宫是有一定必然性的,齐国在地理、文化、军事、经济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学宫的诞生提供了一片沃土,学宫能够建立在齐,也只能建立在齐。首先,齐国地理上占优势。齐位于大陆东部,东有黄海,西临黄河,北有渤海,南靠泰山,四面都有天然的防御屏障,史称“四塞之国”,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齐国的科技水平在当时诸侯国中也是比较先进的,在战国时期,他们的铁质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了,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齐国物产丰富,史记货殖列传称:“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政府还采取了痿种经济手段来谋取暴利,例如,齐国靠海,盐产丰富,而周边的梁、赵、宋等国却不问程度的缺盐,齐国采取了认为控制产量的办法来造成盐供不应求的情况以此来抬高盐价,等盐价暴涨之后,再将盐卖到周边国家。因此,+齐国在春秋战国期间国力强盛,是列国中的首富,“世为强国”0。为稷下学宫的创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其次,齐国民风开化,文化底蕴深厚。山东的原住民是东夷人,在4600年前,以史前的蚩尤为首领,曾把黄帝打得九战九负,民风着实彪悍。西周政权稳定后,东夷人退出了胶东半岛,周武王把它分封给了姜子牙,建立了齐国。姜子牙在治理齐国之时,“因其俗,简其礼”o,在政治上,他任人唯贤,而不是与其他诸侯国一样任人唯亲。在经济上,他鼓励经商,奖励织造,积极倡导发展手工业和渔业,使得齐国的经济基础扎实而深厚,国力蒸蒸日上。总之,作为一个武人,姜子牙没有革除东夷习俗而是保留了东夷人的尚武风格和竞争精神,大力发展经济,不限制齐人的自由,使得齐“民阔达而多匿智”。第三,齐国有重士的传统,不因改朝换代而废。不论是前期的姜齐太公世家还是后来的齐威王,齐国一直都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姜尚出身贫寒,本身就是被文王所挖掘出来的“武圣”,因此他极为重视人才的发现,封齐后努力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到了姜齐桓公小白,他曾五次访小臣稷而得见,燃庭燎以见东野之人。更有甚者,他还派了八十个人去列国宣传他的重士政策,使贤才争而附之。止L夕t-,桓公还积极从民间选拔人才,鲍叔牙、高侯都出身布衣。任贤的结果是桓公“连五家之利,设轻重鱼盐之利,以瞻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o,始霸天下,之后的庄公也重用晏婴、田文子、栾盈等人,顷公“招贤能,百姓附,诸侯不犯”o,齐国的统治者充分体会到了养士重士的好处。战国时期,养士重士之风更盛。田恒子做大夫时,就采取减轻剥削和积极收揽人才的手段争取士阶级的支持,结果是士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为大夫时继续实行田恒子的做法,“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0。田氏家族如此礼贤下士,自然取得了士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壮大了自己的声势,最终夺取了齐国的政权。可以说,田齐取代姜齐,也是养士重士制度的结果。这种养士重士之风发展下去,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士人来到齐国,时间一长,随着规模的扩大,自然就形成许多规章制度,使稷下由养士之地发展成为比较规范的集养士和育士为一体的高等学校。第四,齐国君主有大志,欲“以齐王天下”,这与士人的理想不谋而合。姜齐桓公小白为了称霸,建立了稷下学宫的滥觞“啧室”,并且要求士人发“啧室之议”;之后的齐泯王为了“王天下”屡次发动战争,曾破燕,可惜在五国联军的打击下最后战败:再之后,齐襄王称东帝,虽然月余复归帝为王,但称霸天下的雄心已表现无遗。到齐威王即位后,虽然他度过了一段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这并不能掩饰他的野心,受淳于髡进谏后,齐威王雄心勃勃,一心想恢复姜齐桓公的霸业。为此,他在经济上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壮大自己的实力,为统一大业做物质准备;在政治上,他采用了淳于髡和邹忌的意见,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文化上,采取开放的政策,招揽天下的贤士,为统一大业做思想和人才的准备。齐国历代国君谋求霸业理想和决心,刺激了他们对人才的渴望,形成了他们尊士重教的传统。到了齐威王这一代,终于在各种条件的契合下,创办了稷下学宫。14学宫中主要的学术团体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校,也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汇集了当时社会上著名的学者来此著书讲学,互相争鸣,战国策齐策中说到:“谈说之士,会于稷下,盖齐人于稷下立学舍也。”。其中,主要有以彭蒙、告子、环渊为代表,提出道法结合、以道论法观点的黄老学派:以孟柯和苟况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宋钎、尹文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稷下元老淳于髡为代表的杂家:以邹衍代表豹阴阳;以倪说和田巴为代表的名家等等学派。在对待各个学派的态度上,齐国的国君基本上是采取一视同仁的做法,广纳谏言,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在长期争鸣的过程中,各派别在稷下学宫的地位也存在着一些变动。例如,淳于髡曾由于有功于齐国(一方面他的进谏,使齐威王励精图治,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睿智,出使其他诸侯国进行游说时常常能获得成功),因此,在学宫建立的初期,淳于髡的地位比较尊崇,盖过了其他学派,在齐宣王初期,他曾“一日荐七士于宣王”,但是后来孟子逐渐取代了他的地位,儒家思想在稷下学宫占了上风。孟子离开齐国以后,黄老学派的实力大增,齐宣王后期和齐滑王时期,稷下学宫几乎是黄老学派的天下。齐襄王时期,重用苟子,荀子不但获得“最为老师”的美称,而且还“三为祭酒”,列为客卿,这使得儒家思想又占据了上风。到齐王建时期,邹衍受到推崇,阴阳家逐渐流行。但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发展变化仅仅是在地位上的变动,在稷下学宫,任何一个学术派别都不可能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15学宫的管理稷下学宫招揽的人才众多,学派林立,加上还有成百上千的学生,管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现在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有关这方面的直接记载,或许这表明是我们现代人小题大做了,管理在当时根本就不成问题。根据史记苟卿列传记载:“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爽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这说明了在稷下学宫里学者以著书评论时事为首要任务,学者是稷下学宫的核心,那么稷下学宫所采用的管理方式或许就是以学者们为核心的一种松散型机制。从目酊的史料上看,稷下学宫没有固定的教师编制和严格的招生计划。师生均可以自由来去。从教学上看,也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拥有完全的教学自主权,学生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然而,松散归松散,稷下学宫也并非没有管理,我们从少量的史料中,仍然能勾画出稷下学宫大致的管理制度。从教师的管理上说,稷下学宫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从源头上进行把关。能不能在稷下学宫有一个立足之地,主要看是否有真才实学。一般来说,来到齐国的学者们要么由齐王召见,要么就要自己主动伺机觐见,根据学者的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的数量来授予不同的教职,并享受与之相适应的待遇。例如“上卿”、“客卿”、“上大夫”或“大夫”等。其次,稷下学宫创立了博士制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衔制度。在稷下学宫中,博士是对由齐国政府任命的学识渊博的学者的称呼,即博通古今之学的意思,一般来说,博士除了授课讲学以外,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参与政议,辅助决策。汉代许慎在五经异义中说:“战国时,齐置博士官。”指的就是稷下学宫的博士制度。刘向在说苑尊贤中直接指出,淳于髡就是稷下的博士。从学生的管理上来说,随着学生的增多,办学的深入,也逐渐形成了规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管子中的弟子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学规,在稷下学宫中各门各派的学生都必须共同遵守。 弟子职作为学校教育的规章,详细列出了弟子入学、受业、奉师、起居以及交游诸多方面必须遵守的准则和基本要求,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学生应当奉行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弟子职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首先,在师生关系上,学生必须尊重师长,“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学生不但在授课时必须尊重师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对教师有礼貌。例如,学生如有疑难问题,要拱手提出,待老师回答;下课时,学生全起立,让老师先出去;到了饭时,学生要挽起衣袖、洗净手之后,把饭菜跪捧给师长等等。其中很多规定都代表着我国尊师的优良传统,至今仍有着积极意义。第二,在教学上,学生要先跟着入门早的学生学习,而不是直接跟着教师学习,程度能跟上以后,才跟着教师学,采取的是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先生”制度;第三,学习方法上,提倡互相切磋,弟子职中觑定学生在教师休息之后,还要再学习一段时间,以便互相切磋琢磨,各自加深理解白天所学的知识。同时还提出了“朝益暮习”的方法,以便温故知新;第四,弟子职还特别注意对学生平时的生活常规,行为习惯的要求和管理,明确提出了学生必须遵守的待人接物、洒扫应对、饮食起居、坐立行卧的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保障了正常教育教学的秩序。第2章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稷下学宫是齐国专门设立的一个供学者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学术争鸣的场所。学宫不仅汇集了当时一流的人才,也培养出了不少名震一时的学生,例如李斯、韩非等。作为中国最早、规模宏大、办理又比较正规的高等学府,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堪称我国及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它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显著的办学特色。2I官私联手,合力办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时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学在官府”、“官守学业”,其重要的标志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教育的权利被紧紧控制在奴隶主阶级手中,除了官府办学以外,不允许民间办学,教师必须由政府的官员来担任。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发展成熟,经济上的变化引起了思想、科学、文化上的一系列反应。地主阶级逐渐上升,从要求经济权利发展到要求文化和政治权利。“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局面随着学术下移逐渐被“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所取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独霸的局面,养士之风盛行,“养士而强,士多则霸”成为各国统治者和官僚阶层的共识,招纳有识有才之士而礼待之蔚然成风。公元前481年,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田成子(即田常)发动了政变,控制了齐国的政权。公元前386年,田和完全掌握了齐国的统治权,完成了齐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齐威王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同时更是为了对外能够在战国七雄中称霸,齐国迫切需要网罗天下的人才,并且能迅速培养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新一代人才,稷下学宫因此应运而生。可以说,齐国统治者创办稷下学宫“招致贤人”o的目的相当明显,这也决定了学宫的官办性质。齐国的统治者不仅出钱修建了学宫,而且在政治上给前来学宫的学者们以相当高的地位,在经济上给他们以丰厚的待遇。凡来稷下的学者,或被齐王召见,或主动伺机觐见,待齐王对他黼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情况进行了解之后,授予不同的等级称号享受不同的经济待遇。可以说,稷下先生都是“食君之禄”的,所以,他们韵教学活动必然围绕着“担君之忧”转。因此,从办学的主体上看,稷下学宫属于官办的性质。但是,从稷下学宫具体的管理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看,稷下学宫又颇具私学的性质。私学作为民间办学形式,它是相对官学而言的。私学不隶属于政府机关部门,因而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最大的特征就是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私学的经营者并非官吏,而是专门化的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谋生之道,以培养“士”作为自己的专门职责。由于稷下学宫是从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也保留着许多私学特征。学宫的先生们很多原来就是私学的教师,主持学宫具体事务的也大都是私学的老师们,他们来到学宫时,也带着自己学子,例如,淳于髡“诸弟子三千人”,孟子“从者数百人”,田骈“徒百人”,宋钎、尹文师徒也“率其群徒,辩其谈说”o。在学宫里,管理比较松散,教师可以自由来去,自由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一扫官学的死板风气,不受官府的干扰。由此可见,稷下学宫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它由政府出资办学,但在学校的具体管理中却相对比较宽松,通常由私家学者来出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它兼具着官学和私学的特点。22学术自由,鼓励争鸣、辩驳稷下学宫创办的目的就是要招揽天下的英才聚集到齐国,为齐国经济上的腾飞、政治上的霸业出谋献策。为了鼓励学者们能大胆发表想法,放下思想包袱,齐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办法:(1)允许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的行政职务,但是有权对国内外的大事要事畅所欲言,而不要承担任何政治上的风险。正是这样特殊的权利,因此稷下先生多敢于藐视王公大臣,针砭时弊,直言进谏。而稷下先生们也不辱手中的权利,确实给齐王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帮助齐国成为一番霸主。(2)规定稷下的教师“不臣之位”,即不具有行政官职却享受与教职相对等的官职待遇,从经济上解除了稷下先生们的衣食之忧,保证了稷下先生们能够专心治学、著书立作。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稷下先生们来到齐国,主要不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他们更重视的是自己的学说和理论是否能被统治者所采用,看重的是自己的学术成果是不是得到承认,如果自己意见和统治者相左,就会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丽离开稷下学宫。孟子不为重金所动,两度离开稷下学宫就是最好的例证。(3)容纳百家的气度。齐国的统治者对待不同派别的学者都一视同仁,不以个人的好恶横加指责,人为地造成学派之间的尊卑、轻重之别,对各学派的主张,选择有利于己的则用之,而不利于己的也不打压。因此,在稷下学宫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上都有展现的机会。儒家的孟子、苟子;道家的彭蒙、尹文;法家的田骈、慎到:名家的田巴、倪说等等,都汇聚在稷下,自由讲学。由于允许学术上的自由发挥,使得各派学者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学派,维护自己的生存,争取社会的肯定,说服齐王采纳自己的意见,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苟子就曾说过:“余岂好辩哉,不得已耳。”说明在学宫里,辩论已经成为学派生存的重要手段了。不仅学派之间辩驳、先生之间辩驳、学生之间辩驳,而且师生之间也开展辩驳;不仅有学宫内部的辩驳,而且也有学宫与外部(如与朝廷大臣)的辩驳;不仅有理论的辩驳,也有实践的辩驳。辩论与争鸣在学宫里犹如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了学者的必须。如,孟子和荀子走到哪里,就辩驳到哪里。名辩家田巴曾经以善辩闻名稷下,其“离坚白,合同异”的观点折服了众多的稷下先生。然而,当他在期会上侃侃而谈时,十二岁的鲁仲连,以田巴之言“危不能使安,亡不能为存,请勿言”击垮了田巴理论的立足点,成为当时轰动稷下的大事。为了更好的开展争鸣和辩驳,稷下学宫还实行“期会”制度。“期会”定期举办(目前已无可考多久举办一次“期会”),演讲和辩论是“期会”的主要形式,全体师生和四方游士都可自由参加。教师可作主讲,或提出重大课题,大家相互辩论,或相互问难,再进行讨论。稷下学宫争鸣和辩驳虽然广泛实施,但是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拿来争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辩论者。在学宫中,辩驳和争鸣必须符合三个要求,一是争鸣和辩驳的内容必须与社会民生有关。争鸣和辩驳的目的直指经世致用,“言必及义,有用于世”,与社会发展、民生无关的事情都被剔除在辩论、争鸣的范围之外;二是争鸣和辩驳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言必当理”,辩论必须建立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反对空谈;三是能正确看待辩论的人,才会成为其他学者争鸣的对象。稷下先生们认为辩论主要是为了寻求经世致用的真理,不是意气之争,因此,“有争于气者,无与辩之”。稷下学宫自由争鸣的风气促进了各学派之间的交流,诸子百家在争鸣中,互相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理论,不少到过稷下学宫的学者和派别都出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保证了稷下学宫的学术水平。同时,争鸣还起到了去粗取精的作用,那些没有学术水平人,自然不敢参加争鸣与辩驳,也就不可能在学宫中长存,保证了在学宫中的都是正真有才华的入,而不存在像东郭先生之流的混饭吃的入e23管理规范,来去自由稷下学宫的管理虽然松散,但却是比较规范的,并且随着稷下学宫的办学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章制度。例如,稷下先生选用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齐国统治者手中,政府按照稷下先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分别授予“上卿”、“上大夫”、“下大夫”等相应的官阶: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列为“上卿”;孟子被封为“客9即”。在学宫内部也存在着等级,稷下先生或被尊为“祭酒”,或被尊为“博士”等,例如,“荀卿三为祭酒焉。”o对教师如此,对学生也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稷下学宫制定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学生守则管子弟子职,大到师生关系、教学管理,小到日常的起居饮食、坐立规范等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范的管理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术的繁荣。为了能够提供更多的治国方略供统治者选择,稷下学宫还打破了国界、学派的限制,不设门户之别,招揽天下的英才,既允许个人游学,如苟子15岁就由赵国来到稷下学宫,也允许集团游学,如孟子来到稷下时“从者数百人”o。无论是对个人还是集团,齐国都来者不拒,而且去也不阻,来去自由,甚至去而复返也照样受到欢迎。例如,孟子第一次到齐国,因为齐威王未采纳自己的政见,他谢绝了威王的重金挽留而离开。当孟子第二次来到齐国时,齐宣王不计前嫌,仍然尊他为卿,这与当时秦国禁游宦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稷下学宫,不仅是教师可以来去自由,学生也可以来去自由,并且往往是学无常师。学生到了稷下学宫以后,不被限制跟从哪个先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老师,并且还可以多次选择,弃旧从新,打破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门派之见。这种自由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使许多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宋研、尹文原来是墨家弟子,但是在稷下接受了道家的思想;儒学大师的学生李斯、韩非却成为了法家的杰出代表;慎到、田骈原来是黄老道家,在稷下学宫中,思想开始向法家转变。来去自由的管理方式使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中既互相批评,又互相吸收,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学派之间的融合。24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为了能够吸引高质量的人才来到齐国,齐王对来到稷下的学者们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待遇,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从政治上看,齐国的统治者给予稷下先生们“不治而议论”o的待遇。同时,考盹来到稷下的学者,齐垩都亲自召见进行考核,根据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授予一定宫职,例如,淳于髡、孟子和荀子都被尊为卿,即使是一般的稷下先生,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0齐王一般称稷下的教师们为先生,而不是把他们当作臣子一样看待。从经济上看,稷下的学者们都能受到齐国统治者的厚待。齐国统治者一般按照稷下先生们的头衔而给予与之相适应的俸禄,而且稷下先生的经济待遇一般都超过了普通封建官僚的俸禄。同时,凡是列为大夫的稷下先生,齐国统治者都“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o例如,当时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齐王“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D,齐王不但对稷下先生们非常厚待,而且对他们的弟子也十分重视。比如,在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为田骈“资养千钟,徒百人”;而孟子滕文公下也提到,当时孟子的职位高于田骈,出门“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从文化上看,学者的独立自由精神得到了尊重。在稷下学宫里,学术上完全由稷下先生们自己做主,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能自由地畅所欲言,在教学上也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对于学生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都相当自由,齐国政府从不横加干涉。可以说,在稷下学富,先生们无政事的烦恼,经济上有所保障,人格上又受到尊宠,使得他们能够专心治学,议论天下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成为齐国政府的智囊团,发挥着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3章稷下学宫的历史作用稷下学宫创办时间之早,历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其影响十分深远,不但为齐国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整个杜会学术的繁荣,成为后世的典范。然而,正像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性一样,稷下学宫在为社会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给齐国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31稷下学宫的积极作用311促进了齐国的发展和腾飞3111为齐国提供了一个政治“发电机”让稷下先生们为齐国提供政治上的服务,是齐国君主创办学宫的主要目的,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兰德公司”(美国一所专门从事向政府提供政策分析、政策咨询等智力服务的著名公司)。具体而言,稷下先生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参与了政事:(1)评论政事,劝谏国君。“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0,齐王在吸引人才到来之后,必然要求人才提供一定的服务。因此,“齐有稷下先生喜议政事”o也就不足为奇了。邹忌就曾经“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o。而在孙膑击败庞涓后,齐威王试图乘机攻灭魏国,淳于髡力谏不可,“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0事实也证明,淳于髡的力谏是正确的,齐国避免了一场大败仗。这是稷下先生劝谏国君事例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2)招揽、培养人才。战国策齐策第三卷和第四卷中有记载,“淳于髡一日而见七士于宣王”,王斗“举士五人仕官,齐国大治”。稷下学宫通过吸引各个学派学者来此授学传道,为齐国的振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3)出使。稷下先生常常作为齐国的使臣参与到诸侯争霸的事务中去,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淳于髡。史载:“淳于髡为齐使与荆”,“齐人淳于髡以从说魏王”0,在他长期的出使历程中,竟然“未尝屈辱”,这证明他不但是一个别树一帜的思想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外交家。事实上,稷下先生为齐出使,常常也帮助出使国解决问题,“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及徒篡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刍好”巧。就以上而言,稷下先生为齐国在外交上争取利益的同时,也受到各诸侯国的尊敬。3112成为齐国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一个手段稷下学富中自由争鸣的风气,一方面使齐王通过各家争鸣,能够从中吸收各派有利于治国的见解加以应用,而对各家观点中不妥之处也能加以比较,有利于政治上的统治:另一方面,稷下之中争鸣不己,无法出现一方思想独大的情况,也让齐君主对学宫比较放心。例如,“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忌(邹忌)”o,使齐王放心以邹忌为相,以淳于髡为使,通过二人之间的竞争促使他们为齐效力。再如以田巴、倪说为首的辩派与伊文为首的务实派之间长期的争辩,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齐国的对外政策。所以,争鸣对齐国的发展有益,同时也是君主维护统治的需要。“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长,招致贤人而尊宠之。”o稷下学富建立以后,对田齐政权的复盛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使齐国在姜齐桓公之后再次站立在诸侯争霸的颠峰,当然,齐国为了争霸而不遗余力地扶持学宫的建设,稷下学宫在齐也得到了大发展。到齐宣王时期,学宫日趋兴盛,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师生达数万人,被赐于“上大夫”的著名学者有76人,百家于此争鸣的盛况,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上重重地添上了一笔。312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发展各学派为在学宫更好的生存,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力争能够得到诸侯国的赏识,都在学宫中积极弘扬自己的观点,努力扩大本学派的规模。诸子百家的努力程度,我们从他们的成果之一著书的数量上就可见一般。根据汉志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宫中所著之书有慎子四十二篇,田子二十五篇,涓子十三篇,捷子二篇,宋子十八篇,伊文子一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邹爽子十二篇,鲁仲连子十四篇,孙卿子三十三篇,管子八十六篇,黄帝内经四篇等等。而史记孟荀列传的描述更为夸张:各学派“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在立书著作的同时,稷下先生们也纷纷广开授徒之路,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0田骈有“徒百人”,宋钎在稷下“聚人徒,立师学”,“率其群徒。明其辩论”0,而淳于髡授徒之多,在他死后,有“弟子三千服丧”0。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稷下学宫中,各派极力维护自己学派地位的同时,并没桎梏住学派的发展,相反,由于经常争鸣、辩论,学生的学习也不设学派的限制,因此,反而从客观上促进了学派之间的融合,使到过稷下学宫的学术派别表现出一定的融合特征。例如,苟子,本是儒家的弟子,但在稷下学宫中,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兼容道、法、名等各派学说,最终成长为法家的杰出代表。313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所谓社会地位是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不管这种位置是高是低。社会地位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无论这种位置是自然形成的还是社会分工需要而形成的。反映社会地位的指标有许多,其中比较主要的有职务和经济收入。教师职业是随着学校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我国,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时期,学校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然而,在当时实行的是“官师合”的制度,即虽然已经有了教师这个职业,但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学校里的教师一般具有两种身份,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师,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官员。而教师们在学校内职位的高低,是以他们在政府内官职的高低来决定的,因此,在事实上造成了教师的地位比官员的地位低下。然而,在齐国,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出于对人才的尊重,统治者们对稷下先生们是非常礼遇的(上克匠述,不再复赘),他们已经摆脱了官学系统中“官师合一?蝴教师任用制度。一在政治止,-学宫的先生们大多数是没有官职的,但却可以批判时政,“指点江山;从经济上看,稷下先生们享受非常丰厚的待遇,甚至高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从学术自主权上来看,稷下先生们有权自由选择教学的内容,有权选择教学的方法,有权选择学生,有权选择研究的方向,在专业自主权上完全不受行政的干扰。同时,只要他们自己愿意并具备一定才干,也能够通过游说各自之“道”进入统治阶级阶层的后备性社会阶层。稷下学宫的先生们的地位可见一般。因此,在战国形成了“士、农、工、商”的四民阶层,“士”阶层成为了仅次于贵族而高于普通百姓的阶层。314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典范从办学模式上看,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官私联合的办法,借助政府强大的经济后盾和稳定的政策支持,为学宫提供了办学良好的条件;而私学具体办理的形式,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允许自由辩论,又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中心。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可以自由听讲,在“期会”中,学生可以参加辩论,在教学中体现了师生平等,形成了师生民主的关系。在教师管理中,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学衔制一一博士制。稷下的博士制一经开创,即为后世所承。后世的秦王朝虽然不重视学校教育,但仍然设置了博士一职,其职责与稷下学宫中基本相同。汉朝政权稳定后,采取了一系列复兴教育的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设置博士,一大批学者皆得博士称号。汉初著名博士叔孙通就是“嗣风于稷下”。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从道德修养到起居饮食,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是先秦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学校所无可比拟的,也使得它成为后世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在制定学生守则时的范本。以上种种都给后世的教育树立起了一个典范,为后世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2稷下学宫的负面影响齐国泯王当政后,由于长期对外用兵,国力日衰,后五国联军攻破临淄,稷下学宫也被迫停顿。五年之后,襄王复国,恢复了稷下学宫,招回了一批之前的师生,但已不复当年之盛。公元前221年,秦军攻入临淄,齐国最终没能成为统一天下的胜利者,稷下学宫也随之终结。齐国的灭亡面固然主要是齐国国策失败的原因,但稷下学宫多多少少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321学派的争鸣带来了决策上的迷茫稷下学宫的学派争鸣给齐王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齐王难以辨别什么政策更适合齐国。由于稷下学宫只是一个参政、议政的场所,不是决策机构,最后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齐国的统治者手中。因此,稷下学宫虽然能产生一流的理论,但是一流的理论是否能被君王所采纳,还是一个未知之数。齐威王时期,淳于髡代表的杂家在学宫中有优势,他提出了道法结合,但其本质上还是以道为主,这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时期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家更多的强调的是出世,与世无争,而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更多的是入世之学,强调与其他诸侯国“争”天下)。而当宣王问政于儒家孟子时,孟子提出的是仁政,事实上,当时正处在战国争霸的关键阶段,“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o齐国国君错误选择,误导了齐国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灭亡一定程度上源于此。322稷下学宫的繁荣模糊了齐国统治者的视线稷下学宫的兴盛使齐国尝到了文化繁荣的甜头,因此宣王、威王加大了对学宫的投入,以至于耗费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资养数万人。但在重视文化的同时,齐王们却不重视在当时秦国很吃香的法家“耕战”思想,忽视了对军队实力的增强,忽视了对农业的投入,或者说对稷下学宫的投入,使得齐国也无暇应付对军队和农业的投入,而军队和农业在当时是立国的基础,基础空虚必然导致国家的灭亡。战国时期齐国就形成了国强而兵不强的怪异现象。齐军在与秦、赵等军事强国的交锋之中常常落于下风,对付其他诸侯国时也比较吃力,往往是依靠孙膑等不世名将的出色指挥才能取得胜利。如果齐国能在重视文化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军事的投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统一天下的也许就不是秦国而是齐国了。第4章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启示稷下学宫是封建社会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所独创的官私合作办学的模式,提倡学术自由,鼓励辩驳、争鸣,规范管理,强调人j流动自由,尊师重道等特色,对后世的官学和私学的办理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即使在当代高校的办理过程中,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41 官私联手,合力办学的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独立自主地处理学校的内部事务、灵活地选择与外部环境互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此获得生存与发展。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高校享有的神圣权力,只有高等学校有了办学自主权,才可能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可以和社会的其他方面发展联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办学自主权也是高等学校学术自由、师生自主发展的基础。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强调统一性和计划性,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招生、教学、人事、科研等方面不能完全自主自决,高校实际上成为了政府的附属机构,学校缺乏足够的办学自主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状况有所好转。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现民主管理。”2002年3月,教育部又做出决定,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可以自主设置课程专业。八十年代后,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表明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改革逐渐开始向纵深发展。这些变化是可喜的,但是笔者认为力度还是不够。从目前情况上看,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仍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政府出资管理和学校自主管理之问找到一个平衡?稷下学宫的“官私联手,合力办学”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齐国政府为建立和发展稷下学宫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对学宫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术活动、人员流动等都不利用行政权力多加干涉,官方充裕的经费保证和私人高度自治的管理形式保证了稷下学宫的繁荣和发展。今天,我们要促进高等学校的繁荣发展,就必须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尊重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做到一抓一放。一抓,即政府要抓宏观管理,高等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对高等学校没有约束。既然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不可避免,那么高等学校也必须要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干预。但是政府的管理必须从宏观角度上进行,政府可以通过拨款的方式调节高等学校的发展,例如增加补助冷门专业的资金,扶持冷门专业发展,加大拨款力度补助偏远地区的高校,缩短高等学校之间的差距等;继续完善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高等学校的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高等教育的标准,例如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等的最低要求,来保证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一放,即政府要进一步放权,将招生、教学组织、教师管理、课程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权利还给高校。当然,对于拥有高度办学自主权的高等学校来说,也要面向社会,不能局限于学术的小圈子,就学术研究学术,应努力将学术研究与为社会发展服务结合起来,同时,要自觉接受政府和人民的监督,依法办学。42 7彳:f1由,鼓励争nq、辩驳的办思路为我国商0教f;的教育教学改节及。户术;动的开胜提供了借鉴。7、jj主要足指,_二校的教帅耳720二矗从二f:;五动过i?中所享有的小受外6界无谓干扰的一种自由和权利。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术自由对大学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是高校彰显个性、独立发展的重要表现,是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多年来,我国高校受政治、经济、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术自由的氛围一直都比较低迷,这严重制约了高等学校的发展和它在社会中应有作用的发挥。追求学术自由,也成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努力方向。在这方面稷下学宫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第一, 给予教师充分的学术自由,尊重教师的学术劳动。包括三个方面。(1)尊重教师的学术劳动成果。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安排,并不是在家里空想就能出来的,它是教师长期积累的结果,是教师们耗费大量精力、呕心沥血的成果。因此,高校要尊重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展开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观点的自由,尊重教师在教学上选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权利。(2)建立制度,给予教师必要的学术保护。教师们在学术创新中难免标新立异,容易遭受非难,高校对此要采取措施,保护教师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避免外界环境过多的压力。(3)建立自由平等的学术平台,提供开展学术交流的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允许所有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上有兴趣的人一起参与,充分发扬稷下学宫“期会”的精神,在自由争鸣和辩驳中,加深参与者对该研究领域的思考,提高自己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第二,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高校要给予学生选择教师的自由权利,在必修课程之外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它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由安排学习计划。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尝试学分制和选修课制度,但是许多学分制仍然是假学分(例如,硬性规定大学学分必须在六年内完成),大学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仍然是班级,开设的选修课程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不多而且有一定限制(例如,不少学校的的选修课程限定在专业内选修,限制了外专业学生的选择权),这些限制都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借鉴稷下学宫自由听讲的做法。即在高校中实行选课制度,在每个学期开学的最初一两周周,允许学生去听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师所授的课,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应给予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自!由f:让学生能够有时间去旁听自己喜欢的课程。此外,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应从硬性的规f定向软性的指导过渡,例如,不硬性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要发表的论文数量,但是给学生提供研究韵课题和方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43管理规范,要求严格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是高等学校学术自由的保证。一所大学能否成为具有特色、出好人才、多出人才的学校,主要看管理是否规范,要求是否严格。稷下学宫虽然强调自由的学风,但是在管理上一点也不含糊,教师的聘用和任命都是由当时齐国的最高统治者齐王通过考察来决定的,教师的待遇是严格按照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来确定的,学生的生活和学业修行有弟子规来约束,学宫日常活动由祭酒来主持等等。正是因为稷下学宫的规范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严格要求,才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人才。从稷下学宫的管理制度上看,确实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教师质量,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关键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高等学校的规章制度越来越细密,几乎每所大学有关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都能形成一本厚厚的册子,但是,这些规定是否抓住了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学校怎样才能制定出适应高等学校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这需要高等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之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高等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法律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任何主体都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高校的规章制度不能与法律相抵触。其次,制定的程序必须科学规范。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应公开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让规章制度所涉及的人员都能了解以便积极参与到程序制定中去。同时,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民主,例如实施听证会制度等,最大限度的动员师生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44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能够吸引到高质量的教师,是否能够稳定住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兴衰成败。稷下学宫的教师管理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第一,建立公平的人事分配制度。在稷下学宫,个学者能否成为稷下先生,能否享受比较高的待遇,一方面看科研的能力,另一方面看影响力(吸引的学生越多,说明影响力越大),与教师的年龄无关,与教师的政府职位无关,与教师的国籍无关,与教师的身家背景无关,这也就意味着对稷下先生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真才实学,这为我国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聘用制度上,“铁饭碗”的做法普遍存在;在教师职称评定上,排资论辈的现象严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严重;在分配制度上,平均主义依然存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因此,在高等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要牢牢树立以才取人的思想,遵循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在职称评定上,要兼顾科研和教学双重标准,克服论资排辈的现象;在分配制度上,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最大限度的鼓励教师积极创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建立动态的教师管理模式。稷下先生们自由来去动态管理模式,保证了稷下学宫的水平始终出于较高的状态,同时,也给稷下学宫的管理者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为先生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更有力地保障先生们的各种权利。可以说,在稷下学宫,教师水平和人才管理实现了良好的互动。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教师想要从一个学校跳槽到另一个学校,要通过层层关卡,困难重重,例如,有数据显示,高校知识分子中有30的人有流动的意向,然而仅有135的人流动成功0,而同耐,一些教学能力羞、,学术水平低的教师又无法从教师队伍中清除出去造成了人才浪费和压制人才的现象常有发生,1不利于学术思想的交流,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最终导致不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不要人为的设置障碍。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正确对待人才流动问题。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流动性更加明显,高等学校应正确看待人才流动问题,如果一所学校人才都想走,那就说明工作没有做好,应该对自身工作加以改进,而决不能仅仅通过扣户口、索要高额赔偿金等办法简单处理,正像一潭死水迟早会发臭一样,只有促进流动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第二,要建立促进人才流动的机制,在人事制度上要有所突破。比如,在引进人才上,要突破户口、编制等难题,打破框框,不怕用外人;同时加强考核制度的建设,对于不胜任岗位的人,要通过校内外的流动加以置换,从而达到优化教师结构的目的;第三,要建立人才流动服务体系,例如,建立网络计算机服务体系,及时提供人才流动信息,制定规章制度,保证人才流动的有序性等等。第三,建立待遇优厚的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稷下学宫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教师都采取了优厚的政策,稳定住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任教,使得稷下学宫能够长兴不衰,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平。目前,国家对高校教师的工资投入力度还是比较大的,社会上也形成了尊师重道的风气,但是,高校教师与公务员的收入(虽然按照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工资不得低于同级别公务员的工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高校教师与大型企业同级别员工的工资、不同地域高校教师之间待遇差距很大,同时,在高校中,行政官僚作风也屡见不鲜,教师的地位常常不及行政人员的地位高等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稳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着力解决。9结 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今天的反思,我们才能从中获益良多。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在那个挥戈铁马、战争频发的年代,有一个国君能看到知识的光辉;我们也不会忘记,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一群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唇枪舌战。稷下学宫虽然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是它所反射出的耀眼光芒,却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在它存在的百余年时间里,它所展现出来的博大胸襟和超前的意识,即使在今天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第一,人才。争夺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争夺已经从以资源为主转为了以人爿为主,我们如何面对加入世贸之后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稷下学宫吸引人才的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颇多。首先,齐国给予稷下先生“士大夫”称号,使其地位倍受尊崇。稷下先生们受此礼遇,当然也能更安心于在此著书立说,弘扬学道。建国后由于某些错误思想的指导,知识分子往往成为大部分运动的牺牲品,被灌以“臭老九”的称谓,因此我们今天对人才的定位常常低于应有的标准,这边高喊尊重人才,那边却不能重视人才,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知识分子很坚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然而,知识分子也很脆弱“士为知己者死”,因此,在人才争夺中,必须给予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尊重他们的聪明才智,尊重他们的人格。其次,齐国给予稷下先生们优厚的待遇,“为开第康庄之所,高门大屋尊祟之”。我们今日今时要想在人才的争夺战中取得先机,绝不能吝啬对人才的投资,给予人才应有的报酬是对人才价值的肯定,也是吸引人才的法宝。以高等学府为例,现在我们国内许多高校都意识到人才才是高校建设的基本,不少学校都纷纷着力引进博导、院士,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孟子曾经说过:“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o,对比起今天的大学,前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非常贴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第二,捍卫民族文化的问题。当今社会,在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个国家或民族所要竞争的不是武力多么显赫,而是争取在现在已经出现并且正在快速发展的全球文化中扩大自己所占的分额。有人从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形式上看,忧心忡忡:且不说西方享乐主义思潮的暗涌,日韩寒流也以汹汹之势扑面而来,外来文化的侵略正逐渐蚕食着原本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的阵地,因此,提出捍卫民族文化的问题。如何抵御这种文化侵袭呢?在笔者看来,稷下学宫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参考意见开放、争鸣、融合。清末闭关锁国的政策带来的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说明了,一味的封闭不可能捍卫得了民族文化。相反,只有开放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稷下学宫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产物,只有开放,才能了解别国的文化;只有了解,才能比较:只有在比较中争鸣,在争鸣中取长补短,才能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只有开放,才能让外国了解我们,只有开放,才能让中国走出去。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开放太多了,而是在开放中,我们还没有形成争鸣的氛围,学派的辩论争鸣,会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澄清对理论的理解,进一步自我了解,从而取他家之长补己之短,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得到百般锤炼。而没有争鸣,一味采取接纳的态度,容易丧失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损害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不利于我们国家发展的。我们相信当昔日稷下学宫数万师生参与期会的盛典重现时,民族文化的精华必定能够更加繁荣。第三,知识分子咨政、议政的问题。稷下先生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时政进行点评,为齐王出谋划策,这也是齐国建立稷下学宫的初衷。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也发现了兰德公司这样扮演着智囊团角色的机构。可是,类似的机构毕竟太少,知识分子虽然满怀参政热情,但是,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制度和机制还很不完善。虽然,全国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有知识分子的身影,但是代表名额有限,而且代表大会缺少质询和咨议制度:政协和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常常流于形式:全国还没有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决策咨询和信息反馈的系统和网络。所以,为知识分子提供的参政议政渠道还很不够,知识分子想参与到咨政、议政中去困难重重。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向稷下学宫学习,在我们的高等学府建设中也增加咨政、议政的职能,使知识分子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另一方面,也能使政府多一个渠道倾听民声,多一个助手提供科学的政策咨询,政府和知识分子达到双赢的局面。梁启超曾经说过:“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观其国文野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探讨中国传统的文化,必然要谈到百家争鸣。而为了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对稷下学宫的研究必不可少。作为一名教育史专业的学生,我对两千多年前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怀有强烈的敬意和好奇。在阅读了有限的资料后,我又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稷下学宫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产生,自然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本文正是试图以这种必然性为基础,寻找学宫建立能够给我们今天带来的启示。历史已经吹散了学宫留下的种种遗迹,但稷下学却依然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稷下学宫必将为我们所铭记。注释凼阱争谱写新世纪高等教育发胜新篇章陈争n任敦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凶E沫若I。批判书人民Hj版fI 1954年商说明:历史f。有曲个齐桓公。第一个足春秋时的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c前685年前643年枉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第二个是战国时的齐桓公,田姓名午。他的父亲发动政变取代姜氏,所以后人将此时的齐国称为棚齐。凼盐铁论论儒华夏出版社2005而左】予明国语齐语卜海古籍“版社197816)罗贳中三国演义十七同新世界出版社2005而凸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岛司马迁史记韩世家中华书局1959姆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华书局1959H战国策魏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垮垮拶圆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5韩非韩非子和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两盐铁论轻重华夏出版社2005U圆圆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孙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鹌秘徐干中论亡国【M】中华书局1985的苟况苟子正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召鹌够司马迁史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