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动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称,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临床上以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对某些癌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为特征。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其理化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往往毒性更大。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酸雨(雾)。6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7兴奋效应hormesis: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恶英等都具有类似的生物性效应模式。8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特征:不能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三种物质形态可相互转化;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9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10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11可持续发展: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2环境卫生学的核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3环境卫生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14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了解,P5)1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环,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16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气体(CO2、CH4、N2O、O3、CFCs)所致温室效应。危害:冰川积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心脏、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上升。热带传染病、一些虫媒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影响水分分布、土壤状况和季节变化,加剧粮食短缺;气候带移动,森林受严重破坏,物种灭绝加速。17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主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溴氟烷烃类(哈龙类)、 N2O、CCl4、CH4造成。危害:对紫外线的阻挡作用减弱,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眼、呼吸道粘膜刺激炎症患者比例上升;人体免疫力降低;紫外线破坏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加重温室效应。18酸雨:降水pH5.65时。原因:大气受到SOx、NOx等化学性污染。危害:水体酸化,促进重金属在水中溶出;在大气烟雾事件中与其它大气污染物联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湖泊、土壤酸化,威胁水生生物生存,影响农作物生长。19生物多样性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20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21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223R原则: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le第二章:环境与健康1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2.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对适应的状态,即指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3食物链(food chain):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链接起来的锁链关系,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性。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和纽带,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转移和蓄积有重要影响。4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随着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5生物蓄积作用:同一生物体对某种物质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6生物浓缩作用: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7人群健康效应谱:某种环境因素作用后,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为健康效应谱,这种现象也有冰山现象之称。8高危人群high-risk group:易受环境因素损伤的人群。在同一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下,高危人群比普通人群更早地出现健康危害,反应也较为强烈9环境污染: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10外暴露剂量:即环境暴露剂量,指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11内暴露剂量: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机体已吸收入体内的污染物的量。通过测定生物材料(血液、尿液等)中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确定。12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达到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的污染物量。13生物标志: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分类: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exposure:包括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effect:指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易感性生物标志susceptibility: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14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 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包括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暴露评价、危险度特征分析 组成四步骤:调查研究、危险度评价、危险度管理、决策及行动。15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首要步骤,属于定性评价阶段,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16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是环境化学物暴露与健康不良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核心。17暴露评价:就是要确定暴露水平(剂量)和暴露人群的特征。18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根据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所得的定性、定量评定结果,对该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时,所致的健康危险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判断人群发生某种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和指出各种不确定因素。19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20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扩大人群暴露范围、增加暴露途径、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影响暴露剂量。21环境因素的暴露特征与效应的关系:环境暴露时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剂量和时间等特征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环境物质和有害化合物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环境暴露剂量与暴露产生的反应有剂量反应关系,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无阈值和有阈值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特征不同。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暴露频度和持续期与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剂量有关,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22群对环境变化的健康效应谱为金字塔型: 对健康有潜在影响: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 对健康有影响:生理反应异常,疾病,死亡。23环境污染影响人群健康的复杂性表现为: 多样性:发生转移、富集和转化,通过多种环境介质,多种途径进入体内。 复杂性: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长期性:低水平长时间。 广泛性:受污染影响人群广,反应的个体差异大。24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25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P41 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P43 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P47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P5026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的优缺点: 流行病学优点:资料更有价值,可研究智力、心理、感觉等效应。 局限性:环境暴露因素往往不明确;暴露水平(剂量)定量困难;混杂因素较 多;弱效应难于评价;某些危害(如致癌)间隔期太长;暴露反应关系难于建立;获取资料或样本受道德、法律和隐私的限制等等。 毒理学的优点:可控性,干扰少;效应指标不受限制;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物等,引入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 局限性:种属差异。27暴露测量包括:外暴露测量,内暴露测量,生物有效剂量测量。28生物标志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29健康危险度评价(HRA)包括: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暴露评价、危险度特征分析30易感人群及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31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急性: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危害、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慢性: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第三章:大气卫生1大气层: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2大气组成:混合气体(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3紫外线可分为:UV-A:色素沉着作用 400-320nm UV-B: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 320-290nm UV-C:杀菌作用 290-200nm4可见光400-760nm;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臭氧在平流层中。5空气离子数:负离子越多空气越清洁,但浓度超过106个/cm3均对健康不利;空气中重离子束与轻离子束之比50时,空气较为清洁。6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中燃料的燃烧。7大气污染的来源: 工农业生产: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 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交通运输:主要指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污染物8大气污染物按其属性一般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其中,化学性污染物种类最多,污染范围最广。9根据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存在状态,可将其分为气态和气溶胶(大气颗粒物)。10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100m的颗粒物。11吸入颗粒物IP,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m的颗粒物,能进入人体呼吸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12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 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m的细颗粒。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易于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危害极大。13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 PM0.1:空气动力学直径0.1m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多为大气中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其健康影响日益受关注。14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s: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15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s: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1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排放量(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与污染源的距离 排出高度(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大致与烟波有效 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二、气象因素:风和湍流(全年污染以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地区受影响最大) 温度层结,即气温的垂直梯度,它决定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 流的强弱。稳定的垂直梯度易造成湍流抑制,使大气扩散不畅。垂直 梯度不稳定时,由于热力作用湍流加强,大气扩散增强。 气压 气湿; 三、地形:山地和谷地、海滨与陆地、城市热岛。17风向频率图的概念和应用:将一定时间内每个风向出现的频率,以圆心为0,按比例定在相应的方向线上,再连接而成。无风(即静风)的频率可按比例画成圆,称(风玫瑰图 )。反映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主导风向,指示该地区受某一污染源影响的主要方位。18逆温 (temperature inversion) :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r0),此时大气处于机体稳定状态,污染物被逆温层覆盖在下方,不能扩散,造成近地面的大气严重污染。19r为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rd为气块干热垂直递减率 当rr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污染物易扩散当rrd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污染物不易扩散当r=rd时,大气处于中性状态,污染物可以扩散,但不充分20受大气稳定度的影响,烟波扩散常有以下类型: 波浪型:rrd 锥型:r=rd 扇型:rrd 上扬型:烟波下方出现逆温层 熏烟型:烟波上方出现逆温层21热岛现象(heat island):人口密集的城市热量散发远远大于郊区,结果造成城区气温较高,往郊外方向气温逐渐降低。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称为。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热空气上升,四周郊区的冷空气补充,可把郊区排放的污染物引入城市,造成市区的大气污染。22大气污染物的转归:自净: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者消失的过程。(主要靠物理作用)转移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23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急性危害:a烟雾事件(大气污染造成急性中毒的主要类型):煤烟型烟雾事件:SO2、烟尘; b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其中臭氧占90%以上慢性危害: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 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硝酸雾及颗粒物与COPD有关24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酸雨(ph5.6)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造成“冷化效应”25SO2的健康影响: 主要作用在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 健康影响: a对黏膜的刺激作用:刺激眼结膜和鼻咽部黏膜 b引起呼吸道急性炎症:是COPD的主要病因之一 c形成二次污染物硫酸雾,对呼吸道附着性更强,危害更大 d与颗粒物联合作用 致敏作用:吸附二氧化硫的颗粒物是变态反应原,能引起支气管哮喘 致癌作用:如加强BaP的致癌作用 其他作用:如影响新陈代谢 其他影响:对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损害26颗粒物的主要健康影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a在上呼吸道与二氧化硫联合作用,导致慢性咽炎 b在下呼吸道与氮氧化物联合作用,使支气管和肺泡产生炎症,长期刺激可引起COPD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a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b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诱发血栓形成 c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并释放细胞因子,后者通过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对人群死亡率有急慢性影响27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颗粒物的粒径:不同粒径的IP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不同颗粒物的成分: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其他生理或病理因素。28氮氧化物的主要健康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作用在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和肺泡 a急性吸入可引起肺水肿 b低浓度长期吸入发生肺水肿样症状,严重时能引起COPD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其他:神经衰弱综合征,促癌与其他大气污染物联合作用29基准与标准基准: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人群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浓度,是根据剂量-反应关系和一定的安全系数而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标准:国家或地方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限量要求和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的技术法规。标准的制订是以基准为主要依据并且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而制订的,并由国家管理机关批准颁布,具有法律的制约性的30基准与标准的关系: a基准是根据剂量-效应关系而确定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它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也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标准是以基准为科学依据,并考虑实现标准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条件。标准是由国家立法或政府部门等权威机构批准颁布的,一般具有法律效力。 b基准、标准的数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c基准是标准的核心,是标准的科学依据,基准的数值决定了标准的水平。在一般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由于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标准值也可严于基准的水平。31我国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总原则:卫生上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a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 b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c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d选用最敏感指标 e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32 大气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33 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指任何1小时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有些物质能使人或动植物在短期内出现刺激、过敏或中毒等急性危害,则该物质必须制订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这是确保接触者在短期内吸入该物质不至于产生上述任何一种急性危害的上限值。34 日平均浓度限值:指任何一日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35 年平均浓度限值:指任何一年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的最高容许值。对一些有慢性作用的物质都应制订,即经过长时间的持续作用也不致引起最敏感对象发生慢性中毒或蓄积现象以及远期效应,以达到防止污染物慢性和潜在性危害的目的。36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检测如何开展 大气污染源的调查 点源污染:对一个工厂或一座烟囱对周围大气影响的调查。 面源污染:对整个城市或工业区进行大气污染来源调查。 线源污染 大气污染状况的监测 采样点的选择 点源污染监测:a四周布点。b扇形布点。c捕捉烟波布点。 面源污染监测:a按城市功能分区布点。b几何状布点。 c根据城市污染源及人口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布点。 线源污染监测:采样口离地面25m,距道路边缘20m。 采样点的要求: 设在空旷地点。 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为1.5m左右,颗粒物采样高度为35m。 采样时间: 日平均浓度的测定,每日至少有12-18小时的采样时间。 年平均浓度,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12个日均值。 最大一次浓度应在污染最严重时采样。 监测指标 点源:以排放的主要有害物质为指标。 区域性:SO2、PM10、NO2、CO、O3指标。 线源:PM2.5、NO2、CO 人群健康调查 暴露评价:a大气监测资料;b问卷调查;c个体暴露测定;d生物材料监测。 健康效应测定:a疾病资料,b体检,c生物材料检测 资料统计37 多环芳烃以苯并(a)芘为代表38 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强39 BaP是“前致癌物”,需在体内代谢转化成“终致癌物”。40 工业区配置应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41 二恶英的主要来源:含氯垃圾焚烧。第4章 :水体卫生1 天然水中含物质可分为:溶解性物质,胶体物质,悬浮物质2 水质的物理性状指标: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3 浑浊度: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4 水质的化学形状指标:ph值、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氯化物、硫酸盐、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有害物质。5 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6 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其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称为三氮 a有机氮和蛋白氮显著增高时,说明水体新近受到明显的有机性污染。 b氨氮增高时,表示新近可能有人畜粪便污染。c亚硝酸盐氮含量高,该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d硝酸盐氮含量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表示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物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e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正在进行。7. 溶解氧D0: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含量愈高。可作为评价水体受有机性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8. 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氧的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9. 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10. 5日生化需氧量BOD520: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它是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般小于lmg/L。11. 菌落总数: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12. 总大肠菌群: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 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的指示菌。13.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培养于44.50.2的温水浴内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而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主要来自人及温血动物粪便。14. 水体污染: 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15. 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工业废水世界范围内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特点 水质和水量因生产品种、工艺和生产规模等的不同差别很大 除冷却水外,都含有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 生活污水 特点 生活污水量随生活用水量而呈周期性变化 成分主要为粪便和洗涤污水,故水中含有多种有机物、肠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 来源多,分布广,难治理农业污水 农药、化肥16.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水中磷、氮等营养元素过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出现在湖泊时称水华,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水体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污染的主要现象,控制的根本措施在于防止封闭型湖泊的水污染。17. 水体富营养化 后果:湖泊老化:全球30-40,我国77%的湖泊和水库已经富营养化,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巢湖均已成为重富营养化湖泊 破坏水产资源:水产品产量及质量下降。 危害健康(微囊藻毒素)18. 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19. 水体自净的机制: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学作用20. 大气自净主要靠物理净化;水体自净主要靠生物净化21. 影响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受纳水体的地形、水文条件、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水温和复氧能力,污染物性质和浓度等。22. 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降低;大多数有毒污染物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合物;重金属污染物在溶解状态时可被吸附或转变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复杂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不稳定的污染物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对水生物种群的影响:有毒污染物使水中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23. 水体自净的机制:初期以物理和化学作用为主,后期以生物学作用为主。24. 生物净化:在地面水自净中最为重要且最为活跃,对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物至关重要。25. 水的生物性污染危害: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26.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水源一次受严重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发病的日期集中在该病的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如水源经常被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流行病学调查有可能得出水质受污染的途径,水质细菌学检查常有异常改变,但不一定能从水中检出病原体。27. 水俣病:日本九州岛水俣地区因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28. 甲基汞致病机理: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主要侵害大脑皮层运动区、感觉区和视觉听觉区,也可损伤小脑。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脑损害。典型的Hunter-Russel症候群29. Hunter-Russel综合征,表现为肢端感觉麻木、向心性视野缩小、共济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障碍等症状。30. 铬(Cr)污染危害发病机理:六价铬可使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而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造成机体缺氧,并可干扰多种重要酶的活性,干扰体内的氧化、还原、水解过程,并与核酸、核蛋白等大分子结合引起突变、癌变,具有致突变性和潜在致癌性。临床表现:摄入大量铬后,可刺激或腐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便血等;并可有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脉搏加速、口唇指甲青紫、肌肉痉挛等症状,甚至尿少或无尿。31. 氰化物危害发病机理:在胃酸的作用下,分解成HCN进入血液,游离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含铁辅基结合,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阻断细胞内氧化代谢过程,使细胞不能利用机体的氧,出现“细胞内窒息”而死亡。临床表现: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CNS缺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分为四期:前驱期、呼吸困难期、惊厥期、麻痹期。慢性中毒主要表现:神经衰弱综合症,运动肌酸痛、活动障碍。在体内能转化为硫氰酸盐(一种致甲状腺肿大的物质)。32. 制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33. 各类水资源的卫生学特征:降水:水质较好,细菌少,矿物质含量低,硬度低,化学成分与空气污染有关地表水:含矿物质较少,硬度较低,细菌含量较高,溶解氧较高,水中化学物质与水污染有关浅层地下水:水质较硬,细菌数较地面水少,化学物质与地质及污染有关,水中溶解氧较少 深层地下水:盐类含量多,硬度大,细菌数很少,化学物质与地质有关3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第一类是指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者,包括汞、镉、铬、砷、铅、镍、苯并(a)芘等13种物质。含此类污染物的污水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第二类污染物按年限分别执行不同的规定,并规定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35. 工业废水的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36. 活性污泥法(曝气法):是利用含有大量需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强力通气的条件下使污水净化的方法,是处理废水的常用方法。37. 废水处理分为三级一级处理是去除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多用物理处理法,属预处理。二级处理为生物处理,能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是目前世界各地处理有机废水的主体工艺。三级处理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是废水的高级处理措施,处理方法有化学方法或物理化学方法等。38.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包括:污染源调查、水体污染的调查、水体污染对居民健康及水生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39. 江河水系的监测采样断面与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断面:清洁或对照断面,设在污染源的上游,以了解河水未受本地区污染时的水质状况;污染断面,设在污染源的下游,以了解水质污染状况和程度;自净断面,设在污染断面下游一定距离,估计水体基本达到自净的地方,以了解污染范围及河水的自净能力。采样点:较宽的河道设5个采样点(分别距两岸边50m、150m及江心处)或按断面四分法测中间三点。较小的河流在河中心点采样。重要的直流入口采样。采样深度:一般在水下0.20.5m。40. 胎儿油症:孕妇食用被PCBs(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出现胎儿死亡,新生儿体重减轻,皮肤颜色异常,眼分泌物增多,即所谓的“胎儿油症”41. 日本痛痛病是典型的慢性镉中毒42. 肾脏是镉中毒的主要靶器官,镉主要靶器官是肾小管。临表:刺痛活动时加剧,多发生病理性骨折43. 甲基汞/汞的主要靶器官是脑组织44. 医院污水最常用的是氯化消毒45. 水体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废水46. 水体自净的机制后期以生物学作用为主47. 水的生物性污染主要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48. 镉中毒主要以肾小管损害为主,临表:刺痛活动时加剧,多发生病理性骨折49. 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功能区:P141第5章 :饮用水卫生1. 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一般以肠道传染病多见。2.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流行病学调查有可能得出水质受污染的途径,水质细菌学检查常有异常改变,但不一定能从水中检出病原体。3. 硝酸盐中毒的机制和危害:在胃肠道内某些细菌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再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不再有输氧功能,因而可造成缺氧,严重时引起窒息死亡。4. 硝酸盐的作用机制是使血红蛋白变性,造成缺氧。5. 蓝婴综合症: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硝酸盐尤为敏感,摄入过量硝酸盐时易患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也称6. 氯化消毒副产物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7. 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三卤甲烷类THMs,包括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卤代乙酸类HAAs、卤代醛、卤代酚、卤乙睛、卤代酮、卤代羟基呋喃酮等。8. 有机前体物:通常把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9. 防治氯化副产物的措施:尽可能选择有机前体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强混凝沉淀和活性炭过滤等净化措施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如避免预氯化和折点氯消毒,采用管网中途加氯等采用颗粒活性炭过滤,以去除已形成的氯化副产物采用其他消毒方法,如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作氧化剂消毒剂,或改用氯胺消毒。10. 微囊藻毒素(MC)被认为是继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之后,又一导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11. 饮水硬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12.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原则:水质在流行病学上安全;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感官性状良好;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13. 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要求: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当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可适当放宽。14.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常规指标:生物学指标、毒理学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15. 饮用水中菌落总数100CFU/ml。饮用水中总大肠菌群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饮用水中耐热大肠菌群不得检出。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饮用水中大肠埃希氏菌不得检出。16. 大肠埃希氏菌,惯称大肠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度,在42-44度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度17. 集中式给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通过输水管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18. 水源选择的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19. 水源水的毒理学和放射性指标,必须直接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20. 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沿岸不得堆放污染水源的废渣、垃圾、有毒物品等,不得进行污水灌田和施用危害大的农药。取水点上游1000m以外的地区,应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其水源保护区范围应相应扩大。水库和湖泊根据不同情况划分水源保护区重点保护水源的输水明暗渠,严防污染和水量流失。21. 水质处理的常规净化: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22. 混凝剂:常用的有金属盐类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两类。23. 硫酸铝是使用最多的混凝剂24.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水中微粒的性质和含量;水温;水的pH值和碱度;水中有机物和溶解盐含量;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混凝剂的投加方法、搅拌强度和反应时间。25. 过滤的净水原理:筛除作用;接触凝聚作用26. 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滤层厚度和直径,滤速,进水水质,滤池类型。27. 选择消毒剂时的考虑因素:杀灭病原体的效果;控制和检测的难易;剩余消毒剂的有无;对水的感官性状的影响;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或消除的可能性;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28.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为,具有杀菌作用。29. 氯化消毒的原理:氯气或其他氯化消毒剂溶于水后,在常温下很快水解成次氯酸。次氯酸分子小,不荷电,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蛋白质、DNA和R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从而使细菌死亡。30. 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加氯量除需满足需氯量外,尚应有一定量的余氯。 需氯量:杀灭细菌、氧化有机物及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氯量。 余氯:指加入氯化消毒剂后,接触一段时间后留在水中的氯量。 标准:出厂水,加氯接触30分钟后,游离性余氯不小于0.30mg/L,管网末梢水中不应小于 0.05mg/L。 加氯量=需氯量+余氯量 余氯有两种:a游离性余氯(指HOCL和CL-);要求接触30min后,有0.30.5mg/L余氯; b化合性余氯(指NH2CL和NHCL2);要求接触12h后有12 mg/L余氯。 水的pH值: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高约80倍,因此水的PH不宜太高 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 水的浑浊度:浑浊度高不利于消毒,颗粒对病毒的保护作用较细菌大水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a除腺病毒外,肠道病毒对氯的耐受性较肠道病原菌强 B微生物数量过多,消毒后水质较难达到卫生标准要求。31.氯化消毒的优缺点液氯消毒优点:消毒效果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具有剩余消毒剂,并易于监测;成本低。缺点:原水有机物含量高时,会产生大量氯化副产物,特别在采用预氯法或折点氯化法时;水中酚含量超标时,会产生氯酚臭;氯气有毒,需防止漏出和事故。漂白粉消毒除具有与液氯大致相同的优缺点外,尚有以下缺点:漂白粉易受光、热和潮气作用而分解失效;漂白粉的溶解和调制不便;用量大时,设备容积过大,故只适用于小水厂。32.供水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 a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b直接从事供水、管水的人员,上岗前须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培训。 c供水单位应将患者立即调离直接供水、管水工作岗位,并于接到“职业禁忌人员调离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将患者原“健康合格证”及调离通知书回执送交卫生监督机构。33.涉水产品的卫生毒理学评价程序水平:基因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水平:水平试验大鼠90天经口毒性试验 水平:水平试验大鼠致畸试验 水平:水平试验大鼠慢性毒性试验34.集中式供水的水质监测 a水源水:1) 以水厂进水口和主要水井为采样点,采样每年至少l2次2) 必测项目:浑浊度、色度、嗅味、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中比总硬度、氯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硫酸盐、铁、锰、总碱度、氨氮、溶解性固体(180)、耗氧量、酚、当地存在的金属离子和其他污染指标。3) 选测项目 b出厂水:1) 以出厂处为采样点,采样每年至少2次2) 监测项目:必测项目:基本同水源水,增测余氯,删去氨氮、耗氧量和酚等三项。选测项目。 c管网末梢水:1) 采样每月至少一次,流行病发生季节应增加次数。2) 监测项目:浑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以及当地认为必要的项目。 d高位水箱水:监测项目:浑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以钢铁为建材者,增测酚;以水泥为建材者,增测砷、铁等;以玻璃钢等合成材料为建材者,增测酚、耗氧量等。 e自备给水:采样点数占自备水源总数的510,余同。第六章:土壤卫生1.土壤水分1) 土壤容水量:土壤颗粒小、腐殖质多,容水量大,不利于建筑防潮和有机物的无机化。2) 土壤渗水性:土壤颗粒大,渗水快,土壤容易保持干燥,但不利于地下水的防护。3) 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土壤孔隙小,毛细管作用大。2.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本底值):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1) 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2) 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3) 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3. 土壤对某污染物的环境容量: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4. 污染土壤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花卉市场租赁合同
- 2025如何办理房屋买卖合同公证
- 2025物业租赁合同电子版
- Module 2 Unit 6 Family lif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语五年级上册
- 大学历年试卷真题及答案
- 风力运行知识培训课件
- Alda-1-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Acid-PEG6-NHS-ester-生命科学试剂-MCE
- 《第一章 走进信息社会》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5房产销售人员劳动合同范例
- 儿童剪纸大全(可直接打印-建议用彩纸)-折叠裁剪
- 开发商与物业签订合同范本
- 2024广东省高中美术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感情管理修复破裂关系的技巧
- (2024年)我们一起迎战中考初三家长会课件
-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技术标准
- T-GLYH 007-2023 公路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规范
-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报告完整版
- 销售机会跟进情况汇报
- 《财务共享服务(初级)》课件-3:企业注销
- 煤矿应急避险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