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背诵补充.doc_第1页
心理学简答背诵补充.doc_第2页
心理学简答背诵补充.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的含义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是一种暂时的登记。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其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征,具有很鲜明的形象性。 (1)图象记忆 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能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象,是感觉记忆的一种主要的编码形式。 经典研究: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 (2)声像记忆: 3感觉记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时间非常短,一般不超过1秒;容量很大;感觉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含义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5.9个单位,7.2)且保存时间很短。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1)听觉编码(为主):康拉德 (2)视觉编码(为辅) (3)影响编码的因素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 组块:即将几个低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代码。 加工深度:对材料进行深入的认知加工,有利于短时记忆的编码。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1)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 (2)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 (3)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斯腾伯格的经典研究(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 4短时记忆的特征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以言语的听觉形式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意识到 短时记忆的痕迹具有随时间的延长而自动消退的特征,但如果受到注意或者复述则可进入LTM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含义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存储着我们过去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长时记忆存储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1)含义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2)编码的形式 语义类别编码 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主观组织 (3)编码的影响因素: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加工的效果优于自动编码 加工深度:加工程度深的记忆效果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1)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组织有效的复习: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必要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制作卡片、记笔记等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再认: 含义:指人们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影响因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间隔时间、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个体的期待、人格特征 回忆 含义: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要领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心理过程。 影响因素: 联想:联想是回忆的基础,联想遵循接近律、相似率、对比律等规律。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在回忆过程中,借助表象和词语的双重线索,可以提高回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暗示 抗干扰 4长时记忆的特征 记忆的容量非常大 保持的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终生。 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具有组织性、备用性。遗忘:1遗忘的含义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存在三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临时性遗忘(意识不能再认或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 2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还绘制了艾宾浩斯曲线。 3遗忘理论 (1)衰退说:记忆的痕迹因为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消退。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影响。 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导致的(弗洛伊德) (4)提取失败:缺乏适当的线索 情绪理论:1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基本观点: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优点:该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推动了关于情绪机制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不足: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2)坎农巴德学说 基本观点: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同时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优点:该理论强调被唤醒的丘脑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比詹姆斯兰格理论前进了一步 不足:忽略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2情绪的认知理论 (1)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2)两因素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3)认知评价说 拉扎勒斯提出认知评价说,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