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学案.doc_第1页
《崤之战》学案.doc_第2页
《崤之战》学案.doc_第3页
《崤之战》学案.doc_第4页
《崤之战》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崤之战学案班级 姓名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 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 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 体史书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文学特点可概括为: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二、重点词语:(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13)彼实构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15)君命大事 (16)敢犒从者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18)不替孟明 三、通假字:(1)殽之战: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3)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4)堕军实而长寇仇: (5)乡师而哭: (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 (2)秦师遂东: (3)左右免胄而下: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6)子墨衰绖: (7)遂墨以葬文公: (8)晋于是始墨: (9)先轸朝,问秦囚: (10)秦伯素服郊次: (11)武夫力而拘诸原: 2名词作状语:(1)秦伯素服郊次: 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 (2)入险而脱: 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行则备一夕之卫: (3)围之不继: (4)奉不可失: (5)未报秦施: (6)三年将拜君赐: (7)寡君之以为戮: 5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 (2)而以贪勤民: (3)彼实构吾二君: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6)以闲敝邑: 6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1)秦不哀吾丧: (2)蹇叔哭之: (3)可谓死君乎: (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 (1)尔何知!(2)何施之为?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3介词结构后置:(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4)败秦师于崤(5)使归就戮于秦六、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4)公辞焉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5)吾子取其麋鹿 5则(1)轻则寡谋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6为(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为吾子之将行也 (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7乘(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8过(1)秦师过周北门 (2)孤之过也 9得(1)国可得也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10谋(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谋及子孙 11而(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7)入险而脱 12之(1)何施之为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吾闻之 (4)夏后皋之墓也 (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13免(1)左右免胃而下 (2)若从君惠而免之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被)。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何(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 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 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 以为(把怎么样)八、理解文本1本文描写了那些场面?()( )进谏;()( )哭师;()( )观师;()( )犒师;()( )逐客;()( )论战;()( )请三帅;()( )释三帅;(9)( )追三帅;(10)( )乡师。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 )扬( )。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 )扬( )。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 )扬( )。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 )和( )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 )国始终赞扬。( )与( )、( )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 )国,反对( )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3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 )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 )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 )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 )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 )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九、拓展延伸秦晋之好的由来我们常用永结秦晋之好来比喻联姻,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晋之好的来历,更不知晓历史上真有其事。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秦晋之战大事记:秦立晋君(前651) 鲁僖公九年秦穆公九年晋献公二十六年是年,晋献公卒,晋陷入内乱。晋大夫里克弑新君献公庶子夷齐、卓子,又使人迎公子重耳,重耳谢不就。又使人迎献公次子夷吾。夷吾欲往,吕省、卻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史记晋世家)又云:“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夷吾从之,乃使(x卻芮厚赂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穆公以百里奚将兵纳夷吾,齐桓公亦使()朋率师会秦师,共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惠公背约(前650)鲁僖公十年晋惠公元年秦穆公十年初,夷吾恃强国之力即位。及即位,悔之,使大夫丕郑赴泰,托辞云;“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得以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晋世家);秦晋遂失和。其后,晋惠公杀里克、丕郑。秦伐晋,惠公被俘。穆公夫人为其弟惠公请,秦许晋和,释惠公。晋以太子圉质于秦,许割晋河东地,秦晋盟于王城(今陕西大荔)。秦晋间的这一裂痕令秦穆公日后坚定站在近国的重耳一边。重耳过郑(前637)鲁僖公二十三年郑文公三十六年晋惠公十四年是年,晋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晋公子重耳居齐五年,去。经曹、宋,过郑,郑文公不礼。“郑叔瞻谏其君日: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日: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史记晋世家)重耳亡至楚,楚成王待以诸侯之礼。重耳允诺晋、楚治兵,晋退避三舍。重耳居楚数月,应秦之召入秦。重耳主晋(前636)鲁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元年秦穆公二十四年是年,晋怀公主政,然新君不得人心。晋人闻公子重耳在秦,阴劝之返晋,愿为内应者甚众。“穆公曰:知之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惠时雨。”(史记晋世家)秦穆公乃发兵助重耳,重耳与秦师济河,入绛,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使杀杯公于高粱(今山西临汾东)。怀公近臣吕省、()芮等惧诛作乱,秦穆公诱杀之。重耳奔亡于外十九年,艰辛备尝。得秦穆公之助为晋君。其后,秦晋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至秦晋围郑,秦单方面撤兵,秦晋关系出现裂痕,然终晋文公之世,秦晋无战事。郑楚结盟(前632)鲁僖公二十八年郑文公四十一年楚成王四十年晋文公五年晋楚城濮之战时,郑为楚之盟国。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晋师退避三舍,至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东南),晋楚大战,楚师败绩。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史记郑世家)。其时,“郑伯如楚至其师”。“致其师者,致其郑国之师,许以佐楚也。战时虽无郑师,要心本佐楚”(孔颖达左传正义)。楚败,郑惧,使人请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上(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上之盟,然晋、郑间隔阂并未消除。两年后晋围郑之事,实为城濮之战余波。秦晋围郑(前630)鲁僖公三十年秦穆公三十年晋文公七年郑文公四十三年晋郑关系就完全不同。是年春,晋伐郑边鄙,试郑可攻与否。九月,“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史记郑世家)。晋围郑的直接目的是羞辱郑文公,得主杀重耳之晋臣叔瞻。秦撤军后,晋对郑之威胁并未解除。郑庶子子兰在晋,事晋文公甚谨,斯时,从晋文公围郑,以求入郑为太子。晋提出结盟两项条件后,“郑文公恐。不敢谓叔瞻言。瞻闻,言于郑君日: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瞻,瞻死而赦郑国,瞻之愿也。乃自杀”(史记郑世家)。郑文公以叔瞻之尸与晋,且许晋立子兰为太子,晋兵方罢去。三年后,郑文公卒,子兰立,是为郑穆公,晋郑关系彻底缓解。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