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动勤奋”到“思维勤奋”的蜕变.doc_第1页
从“行动勤奋”到“思维勤奋”的蜕变.doc_第2页
从“行动勤奋”到“思维勤奋”的蜕变.doc_第3页
从“行动勤奋”到“思维勤奋”的蜕变.doc_第4页
从“行动勤奋”到“思维勤奋”的蜕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行动勤奋”到“思维勤奋”的蜕变新课标下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转变 山西省长治市第四中学校 杨文斌 2010-6-14从“行动勤奋”到“思维勤奋”的蜕变 新课标下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转变山西省长治市第四中学校 杨文斌 男 电话邮编:046012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促使下,老师,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重新审视和关注。关键词:智慧 学会 改革 教学 新课标引 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27年发表的一片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中说: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又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文中提出的“教育及解放”的口号,今天读来,依然充满了魅力。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我们深深领悟着教育的力量,也明确了新课标对当前普通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越来越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逐渐摆脱工具化倾向,而开始以追求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的人格的思路上来。面对着美好的蓝图,面对着宏观的框架,面对着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该怎样去做呢?正 文(一)教师首先,我来罗列一下网上一度流传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一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二是像母亲一样的老师,三是实习老师,四是有宽容精神的老师,五是帅哥老师,六是美女老师,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八是有爱心的老师,九是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十是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点,一是有“专业素养”,二是有“积极心态”。教师在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要做到一名好老师更是不容易的。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加高层的要求。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跨越的过程,教师的成长更应该成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一提教育教学改革,可能就会竖起一面批判的大旗,对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全面颠覆,仿佛不如此,不足以说明改革力度之大,成效之辉煌。平心而论,哪一次的改革不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去引发思考和创新的。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明白,新课标下老师的改变,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观念的与时俱进,而是方法的多点开花,而是理智的和谐发展。 教师的劳动由于其复杂性和创造性,一定要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等待,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意味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用灵动的眼光对待课堂。回想自己的备课经历,今天总结的过程都显得辛苦。打开所有的参考书,阅读所有的鉴赏文章,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解释,大到一篇文章来龙去脉,作者生前身后,再到各种的辅助材料,联系资料。备课不能说不仔细,内容不能说不充分,真正做到了“行动上的勤奋”。但这份勤奋并没有换来多少的唱和,当我迫不及待地把所准备的一切倾囊相赠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双双默然的眼神,而这种回馈极大地打击了自己的信心。其实,教育是一个最能体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领域,我们在课堂上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环节,那就是学生,就是学生的接受情况。学会等待,学会用学生的思维去判断对错,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知识的理解,少一点苛责,失望,冷漠,而多一份理解,信心,亲切。作为教师,首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忽略了信息的回馈过程,而放弃以前的做法,辛苦的备课过程依然要有,不过我们可以变换一种思维去对待它。这是需要体现老师的课程智慧的。俗话说: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俱不到。我们越是追求全面仔细,可能我们越是顾此失彼。与其如此,不如我们精于其中一点,让点滴的智慧汇聚成灵动的海洋未尝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比如,提炼教材,调整教材,打破教材的顺序,归类教材等等。分享,意味着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这应该体现的是老师的教学智慧。传道,授业,解惑。新时代要有新的解释,传的应该是新时代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授的应该是知识技能方法,解的应该是思路心理的疑惑。老师的备课是充满情感的,可是学生的学习是紧皱双眉的。所以我们的分享就要学会以心换心,彼此倾听。我们要打破老师完美的神话,老师并不是万能的,要允许我们出错,要让学生和我们共同承担起教学的任务,共同构建知识的框架,在分享中彼此鼓励,彼此欣赏,分享我们的快乐,也分担我们的辛苦。在分享中慢慢体会“扶着走路”与“学走路”的过程。作为教师,既不能为了建立威信而高高在上,也不能为了民主,而让学生自己做主,任其自为。教育是一个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教师的管理思维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种提升。如何应对日常的突发状况,如何评价成绩优秀高分低能的学生,如何看待“乖孩子”,恐怕还真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尊崇个性的时代,我们既要有严的追求,又要有宽的想法。说到“管理”,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在“理”,所以作为教师,还需要学会合作,学会选择。走下神坛,没有屈尊,而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了沟通,不是资源外泄,而是拥有了更多的信息。老师的人格魅力更是不容小视的。乐观的心态,虚心的姿态,丰富的情态是可以迸发出异样的光芒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创新,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尝试,让这些品质在我们老师身上散发出熠熠光辉,使之成为我们身上的一种人格特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但不要轻视点滴创造而不为。”促进教师成长,敦促教师学习,反思教育成败,激励教师行动。让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统一于认知、交往和审美,何乐而不为之!(二)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当今教育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也应该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而体现时代的特色。所谓的教学相长,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发展。教育的目的,更大的关注点应该在学生的身上。学生的模型不需要改变,只需要打造。面对教育,除了教师的反思之外,主动权更多还在学生自身寻找。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学习的方法有多少,学习的价值如何体现,如何让学习走进生活,又如何让生活生成学习。如何在教育中体现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这一切都引发我们的思考。学生是勤奋的,也是辛苦的。童年时光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场景,恐怕到了中学阶段以后没有几个还会记得起来,琳琅满目的资料,厚厚的眼镜片,早出晚归的身影,规矩的三点一线,谁会去说中学生的时代是幸福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被教育,被设计,被管理的日子。由刚入学时对学习的热情很高,主动性很强,上课发言很踊跃,到后来的沉默、愁苦、被动。在学习过程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学习的意义,有三个关系紧密的词可以概括:有用、有效、有趣,这三个词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这三个词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各有侧重,但互相影响,童年的有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抽象思维的发展开始追求有效的学习,体验到了智慧的力量,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其理性思维与批判思维的快速发展,开始注重知识的有用性。目的决定了他们的努力方向。当时代需要特定人才出现的时候,学习的大棒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学习的动机,并不由学生说了算,家长主管地决定了它的方向,学校迎合时代地决定了它的方向,而唯独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一种强势,其实扭曲了学习的本质,也消磨了学习的魅力。个性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动力的巨大源泉。首先学生要明确学习的意义,明白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灵魂,自我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认,而生活的真谛也就是自我选择。当然,这一切要凭借自己的价值观的生成时期。确立了学习的主动性之后,要学会掌握几把有效学习的钥匙,不能因为生活的挫折就一蹶不振,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同样需要有一种等待的心态。应该明白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要因为中途的突发情况就武断地判断前途没有了更好的风景。老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最大可能汲取生活的营养,丰富自身的经验系统, 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才会让自己的生命质量更有价值。教学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就会创造一个合适的效果,而这个时机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为了生产而作用与自然界,但同时也受自然法则所制约。我们只有作用于对象并改变他时,我们才认知对象。课程的综合化要求了老师的广博精深,同时也对学生提出知识网络化的理念。对学生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也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知识、能力、个性三者如果不统一在知识个性化的主体上,能力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源意义。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错误的指引,我们要明白错误的价值,让自己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学习需要层次。面对个性,还必须提出合作的意义。合作既是个性的充分展示,也是从学习到生活,从生活提升到终生学习的层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小 结 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它美好,快乐,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尽最大努力,为了我们同在的和在我们之后仍将生活于其中的人,把它改造得更加美好,更加快乐。这是大师托尔斯泰所倡导的人生目标。多少年来,我们都不曾停止过对教育的改革,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对课程的改革,对老师的改革,对学生的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