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腕臂系统.doc_第1页
接触网腕臂系统.doc_第2页
接触网腕臂系统.doc_第3页
接触网腕臂系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接触网腕臂系统1.1.1 主要技术指标和设备性能描述1.1.1.1 用途及使用范围接触网腕臂系统包括平腕臂、斜腕臂、套管双耳、腕臂支撑装置、承力索座、管帽、定位器、定位器防风拉线、定位器支座、定位器与定位支座间的电连接、定位管、定位环、定位管支撑装置、管帽等。(1)平腕臂用于组成旋转腕臂结构三角形的上部,平腕臂悬臂一端通过承力索座支撑承力索,另一端与棒式绝缘子相连。平腕臂长度根据施工实际需要确定。(2)斜腕臂用于组成旋转腕臂结构三角形,斜腕臂一端为单耳(单耳孔径为F14mm,单耳厚度为10mm),通过套管双耳支撑平腕臂,另一端与棒式绝缘子相连。斜腕臂长度根据施工实际需要确定。每套斜腕臂均含一套腕臂支撑装置。每套腕臂支撑通过2套支撑管卡子(型号与管径匹配)分别与平腕臂和斜腕臂相连。(3)套管双耳用直螺栓固定在腕臂上,连接耳环型零件。套管双耳与在其上相连零件的连接部分的尺寸相配合。上部与孔径为14mm、厚度10mm的单耳环板相连(单耳环板孔中心距边缘的距离为20mm,并配M12防腐型螺栓销)。(4)承力索座用于固定在外径为f60mm的钢管上。支撑并紧固截面约120、95和70 mm2的铜合金承力索。承力索座上部用于支承固定正线及站线承力索(线夹内带有承力索保护衬垫),承力索座中的托线夹能绕水平轴自由转动,安装承力索的线槽有适应承力索悬挂支撑的悬垂弧角及喇叭口,承力索座下部带有单耳结构,用于与M10螺栓销的连接。除正线中心锚结柱处采用双槽承力索座外,其余均采用单槽承力索座。(5)管帽安装于 60mm定位管的终端,作为防尘和防污的附加密封措施。(6)定位管包括一件直径为48 mm的镀锌钢管,一件压接型的定位钩以与斜腕臂上的定位环相连接。定位管长度可按要求制作。(7)定位支座安装于定位管上,用于连接定位器并对其进行限位抬升。(8)定位器的另一端通过定位线夹与接触线相连。直线区段,定位器一般长度为1050mm,定位线夹适合中国标准的150 mm2导线(CTS-150)。当曲线半径大于800米区段的腕臂柱和道岔柱或关节上,定位器一般长度为1250mm。特型定位器用于正线区段锚段关节、道岔定位悬挂点处上跨绕过近端接触线通过定位线夹固定远端接触线,最大长度为13851560mm。需要适应受电弓抬高300mm不打弓且金属构件与所跨的近端接触线绝缘距离大于450mm,同时满足最大风速条件下受电弓的上述正常运行要求。站线区段定位装置符合TB/T2075标准,具体规格在设计联络中确定。在定位器及定位支座间增加了一组电连接,保证电流的流通,以维持零件间的等电位,而不是通过定位器与定位支座间不确定的机械式接触通过电流。(9)定位环通过螺栓及螺母与斜腕臂相连接。定位环与定位管上的定位钩相连。.(10)定位管支撑连接于斜腕臂与定位管间,用于对定位管进行固定,定位管支撑的长度数据可按要求提供。(11)管帽安装于 48mm定位管的终端,作为防尘和防污的附加密封措施。管帽通过M8的螺栓固定在定位管上。1.1.1.2 主要技术数据(1)性能1)承力索悬挂点处的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不小于:正线:4.4kN,站线:3.0kN;2)承力索悬挂点处的最大垂直工作荷重不小于:3.0kN;3)接触线定位点处的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不小于:正线工作支为3.5kN;正线转换柱非工作支为5.0kN;站线工作支为2.5kN,站线转换柱非工作支为3.5kN。4)承力索支持件与承力索间的滑动荷重不小于2.0kN;5)承力索支持件与腕臂管间的滑动荷重不小于9kN;6)平、斜腕臂连接件与腕臂管间的滑动荷重不小于7.9kN;7)工作支定位装置的水平耐拉伸荷重不小于5.25kN;8)工作支定位装置的水平耐压缩荷重不小于3.5kN;9)站线工作支定位装置的水平耐拉伸荷重不小于3.75kN;10)站线工作支定位装置的水平耐压缩荷重不小于2.5kN;11)定位线夹与接触线间的滑动荷重不小于3.0kN;12)定位环的滑动荷重不小于4.9kN;13)定位器支座与腕臂管或定位管间的滑动荷重不小于4.9kN;14)工作支定位装置的最大水平工作荷重不小于3.5kN;15)抗振动及抗疲劳能力:满足运行条件的要求;16)采用螺栓连接的螺纹副应有止动垫片等可靠的防松措施。(2)材料1)套管双耳本体采用Q235A,表面热镀锌防腐。2)承力索座本体、托线夹、压线盖板和支承线夹盖板采用Q235A,固定轴采用45#钢,表面热镀锌防腐。3)腕臂管及腕臂支撑管采用20#钢,表面热镀锌防腐。4)支撑管卡子采用Q235A钢,表面热镀锌防腐。5)腕臂管外径为F60mm,壁厚不小于5.0mm,腕臂管外径误差不大于0.3mm,腕臂管本体所采用的钢管符合GB/T8162-1999钢结构用无缝钢管。每根腕臂管中间没有接头,平腕臂一端配有可密封拆卸的管帽。腕臂支撑管外径为F48mm(壁厚不小于3.5mm)优质碳素结构钢无缝钢管。6)紧固件M12螺栓为0Cr18Ni9; M16螺栓为Q235A, 表面热镀锌防腐;垫圈、开口销等均为1Cr18Ni9。7)正线定位器零件的材料为轻型、高强度铝镁硅合金。8)定位管本体、定位钩和端板的材料按GB/T700-1988,采用牌号为Q235A的碳素结构钢。(3)制造工艺:1)套管双耳本体、承力索座本体、托线夹、压线盖板和承力索座盖板采用金属模锻工艺。2)承力索支承线夹本体、压线托架、压线盖板和支承线夹盖板采用金属模锻工艺。3)定位环本体采用金属模锻工艺或其它非铸造型工艺。4)定位销钉与定位销钉套筒之间采用镶嵌式模锻连接。5)定位管本体所采用的钢管应符合GB/T13793-1992,外经公差应符合D2级,壁厚公差应符合S2级。6)定位钩采用金属模锻工艺制造。7)定位管本体上焊接端板时应将管口封严。8)定位管本体与定位钩压接固定,压接前应在压接部分涂环氧树脂再进行压接,压接完毕后亦应在管端缝隙处涂以环氧树脂将缝隙密封,并在定位管本体的压接表面部分涂以黑色油漆。9)定位管本体和定位钩在压接前应按TB/T2073的要求进行2级热浸镀锌。接触线接头线夹安装工艺 安装标准3.1.处理接触线接续部分。3.1.1用紧线工具将要接续接触线两断头吊起,将接触线两断头端面打磨平,紧线使两断头间保持密贴,允许间隙1mm,接触线接头线夹夹持部分涂电力复合脂。3.2.使用紧线工具紧线并做线索接续。3.2.1安装接触线接头线夹,并将两导线端头位于线夹中心。3.2.2用扭力扳手按工艺顺序紧固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规定50Nm,并将螺栓备母紧固。3.3.确认接续线夹状态后,线索加载。3.3.1线索逐步加载的同时检查线夹的受力状态,确认线夹受力良好后完全拆除受力工具。3.4.调整接触悬挂。3.4.1安装吊弦,保证接头处导高与两侧接触线等高或略高于两侧导线20mm30mm。 3.4.2检验接头线夹状态,保证受电弓正常滑过。 4.准备工作4.1 人员足够的检修人员4.2 工具作业车、滑轮组、紧线器、钢丝套子、扭矩扳手、手板葫芦、小绳、工具袋、安全用具、防护用具、电力复合脂。4.3 材料接触线接头线夹、绑线 。5.检修步骤5.1确认已经停电、地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