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国民歌.doc_第1页
教案:中国民歌.doc_第2页
教案:中国民歌.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中国民歌 课型:欣赏课 年级:高一年级 1.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体裁的民歌,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2. 通过欣赏,使学生能够辨别歌曲所属类别。 3. 结合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了解民族音乐的美,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加深对祖国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使学生能够辨别歌曲所属类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 组织教学教师播放古筝独奏茉莉花,学生进入教室。二、 导入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进入教室所听到的是哪个国家的音乐?你知道这首乐曲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讨论:是中国的音乐 是古筝演奏的)(引出中国不仅有特别动听的音乐,还有别具特色的歌曲) 板书课题中国民歌 三、 新授 1、介绍中国民歌 教师提问: 民歌的“民”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作民歌?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民歌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即兴演唱出来的、口头相传的、音乐朴实、易于流传等) 教师讲述: 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 2、 欣赏中国民歌 A、听赏歌曲船工号子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 什么是号子?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 学生听赏后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教师讲述: 那么号子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亲自感受一下。活动:几位同学搬重物,先不喊口号搬,请一位同学谈感受,接着教师喊“一二”,学生一起喊“加油”搬,再请一位同学谈感受。得出结论:号子具有两种功能。人在从事体力劳动时必须调整呼吸、积蓄力量,这是喊(唱)号子时人体必然的生理反应,也就是劳动时的人体需要;集体劳动中需要统一步调、统一节奏,号子应需产生。因此号子在劳动中具有发出号令、指挥劳动、调节精力、鼓舞劳动情绪的实用性功能。同时号子的音乐抒发了劳动者的感情,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也给人以精神上愉悦的感受,这是号子的表现性功能。 B、下四川 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与号子有什么不同?歌曲的演唱形式? 学生听赏后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上山砍柴、赶脚驮货、放牧、农事耕耘等)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传递情意的唱的民歌。音乐性格真挚质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 独唱。山歌的音乐奔放、嘹亮、开朗,曲调悠长,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 C、茉莉花活动:教师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两名同学打招呼。 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 什么是小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 学生听赏后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由于流传面广,有职业艺人的演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 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 3、 辨别分析 加深理解播放民歌录音片断(让学生聆听、思考、辨别它们所属类别) 川江船夫号子脚夫调放马山歌无锡景牧歌沂蒙山小调 学生根据演唱场合、形式和目的分别用线条连起来 4.课堂检测反馈得失 劳动号子 流畅细腻 一领众和 城镇集市 用于表演 山歌 粗犷豪放 独唱 乡村田野 鼓励加油 小调 节奏自由 独唱为主 劳动场合 抒发感情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基本上认识了中国民歌这一民族瑰宝,这些民歌是我们东方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们不仅朴实、简洁,更因其所具备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而独树世界音乐之林。我们要多去认识它、了解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