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估计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doc_第1页
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估计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doc_第2页
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估计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doc_第3页
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估计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doc_第4页
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估计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贸易将市场由国内扩展至国际,实现了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为有效的配置,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国际商品贸易通过商品这一载体带来了资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的跨国配置,这一过程反映在生产这些出口品的所有环节都有可能消耗资源(能源)和排放污染物。比如中国向美国出口钢材,这些钢材被美国国内消费,但是这些钢材在中国生产的过程中则需要消耗水、能源和排放污染物,这些属于直接的消耗和排放;同时为生产这些钢材而需要的矿石、设备等的生产也需要消耗资源(能源)和排放污染物,这些属于间接的消耗和排放,因此中国向美国出口钢材的过程不仅实现了商品在国际市场配置,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国际配置,因为如果美国不从中国进口钢材而本国生产则需要消耗其国内的能源和在国内排放污染物。因此在看待进出口对国内经济的高速拉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对外贸易对于国内资源(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一、出口对于GDP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其对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对外贸易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00亿美元左右增长到2007年的2万多亿美元,近三十年的时间增加了一百多倍。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每年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最高的午份甚至接近40;2004年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7年中国出口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货物出口国; 2007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分别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6.7和8.8。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投资一起成为中国经济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两大拉动力。从贸易依存度来看,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到l0,到2007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至66.3,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的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如2007年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仅为23。从出口来看,1978年我国的出口仅占GDP的4.6,到2007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75;从部门的角度来看,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39个工业部门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出口依存度已经超过50,其中文体用品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更是超过了60,这5个部门的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5。 由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的总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拉动作用,对比这三者的拉动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出口对国内的影响。利用投入产出法可以测算出这三项最终需求各自对于经济的影响。本文利用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出口、投资和消费各自对GDP拉动作用。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出口、投资和消费拉动的GDP占全部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6.8、29.5和43.7。沈利生(2003)利用同样的方法测算了19972001年出口对GDP拉动作用的贡献,测算的结果显示19972001年出口对GDP的贡献基本在14左右,仅相当于2005年出口对GDP贡献的一半。由此可见随着近些年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于GDP拉动作用的贡献日趋重要了。 同样利用投入产出的方法可以测算出口、投资和消费各自对于能源消费、污染的排放的贡献。根据本文的测算,2005年由于出口带动的能源消费达到687亿吨标煤,占2005年全年全部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32;投资和消费带动的能源消费分别达到728和73亿吨标煤,分别占2005年全年全部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339和34。与出口对GDP的贡献相比,出口对于能源消费的贡献高出52个百分点。从拉动强度的角度来看,每万元出口带动的能源消费为1吨标煤,而每万元投资和消费带动的能源消费仅为0.92吨和0.75吨。由此可以看出出口对于能源消费的贡献要明显高于对于GDP拉动作用的贡献,单位出口对于能源消费拉动强度要明显高于投资和消费。 利用2005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和污染排放的数据,本文测算了三项最终需求对于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拉动作用。结果显示2005年全部出口带来的CO2、SO2和COD的排放量分别达到16.67亿吨、568.75万吨和207.35万吨,分别占全年CO2、SO2和COD的排放总量的31.3、31.4和37.4;消费带来的CO2、SO2和COD的排放量分别达到19.12亿吨、681.77万吨和222.13万吨,分别占全年CO2、SO2和COD的排放总量的359、376和40.0;投资带来的CO2、SO2和COD的排放量分别达到17.44亿吨、563.21万吨和125.52万吨,分别占全年CO2、SO2和COD的排放总量的32.8、31.1和22.6。同样出口对于污染物排放的贡献也要明显高于对于GDP拉动作用的贡献。从单位需求对污染排放量的贡献来看,每万元出口带来的CO2、SO2和COD的排放量分别为243吨、00083吨和0.0030吨;而每万元消费带来的CO2、SO2和COD的排放量仅分别为1.95吨、0.0070吨和0.0023吨。可以看出出口对于污染排放物的贡献程度要明显大于出口对于GDP的贡献程度;出口对于污染排放物的贡献强度要明显高于投资和消费。 二、巨额的贸易顺差伴随着大量的能源和环境顺差意味着大量的隐含能源净出口和污染物的净进口 近些年,伴随着对外贸易额的快速增长的是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顺差达到了2618亿美元,相对于GDP的8,而2000年货物贸易顺差仅相当于GDP的2。出口商品在国内生产的诸多环节都需要消耗资源(能源)和排放污染物,同样进口商品在国外生产的诸多环节也需要消耗资源(能源)和排放污染物,因此商品进出口贸易背后隐含的是能源和污染物的进出口。 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利用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环境数据,本文测算中国出口和进口中所隐含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 (一)对外贸易中隐含的能源 对于隐含能源贸易,顺差表示中国为生产出口商品消费的能源大于国外为向中国提供进口品所消耗的能源,即意味着我国净出口能源,增加了我国节能的压力;反之逆差则意味着我国净进口能源。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对外贸易中所隐含的能源情况。从总量上来看,2005年中国出口商品额达到76195亿美元,其中所隐含的能源消费达到4.12亿吨油当量;进口商品额达到了65995亿美元,其中所隐含的能源消费达到156亿吨油当量。因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得到了1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顺差,但是为此相当于净出口了256亿吨油当量。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顺差量相当于2005年当年能源消费量(不含居民消费)的18。从进出口的相对关系来看,2005年出口额只比进口额高了15,而从隐含的能源来看,出口隐含的能源却相当于进口隐含能源的26倍;从隐含能源的强度来看,每万美元出口隐含的能源为5.5吨油当量,而每万美元进口所隐含的能源仅为24吨油当量,即出口隐含能源强度相当于进口隐含能源强度的2.3倍。 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的角度来看分析一下中国对外贸易中所隐含的能源情况。隐含能源贸易顺差表示我国向其他国家净出口能源,逆差表示我国向其他国家净进口能源。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中,除与澳大利亚存在微小的隐含能源逆差以外,我国与其他六个主要贸易伙伴国都存在较大的顺差,尤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其顺差分别占了全部隐含能源顺差的30和13左右。具体来看,2005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中隐含的能源达到826百万吨油当量,而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所隐含的能源仅为81百万吨油当量,出口相当于进口的10倍,同时中美之间贸易隐含能源顺差量相当于中国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的5。除了贸易额大小以外,影响隐含能源贸易顺差结果的因素主要是贸易结构和各部门的隐含能源强度。从中美之间贸易结构的差异来看,中国向美国出口主要是电子设备、服装、纸制品以及金属制品和建材等,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则主要是电子设备、机器设备、化工产品以及农产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其中几个主要的高耗能行业中美贸易中中国都处于顺差状态,如建材、金属制品以及矿产品等。从各部门的隐含能源强度来看,2005年中国各部门每百美元总产出的能耗为0.021油当量,而美国百美元总产出的能耗仅为0.009油当量,前者是后者的23倍。具体来看除了石油加工业,其他行业的能耗强度基本都是中国高于美国,其中其他制造业、采掘业、建材等行业中国的能耗水平要远高于美国。 从对澳大利亚的贸易来看,2005年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的商品中所隐含的能源为61百万吨油当量,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商品中所隐含的能源为73百万吨油当量,存在12百万吨油当量的逆差。从中澳之间贸易的结构来看,2005年中国出口澳大利亚主要是服装、电子设备,其中服装占了22;而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矿产品(主要是矿石)和农产品,其中矿产品出口占了51。采掘业的能耗系数较高和矿石进口在中澳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决定了中澳贸易中中国隐含的能源处于逆差状态。 (二)对外贸易中隐含的污染物 与隐含能源不同的是,隐含污染物的贸易顺差表示中国从其他国家污染物的净进口,增加了中国的环境压力;逆差则表示中国向其他国家污染物的净出口。 从隐含的CO2的排放情况来看,2005年中国出口中所隐含的CO2排放量达到16亿吨;进口商品中所隐含的CO2排放量达到368亿吨,可见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的CO2顺差达到12.33亿吨,也就是说相当于2005年中国从国外净进口了1233亿吨二氧化碳。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CO2顺差量相当于2005年当年中国CO2排放量的23。从进、出口的相对关系来看,2005年出口额只比进口额高了15,而从隐含的CO2来看,出口隐含的CO2却相当于进口隐含CO2的44倍;从隐含CO2的排放强度来看,每万美元出口隐含的CO2为213吨,而每万美元进口所隐含的CO2仅为57吨,即出口隐含CO2排放强度相当于进口隐含CO2排放强度的37倍。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的角度来看,同能源一样,除与澳大利亚存在微小的隐含CO2逆差以外,我国与其他六个主要贸易伙伴国都存在较大的顺差,尤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其顺差分别占了全部隐含CO2顺差的26和12左右。具体来看,2005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中隐含的CO2达到336亿吨,而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所隐含的CO2仅为019亿吨,出口相当于进口的18倍,中美之间贸易隐含CO2顺差量相当于中国2005年CO2排放量总量的6。对比中美之间部门CO2排放强度的差异可以发现,无论是整体平均水平和具体各部门的水平,美国的CO2排放强度都要低于中国。2005年中国各部门每百美元总产出的CO2排放量为008吨,而美国每百美元总产出的能耗仅为0.022吨,前者是后者的3.7倍。 从对外贸易中所隐含的SO2排放情况来看,2005年中国出口中所隐含的SO2排放量达到554万吨;进口商品中所隐含的SO2排放量达到25万吨,因此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的SO2顺差达到529万吨,相当于2005年中国从国外净进口529万吨二氧化硫。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SO2顺差量相当于2005年当年SO2排放量的38。从进、出口的相对关系来看,2005年出口额只比进口额高了15,而从隐含的SO2来看,出口隐含的SO2却相当于进口隐含SO2的22倍;从隐含SO2的排放强度来看,每百万美元出口隐含的SO2为74吨,而每百万美元进口所隐含的SO2仅为04吨,即出口隐含SO2排放强度相当于进口隐含SO2排放强度的19倍。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的角度来看,与能源不同的是,我国与其他七个主要贸易伙伴国都存在顺差,尤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其顺差分别占了全部隐含SO2顺差的22和11左右。以美国为例,2005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中隐含的SO2达到118万吨,而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所隐含的SO2仅为38万吨,出口相当于进口的30倍左右,中美之间贸易隐含SO2顺差量相当于中国2005年SO2排放总量的38。 对比一下中美之间部门SO2排放强度的差异,可以看出,2005年中国各部门每亿美元总产出的SO2排放量为0027吨,而美国每亿美元总产出的能耗仅为0.005吨,前者是后者的5倍。其主要原因除了中美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外,中国各部门的排放强度也远高于美国。最后分析一下中国对外贸易中所隐含的COD排放情况。从总量上来看,2005年中国出口中所隐含的COD排放量达到203万吨;进口商品中所隐含的COD排放量达到104万吨,因此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的COD顺差达到99万吨,相当于2005年中国从国外净进口了99万吨COD。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COD顺差量相当于2005年当年COD排放量的18。从进、出口的相对关系来看,2005年出口额只比进口额高了15,而从隐含的COD来看,出口隐含的COD却相当于进口隐含COD的2倍左右;从隐含COD的排放强度来看,每百万美元出口隐含的COD为2.7吨,而每百万美元进口所隐含的COD仅为16吨,即出口隐含COD排放强度相当于进口隐含COD排放强度的17倍。 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的角度来看,同样与能源不同的是,我国与其他七个主要贸易伙伴国都存在隐含COD顺差,尤以美国最为突出,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其顺差分别占了全部隐含COD顺差的40左右。以美国为例来看,2005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中隐含的COD达到50万吨左右,而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所隐含的COD仅为11万吨,出口相当于进口的46倍左右,中美之间贸易隐含COD顺差量相当于中国2005年COD排放总量的7。三、主要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l尽管快速增长的出口极大地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分析表明相对于消费和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