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典型剖面叙述.docx_第1页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典型剖面叙述.docx_第2页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典型剖面叙述.docx_第3页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典型剖面叙述.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新生代地层三叠、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剖面的叙述:侏罗白垩系仅在柴达木的北缘阿尔金山以及祁连山南麓一带出露,在盆地南缘的昆仑山北麓则没有看到露头,侏罗白垩系根据古生物组合特征,岩相特征以及接触特征,可以分为下、中侏罗红柳沟岩系、上侏罗采石岭岩系、下白垩红水沟岩系以及上白垩犬牙沟岩系四层。剖面1:阿尔金山南麓的侏罗纪白垩系以红水沟采石岭红柳沟一带的剖面为代表,其岩性自下而上为:红柳沟岩系在红柳沟一带分布较广,底部以及顶部均与变质岩系为断层接触,在红柳沟以西的牛蹄沟一带见不整合于变质岩系上,厚度为961米。第一层:厚340米,剖面下粗上细,为灰色、灰黄色砾岩,灰色深灰色砂岩以及灰黑色碳质泥岩组成的若干沉积旋回,在碳质泥岩中有植物化石。第二层:厚419米,灰色砾岩、砂岩砂质泥岩以及碳质页岩等组成沉积旋回构成,剖面下粗上细,中部砂岩层比较多,上部碳质泥岩中植物化石。第三层:厚202米,为灰色砾岩、砂岩以及碳质页岩组成,剖面底部较粗,碳质页岩中含有植物化石。采石岭岩系出露于采石岭一带,以局部不整合接触与红柳沟岩系之上,顶部与第三系不整合接触,厚732米。第一层:厚169米,底部为灰白色块状砾岩,以上为灰绿色砾岩夹碳质页岩,碳质页岩中有少量化石。第二层:厚563米,为紫红色页岩,砂质页岩夹灰褐色以及灰绿色砂岩,岩层以细微波状交错层理发育为特征。红水沟组下部在小红山一带出露,上部在红水沟一带出露,二者间尚无接触关系,底部与采石岭岩系仅有断层接触,厚502米。第一层:厚173米,为紫灰色、橘红色块状砂岩夹砂质岩以及砾岩第二层:厚329米,为棕褐色泥岩夹蓝灰色薄层砂岩,砂岩呈不规则条带或团块穿插泥岩中,泥岩中有化石。犬牙沟组:出露于犬牙沟小红山一带,底部与红水沟岩系为不整合接触,顶部与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厚832米。第一层,厚240米,为灰白、淡灰色块状砾岩,上部夹土红色砂岩、砂质泥岩。第二层,厚245米,为土黄色砾岩,灰白色砾岩,土红色砂质泥岩层互层。砂岩中含有白色钙质结核。第三层,厚347米,为土黄土红色块状砾岩,上部夹土红色砂岩夹砂质泥岩。剖面2:祁连山(赛什腾山、达肯达坂山、宗务隆山),南麓的侏罗白垩系以鱼卡路乐河以及红山一带出露最为完全,按照目前的划分意见,缺失了采石岭岩系。剖面自下而上为:红柳沟组以红山剖面最厚最完整,可分为2个层组,两层组为断层接触,剖面底部不整合与变质岩系上,厚度为1068米。第一层:厚396米,下部为棕黄色砂岩,黑灰色碳质页岩夹煤层,底部有一层灰绿色块状砾岩,煤层可供开采。中部为黑灰色碳质页岩、煤层夹浅灰色砂岩。上部为棕红、暗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本层下部以及中部的碳质页岩中有化石。第二层:厚672米,下部为暗绿色砾岩、砂岩夹砂质泥岩,中部为黑灰色碳质页岩、煤层夹灰白色砂岩以及菱铁矿薄层。煤层可供开采。碳质页岩中含化石。上部为灰白、棕灰色砂岩夹碳质页岩,顶部为黑灰色沥青质页岩夹不规则菱铁矿薄层。页岩中有化石。红水沟组:在路乐河一带出露比较全,底部与红柳沟系为不连续接触,一般反映为岩相的变化,局部见有侵蚀面,521面。第一层:厚108米,为黄灰色灰白色砂岩、砾状砂岩与黄绿色砂岩、棕红色泥岩互层。在鱼卡路乐河一带,本层组砂岩中含有原油为该区主要储油层。第二层:厚169米,为棕褐色泥岩夹蓝灰色薄层粉砂岩以及二层泥灰岩。第三层:厚125米,为黄灰色、黄绿色砂岩,底部夹薄层细砾岩。第四层:厚119米,为棕红、土红色泥岩夹蓝灰色不规则薄层砂岩。犬牙沟组:仍以路乐河一带出露 完整,底部与洪水薄岩系为不连续接触,一般反映为岩相变化,局部见有侵蚀面:顶部与第三系为不整合接触,厚571米。第一层:厚298米,为桔黄、灰黄色砂岩夹砾状砂岩以及紫灰色砾岩。第二层:厚273米,底部为紫灰色块状砾岩,向上为紫灰色、灰白色砾状砂岩夹土黄色紫灰色砂质泥岩。沉积环境问题 在潮湿气候区,由于降雨量充沛,皆形成淡水湖泊,根据湖水的深度可进一步划分为滨湖、浅湖和深湖、从湖滨到湖心,随着湖水深度的增加,水动力逐渐减弱,沉积物有从粗到细的机械分异现象,层理类型也从交错层理逐渐变为水平层理。因而一般来说湖泊沉积相分布基本上呈环带状。当有河流注入时,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可在河口形成小型三角洲。在滨湖地区,若湖岸较陡,则可形成粗碎屑沉积,并可见经搬运的螺、蚌、的壳体以及碎片。若湖岸平缓,沉积物为粉砂,有时可见泥裂、雨痕、生物扰动构造以及植物叶碎片。浅湖地区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地层特征分布根据介形类化石以及沉积相的特征,盆地西南部与东北部有明显的差异,因之在分层对比上各自独立而不能统一。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层名称也各有一套,这些名称均以该岩系出露较完整且具有代表性之处的地名为名,如盆地西南部剖面最下部的干柴沟岩系即由于此岩系在干柴沟构造出露之故,而在盆地东北部第三系剖面最下部的路乐河岩系则因该岩系在路乐河沟出露最完整,沉积特性具有较大区域的代表而得名。为此,在下面简单介绍剖面岩性而论述沉积特征和地层对比划分上基本按两区分别叙述,仅盆地东北部按沉积特性又可分为两个亚区,即冷湖、赛什腾区和马海、大红沟区。剖面的叙述:(一)盆地西南部:包括红三1号鄂博梁一带西南的整个地区,由于此区第三系的沉积来源方向不同,岩性变化复杂,特别是湖盆边缘与中心沉积类型迥异,故分别各择一标准加以叙述。1、西岔沟组剖面:地面出露4605米加井下350米共厚4955米尚未见底。干柴沟组岩系:厚2067米按旋回分为上下部,分别称为灰绿色层组和红色层组。红色层组:厚510米未见底,岩性为棕红色厚层砾岩,往上较细,夹有土红、灰黄绿砂质泥岩。砾岩不显层理,砾石大小不一,排列杂乱,砂质泥岩层中含少量介形类以及腹足类化石。灰绿色层组:厚1488米,下为灰绿色厚层砾岩夹二层结核状灰岩;中上部为绿灰色钙质页岩、泥岩与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的互层,夹少许砂质泥灰岩以及灰色细砾岩,富含介形类、植物化石,并偶见有鱼化石。油砂山组:棕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的砂岩、砾岩。下部含有少许杂色粘土层,中间为砂砾凸透体,底部为结核状灰岩。狮子沟组:土黄色的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的砂岩、砾岩。岩相垂向上逐渐变粗,砾岩层增多变厚。七个泉组:厚层的灰黑色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剖面2:大风山、油泉子综合剖面干柴沟组:红色组:暗紫红色、灰白色的泥质粉砂岩夹泥岩、泥灰岩、粉砂岩、细砂岩灰绿色组:灰色的泥质粉砂岩、泥灰岩、粉砂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油砂山组:灰色的厚层泥岩,夹多层石灰岩以及岩盐狮子沟组:灰色灰绿色的泥岩为主,普遍可见石膏晶体,含石膏层以及岩盐层七个泉组:棕灰色灰绿色泥岩互层,夹石膏、芒硝、儿庄灰岩、砂岩等盆地东北部:如前所述在沉积特征上可分为两个亚区,故亦选择两个标准剖面介绍如下:1:路乐河冷湖剖面路乐河岩系:下部:棕红色巨厚层砾岩与厚层含细砾石的砂泥互层,下部的砾岩为主,向上为互层。砾层减薄、砾石亦变小。上部:底部为棕红色巨厚层砾岩、夹含砾泥岩以及中粒粉砂岩、向上形成互层、至顶部为棕红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夹泥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冷湖岩系:岩性为棕红色巨厚层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浅灰色砂岩、砾状粗砂岩以及灰色砾岩层,中下部夹四层杂色粘土层东陵丘岩系:棕红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砂岩以及灰绿色钙质泥岩,岩性自下而上变粗,中部砂岩增多,至上部则出现砾岩层。盐湖岩系:褐灰色、以及灰绿色含砂泥岩夹少许粉砂岩、细砂岩薄层,下部夹有碳质泥岩条以及泥灰岩条。大红沟盐湖剖面路乐河岩系:棕红色砾岩、砾状砂岩与砾岩互层,夹泥质粉砂岩层。冷湖岩系:下部以黄绿色、绿灰色块状细粒砂岩为主,夹棕红色砂质泥岩、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