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三).doc_第1页
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三).doc_第2页
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三).doc_第3页
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三).doc_第4页
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皇五帝时代年表(三)商朝17世(31王)503年公元前1618年-公元前1116年,公元前1520年统一川陕.(商本东夷部落,逐渐发展,至汤时已相当强大,见夏碟残暴不仁,又屡劝无效,遂率天下诸侯克夏都阳城,碟死,立国四百年的夏亡。商有诸侯三千。商中期盘庚为避水患七迁都城,至殷即朝歌止,商朝中兴。商王武丁为商后期颇有作为的君主,善于用兵,一次出兵即达28000余人。其妻妇好为巾帼英雄,善于征战。后商末纣王命侯喜征讨东方徐夷,胜之。但同时朝歌沦陷 ,纣王自焚,商亡。侯喜不愿降周,遂率部10万与百姓15万东渡美洲,建立发展了殷地安文明。商另一部纣王弟箕子亦不食周禄率部分商遗民北迁今朝鲜半岛立国,被周武王封为朝鲜国王,向周进贡。)。商(公元前1618年-公元前1046年)帝序 帝号 在位年数 称帝开始年限 称帝结束年限1 成汤 30 公元前1618年 公元前1588年2 外丙 2 公元前1588年 公元前1586年3 仲壬 4 公元前1586年 公元前1582年4 太甲 12 公元前1582年 公元前1570年5 沃丁 29 公元前1570年 公元前1541年6 太庚 25 公元前1541年 公元前1516年7 小甲 17 公元前1516年 公元前1499年8 雍己 13 公元前1499年 公元前1486年9 太戊 75 公元前1486年 公元前1411年10 仲丁 11 公元前1411年 公元前1400年11 外壬 15 公元前1400年 公元前1385年12 河亶甲 9 公元前1385年 公元前1376年13 祖乙 19 公元前1376年 公元前1357年14 祖辛 16 公元前1357年 公元前1341年15 沃甲 5 公元前1341年 公元前1336年16 祖丁 9 公元前1336年 公元前1327年17 南庚 6 公元前1327年 公元前1321年18 阳甲 21 公元前1321年 公元前1301年19 盘庚 28 公元前1300年 公元前1273年20 小辛 3 公元前1272年 公元前1270年21 小乙 10 公元前1269年 公元前1260年22 武丁 59 公元前1259年 公元前1201年23 祖庚 10 公元前1200年 公元前1190年24 祖甲 33 公元前1189年 公元前1157年25 廪辛 33 公元前1156年 公元前1153年26 康丁 8 公元前1152年 公元前1145年27 武乙 32 公元前1144年 公元前1110年28 文丁 11 公元前1109年 公元前1097年29 帝乙 20 公元前1096年 公元前1076年30 帝辛(纣王) 30 公元前1075年 公元前1046年注:1.帝辛(即纣王)在位年限尚有争议.夏商周断代考古持30年之说.台湾历史学家董作宾依甲骨文考证认为应为52年.2.董作宾殷历谱纣王51个甲骨文纪年:“纣王十三年,又闰六月,前后闰月皆为大。 纣王卅二年,前五月小,后二月大。纣王十六年,前二月大,后二月小。 纣王三十五年,前二月小,后二月大。纣王十九年,前二月小,后二月大。 纣王三十七年,前十月大,后十月小。纣王廿一年,前七月小,后七月大。 纣王四十八年,前八月大,后八月小。纣王廿五年,前六月大,后六月小。 纣王五 十年,前五月大,后五月小。“纣王廿六年,前十二月大,后十二月小。 纣王五十一年,太史奔周,王不告朔。纣王廿九年,前八月小,后八月大。 纣王五十二年,武王伐纣,岁在辛未。五十三年。纣死商亡,改朝换代。3.另据竹书纪年载::“纣王52年12月庚寅日,周始伐殷。”4.纣王年限五十二年有资料显示有可能是帝乙,帝辛相加之误.此说尚待考证.5.盘庚即位于1300年,于1298迁都于殷.燧人氏为古羌戎的一支,祖居昆仑山,古羌戎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在公元前二万八千年至一万年之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最冷期,原在青藏高原游牧渔猎的古羌戎族从昆仑山下移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游牧于弱水、黑水、丹水、合黎山、龙首山(又名群玉山)至天祝、古浪之间。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八千年间,中国河套地区发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这一带的古羌戎部落损失惨重。洪水退后,大约在公元前八千零五百年至八千零二百年间。燧人氏的一个主要支系弇兹氏自祁连山开始东迁。这时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古人,已由渔猎、游牧时期转入半农半牧、火灶、火食时期。后来又逐渐东迁至甘肃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的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历河流域人口得到大发展,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盘瓠氏、华氏、胥氏、赫胥氏、华胥氏、雷泽氏、仇夷氏、婼氏也都在这带化育。燧人氏又名燧家氏,是人工取火、用火、从渔猎游牧走向半农、半牧的前期时代的氏族,其代表氏族是弇兹氏,其次是盘瓠氏,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所以也可称为前伏羲时代。燧人氏不仅用人工取火、还发明了用大山榑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根据河图、洛书制定的以右枢(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星象历,还发明了结绳记事,搓绳的妇女名织女,第一位织女就是弇兹圣母,初创八索准绳、圭表记历。河图洛书测天图由今凉山彝族(燧人氏遗裔)所继承,他们把测天者叫做支格阿尔,说他有主日月的两个妻子,可能是少昊(测天图)的彝称。少昊能行太昊之法,则(测)河图洛书,必是继承了燧人氏的榑木大山纪历(河图)和洛书星象纪历法。燧明国的燧人氏以鸮鸟为图腾,族名弇兹其母系下传的姓为妘、始、姒、其居地为台、邰、有邰。以畜牧、渔晕 鳌圆亻嵛 裂蛉 耘嗟氖卟恕瞎 ?ldquo;瓜”“瓠”,谷物为“菜”(青梨、燕麦),所依之山为峻为“崦嵫”;所居之水为妘、浚。以火纪。火,日也。其后的一支在殷周时称“猃狁”。燧人氏是炎帝的祖先,也是诸羌戎族的共同祖先。史称炎帝为连山氏,即指燧人氏原住祁连山。古昆仑山又名方山,日月山,即观测日月之山,昆仑山上立天柱以观天故名柱州。这里的天文世家又名魁隗氏。这个庞大的氏族以后一直延伸到河南的大隗山(具茨山)一带。兖州,即其裔族在中原的集聚地。上古时代的结绳,现在尚无实物发现,但在象形文字中确有大小篆的结绳文字。伏羲以前。燧人氏时期已经过了二千多年,如再上溯,还可追到五万年前。盘瓠氏是燧人氏的一支,当时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是以“葫芦”为主要粮食,并最早发现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古代莱又名华,是种莱的氏族,又叫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瓶”,为“壶”,用以盛水;自蒂上下截半,为葫芦罐,或上段为盖覆之以扣如“盖天”;下段为“盆”,为“碗”,为“钵”,为“盘”,因而名盘瓠、槃瓠。后来,有了陶器的发明,其各种形状皆源于瓠器。个字形穹顶草棚园形壁土屋以及亭形的昌高屋,都源于对葫芦的启发,这是盘瓠氏的发明,所以盘瓠时期又称作葫芦时期,已有蓋天宇宙观并有坛台竖表的天文观测建筑。这时的盘古又名盘固,河西走廊的肃南裕固,天祝古浪,六盘山的固原,固关的固与古,应是盘古氏葫芦天时代的早期居地。固、古又称“胡”。其后盘匏氏东迁陕西泾阳、黄河壶口、灵宝故县盘固,汾水下游的垣曲县丘、济源王屋盘古山,河南濮阳壶子口,桐柏泌阳盘古山,山东东平瓠山各地。在公元前四五一五四五一0年前后,参与了炎蚩与黄帝的战争是炎、蚩联军的成员,失败后即成败瓜(在星象上有瓠瓜、败瓜之名)。盘瓠氏实为燧人的一支,并非开天地之英雄。伏羲(风姓)时期(公元前7724-5008年)公元一万年前,燧人氏自康、青、藏高原分南北两路东迁,总称为燧人伏羲集团。南路主要是黑虎支,北路是牛羊支和白虎支。其中南路发展为古苗蛮集团,北路发展为燧人伏羲羌戎集团。由青海、甘肃东下的羌支中的一个氏族集团首先发明舍饲牲畜和栽培牧草,并培植莱麦(野生青稞),这就是伏羲氏。后来北路所传的伏羲氏,只把羌族牧业发展到陕西黄土高原一带;中原伏羲把舍饲畜牧,熟食炮牧,栽培并改良莱麦带到中原。伏羲时代是指伏羲氏和女娲氏作为氏族首领个人与氏族群体,所创的舍饲、半牧、半农的大山扶木圭表八卦纪历的上古文化时代。这个时代既包括伏羲氏、女娲氏的父母双亲系统氏族群体;又包括伏羲氏、女娲氏氏族群体与伏羲、女娲在不同阶段,不同生活区域继承伏羲、女娲发明的后世裔民;也包括接受并传播伏羲、女娲文明的氏族的裔民,所以大约前后延续二千七百到三千年。赫胥氏或华胥氏、雷泽氏是伏羲氏的祖先氏族。路史?太昊纪:“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昵)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铨之,意有所动,因生伏羲。”长沙战国楚帛书,开篇,第一节大意说(不是原文):太古时风兖(包)(戏),出生于大迹雷泽氏,居住在母亲华胥氏居地雎(音沮)州渚,以佃以渔,是时四时无度,治世耕稼,无所依从。风兖是姓,雎州之渚即沇(允州)之渚。伏羲是名。当时母系下传,子女从母系,所以姓风兖或风,又因伏羲是华胥与雷泽氏之子,从父系称伏羲。实际是伏羲的母亲是风兖部落的一个精明能干的女首领,居于华胥之渚(今甘肃华亭,华池,合水一带的河边),被称为华胥氏。她和她亲族叔嫟领着族众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盛的雷泽(现甘肃天祝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在成县仇夷山生下伏羲,然后伏羲随母又回到华胥氏的发祥地华亭华池一带。因为是以游牧为生,华胥氏居地经常有变化最后才在今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定居下来,并长大成人,立圭表纪历,从此纪历兴起,因之这个地方又叫成纪,当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湾”。他的母亲后来仍然在雷泽氏那里定居,仍用华胥氏之名,后来华胥的族裔东迁,推广莱麦种植,因而东夷地区有了莱夷这个族称。伏羲、女娲在传说中是兄妹婚,并且都是风姓。史记?补三皇本纪说女娲本是伏羲妇,代伏牺立,号女希氏,世世祀为臬禖。帛书说:女娲是虘(举干)氏之子与伏羲不是同一氏族。女娲帛书作女(音施),读作“析”、“希”亦为风姓。虘是虎与且的合婚族的族称读举,又称“(女虘)”、“(虘又),发祥于河南辉县古沮水,至殷时虘周国尚存。虘氏又是虘与的合婚族,故女娲是虎族与鸟族之子裔。伏羲的父亲叫雷公,母亲叫华胥,女娲小于伏羲十五岁,都是两个氏族的第四代。伏羲女娲合婚后,伏羲女娲氏族形成。伏羲以木德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称皇,伏羲去世后,女娲代立,称女(羲)。帛书简述了伏羲,女娲氏族的形成及历史贡献:伏羲生有四子重,该、修、熙、或羲、和、重、黎。伏羲命四子去四个不同方位测天,各自提出自己的数据来制定历法,经过一千多年才完成上元太初历并颁布实行。后来遭遇洪水,原来的观测系统受到破坏,伏羲族离开昆仑山命四子后裔重新校正已经偏移的天道运行系统,重新在新迁地区建立天地之中确立五方五行集合式的新的观测中心。公元五千年前炎帝代伏羲,仍命伏羲四子后裔继续掌管观天工作,奠定了日、月、星三天观测基础,四极,观地基础、积累了不少观测知识。是时,中心在华山、太行山一带。帝俊(少昊)时,恢复了上元初历,是时伏羲氏在山东,代表氏族是少昊。共工时,才确立了十日一旬的四季(四时)纪历法并确立了四年置闰法。伏羲是一个以虎、龙、蛇、羊、犬、蛾为图腾的复合图腾氏族部落集团。现今的彝族以黑虎母虎为其祖先。宗伏羲。嫟与婼是女系下传姓,来源于桑若。桑若在上古东夷人称桑、扶桑、穹桑;中原河洛(雒)地区称建木、扶木、婼木、表木;西羌称若木、榑木、榆木;北狄称扶余等。嫟叔属于以桑蚕经济为特色的氏族,华胥氏是这个氏族的子支,华胥与嫟叔结伴行于雷泽,除了寻找牧草莱麦之外,还有寻找宜于蚕桑之地的目的。禹贡:上古济水、河水、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雷夏泽、雍水、沮水和古沇丹河地区盛桑蚕。因此称为穹桑之地,是叔嫟和华胥所寻找的理想之地。后来的“莱夷”因此得名。伏羲继承祖业,大力发展牧业和农耕文化。(注:此时的伏羲已是东迁后的伏羲,不是在榆中或成纪时的伏羲)牧羊和蚕桑治丝,正是伏羲时期的重大贡献。羲字是羊、蚕娥、女*的合体字,“婼戏”二字,一是说他们的女始祖母(高禖)是女娲(女*),二是说戏的戈,是蛾(希)的简化。“伏羲化蚕”不是化为蚕。是指野生蚕驯化成为家蚕。“伏羲作八封”。传说伏羲于公元前七七零九年获白龟,观河洛交汇悟太极原理,作太极图。视龟甲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边甲二十四,背园腹方,四足撑天地,遂明大道,推衍出八卦,重复为六十四卦。用以观天、计数、卜筮,它的重大作用可参阅刘尧汉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元前七七二一年,伏羲于甘肃榆中代燧人氏称帝,号罗奉、史称“人皇”。尊始祖雷泽氏为雷明王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立巫政管理制度,始有官职分部、以共工氏为上相;以居龙氏(又名地龙氏)治屋庐,营建筑;以薮(叟)魁氏为水龙氏,导洪水、滋林木;阴康氏为土龙氏(又名中官黄龙氏)治田里,主农田与放牧;混沌氏(又名混纯氏)为降龙氏,驱民害;昊英氏为潜龙氏造甲历;朱襄氏(又名朱象氏,子襄氏)为飞龙氏,造书契统巫师,军师以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兼理左监,昊英氏兼右监,共工氏总管祭天权。其他还有春官青龙氏,夏官赤龙氏,秋官白龙氏,(又名骊连氏),冬官黑龙氏,中官阴康氏为黄龙氏等部门。公元前七七零四年伏羲卒于桐柏鸡公山。女娲代立,时年五十二岁。伏羲二世,三世皆听命女娲,女娲死后葬风陵渡。说伏羲女娲是中华各族的共祖,并不是神话。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宫内端坐着一位比真人大三倍的女娲娘娘,两边是龙凤巨型陶塑,四周坐满站满最小也与真人大小一样的女神,她们可能是历代黄帝少昊颛顼等氏族的母系祖先。她和她的女儿们(羲和、昌意、有跃、任姒、附宝、嫫母、女节、彤鱼、方雷)坐在“女娲之肠”这长长的一横中央,不就是山海经中说的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吗。在此之前,伏羲女娲为避洪水已从榆中迁麦积山、太白山,再迁陈仓,又沿秦岭迁骊山,华山。公元前七七一三年伏羲都于此,女娲居栗家原,枣香河叉台地,设芦台以祀洪水。后又迁王屋山,时值日全食,月全食,天地黑暗,万民恐惧。女娲登王屋峰顶,设坛祭天,等日月之蚀解除,天光重现,民众欢腾,遂有炼石补天之传说。洪水退后,女娲于王屋山下,重建风城,再立大风雨表,天柱复生,四极重立,於于又有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水(是一种巫术)之传说。公元前七七一九年,不周山忽遭大风雨,观天的大风雨表被毁,倾向东南。面对这场天灾,骊连氏(时任祁连山西表总管),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不应再任上相。女娲听信骊连氏所言,决定由骊连氏任上相。共工不服,不交出祭天权,聚族众守山,坚守表木天柱。骊连氏也率众攻山,两族在不周山争战,决战中撞毁了天柱,女娲怒,逐共工康回(虺)于祁连,共工含愤而去,族众不离,骊连也难以进驻,骊连建议迁榜罗,伏羲同意迁榜罗,重立天表。共工于公元前七六八七年或七六九零年卒于祁连山,於是遂有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传说。不周山位于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是一座三面环山,东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伏羲又名太皇、泰皇,是因泰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封禅之地。管仲封禅书说:古易姓而王封泰山的有七十二家。伏羲东迁泰山地区成为东夷人的至上首领。后世又在泰山封禅,后人遂尊伏羲为泰皇。伏羲氏不仅教民栽培改良菜、化蚕、作结绳记事,作网罟,以佃以渔,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有“筮”卜、教民以“猎”,初置“元日”“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等等,功不可没。伏羲并不是太昊,太昊是伏羲第四世。少昊是伏羲第六世。伏羲与女娲是世代联姻的两个氏族,绵延三千八百多年,共一百五十三代,此后即与外族同化。其中纯伏羲、女娲血缘下传二十三帝;伏羲女娲大氏族(包括外母,外父血缘)共传七十七帝(含二十三帝)。传说伏羲“人皇九首”,实为伏羲东迁后有九大胞族,被称为“九风”,“九英”,“九凤”“九首人面鸟身”。居地在“九河”(即徒骇河,马颊河等河,俱在济水附近,东流入海)。也就是阳夷,莱夷,羽夷,风夷的世居地。“皇”本是人与太阳合一字,此字亦作“昊”“皋”。羲炎集团(同族异系)以“皇”或“后”为至上君长。东夷人自称为“人”故伏羲又被称为“人皇”。今山东半岛篷莱(风莱)、莱阳、莱芜、徂莱、俱是古莱夷聚居地。华胥履大迹生伏羲图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伊查潘遗址中被发现(属于普鲁托玛雅文化),是公元前四百年的玉圭遗物,共三件。圭片上,有太昊像、雷神像及其祖先图腾巨鳄。太昊白发白须,双臂平伸与葫芦身成十字形,身生双翅,名(麥鸟)鹩鸟(太皞鸟)又称雷鸟是一种猛禽,被美洲土著认为共同祖先。太昊象与巨鳄叠合成为人首合一的人形兽,就是雷泽氏。太昊生于山东泰安,公元前七五六六或七五六九年称帝,都山东汶上,是第四代伏羲,在位四十二年,故称太昊伏羲。妻子是第五代女娲。太昊时没有洪水发生,主要生活区域在山东半岛的东部山地。是时,渤海、黄海水位不高,山东半岛东部大陆架尚未完全淹没。因此有太昊所司之地“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里,太昊句芒所司者二万二千里”的传说淮南子、时则篇。太昊除继承八卦历法外,主要成就有:进行农田改革,放水浇田。史称“畎田”(音犬有沟洫之田)。太昊发明的畎田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被周边氏族尊为“畎夷”(畎夷在商、周时期回迁甘肃,在榆中辛甸地区得到大发展,与共工氏融合,并南下川、滇、黔)。另外,改木制天表柱为石质天表柱名石晷。又发明草编蓑衣适多雨天气。畎夷的后裔分支最著者有任,宿、须句和颛臾,都在山东济宁,东平、费县一带。太昊佐臣为句芒,又作勾芒。作罗捕鸟减轻农害,其先为葛天氏,伏羲时任苍龙青官之职,作歌八阕以志其自西向东创业史绩: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四曰奋五谷?五曰谨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万物知极,深得信赖,被任为天柱总官,升为上相,如第一代伏羲时的上相共工氏康回。又任命重为句芒,以该为蓐收,以修、熙为玄冥,分管东、南,西、北四方测天工作。重、该、熙、修为太昊四子,少昊之叔。羲和是连称,羲即伏羲本族子孙,和即女娲氏本族子孙,和即女娲氏本族子孙。羲和连称意为其共主为伏羲,女娲。羲氏、和氏历来为掌管天地四时之官。第一代少昊号金天氏,是第六代伏羲。生于山东曲阜。他的父亲是金星氏之子,发明了金星历,少昊作了系统补充,所以称金星氏。能行太昊之法又叫少昊伏羲,发展了八卦历,作十月太阳历。有二妻一名羲和主日;一名常羲主月。少昊母亲皇娥,女娲之后裔,名书戚,掌书契戊规,因名。少昊后为冲帝(入赘)进入伏羲氏族。伏羲氏族母亲当政,书戚亦是钺、戚、威、娀之迥一字,故少昊为威姓、戚姓。在位十六年,都曲阜。少昊又名鸷,因登位时,凤鸟适至,故名。因生于穹桑之浦,又名穹桑氏,又名俊,以鸟纪官,以鸟为名,传为百鸟之王。少昊后迁荷泽与羲和常羲共建少昊之国,仍用重、该、修、熙后裔为掌天地四时之官。第一代少昊死后葬云阳山。裔子世代绵延,历炎帝神农,黄帝时期皆袭少昊之号。史称“少昊之世”。至蚩尤,夸父联军与黄帝争战失败后,被黄帝迁其族之一部于西方,使另一部少昊清统领东夷诸部,遂先有三苗九黎复太昊伏羲之德,而后又有颛顼用重黎进行历法巫政改革之史事。少昊氏首创青莲岗大汶口庙底沟文化。少昊本是东方百鸟之王的大国,后又传说为西方之天帝与蓐收共司“西方之极”万二千里,山海经?西次三经甚至传说降为西方长留山司反景(日西入则反景东照)之神。以上传说并非分歧无定,实际是反映了黄帝迁少昊氏一部于西方之历史事实。伏羲时代前后延续二千六百多年(公元前七七二四5100),其中纯血缘伏羲共二十三代,大伏羲共七十七代。第二十三代纯伏羲(七十七代大伏羲)都宛丘,在此之前,第二十一代纯伏羲从舞阳贾湖迁宛丘。女娲去世后,称帝的分别是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迁巢湖)、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氏,皆袭伏羲氏之号。第九代纯血缘伏羲名羲(音昊),生于洛川,在临潼与骊山之间创文字符号,史称文载星。第十一代纯血缘伏羲与十八代伏羲(大伏羲),建都河南舞阳贾湖。共传五十七代,前后一千八百年。中间因洪水迁都沁阳,因干旱迁遂平。一九八七年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与安阳段墟甲骨文字无异,是知在公元前五千年至七千年间已有典藉记载。伏羲、昊英、朱襄(象)、羲、勾芒等造书契、故大典氏、少典氏之名并非传说。遗址中还发现墓主人手持义形器(牙璋)和白龟甲、有八人各有八个龟甲内装小石子,这种现象同样见于大汶口少昊文化,形成一个龟卜筮文化图。第十九代纯血缘伏羲和第七十三大伏羲在贾湖完成了上元太初历,在节芒(伏旻)帝时颁布,后归入炎帝系成为炎帝历法。在淮阳宛丘西有西华妇娲城,建在“一溜十八岗”上,是女娲后裔在公元前七千一百年营建,是天母女娲的王都,春秋战国时期,女娲后人还埋入许多“祭物”,祭奠女娲,又名“思都岗”。女娲后人世居汝水、涡水流域。有巢氏,混沌氏是伏羲时代的两个帝王。有巢氏先都舞阳后迁巢湖,混沌氏都舞阳。云南沦源岩画有巢居图当是上古原型巢居之再现。或其完善之造形。炎帝、神农、(姜姓)蚩尤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四五一三年)公元前五千四百年左右,黄河下游发生海浸,海平面上升十米左右,向西直达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被淹,山东半岛成为海中孤岛,太湖、高邮湖、洪泽湖等地沦为海洋。这次海浸带来空前灾难。华北地区面临大海的伏羲太昊少昊东夷民族被迫南迁,西迁,北迁至山地。伏羲大氏族整体渐渐衰落。留居山东、河南丘陵地带的东夷土著,在多水地区分割成东九夷:人夷、鸟夷、风夷、阳夷、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岛夷等。后又逐渐发展为三苗,九黎族团,以人方的风姓攸族为核心以蚩尤为最高君长,以泰山、九山、苗山为聚居区,发明了文字、冶金术、营建城寨等。最先在东夷地区建立国家,创造了上古时代亚洲东部最辉煌的金玉并用文明。燧人赫胥伏羲氏仍然留在古昆仑山、祁连山、赤水、不周山和甘肃秦安大地湾一带的裔民少典氏、有硚氏等氏族,在公元前五千年前后,由于同样原因(西部山地洪水泛滥大地湾变为大湖),也离开了大地湾老官台地区,而南迁徙到秦岭常羊山(常阳山)重新建立了观天祭祀中心。并在这一地区繁衍了炎帝氏族和黄帝氏族,创造了继大地湾文化之后的仰韶文化,与彤鱼氏、方雷氏、西陵氏、天鼋氏、嫫母氏、鹿氏、雷氏等氏族共同创造了陕、甘、青、阴山黄河河套,泾渭平原西羌戎狄文化,同样发明了文字、彩陶、营建居邑城池、天文观测中心、制历授时,农耕,弘扬八封太阳历天文学,率先进入彩陶礼器时代,创造了亚洲中部,中国西部最辉煌的上古文明。西羌族团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天鼋氏;东夷族团的始祖是太昊少昊氏、蚩尤氏。这四个支族的共同祖先是燧人华胥伏羲女娲氏。是同宗共祖的双胞族,各自继承了燧人伏羲族团的文明成就,创造了上古时期自燧伏羲之后的东西方第二次文化颠峰。伏羲女娲造人烟的传说,在这里找到了它的历史真实。伏羲时代创造了天文观测系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掌握、传播这个系统的人群巫觋集团。女为巫,男为觋(音西)。巫觋的任务是观测、记录、历算天人交通,她(他)们是柱下史,记录观测演算的结果,形成文献,就有了典藉,他们是专门的典籍史官,是脱离生产的氏族法老,贵族,世代相袭。故把男觋集团叫有典氏,女巫叫有硚氏。典,未有布帛纸张以前,书于竹筒,刻于龟甲或牛羊骨,凿于石、刻于木然后置几架上,以示其为经、为法、为则、为教律。所以商代甲骨文典字从册从丌(音基),册,表示一条条竹简用绳索连缀。古文典,或又作但是最早的典,是立在方坛上方的主表工。巫、觋柱下史官始于共工。太昊生咸鸟(氏),咸鸟(氏)即巫咸。巫觋从太昊时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专职的观天,测天的氏族群体。有硚氏为蛇虎图徽氏族。是甘、陕、川地区的伏羲太昊裔民的女巫集团。少典为有熊国君,所谓熊、实为熊(音难)之讹误,熊是鼋、鳖龟类,又称三足鳖。鲧死之后化为熊证实了这一点。龟氏为“帝”,则为“帝”龟。二字合文作“竜”(音龙)。于是“熊”“龙”便相混淆。少典的主图腾是龟、鼋类,是长于观天象的氏族。“帝”实为观天之立竿,只有掌天竿(帝)的氏族或首领,才能称为“帝”。因此龟氏少典又称为竜”,竜字上下分开就是黄帝”或帝龟。因此,少典氏是鼋熊,与龙(鳄)两氏族联姻所生。少典有熊氏后由黄帝继承。大典、少典有硚氏裔族主要有炎帝族,神农族、天鼋族(轩辕族)、黄帝族。国语.晋语四.文公说:昔少典娶有硚氏,名附宝,生黄帝、炎帝,成而异德。故黄帝姬姓,炎帝姜姓。二帝用师以相济(挤),异德之故也。实际是炎帝、黄帝非同父同母兄弟,而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是少典与附宝所生,炎帝是少典与任姒所生。附宝、任姒均为有硚氏女。少典与任姒生炎帝地在陕西南部华阳常阳(羊)山,此时的炎帝属魁隗氏,仍处于半农半牧时期。畜马,故名大隗、畜羊而姜姓,所居之地名郯、所居之水为姜水、洋水、所种之谷物仍是菜。少典与女登所生之炎帝烈山氏,地在河南伊川大莘九龙沟,炎帝烈山氏时期已能植五谷粟稷。魁隗氏与烈山氏也是同父异母兄弟,炎帝魁隗氏或是连山氏时期与考古学的陕、甘、青地区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相对应。连山氏聚居在甘、青祁连山不周山一带;魁隗氏聚居在贺兰山、渭水、泾水流域。至大隗氏时已迁徙到华山,河南新郑地区,后迁山东曲阜为大庭氏(大葟氏),于泰山封祥。磁山斐李岗大河村文化是其文化,先后建都常羊山、陈仓、陈留、曲阜(穹桑)。炎帝氏族烈山氏(釐山氏)时代,已进入以华北为中心的南洛水、伊水、共水、汝水、太行山南麓,豫北地区。今河南伊川县大莘店(平等村)西有九龙沟,各有泉水成九淖,汇于潬渚,渚在原上,方十里,饶鱼蟹。九龙沟状如九条火蛇,自潬堵上腾,如烈焰之势,中央一沟名龙头沟,名长水(常水)。九龙沟壁上有石龙全长七十多米,高九米五,头西身东,尾藏匿于山中,头、须、牙、眼、爪、翅、鳞俱全,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张口长舌居中,印吻、吻前双须前伸上昂,下颌平,眉上龙颜,顶生双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龙头平展仰起,龙颈向后复向下弯曲,又平与腹相连,龙背生巨翅,龙爪从龙胸向前伸出于颌下,落爪于地,通体连贯,三波九折,宛若腾云驾雾,为名符其实的“神龙首”。石龙以东有山,铁红色基岩裸露,若烈火烧过,宛如“烈山”。此山为厘山山尾。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硚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女登、登者、龙之谓也,金文中有“女登氏”徽铭,以女、禾、壴九(虫、蛇)复合而成。其九环绕禾,壴而组合,显然是表示女登为有壴氏之苗裔。“九”表示蛇系下传。“登”为双后奉壴鼓形,鼓在上古是龙图腾鼍图腾的置变互假方式,表示为鼍皮所蒙上之鼓,所示为龙。鼓的本字为壴,金文中有大量的壴字,又有头戴壴的侧立式人形,为有登氏的图腾像,就是有登氏壴,壴首人身像。女登本是龙氏族之女,被尊为烈山氏先*,以女(登)与羊(常羊)复合而为姜,复有姜水、羊水、与伏羲时代,魁隗时代的羊与人复合为姜,羌不同,姜为羊与女祖的复合像,带有神圣性,为氏族称;羌为族团人员像,带有世俗性。女登氏族徽中的禾,是指这个氏族长于种禾谷,稼穑。炎帝继承女登氏植谷术,在今灵宝三百里桃林塞的“夸父”以东的共谷,共水之东有名谷山(山上多谷,山下多桑)推广植谷技术。以后,炎帝氏族在华山、王屋山、太行山南麓又分出神农氏族,这一支在鲁西,豫北发展起来,又东迁曲阜,封禅泰山。炎帝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心宿二),夏官为鹑火(萤惑),秋官为西火(参觜)冬官为北火(辰),中官为中火(太一极星)为五正。有连山建木之典,有扶莱之乐,有丰年之咏,以荐釐莱,谢上天之赐,承伏羲建天竿,移于平旷塬坝,名柱。置危屋(高屋)华盖,封坛设环,勾股历算,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至烈山氏畲耕,植禾植谷,植粟稷而有农正。之后,烈山氏,神农氏两氏并存,俱在中州,各有代系,炎帝自炎帝,神农自神农。其先炎帝氏族子裔,分封立氏,别为二部:红蛇部祝融,居钟山;黑蛇部共工,居不周山。二部司天司地。炎帝以赤松子为勾股,以宁封为陶正,以共工为木正,水正,工正,以祝融为火正,在北为祝阴,在南为祝融。祝融取摇山之榇(衬)作琴,能导致五色凤凰舞于庭中,因名宝琴。后来生太子长琴居摇山,始作乐风。一曰皇来,二曰鸾来,三曰凤来。以后祝融与共工争为帝,祝融夺江水共工之地,共工子术器又败祝融,收复失地。炎帝族内乱,烈山氏之子柱其后裔临隗代炎帝号,七传至榆罔,史称神农氏。后来神农衰,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诸炎帝族皆在华山、太行、王屋承袭炎帝魁隗氏,大葟氏之号,却不能行天子之实,及至东夷少昊蚩尤兵起,天鼋氏南下,战败。少昊白虎部西迁,黄帝任少昊清统领东夷九黎三苗旧部;夸父西退,祝融,榆罔南下,越秦岭,过淮汉入云梦,处长江,而有祝融八姓,世代繁衍;后土为轩辕司徙,共工在中原治水,皆功垂青史,代不绝人。炎帝氏族文献谱系,以山海径记载最详备:“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天)天)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洱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大荒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深饮,饮于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自炎帝至夸父共传九世,承袭关系明确。但这种“承袭”和“世”,不是父亲子相传的世系关系,而是母系时代的代系关系。就是说这“九世”,是各自作为一个民族群体,与炎帝系统中作为领袖氏族的时代标志。例如:少典氏与有硚氏女登生炎帝;炎帝与听(讠天)生炎居,但炎居生节并而下,不再明确父母亦未指明性别。由是可知炎帝、听(讠天)、炎居、节并、戏器,祝融都是氏族名。炎帝得名,应是嫁于赤水之子听(讠天)的缘故。是嫁到赤水氏而后又被推举为氏族首领的。这个“炎帝”义为赤水之帝,不是他原来的名字。炎居除继承炎帝,听、判断日咎阴阳气息变化的德政外,又在丘墟上立石圭“古”,因名居。其居地为“居炎海”,后来讹作“居延海”。其他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的名字均有明确的解释。炎帝有少女、名女娃、居发鸠山上,其上多柘木,浊漳水出,东流注入黄河。山中有鸟,文首、白喙、赤足、自名为“精卫”,传说是女娃精魂所化。是时太行东麓是海岸,女娃游而溺水,不返。精卫常御西山木石以堙东海,故有精卫填海之传说,“精卫”又名“冤雀”、“帝女雀”“志鸟”。炎帝之孙,名曰灵恝(价)灵恝生互(氐)人。氐人国在建木西,能上下于天、人面鱼身,无足(山海经、大荒西经、海内南经)。氐人氏(鱼图腾)继承炎帝氏以建木为表,通天达地。制历,是彤鱼氏之后。炎帝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生鼓、延始为钟,为乐风。(山海经?海内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面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有谓烛龙(山海经,大荒北经)。烛龙是炎帝氏红蛇部祝融。祝融与重,合称重黎。司重,章,童建木、立建木之地名“章尾山”。“钟山之神,又名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意为氏族分布有千里之广)。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山海经、海外北经),是司昼夜冬夏历法的氏族。”炎帝氏族徽铭见于仰韶文化图为踆鸟太阳纹之形状。炎帝氏族谱系“红崖丹书”,早在明清时期就在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晒甲山西崖山被发现,并由王大有先生破译。“丹书”是由四川邛崃,珙县进入贵州的共工氏后裔书写的共工氏族谱。“丹书”使用的文字,系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至一千年间的上古字,属于古陶纹,青铜器图腾徽铭铭文(与公元前七千年的贾湖甲骨文同)。布衣族又称“仲家”。苗族布依族常共居,祖先原是一个,皆为炎帝共工之裔。“红崖丹书”,记载了炎帝系族谱和各时代的主要社会发明,证实山海经所载炎帝世系可靠无误,证实易载炎帝世世代代为天文科学家,历法学家、是信史。炎帝氏族以火德王,主要成就有:1.发展燧人氏人工取火文明;2.火种传天下;3.制太阳历;4.发现太阳黑子;名日鸟、三足踆鸟。作日载鸟飞行之状。或日在鸟上,或鸟在日中,5.制荧惑火星历;6.发明火耕,烈山而耕,放火烧荒,火耕点种,以草木灰为肥料,烧而种,种而休,以休耕养地,故名烈山;烧陶制器创造彩陶礼器文明;作陶冶金斧,百工是生。以陶为范,冶铜铸犁,融石为琉璃,因有陶工(宁封时为炎帝陶正),画工,火工、铸工,矿工、司天司地之工,故百工始于共工;9.火俗、炎帝氏族贵红,尚黑,行火葬、炎帝又名赤帝,其佐为祝融,死托祀于南方炎火之地,为火德之帝,号天帝赤熛怒,岁名过奋若。炎帝魁隗氏时代就已经进入依柱而居的柱居时代。在居民区的中心广场和城堡王宫均立有观天的天竿叫柱,住在木柱下的居民叫住又名驻。当时居民住的房屋是在圆形地坑上建盖起的圆形尖顶屋,中间有主柱,四周竖许多小柱,覆草为顶棚,编草或树枝为围墙,中柱下设火塘,中柱直伸出顶棚的叫“仙人柱”又名“天梯”“通天柱”。顶端或立相凤鸟,或饰氏族标志,火塘永不熄灭,氏族成员围中柱火塘而食而居。中心广场设有氏族会堂或总社将记事结绳逐日悬挂中柱上,到了有契刻策典时,便陈放在中柱旁供桌或几案上,由氏族长老,祭司、柱下史掌管,氏族祭祀会掌,是氏族的天主,祖先神主、图腾柱、刻柱之集中地。这种蒙古包样式的住屋与蒙古包不同的地方是一半建在圆坑上。不是直接建盖在地面上的(见仰韶文化半坡、临潼姜寨居民遗址)。氏族首领往往在中心广场设立大木柱标志氏族会议召集地,表柱是权力的象征。以后各氏族、胞族、部落联盟,在自己的生产活动区皆有这样的祭祀和观天测地中心,从而形成权力的等级制度。内蒙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中的帐篷村落,和云南沦源岩画中的干拦式村落,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住居类型。到炎帝烈山时期,已知种植多种谷物和果蔬,为选择新的食物品种,故有尝百草之传说。经过选择,定新种谷物为粟、黍,稷;可食之菜为疏,能治病的为药。炎帝族又名华夏族。“华夏”之“华”即莱,源自华胥氏引种“莱”麦,又依华山华县而居,在华山立中天表木,以此地为天地之中,故又名“中华”。炎帝九世夸父,以狙猴“夔”为图腾“夔”又名夏,故又称华夏。神农时期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以烈山为厉山)有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柱为后稷,自夏以上祀,草实日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礼记?祭法说:“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以上记载,明确指出柱是烈山氏之子,能植百谷,百蔬而教民为农,是炎帝的稷官,田正。柱农传一百二十年或一百四十年不在帝位。到柱的后裔羭(口菕)(读于哥)或临魁时始称帝。天下咸归,号农或神农,是时,炎帝帝号虽有,却名存实亡。从此炎帝氏族分裂为东西二部,西部为炎帝本部以华山为中心,华山为冢,祭炎帝诸祖。至于在宝鸡,扶凤故都陈仓之地,尚有羌姜氏族后裔留住。再西还有诸氏、槐氏、磈氏、隗氏等。东部为神农本部,在太行山南麓与共工,祝融氏相邻,后在博山、历山发展,先都陈留,后迁曲阜(大庭氏共工故居),称霸于三苗、九黎。以后,又被蚩尤驱逐出境。灭其八个“假太阳”“假月亮”蔑称神农氏为黑乌鸦,战败的神农又退回陈留。至神农榆罔,又值天灾,不得不从陈留再西退,复又与共工,夸父诸炎帝裔族冲突,榆罔取胜,占据伊川常羊山共工领地,都空桑,共工、夸父后又联合蚩尤收复失地。榆罔北上求天鼋氏(轩辕氏)挥师南下,经过涿鹿、阪泉之战,失败蚩尤再败夸父,最后黄帝代神农氏,榆罔在位五十五年,失帝位,降封在洛水上游祁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