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论文.doc_第1页
植物造景论文.doc_第2页
植物造景论文.doc_第3页
植物造景论文.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衡水湖湿地湖滨带的植物景观生态建设摘要: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本文针对衡水湖湖滨带生态环境日趋脆弱的现状,对其自然地理、植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衡水湖湖滨带生态和景观功能定位的不同并基于引种适应性、植被恢复、植物景观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物种的筛选研究,选取了多种乡土植物、野生观赏植物、园林栽培植物,在不同区域设计了多个景观效果突出、生态功能显著的植物群落组合。关键词:衡水湖湿地;植物景观;湖滨带;生态建设衡水湖湿地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具备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它支撑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自然生产力,是我国北方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区域之一。湖滨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它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滞淤造陆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对湖滨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特别是近年来衡水湖旅游业迅速发展,周边人为干扰加剧,衡水湖湖滨带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湖滨带植被恢复将有效实施生物拦截、阻断污染物入湖,阻止衡水湖湿地水体环境继续恶化;同时,作为衡水湖自然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带植被的恢复以及植物景观的合理化设计将成为保证衡水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通过自然植被恢复、植物景观生态规划等措施,改善和维护湖滨带生态环境是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建设的当务之急。1 衡水湖自然状况衡水湖湿地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的衡水市境内,东经 1152745115426、北纬373139374218之间;水域面积约75km2,最大蓄水量118.8km3,湖底海拔高度17m左右,平均水深2.8m。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差异显著,四季分明。在历史上,衡水湖是与冀中南平原相伴形成的,由黄河、漳河、滹沱河、滏阳河4条古河道冲积而成。如今,湖中有一南北隔堤,将全湖分为东湖、西湖,东湖面积43km2,西湖面积32 km2。衡水湖湿地由草甸、沼泽、水域、林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组成,水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2 衡水湖湿地湖滨带生态景观的功能定位2.1 生态功能设置湖滨植被缓冲带是保护湖滩湿地、实施生物拦截、阻断污染物入湖、减缓湿地生态系统继续恶化的有效途径。衡水湖湿地湖滨带植物景观生态建设对缓和人为因素对生物栖息地的干扰与破坏,加强其生态功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2 景观功能目前衡水湖湿地湖滨带的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原有的绿化设计过于规整,在景观方向上雷同于城市园林,失去其自然形式。因此,以原生态植被为基础,适当引种在本区域生长良好的野生观赏植物和园林栽培植物,实施合理景观营造,将使湖滨带景观成为衡水湖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3 湖滨带景观的分区规划及植物造景植物的选取3.1 湖滨带景观的区域分化根据地理位置,衡水湖湿地湖滨带可划分为防护林区、疏林地被区、湿生植物区及滩涂驳岸植物区等四个部分。其中,护坡灌木、防护林的原有林相结构单一,生态防护功能欠佳,人工模拟乔冠草混交的自然群落,应重建此区的湿地环境,丰富生物物种,完善湿地林区的生态和景观功能。而驳岸地带是水陆交错演替地带,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应减少人为干扰,重点保护。3.2 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造景材料筛选湿地和水生高等植物能起物理阻滞作用,降低沉积物的再悬浮,大量吸收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改变水生网络结构,同时又有资源利用价值。选择修复植物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植被状况,尽量选择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这样的植被易于成活生长,且成本较低。同时还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饲用、药用、化工原料、工业原料、观赏等价值和用途河流沿岸、湿地周边可以有计划地配置、布局一些具观赏价值的修复性植被,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打好基础。植物选择应特别注意避免生物入侵和生态危机,应当以乡土植物种优先、多品种组合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从植物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抗逆性、持续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特性出发,筛选一些适宜物种。为了构建理想的植物群落模式,对多种乔灌木花草植物和群落组合模式进行了生态适应性和景观效果方面的双重筛选。3.2.1 乔木层乔木层为上层绿景, 选用杨、柳、榆、槐、法桐、白蜡、苦楝等阔叶树种, 配以松柏、侧柏、黄栌, 特点是高大挺拔, 冠大荫浓, 游人可春赏杨柳新绿、秋观黄栌红叶、冬看苍松翠柏。3.2.2 灌木层灌木层为中层绿景, 宜选用红叶李、金叶女贞、贴梗海棠等耐阴、半耐阴灌木, 搭配草本的蜀葵、竹等,蜀葵株高 23m, 花型大而艳丽多彩, 一年栽植连年开花, 其根、茎、叶、花、种子均为药材, 清热解毒。竹作为岁寒三友之一, 特别在北方冬季绿色少的时节, 可使人们欣赏到翠绿竹叶。3.2.3 林木下层草地层为下层绿景, 选用生长迅速对杂草有竞争优势耐践踏易于养护的多年生宿根地被植物和具有自播繁衍能力的草花, 如野生白茅、白三叶草、矮牵牛、紫花地丁等, 覆盖地面能力强, 落土的种子第2年能够自播繁殖且耐寒耐旱。3.2.4 野生花卉引种驯化及开发利用野生花卉生长强健,繁殖容易,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景观应用中不需精细的养护管理。此外,多数野生花卉具有花期长、花色丰富的特点,园林观赏价值高。我们在野生花卉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加大了野生花卉在湖滨带植物景观中的应用力度,将不同色彩、姿态、体形及数量的野生花卉与园林栽培花卉进行合理的组合配置,形成了绚丽多彩、此起彼伏、极具野趣的观赏花境。虽然野生花卉适应性十分广泛,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喜阳的如黄花菜、鸢尾、马蔺、白头翁;耐干旱的如马蔺、射干;喜潮湿的如秋葵、水生鸢尾、千屈菜等。值得注意的是,把多种花卉种植在一起,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设计好配置方式,以便于观赏群体效果经过筛选,应用的植物有:田旋花、苦荬菜、砂引草、蓝花山莴苣、红蓖麻、紫花地丁、蛇莓、射干、千屈菜、牛蒡等。4 湖滨带植物景观生态建设的植物群落模式湖滨带植物群落模式的选择要注重体现植物群落配置和生态因子间的科学性、园林美学和景观意境的艺术性。选择的植物应能够适应衡水湖的盐碱瘠薄土壤;现实资源要素应体现生机盎然的自然气息;要素的布局应遵循变化统一、协调对比、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的法则;要融合寄情自然、情景交融的诗情画境;同时管理上要免维护或易于维护,成本上要考虑可操作性。湖滨带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应采用乔灌草复层混交的自然式配置,体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通过植物在平面和空间上的取舍配置,形成点、线、面、体等形式不同的滨湖景观。园林植物群落构建中要注意四季景观的变化,力争各个季节均有景可赏,并且使群落在时空上有明显的色彩变化。由于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花卉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四季开花,因此,每一群落模式的花卉组合都应包含春、夏、秋各季开花的种类,如果没有特殊要求,群落一般花色都在 35 种,或丛植或片植或作草坪缀花或作花境。常见花色也有蓝色、紫色、红色、粉色、白色和黄色等。4.1 滩涂驳岸植物衡水湖沿岸多为沙质土岸,属于水陆过渡带,每年受水位涨跌和风浪雨水冲蚀,坍塌严重,致使大量枯枝落叶随地表径流汇入湖区,进而加剧了水体的富养化;同时堤岸残缺不全,水土流失严重,湖区蓄水能力逐年下降,沿岸景观秃裸呆板。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动物栖息地的边缘带,现在却布满了生硬的水泥衬底或硬质石块。因此,在湖岸处理中,应仿效自然河岸,用湿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形成植物性软驳岸,来代替钢筋混凝土或石砌挡土墙的硬式驳岸,这有利于维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湖滨堤岸生境再造,完善拦污滞淤和防浪护堤的植物驳岸,是衡水湖生态景观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堤岸盐渍化严重,因此必须选择耐涝抗旱耐盐碱的深根性灌木进行生态保护。主要选择乡土植物柽柳和紫穗槐作为优势种,适量搭配引种的红花柽柳,采用沿岸自然式配置。4.2 湿生植物濒临水体的滩涂沼泽适当布置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可以缓和水陆生态环境的过渡,有利于水体净化和景观营造植物群落包括乡土植物蒲草、莎草、泽泻、芡实,引种植物包括睡莲、千屈菜、黄菖蒲、红花蓼等。4.3 疏林地被植物范围从林缘到湖区堤岸的过渡地带。原生植物多为白茅、芦苇、藜、砂引草、二色补血草、罗布麻、苦荬菜、苦参、地黄等杂草和野生柽柳。这种杂草丛生、荆棘遍地的植物群落,不但有碍景观,而且生态系统也很脆弱。立足于保留观赏效果好的野生优势种,引种易于养护的多年生宿根地被植物和具有自播繁衍能力的草花,增加灌木种类的多样性,来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和改善其生态功能。宿根地被植物对立地条件广域的适应能力适合衡水湖当前的粗放管理,地被植物应用的多样性有利于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了创造舒适宜人的休闲娱乐环境,可在景区的空旷地、林下、岸边及林间小路旁,斑块栽植或成片群植宿根花卉,形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疏林花境或花径景观,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境界。采用荷兰菊、地被菊、裂叶美女樱、大花秋葵等在野生白茅的基础上设计耐盐碱的草坪组合。矮牵牛、虞美人、二月蓝、波斯菊、黑心菊、千日红、油菜都具有较强的自播繁衍能力,能保持常年美景不衰。草花覆盖速度很快,并且大多数第一年即可开花,能自播繁衍,落土的种子第二年能够自播繁殖,养护费用低。该区可选用虞美人、二月蓝、矮牵牛、碧桃和垂柳的组合或砂引草、金鸡菊、裂叶美女樱、大花秋葵、苦楝和垂柳的组合进行植物群落配置,营造自然是景观。4.4 防护林植物沿湖的林区主要为柳树、火炬、国槐、白蜡的混交林或成片的纯林。由于林地生态因子的不确定性,许多地段的林相结构已经趋于退化,最为突出的是火炬树由次生树种上升为优势树种,然而火炬树的耐涝性弱、易燃性强和抗风能力弱且寿命短的缺点使林带已经失去了部分防护功能。再者,椿树斑衣蜡蝉的危害已成爆发之势,桑天牛使得沿岸的柳树树势衰弱,风折严重。为此,筛选抗病虫耐水湿的苦楝和丝棉木与原有树种混交不失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出路。特别是丝棉木为衡水湖的适生树种,同时丝棉木的种子可以成为冬季鸟类的补充食物,成片的丝棉木林将成为冬季的鸟类乐园。该区可选择用火炬、丝绵木、白蜡、国槐、白榆、紫花地丁、蛇莓和二月蓝的组合以上设计都是在营造和管护成本较低的前提下,突出了自然原生态景观,不同于呆板的城市园林绿化;同时,不同区域、不同景观植物群落有机组合,使湖滨景观富有时空和色彩的变化;通过观赏植物空间上的层次变化、季节上的色彩变化,达到了景观效果多样化的目的。5 结语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包含水域、草甸、沼泽、林地和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注重在大规模建设和开发过程中遵循湿地的生态学规律,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走节约型园林绿化思路, 在进行植物配置和造景中科学合理规划,兼顾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有利于促进衡水湖的发展。参考文献1 张永泽.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1,21(2):309-315.2 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5-75. 3 曹玉萍,袁杰,马丹丹.衡水湖鱼类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利用与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293-297. 4 韩晨霞,赵旭阳,李冬等.滹沱河岗黄段湿地水污染及生态修复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8(1):33-36. 5 杨芳.秦淮河湿地公园植被恢复建设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6(3):65-67.6 贺士元.河北植物志: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7 Thomas J. Stohlgren. David J. Parsons. Vegetation and soil recovery in wilderness campsites closed to visitor useJ.1986(3).8 Wen-Chieh Chou, Wen-Tzn Lin, Chao-Yuan Lin. Vegetation recovery patterns assessment at landslides caused by catastrophic earthquake: A case study in central TaiwanJ.2008(1-4).9 Stephen C. Newbold. A combined hydrologic simulation and landscape design model to prioritize sites for wetlands restorationJ.2005(3):251-263.10 James Pollard, James Cizdziel, Krystyna Stave, Michelle Roelle. Selenium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and plant tissues of a newly formed arid wetland in Las Vegas NevadaJ.2007(1-3).11 Gregor T. Aucle, Patrick B. Shafroth, MichaeL. Scott, Jam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