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读后感.docx_第1页
莺莺传读后感.docx_第2页
莺莺传读后感.docx_第3页
莺莺传读后感.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小说经过了近千年的沿革,在唐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唐传奇作为一种新的体裁出现,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小说。其中,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以唐传奇的重要部分传世。甚至在数百年后,元代的王实甫仍扼腕莺莺传昔年芸香侣今日分飞燕的结局,甚至以莺莺传为蓝本创作了西厢记,并为张生和崔莺莺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足见莺莺传的影响力。 hh 莺莺传的故事发生在唐贞元中,有一位青年名叫张生,时年二十三岁,学识广博、青年才俊。一日游于普救寺时偶遇一位妙龄小姐。两人眉来眼去,互生情愫,以至花前月下、夜夜情好。但最终张生并没有为崔氏停留,最终和崔氏分手。日后,张生考取功名,迎娶娇妻,莺莺亦另嫁。两人自普救寺之后不复相见。 这样的结局对中国历来的小说来说是独特的。同样是爱情悲剧,无论是之前的孔雀东南飞还是之后的玉簪记,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外界环境被迫决裂而自始至终两人心中对对方的感情都未曾改变。而在莺莺传中则不同,崔氏得知张生要赴长安后,却主动地分手诀别。除了使人对这样的结局感到心寒外,为什么偏偏在唐代故事结局就和其他时代迥然不同呢?表面上看,张生绝情,崔氏冷漠,普救寺偶遇不过是两人各自为排解孤单的一时冲动。这样一来,故事就变成了一些人所说的“只是元稹借张生之事炫耀自己玩女人的风月文章”。 元稹这位中唐极具争议的文人,素以多情和痴情闻名于世。而他的诗文,总能让人感到作者内心从未抹去的真挚和热情。就连张生和崔氏也不例外。 张生素来“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但在看见崔氏之后却主动递诗以文挑。如果崔氏不入他的眼,张生又何必放弃内心的坚定去招惹一位未亡人。而如果不是张生中了崔氏的意,她又何苦去接近张生。如果只是一时冲动,又怎么会日日相好,决裂之后再不相见。不相见不就正是因为心中仍有对方,却苦于世事舆情、沧海桑田,甚至害怕再见时情难自抑,只好将旧事藏于胸中,掩于尘土。 心魂相守,却终不能成眷属。何等憯然。 虽说西厢记的知名度后来大过了莺莺传,但我还是更倾向于元稹笔下的张生和崔氏。才子佳人的美丽故事遍地都是,而冷静道出爱情在现实前的不堪一击,却只有元稹。他以第三者的笔调,却书尽二人的辛酸。这样的故事,也许今天的人更加容易理解。并不是不爱,或许就是因为太爱才不愿意挡住对方的路。这样一想,则崔氏确实爱极张生。 崔氏终究不是耽于幻想的少女,她的爱情观很现实。她也明白张生必然不会为她放弃前途,不如自己先退出倒落个自在。她没有像西厢记里的莺莺一样对着秋天的叶子和张生演琼瑶剧,甚至在临行时仍希望抚琴为张生践行。这样的女人,独立、自尊,不逊于任何一位新时代女性,让人钦佩。 ;张生也并非表面上看来的那样绝情。张生到了长安仍写信给崔氏,文中虽未写明,但内容大抵是可以猜到的,无非是追述前缘以复旧好之辞。怎奈崔氏的回信小心翼翼,未有复合之心。这才有张生的那段凛然大谈丈夫当如此这般的论调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前段看得让各位新时代女性忿忿不平将崔氏比作妖,又比做祸害商纣和周幽的祸水。这样说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张生真是太不地道。 而我以为整段的重点在于最后四个字是用忍情。 如果无情,自然也就没有忍不忍的烦恼了。 安妮普鲁在断背山的结尾给了八个字,不能解决,只能隐忍。在面对不确知前程的时,两个人的力量显得渺小。张生和崔氏毕竟不是现代人,古时的读书人在面对未来时永远只有科考入仕,跻身官场。对张生来说,总是再爱眼前这个人,终究也不会为她放弃自己的仕途仕途关系他个人的生存,而每个人究竟是最爱自己的。 真正的选择,应该是无论放弃其中的哪一方,都会让自己悔恨终生。 数年后,张生和崔氏亦各成家,张生仍痴痴想见崔氏一面;文中云“怨念之诚,动于颜色”。直到崔氏最后的诗断了张生的念想,两人才终于不再纠缠。 诗是这样写的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如果这只是一首单纯埋怨张生始乱终弃的诗,也就不会被冠以“幽恨不绝”的评语了。简单二十字,却道出了张生和崔氏未灭的情愫若不是崔氏看出张生仍眷恋前缘,怎么会劝他将对她的感情转移到现在妻子的身上。固然因为崔氏的宽容和释然,也因为崔氏也仍在心中挂念着张生。 要怎样的爱,才能让人难舍难忘。 据传,莺莺传是作者元稹的半自传小说。有人说这是元稹和薛涛的故事,也有人说这是和其他人。而最后指责的矛头都指向了始乱终弃的元稹,转而同情伤心的薛涛。 对那样自有风骨的女子,同情降低了她应有的高度。 元稹,北魏宗室鲜卑族拓拔部后裔,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少时丧父,由母亲郑氏抚养长大。十四岁明两经擢第,二十五岁登书判出类拔萃,二十八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连唐著名诗人白居易也称之“元才子”。 才学和品性实无关系,但元稹也未尝不符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白居易曾有诗云“曾以秋竹竿,比君(元稹)孤且直”。元稹的确就是这样一个孤高刚直的形象。他几度进出朝堂,皆因为上书言事获罪被贬。就在他去世前两年,得知自己被授尚书左丞,仍希望整顿朝堂改善风气。总而言之,元稹就是古代士人的典型读书、入仕、追求事业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指责元稹负心不忠的人常常会面临一个窘境元稹作为诗人是以其诗文感情真挚,动人心肝闻名。文由心出,如果不是真经历过内心的澎湃冲撞,大抵很难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诗句。多情并非滥情,离开也并不意味着不忠。而将莺莺传视作元稹炫耀自己风月经历,未免是种感情上的任性。 在莺莺传的结尾,元稹道明著文的目的:“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如此看来,张生和崔氏的故事不应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莺莺传一出就在文人圈子中传播甚广。 唐以胡汉混血立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曾是北周宗室,西域文化在唐文化中频繁出现。民族混血造就唐朝充分的竞争力和开放的社会风气。男女关系并不是难于启齿的话题,男女交往显得开放和自由。唐中后期,文人墨客为了创作诗歌,甚至主动亲近勾栏女子,就连杜牧也不例外。 同文人交往的并不只有烟花巷里的女子,他们更愿意拜访那些才学过人的社会名媛。唐代在这点上着实自由。魏晋时有竹林七贤和嫂嫂对床而坐被舆论批得一塌糊涂,放到唐朝大概就成个人私事了。当然,文人风气也渐渐趋向糜烂。众多文人同各色女子相遇缠绵,之后再各奔东西,已经不是稀见之事。 元稹的用意,在记录和告诫。有多少人在读莺莺传时为这样的悲歌泪流,亲临此事时自然会慎之又慎。一个人在经历一次全身心的爱和热情的付出之后,终其一生都会沉迷于对同等经历的寻找。很多女人在元稹的生命中留下深深浅浅的坑,有的他放弃了,有的放弃了他。写莺莺传时的元稹毫无疑问是真心的,因为只有真心才能将情写得入木三分。这是元稹的无奈,也是他的追悔。那个也许叫莺莺的女子在他生命中刻下了深切的一笔,让他魂梦相牵,让他拥有了一段如此美好的时光,最终却是自己负了他。无法当面向那位女子陈情,著文传于天下,以期一日偶然落入她眼,权当补过。 元稹是坦荡的,他忠实面对自己往日的不堪,以自身为反例告诫后人莫以此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比谁都做得好。一时间,元稹仿佛竟真成了文中的张生,在崔氏紧闭的檀木门外攥紧诗书,久久伫立。莺莺传中对于崔莺莺的出场,作者如此描述:“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短短两句话,充分展现了莺莺的美貌,张生的震惊。要知文章开头对张生的形容是:“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一个“终不能乱”的男子看到平凡的女子,应该是保持着风度,淡淡招呼一声;只有见到心仪的美女,才会惊慌失措,慌忙起身行礼,态度谦恭。在文中,作者毫不掩饰张生对莺莺的一见钟情是源自莺莺的美貌,至于品德、才学根本无暇考虑。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丁L弗里德曼所言:“在吸引作出判断时,男性要比女性更多的用性吸引和身体特征的标准。”可见,张生潜意识中的爱慕对象首先是要满足男人的感观需求。随后,张生立即展开了对莺莺的热烈追求,先是私下里向莺莺的丫鬟红娘表达对莺莺的爱慕之情。最初听闻此事时,红娘是“果惊沮,溃然而奔”。然而第二天,红娘却找到张生说:为什么不凭着你对她家的恩情向他们求婚呢?一个羞涩的小丫鬟怎敢操控主人的终身大事,这句话很明显是莺莺借红娘之口向张生传达自己的想法求婚迎娶。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崔莺莺的期望是让张生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然而张生的回答却有点无耻: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如此不循常理的回答显然是张生急于欲望的满足。可以看出从这段两性关系建立的初始,张生对于莺莺就是欲多于爱,虽然他没有明确拒绝,但是婚姻这时显然不在他的考量之中。这短短两句话也注定了张生和莺莺终将分离的结局。二、都希望掌握两性关系的主动权亚里士多德诗学言:“性格为悲剧六大要素之一”,崔莺莺的性格也是酿成她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莺莺性格的难以琢磨:在张生以情诗挑逗之后,莺莺她严词拒绝张生的挑逗,并命红娘持彩笺以授张,题其篇曰明且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就在张生满心鼓舞,夜半前去相会时,谁想却遭莺莺痛骂,指出其行为背后的“不义”、“非礼”。张生当场愣住,不知道怎样才好,只好又翻墙回去,并且彻底绝望。然后几天之后,状况却毫无端倪地急转直下,梦醒时分莺莺主动投怀送抱。一夜翻云覆雨之后,莺莺匆匆离去,十几日毫无消息。张生的心情就这样随着莺莺的行为忽上忽下,不知何去何从。应该说,直到这时莺莺都掌握着这段两性关系的主动权。莺莺的反复无常被学者们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与封建礼教的斗争,但我认为这又何尝不是一个陷入爱情的少女为了把握爱情的主动权而对自己情郎展开的欲擒故纵的把戏?但不管出自何种原因,都使得张生对于莺莺是“以是愈惑之”,根本琢磨不透莺莺的心思。这种状况对于身处男权社会的张生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长期以来,封建思想灌输给女性的一直都是逆来顺受的奴仆思想和“三从四德”的伦理观念,男人已经习惯成为两性关系的掌控者。在交往之初,充满着独立思想和个人主见的莺莺也许会带给张生一些新奇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慢慢褪去之后,张生开始感受到无法控制自己情人的挫败感。分手之后,张生所言“妖其身,妖其人”。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始乱终弃开脱责任而找寻的借口,也说出了他的隐忧与恐惧:在这段两性关系中,他不仅驾驭控制不了莺莺,而且一度陷入莺莺的美色难以自拔。一个不够顺从并且无法控制的女性,使深受男权思想影响的张生更倾向于逃离。三、对两性关系的目的不同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而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不管和莺莺在一起时是如何得缠绵悱恻,科第得意对于张生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在当时社会,科举取士制度仍不完备:考生若想及第必须有权贵和望族的推荐。而且科举及第,还只是获得一种做官的资格,正式授官还必须经过吏部选试,或经过当权官僚的“论荐”,即推荐保举,才能获得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