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奥尔夫简介.doc_第1页
卡尔奥尔夫简介.doc_第2页
卡尔奥尔夫简介.doc_第3页
卡尔奥尔夫简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卡尔奥尔夫简介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试验。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们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奥尔夫为了实现“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他从本土及外国的民俗音乐中找到了编写教材的源泉。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的教材初版第一卷发表了。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由于其演奏和舞蹈的性质,使外行很容易学会。接着,又陆续出版了许多其他的小册子,为奥尔夫乐器的练习编配了大量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奥尔夫的学生也是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古丽特凯特曼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军特学校”的实验由于在国内外的旅行演出和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进行的教学法示范性演出受到许多教育家们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有关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1932年,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已准备出版,但是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个出版计划搁浅了。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去从事专门作曲。1937年以一部十四世纪诗集手抄本创作的音乐剧卡尔米娜布拉纳实现了他的突破,四十二岁的他此前已有许多探索性的作品问世,但他称这种突破为他的“全集”的开端。从1935年至1942年,奥尔夫的三部成名作问世: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追求的“完全戏剧”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那种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全戏剧”(或称整体艺术)的创作上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这里同样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所体现的那种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1948年到1949年完成安蒂戈尼,这部作品综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而在伴奏乐队的配器上采用4架钢琴、59种打击乐器与人声的大胆结合,以体现最古老的神话太阳神与月亮神的结合,刚与柔、健与美的天然合一。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上作为大师级的作曲家的声望。 他在专业作曲上所采用的技法与他在音乐教育上一样,都是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和音乐戏剧,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1950年1960年奥尔夫曾任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和负责人,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这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仍贯穿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奥尔夫从1948年开始为巴伐利亚电台编写“学校音乐教育”,连续播了五年,受到学校的热烈欢迎。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Orff-Schulwerck),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大事。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1982年奥尔夫在慕尼黑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曰“理念”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5、适于开端;6、为所有人。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 七十年代末,百废待兴的中国文化教育,在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下,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历程。七十年代末受德国具有最高权威性的洪堡奖金资助,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赴德国考察,他给当时已年高84岁谢客住在慕尼黑一个庄园家中生活的奥尔夫先生打去了求见电话,对遥远东方的中国文化怀有钟情的奥尔夫先生欣然同意这位不速之客地拜访,他们一见如故,奥尔夫先生将一套“学校音乐教育”五卷本赠送给廖。1980年廖先生回国,作为中国著名的西方音乐史专家,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介绍这个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体工作中去,他把已被五十多个国家翻译和使用的这套教材翻译成中文,还亲自动手编写教材,并先后到西安、云南、成都、南京讲学,特别在上海举办子一期半年的师资培训班,为我国介绍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他们中的吴国本、张福元、朱崇慧、郁文武、陈蓓蕾、孙幼丽、秦德祥等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由廖先生亲自联系安排,1985年西柏林奥尔夫小学音乐教师联邦德国十字勋章获得者施奈德夫人来华在广州(4月)、南京(5月)、上海市(6-7月)办班讲学,前后历时三个多月,学员一千余人,施奈德夫人还带来了三套奥尔夫乐器厂家赠送的奥尔夫乐器。1986年5月19日至6月14日施奈德夫人再度来华讲学,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有八百余名学员参加学习。自此,广大学员大开子眼界,对奥尔夫的教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回到各地举办报告会、培训班介绍奥尔夫教学法,许多地方还自发组织了奥尔夫教学法实验小组,继续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此后两年中,奥尔夫学院派出三位教师沃尔夫冈 哈特曼、曼努艾拉、彼得库巴斯来京讲学。1989年4月由李妲娜带队的中国音乐教育考察团一行八人赴德国、奥地利考察 ,1989年6月2日经中国音协批准成立奥尔夫学会,自此开始了学会成立筹备工作。1991年6月在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音乐报-“音乐周报”上出版了奥尔夫教学法介绍专版。1991年8月9日-19日,第二期奥尔夫教学法师资培训班在京举行。曼努艾拉、库巴斯特邀再次前来讲学,学员550余人。台湾省教师陈惠龄女士应邀讲学,在这次培训班上李妲娜(中国音乐协会)、李燕诒(北京)、许卓娅(南京)、郑莉(北京)、易悦(沈阳)、陈淑宜(天津)做了公开教学观摩课。在第二期培训班期间,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学会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成员有李妲娜、曹理、赵佳梓、郁文武、许卓娅、吴国本、李燕诒、朱崇慧。并发展首批会员410人。1993年8月16日-21日在河南开封举办的奥尔夫教学法师资培训班期间召开了第二届奥尔夫学会年会,宣布了由通讯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名单,理事长:李妲娜;副理事长:李燕诒、许卓娅、朱崇慧、吴国本、郁文武、同时发展第二批会员91人。1993年9月-94年7月在北京由中国音协音教委组织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师资培训班活动(为期一年)学员80人,发展会员34人。在这些年里理事会成员及广大会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介绍宣传奥尔夫教学法,经常到各地方、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师资培训班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并编写了许多新课例。在各级各类学校实验奥尔夫教学法,许多师范院校在教学法课中均专门介绍奥尔夫教学法,近年来出版的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专著中都有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专门篇章介绍(专著、著作)。近年来,特别是学前教育领域在学习、探索奥尔夫教学法的实验中有较大的发展,并通过大纲、教材、教学计划贯穿到实际教学之中,在各种培训班中,也没有忘掉农村音乐教学这块阵地,特别在辽宁锦州地区,曾专门组织农村音乐教师培训班学习奥尔夫教学法,广东汕头普宁县莲坛中心学校在华侨资助下也购置了奥尔夫乐器,等等。当然,从全国来讲这只是星星之火。纯节奏乐合奏,在西方,可能因为他们传统的宗教音乐以至旋律和声发展,令他们感到不像他们的母语文化,可对于中国的孩子们,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为我们中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最丰富的源泉,孩子们在应用时, 就像天生就会了似的。听乐起舞,在文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可能是“历史”了,难怪德国的音乐教育同行在看了中国小学生的舞蹈后惊叹,中国的孩子们好象天生就会跳舞似的,体能谐调又优美,感觉及佳,而他们的孩子好象反而是笨手笨脚的了。这些仅是奥尔夫的教学原理为什么那么快被中国同行吸收、接受的内因。中国的同行们在奥尔夫教育原理中,找到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新观念,以及简便易操作,又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方法,它既能在沿海先发展起来的开放城市应用,又能在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因此,经过几十年的坎坎坷坷,奥尔夫教学法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了,为了中国的孩子们,也为了中国的音乐,我们愿意将奥尔夫教学法原理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作出我们新的贡献,也为世界音乐教育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奥尔夫在中国 李妲娜女士在2000年国际奥尔夫高峰会上的发言 奥尔夫(OrffSchulwerk)在中国李妲娜女士在2000年国际奥尔夫高峰会上的发言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与奥尔夫先生历史性的会见。廖教授回到中国后首次向中国音乐教育界介绍了Orff-Schulwerk,为正在改革之中的中国同行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廖教授除写文章外,亲自到各地讲学、举办培训班、翻译及创编教材,还联系了德国、奥地利教师耒中国教授Orff-Schulwerk。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奥尔夫热”。中国音协Orff-Schulwerk学会也在这热潮中应运而生。1990年筹备委员会成立,1993年正式成立。二十年耒在一批执着的热心者的不断努力下,已走过最初的朦胧,目标更清晰、步伐更扎实。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Orff-Schulwerk)专业委员会系中国最高音乐学术团体中国音乐家协会下属国家二级社团组织。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有关奥尔夫音乐教育(Orff-Schulwerk)的机构。现有会员595人,分布在26个省(市)。设常务理事会(10名),理事会(36名),会长(1名)、副会长(6名)。成员包括音乐、舞蹈家,高等师范及中、小学教师,幼儿教育家,音乐教育研究、进修机构教师、研究人员等。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将介绍、研究、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Orff-Schulwerk)为己任。十余年中组织六次全国培训活动,特聘奥尔夫学院及德国、美国和中国台湾专家讲学,学员近3000人;举办五届为期一年培训班,学员400余人;举办短期培训班四十余个。组织六次出国学习、考察奥尔夫音乐教育(Orff-Schulwerk)和参加国际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是与各高等师范院校或教育行政联合组办,更增加了影响力。由于廖乃雄LiaoNaixiong教授和奥尔夫基金会的支持和努力,中国两所最著名的中央、上海音乐学院均开设有外国专家讲授的奥尔夫课程。一般音乐师资培养和进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法课也有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Orff-Schulwerk介绍,有些省市,如北京己将其专列为教师进修的必须课程。在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具目录中也将奥尔夫乐器列入。这些成果均与我会骨干参与有关。最近我会主要负责人还参与了国家21世纪艺术课程标准制定课题组。目前我们认为较大问题是在一个有十二亿人口,其中三亿少年儿童的国家,对于在世界上有如此重要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却设有一个培训中心之类的机构耒介绍、研究、推广该教育体系,仅靠原耒学会办培训班方式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当前中国也同世界各国的同行一样,面临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政府在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标准的教育改革,给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一个极好的机迂。过去保守派称我们搞的是“闹尔夫”,现在许多学校、幼儿园纷纷派教师要去学奥尔夫音乐教育Orff-Schulwerk。奥尔夫音乐教育Orff-Schulwerk在中国有两项大课题:一是“本土化”问题,不仅是内容、素材,还有从教育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