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笔记.doc_第1页
文学理论笔记.doc_第2页
文学理论笔记.doc_第3页
文学理论笔记.doc_第4页
文学理论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创作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作家一、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1.人生经验的文学创作:1)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象化活动*文学创作的对象化:指主体以体验方式把握生活材料,将外在于自己的生活材料或构成为表现作家人生感受对象的过程。*对象化的过程即主体与生活材料发生深刻遇合的过程。2)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对话活动*心灵与自然对话,如庄子浪漫的寓意*作家与古人的对话,如余光中的寻李白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余光中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都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而今,果然你失了踪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长安却早已陷落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赏读:这是余光中的一首著名咏史诗。该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李白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围绕一个“寻”字曲折成章。诗篇妙思巧构,想象超凡,有叙有议有感有情,在淋漓尽致的倾诉中,展现出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个性、洒脱的情怀。诗人以李白的诗风写李白,在寻寻觅觅中,表达了一种“宛转的怀乡”之情。*创作者与异质文化的对话,如五四时期诸多作家的创作*创作者和未来的对话,如浪漫主义诗篇中无数的乌托邦之境2.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客体1)文学创作的客体: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的社会生活2)社会生活的范围*包括它所依赖的物质环境,即自然场景,包括所有可能和人类构成关系的自然对象和物质形式*涵盖“正在进行时”的所有现象和事件*还包括过去时的“后史”存在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1.概念:是指带有某种内容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连续体2文学传统对文学的影响*对作家的滋养和哺育*是实现文学变革的旗帜*对人们的批评接受提供价值评判的尺度3.文学传统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文学传统是在人类的文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学传统随着人们文学活动的展开而不断更新、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文学传统发展变化的外部动因(一) 经典的影响1.“经典”与“经典化”2.“经典”的影响正:集中体现为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布鲁姆解构主义哈罗德布鲁姆是耶鲁学派四个重要人物之一,他将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推向了文本研究,并将误读学说与影响焦虑结合,向世界宣告了大文本主义的到来。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简介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特点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对当前大众文化中戏仿经典和颠覆红色经典的现象进行评析林海雪原&沙家浜(二) 母题的影响1. 概念:指那种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成分。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说:一个母体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是能在民间传说中辨认出来的最小单位。文学作品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2. 中国文学母题:*垂死化生:盘古草木万物、女娃精卫鸟衔木填海、焦仲卿和刘兰芝连理枝和比翼鸟、梁祝化蝶、搜神记韩萍夫妇相思树和鸳鸯鸟*因果报应:“三言二拍”、聊斋志异*下凡历劫:明韩湘子全传、红楼梦*济世降妖:济公、哪吒*人仙恋、人妖恋、人鬼恋: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西方:错人身份、老少婚配3. 理解母题的几个关键点*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境,也不属于个人创造,而是源于传统*母题以后的构成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渗透和凝聚*母题可以突破地域、时代、文化、语言及艺术类型等种种象限,使得一些基本叙事单元获得永久性“演变”。4.母题与主题的区别与联系:主题:带有主观色彩的抽象思想或观点、文本的主旨或中心思想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达。母题:从做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带主观色彩。区别:1)主客观之别2)多与少之别(主题无数,母题有限)3)情景与人务之别(母题常与情景有关,主题常与人有关)联系:1)母题如果带有倾向性注定上升为主题 2)不同母题组合成不同主题(三) 原型的影响1. 人类的文学想象往往表现为一些有限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他们制约着创作。2. 引导作者与读者整合现实经验,调动其接受心理。3. 含义:“原型”指在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荣格的“原型”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等文学中不断出现的意象。4. 举例:中:聊斋创造的鬼魂世界与中国的某种文化原型有密切的关系“鬼孤美女”可谓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原型西:“原型”复活耶稣复活“复活”的主题原型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就是一种灵魂新生,精神升华的内涵。如: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简爱、罪与罚、埃斯库洛斯俄瑞斯特斯5. 原型与母题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原型是源于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主要表现为形象类型。*母题是在叙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基本的叙事单元,具有叙述模式与形式结构的特点。联系:*都是文化或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生成于族群积蓄的人生经验,并在这些经验中积淀了族群共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就其创作的影响而言,都反映出历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和传统价值观念对现实意识的渗透及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制约。三、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1.含义:作家的个性气质、独特学养、生活积淀、兴趣爱好等多方面伊苏所导致的他在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性。*作家的独特性格*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独特的艺术追求2.意义: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文学创作要求独创性。有无创作者的个性直接关系到创作的生命和成就。3.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创作实践、审美升华 外化、形式化日常个性 创作个性 文学风格(人物结构) (艺术人格) (艺术独创性)4. 影响创作个性形成的因素:*创作实践*作家的个性5.创作个性的表现:作家具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趣味特点、塑造形象和提炼意蕴的特点、艺术表现和形式创造的特点)第二节 创作心理一、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一)创作动机1.动机:满足人类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创作动机:指促成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2.创作动机的构成因素构成因素:个体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作家的二重身份:个体言说者&某种社会力量代言人*个体性因素:处于作家纯粹个人的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而产生的愿望和需求个体性因素的三个层面:心理&生活&精神*社会性因素:文学创作:是社会通过作家而进行的关涉到社会整体性的活动文学创作的动机:作家对社会向他发出某种“召唤”的积极回应艺术哲学丹纳论创作动机受社会性因素的制约。(种族、时代、环境影响作家的创作)如: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莫言、卢梭爱弥儿、忏悔录3.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影像作品的风格如: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动机:反传统、标新立异手法和技巧:意识流、内心独白、自动写作、电报式、夸张、变形、荒诞、黑色幽默等。5. 关于创作动机来源的几个著名理论*源于人的模仿天性亚里士多德*源于欲望的表现和宣泄弗洛伊德 创作“白日梦”*缺乏性动机&丰富性动机美克雷奇(二)艺术触发在创作动机的驱使下,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使之进入进入创作实践的过程。从时间上讲,可分为当下性的和长期性的。(三)灵感1.创作中思维突然活跃,思路豁然开朗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2.特点:偶发性、短暂性、一次性3.对灵感的正确认识:灵感并不神秘,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的一种思维过程。*直觉:1.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2.特点: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 发觉事物(或现象)背后的内蕴例如:南禅宗:顿悟 北禅宗:渐悟瞬间把握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背后的内蕴托尔斯泰复活4.灵感与直觉的区别本质:灵感情绪激动,思路通常(心理状态) 直觉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兀判断(心理能力)发生:灵感久思不得其所 直觉在第一次碰头之后结果:灵感成熟发展 直觉推测性的洞察二、艺术构思与想象(一)艺术创作全过程(三步骤):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传达1.艺术积累(艺术准备)1)材料储备(素材积累)*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获取材料的途径2)艺术发现*含义:是对创作材料之新意蕴、新形式的挖掘*表现:习见陌生;平凡非凡;平淡新颖2.艺术传达(艺术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想法,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并固定在纸张或其他媒质上,使其成为物质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话语系统。1)形之于心到行之于手*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2)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词语提炼: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技巧运用: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序、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3)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要恰如其分。要有丰富的表现力。要有独创性。要富有情趣。(二)艺术构思1.定义:即打腹稿。指创作主体以想象的方式,对创作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聚成一个体现了创作意图的艺术整体的思维过程。2.基本环节:意蕴提炼形象孕育形式安排3.主要方式:艺术构思艺术概括艺术综合 艺术简化 艺术变形*艺术综合: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很多严格按照完全真实的生活经验,都要经过概括和综合的过程。*艺术简化:作家对所写人事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艺术变形:作为作家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四) 艺术想象1. 涵义: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科学想象与审美想象的区别:实用性(功能性目的性)非实用性(非功能性非目的性)不允许虚构可以虚构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2. 特点:形象性、主观性、创作性3. 想象的作用:无中生有分散整体旧貌新颜无形有形(抽象具象)4. 想象的两种基本类型:再造性想象(复原);创造性想象(变异)5. 想象的基本原则:贴切、距离(想象的两端应该有距离。距离越大,标志着想象越新颖,想象的魅力也越大)6. 想象活动受制约的主要表现:*受创作主体人生经验的限制*受制于作家的创作意图或目的*受创作传统和创作成规的制约三、审美情感与理解情感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解则是约束、规范、升华因素。(一) 涵义理解:个体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识情感: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映。后者指人对外在事物及现象。(二) 审美情感1. 情感类型强度、速度、持续时间(激情、热情、心境)涉及内容性质(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2. 审美情感的含义: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进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3. 审美情感的艺术特征*审美情感是积极的,给人以审美享受的情感*审美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个性化4. 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推动想象的展开*形成审美意象的内在动力*与理解互为动力(理解愈深则情感愈浓,情感越是丰富浓郁理解越深刻)梁启超论创作“表情”五法:“奔进的表情法”真;“回荡的表情法”浓;“含蓄蕴藉的表情法”温;“写实派的表情法”冷;“浪漫派的表情法”热(三) 审美理解1. 含义: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2. 作用:*影响创作的目的*影响作家的选材*制约艺术构思的过程3. 审美理解的特点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统一理性把握与情感把握的统一*审美理解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方式进行的从活动方式上看*艺术理解是一种“悟”,是对对象的深层意义的直觉把握从本质上看*艺术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人们长谈的“形象思维”从思维上看第三节 形式与风格一、形式的凝聚(一)形式1.含义:文学作品中的形式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体现,是内容存在的方式。具体讲,文学形式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态的统一。*文学形式的主要表现(语言、结构、表现手段、体裁)1)语言*含义: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语言使之规范化的全民语言。*文学语言的特征:a.内指性:文学语言本身;文学语言所描述的不必与现实世界相符合;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而文学语言是虚构的。b表现性:文学语言不强调指称功能,而突出表现功能,蕴含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一般语言更具有表现性。*陌生化概念:又称“反常化”,根据什科洛夫斯基的观点,即受日常生活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颠倒习惯化的方式。c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陌生化概念:又称“反常化”,根据什科洛夫斯基的观点,即受日常生活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颠倒习惯化的方式。d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含蓄性语言多义性和含蓄性的原因: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的内蕴的多样性;文本情蕴的丰富性和文本意境的开放性;语境的设定与文化背景的广阔性;读者自身“前理解”的复杂性和历史性e.文学语言的音乐性f.文学语言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2)结构*结构的一般原则:要服从主题表达的需要;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要适应不同文学体裁特点的需要;结构要做到完整、和谐、统一。*结构的程式与创造:文学结构的程式与创造是统一的。3)表现手法是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用的具体方法。4)体裁曹丕论文体(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内容是它这一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它这一内容的形式。(三)形式创造文学创作中由于形式的声称作用,内容的确能得到神话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四) 形式美问题比如结构形式起承转合,各种形式都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诗歌:节奏美、韵律美。小结:文学的形式创造,除了存在更完美地表现和塑造艺术内容的意义外,艺术形式的自身的审美价值,也是文学创造审美价值追求的组成部分。二、风格的形成1.风格的诸多观念和理论:*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是作家及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种格调2.风格的内涵: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呈现,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显示出来的稳定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格调,它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3理解风格的三个关键点*内在根据创作个性*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外部特征文体与语言的组织1.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形式的内在根据:(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1)艺术感受: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艺术趣味:金庸:孤儿令狐冲、郭靖、张无忌、杨过古龙:浪子李寻欢、楚留香、陆小凤梁羽生:名士卓一航白发魔女传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沈从文:湘西风情欧亨利:世情、爱情、友情的奏鸣3)艺术传达:结构安排与语言表达*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收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形化到具体作品中,文体语言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小结: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三)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1.风格类型的划分我国古代风格类型理论十分丰富、独具特色*简分法:刚柔两分*繁分法:文心雕龙八分法 二十四品的二十四种2.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不同文学的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大多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3.文学风格与文化(时代、民族、地域、流派)(四)影响风格形成的基本因素题材主题 客观原因体裁 风格的形式多样性创作个性主观原因(五)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与一致性1. 涵义:一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学风格所呈现出来的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景象。二是指一个作家在其相对稳定的风格特色下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2. 文学风格的一致性: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是文学风格一致性的突出表现*时代风格: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向、时代精神、人们的社会心理等给该时代文学打上的鲜明的时代烙印。*民族风格:指同一民族的作家由于处于共同的民族生活环境中,民族心理沉淀的影响,使用共同的民族语言,在文学风格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第五章 文学接受第一节 文学接受艾布拉姆斯“四要素说”世界、作家、读者、作品一、文学接受的内涵:1.文学接受:文学文本在读者之间互动及其效应的全过程,是读者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参与其中,运用想象与联想进行填补、创造、生产与译作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内部研究)文学生产作品价值形成文学消费(外部研究)2.文学活动的组成:*文本生产活动(作家创作)*文本接受活动(读者接受)*文学鉴赏*文学批评3.文学接受中交流活动表现的诸方面:读者作者、其他读者、人物角色、作品中整个自然社会与全人类二、文学接受的意义:1.是动态的文学活动的一环(将作者、世界、作品、读者四个要素联系在一起)2.是文学发挥社会作用的前提条件3.是文本意义得以呈现,获得扩展的具体过程。(“潜在”文本“现实”文本)三、文学接受的作用:1.促成文本意义的形成2.制约文学创作3.促成文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四、文学的社会功能认识、教育、娱乐、补偿、审美1.认识功能:认识社会现实,认识人类自我如:民俗文化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棋王、孩子王、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韩少功爸爸爸宗教文化神曲基督教、古希腊神话中的多神教价值观、一千零一夜伊斯兰风情2.教育功能: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激励意志、培养素质、提升境界、重铸自我、生化精神。如:浮士德的故事是人类精神的象征。3.娱乐功能:“寓教于乐” 爱国主义射雕英雄传4.补偿功能:弥补现实的缺憾 李渔的闲情偶寄5.审美功能:悦耳悦目应目:感官之快适 悦心悦意会心:情义之贯通 悦志乐神畅神:人生之开悟、境界之提升五:文学接受的过程感知语言生成形象把握意蕴1.感知语言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语言是通过“意义”的桥梁语言本身是文学魅力的一部分白居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叠字回文诗:秦少游:静思伊久阻归期,久祖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间漏转,时间漏转静思伊。苏小妹: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一阙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苏轼:赏花归去马如少,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2.生成形象文学形象是间接形象。通过感知语言,并经由想象力的组合,人脑将文学间接形象付现为生动感性的具体形象。3.把握意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学意蕴的两个层次直接意蕴,形上意蕴华莱士斯蒂文斯:诗人是隐秘事物的祭司。李商隐:西昆体六、影响文学接受的主要因素1.期待视野:1)含义:是指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的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是德国哲学解释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的影响(前理解)2)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3)期待视野的类型:个人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4)期待视野的遭遇:顺向相应、逆向受挫5)期待视野的形成原因:*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性。“男不读红楼,女不读三国。”*群体创作:群体接受是在一定社会心理和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推动下,在一定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术惯例的影响下形成的,和个体接受相比,群体接受具有公共性和沟通性特点。*艺术惯例:是体现在每一个艺术门类系统都有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品而呈现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第二节 文学鉴赏一、含义: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消极接受:薇将自我的生活惊讶、情感经验、思想经验带入接受(未入乎其内)未同作品发生情感上的关系和交流。二、文学鉴赏的性质1.审美活动(本质上不是认识活动)2.再创造活动(相对作家创作而言) 二度创作(鉴赏者)*补充与丰富文学形象*发现与增添文学意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来”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处和不确定的地方4.再创造的原因*作品本身的空白(语言的间接性、文本的断裂或省略、形象性语言的模糊性、形象与意义缺乏直接联系)*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三、文学鉴赏的意义1.实现文学功能的中心环节2.推动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鉴赏需要成为创作动力、读者看法影响作家创作、提高读者水平从而影响文学的发展)3.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四、文学鉴赏产生的条件1.可供鉴赏的客体(内容真挚、深刻、丰富;形式生动、新颖)2.能够感受艺术美的鉴赏主体3.主客体间必须建立某种必然联系(内容形式的高下优劣决定了鉴赏能否展开或展开形式)五、文学鉴赏的心理特征1.充满联想与想象2.始终伴随强烈的情感3.情与感相互渗透六、文学鉴赏的差异性果戈里小公务员之死1.表现:不同鉴赏主体对同一形象的感知不同不同鉴赏主体对同一鉴赏客体的理解与把握有差异不同鉴赏主体从同一对象上获得的审美感受有不同2.原因:对于诗的差异性接受道德观念:虚伪与正值(对待社会与爱情)阶级观念:反抗与妥协追求目标:雄心与野心人生态度:坚强与刚硬七、文学鉴赏的一致性1.表现:不同的鉴赏者在审美倾向、鉴赏习惯、艺术趣味等发面表现出来的共同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对鉴赏对象的大体一致的感受和看法。2.原因:*文学鉴赏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文学作品*鉴赏个体的相似性与共同性*不同时代与社会之间的相通性八、共鸣1.含义: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遇所打动,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2.原因:期待视野:思想观念、情感经验、意志愿望、历史处境臧克家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第三节 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概念与性质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1.含义: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2.性质:*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文学批评是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文学批评具有创造性和倾向性二、文学批评的标准1.批评标准是具有相对性与客观性的2.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或形象。意蕴显示出来的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三、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1.原则:*从艺术形象分析入手*实事求是*全面整体2.方法:*方法是发展多样的*方法是分层次的*各种方法是互渗互补的 第一章 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体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一)文学的定义(广义&侠义)(二)文学观念的多样性1.原因:*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文学活动构成的多样性*文学本身的多样化2.表现:历史上有5种主要的文学本质观*再现说(视点:世界)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与再现*表现说(视点:作品与世界的关系)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工具说(视点:作品)作品是一种工具、手段*客观说(视点:作品)作品是客观自足体,有内在独立的文学性*接受说(视点:读者)文学的意义与本质存在于读者的再创作活动中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说明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共时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文学文学观念的相对性*历史性。文学是不断发展的各种认识受文学发展程度的制约二、审美与文学(一)中西方对文学审美性的认识中: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学形式论“四料八体”文学体裁论“文以气为主”文赋、文心雕龙论文学的审美性沈约“四声八并”说西:知道19世纪,法国的查理斯 巴托才把文学与绘画、雕塑、音乐等归纳为“美的艺术”乔纳森卡勒轮文学*审美性成为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二)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总论*意识形态就是各种观念体系*意识形态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有它方的,也有民间的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文学的思想性和情感倾向性水浒传中的农民是义的象征荡寇志中的农民是盗的符号3.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是文学与除艺术之外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1.文学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产物*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取决于人们需要的多样化马克思“需要层次说”: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伦理需要伦理关系善审美需要审美关系美认知需要认识关系真物质需要实用关系利a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特点:1)无明显的直接厉害关系(超功利)2)主要与事物的形象关联(形象性)3)伴随某种情感体验(情感性)b社会实践产生美与艺术人类的实践过程及结果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实践过程及其产品成为劳动者的聪明与才智的显现2.文学的审美特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3.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关系(四)审美与审丑文学具有审美的属性。*文学描写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和事物,创造艺术美,给人审美愉悦,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转化是把生活中的丑化为艺术对象,加上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技巧进行典型化。*丑化为美的对立面不具有美的价值,但因其否定美与现实而具有审美意义能成为审美的对象,造成审美效果。所谓“化丑为美”1.化丑为美的含义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形象的美2.化丑为美的方法:把现实丑典型化典型形象;美丑对比、化丑为美三、虚构和艺术真实(一)虚构1.内涵:*文学虽然反映现实,但决不照搬现实,它是作家积极处理现实的产物,必有某种程度的夸张或变形。现实主义文学*文学也可能是纯粹的主观虚拟,与现实完全不相符合。浪漫主义文学文学如果与生活完全雷同,就失去了意义或价值。2原因:*文学与语言。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语言可以反映世界,但不等于世界本身。*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运用语言对世界做出形式化的处理。*文学与作家。作家不会满足于复制世界和生活,而会以想象或虚构作为其创作的基本方法。3.特点:*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天净沙秋思*可能与现实的同一。西风颂等浪漫主义诗歌*个别与一般的同一。阿Q、别里科夫、葛朗台、泼留希金4.意义:*虚构充分体现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虚构是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可能性”意义的重要途径或方法。5.文学主体性的表现*作家的思想倾向有的人*作家的情感活动再别康桥*作家的想象活动李白诗*作家的意志活动红楼梦大秦帝国*作家的理解活动荒诞派戏剧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二)艺术真实1.内涵:*艺术真实是表现在艺术形象中的生活真实,作家的真挚情感和被唤起的读者亲切感受的统一。*衡量文学真实与否的标准是艺术真实,即失意的真实。*是按照文学的本质特点来检验文学与生活关系的一种尺度。2.构成要素*生活真实是构成艺术真实的基本要素*作家的真情实感是构成艺术真实的核心要素*读者的真实感受是实现这种真实的内在媒介3.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1)内蕴的真实通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做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边城2)以假定性的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合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