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第201讲。卫灵公第一章:经文如下: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孔子这个时候到了卫国,卫国的国君是卫灵公。他就问阵于孔子,阵在古代用的是陈字。陈就是阵。就是车队摆出来的阵列。问陈于孔子,就是问军事作战的事情。孔子答复卫灵公。俎豆之事。俎豆的俎是古时候祭祀的时候乘三牲的礼器。豆是象形字,他也是一个礼器、他的篆字,上一横是一个盖子。中间的口是个容器。下面的那个连着的底座的那一部分。他跟前面的俎是不同的,俎是盛三牲的,盛大的猪牛羊这样的三牲。是大的容器。豆就是可以盛一些谷类等祭品。这些都是礼器,这里用礼器代表祭祀。意思就是讲到祭祀这样的事情,我曾经学过。闻就是学过。讲到礼,在周家是非常完备的,孔子是学过周礼的。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军旅就是摆阵,就是作战这样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的。阵古时候就解释为旅。旅是军中的一个称呼。这是讲给卫灵公听的。实际上孔子讲我战则克,我要说出去作战的话,一定能够大胜仗。祭则得福。可见孔子是通达军事的。但是他告诉卫灵公他不会军事,为什么呢?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行道。是为了让国君接受他的道。所以他的道行不出去。他不是为了找个官位来做,而是为了行道。卫灵公虽然不能够行道,但是他是尊敬孔子的,所以卫灵公所问的和孔子所想的,两者不能够相行。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圣人知道道不能够行,很快就离开了,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孔子。我们发心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到那里去讲中华文化,他要真正的发心来学,我们就讲。如果虽然很尊重,但是不想学,我们就不一定讲。就是道要相合。不合的话,明日遂行。 后面一章:经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前面那一章,孔子那样答复卫灵公,如果卫灵公有心学道的话,他应该悟了,可惜卫灵公悟不了。为什么?自古以来,君主和一般人都有很深的恶习气的,恶习气深的话是没有办法悟的。我们大家在外面弘扬中华文化的时候,要看他的习气如何?只要他的习气好,真心想学的话,其他有点礼数不够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从卫国离开,就到了陈国了,就绝了粮食、跟随孔子的学生,就是从者,没有粮食的时候,就饥饿肚子就病了,子路抱怨的情绪表现出来了。问孔子说君子也有穷的时候吗!子路这种抱怨的心,不是抱怨饥饿没有饭吃。他就问君子的道行不通的时候。孔子就答复他。君子固穷。就是说君子穷的时候,没有改变道的志愿。固就是坚固。小人就不是如此,小人穷就乱了哦,就是自己不讲道理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就是乱来了。这个跟古时候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游说各国的君主,是为了找到一个高的官位,他志不在行道。孔子是为了行道。小人不在于传道。所以他滥矣,就是乱的意思。六国就是因为苏秦和张仪扰乱了。乱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后世也有小人。他遇到穷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这里孔子告诉子路要穷,做任何事情,都要择善固执。你认准了,你就要去做,尤其是个人修道的时候,你更要去做的。世间人都要问政,政只是个代表。世间人,对升官发财是不择手段的去做。君子固穷,就是反过来的,他是固执的。世间人是固执名利的。小人是择恶固执的。所以固穷是很重要的。我们学圣人是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除了我们自己要解决,我们也要教化众人学圣人。这就是君子儒。我们在劝别人的时候,可能要遭遇一些困难。我们要固穷。不要想着一帆风顺。但是世间的众生很多。他有反对的意见,你是要受挫折的。佛家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儒家也是一样。他想学,一定要耐心的去做。我们要有准备逆境的时候,想着怎么样让他悟的。法华经里面讲,有些人当下就能够领悟妙法。有些人不能够领悟,可以种下善根,将来能够悟的。 下面一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吾一以贯之。赐是叫子贡的名字。子贡叫端木赐。为什么这样问呢?子贡在孔子门下,他学得很多。孔子教学的时候,就会很好的教他。博学是不够的,但是求的愈多。比如图书馆里面的藏书很多。但是书里面讲的道理那么的多,你要怎么样的把学问修行下去,把学问用在修行上,如果只有学问多不用的话。实行的时候,怎么的实行呢!比如一个建筑物到处是门,你要从哪个门进去!你只能够从一个门进来,你不能够从所有的门进去的。所有孔子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就是从礼这个门进去。女以为。女就是汝就是你的意思。你以为我为多学而知之而与。是因为多学而识,志是一个意思,就是多学记在心里的。子贡说:是,我认为你就是学的多,把他们记在心里的。我说的不对吗?孔子说,不对的,我并不是多学而记心里的。我是一以贯之的。孔子告诉子贡,他知道子贡不了解他。我是用一个方法把道贯穿的。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02讲。 孔子最后跟子贡讲。我一以贯之,是说并不是我能够把所有的学问都学会,都记在心里。一以贯之,孔子以前和曾子讲过,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听懂了。别人问曾子是什么意思。曾子就和同学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就是忠恕两个字。后人认为这两个字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其实就是忠恕而已。孔子讲,主忠信。忠信这两个字就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忠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忠。心就是对一切人都要讲究信。一切的都要尽乎自己。一个人做人要诚诚恳恳的尽其在我。就是敦伦尽分。就是尽到自己的本分。就是依着本性来做事情的话。如果不是本性的话,就会有相对的,就是别人善我们也善,别人不善,我们也不善。但是这里的忠是绝对的,不管别人如何待我。我都要诚诚恳恳的待人的。不管对方如何,都要拿恕道来饶恕人家。他是善人,我们要赞美他。他是恶人,也要同情他的习气。他也是不由自主,而且要悲悯他,他将来还要有恶报的。如果一切都能够原谅的话,那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讲到信字。信不善说出话来一定能够兑现的。承诺的一定要兑现。信就是实在的实字讲。不善虚妄。虚妄是心理的生灭法。心是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的母亲。所以佛法讲信为道源功德母。这里孔子讲的一以贯之,就是孔子拿这一个法,就能够把所有的学问都贯通起来,并不是把所有的学问都记住。一以贯之就是用一法来贯通。孔子用的是忠恕之道。孔子讲的志于道。道是人家不懂的。据于德。德也是不好懂得的。道是安安静静的,人看不出像的。一般人不理解。德是直心。德就是直心,上面是个十字,中间是目字,十目所视,无法隐藏的。事无不可对人言。一切都是公开的。直心就是德 。但是他是从本性起来的。他的心理没有变。依于仁,仁就好懂了,仁从二人。二人互相原谅,就是厚道相待。懂是好懂。但是对于任何人都讲厚道的话也办不到。所以后面是游于艺。艺有礼,礼就是规矩,礼的根本是敬,办任何事情都要讲礼。素富贵行乎富贵。素就是平素的素。一般的讲法是处在富贵的时候,你就按富贵的时候行事。雪庐老人觉得不对。这样讲不符合一以贯之。就拿礼讲。礼就是礼让恭敬。既然如此在富贵的地位。古时候做了君主,国君。就要以天子国君的地位来行忠信之道。就要教化天下人忠恕之道。如果是贫贱的人的话。你不论是哪一个行业,你很普通。但是你也要把这个忠恕之道传给身边的人。就要劝化他们。不但在国家。就是到夷狄,就是到了没有受到中华文化教化的人,他们不懂的礼,你也要拿忠信之道劝化他们。他们就会受到感动的。因为忠信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作用。任何一个人都有真主本性的,你拿这个引导他的话,他的本性就会被引发出来。这个道在哪里都要行出去。一以贯之,就是到外国去的时候。今日之下,外国也有很多科学的东西。但是重要的是引发他们的忠信之道。你要好好学,好好行的话,就可以把他们启发出来。学问科学可以多方面的讲。但是讲做人之道的话,就要一以贯之。孔子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是要从礼上来学。这都是孔子讲的方法。就是中华文化的方法。我们要学的话,都要一以贯之。就是子贡讲的多学而记住的吗?非也。不是博学。那个心的功夫就用不上的。必须要一以贯之的。 下面一章:经文: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告诉子路,子路的名字叫由。就告诉他。知道德这个字很少啊。德字前面讲过了平,就是直心。这个德是从本性里面起的作用。我们普通人讲的德,严格的是谈不上德的。但是一般人讲的这个德已经是被无明染污了。马鸣菩萨讲的,我们一念不觉就起了无明。无明起来的时候,就把本性污染了,把德也污染了,这个德是本性。我们普通人从本性起来的这个德就被污染了。这个德不是明德。大学讲。在明明德。我们的德已经是昏德了,我们普通人做善事的社会化,是希望收回来好的报酬。所以就不是明德了。孔子讲的这个德,就是明德,就是知道那个明德的少了。大家也讲德,虽然也有善事。但是都是心理想得到好的报应和福报。学道的人,他真的好学的话,他知道这个道理的话,他做好事就不会求回报。能够清清楚楚了解这个明德和昏德的人鲜矣,就是很少的。那个时候还没有佛法过来。孔子讲的是先王之道。就是学圣人的这个道。那知道的人很少。也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这就是靠他过去的善根来的。从这里我们知道这个德是很不容易的。君子儒就是成人成物。圣人的德是直心。就是不变的本性。知道清楚的话。人们才知道是怎么样的学。以为拿出钱财就是德吗?如果不清楚的话,就会有疑问了,以为钱财越多功德越大。就去赚钱做-善事求回报,实际上还是昏德。明白了这一点才知道你拿一块钱和别人的几十倍的钱来布施,是不同的。主要看是否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你懂得了,才能够讲清楚,才能够真正的得到-利益的。 下面一章: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说,无为而治的人,是谁啊,是舜吧。他怎么无为而治呢?恭就是心理的忠信。敬就是行动。这个字是恭敬的意思。恭己,就是自己存着恭敬心,古时候的朝廷是面朝南方的,南方是向明的。恭己,就是正正当当的坐在朝廷里面,面朝南方的。讲无为而治不是说什么事情也不做。也不是说什么事情也是由他办理的。他要用人得到才能够做到的。那些大臣子要帮助他的。他就知人善任就好。无为就是知人善任的意思。各部门的人都努力的去做。他就可以垂拱而治。一定要恭己正南面。上面有尧帝。尧帝用的臣子。舜帝也一样的用的。上下是圣人。用人都不用担心的。所以他都是无为而治。就是要坐在那里调动大臣们去办的。好了,就说到这里为止。 第203讲。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神。这一章,子张问孔子行,行是一个人的行为。行为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是很重要的,在这里孔子答复他。言忠信,行笃敬。忠信就是很重要的,上面也讲过。交朋友要主忠信。不但交朋友如此,我们自己修养也要讲忠信。行要笃敬。笃是很厚道的意思,就是诚诚恳恳的表现在行为上的敬,是待人要恭敬。这都是一个人的修养。对于蛮貊之邦。蛮是南方。貊是北方,用蛮貊代表四方,就是外国没有接触中国文化的人。你问行为的话,你要言语上主忠信,行为要恭敬。忠信是指对任何人说的话,都要实实在在,不能够虚假的。答应人家的要办的到。要讲信用的。行为上要待人实实在在的,不要由虚假的。要恭敬的对待人。这样的话,虽然到了国外,就是蛮貊之邦你也能够行得通的。为什么呢?他们虽然没有了解中华文化,但是忠信,笃敬都是从本性里面起的作用。他虽然没有这个学术,但是他能够感受得到的。他能够感受的话。你把中国的道都能够让他们能够学习,了解。这在历史上也很多。就是所到之处,你可以把圣贤的教化也能够传出去的。反过来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就是言语和行为都不实在,都不能够讲信用。就是不老老实实的讲做人之道。的话,-你就是在自己的国家,你能够行得通吗?州里,就是自己的乡里。你说话不算数,行为虚假,不能够实实在在的待人,也是行不通的。下面讲,立则见其参前矣。就是你站在那里。古人的车子,你要站在车子里。参的参是三个木头的森字是森林万象。之有高有低。森是有高低的,罗是横面的。你在乘车的时候,站在那里你看见森罗万象立于前。坐在车子里面。你能够看见其,倚于衡。这两个其就是孔子讲的忠信和笃敬。古人的时候,舜帝见尧于羹,见尧于墙。舜帝吃饭的时候好像看见尧在菜里。坐在那里就好像看见尧在墙上。在这里就是讲。忠信笃敬这两种修养不能够有一时一刻的离开的。所以你乘车的时候,你站的时候看到外面的森罗万象是忠信笃敬,坐在车里依着衡你好像也见到了忠信笃敬的。这样的话,你到哪里都能够行得通。行得通就是没有障碍的。我们的人,处在社会人群中。如果是不讲五伦之道。别说朋友了,就是家里的夫妇父子兄弟都有障碍。各位看看现在的社会上家庭出问题,都是有障碍的。检讨原因就是没有忠信,没有笃敬。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忠信和笃敬。只有这样实实在在的对待人家。你就没有障碍。你的一生就很平安快乐。 华严经里面也有没有障碍的。就是无碍的。修道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有障碍的。所以我们修道的人,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要反省,自己反省,这些障碍就有办法剪除的。那我们的功夫就会进步很快的。最后一句子张书于诸神。子张就把这样的话,写在腰带上。就是不要忘记,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如此忠信笃敬。 下面一章。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鱼是卫灵公的大夫,他的名字叫鰌,孔子在这里赞叹他直哉。直字很重要。直上面是十字,下面是目,再下面是一折一横就是隐字。我们心里有事情的时候,要隐瞒起来,不想让人家知道。但是个人人看,就是光明磊落的意思,就是直。孔子说他直。就是他的心没有隐藏的心理。直哉,史鱼。为什么呢?邦有道,如矢。国家有道,就是代表国君有道。他如矢。如矢就是言语和行为都很直。直的就像箭头一样。不会偏的。那么这个家国君无道的时候,他的言行还是那么的直。这就是史鱼。下面孔子又说蘧伯玉。蘧伯玉是个君子。孔子称赞蘧伯玉是个君子。为什么呢?邦有道则仕。就是说国家有道,他就出来做官,无道的时候,他可以卷而怀之。卷就是书法画都可以卷起来的。展出来可以看,不展出的话,就可以卷起来。蘧伯玉是有道德有办事情的能力。这首歌贤能的人。国家无道的时候,就卷起来收藏起来了。能够怀之是不容易的,古时候有很多人又才能够就要用出来。如果用不出来,他就想尽一切办法用。但是蘧伯玉就不是这样。他不会用不正当的办法用出来。那样就是小人,不是君子。古人有记载,卫灵公和南子坐在宫廷里面谈话。有个车子经过宫廷。卫灵公问南子,你猜猜经过的这个人是谁。他夫人就讲。知道有的人车子经过宫廷必然就会下车子。能够遵照这个礼的人,必然是蘧伯玉。卫灵公让人看的时候,果然是蘧伯玉。这样看蘧伯玉是君子。史鱼的直在讲义里面有的。史鱼是个大夫。他有责任建议的。卫灵公这个人有时候不是很明白。史鱼的建议没有采纳。史鱼死的时候,告诉他儿子。说他在朝廷的时候,不能够让国君用贤人。主要指的是蘧伯玉。也不能够建议把弥子瑕的官位退下去。他感到很惭愧。他说他不应该在正堂里面办丧事。只能够把他的棺木放在伐木的旁边的窗户之下。他儿子就这样办了。卫灵公来吊唁的时候知道是这个原因,就把蘧伯玉用起来,把弥子瑕辞退了。然后叫他儿子把他挪到了正堂办丧事。直是很不容易的。邦有道还好办。无道之君要直是很不容易的。也很难的。史鱼也在生前办不到。临死的时候那样做也是谏,也是劝告。他生前做不到,死了也是直的。蘧伯玉我们也是很难做到的。果然能够这样做的话,学史鱼,学蘧伯玉都是了不起的功夫。论语就要我们行为上用功夫。知见上我们才能够提高的。只要我们能够用工夫,我们就是一直在修道。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04讲。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里孔子讲,可以跟这个人说真话,而不与他说话,就失了人了。反过来的话,不应该与他说话而说了就失了言。重要看智慧。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这个言不是普通的人的说话,如果你遇到有人谈如何修道,如何学佛。如果你不和他谈话的话,你就失了人了。比如有人想修道你不给人家讲你就失了这个人。因为自古以来,君子儒是兼善天下的,你不止要自己学,你也要教化众人学习。成己成物。这个时候,有人来很诚恳的跟你谈论修道的事情,谈如何的求学。你要不言的话,就失了人了。要知道一个真正的君子儒要找个志同道合的人是不容易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论语了。如果在外面找这样的人很不容易的。智者不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就失了言。有的人,跟你谈话,就是是非,一桩一桩的是非。这种人,你就不能够和他谈学儒家。他听不进去,你就失了言.你就浪费了言语了。孔子讲既不失言,也不失人。就是一种智慧。你要会认识人。这章书,孔子叫我们学君子儒。不可与言的人,在今日之下是多的很。孔子那个时候也有的。否则孔子就不会这样讲了。可与言的人也不多。不容易遇到你遇到了,你就不要失了这个人。-这就是有智慧啊。最重要的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是圣人提醒我们注意要珍惜这样的人,不要放弃这样的人。要好好的把握好机会,不要失去人。好处是一方面帮助别人,假如我们只是自己在求学。不肯帮助人的话,我们就会懈怠下来。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只凭我们自己是挖掘不出来的,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共同的了解和理解。所以求学要有朋友。没有朋友的话,自己的进步太慢了。 下面一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求仁。志士仁人,这个志字也有当智慧的智。这两种意义都可以讲的通。志士,就是有智慧的读书人。仁人,就是具有仁德的人。这两种人他无求生以害仁。不为自己求生存而害人。这个害仁的仁是仁义道德的仁。也可以说是害他人。有杀生求仁。有不怕死而成就他的仁德。孔子讲这句话,这是讲寄望在两种人,一个是有智慧的读书人,一种是有仁德的人。他们都不会因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就是有杀生的情况,他们也要保持他们的仁德。古时候就有这样的例子。古时候的夏禹王,就是摩顶放踵,很危险的到处跑。不爱惜自己的家庭,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就是一个例子。这就是成仁。虽然没有杀生。后来的文天祥宁死不投降。还有呢?管仲跟齐桓公的故事。管仲这么做是帮助齐桓公创霸业,他是尊王攘夷,他是保留中国的文化。他是个仁者。雪公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的出师表,他对于刘备的儿子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受了刘备的临终的托孤。刘备吧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到他死亡,也可以说是杀生成仁。过去雪庐老人告诉我们,成仁。仁是依于仁,道德仁都是本性。成就这个仁都是明了自己的心性。我们普通人没有深入的了解仁和礼乐。我们现在深入的研究的话。深入到世间来教化众生,他本身的道德仁和礼乐都是本性,没有其他污染的东西。纯粹是本性起的作用。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从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普通人也有本性的,但是我们的本性被无明和烦恼染污了,现在我们讲很容易理解。我们普通人都是一念三千法。都在一念之中。这三千种的念头,就是净念相继。三千当中就有净念,就是我们本性的念头。我们学什么呢?就是要把这三千种的念头的其他都放弃掉。只取其中的净念,破掉妄念。这就是让我们了解,成就仁,必须要破除掉妄念。只有留下净念,就是本性出来的念头。杀生的身体是有无明的烦恼出来的假的身体。因为我们都有生有死,就是假东西。不死是真的。不死就是成仁。就是三千法的净念成就了。孔子是让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假如一个人,只爱惜自己的身体,活了一百一千岁,都没有成仁啊。所以孔子说,有杀生成仁。不是只说,把身体杀掉了,广泛的讲,就是成就仁是最重要的。叫我们一心一意的求道,一心一意的明心见性,其他的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我们老师举了个例子。他其实就是说不要执着自己的假的身体。就是不要有身见,不要有我执。要破除我执,然后才能够断见思惑,然后才能够成佛。这样看这一句是很重要的。今日之下,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教化。我们就是处在现代。现代人都讲权利和名利。都讲究个人自己的权利。处处以这个我执,身见相反的,孔子叫我们破除我执,破除法执。现在的社会却都是相反的。如果我们修道不能够坚持的话,很容易被现在的知见影响。现在的传播媒体都在播为了钱财和权利而互相攻击的事情。这就是要堕落。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千万别跟他学。家庭里面有儿女,学生,都要告诉他们。这样的道理。这样的互相的杀害是没有一个善终的。你把真正的道理交给他,他是能够听的懂的。 下面一章。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问为仁。古人注解不同。我们老师讲,子贡问为仁。因为孔子的教学是要好好的学仁,学好仁,道德就好学了,子贡问为仁,就是怎么样成就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一个工人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把他的工具要有利的才行的。这是比喻的话。你要做工匠的话,你要把木料做好的器具,你要把工具先准备好。为什么呢?居是邦也,凡是你所居住的地方。你要跟朝廷里的贤大夫学习。普通人要跟士学仁的。你有好的老师好的朋友,你的仁就学的快,学仁要有良师益友的,遇到的话要虚心学习。时间到了,说到这里为止。 第205讲.请各位看640页。我们先读一下经文: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这一章,颜渊问孔子怎么样治国。为邦就是治国。那个时候的天子和各国的诸侯。孔子答复他。行夏之时。用夏朝的时,时是指古时候,夏商周三代讲究三正,读争。三正呼救声夏朝以某个月当做正月。商朝和周朝也是这样建立自己的正月的。比如周朝是建子,商朝建丑,夏朝建寅。子是在冬天的时候,就是四季的仲冬的时候,殷家是在季冬。夏朝是孟春。怎么样记呢!天上的北斗,七星,四个星是斗,三个星是斗柄。子丑都在北方,是冬天很冷的。孟春是在春天。就一天来讲子丑是夜间,寅天就差不多亮了。所以孔子讲你建天下用的时间,孔子认为夏朝用的时间很好。就是春天,东边。国家用的时间要配合民间的作息是很方便的。乘殷之辂。乘是使用的意思。殷朝的辂是车子的横木,但是代表车子。殷朝的车子也有很多种的,有大辂,一般的简单的叫柴车。整体的讲就是用殷家用的车辆。这里概括的讲交通工具。服周之冕。讲到服装,服是礼服。礼服用周家的礼服用周家的冕,就是戴的帽子。就是礼帽。那就是行夏之时是天时,讲天的,乘殷之辂是地上的。服周之冕是祭祀的礼服,用冕做代表了。做天子要讲天时地利和人和,治理国家就要这样。祭祀天地和祖宗的话都要有帽子。冕和辂都不可考了。周朝的冕旒。冕旒是天子戴的帽子有垂下来的那个玉就是冕旒。古时候天子除了冕旒以外还有黈纩,就是黄色的丝塞到耳朵里面,不要听不好的音声。国家行天时,地利和祭祀的时候,要有礼服和礼帽。天地人要注重的。在祭祀的时候要用音乐的,所以下面讲,乐的韶舞。韶是舜帝的乐,舞可以用武王的武,武王的乐。韶是尽善尽美的。武王的乐是尽美未尽善。武王伐纣的时候,有杀伐之声。所以周家开国的国乐,和现在国家的国歌相似的,武王开国的时候的国乐,是尽美未尽善,就是国歌里面有杀伐之声。这里不是指因为不好,而是音乐上有点差距。舜帝的音乐非常和平,他是接受的尧的禅让,所以他没有杀伐之声。所以祭祀的时候,韶和武都可以用的。放郑声。为什么放郑声。乐记讲的很明白,四个国家的音乐郑国,齐国,卫国,宋国。郑国的音乐泛滥。宋国的音乐太安逸了,卫国的太繁琐了,齐国的音乐太傲慢了。孔子这里讲的是放郑声实际上是代表这些音乐是要不得的。远佞人。佞人是口才很好,没有道理的也能够讲出道理的,这样的人就是佞人。不要用。像孔子那时候的少正卯就是佞人。郑国的音乐淫,就是音乐过分了,不能够中正和平。为什么不能够用佞人。佞人用口才颠倒黑白,不注重品德,只注重口才,这样的佞人殆,就是很危险的。为邦不能够用这样的人,太危险了。孔子把天时地利人和。和音乐还有用人都讲的很明白的。这就是治理天下,和治国的办法。 音乐是特别的,音与声是不同的,音的含义是非常的广泛的,懂得这个音,用正了,从音里面就明心见性,音不懂的话,用错了,会招来很多的灾难。所以孔子讲特别的讲音乐。音乐要中正和平。这个音就能够把人心导向正心。这个中正和平的音就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孔子讲从礼乐上学是很重要的。我们学了这一章经。虽然我们不是天子也不是国君。但是我们怎么学,就是从礼乐上学。前面的行夏之时等都是礼的要求。礼有礼的形式也有礼的本质。乐也是一样,五音调和,就是和谐,就在和上面的。把宫商角徵羽调到最和谐的境界,就是金木水火土,就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所以我们学圣人,劝别人学都要从礼乐上学,是非常的有效的。做到最高的境界,我们就能够成就了。 下面一章: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经文越简单,他的意思越是广泛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深远的思虑,必然会遭到眼前的忧患。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长远的思虑和计划,然后才能够避免随时遇到的忧患的。这里雪庐老人讲的时候,就是让我们学,不能够只注意维持眼前的现况。就是眼前的利益。就是维持当前的安然的状况,这是不行的,老师就是从这章经告诉我们,我们要学大儒。先学的人格要健全,人格健全的时候,我们在进一步的比做人之道更好的,就可以升天,升天就要有远虑,从远处讲,就是享受了福报,也不行,不算远。孔子讲的远虑就是说学了论语要知道,论语叫我们学圣人,就是学佛一样的,人格健全是基础。我们要做很多的善事情。必须要知道学圣人,善事情是要做的,恶事情不能够做。做善事的时候,要把善事情做到无漏善。无漏业就是功德。有漏的善是求福报的。禅宗讲不思善,不思恶。心心在道。这样才能够远虑。不思道的话,你还是在六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你无论做那一件事情。你要转到道上。才是究竟之道。要想了脱在人世间的忧虑。你做事情要转化到道上,才会对社会人群有利的,所以我们修道的人,天天看到孔子讲的这两句话。要考虑生死问题。如果不考虑这个事情。那么我们会做不和道的事情。那就会有灾难的。只要我们在道上的话,我们在世间的许多忧虑就没有了。这章书。我们要这样的研究。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06讲.下面一章经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色这个字要讲的很清楚的话,要花一些时间的。这里在上轮子罕篇也有这个意思。已矣乎。孔子讲算了算了,就是感叹的话。就是罢了的意思。就是一般人都犯这个毛病的。就是要人好德,不要好色。所以孔子讲我还没有看到好德如好色的人。那就是好色的人太多了,你让他好德,是很难的。雪庐老人讲孟子篇里。告子说。食色性也。他们研究这个问题,饮食和好色是习气。告子认为是天性。其实是习气。食色性也。老师讲食,人生下来就要吃东西的。婴儿一生下来就要吃奶的。色是不是人一生下来就要有色呢,这就往深一层讲。人为什么要投胎,就是因为有色欲在那里。他才投胎。人都有中阴身,遇到父母 缘的时候他的中阴身很快。遇到两性交合的时候,有光。他就投到母胎里面。中阴身是男的,他参与女性的行为。中阴身是女的,他就参与男人的行为。这就是好色。色欲是根本。佛法讲爱不重不生娑婆。人在六道没有一个不生爱心的。所以讲色是与生俱来的,入胎也是因为色的。所以孔子讲道德仁义。圣人叫众生明明德。众生都是迷魂颠倒。你让他好德,必须要了解明德的,学儒也要悟。明了这个德 ,明德是本有的,昏德是被染污的。悟到了,才能够开发自己的明德。怎么开发,就是去那个昏德。昏德与写书和发明,名利地位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求利益的话,就是昏德。要是求明德的话,这些都是不要钱的。这个道风,我们老师就保持了,他的全集不卖钱,但是不要改变就行了。这是古人之风啊、好德就是开发自己本有的明德,要放弃昏德,就要放弃名利。有昏德的人,到处和人家争名夺利。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色是生死不断的原因。所以这章来看,我还没有见过的。从以上来看。我们老师这样讲法,你就知道孔子为什么感叹。所以从这两方面来看。他包含我们在世间做事情,修道。果然能够这样做的话。我们开始学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因为你是在求明德的。你就可以办成功的。去了好色就可以了生死的。开始学的时候,你是世间的有道之人。 下面一章: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藏文中是鲁国的一个大夫。柳下惠是鲁国的贤人。他品德好,也有学问。臧文仲既然是个大夫的地位。窃,就是盗窃,位就是大夫的位置。者与,是疑问的口气。意思是说藏文中的大夫位置是窃来的吗。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不把柳下惠推荐出来呢!但是他没有推荐,就是不与立也。就是不能够把柳下惠的贤能用出来。这章书讲。如果你在国家有很高的地位,你一定要把贤能的人推荐出来。推荐出来,对全国的老百姓有好处的,老百姓受益的。所以自古以来,真正有责任的人,都会把贤能的人推荐出来让老百姓受益。这就要不得嫉妒心。这种嫉妒心让许多的人永远在他下面,不想让他赶上和超过的。这样的心理是要不得的。孔子就通过臧文仲提醒后人不能够失去举荐人才的职责。 下面一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躬自厚,躬是指自己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一个人对本身责备的很厚,而对于别人责备的很薄,则远怨矣。就是不会跟人家结怨的。躬自厚就是厚责于己,薄责于人。严格的要求自己,很宽厚的对待别人。你有这样的修养,怨恨你的人就少了。一般人总是觉得这个人也不好,那个人也不好,只有自己是对的,那你的怨就很多了。孔子讲的是要对自己责备的厚。一个人怨恨的人少,就是有道之家。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修道必须看到自己的过失很多。我们一个人真正的想修道,自己反省自己,通身都是过失。我们要改过,自顾不暇,哪里有时间管别人的事情。随时要看见自己的过失。孔子的两位大弟子。颜回不二过。颜回能够发现不犯第二次。子路闻过则喜。他能够很快的改正。这样的话,能够改过的话,我们犯的过失太多了。孔子也讲,吾十以学易经,可以无大过了,孔子是圣人都是这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我们要时时刻刻的反省自己。我们说的话伤害人,我们办的事情让别人受了损失都是错的, 要注意反省。下面一章:子曰: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这章讲都是没有举出事实来,都是讲的虚字。现在说叫抽象的,越是抽象越难理解,他的内涵也越多。不曰的意思就是你没有听过吗?就是你没有听过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吗?下面说如之何。如之,就是一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何就是发生问题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发生问题了,到了如之何这个时候。这件事发生问题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如之何如之何,就是再重复一句。如之何者。就是怎么办呢?末是无,就是我也没有办法了。如之何,一个人在世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周到的考虑,就是前面讲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事先不做深入的思考的话。后面一定有问题。等到问题发生了的话。孔子也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都有因果的,你不在因上考虑,到了果上,就没有办法。就拿说话来讲。德行之后就是言语,言语是非常重要的。说话要考虑的,临时考虑来不及,那就要在平时要积累修养。佛法叫不要造口业的。言语方面平时就要有修养,到时候才不会出现问题。行为方面也是一样,不能够刚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不要到时候才如之何。现在的人根本不懂。你看电视里面,都是说那种引人坏心术的言语,让人欢喜,就是诲淫诲盗那种言语。行为方面,古时候的人穿衣服,都是衣冠整齐。现在人都是裸露身体。都是如之何如之何,算了,算了,现在人们都不懂了。只会如之何,你就是凡夫众生,因为你总是遇到问题。你要想不遇到问题。平时就要好好的修养。好了,时间到了。我们讲到这里为止。 第207讲。请各位找出论语讲要648页。我们先读一下经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好行小慧,慧有智慧的,也有用恩惠的惠。虽然古人也讲恩惠,但是我们老师主张用智慧讲。所以用慧字。群居终日,就是一些人,整天在一起,言语没有义字。义是正义。就外面学道的人来讲,义对于我们学习研究圣贤的学问是有帮助的,这就是义。如果很多人在一起,所谈的话,对人家没有好处的这些言语,好行小慧。小慧,加个小字就不是真正的智慧,就是小聪明。只是用一些小聪明,难矣哉。像这样的话,孔子说话是很温和的,难矣哉。就是说没有什么好处的,要办事情的时候是一事无成,研究学问更是谈不上的。为什么呢?群居终日,一般人都是有成佛成圣人的本性,但是被无明,以及多生多世污染了,本性用不出来,在一起说的话,都是不讲理性的,都是讲顺乎人的恶习气的一些言语。就像现在传媒那些表演的言语。叫人学习杀盗淫妄都是不义的事情。小人闲居为不善。凡是言不及义的人,对人家对自己只有害没有好处的,就是小人。这还不是群居,还是一个人的时候。何况再群居终日,那一定是教人家学坏的。反过来讲。群居终日,就算是大众在一起的时候,他所讲的是善的言语,那个善都是有漏的善。无论是财布施,还是学术思想的交流,都是有私心在哪里起作用的。想要回报的。讲到修行,就要把有漏的变成无漏的,心理就是希望人人都好,说出来,并不是希望人家对你尊敬,你只要说出对人家有好处就可以了。一般有漏的话,说完话的话,总是感觉我的话说的很好,赢得人家对我的尊敬,这就是有漏的。无漏的时候,尽管说圣贤的言语,劝人家学习,但是自己没有希望人家来夸赞你,尊敬你。这就是无漏的。无漏的言语,包括你待人的行为,都会是无漏的,这种言语行为,就能够帮助我们俘获那个梦魂颠倒的那个见思惑。人人都有,起心动念都有,有了见思惑,说的好话,也被见思惑污染了,做的好事也被见思惑污染了,你懂得怎么样,把有漏的善变成无漏是善,就能够帮助我们学道的人,把惑伏的下去,久而久之,一切的言行就能够从本性上起作用的,所以孔子讲的难矣。深入的讲,前面那些会增加很多的烦恼的。那样修道不能够,就是办点事情都很难了,我们处处为自己,外面的人就是障碍,他们不愿帮助我们。那就难了。如果修道伏惑的话,那就更难了。 下面一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就是说一个君子,义,就是正义。以为质。我们人在世间,办事情,学道,先要找这个事情的本体。就是主体在哪里?比如说你要写文章,你要先找到你的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你要表达什么?这个义以为质。这个质就是本质。也就是你办事情学道,先要确立本体是义。有了本体,怎么样办呢?以礼行之。就是合乎义的事情要去办的,知道义不去实行就是空谈。要以礼行,以礼行的话,才能够把义表达出来。合乎礼才能够行的。那么照礼来行,礼和义要相合。孙以出之。孙和逊是通用的,都是谦逊的逊的意思。那就读逊。逊以出之。就是很谦虚的,又合乎礼,又合乎义,但是不能够骄傲。讲礼必然要谦卑。就是做好的事情,也不能够表现傲慢的态度。一傲慢就不和礼,就达不到目的了。最后是信以成之。信就是信实,就是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的办事情。这个信就是照应前面的义了,知道这个事情符合义,就要以礼来行,要求以谦虚的态度来行,最后要不打折扣,老老实实的办好。就是君子哉。古人说两个君子是不是重复呢!也有人认为是加强的语气。也有一种讲法。过去有一本书说那本书叫韩李论语笔解。韩愈和李翱合著。李翱的解释说,开头的君子是古时候的君子。古时候的君子研究学术和办事情都是这样做的。后面的一个君子就是当时的时候,在孔子那个时代的君子。这个君子就根据古时候的君子那样的程序,你才能够学好,你才能够成为君子。所以这里的两个君子是有不同的含义的。我们老师认为这样讲很好,就采用了这个讲法。所以学个君子是很不容易的,要成圣人的话,先学君子。君子要通情达理,才能够有热情,才能够进一步学圣贤的。这章书的以礼行之是很不简单的,怎么样行才能够合礼,是很难的。怎么样符合现在的人情世故你要自己领悟,自己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孙以出之。我们老师也编了常礼居要做参考。 下面一章: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后面是包咸的注解。他说君子但病不能从圣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病是忧患的意思,忧虑的意思。一个君子只忧虑自己没有圣人之道。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不病,是不怕他人,不己知是倒装句。能的意思,这个能字是什么呢?自己能力。一个君子只怕自己没有能力,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能是办事情的能力,就是才能。深入一层,就是对圣贤的圣人之道。他必然懂得圣人之道。不懂得道不能够成为君子。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许多很有学问的人,文章好,有发明,演讲也很吸引人,但是他讲的内容,就是怎么样发财中奖,做生意怎么样用不正当的手段把别人打下去,这些都是与君子之道相反的,他能够成为君子吗?不能够。能就是要有能力还要有圣贤之道。这样的人,人家知道他,他的学问可以用出去。如果没有因缘的话,用不出去是别人得不到好处,就自己受用了,没有损失的。所以论语开头就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这个道理。不是君子就不是这样了,没有成为君子的话,他的学问再多,办事能力再强。他就是处处要把自己的能力用出去,用不出去,他就怨天尤人了,所以能这个字包括品德和学问。这样有利于我们修行。用的出去固然好,用不出去也怡然自得的。如果用不出去就苦闷的话,就起来烦恼了。所以孔子这章书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才能用的出去,用不出去,我们总是安闲自在,这才是一个学道的人。我们就要这样学。下面一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君子疾没世。疾也是忧虑的意思。没世就是他的一生。而名不称也。两种讲法,一种是他的一生没有对社会人群做出贡献,人家不会有很好的名誉称赞他。他忧虑的不是名,而是对社会人群没有贡献的。我们人的一生都是靠社会人群的。我们吃的穿的,都是众多的人的造成的人的一切所需。我们个人受了社会人群的力量才有生活的所需。我们只享受而不对人群有回馈,所以一个君子就把一生对社会人群的贡献,没有得到所应得的名声。另一种解释就是名不称,称是去声。就是害怕得到虚名,就是没有做好事情,反而赢得了好名声。就是浪得虚名。这是不符合因果的。得了这个虚名,将来就没有办法了的。我们要多做善事,但是自己没有学好,但是得了个虚名,那是最不好的事情。时间到了,下次讲。第208页。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是君子和小人对照的来讲。君子求诸己。求是什么呢?求是时时刻刻的观察自己,自己省察自己,小人不是这样,他求诸人。求诸人,包含的意思很多。起码求诸,诸不是数目字,而是求之于己。君子做任何事情,就是有过失也是责备自己,依照何晏集解。就是责备与自己的意思。现在有些人些文章,或者演讲用求诸于己。多加个于字,说明文字功底不厚。就是责之于自己。小人正好相反。他不知道反省自己,只知道责备别人。这就是君子于小人不同的地方。这里我们要学求之于己。这里注解当责备,真正的讲含义很广的。从另一个意思来讲。人家说我是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的。这就是反省自己。学君子这个很重要的。小人他不懂得这个道理,别人称赞,有恭维的话,他也不反省自己是否和称赞的相符。求诸己和求诸人,不同就在这里。只学求诸人的话,就只能够与世间人同流合污,就失掉自己的做人之道,也没有一个善恶侍奉的观念。这种人就是小人。必须是求诸己。有过失也要反省,有赞扬也要反省的。就像前面讲的疾没世名不称也,就是得到虚名等于欠债。好事情不好的事情,都要自己反省。当下就反省。功夫就在这里。平常的用工夫,就是要反省。小人不是这样,他自己不能够做主的,他与世浮沉,他能够学道吗?他不但不能够学道,按照他的行为,将来人都做不得的。要堕落在六道里面去的。各位你们跟人家举例子,可以随便的,合乎道理就行的。最重要的是求诸己,自己的心理才能够平安自在,平安自在才能够把烦恼伏的下去。下面一章: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章包咸的注解。矜是矜庄,庄是庄严,怎么样庄严呢!雪庐老人讲,君子有九思,就是九种思考,色思温,貌思恭。色就是面色,要有温和的表现。君子要人感受到他的温和。貌就是整体的,也可以做面貌讲,跟色是相近的,色是专门讲面色,颜色讲。貌是态度和整体的东西,就是要恭,恭是对人要恭敬业是庄严的一种表现。庄严就是表示矜持的矜,就是保持庄严的态度不要失掉。就是君子矜而不争。争和矜是相反的,争就是争夺。矜的深层意思就是不争。色思温,貌思恭,就不会争,如果要发生争执的时候,温和恭敬就没有了,面色就变了。群而不党。君子他跟人家合群的,不是孤僻的人,孔子叫人家学君子,就是要学君子儒,自己要学圣人,也要劝人家学圣人。既然要学君子儒就不能够独善其身,要接近群众,虽然这样,但是不党。党是结党营私。凡是讲到党都不好,古人讲无党无私,就是不要想着跟人结党。现在都讲政党政治的。你不参加政党,你恐怕在有力量也选不上的。现在民主国家的政党政治,就是结合群众,造成自己的气氛以选上。古时候就讲不党。春秋以后,到了汉朝的时候,唐宋,明朝都有党派。党派一旦形成就会有斗争的。从后汉到明朝,都有党,把国家造成亡国的。这些例子举出来的话很多,就拿明朝来说,顾宪成是一党。另外还有魏忠贤是一党。互相的反对斗争,构成了党祸,把明朝的事情都丧尽了。孔子还没有看到我们现在的政党政治。要是他看到的话,他是不会赞成的。孔子的政治不要党。孔子的政治学和现在不同。孔子是以人为本,孔子要把人都造成圣人,贤人,君子。就是人本政治。君子圣贤真正替老百姓办事。所以人本政治,一个是从人民出发。一个是办事的人是圣贤君子。他不会赞成现在的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一做就会偏的。我们在台湾看到是个这个状况。在外国也是这样。现在没有办法。西洋的政党政治已经推广到普天之下了,那个国家不实行的话,就说他不民主,所以只能继续实行政党政治的。我们要明白,我们有是非善恶的标准,尽管普天之下都这样,都有流弊的。但是我们内心要有个是非善恶的观念存在,不然的话,我们学什么道呢!这章书。我们要这样的想。尽管有流弊不好,我们自己心理知道,不跟他学,我们就能够自主自在了。他们的民主都是骗人的,他们要结合众多的力量成就他的私心,我们这样才能够劝化的。真正的自由民主是这样的学来的。讲到极处。我们人在世间生死不能够自由,我们不要与世间的人同流合污,就能够自主。论语我们都要好好的研究。这个受用很大的,不可思议的。我们劝人的话,总是要透漏出根本的道理,让他们了解。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什么时代了,还讲孔子,因为不懂得,就会受众人的欺骗。一般的话,不对的,因为众人说,说的多了,就认为是对的了,其实我们要深入的研究。论语就是这样,要一步一步的研究的,所以孔子的话是真理。这样需要我们研究,研究了以后要悟才行。下面一章: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还是讲君子的。举人,现在叫选举,过去叫荐举。举出来,君子不以言举人,就是不凭着一个人的言语把他举出来用他,但是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不好,但是他也有好的言语。你不能够因为他的人不好而废弃了他所说的好的言语。不以言举人。这个大家都了解,说话说得好听的人,不一定就是贤人或君子。孔子那个时候,就叫人辨别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是听说话的,谁的话好听,动人,大众都愿意听,就认为他是个好人,其实说话好听不见得就是个贤能的人,所以孔子讲,有言者不一定有德。有很多人把圣贤的书中摘取两句说出来,你就认为他是个好人,不见得。反过来那些大恶人,也有说出好的言语。老师举出张献忠七杀碑上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他还讲因缘果报呢!,后面讲杀杀杀,七个杀,他还知道人应该报天的。好了,我们讲到这里为止。第209讲。下面先读一下经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实行吗?懂得学问的道理可以终身来练习吗?孔子就说起恕乎。就是一个恕字。其是介绍字,乎是语助词 。恕可以终身行。恐怕一般人不能够了解。孔子用下面的两句话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推给他人。施字也当加字讲。这样的话,可以终身行的。但是这个恕字,虽然经过孔子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但他的含义很广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够推给他人。这个就靠我们自己,无论在哪里做事情,可以说凡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情。不要随便的加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招考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西贵港市公安局港南分局面向社会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6人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昌吉州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暨“千硕进昌”上半年引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上海城投集团社会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空军军医大学幼儿园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市教育局直属32所学校招聘32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湖南衡阳珠晖法院招聘聘用制司法辅警3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延吉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招聘公益性岗位的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贵阳学院人才引进15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黑龙江哈尔滨市松北区卫生健康局招聘乡村医生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广东省2025年度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复习题及答案
- 十二经络课件
- Starter Unit 3 Welcome 单元测试(含答案)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玻璃委托代加工合同范本
- 年产9000吨塑料粒子项目报告表
- 秦朝服饰设计分享
- 子宫脱垂的中医护理查房
- 2024年12月英语四级真题及答案-第1套
- 大学生禁毒知识竞赛题库题及答案
-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各地真题)
- 病房抢救室工作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