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煤炭公司燕家塔煤矿 1111.doc_第1页
神木县煤炭公司燕家塔煤矿 1111.doc_第2页
神木县煤炭公司燕家塔煤矿 1111.doc_第3页
神木县煤炭公司燕家塔煤矿 111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木县煤炭公司燕家塔煤矿关于2012年度矿井动用储量计划的说明书第一章 矿井概况第一节 位置交通陕西省神木县煤炭公司燕家塔煤矿,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海湾井田东南部,考考乌苏的东侧,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管辖。包(头-)神(木)朔(州)铁路及S204省道从井田东部通过,煤矿距包(头)神(木)-朔(州)铁路燕家塔集装站约4公里,距神木县城约34公里,煤炭外运条件良好,交通极为便利,供电、供水、通讯等外部条件亦十分优越(见矿井交通位置图)。第二节 矿证相关情况矿井相关证照齐全,并合法有效,如下:(1) 采矿许可证:(证号)C6100002009061120024402,有效期:2011年6月至2017年8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6月7日颁发。(2) 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610000000000829;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1年3月20日颁发,有效限:2017年8月30日。 井田境界亦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划定的井田范围为界, 井田拐点坐标为:点号坐标(m)XY14326264.0037445748.0024327004.0037446920.0034325838.0037447767.0044325047.0037446481.00 井田面积:2.0691平方公里, 矿井深度:+1115m至+984m标高, 开采煤层编号:4-2上、4-3、5-2煤层, 矿井核定生产能力21.00万吨年。第三节 矿井设计及生产情况一、矿井设计情况矿井初步设计委托由榆林市榆神煤炭建筑设计院编制,设计院资质属乙级,由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小组负责审批,审批文号:榆政煤资整办发2009 53号。矿井获准开采4-2上、4-3、5-2煤层,可采储量425.48万吨,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服务年限14年,煤矿采用两平一立开拓方式,共有3条井筒,主平硐承担全矿井的煤炭运输、行人和进风,副平硐承担矿井的辅助运输、行人和进风,回风井兼作安全出口。采煤方法选用长臂式,采煤工艺为爆破落煤,刮板机、皮带机运煤,金属锚杆和网片支护顶板。二、矿井生产情况煤矿于1991年开始建井,1993年建成投产。由于未进行正规的开采设计,所以使矿井的整体开采布局极不合理。2008年10月由榆林煤炭设计院在已有井巷基础上做了正规的系统设计,矿井生产能力达到21万吨年。第四节 矿井储量、储量变动及审批情况地质报告提交的矿井地质储量为926.4万吨。地质报告编制单位:陕西煤田地质局185队。审批机关:神木县矿管局。最新核实审批的矿井资源储量为926万吨,审批时间为2011年8月。截至2011年底矿井保有储量为729万吨。无储量变动情况。第二章 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地层及构造 根据钻孔揭露,本井田内煤系地层平缓,侏罗系中统延安组是本区含煤地层,倾角1左右。矿区地层从老至新分别为:三迭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统延安组(J2Y)、直罗组(T2Z),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全新统沙土及风积沙(Q4EL)。本井田在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东翼陕北斜坡北部,属侏罗纪煤田,地层总体表现为倾斜东南的单斜层,倾角1左右。没有较大的褶曲,也未发现的较大的断层,井田构造为简单类型。第二节 煤层与煤质一、煤层该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统中统延安组。延安组五段中所含煤组自上而下分别编号为4-2,4-3,5-2号煤组。本井田可采煤层3层,4-2,4-3,5-2。即5-2煤层为该矿批准开采煤层。煤层埋藏较浅,全井田分布,全部可采,可采厚度3.4m至2.6m。平均厚度2.8m。煤层结构单一,一般不含夹矸,煤层产状近似水平,倾角1左右,厚度变化较小,为稳定可采煤层。 二、煤质及用途4-2煤主要煤质指标为:水分(Mad):平均7.16%灰分(Ad):平均6.715发热量(Qnafd):平均17MJkg挥发分(daf):平均39.58%全 硫(Ss.d):平均0.33%磷(Pd):平均0.0472%根据化验资料,该井田煤层具有挥发份产率高、热值高、特低灰、特地硫、低磷的特征,可用于动力燃料、工业气化和低温干馏。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 一、矿井水文地质概况井田基本处于风沙区,总体趋势是北高南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全区被松沙覆盖,易于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低洼处多形成富水地段,形成了典型的沙丘梁峁及风沙滩地貌景地。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将区内含水层划分为新生界松散岩类空隙水含水层和中生界碎屑岩裂隙孔潜水及承压水两在类。本区地表大部分被松散层覆盖,其富水性好,但下部有较厚的红土、黄土隔水层,加之区内构造简单,没有断裂,基岩裂隙不发育,主要煤层顶板直接冲水含水层富水性很弱,属于含水量小的含水层,因此本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是以裂隙充水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即“二类一型”。矿井正常涌水量2m3h,历史最大涌量5 m3h.。二、矿井工程地质特征和环境地质井田内4-2煤层顶板岩性以泥岩及粉砂岩为主,细砂岩、中-粗粒砂岩次之,煤层顶板岩性较单一,属中等稳定至稳定顶板。矿井附近山体岩层稳定,无较大范围滑坡、崩塌迹象,井田范围内无居民居住,对前期开采造成的地表裂缝等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已进行了填埋、平整处理,还原地貌,恢复植被。三、其他开采技术条件(1)瓦斯根据陕西省煤炭工业局批复的该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2010年),属低瓦斯矿井。(2)煤尘煤尘爆炸指数测定结果表明,本狂开采的4-2煤层具有爆炸性危险。(3)煤层自燃倾向性根据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综合实验室化验结果,4-2煤层为易自燃煤层,发火期一般4个月。(4)地温经钻孔简易测温,本井田属地温正常无地热危害。第三章 矿井动用储量计划及回采率计划第一节 动用储量计划及回采率计划一、 年度产量计划根据核准的成产能力计划本年产量,本年度计划成产原煤量5.5万吨。本年度拟开采4-2东盘区11201工作面,其位置已在所附的工程平面图中进行标注,此处不赘述。二、 年度动用储量、损失量预算遵照国家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和生产矿井储量和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有等法律法规规定本年度开采计划,以最新核实审批的矿井资源储量、2006年矿井成产能力复核结果和矿井当前的回采率水平为依据,对本年度动用储量及损失量进行预算。计算方法如下:动用储量=工作面个数工作面计划推进长度工作面宽度煤层容重煤厚损失量=动用储量(1采区回采率)11201工作面本年度计划推进长度400m,宽度100m,煤层容重1.25tm,煤层平均厚度1.6米。 计算的本年度计划动用储量5.5万吨,损失煤量0.825万吨。三、 年度回采率计划本年度矿井安排采区回采率为80以上,保障设施如下:(1) 根据本矿已有的开采经验,合理的留设工作面煤柱尺寸,使煤柱留设即能有效的支撑顶板,又不至于因尺寸过大而造成资源浪费。(2) 应用一些较先进和可靠地支护技术和措施,减少回采巷道和工作面顶煤的丢失,但同时必须保证顶板支护的安全度和可靠性。(3) 合理的布置工作面位置,能采尽采,尽量减少对一些边角资源的丢失。(4) 保证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不向采空区遗煤。(5) 加强对井下爆破工的培训力度,保证其在钻爆过程中,不破坏顶低板,不损伤煤柱。(6) 进一步强化对井下共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等进行成产作业第二节 加强矿井储量管理提高煤炭回采率的措施一、 矿井储量及回采率管理共作现状扣除矿井前期采出量和损失量,矿井现保有地质储量881.03万吨。目前矿井回采率及采区回采率管理整体水平不高,同国家规定的采区回采率水平,厚煤层不低于75,中厚煤层不低于80还有段距离。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国家煤炭资源法律法规等规定,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井下生产安全监管,不断提高人员素质,逐步改进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才有可能使矿井的回采率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二、 加强矿井储量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措施(1)在采掘协调的基础上,尽可能合理的设计工作面几何尺寸和布置工作面,原则上能采尽采,减少井下煤柱及边角的损失。(2)合理的选择煤岩层层位布置主要巷道,避开应力集中区影响,尽可能的实现集中布置,减少护巷煤柱损失煤量。(3)开展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特征的观测工作,测定煤岩层物理学特性,在此基础上优化工作面煤柱,煤房尺寸。(4)革新观念,应用一些主流的支护方式和支护材料,合理选择巷道断面形式和设计尺寸,优化支护参数,从而降低工作面巷道和顶煤的丢失。(5)根据矿井的采矿地质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本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