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9 明朝法律制度.ppt_第1页
法制史9 明朝法律制度.ppt_第2页
法制史9 明朝法律制度.ppt_第3页
法制史9 明朝法律制度.ppt_第4页
法制史9 明朝法律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明朝的法律制度 1368年 1644年 教学要求 讲清明初重典治国及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立法和司法上的表现 一 明初立法指导思想二 明朝主要的立法三 明朝法律内容的变化四 明朝司法制度的变化 明朝疆域 明朝的中枢机构设置 第一节明初的法制思想 一 一 刑乱国用重典 明初的统治者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 尤其是元朝对官吏管理上的姑息养奸 导致政纲紊乱教训 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 用重刑来控制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同时 重典也适用于犯上作乱的行为和盗贼犯罪 二 法贵简严 立法上的简明和严厉是明初法制的又一特点 简 是指法律要简明易懂 条文要精简 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突出重点 着重打击重大犯罪 严 是指法律处罚要严厉 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 使百姓尊法 守法 三 礼法结合 明刑弼教 纲常礼教是明朝政府统治国家的国策 对顺从统治的 良民 用礼教教导 对不顺从的 顽民 就用法律严惩 明代立法概况 二 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 一 大明律 的制定与颁行洪武二十二年 大明律 以名例一篇冠首 其下按六部改为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律 基本条款仍同唐律 只是 轻其轻罪 重其重罪 图为明应标撰 大明律释义 1 大明律 1 制定过程 大明律 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 于洪武三十年完成并颁行天下的法典 共计七篇三十卷四百六十条 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 更为名例 吏 户 礼 兵 刑 工七篇格局 用以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大明律的制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吴元年 大明律 鉴于元末法制败坏的教训 朱元璋曾说 夫法度者 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因此在吴元年 公元1367年 就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 编律285条 令145条 到吴元年十二月 律令成 命颁行之 这是最早拟定颁行的明代法律 大明律 律文按唐律取舍编订 依 元典章 体例按六部顺序编定 为以后的 大明律 其定了基础 洪武六年 大明律 洪武六年 公元1368年 冬又详定 大明律 次年二月书成 其 篇目一准之于唐 分为三十卷 仿唐律12篇体例 名例律置于最后 内容繁于唐律 经朱元璋 亲加裁酌 后颁布 洪武二十二年 大明律 以后又因条例 增损不一 和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1380年 废中书省 宰相 遂 更定大明律 以名例一篇冠首 其下仿 元典章 编纂体例 按六部改为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律 共30卷 460条 隋唐以降 元代例外 沿袭800年的法典结构至此一变 基本条款仍同唐律 只是明律 轻其轻罪 重其重罪 在立法技术上较唐更为精细 体例也更趋完备和科学 以后又将洪武十八年和二十年的 大诰 选出147条附于律后 洪武三十年 大明律 到了洪武三十年最后完成了 大明律诰 刊布中外 令天下知所遵守 明律从初创到定型 历时三十多年 表明了统治者对立法的积极与慎重态度 2 体例特点 大明律 共计7篇30卷460条 尽管 大明律 在内容上没有大的变化 但体例上顺应了明初废除宰相制度 提高六部地位的需要 在保持 名例第一 的前提下 分为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的篇目结构 这样既有继承又有重大变化 保持名例第一 将刑律总则的有关内容冠于律首 增强总则在律文中的地位和指导作用 同时将整个洪武朝所颁布实行的单行的诰 例 律等都附入大明律中 增强了律的实用性 同时还将服制图 八礼图 六脏图等置于律首 以贯彻礼法结合的治世思想 大明律 在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律文简于唐律 精神严于宋律 成为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2 明大诰 1 制定 大诰之名来自儒家经典 尚书 大诰 原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 在 重典治世 思想的指导下 朱元璋在修订 大明律 的同时 为防止 法外遗奸 又在洪武十八年 公元1385年 至洪武二十年 公元1387年 间 手订四编 大诰 共236条 以弥补律的不足 与 大明律 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因此 大诰 具有刑事特别法性质 明大诰 是以判例形式出现的 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 是律外之法 也起到了宣传法制的作用处刑多重于明律 手段残忍 偏重于惩治贪官与豪强太祖一死 不久便被后人抛弃不用 2 特点 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 大诰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 一般都加重处罚 大诰的另一特点是滥用法外之刑 四编大诰中开列的刑罚如族诛 袅首 断手 斩趾等等 都是汉律以来久不载于法令的酷刑 重典治吏 是大诰的又一特点 其中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 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 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 明太祖死后 大诰被束之高阁 不具法律效力 明 大诰 与 明律 相比有哪些不同 明 大诰 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带有特别刑事法律 其目的在于严惩臣民犯罪 以弥补 大明律 律文规定的不足 与 大明律 相比 它的变化主要有 1 大诰 在惩治盗贼犯罪与贪污挪用封建国家财产的犯罪上明显加重 它的内容多超出律文规定 表现得更加严酷 在列举的众多酷刑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中 枭令 夷族千余条 斩示 弃市以下罪万余种 2 在处罚同一犯罪上 明 大诰 较 明律 为重 如 民不纳粮 明律 规定罪止杖一百 大诰 则给予 全家迁出化外 的处罚 即使 明律 不认为是犯罪的 在 大诰 中也设立罪名 处以重刑 3 在法律使用效力上 在明太祖时期 明 大诰 优于 明律 明 大诰 是朱元璋推行 重典 政策的重要产物 在 明律 近三十余年的制定过程中 重典 政策实际上使明 大诰 在社会上的使用和影响远高于 明律 但到明成祖以后 大诰 则不再使用 4 明 大诰 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明太祖时期要求每户必有一本 科举考试中也将 大诰 的内容加以列入 为鼓励普及 大诰 凡是能背诵 大诰 家中藏有 大诰 的 犯流罪以下 可以减刑一等 三 例 的编修 明代各朝例相当多 律反成具文1 钦定律诰条例 均属死罪规定2 问刑条例 作为常法与律并行3 真犯 杂犯死罪条例 关于死罪严重程度 量刑轻重 处刑期限的规范 真犯 指情节 性质严重的死罪 常赦不原 减一等仍为流刑 且执行 不待时 杂犯 指某些性质 情节不太严重的死罪 判刑后不马上执行 等秋审 朝审时再行处理 并可比五年徒论赎 4 充军条例 明代减死之刑以充军最重 四 大明会典 的编纂体例 以本朝官职制度为纲 有关各职的历朝律令典籍 所谓 祖宗旧制 规范和历代损益之事分载于后 使 官领其事 事归于职 以备一代之制 对调整政权机关的行政活动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 明代行政立法 一 皇权专制的内阁与六部朱元璋裁撤中书省 废宰相 中央的府 部 院 寺 分理庶务 各不统属 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掌握设立内阁 作为皇帝的秘书处 协助皇帝处理大量的公文奏章 后来内阁大学士却是事实上的宰相 司礼太监 厂卫统治 内相 二 通政使司和廷议制度通政使司 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廷议制度 事关大利害 的政事 须下廷臣集议 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 结果须上奏皇帝 还有 朝议 和 部议 制度 前者指皇帝亲自参加的朝堂集议 后者指皇帝交由主管部门讨论决定 三 地方省 府 州 县制度省是明代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设承宣合称为 三司 布政使司 为一省行政长官 刑按察使司 掌一省法律监察事务 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 合称为 三司 地位平等 共同向皇帝负责 四 官吏的管理1 科举与选官 乡试 会试 殿试 内容为 四书 五经 科举成为获得任官资格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途径 论资排辈成为任官通例 官吏的选任分为四种 大选 急选 远方选 岁贡就教选 2 考核与致仕文官有考课之制 分 考满法 职满三年为一考 六年再考 九年通考黜陟 按三次考核的政绩决定去留 与 考察法 京官六年一察 称 京察 外官三年一察 称 外察 二 明代刑事立法的发展 一 加重对危害封建国家犯罪行为的惩罚对 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 一类非直接侵犯君主政权的犯罪 明律量刑轻于唐律 但对 贼盗 及 帑项钱粮 之类直接危及专制统治的重大犯罪量刑则重于唐律 对 贼盗 乱臣贼子 不仅据律加诛 且大量法外用刑 二 严法整饬吏治废除 官当 减赎及荫法 官吏犯罪 重罪加重 对皇权空前严密的维护 却终酿成宦官专权的恶果1 重惩贪官污吏 图上碑文为 尔俸尔禄 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出自后蜀孟昶 官箴 明太祖下令刻石放置到衙门大堂院落中央 让官民共见 2 严禁臣下结党内外官交结 奸党 左使杀人 巧言谏免 交结朋党 紊乱朝政 不执法律 听从上司官主使 出入人罪 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 等均属 奸党 罪 尤其后三类量刑从重 三 刑罚制度的变化1 廷杖制度化廷杖即依皇帝旨意 对犯颜直谏或忤旨过犯的官员杖责 公卿之辱 前所未有 2 刑罚手段异常残酷承用宋以来凌迟 刺配外 增加了充军 创制了枭令 枷号 枷项发遣等酷刑 四 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 文字狱 太祖有和尚及红巾军的经历 对奏章行文十分敏感 尤忌与 贼 盗 僧 髡 等谐音之字 以一字之疑误 动辄杀人 明初此类文字狱 成为清代文字狱的先声 三 强化对经济的法律调控 一 颁行 茶法 盐法 等单行特别法 严禁买卖 私盐 私茶 二 严行 钞法 禁私铸钱 三 严格控制市场加重商税四 民事法规的发展 一 土地所有权的形成 鱼鳞图册与垦荒1 鱼鳞图册 官府在丈量土地基础上制定的田亩清册 清查土地 确立税制 买卖移转 皆须官为设籍登记 一直沿用到近代2 募民垦荒 凡垦荒成熟的田地 都为垦者己业 垦荒数额不限 尽力而为之 免三年租或免三年徭役 二 土地买卖形式和租佃制活契 田主在出卖田底或田面时 没有将地权绝对移转 允许卖主在若干年后 按照原价将土地赎回 找贴契 卖主将田底或田面卖后 地权未绝对移转 一定时期内无力赎回土地 可向买主索找 索贴 索增田价绝卖契 买卖双方在所有权关系上发生了绝对移转 卖主从此丧失赎回权或索找 索贴 索增田价的权利佃仆制 丧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农民租种地主土地 在缴纳地租外还要为地主提供各种仆役分成租制 定额租制 三 土地所有权的变更1 限制土地兼并2 贫民投献 贫苦无告的农民为了 托庇势家 自将田产投献外 恶徒奸棍擅将别人田产献于豪势之家 借以邀赏 3 土地占有的集中4 科田法 随着军屯内部的私有土地发展 官府逐渐采取 科田法 采用民田惯例 定出科则征粮 四 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法律规定平民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 庶人四十以上无子 许选娶一妾 立子以嫡 无嫡立长 国家定法 第三节明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一 司法机构的特点 一 中央司法机构 刑部增设十三清吏司 分掌各省刑民案件 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 大理寺掌复核驳正 都察院掌纠察 二 地方三级司法机构 分省 府 直隶州 县三级 省级有专门司法机关 提刑按察使司 府县仍是知府 知州 知县兼理司法 三 厂 卫 特务司法机关 厂 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 卫 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 锦衣卫 图为锦衣卫印 二 诉讼制度的特点 一 皇帝进一步控制最高司法权他握有一切死刑和重案的最后裁决权 各类会审均须由刑部 拟律以奏 然后依旨执行 亲自审案 任意用刑 二 厂 卫 特务性机关参与司法侦查缉捕之权监督审判之权厂卫有讯问权 判决权仍归法司独有法外施刑之权 三 各种会审制度的发展 一 九卿会审 又称 圆审 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 都察院左都御史 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二 会官审录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各行政机构官吏审理大案重囚的制度 三 朝审每年霜降之后 三法司会同公侯 伯爵 在吏部尚书 或户部尚书 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 从此形成制度 清代秋审 朝审皆渊源于此 四 大审宪宗命司礼监 会同三法司在大理寺共审囚徒 至十七年 成化 定在京五年大审 1 三司会审制度 即由刑部 大理寺 都察院会同审理重大疑难案件 或确需重审的案件 会审后报请皇帝批准执行 2 园审制度 即由六部尚书 大理寺卿 左都御史 通政使等九位中央长官组成联合法庭 对重大死刑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