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细胞粘附因子.doc_第1页
第六章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细胞粘附因子.doc_第2页
第六章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细胞粘附因子.doc_第3页
第六章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细胞粘附因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与细胞粘附分子掌握:细胞因子、CD和细胞粘附分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掌握几种主要细胞因子、CD分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熟悉: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了解: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及信号转导机制,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授课内容:Cytokine一、细胞因子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理化特性:均为小分子量的分泌型糖蛋白,一般由10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多功能:一种细胞因子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活性;高效能:极少数的细胞因子就能引发巨大的生物学效应;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细胞内住处传递,增加或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物学反应;二、主要的细胞因子简介白细胞介导素 interleukin IL;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Interferon:1957年,Issacs在病毒培养过程中发现,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的生长会干扰另一种病毒的生长。实验结果分析v将病毒加热灭活可以证明干扰源不是来源于病毒,虽然流感病毒被加热灭活,但其衣壳蛋白依然能够起到诱导作用;v由于病毒必需依赖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增殖,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以鸡胚绒毛尿囊膜作为宿主细胞;v第3步是去掉粘附于组织块上的病毒;v干扰源是来源于第3步的培养液。这个实验证明:当用灭活的病毒作用于细胞后,可以使细胞产生一种可溶性的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物质,由于它具有干扰作用,所以我们把这种分子称做干扰素interferon。干扰素是一种小分子量的糖蛋白,其分子量为1558kD;按其结构不同可将干扰素分为、 和三种类型; 体内多种细胞都可以分泌干扰素,根据其来源的细胞不同分别称为白细胞干扰素、成纤维细胞干扰素、B 淋巴细胞干扰素等。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v活性高:1个干扰素分子就可以使1个细胞产生抗病毒活性;v抗病毒具有广谱性:干扰素对几乎所有的病毒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v选择性抑制细胞分裂:干扰素仅能抑制肿瘤细胞等异常细胞的分裂。IL-1:旧称淋巴细胞激活因子、B细胞活化因子、胸腺细胞增生因子等,1979年国际统一命名为IL-1;IL-1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最主要的是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其它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活化的B细胞等也可产生IL-1。IL-1的生物学活性:IL-1能增强NK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IL-1能刺激各种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尤其是噬中性粒细胞;IL-1可以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内皮粘附分子;IL-1能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的杀伤作用;IL-1促进T细胞增殖和T细胞不生IL-2、干扰素的表达;IL-1刺激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IL-2:旧称T细胞生长因子,1979年国际会议上统一命名为IL-2;IL-2是促使T细胞从G1期转至S期的关键性因子,主要由被激活的CD4+T细胞产生,CD8+T细胞产生量较少;IL-2可做用于细胞自身和其周围的T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IL-2的生物学活性:IL-2是T细胞的自分泌或旁分泌的生长因子,并促进T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它对静止T细胞作用较弱;刺激NK细胞生长,并增强其溶细胞活性;IL-2作用于B细胞,可使B细胞增殖分化;IL-2可以活化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TNF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来源和结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和两种类型; TNF-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LPS是诱导其产生的较强的刺激剂, TNF-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产生高水平的TNF-。TNF的生物学活性:TNF-和TNF-的生物学活性极为相似,但是也存在不同之处。TNF-在低浓度时可做为一种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旁分泌和自分泌调节物,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主要表现为抗感染、引起炎症反应的抗肿瘤;但是高浓度的TNF-可引起恶液质,因此又称为恶液质素。TNF可以介导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积聚;激活炎症白细胞,杀死微生物;刺激单核细胞和其它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激活T细胞和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合成CSF;TNF有类似于IFN的抗病毒作用;TNF能杀死或抑制某些肿瘤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olonal stimulating factor CSF):CSF是一组在体内外均具能强烈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细胞集落的低分子细胞因子。这是一个功能性的类群,在体内有多种细胞因子可以起到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CSF的种类:多重集落刺激因子/IL-3 multi-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IL-7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特点Structu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ytokines characterized so far belong to one of four groups:the hematopoietin(促红细胞生成素) family, the interferon family, the chemokine family,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family.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 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以IFN-系统为例)四、细胞因子的两大功能种类: Th1 and Th2 subsets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其它活性分子介导的作用。免疫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它分子。细胞膜分子通常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cell surface marker)。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是两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膜分子。 第一节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之外,还表达在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白细胞分化抗原还广泛分布于非造血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种类根据人白细胞分化抗原胞膜外区结构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家族(family)或超家族(superfamily),常见的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型凝集素超家族、整合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等。 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人CD的编号已从CD1命名至CD166,可大致划分为T细胞、B细胞、髓系细胞、NK细胞、血小板、粘附分子、内皮细胞、细胞因子受体和非谱系等九个组。 常用的CD分子 1、与T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 CD3CD3CD3分子与T细胞受体组成TCR/CD3复合物,分布于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表面,在TCR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CD3分子由、和五种链组成。CD3、和链均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跨膜区通过带负电的氨基酸与TCR或TCR链跨膜区带正电氨基酸形成盐桥,使之稳定形成TCR/CD3复合物。CD3和链结构相似, 胞膜外区很短,由半胱氨酸形成链间二硫键,组成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胞浆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结构,其中的酪氨酸磷酸化后,可活化有关激酶,传递TCR/CD3介导的活化途径的信号。CD4 CD4为单链跨膜糖蛋白,胞膜外区结构属IgSF成员,共有4个IgSF结构域,CD4分子的第一、二个结构域可与MHC II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第一个V样结构域是艾滋病毒(HIV)的受体,与HIV gp120相结合。CD4是T细胞TCR/CD3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通过胞膜外区与抗原提呈细胞(APC)表达的MHC II类分子的结合、及其胞浆区与p56lck激酶的结合,参与信号转导。 CD8 CD8分子是由、链借二硫键连接的异源二聚体,胞膜外区结构均属IgSF。链V样区与MHC I类分子非多态的3区域结合,胞浆区可与p56lck激酶相连,参与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信号传递。CD8也是T细胞的辅助受体,可以增强TCR与相应抗原肽:MHC分子结合后的信号刺激。 CD40L CD40L又称CD154,属于TNF超家族成员,以三聚体形式结合CD40分子。人CD40L主要表达在活化CD4+ T细胞、部分CD8+ T细胞和 T细胞。CD40L结合到B细胞表面CD40产生的信号,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和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 2、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CD分子CD40 CD40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胞膜外区为富含半胱氨酸重复序列。CD40表达于成熟B细胞、某些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淋巴样并指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以及活化的单核细胞。T细胞上CD40L与B细胞上CD40结合是诱导B细胞再次免疫应答和生发中心形成的必需条件。 CD79a/CD79b CD79a又称mb-1或Ig,CD79b又称B29或Ig。CD79a和CD79b通过二硫键组成异源二聚体,表达于除浆细胞外B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是B细胞特征性标记。CD79a/CD79b与mIg以非共价键相连,组成BCR复合物,BCR中mIg主要为mIgM和mIgD。CD79a/CD79b与TCR/CD3复合体中CD3分子作用十分相似,其胞浆区的ITAM可结合B细胞内信号分子中SH2结构域,从而介导由BCR途径的信号转导。 3、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五类Ig的不同功能主要与其结构有关。机体内许多细胞表面具有不同类或亚类Ig的Fc受体,IgFc段通过与Fc受体结合介导Ig重要的生理功能或参与病理损伤过程。 第二节细胞粘着因子 (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细胞粘着因子的结构特点CAM的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胞外区,肽链的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胞质区,肽链的C端部分,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导途径。细胞粘着因子的分类粘附分子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素家族 。整合素整合素家族最初是因此类粘附分子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而得名。 整合素家族的粘附分子都是由、两条链(或称亚单位)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源二聚体。、链共同组成识别配体的结合点。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 免疫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和其它生物学系统中,许多参与抗原识别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具有与Ig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具有1个或多个Ig V样或C样结构域。这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识别功能多样的分子称之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选择素选择素家族各成员胞膜外区结构相似,均由C型凝集素(CL)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样(EGF)结构域和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组成。其中CL结构域可以结合某些碳水化合物,是选择素结合配体部位。胞浆区可能与细胞骨架相连。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脉管内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