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222.doc_第1页
论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222.doc_第2页
论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222.doc_第3页
论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222.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论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立法过程中的不足与完善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问题受到了各国的重视,近年来,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事件屡见不鲜,强调了完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重要性,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我国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关键词产品责任、立法、不足 自建国至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指令的干预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是经济品的短缺,而正因消费品的短缺。恰恰将产品责任问题的重要性隐藏起来,消费者的保护制度也因此尚未引起重视。至20世纪80年代,产品自由流通得以实现,产品致害事件也愈演愈烈。我国初建产品责任立法,主要是民法通则和工业产品质量条例。工业产品质量条例是体现我国设立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重要的综合性的法规,于1986年4月发布,同年7月1日得以施行。对产品责任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的还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3年2月、10月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以产品质量责任为中心的产品责任制度已经形成。尽管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已与2000年进行了修改,我国产品责任立法工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受到重视,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参考了欧美的产品责任立法经验,专设122条作为产品责任条款,并在119条规定了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这两条规定为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奠定了基础。2009年颁布了侵权责任法,并首次专设一章对产品责任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我国产品责任的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当前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体系。我国并未制定形式上意义上的、独立的产品责任法,我国当前的产品责任法律体系是以侵权责任法、产品质量法为主,以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为辅的产品责任立法体系。我国产品责任法的主要内容存在于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及一九九三年施行的产品质量法中。侵权责任法作为有关侵权的专门法律,专设产品责任为第五章,首次对产品责任的相关问题予以明确规定。产品质量法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文件,除了产品责任内容外,还包括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尽的产品质量义务,及国家行政机关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等内容。此外,我国的药品管理法、商品检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也分别规定了一些有关专项产品责任的内容。我国产品责任法律立法过程中有不足之处需要完善。 一、产品责任立法公私不分 我国没有形式意义上的、独立的产品责任法。我国采用的是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为一体,强调对产品质量进行行政监督管理的综合性立法模式。产品责任作为一种民事侵权责任,其立法要点应是运用民法的基本原理和手段去确立产品缺陷导致民事赔偿责任,调整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二、产品责任立法的适用问题 我国没有形式意义上的,独立的产品责任法,有关产品责任的立法很多,包括侵权责任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药品管理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以及相关的专门规定、司法解释等等。因此便会产生法律适用上的问题,到底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还是新法优于旧法?目前尚无权威答案。 三、产品责任立法自相矛盾 我国产品责任立法多、乱。如前所述我国有关产品责任的立法是很多的,一般的消费者在受到缺陷产品的伤害和财产损失后,根本不知道可以依哪一部法律来寻求救济。其次我国产品责任的立法体系比较混乱,有关产品责任的立法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民法通则,也有原各个工业部门制定的规定、标准及红头文件,在确定某产品的责任的时候往往实际执行和适用的都是红头文件,法律、法规的效力混乱。再者我国的产品责任法的立法体系矛盾,使法律无法实行。例如对于产品责任中销售者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就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使产品责任立法无法实行,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产品责任的责任依据、查处力度、责任链条发生断裂,使产品责任立法在执行中产生严重问题,纠缠不清,使立法形同虚设。完善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立法的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公布的民法草案第86条对产品责任作了专门规定:“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当侵权结果发生地同时也是直接受害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是同时也是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要办事机构、营业所所在地,或者同时又是直接受害人取得产品的地方,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如果直接受害人的住所或者经常居住地同时也是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要办事机构或者营业所所在地,或者也是直接受害人取得产品的地方,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也可以适用直接受害人的住所地法律或者经常居住地法律。”该规定与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第六稿)第121条的内容基本一致,在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海牙公约的规定。如采用组合连接因素,引入了最密切联系原则、有限自治原则、有利于受害人原则,强调了当事人共同属人法原则,并设置了多种连接点等,应该说,这些规定是比较科学的,也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但在笔者看来,这两个规则草案可能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产品侵权责任仅涉及了损害赔偿责任而没有涉及产品侵权责任的其他方面;规定比较复杂,普通民众很难看懂,甚至专业人士理解操作起来可能都颇费工夫等。二借鉴国际经验既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立法经验,更要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实践。保护弱方当事人利益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实现“实质正义”的目标,而且符合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立法的最新发展趋势,是一种较好的立法方式。此外,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目前与产品责任相关的配套立法还不很完善,因此要提供机会,以便能适用缺陷产品制造地且立法完善的国家的法律,而且侵权行为地由于常带有偶然性,不宜作为一个唯一的连接点来处理产品责任关系。所以,参考海牙公约的规定,建议将损害结果发生地、受害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产品制造地及直接受害人取得产品地四个地点共同作为可供选择的连接点。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与产品责任的构成、责任主体的认定、责任的减轻和免除情节等相关的其他问题无法可依的现象,借鉴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可将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法的范围直接定为“产品侵权责任”。三 改善立法技术 应考虑在立法技术上,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规定的繁简问题。国家的立法不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也是给普通民众看的。法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一般具有指引、评价、预测三种作用。7如果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都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话,法律的指引和预测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其评价作用也将大打折扣。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因为具有“间接法”的性质,其特殊的结构(由范围和系属两部分构成)本身就会给理解制造障碍。如若写得过多、过复杂则更会增加理解的难度。所以在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法的立法上,只要照顾到了产品责任的特性,应尽量简略。注释:1李先波:论我国私法精神之构建,湖南师范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