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课件.ppt_第1页
犯罪构成课件.ppt_第2页
犯罪构成课件.ppt_第3页
犯罪构成课件.ppt_第4页
犯罪构成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犯罪构成要件 第一节犯罪客体第二节犯罪客观方面第三节犯罪主体第四节犯罪主观方面重点 危害行为 不作为行为成立犯罪的条件 故意与过失 难点 因果关系 故意和过失的区别 认识错误 第一节犯罪客体 一 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种类 犯罪客体的概念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它具有以下特点 犯罪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的种类 刑法理论上把犯罪客体根据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划分为三类 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 直接客体 犯罪客体的种类 一般客体 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会关系的整体 同类客体 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直接客体 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有助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 有助于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 有助于正确定罪量刑 二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的概念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 犯罪客体是附着在犯罪对象上的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在决定犯罪性质上不同 是否成为犯罪构成要件上不同 是否受损害上不同 对犯罪进行分类不同 直接客体 指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某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简单客体 单一客体 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害某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 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的分类 案例分析 甲 35岁 农民 其村附近有一兵工厂 生产一种废渣 每天将废渣倒在厂外面的垃圾堆 甲发现这种废渣正好是另一村办厂的原料 于是甲每天将该兵工厂倒出的废渣拉上卖到村办厂 慢慢就发财了 兵工厂和村民就有了想法 有人跑到派出所将甲告了 说家偷了兵工厂的东西卖了 问 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为什么 第二节犯罪客观方面 一 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 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指我国刑法规定的 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的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这些事实特征必须是刑法所规定的 具有法定性 犯罪的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犯罪的客观方面的要件表现为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及行为的时间 地点 方法 手段 对象等 必备要件 危害行为选择要件 危害结果 犯罪时间 地点和方法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因素 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有助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 有助于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 有助于正确量刑 二 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的概念 指表现人的意识或意志支配 危害社会的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征 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的动 静 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 静 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行为 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 静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作为 不当为而为 概念 犯罪人积极地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表现方式 自身的动作 利用工具 利用动物 利用自然力 利用他人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 不作为 概念 指行为人消极的不去实施自己应当实施的行为 而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 条件 行为人负有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 前提条件 义务 积极义务消极义务 道德义务法律义务 不作为义务 义务的来源 A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其他法律规定 刑法认可 B 来自职务上或业务上的义务 规章制度规定 刑法认可 C 由于行为人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行为 实际意义 刑法认可 D 行为人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 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刑法认可 行为人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这种义务 没有履行 行为人没有履行法律所期待的行为 能够履行 行为人有履行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不能够履行 包括 主观能力缺乏 技能 知识欠缺 生理缺陷客观条件缺乏 受空间的限制 工具的缺乏 由于行为人不作为的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纯正不作为犯罪 只能由不作为的形式构成的犯罪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 既可以由不作为的形式实现 又可以有作为的形式实现的犯罪 案例分析 1994年6月30日晚 被告人宋福祥酒后回到自己家中 因琐事与其妻李霞发生争吵撕打 李霞说 三天两头吵 活着还不如死了 被告人宋福祥说 那你就死去 后李霞在寻找准备自缢用的凳子时 宋喊来邻居叶宛生对李霞进行规劝 叶走后 二人又发生吵骂撕打 在李霞寻找自缢用的绳索时 宋不加劝阻 李霞于当晚在其家门框上上吊自缢 宋听到凳子倒地的声音 发现李自缢 便到一里外自己的父母家中叫人 当其父母家的人来到后 李霞已身亡 问 宋福祥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为什么 1 南阳公安分局刑警大队的现场勘查笔录 现场照片及刑事技术鉴定书 2 证人孙永兰 刘尚平 李伟证明李霞自缢身亡的证言 3 证人张家军 王胜和证明二人经常生气 吵架 以及当晚听到吵骂的证言 4 证人叶宛生证明二人当晚生气的证言 5 徐新连 李聚全证明李霞上吊死亡现场场面的证言 6 被告人宋福祥的供述 证据 三 危害结果 概念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 又叫犯罪结果 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危害结果 是指由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 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 狭义的危害结果 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危害结果的类型 以危害结果是否由危害行为直接引起为标准 直接危害结果 危害行为对客体所直接造成的损害 间接危害结果 危害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所进一步引发出的危害结果 它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另一独立的中介 根据危害结果的表现形式分为 物质性危害结果 通常是有形的 具体的 一般是可以测量的 非物质性危害结果 通常是有形的 抽象的 一般是不可测量的 也叫无形危害结果 据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分为 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非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三 危害结果的特点 1 危害结果直接表明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的破坏 具有破坏性 2 危害结果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 具有法定性 3 危害结果是一种受损害的现象 具有多样性 4 危害结果是人的行为造成的 即由人的危害行为引起的 具有客观性 四 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 概念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 理解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联系 具有客观性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相对的 具有相对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时间上是有顺序的 具有顺序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 具有复杂性 具体表现为 一因一果 一因多果 多因一果 因果关系具有必然性 但在特殊情况下又具有偶然性 必然的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偶然的因果关系某一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 偶然又有其它原因介入 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开过程相交错 由后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的引起了这种危害结果 这一行为与后一危害结果之间关系就是偶然的因果关系 对于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与作为因果关系具有相同原理 但其具有隐蔽性 案例分析 某男 40岁 已婚 某印刷厂厂长 与该厂一女工有不正当关系 女工住在集体宿舍3楼一单身宿舍 一日午后 厂长到女工宿舍敲门 无人应答 厂长下楼问门卫 门卫说该女工刚上搂 厂长于是返回楼上 再敲 无人 于是踩了凳子 用棍子将门玻璃打碎 继续打门 女工将门打开 厂长进屋后 认定屋内一定有别的人 四处寻找 看到窗帘拉着 于是一把将窗帘拉开 见一男青年手抓窗户站在窗户外面10公分的窗沿上 厂长一见妒火中烧 提起一拳打在男青年腿上 摇两下未掉下去 厂长不解气又挥起拳头 被身后的女工拦住 未打着 但男青年本能的往后躲这一拳 从窗户上掉下来摔死了 县法院 法医尸检 见到腿上有於青 于是按故意伤害罪 轻伤 判处厂长有期徒刑3年 厂长不服向中院上诉 中院 认为只是轻微伤 不构成犯罪 于是宣布无罪 年终 中院院长查看案卷 发现此案 认为该案有误 于是提起再审程序 重新审理此案 后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该厂长又以徒刑15年 分析本案不同判决结果中所含的刑法理论 五 其他客观要件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是指犯罪特定的时间 地点和方法 手段 等因素 注意 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时间 地点并采取一定的方法实施的 在认定犯罪事实时必须予与查清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要件并不是犯罪构成必需的 也不能决定犯罪的性质 只有刑法明文规定的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的行为 犯罪的时间 地点和方法 手段 对犯罪构成才能成为必要要件 犯罪的时间 地点和手段往往会影响量刑 第三节犯罪主体 一 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分类 1 根据主体的表现不同 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 自然人犯罪主体 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主体必须是自然人 自然人必须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自然人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主体要求的条件不同分为 一般主体指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具有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我国大多数的犯罪都为一般主体 特殊主体指除符合一般主体的条件 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 外 还必须具备特定的身份才能构成犯罪的犯罪主体 二 自然人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完全不负刑事年龄阶段 不满14周岁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4 16周岁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6周岁 从轻或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4 18周岁 注意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 实足年龄即周岁 周岁 一律按照公历的年 月 日计算 满 从生日的第二天算起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1985 关于跨年龄阶段的问题 不满14周岁和已满14周岁期间都实施过严重的暴力犯罪的行为的 值追究已满14周岁后实施的行为 例如 贩毒 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犯有严重罪行的 满18周岁后又继续犯罪的 盗窃 不能前后罪一起追究 判处死刑 1 概念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 辨认能力 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 性质和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2 控制能力 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3 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 二是精神及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态 刑事责任能力 2 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广义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病人 偏执性精神病人 精神错乱病人 痴呆症 癫痫病 夜游症 病理性醉酒等 精神病人因其疾病而导致其辨认 控制能力有一项丧失的 就视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经法定程序鉴定 这是成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法律依据 精神病人因疾病而没有刑法所要求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 确定精神病人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是医学标准与法学标准的统一 医学标准 法学标准 必须经法定程序鉴定 刑事诉讼法 第120条规定 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 鉴定人进行鉴定后 应当写出鉴定结论 并且由鉴定人签名 医院加盖公章 指行为人首先必须是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必须是基于精神病理的作用 即正处于发病期 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指行为人因精神病而使他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A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B 已满18周岁的人具有了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应当负刑事责任 C 生理性醉酒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是指因年龄 精神状态 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 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 虽然有责任能力 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降低的情况 包括 A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可以从轻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 已满14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事责任 沈某 女 26岁 自幼孤僻 不愿与人交往 自感被丈夫和她人看不起 遂产生了杀害亲身女儿 然后自杀的念头 一日 乘家中无人 将自家的人民币和存款单烧毁 取出一把菜刀 像刚满周岁的熟睡中的女儿头部猛砍一刀 致其当场死亡 沈用被子盖着女儿 拿一根尼龙绳逃往村外 欲上吊自杀 被其夫发现追赶将其带回 人民法院对其作精神病鉴定 沈为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 发病期间 在杀害女儿时 在思维逻辑推理障碍和病理性被害妄想支配下 辨认和控制能力减弱 应付部分刑事责任 犯故意杀人罪 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案例 三 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指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 由单位负责人或者经单位集体讨论决定 实施了刑法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的公司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团体 单位犯罪主体条件 1 单位犯罪主体是公司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 团体 公司 依照 公司法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 企业 是指没有公司化的国有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私营企业 联合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 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国企业等 事业 指从事公益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 机关 主要是指国家机关 团体 指社会团体 主要有协会 学会 联合会 妇联等 单位意志包括 经单位集体决定实施的行为 必须是根据法律 法规或者本单位规章规程规定有权力决定本单位事务的组织所作的决定 本单位负责人的决定 这里的负责人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及本单位规章有权决定本单位事务的人的决定 其他人员决定 但事后被单位所认可 为了单位的利益 犯罪所得利益单位共享 3 必须法律明文规定 2 主观上出于单位意志 为了单位的利益 单位犯罪的刑事处罚 单位犯罪的 实行双罚制为主 单罚制为辅 双罚制 是指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单罚制 是指只处罚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而不处罚单位 第四节犯罪主观方面 一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 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 犯罪动机和目的 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研究犯罪的主观方面 对于定罪量刑 划分罪与非罪 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有重要的意义 二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概念犯罪的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明知 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所要实施或正在实施的行为的危害社会的性质和内容 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行为所产生或将要产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内容和性质 行为人对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也有所认识 会发生 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某种特定的危害结果 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特定的结果 认识因素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意志因素 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希望 追求害结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 放任 不希望也不设防危害结果行为人虽然不希望 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但也不反对或不设法阻止这种结果的发生 而是对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的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的种类 直接故意 概念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特征A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B 行为人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包括必然发生 可能发生 间接故意 概念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特征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B 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的表现A 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B 行为人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C 突发性犯罪中 行为人不计后果 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3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相同 都 明知 即对危害结果都有预见 都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不同 预见的程度不同 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 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 主观恶性程度不同 案例分析 建筑工程队有甲 乙 丙三人 甲 乙有仇 甲就想找机会杀死乙 以解心头之恨 有一天 乙和丙在进行高空作业 两人同时站在木板上 木板两边用绳子掉着 这一天正好下面没有安全网 甲想 如果我割断绳子 以就会从上面摔下来摔死 可是家又不想让丙死 甲又担心怕错过机会 就想随它去吧 于是割断绳子 乙和丙同时坠地摔死 问 甲对乙和丙的死应付怎样的心理态度 案例分析 河南一对夫妇 长期关系不和 一次夫妻吵架 妻子带着孩子在离自己家不远的小卖部居住 丈夫一人住在家里 为阻止妻子在小卖部居住 丈夫将小卖部的电线剪断 与家里电线连接 妻子一次回家接线 发现丈夫在屋里煤气中毒 已经说不出话 于是将丈夫抬到家门口的一间小屋 未管 两日之后在邻居的劝说和陪同之下妻子来到小屋 看到丈夫情况不大好 妻子为丈夫洗了脸 随后打电话给丈夫的弟弟 丈夫的弟弟答应过来 但没来 两日之后 丈夫死亡 妻子将丈夫草草埋在村外的一眼土窑里 直到公安机关发现 问 妻子对丈夫的死负不负刑事责任 为什么 三 犯罪过失 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种类 过于自信的过失 概念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有利条件 轻信 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技术 设防 错误的估计或判断 行为人对与危害社会的结果已经预见 明知 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 特征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相同 都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危害结果都出现了 都不希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区别 对于危害结果的主观态度不同 故意自信的过失是由于轻信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采取的是放任的心理态度 主观努力不同 间接故意从客观上没有努力去避免 而过于自信从客观上作了努力 疏忽大意的过失 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特征 行为人没有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该行为实际上存在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 但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当时 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危害结果没有认识 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这种可能性 事后分析 应当预见 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 并且负有预见的能力 A行为人的主观条件 年龄 专业知识B客观条件 当时的环境 行为人没有预见的原因是由于疏忽大意 疏忽大意 是指行为人由于过分注意某事而忽视了自己应尽的注意义务 对注意事项遗忘 错觉 粗心大意而忘掉或者由于情绪特别激动 而对注意事项没有想到 以致发生了危害结果 案例分析 有一司机在这20来个人开着中巴去旅游 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 在一拐弯处 有一卡车坏在路上 盘山路宽可容纳两卡车相向而行 该车停在路中央 中巴司机看了一下 路刚好比车窄 本来过不去 后他想只要在拐弯处猛打一下方向盘 就能过去 一车的人也都相信了这位老司机 于是开车过 结果由于惯性太大 车直线冲到山下去 造成死亡7人重伤13人的严重后果 分析 司机的主观心理态度 案例分析 某年冬天 农民甲一早起来 到邻居家借工具 屋门开着 抬脚进了屋 屋里没人 见里屋的炕上睡着一女孩 顿生歹意 三把两下脱光衣服 正要上炕 女孩的两个哥哥进了屋 要扭送其到派出所 甲要穿衣服 两哥哥想穿了衣服没了证据 不承认咋办 于是让甲光着走 甲不走 弟弟拉来一平车 两人将甲光着绑在车上 拉向派出所 路上甲说 我快冻死了 于是哥哥让弟弟等着 回家拿了一军大衣盖在甲身上 走了60分钟到了派出所 甲已冻死 分析 两哥哥的主观心理态度 过于轻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主观上都没有犯罪的故意 不同点过于轻信的过失 行为人已经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而疏忽大意的过失中 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B 疏忽大意的过失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是 行为人应当预见 有预见的义务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是 行为人轻信自己能够避免 而实际并没有避免 四 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意外事件 概念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 但不是出于的故意或者过失 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不认为是犯罪 特征 行为人没有预见 行为人不应当预见 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相同行为人都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区别疏忽大意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意外事件是行为人不应当预见也确实没有遇见 案例分析 有一老太太抱着孙子到邻居家另一老太太家窜门 老太太说我家孙子这两天咳嗽 吃了药也不见好 邻居老太太说 我家孙子那两天也咳嗽 他把给喝了一种药水就好了 我给你找找看有了没了 于是两老太太四处寻找 终于在床底下找到了装药的瓶子 于是两老太太强行给孙子灌了下去 不久 孩子口吐白沫 死去 原来儿子将敌敌畏放入瓶中搁在床下了 问 老太太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不可抗力 概念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 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而是由于不能抗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