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226d1c6b257bf8ddc52d63f8c93cfca.pdf 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作者:贾国华第三章 环境法体系教学目的、要求:本章学习环境法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环境法体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法的发展历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理解环境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历史必然性;掌握我国环境法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素。教学内容:第一节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外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环境法体系 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 二、环境法体系模式 三、中国环境法体系教学重点、难点:环境法发展的特点;环境法的体系基本内容讨论、思考题、作业: 1环境法体系包含的内容有哪些?2当代环境立法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3各环境资源管理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参考资料: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分钟,授新课 分钟,安排讨论 分钟,布置作业 分钟,其他 分钟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其他教学方式(请打):讲 授 讨 论 其他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音 像 其他第一节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外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环境法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三个阶段。1环境法的产生阶段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欧洲环境法律,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1306年曾颁布诏书,在议会开会期间禁止露天炉灶使用海煤(采掘于海岸,燃烧时排放浓烟),违者,第一次罚款,第二次捣毁炉灶,第三次处以极刑。史料记载,有一个制造商因违反此诏令而被处死。在公元14世纪,法国的查尔斯六世禁止在巴黎“散发臭味和令人厌恶的烟气”。 这个阶段是公害发生期,也是环境法的产生时期。产业革命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向工业和制造业经济的转变。 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第一代环境污染。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它比起农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范围上和程度上都要严重得多,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英国 - 制碱业很发达,为了防止制碱厂大量排放氯化氢造成大气污染,1863年颁布了制碱业管理法(1906年修订),规定必须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氯化氢逸散,并规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超过标准即构成犯罪。 1876年英国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法,禁止向河流排放污染物以保护水源。迫于“人民公共卫生运动”的压力。 1913年,颁布了煤烟防治法,其控制对象是制碱业以外各种向大气排放烟尘的污染源,是防止大气污染的早期的主要立法。 美国 - 在1864年颁布了煤烟法。1899年颁布了河流与港口法,该法禁止将各种废弃物排入通航水域,目的是为了保护航道,但也起到了防止水污染的作用。 1912年颁布的公共卫生法案责成卫生署研究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调查水污染事故。 1924年颁布了油污染法,禁止向水域排放任何油类物质。 日本 - 在1896年颁布了矿业法和河川法。“公害”一词最早就是在日本河川法里提出的。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1早期的环境立法主要针对当时的环境污染,即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范围比较狭窄;2立法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治理技术,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3立法缺少系统性,基本是专门立法。2环境法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害发展和泛滥的时期。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一时期。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的大气污染事件,43年代美国洛杉矶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发生的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的毒雾事件,50年代因重金属污染发生在日本的公害事件,即熊本水俣病、富山骨痛病。60年代,日本又发生了大气污染造成的四日市哮喘事件和多氯联苯污染造成的“米糠油”事件。 大量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大规模的反公害的群众运动,环境问题成了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公害严重的国家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大量制定环境法规,从而使环境法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 - 在1948年颁布了水污染控制法,从1952年至1970年经过五次修订,现称清洁水法。这部法律长达十几万字,对水资源保护特别是防止水污染的控制措施,规定得异常详细。 1965年颁布固体废物处置法,经过1968年和1970年两次订后改称为资源回收法。 1963年颁布清洁空气法,1965年、1969年、 1970年三次修订。 英国 - 在1956年修订了原公共卫生法(1936年),改称为1956清洁大气法, 1960年颁布了清洁河流法, 3年后又颁布了水资源法。 1960年和1967年又分别颁布了噪声控制法和生活环境舒适法。 前苏联 - 60年代,各加盟共和国先后通过了自然保护法,又在 1968年、1970年两年中制定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土地立法纲要、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水立法纲要, 1975年制定了苏联和48各加盟共和国关于地下资源的立法纲要及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卫生立法纲要。 联邦德国 - 在60年代制定了自然保护法、联邦河流净化法、空气污染控制法、建筑噪声管理法、公路交通法、内河危险品运输法、原子能法、狩猎法、海洋危险品运输法、合成洗涤剂法等三十多部环境法律和法规,把环境法扩大到工业、交通、城建和水域管理等许多部门。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1由于环境问题严重化和国家加强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许多国家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步伐,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的部门法。 2除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如噪声防治、固体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农药、有毒化学品的污染防治等,使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3环境法的完备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很多国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经济、开发资源,这样,一方面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生产与生活的废弃物也大大增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在“环境危机”深刻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对环境实行更加全面、严格的管理。环境立法趋向完备化并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如下特点: 1为了提高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地位,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有的国家把环境保护规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2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反映了环境立法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各国从单项环境要素的保护和单项治理向全面环境管理及综合防治方向发展,这是环境法向完备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 3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种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以及鼓励采用低污染、无污染工艺设备的各种经济技术政策。 4把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在日本,被称为公害立法史上里程碑的1970年第六十四届国会,制定和修订了14项环境法规,把环境保护的视野从污染控制扩大到保护环境和资源,防止生态破坏。修订了自然公园法,制定了农业用地土壤防污法。 1971年又制定了自然环境保全法。1993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把“现在及将来世代之人们,可以享受健全而恩泽丰沛之环境”作为基本法的主要宗旨规定在总则第4条里。 5环境法学日渐成熟,形成了突破传统法学的新理论。环境权、无过失责任、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公共资源论、环境价值论 6环境立法的完备化,使环境法从传统法律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7环境法愈来愈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环境资源税费、绿色贸易壁垒和环境资源市场逐渐成熟。8环境法采用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技术规范,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清洁生产制度、资源循环利用制度逐步推广和成熟。9各国环境法之间和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之间的协调日益增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更加密切。二、我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殷商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可能是最早出现环境保护法律规定的国家,但是我国现代环境法的产生要比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至少晚一个世纪。1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立法早在公元前3世纪,先秦思想家荀况在王制指出: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为了防止农业生产活动破坏自然环境和人口集中造成的局部环境污染,中国古代曾颁布过一系列律令,并设置官吏负责实施。殷商时期有禁止在街道上倾倒生活垃圾的规定,违反视其为犯罪。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 盐铁论注一书里说,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规定了“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法律。 西周时期颁布了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极为严厉。 秦朝针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也日趋增多和严格。 秦朝的田律规定:春天二月,禁止到山林中砍伐木材,禁止堵塞河道,不到夏季,禁止烧草作肥料,禁止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禁止毒杀鱼鳖,置陷阱和网罟捕捉鸟兽,到七月解除禁令。居民靠近养牛马的皂及其他禁苑的,幼兽繁殖时禁止带狗去狩猎。 在中国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中设有“杂律”一章,更具体、更详细地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作了规定: “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 “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以十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罪止徒一年。户主犯者,亦计所荒、芜,五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 “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2中华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立法当时由于战乱频仍,政局不稳,执政者极不重视环境保护,因而环境保护立法残缺不全,几乎查不到防治污染的专门法规,仅仅颁布的几部自然保护立法。渔业法(1929年)、森林法(1932年)、 狩猎法(1932年)、土地法(1930年)和水利法(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曾颁布并实施过许多自然保护的法规,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闽西苏区山林法令(1930年)、晋察冀边区禁山办法、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1941年)、东北解放区森林保护暂行条例(1949年)等。3建国后的环境保护立法 (1)环境法的产生时期 - (建国初期的环境法)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兴起和我国环境保护法孕育和产生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环境法缓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1951年颁布的矿业暂行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矿产资源保护法规,规定了探矿或采矿人应采用最适当之工程设备与探采方法,并尽力避免损害矿藏,或减低矿产收获率,同时应顾及矿区未来发展。1954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第一次把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规定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从所有权方面确立了全民所有的宪法原则。1956年颁布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本来是以劳动保护为主要任务的,但也规定了工厂应对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噪声、废弃物加以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对防治工业污染作出规定的法规。1957年颁布了水土保持暂行纲要,规定成立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要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负责,以全面控制水土流失。1959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除规定了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外,还对水源选择和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作了规定。1965年的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除规定了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外,还第一次提出了应当对地下水水源进行水文地质探,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防止地下水源遭受破坏;有关部门对于排出的工业、医疗和生活污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从总体上看,这个阶段环境法的特点如下:第一,国家活动的重点放在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造、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整个经济、城乡建设和环境资源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当落后。第二,环境法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法律较少。第三,环境法规的效力等级或立法级别较低,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第四,环境资源法规比较零星分散,内容比较原则、粗糙,法规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较差,很少正规化、程序化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自然保护和污染防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环境立法和执法还没有以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环境保护思想作指导,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概念。(2) 环境法的发展时期 - (“创业时期”的环境法)自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法艰难发展阶段。 本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国家的环境法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潮流推动下,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从70年代逐步兴起。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2年,中国派出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受该次会议的影响,中国在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一文件,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雏形。该文件不仅规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三十二字”环境保护方针,还规定了发展生产和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三同时”和奖励综合利用的制度。这些内容,对中国环境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7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这是中国第一个防治环境污染的正式的行政法规。1977年4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财政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其中提出了尽力把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的思想。 制定和颁布一系列环境标准。主要的有: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73年),该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工业污染源排出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容许排放量和排放浓度作了详细规定。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选择原则,水源地的污染防治措施以及水质的检验方法。 食品卫生标准,第一次对我国各种食品,包括粮食、油类、肉类、鱼类、乳制品、蛋类、酒类、冷饮、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剂等规定了系统的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从总体上看,这个阶段的环境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为我国环境法的全面、深入发展打下了比较宽广的基础。但是,这个时期的环境法缺乏环境法学研究和环境科学理论,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立法计划性很差。 第二,环境法缺乏宪法基础,环境法规的效力等级或立法级别较低,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纪要、批文等政策文件。 第三,环境法以防治污染立法为主,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较少;防治污染以综合治理工业“三废”为主,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污染防治以行政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经济刺激手段较少。 第四,环境法规的内容比较原则,可操作性、可执行性较差,很少程序化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3)环境法的初步完善时期 - (经济转型时期的环境法)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和法制建设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在这个时期,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形成了两次立法高潮。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发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主要从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后启动的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了如下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 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这部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环境法走向体系化、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一个标志。 先后制定了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和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规章: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8月)、 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 草原法(1985年6月)、 水法(1988年1月)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环境保护法,是对环境保护法(试行)的修改和总结,也是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的顶点。经过这次立法高潮,中国初步形成了环境法体系;环境法开始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最为重要的支柱和保障,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新兴的、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环境立法高潮发生于九十年代,主要从1994年开始的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使全球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法进入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指出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战略、走持续发展道路,认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加速中国经济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和合理模式。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基本对策和行动方案,要求建立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体系,并将新的环境立法列为新的优先项目计划。 1993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环资委,当时称环境保护委员会)这一专门委员会。环资委一成立,便立即着手环境立法的准备工作:制定了五年环境立法规划;初步提出了“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框架”,这一框架成为环资委立法工作的指南和大纲。从1994年起,环资委的立法工作全面展开,在继续加快制定新的环境法律、法规的同时,开始对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修改和完善。在第二次环境立法高潮中,我国先后修改、制定了一批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如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8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5年8月)等。先后修改、制定了一些资源能源管理、灾害防治和自然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煤炭法(1996年8月)、防洪法(1997年8月)、节约能源法(1997年11)、防震减灾法(1997年12月)、森林法(1998年4月修改)、土地法(1998年8月修改)等。还修改、制定了一大批地方环境法规和规章。从总体上看,这次立法高潮主要是对原有法律的修改、补充,重点在于加强对环境资源的行政管理,地方环境立法在某些方面比中央环境立法更为活跃。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保护战略更加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环境法的指导思想中国环境法越来越重视预防原则、全过程管理、清洁生产、源头控制和总量控制,正在向着可持续环境法的方向发展。(二)有具有特色的环境法学研究和环境法学理论作指导在环境法这一部门法学中出现了人域关系、人环关系的理论,后来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有关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法学理论,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环境保护法(1989年)第六条关于“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规定,是社会流行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道德格言的法定化。环境伦理、生态道德逐渐进入中国环境法的认识论,环境道德规范不断被法定化,环境法律规范不断被道德化,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逐渐成为环境权的伦理根据(三)环境立法的综合化进一步加强(四)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正在成为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五)环境法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 - 排污收费、明确水、林权等(六)环境法采用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技术规范(七)中国环境法与外国环境法、国际环境法的协调日益增强第二节 环境法体系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 环境法形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和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体系,由于它的调整对象和社会关系十分广泛,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居于国家法律体系的第二层次的部门法体系。 1. 环境法体系 就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2. 体系的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 一个国家有没有比较完备的环境法体系,是衡量该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标志。 对环境法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制定国家的环境立法规划,分清主次、轻重,有计划地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并且可以使各种环境立法相互配合、补充,建立协调一致的环境法体系。理论意义 - 环境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影响环境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环境法,离不开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尤其需要把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才能把环境法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建立在本国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并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当代环境法已发展成为拥有自己的法理基础和调整对象、结构严谨、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并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其他相关部门法有关环境保护规定为补充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二、环境法体系模式-四种模式。1. 以美国为代表的基本法模式美国环境法体系有以下特点:(1)以宪法规定为基础;(2)以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中心;(3)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主体。这种环境法体系结构的优点在于:权威性高、适应性强、系统化。因此这种环境法律体系从形式上看比较适宜解决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 美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部分 -成文法部分又分为由联邦和各州的立法机关专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律和非专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两部分。成文法部分中专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律是整个环境法律体系的主干。这个主干分为两个层次,上层是国家环境政策法,下层由污染控制法律和资源保护法律两大系列法律所构成。污染控制法律-立法目的是出于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环境要素的保护以及对财产权损害的防范。重要的法规有: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海洋倾倒法、资源保护和回收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有毒物质控制法)、联邦环境农药控制法、噪声控制法、职业安全和健康法等等。资源保护法律-主要立法目的是保护公共土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植物。总目标是使自然资源处于持续稳定发展状态,保护脆弱而且重要的生态系统。这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联邦土地政策和管理法、国家野生动物庇护体系管理法、原始风景河流法、荒野法、濒危物种法、海岸带管理法等等。成文法部分中非专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的联邦法律主要有联邦宪法、联邦行政程序法等。这些法律不是专门的环境法律,但环境法律的实施却离不开它们。不成文法部分 -不成文法部分指的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普通法和司法判例。有关环境保护的普通法和司法判例是美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必要部分。美国属于普通法国家,继承了英国的普通法传统。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普通法主要是侵权法。污染环境的行为往往构成程度不等的侵权,受害人可根据侵权法对污染者起诉以谋求司法救助。司法判例在美国是法律渊源之一,环境法律的实施通过司法判例而得到确认和解释。2. 以英国为代表的整合化模式英国是一个不成文法国家,其早期的环境法多是针对特定的污染事故而制定的,制碱法为其典型代表,此外还有因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而制定的清洁空气法等等。直到本世纪70年代,随着形势的发展与人们环境权观念及全球环境意识的加强,制定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才成为现实,也由此逐步形成了以环境基本法为主干的相对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英国的环境基本法是1990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是在1974年的污染控制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的大部分领域。其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水体与大气污染及污染综合防治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有关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控制;第三部分是有关噪声污染的控制。英国整个环境法律体系就是以这三部分主要内容为基础,辅之以相关单行法规构建而成的。英国的环境法律多为框架法,其实施有赖于依授权立法制定的法规,这其实是授予行政机关广泛的权力,以便它们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决定。3. 以法国为代表的复合法模式法国的环境法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1)各种公害的防治法规(狭义上的环境保护法),这类法规一直以单行法规独立并行,在体例上由一部基本法加以统率或整合为一个法群;(2)自然保育法,它主要源于民法的相关规定(如所有权、相邻权、地役权、损害赔偿等),并由此派生出农业、森林、渔业、矿业等专业法规。联邦德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完备具体,数量很多,至70年代末已有160多种,不仅有环境保护基本法,而且有很具体的环保法规。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立法为1974年制定的联邦污染控制法,德国环境法体系也包括污染防治法和自然保护法两大部分。4. 以日本为代表的法典化模式日本的环境法综合了以上各种模式类型,体系较完备。大体上分为三个基本法或母法,各基本法之下有相关的子法,各母法与子法之间内容连贯,用语一致,事权统一,避免法规及执行上权责抵触,形成法典化体系。三个基本法分别为:公害对策基本法,主要调整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社会关系;自然环境保全法,主要调整与环境相关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社会关系;公害纷争处理法,主要规范环境损害赔偿非诉讼解决的程序问题。三个基本法相互之间有分工也有配合。在法律层次方面,日本采取先公害后自然保育的做法,即公害立法及问题优先于自然保育法。这种现象源于日本环境法产生时公害剧烈的特殊历史背景,但这种立法体系模式已为许多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自1993年制定环境基本法开始,日本环境法的体系更加注重整体化的架构,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为中心,其他相关部门法为补充,以及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及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三、中国环境法体系环境法体系各部分构成:(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2)环境保护基本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规; (4)环境标准; (5)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基本法模式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环境法的基础,是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 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国家职责和基本国策在宪法中予以确认,把环境保护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在宪法中作出规定,就为国家和社会的环境活动奠定了宪法基础,赋予了最高的法律效力和立法依据。 我国宪法对环境保护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宪法第 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这一规定是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总政策,说明了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第9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10条第1、2款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第10条第5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这些规定,把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宣布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全民所有的公共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从所有权方面为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保证。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以防止因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宪法第22条第2款对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作了规定。 宪法第51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该规定是对公民行使个人权利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的原则规定,也包括防止个人滥用权利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宪法的上述各项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保护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立法依据。2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的地位。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体法,即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全面综合调整的立法,对环境保护的目的、范围、方针政策、基本原则、重要措施、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法律责任等作出原则规定。它是一个国家的其他单行环境保护法规的立法依据,因此它是一个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该法是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经修订后重新颁布的。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 (1)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任务 - 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对象 - 是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规定了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应采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 如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 (4)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的法律义务 - 如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重要的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严禁破坏; 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污染型工业企业,已经建成的要限期治理。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壤污染、沙化和水土流失等。(5)规定了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义务 - 如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噪声、震动、恶臭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对严重污染企业限期治理;禁止引进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和设备;发生环境污染的事故或突然性事件要采取处理措施并报告环境部门; (6)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和任务。 (7)规定了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8)规定了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 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3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单行法规是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而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它以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依据,又是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因此,单行环境保护法规一般都比较具体详细,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一般分为如下几类:(1)土地利用规划法;(2)环境污染防治法;(3)自然资源保护法;(4)环境管理行政法等。(1.)土地利用规划法 - 通过国土利用规划实现工业、农业、城镇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与配置,是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根本途径,也是贯彻防重于治原则的有效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法,包括:国土整治法、城市综合整治法、城市规划法、农业区域规划、村镇规划法等法规。 j 国土整治法 - 国土整治包括整个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国土整治规划是从空间和地域上对工业、农业、城镇、人口、交通、环境保护等的总体规划与部署。因此,国土整治规划与区域规划(包括农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国土整治法规在土地利用规划法中,居于牵头和基本法的地位。 k 农业区域规划法 - 农业区域规划法是一种区域性规划法规,它的任务是对各地区的农业(包括林、牧、副、渔)进行总体规划,以解决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 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农、林、牧、渔的生产都是生物性生产,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极为密切。 l 城市规划法 - 城市规划法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计划和各项建设综合部署的法规。它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和城市管理的依据。 1989年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 m 村镇规划法 -农村出现了集镇化,住宅建设和能源、交通、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加速的趋势。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的管理与立法工作,对于建设现代化乡村,对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都有重要意义。 1982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农业委员会颁布了村镇规划原则(试行),规定每个村镇应当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1993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村镇规划编制要综合部署村镇各项建设,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的关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2.) 环境污染防治法 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尖锐的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中,污染防治法占的比重最大。 污染防治法规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质保护、噪声控制、废物处置、农药及其他有毒物品的控制与管理,也包括其他公害如震动、恶臭、放射性、电磁辐射、热污染、地面沉降等防治法规。 1982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作了修订。 1984年5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作了修订,这是一部专门防治内陆水污染的法律。 1987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2000年修订。1989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5年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在有毒化学品的污染防治方面,农药占的比重很大,并造成对大气、土壤、水体的大面积污染。为了防止农药污染,我国在1982年颁布了一组防治农药污染的法规,包括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登记规定、农药登记规定实施细则;1984年又颁布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3.) 自然资源保护法 自然资源保护就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使自然资源免受破坏,以保持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保存物种遗传的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自然保护立法的重要性 (1)我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破坏如水土流失、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土壤沙漠化等在不断加剧。 (2)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生产的状况影响到国计民生和整个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而且刻不容缓。 (3)中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人口基数大,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和资源保护立法已基本完备。包括:土地管理法水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4.) 环境管理行政法规 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通常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并且通过制定法规的形式对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职权、行政管理程序、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行政处罚程序等作出规定。这些法规属于环境管理行政法规,它们多数具有行政法规范的性质。在环境基本法、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中也有涉及到环境行政管理的规定。 根据单行法规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我国已颁布的较为重要的环境管理行政法规有: 对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考核的管理,分别颁布了环境标准管理办法(1983)、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1983)、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1985)。 对各种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1998年修订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这部法规对适用范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颁布了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对经济开放地区的范围、开放地区环境保护的方针和重要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放标准、项目建设和排污的申报、审批程序、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1984),对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企业的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制止污染转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等作了规定。四、环境标准 在环境保护法体系中,有一个特殊的又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环境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1. 环境质量标准 1956年颁布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1962年修订为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了居民区大气中12种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959年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1976年修订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80年代以后,系统地加强了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工作。 198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现已被1996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取代。 1979-渔业水质标准、 1982-海水水质标准、 198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988年修订)、 198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重颁)、 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修订)、 198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993年修订)、 1986-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 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2. 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该标准对各类工业排放的气、液、渣三大类污染物分别规定了容许浓度和数量。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全面开展了综合性和行业排放标准的制订工作,综合性排放标准有 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陆续制定了造纸、制糖、合成洗涤剂、制革、纺织印染、钢铁、水泥、船舶、汽车、锅炉、农药等各种工业生产和产品的污染物排放标准。3. 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已经制订的监测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有200多项,是环境标准中数量最多的。截止到2005年年底,已颁布的环境保护国家标准 360多项,行业标准170项。总计80多项。其中: 环境质量标准11项, 污染物排放标准 79项, 监测方法标准231项,标准样品标准29项, 基础标准11项。五、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 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行政法中,包含不少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也是环境保护法体系的组成部分。F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 第 80条、第81条关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矿藏等自然资源,一方面规定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受法律的保护,同时也规定了使用单位或个人有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义务。 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第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种植2025年智能化风险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效果提升策略报告
- 安全方法培训总结课件
- 法院大楼改造工程方案(3篇)
- 理想家园课件
- 理发店员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安全文明服务培训方案课件
- 电力工程评审方案(3篇)
- 农业灌溉智能化升级2025年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报告
- 废水改造工程资金方案(3篇)
- 安全教育知识培训反思课件
- 《网店色彩设计》课件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 《中国汽车产业格局》课件
- 老年女性子宫颈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CNAS-GL025:2023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述指南
- 船用齿轮箱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 古建筑屋面瓦拆除与修复方案
- DB22T 2091-2014 国境空港口岸检验检疫设施建设规范
- 2024数据要素典型案例集
- 医院科室副主任竞聘
- 无人机项目建设规划投资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