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比较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短文二篇》比较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短文二篇》比较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短文二篇》比较阅读训练.doc_第4页
《短文二篇》比较阅读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文段一:【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补充去月上月。1.解词(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2翻译(1)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文段二:【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4填空。(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和 “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附答案】【一】1.辞官。只。2.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二】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 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段三:【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实是/欲界之仙都B. 蝉/则千转不穷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水/皆缥碧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D.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 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2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即可看出。(3分)答案:10、(2分)C 11、(2分)B 12、(2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3、(4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准确译出“颓”、“沉鳞”,语句通顺) (2)(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准确译出“从”、“东西”,语句通顺) 14、(3分)山水自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文段四、甲:三峡乙:答谢中书书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案:1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12、清荣峻.查看本文完整参考答案/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文段(五)(甲)。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嵚(q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罴(p):棕熊。5.解释加点词。(4分)(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7.回答问题。(6分)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5.(4分)(1)交相辉映 (2)四季 (3) 参与,这里指欣赏 (4)向西北,朝西北6.(6分)(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7.(6分)(1)异 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一、文言文阅读回答1014题。(11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乙】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翳( ) 念( )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 和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画线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ng)交横,盖竹柏影也。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答案】10翳:遮盖 念:考虑、想到1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2抒情 议论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二、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遂至承天寺 遂: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余告之故故: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9遂:于是,就相与:一同,共同 故:缘故,原因10B 1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3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三:完成710题。【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乃入见。问:“何以战?”答案:7B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8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9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四、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69题。(16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注释: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陂(bi):水田。 傃(s):向,向着,沿着。 悒(y):通:“揖”,作揖。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或: 故名之曰“放鹤亭” 名: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欣然起行 大道之行也B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C作亭于其上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D好之则亡其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答案】6(4分)(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7(3分)B(远看 A.行走 实行、施行、推行 C.建造 产生D.使灭亡 逃跑) 8(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9(3分)C(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五、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9题【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7.(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8(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