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pdf_第1页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pdf_第2页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pdf_第3页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pdf_第4页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惬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 二号宫殿遗址位于二里 头遗址的 中 部 西 南距第一号宫殿遗址约 15 0 米 简报见 考 古 1974年 4 期 二号宫殿遗址的发掘工 作从 19夕夕年 1 0月开始 到 197 8年 底结束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 地层情况 宫殿遗址的地 层北部一般分五层 局部 有六层 南部一般 分四层 局部有五层 北部 第一层 耕 土层 第二层 汉代层 第三层 略晚于二里头四期 第四层 路土 第 五 层 本宫殿基址之 夯土层 南部 只有大 门道处 有很薄一层路土 故第四层即为本宫殿 基址的夯土层 宫殿 的西南 部 除本官殿基址之墙槽和 柱子坑 置 础立柱之坑 除部份保 留外 余均 被破坏 故第三层下即是 二里头二期地层 下 层夯土 现举南月西壁为例 第一层 耕土 厚 20一3 0 厘米 第二层 黄褐土 为汉代层 厚 1 0 一3 0厘米 第三层 同北部 第三层 本 层 又分为3 A 3B 层 3A 层 灰土 褐灰土并夹 以红烧土 块 3 B层 料疆褐土及料疆黄 土 深 4 0一5 0 厚约巧厘米 第四层为本宫殿 复 廊夯土层 厚 3 0厘米左右 此层下即为二里 头二期地层 图一 二 二号宫殿遗址的形制结构 二号宫殿遗址是 包括廊庞 大门 中心殿 堂 大墓 的一组建筑 全 组呈长方形 东西约 分 5一5 8 南北以东墙计 长72 8米 遗址的 四边包括 北墙 东墙 东廊 西墙 西廊 南面 为复廊和大门 北墙与三面廊围成 一 个广 庭 广 庭中央偏北是中心殿堂 中心殿堂与 北墙之 间有一大墓 图二 宫殿遗址 的门向南 以 东墙为准 方向 174 整个宫殿基址普遍夯筑 北半部特 别 是中心殿堂之下夯土较厚 南半部较薄 夯 土 质量也较差 一 北墙 及墙内短廊建筑 北墙为褐料疆土夯筑而成 宽约1 9米 长约5 7米 西端略被破坏 墙基 经挖槽 墙 基以上墙残高 0 5米 墙 的东端如梓状嵌入 东墙 西端有长 2 4 厚 0 8米的一段红夯土 作用不详 在北墙内侧中段略偏西处有 一紧依北墙 的短廊式建 筑 仅存基址 基址长 约 13 宽约 2 4一2 6米 它是 直接压在庭院夯土之上的 高约 2 0 厘米 的红褐夯土台 它的 南部有一 排六个柱洞 柱 洞直径1 8厘米左右 间距 以 图一 二号官殿遗址南墙东段 Tl 西壁 剖面图 耕土 2 黄褐土 南 揭灰土北 烧土及灰土层 料僵褐土层 呼 料疆黄褐土层 官殿夯土台基 柱洞中心计算 2 1一2 米 每个柱洞外面都有一 个不规则圆形 的柱子 坑 此 建筑从地层关系看当与 本宫殿同时 其东南压住 大墓的西北角 它是晚于 大墓 的 在此建筑基址上还压 考 古 河南惬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 二号宫殿遗址位于二里 头遗址的 中 部 西 南距第一号宫殿遗址约 15 0 米 简报见 考 古 1974年 4 期 二号宫殿遗址的发掘工 作从 19夕夕年 1 0月开始 到 197 8年 底结束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 地层情况 宫殿遗址的地 层北部一般分五层 局部 有六层 南部一般 分四层 局部有五层 北部 第一层 耕 土层 第二层 汉代层 第三层 略晚于二里头四期 第四层 路土 第 五 层 本宫殿基址之 夯土层 南部 只有大 门道处 有很薄一层路土 故第四层即为本宫殿 基址的夯土层 宫殿 的西南 部 除本官殿基址之墙槽和 柱子坑 置 础立柱之坑 除部份保 留外 余均 被破坏 故第三层下即是 二里头二期地层 下 层夯土 现举南月西壁为例 第一层 耕土 厚 20一3 0 厘米 第二层 黄褐土 为汉代层 厚 1 0 一3 0厘米 第三层 同北部 第三层 本 层 又分为3 A 3B 层 3A 层 灰土 褐灰土并夹 以红烧土 块 3 B层 料疆褐土及料疆黄 土 深 4 0一5 0 厚约巧厘米 第四层为本宫殿 复 廊夯土层 厚 3 0厘米左右 此层下即为二里 头二期地层 图一 二 二号宫殿遗址的形制结构 二号宫殿遗址是 包括廊庞 大门 中心殿 堂 大墓 的一组建筑 全 组呈长方形 东西约 分 5一5 8 南北以东墙计 长72 8米 遗址的 四边包括 北墙 东墙 东廊 西墙 西廊 南面 为复廊和大门 北墙与三面廊围成 一 个广 庭 广 庭中央偏北是中心殿堂 中心殿堂与 北墙之 间有一大墓 图二 宫殿遗址 的门向南 以 东墙为准 方向 174 整个宫殿基址普遍夯筑 北半部特 别 是中心殿堂之下夯土较厚 南半部较薄 夯 土 质量也较差 一 北墙 及墙内短廊建筑 北墙为褐料疆土夯筑而成 宽约1 9米 长约5 7米 西端略被破坏 墙基 经挖槽 墙 基以上墙残高 0 5米 墙 的东端如梓状嵌入 东墙 西端有长 2 4 厚 0 8米的一段红夯土 作用不详 在北墙内侧中段略偏西处有 一紧依北墙 的短廊式建 筑 仅存基址 基址长 约 13 宽约 2 4一2 6米 它是 直接压在庭院夯土之上的 高约 2 0 厘米 的红褐夯土台 它的 南部有一 排六个柱洞 柱 洞直径1 8厘米左右 间距 以 图一 二号官殿遗址南墙东段 Tl 西壁 剖面图 耕土 2 黄褐土 南 揭灰土北 烧土及灰土层 料僵褐土层 呼 料疆黄褐土层 官殿夯土台基 柱洞中心计算 2 1一2 米 每个柱洞外面都有一 个不规则圆形 的柱子 坑 此 建筑从地层关系看当与 本宫殿同时 其东南压住 大墓的西北角 它是晚于 大墓 的 在此建筑基址上还压 考 古 着一块东西略较它短 南 北略较 它 宽的厚 1 6一1 8厘米的红夯土 在大墓 的东面 还 有 丁字形的墙槽 从地层关系看 它打破路 土 又为第三层所压 可能属于宫殿后来的增 建 当然也不排除宫殿废弃后继续利用的可 能性 二 东墙及东廊 宫殿遗址之东墙 为带沙性的红土 北部 和紫红土 南部 夯筑而成 墙下 有墙基槽 现存墙面已与现廊基面相平 东墙北端超出 北墙 约 1 6米 它 的北头宽 1 4米 往南逐渐 加宽到 1 8米 其南端呈禅头形 南端以北与 南墙里廊相依而行 而南端则不与南墙外廊 相连 此段内侧呈推垛形 东墙全长 72 8 米 共有四个缺口 可能为四道 门 由北而 南第一 道门在中心殿堂东侧偏北 门宽 1 6一 1 7米 第二道 门宽1 5一1 6 米 从此 门向外 有一斜坡 斜坡 上有路土 第三道门宽 1 巧 米 第四道 门宽 2 1米 第一第四道门均有地 下水道通过 东廊仅存料 疆黄夯土 台 它东依东墙 北 抵北墙 南接南 墙里廊 总长5 9 5 宽 4 4一 4 9米 在东廊中部 有一小 屋 小屋的北 西 南三面管有墙 东面依宫殿 的东墙 其西墙上 有一宽 0 9 5米 的门 小屋的北墙对着 东 墙 第二道门 小屋室内南 北宽 6 1 进 深 3 5 米 小屋的墙均 系挖槽筑成 槽宽 0 5一0 5 5 深 0 7米 槽底按一定距离放置表 面较平的 红砂石作柱础 然后立柱作墙的木骨 木柱 宜径一 般为 18 间距 8 5一9 5 厘米 东廊上距西缘约 6米有一排由北至南 的柱洞 小屋 以北 以南各八个 以南被 破坏 一个 现存7个 柱洞间距约 3 5米 洞径 约 2 0 厘米 深约 1米 柱洞外有一大体 为长 圆形的柱子坑 坑底有一石础 三 南墙 复廊及 大门 南墙东端象禅状嵌人东墙 西端已被破 坏 它现在只存一宽 6 0厘米左右的墙基槽 槽东部深约 1米 往西则 逐渐变 浅 槽内靠 北 侧立木柱作木骨 底无础 石 柱洞径约1 8厘 米 间距 以柱洞中心计算 7 0 一8 0厘米 南 墙被大门隔成东西两段 东 段长巧 6 米 其 中嵌人东墙有 7米 西段残长2 5米 南墙的南北二面是里外廊 现只存夯土 台基 东段里外廊分别宽 3 3 1 西段里廊 宽 3 1 3 2 外廊宽 2 9一3米 东段里外廊 长 16 3 西段里外廊夯土残 断 长度如按庭院 宽度计算约2 6 米 大门以东里外廊台基保 存 厚度 一般 为 1 0一2 0 厘米 大门以西台基渐 次减低 在 距 大 门 4米 以西则台基已被略晚于 二里头四期 的 地层 灰坑 墓葬等破坏 仅保 留有墙基槽 柱 子坑和柱 洞 我们可据此予 以复原 复廊之 上南北各有一排柱洞 大门以东 里廊有四个柱 洞 外廊有三个柱洞 被 破坏一 个 大门以西里廊有七个柱洞 被 破坏一 个 外廊有五个柱洞 被破坏一个 柱洞情 况略同东廊 南墙东 段距东端3 5米 往南伸 出一 道 墙 南北长 9 宽 0 5一0 6米 在此墙的西 面 廊子以南有一块方形的料僵夯土 四边皆 宽 2 8米 它可能是 间小屋 此墙的 东面 因 被破坏严重 是否有房子不 详 在南墙西 段距其东端巧 6 米处 亦有一 墙 向南伸出 墙槽内填黄沙面土 墙槽南北 长 5 7 宽 0 4 米 墙的东边是一 块 2 6x2 6 米 的红土 亦可能是间房子 在此墙 以西 2米处 有一道与此相平行的墙 南 北 长 5 6 宽为 0 6 米 此墙以西 有一段与南墙 平行的墙基槽 与 南墙距 L g 米 墙 槽 宽 0 6 0 残长 6 9 米 其西部被一晚期坑所破 坏 槽内有六个木骨柱洞 南大 门为庞式建筑 位于 南墙 中部偏 东 是一座 由东西 一排三间屋子及前后皆突 出于左右复廊的廊子所组成 东西二室略呈 正方形 相当文献上 的东西 塾 中间为东西 稍宽的大门道 三 屋的四周皆有墙 但大门 考 古 道中间墙槽有缺口 此建筑以墙外侧计 东西长 14 4 南北宽 4 35 米 以廊沿计 南北宽 1氏7 米 墙 有木 骨 现仅存墙基槽 墙槽深 l一1 1米 墙槽 宽 木骨直径 间距均同南墙 在东塾的西墙 南 端及西塾的 东墙 南端 两处 的柱洞距离 均 超过 1米 可能 为二塾置 门之处 东西 二塾 南 北宽 3 15 东西长 3 3米 大门道室内东 西宽 民4 米 南北宽 同东西二塾 南 北墙 的 间断处正值此室 的中部 间断 处宽 2 9 米 当属置门处 室 内距东西墙 约 1 0 5 米 处挖 一南北向的槽 室 外从门口墙断缺处 分别向 南 北挖槽 槽内填以黄褐花 夯土 表面有路 土 其后在南北门口各挖一圆角长方 形深 约 40 厘米 的坑 坑内放置两块较大而平的 红沙 石板 这可能 与安门有关 南 面一坑已被一 略晚于二里头四期的小坑所打破 仅余坑 的 北 边部分 坑内的石头不复存在 大 门的南 北 廊各有柱洞四个 东边两个柱洞与西边两 个柱洞间距皆为 2 6 米 中间 的两个柱洞间 距 为 4 3米 大门里廊往北 外廊往南皆是向下的斜 坡 坡上有一层鳌黄色路 土 路土的范围大体 与 上述门外的槽子相当 在北门的 东侧铺有 一排东西向的石板 可能作散水之用 在南 北斜坡上堆积的灰土中还出有不少似墙皮 之 类的烧土块 四 西墙与西廊 西墙 西廊保存情况较差 北部被近年取 土破坏一部份 南部被略晚于 二里头四期及 汉代地层和 晚期坑所严重破坏 中部有生 产 队的场屋和 草垛 未能 发掘 只在 空隙处开过 探沟 发现 西墙 西廊 和柱洞 柱子坑 西廊 东缘北端不大清楚 往南时断时续 但西廊 从南至北的柱子洞 柱础坑除少数被破坏外 均保存着 我们 可根据较清楚的现象将西廊 和西墙 原复 西墙为红夯土筑成 亦有墙基 槽 其北 中部宽 约 1 8 南部宽 约 1 4 米 南 端已被破坏 西墙长度 当与 东墙相等 西廊 第 3 期 北宽约 3 4 南宽约4 夕米 西廊东部的柱洞 总共应有十七个 柱洞 柱 子坑的情况略同东 廊 西墙之外约 0 7 米处有一条顺 着西 墙 的 灰沟 它 北高南低 可能是本宫殿的排水 沟 随着宫殿的 废弃 它也废弃了 沟呈双重 即 沟底又有一小沟 北端上口宽 125 下口宽 0 7 米 通深 0 4 5 米 北端超出北墙 约 66 米 其南面已进人生产队的场 屋下 现清 理长 度为1 4 5 米 沟壁土 质较硬 带有黄斑 似 经水浸 沟中 出大量略晚于二 里头四期 的陶 片 五 庭院 庭院南 北长5 9 5 东西宽 4 5米左右 从 中心殿堂 到南面复廊 为4 0 1米 庭院中南部 及西部有一部份未发 掘 就已发掘的部份 来 看 庭院 北部及东 西较 高 南部较低 到了接 近南大门及 复廊则逐渐高起 院 内中心殿 堂 前后左右均 普遍有路 土 而以中心殿堂后面 的路土最 厚 厚达 0 4一0 5 米 且很坚实 这 些路均并非一时所形成 大墓 及其附近路土 层接近 底部有似居住面的光面 还有平铺整 齐的石板 从出土陶片看 路土下部出三 期 上部 出四期偏晚的陶片 可见其使用时 间很 长 庭院东部发现有两处地下水道 一处是 在庭院东北部 此水道穿过东廊和东墙 第一 门 它是 由若干节陶水管相接而成 安装在 预 先挖好的 沟槽之内 水道西高东低 便于 将庭院的水排出去 陶水管 图版叁 8 图 四 力现保存完整者共十一节 其余均 被破 坏 水 道残长 7米左右 另一处地下水道在 庭院东南部 它沿东廓向南在 距南墙里 廊 4 1 米 处拐弯向东 从东墙第四门穿出去 它是 在一条先挖好的 沟槽内用石板上下左右砌成 的方 腔水道 其上再垫土以便行走 该水道 南 北向一段内腔较 窄小 东西向一段 内腔渐 次变得宽大 水道 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其 南北 向一段长1 1 6米 其北端已向西拐 未 再进行发掘 六 中心殿 堂 此为一高出整个宫殿夯土 基址的长方形 台基 它是在宫殿基址上加筑夯土而成 殿 堂 台基北边长3 2 75 南边长3 2 6 东边宽 1 2 4 西边宽 1 2 7 5米 现存合基面高出当 时底院地面 约2 0厘 米 台基面上不见路土 说明它已不是原来的台基面了 台基距东廊 和西廊 6 5一6 6米 台基上四边各有一排柱洞 东西向一排 十个 南北向一排四个 总 共二十四个 现存 二 十个柱洞 柱洞之外有 柱子坑 坑底有石 础 柱洞洞径 2 0 余厘米 洞深一般在4 0 一 75 厘米 之间 间距 从柱洞 中心计算 一般在 3 5米左右 柱洞里 侧约 2 米处有一周长方形墙 槽 由两道隔墙隔成三 室 墙外为迥廊 墙东西 长约 2 6 5 南北约 7 1米 东西二室均宽 夕 7 米 东室进深约 5 6 西 室进深 约5 5米 中间 一室宽 8 1 进 深 反6米 墙槽宽 7 米左 右 南槽深 0 75 北槽深 1 1米 墙内有木 骨 木骨皆靠墙 里侧立着 墙槽内放有方形 横木以承木骨 横木切面约 x 1 5厘米 南 北二槽内横木大体在同一水平上 即距现 台基面约6 0厘米 木骨直径1 8一2 0厘米 间距 1 米左右 中心殿堂三室的门 估计在柱洞间距较 大处 即西室的门在南面偏东处 东室的门在 南面偏西处 中室的门大约 在南面偏西处 东 西二室通中室的门 西室的 可能偏南 东室的 可能偏 北 是否各室均有北门 不 敢断定 该台基 的夯土比一般地方厚 最厚达 3 米 每层夯土厚 5 厘米左右 台基下 压有二 里头二期灰土 层和灰坑 紧靠 台基南面有略低于台基 高出庭院 地面的夯土台三处 估计 为踏步 东西两处 为红土台 西面一 处最大 为褐土台 褐土台 南有五块东西排列的 红石板 在 台基茜面的 庭院内还有两块红石板 上面有2一3厘米厚 的路土 它原来可 能是散水 七 大墓 Ml 位置在中心殿堂北面略 偏东的地方 北 距北墙 约 9 南距中心殿 堂台基 l 5 东距 东廊1 5 2 米 其中线正好 通过南大 门 门 道 的正中间 与南大 门南北对应 墓为 东西向 东北与 西南二角为钝角 其余二角为锐角 与 宫殿四角相同 此 墓 为长 方竖穴 墓 口东 西长 5 2一 5 35 南北宽 4 2 5 米 墓内有生土二层台 二层台西高东低 呈斜坡状 从墓口到二 层 台西边为 4 3 东边为 1 米 二层台环绕墓 室 墓室与墓口相应 亦呈平行四边形 墓 室东西长 1 85 南 北宽 1 3 中部深 1 2 西部 深 1 7 东部深 0 9 5米 墓通深 6 1米 墓内填土从上至下全是夯筑 墓上部为 红褐夯土 下部主要是红夯土 或间铺青 白夯 层 夯层厚 5 厘米左右 墓口夯层两头高 中间低 整个墓的填土都略有 下陷的情况 该墓东南角被汉墓破坏 中部有一早期 大盗坑 从上 直深人墓室 墓中遗物荡然无 存 仅见如下 一些现象 在盗 洞发现少 量砾 砂和漆皮及蚌 饰片 汉墓墓道东壁内深 2 米处 出一陶龙头 龙头上有殊砂或砾漆 在 西边墓口上 出一块 卜 骨 在 墓口下 2 夕米深 处 在 盗洞与汉墓道之间有一完整的狗 骨架 狗骨长约 3 5 厘米 头北 尾南 背朝东 身体蜷 曲 狗架似在一个红漆木匣中 木匣南北 长 约 42 厘米 东西不详 因已被盗坑所打破 狗 架 处于墓中略偏东的位置上 在墓室底部出 有少量烧过的骨头渣和一块经过 加 工的 骨 片 此墓打破庭院 内夯土 但又被庭院内的 路土所压 因此大墓应与二 号宫殿同时 墓 内填土及墓 口上路土的最下层所出陶片没有 晚于二里头三期的 三 二号宫殿遗址的时代 各处的地层证明 整个官殿是建筑在二 里头二期地层之上 它的上面叠 压有三期 四 考古 期的路土 及略晚于四期的地层 宫殿基址夯 土中所出陶片属二里头三期 因此本宫殿的 始建 时代在二里头三期 其废弃年代应在二 里头四期偏晚或二里岗期上 层偏早 四 下层夯土问题 我们在清理本宫殿南墙西段和西 墙南段 时发现有大面积 的二期夯土建筑基址 就发 掘 范围内已知的下 层夯土 范围 南北长2 8米 以上 东西近2 0米 它的夯 层甚平 夯筑质 量也高 夯土每层 厚 5 厘米 总 厚约 3 0一6 0 厘米 在保存较高的夯土上面有若 干 层路 土 路土厚者可达2 0 厘米左右 在夯土内和 夯土面上所 出陶片均为二里头 二期 有的可 以复 原 打破下层 夯土的几个灰坑H H6 Hll 一H 14 都属二期偏晚 在南墙里廊最西 几 个柱子坑有这样的现象 二期 偏晚的灰层和 灰坑打破下层夯土 而柱子坑又打破这些灰 层或 灰坑 由此证明被压在二 号宫殿下 的夯 土是比本宫殿早的 二期夯土 五 遗物 在 二号宫殿遗址的发掘过程中 我们在 宫殿基址的上下地层中获得了较多陶器 少 量铜 石 玉 骨 蚌 器 但在宫殿基址的夯土 中所获陶器很少 现分类按地层将这些遗物 择要介绍如下 一 陶器 1 二 期陶器 鼎夹砂灰陶 绳纹 TS 1 鼎身为 圆腹罐 侧附一耳 足残 H12 3 形制略同上 件 饰横绳纹 图版叁 1 图三 5 21 瓮 南 TZ 1 夹砂灰陶 短直领 深 腹 腹饰四十 余道密集 的附加堆纹 图 三 1 8 豆 泥质灰陶 通体磨光 Hll巧 柄 残 折沿 深盘 Hll 6 方唇深盘 Tl l 浅盘 翻 沿 高柄 H4 1 柄残 浅盘 尖唇内 侧附一周厚边 图三 7 9 一11 圆腹罐 夹砂灰陶 绳纹 Hl l l 侈 沿 尖唇 口外附二奎 沿外饰 一周附加堆纹 第 3 期 H1 2 1 尖 圆唇 沿外附 一周凸弦 纹 图三 2 3 单耳罐 H1 4 3 夹砂灰陶 圆腹 细绳 纹 图三 6 捏口罐 西南 T l 1 夹砂灰褐陶 口 部有两 对称的向内的捏槽 方格纹 图版叁 6 图 三 l o 折沿罐折沿 口沿及腹 上部磨光 腹下 部饰绳 纹 均残 Hl l 3 泥质棕褐陶 Hll 1 1 泥质灰陶 图三 4 1 3 盆泥质灰陶 腹上部至口沿磨光 下部 饰绳纹 西 TI 3 平沿微卷 H14 4 卷 沿 Hl l 8 折沿近平 尖唇 沿面有一周凹 槽 Hl l 9 尖唇上折 图三 14 一1 7 刻槽盆 Hl l 1 0 泥质灰陶 底残 侈 口 颈微束 腹饰绳 纹 内壁刻槽 图三 s 器盖 H1 2 4 泥质灰陶 圆肩 磨光 图三 12 甄 T20 3 1 泥质灰 陶 折沿 沿上 有二道凹弦纹 底有一个圆孔和三个月牙形 孔 饰较细绳纹 图三 2 短 领尊 Hl l 1 2 泥质灰 陶 口微 敛 短领 图三 19 2 三期陶器 水管 T20 5 l 泥质灰陶 圆筒 形 饰 绳纹 图版叁 s 图四 5 敞 口小盆 南 TS 1 泥质 灰陶 宽侈 沿 图版叁 8 图四 2 短领尊 Ml 2 已残 小口 短领 图 四 l o 3 四期 陶器 盆泥质灰陶 均残 饰 绳纹 T20 3 1 卷 沿上有一凹槽 T20 4 1 沿外侈 束 颈 图四 4 6 篡 T2 03 2 泥质灰陶 已残 翻沿 底饰绳纹 图四 3 4 晚于四期的陶器 这一部分材 料在二里头遗址比较少 为 便于研究比较 我们按地层关系分两部份叙 1 捏口罐 西Tl 1 2 5 短钡圆腹碱 n 斗 13 折沿圆腹幼 H l l 3 Hl l 11 5 21 鼎 6 单耳罐 H14 3 7 9一又 1 豆 TI l H呼 8 刻糟盆 Hl l 10 12 器盖 H12 魂 l斗一17 盆 HJI s Hl 呼 毕 H l l 9 西 Tl 刀 Hl l 5 Hl l 6 18 瓮 南 12 1 19 短领尊 Hll 12 2 0 断 T 203 l 考 古 一 21 2 1 捏口罐 西Tl 1 2 5 短钡圆腹碱 n 斗 13 折沿圆腹幼 H l l 3 Hl l 11 5 21 鼎 6 单耳罐 H14 3 7 9一又 1 豆 TI l H呼 8 刻糟盆 Hl l 10 12 器盖 H12 魂 l斗一17 盆 HJI s Hl 呼 毕 H l l 9 西 Tl 刀 Hl l 5 Hl l 6 18 瓮 南 12 1 19 短领尊 Hll 12 2 0 断 T 203 l 考 古 一 21 2 婀扬 谧 攀三 二蒸刃 橱 别别别 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甲 甲 一一 萨 守 11 丫心欢 噢翻确确 厂厂r r厂 r r产 r产 厂厂厂 产了ZZj 厅刀了刀刀 遣簇叠 戛 一 一 一 端 万百 丫 一 厂 仲 一 一 护 尼拼 愉愉一甲 甲 12 13 两 南TZ 4 平底盆 西北Tl 2 竺 昆 20 21 盆 T 2 1 2 州 豆 1 7 既 TZ12扩 2 南 TZ 3 图五晚于四期陶器 T1 12扩 呼 南TZ 2 4 5 9 大口尊 南 T3 1 扩 3 GI 7 GI 8 Gl 5 10 篡 西北 Tl 呼 2 圆腹罐 西北 丁I 6 东 T I l TS A 1 夕 缸 西北T l 7 弓 通 份j UQ乃 西北 Tl z 艇 T20夕 1 1 9 高领罐 西北 11 刻槽盆 西北TI 3 1 6 深腹罐 南Tl l TI 5 22 水管 T2 12 扩 5 一 21 4 考古 霹竭 l l l l l 图六 l 4 6 15 两 MZ 2 HS 1 HS 2 5 敞口圆腹罐 H S 3 8 捏口罐 H7 1 2 缸 灰坑 墓葬 出土陶器 H7 5 2 1 9 HS 8 7 豆 MZ 3 H 15 l 3 14 盆 MZ l HS 4 敞口深腹硬 H S 7 10 11 笠 H S 5 H7 3 13 瓮 HS 6 篡泥质灰陶 均残 H夕 3 折沿 腹 上 部饰雷纹 下部饰绳纹 HS 5 翻沿 图 六 10 1 1 o 盆泥质灰陶 H8 4 残 颈微束 内 壁有 小麻点并有殊砂 MZ l 沿微卷 凹底 饰绳 纹 图六 3 14 豆 泥质灰陶 H巧 1 已残 翻 沿 浅 盘 细柄 M2 3 粗柄 饰凸弦纹 图六 2 7 二 铜 石 玉 骨器 铜锨 南 T4 1 镬身呈 三角形 两翼 深陷 图七 1 0 铜器南 TI 1 仅存部分圈足 下 部 有 厚边 上饰平行竖棱 并有 圆镂 孔 图七 3 石锨 TZ 12 扩 1 0 三角形 体扁平 后部弧形内凹 图七 2 第 3 期 图七 l 铜徽 南 T4 l 2 石傲 TZ1 2 1 3 铜器残圈足 南 Tl l 4 玉傲 H S 9 5 骨替价l 勺 玉铁 HS出土3件 青 玉 HS 9 挺 残 长 三角形 两面起脊 图七 4 骨替 G l 1 0 圆头 锐尖 图七 s o 一 215 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是继一 号宫殿 遗址 之后 又一重要发现 它在 建筑方法上与一 号宫殿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宫殿 基址 廊子及 部分墙的做法 柱子的立法 等基本是相同的 它的规模不如一号宫殿遗址 形制 结构也有 相异之妊 其不同最主要一点是 二号宫殿 遗址北部有一与之同时的大墓 规模与殷墟 妇好 墓相当 这是 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大墓 它在整个建筑中所处的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