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北京各区模拟断句题和答案汇总.doc_第1页
08年北京各区模拟断句题和答案汇总.doc_第2页
08年北京各区模拟断句题和答案汇总.doc_第3页
08年北京各区模拟断句题和答案汇总.doc_第4页
08年北京各区模拟断句题和答案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断句题和答案(2008各区练习)2010年5月1. 朝阳期末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 士 家 作 文 亦 何 独 不 然 盖 意 乘 间 则 巧 笔 翻空 则 奇 局 逆 振 则 险 词 旁 搜 曲 引 则 畅 虽 古 今 名 作如 林 亦 断 无 攻 坚 摭 实 硬 铺 直 写 而 其 文 得 佳 者。(取材于蒲松龄与诸侄书)【答案】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参考译文】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似乎是先天赋予的。然而他们作战时的取胜之道,大都是先了解兵力部署的虚实,而把避开敌军实力、攻击其薄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方法。文士写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立意出人意料就巧妙,文笔富有变化就奇特,布局打破常规就不落俗套,用词能广泛搜求吸取就畅达。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但决没有难写勉强写、就事记事、无言滥写、平铺直叙而文章能写好的。2. 朝阳一模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割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今皆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取材于欧阳修苏氏文集序)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答案】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申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但“今世/犹若此”和“后世/宜如何”若断,则必须都断,否则按错误的断句论。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3分为止。)【参考译文】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这些遗稿,把它编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且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放射出,(别的)东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漂流异乡、困窘无奈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您可以没有遗憾了!”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纷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静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者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兄长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歌诗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理睬。此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者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者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一接近他却是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当年)跟子美一起饮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晋升职位,很是显要。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哀啊!3. 崇文期末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其 家 不 可 教 而 能 教 人 者 无 之 故 君 子 不 出 家 而 成 教 于 国 孝 者 所 以 事 君 也 悌 者 所 以 事 长 也 慈 者 所 以 使 众 也。(取材于大学章句)【答案】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其 家 不 可 教/而 能 教 人 者/无 之/故 君 子 不 出 家/而 成 教 于 国/孝 者/所 以 事 君 也/悌 者/所 以 事 长 也/慈 者/所 以 使 众 也。【参考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 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4. 崇文一模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完成题。(5分)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材料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3分)有 国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春秋 前 有 谗 而 弗 见 后 有 贼 而 不 知 为 人 臣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春秋 守 经 事 而 不 知 其 宜 遭 变 事 而 不 知 其 权。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答案】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谗而弗见 / 后有贼而不知 /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 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参考译文】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 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5. 崇文二模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夫 缀 文 者 情 动 而 辞 发 观 文 者 披 文 以 入 情 沿 波 讨 源 虽 幽 必 显世 远 莫 见 其 面 觇 文 辄 见 其 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材料选自文心雕龙知音)【答案】夫 缀 文 者 / 情 动 而 辞 发 / 观 文 者 / 披 文 以 入 情 / 沿 波 讨 源 / 虽 幽 必 显 / 世 远 莫 见 其 面 / 觇 文 辄 见 其 心。【参考译文】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即使隐微的也可以变得显 豁。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了。难道担心作品太深奥吗?只恐怕自己见解太浅薄罢了。6. 东城二模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相盖而曲直之不相入夫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是故圣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雀之见鸇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取材淮南子主术训)【答案】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 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相盖/而曲直之不相入/夫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是故圣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雀之见鸇/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参考译文】君主看重和推崇正直忠诚的人,让他们身处高位,担任要职,执政理事,那么谗佞奸邪之徒就没有机会往上爬,这就好像方圆不能相合、曲直不能相入。鸟兽不能同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同类;虎鹿不能同游,是因为他们力量不等。所以圣人受重视处高位,这谗佞奸邪之徒如果想要干扰破坏,那就像小鸟碰到鸇鸟、老鼠遇到狸猫一样,必定要丧命的。所以君主的每一个举动,都不可不慎。7. 丰台期末用“/ ”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世 皆 称 孟 尝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 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之也。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断句在原文上进行(3分)。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答案】世 皆 称 孟 尝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 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之也。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士”译为“士人”或不翻译均可;“之所以”保留在白话译文中而表示的意思符合原文之意者不扣分)。【参考译文】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 领罢了,难道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 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8. 丰台一模给下面加横线处的文字用“/”断句(3分)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唐元结右溪记)翻译下面句子(2分)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答案】道 州 城 西 百 余 步 / 有 小 溪 / 南 流 数 十 步 / 合 营 溪 / 水 抵 两 岸 / 悉 皆 怪 石 / 攲 嵌 盘 屈这条小溪如果处在空旷的山野(或“乡野”“野外”之类,没有“空旷的”之类修饰词语不扣分),那是很适合隐士(或“隐居的人”之类)游览居住的。【参考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9. 丰台二模给下面加横线处的文字用“/”断句(3分)皆 知 敌 之 仇 而 不 知 为 益 之 尤 皆 知 敌 之 害 而 不 知 为 利 之 大 秦 有 六 国 兢 兢 以 强 六 国 既 除,訑訑(骄傲自满)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何况)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只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不是愚蠢就是老糊涂)。(唐柳宗元敌戒)翻译下面句子(3分)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答案】皆 知 敌 之 仇 / 而 不 知 为 益 之 尤 / 皆 知 敌 之 害 / 而 不 知 为 利 之 大/ 秦 有 六 国 / 兢 兢 以 强 / 六 国 既 除敌人存在的时候就忧虑恐惧,敌人不存在了就兴高采烈;放弃戒备而骄傲自满。【参考译文】(大家)都知道敌人与我为仇(的坏处),却不知道(它)对(自己)是十分有益的。(大家)都知道敌人对自己有害的一面,却不知道(敌人)对(自己)大为有利的一面。秦国因有其他六国和它对抗,便能小心谨慎而强盛起来;一旦六国除去了,(秦)便骄傲自满以致最终灭亡。晋国在鄢陵打败楚国,(晋国大夫)范文子却为此担忧;晋厉公(不考虑范文子的劝谏)骄傲自大而不图大业,(结果)造成举国上下(对他)片怨恨。孟孙是很厌恶臧孙的,(可是)孟孙死后臧孙却非常悲戚地前去吊唁;他认为好像失去了治病的药石,自己死亡的日子不久了。聪明的人知道这个道理,最后(有的)还是难免祸殃;况且现在的某些人,竟然不想想这其中的原因!敌人存在的时候就忧虑恐惧,敌人不存在了就兴高采烈;放弃戒备而狂妄自大,只会酿造更大的过失。敌人存在可以免除灾祸,敌人不存在了反而会招致祸害。若能明白这种道理,便能德行光大声名远扬。警惕疾病的人能够益寿延年,自夸身体强壮的人反而会猝死。放纵欲望而不知道自我警戒(的人),不是愚蠢就是老糊涂。10. 海淀期中用“/”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赏 罚 之 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 可 不 平 罚 不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 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 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答案】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参考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所以要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所要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的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11. 海淀一模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识之广而不肯读 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颜氏家训勉学【答案】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识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参考译文】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谚语曾经说道:“ 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还是智慧的,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广的事,但却不肯读书学习。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12. 石景山期末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分)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答案】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我不是胜过别人吗?”墨子问道:“我将要上太行山去,可以用骏马驾车,可以用牛驾车,你将驱策哪一种呢?”耕柱子说:“我 将驱策骏马。”墨子又问:“为什么驱策骏马呢?”耕柱子回答道:“骏马足以担当重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能担当重任。”13. 石景山一模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直横线的部分断句,翻译短文划双横线的部分,并说出短文给你的启示。(8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答案】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参考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翻译评分标准:3个采分点“自托”、“急”、“相”一点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1分)启示:示例做好事要量力而行。示例帮人帮到底。示例不能仅凭一件事对人妄下结论。(言之有理即可)14. 西城抽测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 ,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用“/”给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第一句断句。(2分)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答案】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参考译文】我听说他上疏时,自己料到触犯了您,应判死罪,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了妻子儿女,在殿外等着降罪,他的仆人也都走光没有留下来的了,海瑞肯定不会逃的。15. 西城一模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未加标点处断句。(5分)叶廷珪云:余 幼 嗜 书 自 肄 业 郡 庠 牵 丝 入 仕 四 十 余 年 未 尝 释 卷 食 以 饴 口 怠 以 为 枕 士 大 夫 家 有 异 书 无 不 借 借 无 不 读 读 无 不 终 篇 而 后 止 长 恨 无 资 不 能 尽 传 写 间 作 数 十 大 册 择 其 可 用 者 手 抄 之 名 曰 海录。 (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 牵丝入仕/ 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 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 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参考译文】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时候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