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中考一模数学第25, 28和29题的汇总.pdf_第1页
2015北京中考一模数学第25, 28和29题的汇总.pdf_第2页
2015北京中考一模数学第25, 28和29题的汇总.pdf_第3页
2015北京中考一模数学第25, 28和29题的汇总.pdf_第4页
2015北京中考一模数学第25, 28和29题的汇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朝阳 25 如图 ABC 内接于 O AB 为直径 点 D 在 O 上 过点 D 作 O 切线与 AC 的延长线交于点 E ED BC 连接 AD 交 BC 于点 F 1 求证 BAD DAE 2 若 AB 6 AD 5 求 DF 的长 28 在 ABC中 C 90 AC BC 点D在射线BC上 不与点B C重合 连接AD 将AD 绕点D顺时针旋转90 得到DE 连接BE 1 如图 1 点 D 在 BC 边上 依题意补全图 1 作 DF BC 交 AB 于点 F 若 AC 8 DF 3 求 BE 的长 2 如图 2 点 D 在 BC 边的延长线上 用等式表示线段 AB B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 直接写出结论 图 1 图 2 29 定义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线段 PQ 和点 M 在 MPQ 中 当 PQ 边上的高为 2 时 称 M 为 PQ 的 等高点 称此时 MP MQ 为 PQ 的 等高距离 1 若 P 1 2 Q 4 2 在点 A 1 0 B 2 5 4 C 0 3 中 PQ 的 等高点 是 若 M t 0 为 PQ 的 等高点 求 PQ 的 等高距离 的最小值及此时 t 的值 2 若 P 0 0 PQ 2 当 PQ 的 等高点 在 y 轴正半轴上且 等高距离 最小时 直接 写出点 Q 的坐标 大兴 25 已知 如图 在菱形ABCD中 P是对角线AC上的一点 且PA PD O为 APD的外接圆 1 试判断直线AB与 O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2 若AC 4 tan DAC 1 2 求 O的半径 P O DC BA 28 已知 如图 在四边形 ABCD 中 AD BC ABC 90 点 E 为边 AD 上一点 将 ABE 沿直线 BE 折叠 使点 A 落在四边形对角线 BD 上的点 G 处 EG 的延长线交直线 BC 于点 F 1 点 E 可以是 AD 的中点吗 请说明理由 2 求证 ABG BFE 3 设 AD a AB b BC c 当四边形 EFCD 为平行四边形时 求 a b c 应满足的关系 29 已知抛物线 2 0yaxbxc a 与x轴交于点 1 0A 3 0B 两点 与y轴交 于 点 0 3C 1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 M 的坐标 2 求 BCM 面积与 ABC 面积的比 3 若 P 是x轴上一个动点 过 P 作射线 PQ AC 交抛物线于点 Q 随着 P 点的运动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Q 使以 A P Q C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若 存在请求出 Q 点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G F ED C B A F 东城 25 如图 在 O中 AB为直径 OCAB 弦CD与OB交于点F 过点 D A分别作 O的切线交于点G 且 GD 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E 1 求证 12 2 已知 1 3OF OB O的半径为3 求AG的长 28 已知 Rt A BC 和 Rt ABC 重合 A C B ACB 90 BA C BAC 30 现将 Rt A BC 绕点 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角 60 90 设旋转过程中射线 C C 和线段 AA 相交于点 D 连接 BD 1 当 60 时 A B 过点 C 如图 1 所示 判断 BD 和 A A 之间的位置关系 不必证明 2 当 90 时 在图 2 中依题意补全图形 并猜想 1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不必证 明 3 如图 3 对旋转角 60 90 猜想 1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若成立 请 证明你的结论 若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图 1 图 2 图 3 29 定 义 符 号 min a b 的 含 义 为 当ab 时 min a bb 当ab 时 min a ba 如 min 122 min1 21 1 求 2 min x 1 2 2 已知 2 min 2 3 3xxk 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3 已知当23x 时 22 min 215 1 215xxm xxx 直接写出实数m的 取值范围 房山 25 如图 AB 为 O 直径 C 是 O 上一点 CO AB 于点 O 弦 CD 与 AB 交于点 F 过点 D 作 CDE 使 CDE DFE 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E 过点 A 作 O 的切线交 ED 的延长线于 点 G 1 求证 GE 是 O 的切线 2 若 OF OB 1 3 O 的半径为 3 求 AG 的长 28 如图 1 已知线段 BC 2 点 B 关于直线 AC 的对称点是点 D 点 E 为射线 CA 上一点 且 ED BD 连接 DE BE 1 依题意补全图 1 并证明 BDE 为等边三角形 2 若 ACB 45 点 C 关于直线 BD 的对称点为点 F 连接 FD FB 将 CDE 绕 点 D 顺时针旋转 度 0 360 得到 C DE 点 E 的对应点为 E 点 C 的 对应点为点 C 如图 2 当 30 时 连接 BC 证明 EF BC 如图 3 点 M 为 DC 中点 点 P 为线段 C E上的任意一点 试探究 在此旋转过程 中 线段 PM 长度的取值范围 G E F C B A O D 第 25 题图 E D C E BC F A E D MC E BC F AP 图 1 D CB A 图 2 图 3 29 探究 如图 1 点 N m n是抛物线 2 1 1 1 4 yx 上的任意一点 l 是过点 02 且与 x轴平行的直线 过点 N 作直线 NH l 垂足为 H 计算 m 0 时 NH m 4 时 NO 猜想 m 取任意值时 NO NH 填 或 定义 我们定义 平面内到一个定点 F 和一条直线 l 点 F 不在直线 l 上 距离相等的点 的集合叫做抛物线 其中点 F 叫做抛物线的 焦点 直线 l 叫做抛物线的 准线 如图 1 中的 点 O 即为抛物线 1 y的 焦点 直线 l 2y 即为抛物线 1 y的 准线 可以发现 焦点 F 在抛 物线的对称轴上 应用 1 如图 2 焦点 为 F 4 1 准线 为 l 的抛物线 2 2 1 4 4 yxk 与 y 轴 交于点 N 0 2 点 M 为直线 FN 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 MQ l 于点 Q 直线 l 交 y 轴于点 H 直接写出抛物线 y2的 准线 l 计算求值 1 MQ 1 NH 2 如图 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以原点O为圆心 半径为 1 的 O与x轴分别 交于A B两点 A在B的左侧 直线y 3 3 x n与 O只有一个公共点F 求以F为 焦点 x 轴为 准线 的抛物线 2 3 yaxbxc 的表达式 图图 2 y x M N FO 图图 3 y x BA O 图图 1 y x l 2 H O N 丰台 25 如图 O 的直径 AB 垂直于弦 CD 垂足为点 E 过点 C 作 O 的切线 交 AB 的延 长线于点 P 联结 PD 1 判断直线 PD 与 O 的位置关系 并加以证明 2 联结 CO 并延长交 O 于点 F 联结 FP 交 CD 于点 G 如果 CF 10 4 cos 5 APC 求 EG 的长 28 在 ABC 中 CA CB CD 为 AB 边的中线 点 P 是线段 AC 上任意一点 不与点 C 重合 过点 P 作 PE 交 CD 于点 E 使 CPE 1 2 CAB 过点 C 作 CF PE 交 PE 的延长线于点 F 交 AB 于点 G 1 如果 ACB 90 如图 1 当点 P 与点 A 重合时 依题意补全图形 并指出与 CDG 全等的一个三 角形 如图 2 当点 P 不与点 A 重合时 求 CF PE 的值 2 如果 CAB a 如图 3 请直接写出 CF PE 的值 用含 a 的式子表示 G O PA B C D E F 图 1 图 2 图 3 29 设点Q到图形W上每一个点的距离的最小值称为点Q到图形W的距离 例如正方形ABCD 满足 A 1 0 B 2 0 C 2 1 D 1 1 那么点 O 0 0 到正方形 ABCD 的距离为 1 1 如果 P 是以 3 4 为圆心 1 为半径的圆 那么点 O 0 0 到 P 的距离为 2 求点 3 0 M到直线21yx 的距离 如果点 0 Na到直线21yx 的距离为 3 那么 a 的值 是 3 如果点 0 Gb到抛物线 2 yx 的距离为 3 请直接写出b的值 4 4 4 4 1 2 3 1 2 3 321213xO y 海淀 25 如图 在 ABC 中 AB AC AD BC 于点 D 过点 C 作 O 与边 AB 相切于点 E 交 BC 于点 F CE 为 O 的直径 1 求证 OD CE 2 若 DF 1 DC 3 求 AE 的长 28 在菱形ABCD中 120ADC 点E是对角线AC上一点 连接DE 50DEC 将线段BC绕点B逆时针旋转50 并延长得到射线BF 交ED的延长线于点G 1 依题意补全图形 备用图 2 求证 EGBC 3 用等式表示线段AE EG BG之间的数量关系 E D C B A E D C B A A E B D C F O 2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对于点 P a b 和点 Q a b 给出如下定义 若 1 1 b a b b a 的图象上 其限 变点Q的纵坐标 b 的取值范围是52 b 求k的取值范围 3 若点P在关于x的二次函数 22 2yxtxtt 的图象上 其限变点Q的纵坐标 b 的取值范围是 bm 或 其中 mn 令smn 求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及s的取值范围 bn x y 6 5 4 3 2 1123456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O 怀柔 25 如图 AB 是 O 的直径 C 是弧 AB 的中点 D 是 O 的 切线 CN 上一点 BD 交 AC 于点 E 且 BA BD 1 求证 ACD 45 2 若 OB 2 求 DC 的长 28 在等边 ABC 外侧作直线 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 D 连接 BD CD 其中 CD 交直线 于点 E 1 依题意补全图 1 2 若 PAB 30 求 ACE 的度数 3 如图 2 若 60 PAB 120 判断由线段 AB CE ED 可以构成一个含有多少度角 的三角形 并证明 APBAP AP N E D C B A O 图 1 A B C P A B C P 图 2 29 对某种几何图形给出如下定义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 叫做符合这个条 件的点的轨迹 例如 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是以定点为圆心 定长 为半径的圆 1 如图 1 在 ABC 中 AB AC BAC 90 A 0 2 B 是 x 轴上一动点 当点 B 在 x 轴上运动时 点 C 在坐标系中运动 点 C 运动形成的轨迹是直线 DE 且 DE x 轴 于点 G 则直线 DE 的表达式是 2 当 ABC 是等边三角形时 在 1 的条件下 动点 C 形成的轨迹也是一条直线 当点 B 运动到如图 2 的位置时 AC x 轴 则 C 点的坐标是 在备用图中画出动点 C 形成直线的示意图 并求出这条直线的表达式 设 中这条直线分别与 x y 轴交于 E F 两点 当点 C 在线段 EF 上运动时 点 H 在线 段 OF 上运动 不与 O F 重合 且 CH CE 则 CE 的取值范围是 备用图1 备用图2 x y A O x y A O 图 2 x y AC BO 图 1 x y G D E C B A O D O C B F EA 门头沟 25 如图 在 ABC 中 AB AC 以 AC 为直径作 O 交 BC 于点 D 过点 D 作 O 的切线 EF 交 AB 和 AC 的延长线于 E F 1 求证 FE AB 2 当 AE 6 sin CFD 3 5 时 求 EB 的长 28 在 Rt ABC 中 ACB 90 D 是 AB 的中点 DE BC 于 E 连接 CD 1 如图 1 如果 A 30 那么 DE 与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2 如图 2 在 1 的条件下 P 是线段 CB 上一点 连接 DP 将线段 DP 绕点 D 逆 时针旋转 60 得到线段 DF 连接 BF 请猜想 DE BF BP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3 如图 3 如果 A 0 90 P 是射线 CB 上一动点 不与 B C 重合 连接 DP 将线段 DP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2 得到线段 DF 连接 BF 请直接写出 DE BF BP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不需证明 图 1 图 2 图 3 D B F E D A BE D A BCCCP A E D B F E D A BE D A BCCCP A E 29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抛物线 y ax2 bx c a 0 的顶点为 M 直线 y m 与 x 轴平行 且与抛物线交于点 A 和点 B 如果 AM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我们把抛 物线上 A B 两点之间部分与线段 AB 围成的图形称为该抛物线的准蝶形 顶点 M 称为 碟顶 线段 AB 的长称为碟宽 1 抛物线 2 1 2 yx 的碟宽为 抛物线 y ax2 a 0 的碟宽为 2 如果抛物线 y a x 1 2 6a a 0 的碟宽为 6 那么 a 3 将抛物线 yn anx2 bnx cn an 0 的准蝶形记为 Fn n 1 2 3 我们定义 F1 F2 Fn为相似准蝶形 相应的碟宽之比即为相似比 如果 Fn与 Fn 1的相似比为 1 2 且 Fn的碟顶是 Fn 1的碟宽的中点 现在将 2 中求得的抛物线记为 y1 其对应的准 蝶形记为 F1 求抛物线 y2的表达式 请判断 F1 F2 Fn的碟宽的右端点是否在一条直 线上 如果是 直接写出该直线的表达式 如果不是 说明理由 A A B B M M Ox y y m 准蝶形AMB 平谷 25 如图 AB 为 O 的直径 BC 切 O 于点 B AC 交 O 于点 D BAC 2 CBE 交 AC 于点 E 交 O 于点 F 连接 AF 1 求证 CBE CAF 2 过点 E 作 EG BC 于点 G 若 C 45 CG 1 求 O 的半径 28 1 如图 1 在四边形 ABCD 中 AB BC ABC 80 A C 180 点 M 是 AD 边上一点 把射线 BM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 40 与 CD 边交于点 N 请你补全图形 求 MN AM CN 的数量关系 2 如图 2 在菱形 ABCD 中 点 M 是 AD 边上任意一点 把射线 BM 绕点 B 顺时针 旋 1 2 ABC 与 CD 边交于点 N 连结 MN 请你补全图形并画出辅助线 直接写出 AM CN MN 的数量关系是 3 如图 3 正方形 ABCD 的边长是 1 点 M N 分别在 AD CD 上 若 DMN 的周 长为 2 则 MBN 的面积最小值为 G F D E B O A C M A C B D 图 2 图 3 BC AD 图 1 M B C A D 29 设 a b 是任意两个不等实数 我们规定 满足不等式 a x b 的实数 x 的所有取值的全体 叫做闭区间 表示为 a b 对于一个函数 如果它的自变量 x 与函数值 y 满足 当 m x n 时 有 m y n 我们就称此函数是闭区间 m n 上的 闭函数 如函数4yx 当 x 1 时 y 3 当 x 3 时 y 1 即当13x 时 有13y 所以说函数4yx 是 闭区间 1 3 上的 闭函数 1 反比例函数 y x 2015 是闭区间 1 2015 上的 闭函数 吗 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2 若二次函数 y 2 2xxk 是闭区间 1 2 上的 闭函数 求 k 的值 3 若一次函数 y kx b k 0 是闭区间 m n 上的 闭函数 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用含 m n 的代数式表示 石景山 25 如图 AB是 O的直径 C是 O上一点 D是OB中点 过 点D作AB的垂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F 过点C作 O的切线 交FD于点E 1 求证 CEEF 2 如果 3 sin 5 F 2 5 EF 求AB的长 28 在 ABC中 90BAC 1 如图 1 直线l是BC的垂直平分线 请在图 1 中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A 连接 A C BA A C与AB交于点E 2 将图 1 中的直线BA 沿着EC方向平移 与直线EC交于点D 与直线BC交于 点F 过点F作直线AB的垂线 垂足为点H 如图 2 若点D在线段EC上 请猜想线段FH DF AC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 若点D在线段EC的延长线上 直接写出线段FH DF AC之间的数量关 系 E C F D A O B H F E C A B D l B A C 图 1 图 2 备用图 y x l E D C B O A x y 8 8 7 7 4 4 7 76 65 5 4 4 3 3 2 2 7 7 6 6 5 5 4 4 6 6 2 2 1 1 5 5 4 43 3 3 3 3 32 2 2 2 1 1 1 1 1 1O 2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点A在直线l上 以A为圆心 OA为半径的圆与y轴的 另一个交点为E 给出如下定义 若线段OE A和直线l上分别存在点B 点C和 点D 使得四边形ABCD是矩形 点 A B C D顺时针排列 则称矩形ABCD为直 线l的 理想矩形 例如 下图中的矩形ABCD为直线l的 理想矩形 1 若点 1 2 A 四边形ABCD为直线1x 的 理想矩形 则点D的坐标 为 2 若点 3 4 A 求直线1ykx 0 k 的 理想矩形 的面积 3 若点 1 3 A 直线l的 理想矩形 面积的最大值为 此时点D的坐标为 备用图 顺义 25 如图 AB是 O的直径 C是 O上一点 D是 BC的中点 过点 D 作 O 的切线 与 AB A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 E F 连结 AD 1 求证 AF EF 2 若 1 tan 2 CAD AB 5 求线段 BE 的长 28 如图 ABC 中 AB AC 点 P 是三角形右外一点 且 APB ABC 1 如图 1 若 BAC 60 点 P 恰巧在 ABC 的平分线上 PA 2 求 PB 的长 2 如图 2 若 BAC 60 探究 PA PB PC 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 3 如图 3 若 BAC 120 请直接写出 PA PB PC 的数量关系 图3 图1图2 A B C P A BC P A B C P E F D A B C O 29 已知 如图 1 抛物线的顶点为 M 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与该抛物线交于点 A B 点 A 在点 B 左侧 根据对称性 AMB 恒为等腰三角形 我们规定 当 AMB 为直角三角形 时 就称 AMB 为该抛物线的 完美三角形 1 如图 2 求出抛物线 2 yx 的 完美三角形 斜边 AB 的长 抛物线 2 1yx 与 2 yx 的 完美三角形 的斜边长的数量关系是 2 若抛物线 2 4yax 的 完美三角形 的斜边长为 4 求 a 的值 3 若抛物线 2 25ymxx n 的 完美三角形 斜边长为 n 且 2 25ymxx n 的最大值为 1 求 m n 的值 x y x y x y y x2 备用图 1O 图2 M AB O 图1 M B A O 图 1 图 2 图 3 通州 25 如图 ABC 内接于 O AB 是直径 O 的切线 PC 交 BA 的延长线于点 P OF BC 交 AC 于点 E 交 PC 于点 F 连接 AF 1 求证 AF 是 O 的切线 2 已知 O 的半径为 4 AF 3 求线段 AC 的长 28 在菱形 ABCD 中 ABC 60 E 是对角线 AC 上任意一点 F 是线段 BC 延长线上 一点 且 CF AE 连接 BE EF 1 如图 1 当 E 是线段 AC 的中点时 易证 BE EF 2 如图 2 当点 E 不是线段 AC 的中点 其它条件不变时 请你判断 1 中的结论 填 成立 或 不成立 3 如图 3 当点 E 是线段 AC 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 其它条件不变时 1 中的结论 是否成立 若成立 请给予证明 若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B 29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已知点 A 2 3 B 6 3 连结 AB 若对于平面内一点 P 线段 AB 上都存在点 Q 使得 PQ 1 则称点 P 是线段 AB 的 邻近点 1 判断点 D 是否线段 AB 的 邻近点 填 是 或 否 2 若点 H m n 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 且是线段 AB 的 邻近点 求 m 的取 值范围 3 若一次函数的图象上至少存在一个邻近点 直接写出 b 的取值范围 7 19 55 1 xy yxb 西城 25 如图 AB 为 O 的直径 M 为 O 外一点 连接 MA 与 O 交于点 C 连接 MB 并延长交 O 于点 D 经过点 M 的直线 l 与 MA 所在直线关于直线 MD 对称 作 BE l 于点 E 连接 AD DE 1 依题意补全图形 2 在不添加新的线段的条件下 写出图中与 BED 相等 的角 并加以证明 28 ABC 中 AB AC 取 BC 边的中点 D 作 DE AC 于点 E 取 DE 的中点 F 连接 BE AF 交于点 H 1 如图 1 如果90BAC 那么AHB AF BE 2 如图 2 如果60BAC 猜想AHB 的度数和 AF BE 的值 并证明你的结论 3 如果 BAC 那么 AF BE 用含 的表达式表示 29 给出如下规定 两个图形 G1和 G2 点 P 为 G1上任一点 点 Q 为 G2上任一点 如果 线段 PQ 的长度存在最小值 就称该最小值为两个图形两个图形 G1和和 G2之间的距离之间的距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O 为坐标原点 1 点 A 的坐标为 1 0 A 则点 2 3 B和射线 OA 之间的距离为 点 2 3 C 和射线 OA 之间的距离为 2 如果直线 y x 和双曲线 k y x 之间的距离为2 那么 k 可在图 1 中进 行研究 3 点 E 的坐标为 1 3 将射线 OE 绕原点 O 逆时针旋转 60 得到射线 OF 在坐 标平面内所有和射线 OE OF 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记为图形 M 请在图 2 中画出图形 M 并描述图形 M 的组成部分 若涉及平面中某个区域 时可以用阴影表示 将射线 OE OF 组成的图形记为图形 W 抛物线2 2 xy与图形 M 的 公共部分记为图形 N 请直接写出图形 W 和图形 N 之间的距离 O D C A B M E A B C E F Q Q F E C B A P A B C Q 延庆 25 如图 AB 是 O 的直径 点 C 在 O 上 过点 C 作 O 的切线 CM 1 求证 ACM ABC 2 延长 BC 到 D 使 CD BC 连接 AD 与 CM 交于点 E 若 O 的半径为 2 ED 1 求 AC 的长 28 已知 点 P 是 ABC 边 AB 上一动点 不与 A B 重合 分别过点 A B 向直线 CP 作 垂线 垂足分别为 E F Q 为边 AB 的中点 1 如图 1 当点 P 与点 Q 重合时 A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