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誗,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末。县城人。武将,以功封东平侯。原籍陈留(今河南开封县)。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以才武选为百将,次年敕封东平侯。黄巢义军起,誗充承宣使提兵闽越江右间,遂定居虔州虔化县(今宁都县)。元配陈氏生子实,实生子七而传五,以公侯伯子男为序立五房。后裔蕃衍,莺迁江西于都、兴国、赣县、安远、泰和,浙江绍兴、余姚,湖南湘乡、衡阳,福建宁化、长汀之河田,广东紫金、增城、中山(原名香山)等地,故俐为赣、浙、湘、闽、粤诸省的孙氏始祖。 按:据民国三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香林教授撰著的孙科先生作序的国父家世源流考栽:“国父(孙中山)之家世源流,自其入粤始祖友松公(伯房后裔)于明永乐年问自闽迁粤紫金县后,至国父适传十八代。至其远世源流,则唐以前俱在陈留,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时黄巢变乱,其远祖誗公,始以领兵堵遇之故,适居江西宁都。”这很清楚地说明孙誗为孙中山先生的宁都始祖。 孙誗墓在今宁都县城南马家坑,经专家考证认定,1986年由江西省财政厅拨款四万元,将该墓重修。 杨筠松 杨筠松(834-903年),名益,字筠松,又字叔茂,世称救贫仙人。著名堪舆家。宁都堪舆界许多人尊之为一脉相承的第十六代祖师,亦有人尊之为江南堪舆界始祖。原籍山东窦州府。四十六岁时,因避黄巢乱,迁到今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住到终年。 筠松自幼聪颖,喜观天象,才华过人,十七岁中大中庚午进士,授职主管琼林御库,后掌灵台地理事。曾拜金紫光禄大夫。 唐乾符六年,黄巢义军攻占广州,以“义军百万都统”名义发布文告,揭露唐政权的腐败黑暗,宣告要进军关中,直捣长安,震惊朝野。杨筠松与仆都监暗议弃职归隐。他们都善青鸟术(即堪舆术),对天文地理深有研究,造诣很高,久欲浪迹江湖,施展身手,适逢乱世,正好藉故隐去。于是筠松取京中管理图籍的官署中禁止流行的邪幻之术的书籍,与仆都监逃出长安,当年八月抵鄂州(今湖北武昌)。奇逢巧合,得与在任的鄂州刺史廖銮谋面。他们一见如故,不谋而合,廖銮也有归隐之意,故对杨、仆说:“敝籍虔州虔化(今宁都),本是山州小县,并非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既可避乱,又宜养性修身,蕃衍生息,若不嫌弃,愿为引路。”杨、仆一听,喜出望外,一拍即合。当即雇船,顺长江抵浔阳,转赣江,直抵虔化廖銮家。一到,即去黄陂卜地安家,廖銮亦同时迁居黄陂。当年十月,黄巢义军陷鄂州,銮赞杨、仆预见性强。 筠松居黄陂二十五年,专为人卜地建房筑坟,足迹遍及赣南、闽西、粤东北,多为贫民百姓谋幸福,故群众称他为“救贫仙人”、“救贫先师”。授徒很多,高徒有曾文遄(今宁都会同乡同口村人)、刘广东、万伯绍(宁都人)、廖三传、范越凤(浙江缙云人)、刘淼、邵庭监等。 唐天复三年二月底,赣南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宁都麻田人卢光稠(世称卢王)召见,筠松带病赴虔州(今赣州),卢王以上宾相待。盘桓数日,病笃辞归,卢王派专人专船护送。船到雩都县寒信峡药口坝病危,嘱护身高徒曾文遄:“船即下锚。吾年满古稀,气数已尽,今日乃吾之生辰,亦吾之忌日,后天卯时,有天神相护,雷雨大作时,葬吾躯壳于犀牛下海处。”说罢即逝。时在三月初八日戌时。卢王闻噩耗,即派人悼祭于杨公墓。该地自葬筠松后,改名“杨公坝”(见宁都直隶州志),今属于都县车头乡杨公村委会管辖,仍名“杨公坝”。当代为改河道,墓已毁。著有青囊经(一说黑囊经)、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三十六龙、穴法、倒杖等行世。其简历载入宁都县志、宁都直隶州志、赣州府志、江西通志、中国人名大辞典。今宁都县乃至赣南、闽西、粤东北留下很多有关杨救贫的传说,坟墓上留下很多石刻的“杨公仙迹”。民间建房筑坟仍请地理先生卜地基,并用木头画“杨公符”安在工地上。杨筠松被列入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客家名人展”。卢光稠 卢光稠(840一911年),字茂熙。洛口镇麻田村人。唐末农民起义首领。远祖居河北幽州,为唐开元癸丑(713年)辗转徙虔化(今宁都)县的卢宗泰的五世孙。自幼习武,膂力过人。长大后,身长八尺六,声如洪钟。黄巢起义后,南方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卢光稠于唐光启元年(885年)与姑表兄谭全播在南康县石溪都(今上犹县双溪乡)聚众起义,卢被推为统帅,谭为谋士(副首领)。当年正月,占据了虔州(今赣州),自称刺史。天复二年(902年)占据了韶州(今广东韶关),由其子卢延昌镇守。不久,又派其兄卢光睦再次攻占了潮州。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岭南割据者刘隐,派其弟刘岩领兵赶卢光睦出潮州,并以数万兵力攻打虔州。光稠急请全播出策拒敌。全播击败了刘岩,保住了虔州。此时,光稠见自己处境维艰,遂派人去开封(后梁的京城)奏请后梁太祖,表示愿通道路,输贡赋,臣属于后梁朝廷。梁太祖准奏,在虔州设百胜军,授卢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以及吉州(今吉安)南边诸县。又建镇南军,以光稠为留侯。还被封王,世称“卢王”。开平五年(911年)病逝于虔州任上。他治理虔州及其他地区26年,政绩卓著,济贫恤孤,轻赋薄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使领地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还维修并扩建了虔州州城,建造了“郁孤台”。他为人豁达大度,宽仁爱人,从不妄杀一人。故领地人民感恩戴德,到处立庙塑像祀奉。在洛口镇麻田和中元里村各有一所卢王庙,今仍香火旺盛。据说以前南康县的唐江、永丰县的北坑都曾建有卢王庙。谭全播 谭全播(约公元922年前后逝世,享年85岁),字勇。唐末农民起义副首领。石上镇斫柴岗村人。为山东南徙抚州,唐元和年间(806-一820年)从抚州徙虔化(今宁都)县的谭寅郎之子。智勇双全,很有远见卓识。据家谱载,唐僖宗朝曾考中进士。唐末大动荡时,卢、谭聚众造反,谭力举卢为统帅,自为谋士(副首领)。起事后,他与卢配合默契,节节胜利。在军中有小诸葛之称。 梁开平元年(907年)刘岩攻潮州,赶走卢光睦。接着以数万兵力围攻虔州。大兵压境,州城垂危,光稠大惊,与谭共商退敌之计。全播设计,选精兵万人埋伏在山谷中,然后在城南山坡上公开摆开战场,即向刘岩下战书。约定交战,全播派数千老弱兵出战,激战中,假装败退,刘岩率军急追。突然,伏兵四起,刘岩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卢军获胜后,光稠更加敬佩全播。 开平五年(911年),光稠病重,将符印交给全播,全播不肯接受。不久,光稠病逝,全播忠诚地拥立光稠长子卢延昌继承父位。可惜延昌无戒备之心,被他父亲的部将黎球杀害。全播预测黎球必加害自己,遂称病闭门不出。不久,黎球暴病死,牙将李彦图自立。全播亦知李彦图的为人,加以防备,便假装病情严重,谢绝与外界往来。事巧,李彦图又死去,虔州兵民敦请全播出山,全播才开门接见,并派人请命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梁授谭全播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治理七年,政绩卓著。 贞明四年(918年),吴国派大兵攻破虔州,谭全播被俘。吴主杨隆演佩服他的忠贞,不忍加害,遂释放。数年后病逝于仁和(今杭州)。 按:关于卢光稠与谭全播的籍贯,南安府志、赣州府志、南康县志、上犹县志均载南康石溪都(今上犹双溪乡)人。查此说源出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后世的史、志、辞书多沿载。其实欧阳修是误把卢、谭起义地点当成籍贯,后来他发觉了这一错误,便在他以后编撰的新唐书中改正过来,记卢、谭为“虔人”。而“虔”并非指赣南。现在的赣南当时分为南安郡和虔州。南安郡治大余,范围包括大余、南康、上犹,所以欧阳修说的虔人不是南康人也不是上犹人,实际是指虔化县人。 说卢、谭籍贯在宁都,有以下资料为证。l、从家谱看,卢、谭本人及其在宁都的直系先辈无迁徙南康或上犹的记载。2、从墓葬看,卢光稠上四代及其夫人文氏之墓都在麻田附近,墓均完好,碑字清晰;卢光稠在62岁前后,在宁都洛口厚田村龙坊社围里建一生墓,意欲卒葬故土,殁时因“字向不利”,故葬赣州水东东林寺。谭全播卒于仁和(今杭州),葬于隆兴(今南昌)城内,后迁葬宁都县清泰乡密石岗,1948年该墓尚存。3、明代左都御史宁都人陈勉撰的清音韶坊卢王祠记中载:“太尉卢公光稠,字茂熙,生于虔化之韶坊。乃与邑人谭全播议,欲为保障之计,公殁,士民慕之,立祠祀公。”廖匡图廖凝廖匡图(952一1003年),字赞禹,黄陂镇黄陂村人,文学家、诗人。湖南楚王马殷聘为幕僚,梁太祖授天策府学士,与刘禹、齐已等齐名。廖凝,字熙绩,公元936年前后在世。仕南唐,累官彭泽县令、连州刺史、江州团练副使。 廖氏先世居河南洛阳,唐贞观庚子年(公元640年)廖崇德任虔化(今宁都)县令,后即定居宁都,廖匡图、廖凝都是其后裔。二人都以诗闻名,匡图有诗二集传世,凝也有诗七卷。全唐诗录匡图诗四首,录凝诗三首,俱端正凝重,有萧飒摇落气象,和纷乱的世事相应。匡图永州江干感兴中“正悲世上无限事,细看水中尘更多”恰恰道出二人诗的风格。廖凝为人居官慕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职务时曾留诗一首:“五斗徒劳漫折腰,三年两鬓为谁焦。今朝解印吟归去,还挈来时旧酒瓢”。凝幼时就被目为“必垂名于后”,他十岁时作诗咏白:“满汀鸥不散,一局黑全输”,似对非对,设喻奇特,确实足以自傲。 全唐诗说廖凝是“图之弟”,有误。匡图是廖融之子,廖凝是廖融的弟弟,而廖融亦有诗名。全唐诗载匡图为虔州人,而未指明凝籍贯,只说:“初,归湖南,隐衡岳,后迁金陵。”所以有人以为凝籍衡阳。其实,十国春秋廖凝传和宁都直隶州志都澄清了这一点。 廖匡图、廖凝,都载入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等。 郑 獬 郑獬(1022一1072年),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赣南第一个状元。他的先世因西晋怀帝变乱,从山东东莱迁豫章西山(今属新建县),裔迁石城南桥岭,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郑玉符迁虔化(今宁都)西关。因他祖父郑建中往湖北安陆经商,遂寄籍安陆,故宋史列传误记为安州安陆人。而宁都县志、宁都直隶州志、江西省历代文武科鼎甲考表、江西省通志稿均载郑獬宁都人。 獬少年负俊才,皇裙五年(1053年),获状元及第。历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知府,入直集贤院,为度支判官,修撰皇帝的起居注,起草诏诰,拜翰林学士(从二品)。 獬生活俭朴,反对奢侈。宋英宗即位后,治理永昭帝陵,沿用乾兴时期挥霍浪费的作法,獬即上疏谏阻,他说,当今国库空虚,为发军饷,地方横征暴敛,使得怨声载道,传到京师。先帝节俭爱民,食用穿戴,娱乐玩具,均极朴陋,此天下所共知。而今整治帝陵,却沿用国家最富裕时的乾兴旧制,不怕有伤先帝与陛下节俭的美德吗?对官场中的陈规陋俗,獬敢于进言革除。他说,天子初即位,全国上下都上表称贺,各级官吏照例升迁,这是五代以来的陋习,至今仍未改变。如今庞杂众多的官吏,充满了量才授官的场所。况且日前群臣都已加官进爵,表达了圣上的恩惠。今后,不应该再行此庸俗的旧制,以免俗吏侥幸得意。 獬主张广开言论,曾上疏说:“陛下初临御,恭默不言,所与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尽天下之聪明哉?愿申诏中外,许令尽言,有可采录,召与之对。至于臣下进见,访以得失,虚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这些意见颇得英宗赞赏,因下诏各地,“敦遣遗逸之士,至则试之秘阁,命以官。” 獬才大,善对答,文思敏捷。宋神宗即位,熙宁元年(1068年),一天夜晚,在内东门召见郑獬,对答后,命獬起草任吴奎为青州知府及张平方、赵扑参知政事三份文件,然后,以双烛送归寓所。獬享此殊荣,外廷无人得知,不久,被拜为翰林学士(从二品)。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即推行新法,獬对新法多有指责,被贬为代理开封知府。再贬为杭州知府。最后又贬青州知府。就以病为由,要求退养。遂被提举鸿庆官。不久,忧郁以终,年仅五十一岁。 獬为官清廉,死时,家贫子幼,无钱安葬,柩停寺庙十余年。滕甫任安州(今湖北安陆)知府时,才为他安葬。所著郧溪集(收入四库全书)、觥记注(上海图书馆存有古本)、幻云居诗稿并行于世。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名入宋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江西通志稿、世界客属十二次恳亲大会名人展等。 孙立节(附孙长孺、孙勰、孙劫、孙登龙) 孙立节(?一约1098年),字介夫,县城人。孙俐的七世孙。北宋名臣,苏轼曾为他作刚说。宋皇韦占五年(。1053年)登郑獬榜进士。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设条例司,苏辙任主管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辞职而去。王安石欲命立节接任,对立节说:“条例司当得明敏如子者”。立节笑而回答:“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亦不肯为条例司矣”。于是立节被调离京城,去担任镇江军内为办理文件事务的书记职务。初到任,有些人暗中议论,说他是被贬的官员。但有位监司官却敬佩地说:“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于是大家都很尊重立节。 数年后,立节被调任桂州(今桂林市)节度判官,刚好遇到宜州(今广西宜山)守将王奇与蛮人战死,皇帝下旨审询与王奇同行的官吏。掌管这一路军事、行政事务的经制使谢麟扣押大小使臣12人交孙立节处理,并嘱孙处以重刑(杀害)。立节受理后,认为不能草菅人命,他说:“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绕不进,诸将罪也,余人尽可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自为之”。谢麟奏孙立节违抗上命,立节也奏麟侵犯刑事。刑部采纳了孙立节的奏议,免除了12人的死罪。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从流放地海南岛回家,途中得知孙立节已去世,悲痛之余,写下篇铿锵之作,名为刚说,颂扬了孙立节刚直无畏的精神,阐明了“刚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说”的道理。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与元代著名史学家揭侯斯各作了一篇刚说跋,异口同声地颂扬了孙立节刚直不阿的精神,阐明了“刚之近仁”的哲理。 孙长孺立节的祖父,字思斋。嗜学聚书,经史百家无所不备。祥符八年(1015年)赐五经出身,累官广西浔州知府、太子中允。立节的次子孙勰、季子孙觑及裔孙孙登龙都有贤名。 孙勰字志康。宋元禧三年(公元1088年)进士。张几仲为帅,精选幕僚,请求去的很多,几仲说:“虔州孙志康不面谀,得斯人,庶知吾过。”遂用勰。累官湖广岳州知府。曾主持重修岳阳楼。以劲直闻名。 孙勋字志举。博学工诗,节义凛然,郡县长官多次荐举他做官,他坚辞不就。隐居延春谷,环堵萧然。 孙登龙字寿甫。南宋景定甲子(公元1264年)举人。到元朝至元丙戌(公元1286年)被荐任归仁州同知。吴澄称他“行懿文淳,重义轻利”。肖士赞称他“富于财而不盈,富于学而不矜,循循有长者风”。 孙氏诸贤以文学、经学见长。立节有诗文集3卷、三传冽论5卷、五服要律图、临川刀笔传世。孙勰、孙励兄弟弱冠时便从苏轼处受到教益,史称“文史典雅,有两汉风”。孙觑隐居城南延春谷,东坡为他的居所题额“竹林隐居”,以竹林七贤比拟他旷达放任的潇洒风度,并赠诗说:“小孙又过我,欢若平生亲,清诗五百言,句句皆绝伦。”孙立节逝世后一百多年(约南宋中期),宁都县令为立节及他的祖父长孺、子勰、励立祠在他的居地延春谷(今宁都钨矿办公楼处),名为“孙氏四贤祠”,由庐陵杨伯子作记。又过了百年,立节的十二世孙登龙,少年为乡贡士,累官至东川路总管(约正四品官),行懿文醇,学者推服,重义轻利,惠泽及物。殁后,州人联名请求州府将登龙附入孙氏四贤祠,州官同意,并经省府批准,新建孙氏五贤祠于州学讲堂之西。由元代著名学者吴澄撰孙氏五贤祠记(已收入宁都直隶州志)。并由当时著名书法家赵孟颊书丹刻石。为了纪念“孙氏五贤”,宁都县城曾名“五贤镇”。曾原一(附曾兴宗) 曾原一,字子实,县城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和南宋大诗人戴复古(11671247年前后)是同时代人。 曾原一从小就以诗闻名。其堂弟原郧也工诗,二人居住在县城小东门陋巷中,以斗诗为乐,至今此巷仍名“构诗巷”。绍定三年(1230年)曾原一游钟陵,又二年,中举人。与戴复古发起组织“江湖吟社”,描写农村风光及农家日常生活,诗作清新明快,有陆游田园诗遗风。一时曾原一诗名大噪,“海内宗之”,由此宁都被誉为诗国。后来曾原一因战乱返回故里,捐献全部资产修筑宁都县城城墙,接着隐居城西翠微峰下苍山,专心著述,有苍山诗集、选诗衍义传世。他最灿烂的创作时期是与戴复古结社交游时,两人因此也有了深厚情谊。戴的诗集中有一首访苍山曾子实:“故人子曾子,居住近金精。福地佳山水,诗国老弟兄。十年重会面,一笑最关情。万象亭前月,今宵为我明”。诗中表达了对曾原一的依依之情,而“诗国”一词,也表明了戴对宁都诗坛、对曾原一的敬重。曾兴宗曾原一的祖父,也曾隐居翠微峰 谷,字光祖,南宋乾通七年(1171年)解元,庆元元年(1195年)进士。官广东肇庆推官,师事大儒朱熹,成为名重一方的理学家。诗文温厚典则,有唯庵文集传世。名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崔与之崔与之(1160-1241年),字正之,号菊坡,宁都白鹿营(今宁都黄石乡营底村)人。选祖从河北博陵辗转至石城,唐代会昌年间迁虔化(今宁都)。累官一品,是南宋既能理政又能治军的名臣。与之好学上进,自小远行千里之外的京都临安太学读书,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参加会试,中榜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先后做过广西、湖南、四川、江西、江苏、广东、海南等地的司法参军、提刑司检法官、刑狱、安抚使、知府督军等职;在朝廷里先后任过礼部员外郎、秘书兼太子侍讲、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等。崔与之任职期间,曾就不同时期的皇朝大政方针十三次奏禀皇上,每奏一次,都有奇效,无一失误。成为宁宗(赵扩)帝和理宗(赵昀)帝最为敬佩的“智囊”人物。如对理宗帝在用人问题上敢于奏参己见,他说:“天生人才,足供一代之用,唯辩其君子小人而已。忠实而有才者,上也;才虽不高忠实有守者次也。”“敢谏之臣,忠于为国,万易得,而轻弃则易。”他指出已往治史之不妥,归纳进谏四层意思:一是用人之道,先要辩清是君子还是小人;二是爱惜人才,善听忠言;三是扼制大臣专权,扭转皇权不力之弊;四是正确对待边臣、近臣、外戚和旧僚言行举措。他尖锐地指出:“百姓有过,在于一人,君王之过,则累及天下。”南宋嘉定,宝庆年间,天下不宁,四川最乱,那里军民不睦,军队内部势力纷争,更严重者又直接面对金人与西夏的威胁。皇帝派他去四川,主持军政要职。不出一年,他化解军民不睦矛盾后,设法联合西夏,真诚招抚金人。他在四川任职时间最长,蜀人对他造福一方十分敬佩和怀念,绘其肖像于成都“仙游阁”,后又建了一座“三贤祠”,与当时的名臣张永、赵合为三贤,长久纪念。对崔与之的忠君和治军理政能力,理宗赏识之至,急切召回朝廷任职,先拜尚书参知政事,他力辞不受;再拜右丞相,他跪身领衔,而也没有登朝上任。其淡泊名利之举,引为宦群美谈。崔与之治军理政数十年,是个女色不染,钱礼不沾的清官,成为宋代为政清廉的典范。他曾节录刘皋的“四无名言”为座右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治杀百姓,无以学术杀下下后代。”宋史和中国历代名臣、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对他的生平有记载。崔与之最后一任是两广巡抚,代表朝廷督政两广,是朝廷的华南驻节使。他携家眷在广州附近的增城居住,并在此告老以终,所以中国人名大辞典误载他的是增城人。今增城县有一条“崔府街”,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命名的。谢元龙谢元龙(1204-1287年),名唐,字元龙,号南塘,别名晋卿。黄陂镇人。赣南第二个状元。先世由河南徙浙江绍兴会稽辗转至江西抚州赤栏门,谢小郎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一820年)从赤栏门迁虔化(今宁都)蔡江双溪。谢元龙即谢小郎的后裔。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读于田头山头王牛石山房,为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甲子科举人黄谅门下高足。 绍定元年(1228年),25岁的谢元龙参加乡试,获得举人。自后多次参加会试,均被落选。但他并不灰心,每次落选后仍回到牛石山房,师在世时,仍虚心地向师求教。师去世后,一边与同窗学友相互切磋,钻研举子之业;一边为后进学子讲学,讲授举子之业。据宁都江夏黄氏族谱载,先后有曾逢龙、何柬之、廖应和三名进士和状元谢元龙等在牛石山房讲学。 景定三年(1262年),59岁的谢元龙中壬戌特科状元。所谓特科,在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进士特奏名附审,引用了明天启年间谢诏主编的赣州府志谢诏的加注说:“此外,又有下第愿试武艺,及上书献颂,直令赴试者,谓之籽科。赣县池梦鲤、宁都谢元龙是也。”谢元龙金榜题名后,被任命为史馆修职郎(相当于翰林院修撰)。不久,调任隆兴(今南昌)府教授(正七品)。最后升任湖北运干兼翰林学士权留守司事。逝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享寿84岁。葬长胜村圾中围上,俗称“鼓山上”。 相传明代起,因有状元墓,在墓前大晤旁竖着一个石牌楼,上刻“圣旨”二字,下刻“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八个大字。后边有个小土山名“下马岭”,山下一个小1:寸叫“下岭村”。名入世界客属十二届恳亲大会名人展等。 萧立 萧立之(约1264年前后在曲,字斯立,号冰崖,又名立等。肖田人。文学家、诗人。先苣,从中原南徙,辗转至江西乐安山湾,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萧继龙从山湾迁虔化(今宁都)肖田肖坊。立之于南宋淳裙十年(1250年)进士及第。历任南城知县、南昌推官、辰州通判。归隐后,致力于诗。著有冰崖诗集三十六卷行于世。明罗一峰(状元罗伦)为其集所作序中评价说:“其意到处,崛若观岳马,矫若凌云鹤,媚若春园之桃李,苍若冬岭之松筠,南渡以后高品也。”立之为文学家谢枋得所赏识,事详宋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 陈 勉 陈勉(13811453年),字希进,宁都东山坝双源人。祖居河南淮阳,为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人赣之陈旺的裔孙。是明代初期精通法律、不畏权贵的政治家,抗倭英雄。官至南京左都御史,二品官阶。 明永乐四年中进士,即授广东道御史。其时,应天府(今南京市)知府尹问宝传有动用国库银钱要案,明成祖朱棣闻悉大怒,派陈勉前往查处。陈勉领旨后前往执行。据了解实情后,发现尹知府动用国库课银属实,但非尹某贪污中饱私囊,是为朝令急需不得已而挪动。陈勉上疏再三申述,并向成祖叩头申辩:隋愿自己受罪受罚。”后来,皇上终于明白了此案真相。同僚们由此敬佩他办案严明,有胆有识,皇帝也深感他直言敢谏,人才难得。然而,对贪官污吏,他却毫不容情,“悉绳以法”。如他曾据理据法弹劾官高爵显的尚书刘观;在他主持疏通河南境内黄河河道的巨大工程中,对所属官员中的贪污分子,有的是他的得力“爱将”,却也铁面无私,悉数绳法。他为政廉明刚正的作为,深得朝野敬佩,直至宣宗朱瞻基接位时,经皇室举荐,留在皇帝身边做辅政大臣。 陈勉做过广东道的御史、按抚监察史,浙江的巡按,南京大理寺卿,最后升为南京左都御史,掌管院事。一生中功绩尤为突出的是,任浙江道巡按时,“设兵平定沿海倭寇”,开创了空前范例。 当时,倭寇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财富,屠杀居民,烧毁房舍,严重地区“积骸为陵,流血成川”,猖狂至极。朝廷屡派大员带兵进剿,平而又发,屡剿屡患,无多大成效。陈勉奉旨出征后,发现倭寇之所以能人侵上岸:一是岸上有汉奸,外攻内应;二是民众敢愤而不敢抗,没有组织起来;三是官兵胜后便撤,民众无抵御能力。于是他创造性地采取“御外清内,兵民一统”的总方针,在沿海“量地远近,置卫筑城,水陆设防,各司地段。”一处起事,群起攻之,陷寇于民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来犯者全歼无遗。他还大胆地采取“还械于民”的做法,武装地方民众骨干和分化敌俘政策:“杀大,诲中,释从卒”。俟后,寇患逐渐敛迹。 景泰三年,陈勉在南京左都御史的任上,告老辞官,返归宁都,由朝廷岁供廪米和人役。后寿终于双源。代宗朱祁钰赐以葬祭。陈勉的生平事略,在明史、中国人名大辞典、江西省通志等均有记载。丁 积 丁积(?一1482年),字彦诚。远世居山东,唐咸通间辗转至宁都。 明成化十四年,中进士,授新会知县。新会是广东著名的难治之县,有一豪强叫梁长,他的哥哥是宫中受宠太监梁芳,梁长倚仗梁芳权势横行乡里。丁积到任,即没收梁长非法所立的债券并当众销毁,不准他高利盘剥,从此豪强不敢违犯法律。丁积十分重视教化,他收集典章汇编成册,由乡里三老聚集百姓学习,对游手好闲的良家子弟,则召集到县衙,丁积自己为他们讲课并督促课业。于是新会风气渐渐转变。 丁积毁妓院,禁妖巫,又废除“输官供役”、“月供钱”等非朝廷所命的赋役,深得吏民敬重。1482年,丁积积劳成疾,病死于任上。当时的理学大师、新会人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写挽词说:“有庙旌遗爱,无钱返故乡”,是说丁积廉洁致贫,而百姓自发立祠祭祀他。丁积葬在新会的黄云山,百姓们为他购买了祭祀田,使他的墓不致废弃。 丁积两幼子均夭折。明史有丁积传。当地人黄孚写过一首诗怀念他:“黄云山下匝黄云,云里鹧鸪啼小坟,莫道哥哥归不得,令公俎豆有余薰。”以区区知县得民众和朝廷如此推重,丁积堪称典范。 董越(附董天锡) 董越(1430一1502年),字尚矩,宁都田头王坊人。祖籍河南光州,是北宋宣和七年迁宁始祖董日辉的裔孙。明朝中叶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 董越幼年丧父,家庭贫困,从小省吃俭用,素有“敦厚节俭闻名乡里。端庄俊伟,性情温厚,喜欢谈论他人长处,律己至为严格。 明成化五年(1469年)高中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上西北备边封事。成化十一年起,奉旨参与选试科考人才,被名臣们称为“能识英才,选拔得力”。后任侍读在东宫讲读9年。孝宗帝朱禧樘即位当年,即明弘治元年冬,他在太子的侍从官“右庶子位上奉旨出使朝鲜,是赣南人最早出使国外的使臣。期间,他向朝鲜国王、群臣宣传明帝德政,还参与了朝鲜的各种国事庆典。返国时,凡馈赠给他个人的物品,一件未收,大受朝人敬佩感慨。回国后,他撰写了朝鲜赋,记述朝鲜民情风俗,国人传颂。尔后朝鲜使者来贡,“必问(董君)起居”,一直保持邦交与私交的友好关系。 弘治二年,董越负责京都附近南片地区的科考,以“公正、识力”闻名。弘治四年,编修成宪宗实录,提升为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翌年,进日讲官。旋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不久,任南京工部尚书。在尚书任内,就施政弊端多次“条陈”,主张“除宿弊,倡节俭”。惜被权臣扣压搁置,未能实行。 弘治十五年,董越逝世,享年72岁。葬于宁都县城东门永渡桥东岸。明孝宗闻董越去世甚为哀念,曾于当年秋冬两次遣江西布政使林泮传旨:“谕祭于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僖董越”。并由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李东阳亲为董越撰写墓志铭。 董越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使东日录、朝鲜赋、圭峰文集、董文僖公集等行于世。他作的十二境诗、修城记等诗文,收录于赣州府志、宁都直隶州志。 董越的生平事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记载。其次子董天锡也是明代名臣。 董天锡字寿甫,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青州太守、四川参政、南京大理寺卿。曾主修赣州府志,有璜溪文集传世。邱一鹏 邱一鹏(约1600年前后逝世),字万程,号抟南。刘坑乡塘角村人。不受“贿赂金山”,以廉洁闻名的名臣。为唐初从河南洛阳迁虔化灵溪(今宁都洛口灵村)的邱文仲的嫡裔。刻苦好学,孝悌成性。明万历丙子(1576年)乡试中举人。丙戌(1586年)会试,因父老不忍离去。父亲严厉督促他起程,才假装赴试,实藏偏室,不让父知,。不久,父果染重病,思念难见子一面。一鹏即出,痛哭相见,与父永别。 己丑(1589年)选授广东乐昌县令。一上任,即废除一切弊政。如盐税收入,每年按常规上缴外,多余数百两银子全归县官私囊。又如新县官上任,大商人初次求见,要赠见面礼三百两银子。这些陈规陋习,全被一鹏废除,并刻在石上,公布于众。再如各级官员往来,接送概由县衙内青壮年吏卒充当役夫,废除了向民间拉夫派丁无偿劳役的弊端。于是政绩日著,人民讴歌颂扬。有奸吏企图用狡诈的伎俩中伤一鹏,赠一假山盆景,外用油漆作画。一鹏当时不识其诈,令放阶下路旁,让众观赏。过了一段时间,油漆剥落,验明是一座黄金假山,一鹏即叫人送还原主。 五年后,升惠州防海同知,专管兵卒。对待部属,要求严格,每次检阅船只与兵丁如临大敌。戊戌(1598年)海盗起,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卒,素受调遣,勇气倍增。曾称凶暴倔强的柘林兵亦在调遣中,得到作战命令后,异口同声地说:“邱公律令,不可违抗”。遂共同奋战,歼贼数千。有闽商五十余人,误为走卒被捕,军将欲为邀功请赏,一鹏查明,全部释放。一鹏为官十二年,毫无所取于民。所得俸银,省吃俭用,剩余积蓄,给儿子与诸弟平分。为修浚河源县濠池,一鹏憩息岩下,群众名其岩为“邱公岩”以祀奉他。以平寇有功,升湖广按察司佥事(从四品),未赴任,卒。祀惠州名宦,赣州府、宁都县祀乡贤。魏 书魏书(约清康熙初年去世),字石床。县城人。著名画家。先世从中原南徙,辗转而至广昌株源,宋末由株源分徙宁都。 魏书聪明好学,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都极精美;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诗写得痛快奔放,不做雕琢,如望江楼歌:“虎头城上望江楼,江楼之下水北流。力竭城破钟子羞,百步英血溅敌酋。满地瓦砾粉骷髅,啼风吟雨长不收。我欲认骨将何由?秋望江楼千古愁”。句句用韵,哀而不伤,一气直贯,很是奇特。 明亡后,书弃诸生,潜心著述。性情爽直,嗜酒健谈。每逢宾朋往来,常以粗茶淡饭接待。与挚友饮酒,一醉方休。至于谈论古今得失,探讨佛、道的异同,以及儒家哲理,话题展开了,则纵情奔放,四座倾倒,毫无顾忌。遇到不遂意的时候,就会仰天捶胸,痛哭狂叫,虽有贵人在旁,也毫不在意。 书品行端正,不贪图钱财。安徽歙县有位姓孙的商人侨居宁都,适遇兵荒马乱,将一箱金银托魏书保管。不久,孙某客死他乡,其子从歙县来到宁都,魏书便将金银原封未动交还孙某的儿子。 魏书一生著有石床诗文集20卷、逸民传3卷。生平事迹在清史稿、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画家大辞典及江西通志中均有记载。 魏禧及易堂诸子 魏禧(1624-1680年)字冰叔,县城人。与魏书同宗共祖,父亲名兆凤,是明朝诸生,明朝灭亡时,嚎啕大哭不愿进食,剃尽头发做了头陀,隐居在翠微峰,那年冬天占卜得到“离之乾”的卦象,所以他把自己的住所叫做易堂。不久兆凤辞世。 魏禧童年时就喜欢读古代典籍,谈论历史,辞风凌厉,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十一岁时,补为县学生。和其兄际瑞、弟礼以及南昌人彭士望、林时益,还有本县人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九人创立易堂学派,世称“易堂九子”。大家都亲身耕种,自食其力,又努力切磋学问,于是三魏的名声传遍了海内。魏禧束身砥行,才学又高,住宅前有水池象瓢勺,所以他给自己的房子题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勺庭”,学者们就称魏禧为勺庭先生。先生身材消瘦修长,目光炯炯逼人。小时候多病,药不离口。性情仁厚,宽以接物,不计较他人过失,以诚待人,即使被人欺骗,也心情平和。然而他有英雄气概,谈论时事,常常意气纵横,如江河倒泻滔滔不绝。遇到曲折难解之事,谋划有条有理,早早做好防备,提出对策,取得成功的十有八九。明末动荡时,宁都太平已久,人们不懂战争的危险,又以为战事离宁都遥远,不会很快波及。魏禧却为此担忧,全家迁到翠微峰居住。翠微峰在城西十里,四面峭壁高百余丈,如刀削一般直立,峭壁中有一裂缝从山脚直通峰顶,裂缝也象斧头劈开一样陡峭,里面凿有蹬道,架木梯可以登上山顶。魏禧在裂缝内设置寨门,寨门象水闸堵水那样堵住蹬道,用这种办法来作防卫,一些朋友和读书人渐渐地聚集在峰顶。几年后,宁都县城被攻破,翠微峰却没有受到侵害。 魏禧爱读史书,特别喜欢左传。散文中特别推崇苏洵。他的文章写得凌厉雄杰,写到忠孝节烈的事迹特别激动感人,描写这些场面也淋漓尽致。四十岁时,出游天下。结交的朋友有苏州的徐枋和金俊明、杭州的汪讽、乍浦的李天植、常熟的顾祖禹、常州的恽日初和杨瑶,还有药地和尚与槁木和尚,这些都是明朝遗民。那时,南丰人谢文涛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仅造册登记的弟子就有百人之多,和易堂之学相呼应。易堂的特点是以古人实用的学问为目的,因而使研习学问成为风气,魏禧是这样治学方法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药地和尚曾经访问翠微峰,他赞叹说:“易堂朴实雄健的精神,全中国没有第二家了。”药地和尚就是明朝的检讨官方以智。 朋友逝世,他们的子女无人养育,魏禧便负起抚育教导安身立业的责任。凡是亲戚朋友有些不好当面说的话、或者是父子兄弟间有隔阂,魏禧都能当面指出并找到调解的方法,经常一席话就免去了纠纷。有的人感到奇怪,魏禧说:“我每次遇到难以开口劝说的事,一定不惜时间表达诚意,等到当事人能和我以诚相见,这样我才来劝解。” 康熙十七年,诏征魏禧为博学鸿儒,魏禧借口有病不应诏。官府催逼上路,魏禧没办法只好假托去南昌治病,给巡抚亲自验看时,魏禧怀揣毒药蒙着棉被卧在担架上,自称病重,于是巡抚允许魏禧不担任官职。二年后,魏禧逝世,年五十七岁,他的妻子谢氏绝食而死,达到了与魏禧同生共死的愿望。 魏禧有文集二十二卷,目录三卷,诗八卷,左传经世十卷。 魏际瑞(162沪1677年)原名祥,字善伯,是魏禧的哥哥。明朝灭亡后,魏禧与弟弟魏礼都放弃“诸生”的身份。魏际瑞叹息说:“我是长子,祖宗的祠堂坟墓和父母的生命健康,给谁来承担责任呢?”于是就没有放弃诸生名号并参加考试,考取顺治十七年岁贡生。宁都民众暴动,江西的官兵进剿索取军用物资,魏际瑞身冒险阻来往各地完成这一重任,几次都面临死亡危险。际瑞重信义,三十多年问,隐居翠微峰的兄弟朋友,还有其他的族人和亲戚,他们的安危都系于际瑞一身。 康熙十三年,云南的将领韩大任盘踞宁都怀德乡(今黄陂一带),官方想招抚他。韩大任说:“没有魏际瑞来,我不信是真心招安。”当时魏际瑞是赣总镇哲尔肯的幕僚,哲尔肯派遣际瑞去招降。家人都流泪劝阻,际瑞说:“这是关系到家乡父老存亡的大事啊,我不去,恐怕大祸就要来临。我去了若不成功,后果就由我一人承担了。”于是前去韩大任驻兵处,刚刚进人兵营,官兵就从东路发动猛攻,韩大任疑心际瑞是来施计麻痹他的,便把际瑞关押起来。后来韩大任改变主意,撤往福建投降地方势力,魏际瑞便遭杀害,年五十八岁。他的儿子世杰自杀殉父。 魏际瑞喜好古文,爱读庄子、司马迁的著作。有文集十卷、杂俎五卷。 魏礼(1629一-1695年)字和公,魏禧的弟弟。小时候显得愚钝,由魏禧教他学业,魏禧曾鞭打怒骂他,魏礼并不怨恨,说:“哥哥实在是爱护我呀。”魏禧听说,大喜过望。九岁时,父亲把家产分给儿子们,拿着一张田契,踌躇不决,说:“给魏祥吧,就亏了魏礼;给魏礼吧,又亏了魏祥。怎么办呢?”恰巧魏礼从旁经过,立即回答说:“怎么亏我都行,不要亏了哥哥。”父亲笑起来说:“这样,确实是愚钝的人啊。” 魏礼沉默寡言,一旦承诺便全力做好,乐意解决困难。因为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四出远游。每到一处,一定要交结豪杰贤士,寻找隐居林泉山岩的遗民。五十岁时,感到厌倦,返回翠微峰,在峰左山岭上盖房屋五间。那时,魏祥魏禧都已谢世,石阁勺庭很久都无人居住,易堂诸子都分散居住,不再聚于易堂。魏礼独自率领妻子儿女在峰顶继续居住十七年,从未迁往别处。六十六岁时辞世。 魏礼著有诗文集十六卷。他的两个儿子一叫世傲,一叫世俨。世傲字昭士,未满两岁时,他母亲口授九歌,便能背诵。少年时跟魏禧读书,性情耿直急躁,勇于承担责任。魏禧曾经说:“文如其人,他的文章,矛头所指,往往有没羽之力。”因为多病不愿应试,游遍燕、楚、吴、越等地直到岭南,刚好遇到王士祯使粤,读到世傲作品,就折节相交。世傲著有耕庑文稿十卷。世俨字敬士,和世傲一样多病,也并不荒废读书写作,有为谷文稿八卷。兄弟二人和魏祥之子魏世杰齐名,当时就被称为“小三魏”。 李腾蛟(1609-一1668年)字咸斋,宁都东龙村(今属田埠乡)人,明朝诸生。在易堂九子中年纪最长,大家都尊他为兄。后来移居三撇峰教授经学,著有周易剩言,死时六十岁。 邱维屏(1614_1679年)字邦士,宁都塘角村(今属梅江镇)人,明朝诸生,是三魏的姐夫。为人高简率穆,读书悟性极好。魏禧曾经跟随他学习。晚年钻研术数、易学、泰西算法。药地和尚和他共同画图演算,出来后对人说:“他是神人啊。”彭士望和他相处三十多年,没听见他讲过一人的坏话。但他佩服的人也只有魏禧,曾经写信给魏禧说:“不听劝告、文过饰非,是大缺点。好象不拒绝劝告而做到了拒绝劝告,好象不文过饰非而实是文过饰非,更是大错中的大错。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因为有根有据便更坚定地坚持,拒谏饰非,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魏禧认为他说得很精辟。 邱维屏教授弟子课业,手批口讲,日夜不停。康熙十八年辞世,年六十六岁。临死对儿子说:“食有蔬菜米饭,穿有换洗衣裳,没有欺诈暴戾行为,称得上是能断句读书的老师。”彭士望认为他对自己的评价很恰当。有周易剿说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 曾灿(16251688年)字青藜,县城人。明朝给事中曾应遴的第二个儿子。乙酉年,杨廷麟聚集全部力量守卫赣南,应遴认为闽峤的山泽间有散兵十万,命令曾灿去招抚。曾灿领命出发后,应遴病死,赣南也失守了,于是便解散士卒,削发为僧,漫游闽、浙、两广之间。听说他母亲思念儿子得病,即返回宁都,遵从母亲的意思结婚成家,筑六松草堂,亲身耕种,几年之内不出半步。后来又侨居吴F-十多年,又游燕市,客死外地。著有六松草堂文集、西崦草堂诗集。 林时益(16181678年)本是明宗室,名议霭,字确斋,籍贯南昌,与彭士望同乡。两人商量谋取安居之地,士望与魏禧一见面即结交为友,所以竭力推荐说金精山是五岭以北唯一的隐居耕读处。于是林时益携家室同彭士望结伴来到金精山,侨居十几年,与三魏兄弟一起讲经习文。康熙七年,朝廷下诏说,明宗室隐居山林的可归还原有土地房产,复归原姓,那时时益久住宁都,已不乐意返回南昌,于是买下翠微峰的冠石,建房租田,不是自己耕种的果实不食。冠石适宜种茶,时益按自己的方法制茶,茶的香味如同阳羡茶,当时的人叫时益的茶为“林资茶”。晚年好禅。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 编者补记:魏禧,清初著名文学家,与侯朝宗、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史书有“南魏北侯”之说。一生为反清复明奔走,力难回天,57岁时客死江苏仪征。魏禧崇尚务实之学,以他为中心的易堂九子创易堂之学,本意是经世致用,为恢复准备人才。易堂学派的大本营在翠微峰,山上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几百人,自1646年九子登山至1695年魏礼辞世,翠微峰易堂屹立在中国文学史、教育史上达50年之久。 清史稿列传文苑部分开篇即论魏禧,而同时代的侯方域、申涵先、吴嘉纪、钱谦益、吴伟业、汪琬等大家都列魏禧之后,特别是钱谦益和吴伟业,论文学成就自然在魏禧之上,而在政治上,魏禧的不合作比谁都更明确坚定,而魏禧列前,有古人未必重次序的原因,有清朝褒扬忠烈的原因,更重要的也许是魏禧在清初作为教育家影响之大实在远逾众人之上。由此看来,现在对魏禧的研究是多么地少啊。 清史稿对魏禧的生平及评述大都真实可信,所以全文照录,不加删节。易堂九子中,清史稿尚未载的还有彭士望和彭任。 彭士望(1610-一1683)字躬庵,又字达生,号树庐先生,原籍南昌。少年时颇自负,十六岁时补县学生。明朝覆亡,兵部职方主事杨廷麟起兵,士望在九江募兵响应。福王称帝,朝廷中有人中伤杨廷麟,牵涉到士望,士望无奈走避于楚。史可法督师扬州,召士望参赞军事,士望一到扬州,就献奇策,请用高、左之兵夹攻清君侧之恶。当时,福王政权腐败无能,马士英、阮大铖等内用宦官、外结诸将,擅权中央,左良玉、高杰等军阀争地逐利,并不积极抗清,所以彭士望的计策不论其现实与否,确是有一番道理的。然而史可法大惊说:“你年少气盛,真的这样,就一定很好吗?”彭士望因此辞别史可法,同林时益到宁都隐居翠微峰。生平喜好交朋结友,规劝别人过失,竦切深痛,而褒扬别人的优点,也是迫不待旦。所著有手评通鉴二百九十四卷、春秋五传四十一卷,又有诗文集四十卷。现存耻躬堂诗文集二十六卷。 彭任(1624一1708)字逊士,号中叔,固厚乡蜀田村人,人称草亭先生。为人恬淡,德量宽宏,望之俨然可畏,近之则温和仁慈。一生勤奋,不肯稍有懈怠,不入城市达四十年。当时官府听说彭任大名,邀请他到白鹿洞讲学,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著有草亭诗文集二卷、周易解说四卷、弗措论八卷、礼记类编十卷。 易堂九子是我国清初一个颇负盛名的文学集团和教育集团,蜚声海内外。九子因明朝灭亡,退隐山林,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教育士子,堪称国家、民族、客家的精英。九子创立的易堂学馆,居江西清初“三山学派”之首,培养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九子留下的著作,总计有37种共上千卷之多。其教育与文学成就彪炳史册。罗 牧罗牧(16221705年),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钓峰乡黄潭村人。江西山水画派开派画家。先世从中原南徙豫章(今南昌),再从豫章徙永丰,最后从永丰迁宁都。罗牧自幼刻苦好学,拜著名画家、宁都人魏书为师。 顺治乙酉(1645年),罗牧二十四岁,清兵攻占南昌,他在宁都与魏禧、林时益等在一起,并成为林时益的弟子,向林学习制茶。1652年,为了谋生和游学,他携家至南昌。在那里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徐世溥等。1665年,四十四岁的罗牧迁居扬州,在那里结识了一位有名的画家恽寿平,交游更为广泛。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又到南京,继而迁回南昌。此后罗牧常去北兰寺与澹雪和尚聚会,也同一些官场文人往来。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常一起在寺里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当时的江西巡抚宋荦对罗牧颇为赏识,曾作二牧说赠罗牧,并向上推荐,罗牧便成为“御旌逸处士”。 明末清初,董其昌提出“南北派”画理论,将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因画法不同,导致画风相异。南宗为文人画,北宗为行家画。罗牧亦未能摆脱南北宗论的影响,追求“文人气”、“士气”,并按董的理论原则,追溯到宋元名家董源、黄公望笔下。对传统的把握和融化,使他成为清初文人画坛中一位个性独特的画家。他的花卉、人物、山水造诣都高。他的山水画有三种不同风格:第一种是擦笔皱,纤细严谨;第二种是笔致粗犷,墨水鲜明;第三种是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 罗牧为人谦虚,对艺术态度严谨。由于家庭贫寒,也绘制并出售一些屏画。今省博物馆藏的十二条山水屏,其中有小着色六条,用蓝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药店店面装修合同书
- 2025版校园活动图文设计制作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建筑工程设计委托合同范本
- 2025年商场、园区租赁合同能源管理及节能改造合同
- 2025船舶中介买卖合同模板(含船舶改装条款)
- 2025年豪华SUV抵押贷款协议书
- 2025年度水泥搅拌车租赁合同附带设备定期检修及维护协议
- 2025版汽车租赁公司驾驶员职业培训及晋升合同
- 2025年发电机环保性能测试与评估合同
- 2025年铁路货运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4版体育赛事赞助对赌协议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德国企业博士实习生招聘与雇佣合同3篇
- 环卫公司培训课件
- 企业环保组织机构情况及管理制度模版(3篇)
- 仓库年度评审报告范文
- 《工会财务与会计》课件
- 【课件】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综合与实践+设计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场地课件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物业保洁员礼节礼貌培训
-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课件
- DB65-T 4773-2024 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技术指南
- 成人体外膜氧合辅助期间感染防控专家共识2024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