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2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4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市建设史 1、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历史上的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 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古代居住:巢民(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 穴居(北方木骨泯墙式)黄河流域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外 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巢居:构木为巢;以避免群居 发展:穴居干阑式建筑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宅、墓区、 生产区选址原则:择高向阳而居;临近自然水源;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城市的产生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选址:1、防御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活环境2、殷周时代的城市 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 商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主要是冶铜技术的发展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中国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市 周代的都城 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 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 市与井经常连在一起,因为市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当时的城,有的外筑土墙,有的外为沟池,有的外为木栅栏,这也说明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城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 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 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理性思维及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赵邯郸: 1)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 2)包括宫城和大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 3)有几处夯土平台形成了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4)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没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4、秦汉时代的城市 西汉都城长安(1)修建过程 1. 刘邦将秦朝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2. 汉惠帝时,修剪城墙,建东市、西市3. 汉武帝时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外城修章宫(2) 规划特点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 宫殿面积大,占1/2以上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殿相参(闾里:一般平民住的地方,闾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就是闾的门)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北岸以及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一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起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东汉都城洛阳 1)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有十二门; 2) 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宫占据城市几乎一半用地; 3)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4) 还有多处皇家园囿; 5)礼制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称“九六城”5、三国至隋唐的城市 曹魏邺城规划 :史上第一座砖城特点: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城市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半部,北半部:统治阶级专用地区和南半部:官署。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的居住区,划分为若干个正方的,有三个是市,还有手工作坊。布置很严整,官署区布置也很严整,后半部的后宫为曹操居住之用,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的影响:1、分区明确2、中轴线对称布局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隋唐长安 城市布局:1、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包括宫城、皇城 和外城, 2、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3、皇城 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4、宫城 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间有宽阔道路相隔,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 5、宫城外 东北方建有大明宫。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6、外城 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特点: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舍,但市在宫南2. 中轴对称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网道路,道路宽超过实际需要3. 居住区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的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影响: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影响(国内)国外:渤海郭上京龙泉府,日本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唐长安唐汉长安城比较 唐 汉 总体规划 规则三重城墙、中轴对称 不规则,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 方格网 三条并列的道路(南北向) 道路直交 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闾里制 与宫城相参 市肆 东西两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隋唐东都洛阳(1) 布局:先建宫城、皇城,皇城南面正对中轴线 (2) 皇城与宫城 (3) 坊里与道路系统:107坊,北面29坊,南面78坊,道路系统与唐长安相似,但宽度窄 (4)市肆,南市,北市,西市,洛水两岸也分布商业 (5)隋唐洛阳的规划特点:1.规划布局上既强调规划的严整,又注重实际在建设中富有灵活性,规划不及唐长安严整,但城市地貌更加宜人居住。2. 因地制宜,巧于布置,注重环境的利用。3.善于总结以往的建设经验,注重实际,减少了主观臆想。 4.商品经济更趋活跃,集中设市增加,后期出现商业街的雏形 6、宋元时代的城市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和变化 改建的措施:1.划定区域,设立标志2.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3.建外郭,以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坊里原因:规模偏小,满足不了都城发展的要求城市布局,三重城墙。道路及河流,四水灌都,井字形方格网街道普遍,比长安洛阳窄,道路密度提高市肆街道面貌:城内也有集中交易的市;城内还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城市手工业大多建立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饮食店的种类更多。居住区与居民生活(冲破了传统的坊里制):城市总人口当在130170万之间,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周世宗改建城市时建立了完整的防火制度,开封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崇宁间最盛时。 南宋临安(杭州) (1) 城市布局:宫城,前朝后寝 (2) 城市道路:以御街为主干道 (3) 城市的河湖水系 (4)商业街和手工业作坊 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 (了解)秦始皇时实行郡县制,郡治就在广州,广州港地当东、西、北三江汇合点,泉州:“蕃坊”完全是中国和外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中有一些外国形式的建筑物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仿汴梁图样设计特点:1、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4、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传统城制: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分外城、皇城及宫城。外城呈长方形,第二重城墙的皇城,最里一重为宫城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7、明清时代的城市 明清时代的南京城 城市分区:驻军区、旧城区、皇城特点:1、不规则都城2、传统都城形式3、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4、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 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特点:1、规划的传统2、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3、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4、商业分布广泛5、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6、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7宗教建筑杂然并存(3)清北京的变化:1.将内城居民迁至城外,内城驻守八旗兵,设营房 2.大修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正阳门仍是全城的商业中心4.信奉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明清时代地区性封建统治城市(了解)满城位于府城内的皇城西南部,为八旗官兵驻地,城内商业繁华地区主要分布于城市东南,该地区临近当时通往长江中下游的水陆交通线,由此通内江至重庆,因此商旅贸易,商店等均集中这一代,包括春熙街,总府街,提督街,沿街密布各种店铺,成都的茶馆、赌坊、酒楼等休闲服务设施很多,院落横广竖狭,墙面多用当地生产的竹片及泥土,房前设廊。P143P152明代的军事防卫城市 (了解)P153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重点)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1) 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1、都城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3、一般的府州县城市(2) 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1、手工业中心城市:纺织业中心松江、苏州、杭州、湖州;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贡。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4、防卫城堡5、集镇(3) 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1、规则性:方形、圆形2、不规则形:沿河城镇、山城、双重城、多重城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 1)奴隶社会及早期封建社会: 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城市大多在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带,长江和淮河流域居民稀少,城市不多。 2) 南北朝时期 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北方大批有较高技术和文化的汉民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和淮河流域城市数量增加分布更广,文化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 3) 隋唐至北宋 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大量的物资要通过运河、汴河、黄河调运,运输的沿线城市繁荣; 唐末和宋元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出现了贸易港口城市。 4)元明清时期 国家的统治中心仍在北方,南方经济发达,北方统治阶级的物资供应仍然依赖江南和大运河的漕运,运河北段的城市在这一时期也有较大发展,如天津; 宋元时期留下的港口城市到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城市因而衰败。 5) 都城 选址考虑军事和政治上的因素更多;都城往往随势力范围的扩张而迁都; 因皇帝的势力范围影响;都城虽在原地建城,但大多另外择址新建。 6)商业城市与海港城市 商业城市基本上在原址重建或扩建,多分布于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如平江府、扬州等。 中国古代的海港城市实际为河港城市,沿海城市仅有一些防御城市,如镇海。 7)城市分布 总体上,长江、黄河、运河城市发达、分布密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口城市发达、密集; 其余华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次之; 西部、北部城市稀少。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等级:宽度分级,城市性质规划不同道路宽度不同;“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形式:道路系统的形式与分级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量有关。 道路形式 府州城市每边两门即形成井字形道路系统; 一般县城每边一门即形成十字形或丁字形道路系统。 方格网状道路系统 多为似棋盘状的方格形道路网,平原地区城市道路多规整方正; 不规则形道路 丘陵、河谷地区的城市及自发形成的城市道路多不规则。 路面设施 从唐宋开始,城市主要道路两旁种植树木,两边设排水沟; 北方城市路面多为土路,南方城市道路多为砖石铺砌。 道路宽度的发展变化 城市道路宽度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化。 唐代城市道路的宽度达到顶峰,路面最宽,这时的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是满足交通的需要; 宋代及以后,城市道路宽度缩小,道路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交通功能与繁华的商业街结合,街道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在渔猎时期剩余产品很少,无交换市场; 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产生物物交换,与现在城镇的集、场、墟相似。 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市场。 进入封建社会后,城市逐渐开始集中设市,隋唐时期市肆具有封闭、内向特征。 隋唐时期集中设市 宋代及以后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 宋代城市面貌发生转型:里坊制街巷制 沿街可设店铺、宅院出入自由,形成开放性的街道空间和繁华的商业街,各种商业活动往往按行业相对集中。 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市有多种形式,有城市商业街、城市商业中心、专门化商市等;城市有每年一度的庙会、有相隔数日的集市。 水网地区的城镇商业往往沿河分布,在河道交叉处、桥头、渡口等地方往往形成闹市。 明清时期城市外围的关厢地区往往是商业贸易的繁盛地区。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殷周时期据史料记载周王城东面有闾里,集中居住着一些殷代的顽民。 秦至隋唐秦咸阳、汉长安居住采取闾里形式,在隋唐时期严格的里坊制达到了顶点。 宋代及以后城市居住形式的发展变化 宋代城市也有坊的制度,但通常指一定居住地段或管理居民的单位。 元明清居住单位也有坊,但只是是城市道路分隔出的一块地段名称;居住形式一般由街巷组成,由巷分隔成长条形的地段,这个长条形的地段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水网地区的居住院落往往处于河路之间,前河后路或前路后河。 居住区的绿化、建筑与分布 居住区绿化古代城市中的住宅院落内一般均种植绿化,贵族富户还修建私家园林,城市建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 居住建筑住宅的修建要遵循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住宅性质、规模、形制等方面相差很大。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地分布与工作地有一定关系。 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城墙的发展: 早期人类居住点的防御界限有木栅栏建造的、有夯土筑成的、有挖沟为防御屏障、有石头垒砌而成。 随着版筑技术的发明,将其广泛运用于筑城,夯土城墙成为普遍的模式,在宋代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或用砖砌筑,以夯土城墙为主; 宋代发明火药,改变了攻防技术,城墙重要的防御部位包砖加固; 元代为防止汉人反抗,除都城外所有城市禁建城墙; 明代及以后,火炮技术普遍应用于战争,城墙加砖砌筑较为普遍。 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城壕 阻隔作用,有水称为护城河,城墙的土来自于城壕,常与对外水路交通河流连接,出入城墙设水门; 南方重视护城河建设,水多,气候湿润,水不结冰,可用于防火,南方水网地区城壕体系完善。 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城门 城门的数量与城市的等级和规模有一定的关系:都城每边开三门,府州城市每边开二门,一般的县城每边开一门。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角楼、翼城 角楼:又叫箭楼,位于城墙转角处,主要为加固转角处城墙,有进深,城楼上有建筑,主要是了望、防御和指挥的地方。 翼城:城墙上城门附近修建的伸出在外的一字形城墙,多为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修建,自城修建到沿江码头侧所砌筑的城墙,又称雁翅城、一字城。 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马面:中国古代城墙上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相隔一定距离设置,相临马面间可以组织交叉射击网,对付接近或攀登城墙的敌人。 战棚:又叫窝铺,古代城墙防守用的掩体,早期为木构形式,密排木柱、密梁平顶筑成,南宋时期改为坚固的建筑,布置射手;到明代发展为多层的箭楼。 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重要性保障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 奴隶社会,因生存需要,城市多靠近河流,河流商业流通作用不大;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秦汉中国统一后,商品流通数量增加,往往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处、或在两条通航河道交叉口处形成商业都会城市,河流经济流通的作用重要; 依存关系: 河流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水源,对外交通、经济贸易等的重要依托,一些城市因河而兴;运河城市、商业城市、海外贸易城市等; 一些城市由于河道改道或河道淤塞而被废弃,如唐代的交河城。 城市与河流的竖向关系: 北方一些山区城市近河不临河,建在地势高处; 江河中上游山区城市沿河修建,与水面的高差较大;江河中游,城市防洪设施坚固; 水网地区城市跨河发展,高程接近水面。 河流影响下的城市形态 : 小水系城市易跨河发展;大 江城市多在一侧发展; 大 河通过在大河上建桥城市可以跨河发展,但两侧城区往往有主次。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总体布局:城市布局主要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和文化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都城以及重要城市布局及建筑群组织采用中轴线对称方式,“择中为立宫”,其他设施沿轴线各行其位,空间布局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倡导的儒家文化思想以及所推崇的尊卑、伦理、等级、秩序等观念,又使城市布局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呈现出有序、整体、统一的礼制规划特征,和壮阔、恢宏的空间景象。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 方格网状城市空间格局 我国早期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农耕制度的影响。 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为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分区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分区思想“仕者近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商者近市。” 三国开始后按阶级等级的分区布局的思想更加明确; 封建社会后期功能分区思想进一步发展:如杭州西官东工,清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分区布局;商业分区按行业分布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艺术思想:城市景观 节点:在城市的重要道路交叉口处建造钟鼓楼,成为城市的构图焦点和街道对景; 标志:在城市制高点或河道转弯处建塔或楼阁,成为重要地标物,丰富天际轮廓线; 街道:小尺度、人性化、亲切宜人的氛围。中国古代的都城城市布局及建筑群组织采用中轴线对称方式,体现了城市总体布局和组织的艺术性,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所倡导的儒家哲学思想和礼教的尊卑,伦理,秩序观念,又使城市布局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因此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总体上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大,一般城市规模也不小;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宗教寺院等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近代部分 9、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小题目)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城市是封建阶级、手工业者、商人和一般劳动人民的聚居地,城市一般是消费性的;政治上这里集中了官府、地主府邸,城市统治着农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解体,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城市发生了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分化和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或本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而使城市产生极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这类城市较多地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如租界城市、工矿城市、现代交通引导而发展的城市等。 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但基本上是旧的城市;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或本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而使城市产生极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10、帝国主义控制下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上海 (1)1843年上海开埠 (2)1929年新市区及中心区规划 1.商业区 2.住宅区,甲乙丙等 3.行政区,十字形广场群 4.道路系统:小方格+放射路 5.水道航运:黄浦江,苏州河,蕰藻浜日占领时期大上海建设一期计划 功能分区思想,划分了包括居住、商业娱乐、工业、仓储、军事等功能的十种地区。 以中央码头、中心区、中央车站附近及吴淞地区为重点规划区; 加强了工业地带的规划; 制定了建筑条例和技术标准 。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一稿 具体包括住宅、农田、商业、工业、港口等用地; 运用了当时许多先进的规划理论和思想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市理论、划区思想、邻里单位思想等。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二稿 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控制市区范围,增加人口规模; 进一步改进了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细致明确了编组站的位置、路线及连接方式。 对局部地区按照邻里单位思想及日照、绿化、布局形式等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划。 40年代末上海都市计划三稿 进一步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 改进了工业区分布,以减少人流交流; 规划建设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 改进了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 。 改善港口建设,建设集中的引入式港口; 设置编组站,使铁路与工业区直接联系。 影响: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交通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尽管运用中未能很好地结合中国实际,但这些理论是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对新的规划理论也有一定作用,至今仍有参考价值。11、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青岛 (1) 殖民历史 鸦片战争后,德占青岛 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管网建设 1910年,城乡扩张规划,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 (2) 青岛在德占期和日占期的发展 建设意图及规划方针, 1914年,日占青岛“北支产业开发计划”“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母市计划” 德占期 日占期建设意图及规划方针 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为重点 偏重于重工业及交通 规划分区 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 在四方,港口建工业区,工人居住区在铁路两旁,环境恶劣 道路系统 与地形结合较好,道路无明确分工,绿化好 解决道路分工的问题 居住区 建筑密度低,绿化好,结合及利 用地形较好 建设大量日本式小住宅,注重实际,也有很多较差的工人居住区 市政及公用设施 城市道路标准高,上下水用环式,电灯,绿花好,设林务署 沿承德占期的特点 建筑风貌 仿德式,资本主义新形式大连(1) 建设发展阶段 1.帝俄占领时期(18981904) 2.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19041945) (2) 大连的规划分区 俄占期:欧罗巴区。中国区,行政区,突出铁路和港口 日占期:军用区。日本人居住区,中国区 (3) 规划构图和道路系统,帝俄占领期,环形广场,放射状道路 日占期:新扩展期不规则,平坦期多采用棋盘式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显的侵略意图 2:城市中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3:殖民地的建筑风格 4:表现出明显的资本主义城市特征 5:规划图的分析:都是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和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的模仿,与中国传统的规划手法完全不同。早期较多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较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12、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新兴的工矿城市“洋务运动”最初集中在军事工业企业,特点,新兴的近代工业,带来一些新的城市空间和类型的发展。唐山:城市发展显现出早期资本主义城市自发、畸形发展的特点。发展原因:1、清末统治者在“洋务”、“新政”的口号下,开办了一些工矿企业。1877年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在此开办开平煤矿,同时修筑唐(唐山)胥(胥各庄)铁路。2、1900年英国镇压义和团起义,英国为了掠夺资源又在唐山,古冶一带开办大量工厂3、1906年后,中国资本家开办了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唐山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整体布局:街市包围矿厂,煤矿工厂的浓烟笼罩着大部分地区2)道路:市内道路曲折,且与铁路交叉3)居住地:西北地势高,风景优美,是外国人住宅区,东部和东南部环境恶劣,是劳动人民居住的贫民窟4)建筑面貌:混乱无序总结:经济掠夺,布局混乱,畸形发展。萍乡:故有“湘赣咽喉”之称,萍乡采煤历史始于宋代,清政府邮政大臣盛宣怀成汉冶萍公司,并于1897年设立江西第一邮政,1899年修建江西第一条铁路,1906年建成江西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最早采用西法机器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誉称“江南煤毒”。因铁路修建而发展的城市(1) 蚌埠: 蚌埠是由于修建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位于安徽北部、淮河中游。 在20世纪前蚌埠是一个小镇,1908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位于铁路和淮河的交点上,因此得以迅速发展。1926年已接近20万人,反映了铁路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蚌埠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在火车站与淮河码头之间形成商业、居住区,以后又在铁路线以东发展。 铁路穿越城市,正常的城市交通受到很大防碍 ; 淮河两岸码头集中,沿河均为仓库和堆栈。 商贩从北面贩运来粮食、茶、麻等农产品和竹木材,贩回盐和其他商品,商业发展很快,人口迅速增加。(2) 郑州:1905年京汉铁路通车,1909年洛汴铁路又经过郑州,在城西交汇。(3) 石家庄:是由铁路的修建而发展起来的,有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1903年正太窄轨铁路(即石太铁路)建成通车,石家庄便成了京汉、正太两路的交汇点,正太铁路建成后,工厂逐渐增加,随之商业、手工业也日益发达。1920年建民族资本企业大兴纱厂,后有建炼焦厂。1937年10月日本侵占后,企图将其建设为华北的侵略基地和战略据点。赋予这些城市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物资和产品的转运中心,人口迅速增加,这些城市的空间布局与铁路发展密切相关,铁路为城市带来空间分割。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重点)无锡:无锡市近代发展的工业城市中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城市之一。1、长江三角洲的中心2、商业及手工业基础较好3、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及排挤(影响较小)4、接近大工业中心上海,有优越的技术条件。曾于19221929年两次提出城市规划的意见和方案。1922年的商埠计划意见书中提出。城市发展的建设特点:在已有工厂地区,沿运河及铁路线,交通便利。旧城内的建筑拥挤,一般街坊的建筑密度高达60%,个别高达70%80%。总结:无锡虽是近代发展的工业城市,但仍保留着旧封建城市的特征,街道狭窄弯曲,房屋建筑密集凌乱,没有现代化的给排水和公共交通设施,基本上没有什么城市绿化,这些情况是与现代轻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的。南通:南通是近代随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发展上也就与一般资本主义城市有所不用,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国家”。南通位于盛产棉花的苏北平原的出口要道,与我国近代的工业中心上海只有一江之隔。南通城市格局:唐闸、天生港,与南通旧城形成鼎足之势,发展地区为城西及西南的濠河两岸,以桃坞路最为集中,除了不断增建工业、轮船航运公司,垦殖场外,1902年张 开始办南通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医专、南通农科专校总结:“近代第一城”。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的城市,它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创造性的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近代的重庆P31713、变化中的传统城市相对衰落的城市 一些过去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或手工业生产发展而繁荣的城市,遭到了明显的排挤 这类城市:城市地位重要,发展较早,而且都为历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镇 淮阴位于江苏北部,古代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大运河的沿岸 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由于嘉定是通往苏州,昆山水道的必经之地,货运往来都要经过市内,因而城市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近百年,这些城市开始衰落 淮阴衰落的原因: 1:帝国主义以先进,廉价的海轮运输替代了落后的运河运输,从此中国沿海南北货运几乎都采用海路运输,给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大打击 2: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中国南北陆上运输几乎以铁路运输代替了大部分的水路运输。大运河的运输量因此减少,作为运河沿线重镇的淮阴城自然也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地位 3:1855年黄河改道,仍回原河道,由山东境入海,同时淮河也因黄河流经时期河床升高而不从淮阴城经过,这样原来作为三河交汇的淮阴城,改变了原有的交通条件 嘉定的衰落原因 1:1906年的沪宁铁路通车,不经过嘉定,而昆山,苏州的航运,主要以铁路运输来代替,又加黄浦江的航运兴起,使其失去交通要道的地位 2:假定附近的上海,在近百年中迅速发展,代替了嘉定的工业内容,促使嘉定手工业生产的破产。因而,城市在很短的时间中迅速的衰退,改变了原有繁荣的局面。 14、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地的城市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城市(了解特征)P349 15、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 总的来说,两种情况: 1:离开旧城,形成新的城市或独立的工人镇 2: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 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 1:因开发新矿山形成的市镇:一些城镇除了采矿还新建了其它类型的企业,因而发展成较大的综合性工业城镇。如唐山 矿业城镇多位于铁路沿线与铁路附近,或距铁路干线较远而另设支线,也有个别未建有铁路线 城镇多着重于工厂和生产设备的建设,工人住宅为柔工业企业自发形成 工人大多为失去土地的农民 城镇平面极不规则,往往沿道路带形伸展 这些城镇没有统一或长远规划,城镇建设混乱 2: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住地区 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工厂 1:形成工厂集中的工业区:多出现在工业集中的大城市中 2:分散在市内建设:最普遍。在市区内分散设厂的方法,减少了市内集中的劳动客流。 3: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 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铁路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有下列几种不同情况 1:先修建铁路后出现城市:多出现在铁路的重要站点或枢纽上,这些城市大多自发形成,布局也多不合理 2:现在城郊就修建铁路,城市发展后,铁路穿越及分割或包围市区 有的城市,在修建铁路时,市区范围不大,铁路尽量接近城市,但未考虑城市可能发展的方向。铁路建成后,市区进一步扩大,形成铁路分割,穿越城市的不合理状况 3:由于人为原因,铁路修建的不合理,造成市区的混乱 4:铁路插入旧城区内 5:铁路在城郊通过,在站场与旧城区之间发展了新区,或使靠近车站部分的地区繁荣起来 在以上五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共同的问题是:铁路通过市区部分,由于噪声,烟尘,安全等干扰,对居住或其他设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铁路附近不宜建造生活用房的地带,往往形成大量的贫民窟和棚户区 铁路车站,大多是客货混和,很少有单独的货栈,更少有专业货栈,大部分城市没有编组场 有些大城市采用伸入城市内部的尽端式车站,接近城市中心,方便旅客,但由于尽端式通过能力小,客运发展受很大限制 港口码头对城市的影响:两类,一类是地理位置好,港湾条件由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在这里建立现代化港口,发展成为城市,另一类在历史上是港口城市,大多在入海河道旁,这些港口原来就有一定基础,近代增修可以停泊大型船只的码头 一般缺乏足够的仓库用地,与铁路也缺乏联系 远程公路对城市的影响: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一些中小城市中,公路是主要的对外交通,公路的修建对城市的发展及布局有较大影响。 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民用航空很不发达,还未能起对外交通的作用 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准低,项目少,供应范围小,经营管理差 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由于多为私营,缺乏统一管理,因此相互矛盾,混乱。 近代城市建筑面貌 根据城市建筑面貌的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