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电信标准 ETS 300 392-2 2000.11来源:ETSI TC-RES 参考:DE/RES-06001-2ICS:33.020, 30.060.50关键词:TETRA, V+D无线设备与系统(RES);泛欧集群无线电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2部分:空中接口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前言 本技术规范(TS)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工程陆地集群无线电通信(TETRA)制订。 本ETS是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标准,包括下列部分:第一部分: “一般网络设计”;第二部分: “空中接口(AI)”;第三部分: “系统间接口(ISI)的互连”;第四部分: “基本业务网关”;第五部分: “外围设备接口”;第六部分: “有线台”;第七部分: “安全性”第九部分: “补充业务的一般要求”;第十部分: “补充业务的第一期”;第十一部分: “补充业务的第二期”第十二部分: “补充业务的第三期”第十三部分: “空中接口特性描述语言(SDL)模型”;第十四部分: “协议实施一致性语句(PICS)形式规范”;第十五部分: “TETRA频带、双工间隔和信道号”。1 范围当前的文件定义了支持语音加数据(V+D)的陆地集群无线电通信系统。它规定了空中接口、TETRA系统间的互连和通过网关与其它系统的互连、移动台(MS)的终端设备(TE)接口、有线台与基础设施的连接、TETRA网络的安全性、运营商提供的管理业务、性能指标、以及除基本业务和电信业务之外的补充业务。这部分适用于TETRA V+D空中接口(AI),并且包括符合ISO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规范。首先,该标准规定了TETRA无线方面要求(第1层):- 定义并规定了调制;- 定义并规定了无线传输和接收要求;- 定义并规定了同步要求;- 定义并规定了信道编码;- 定义并规定了信道复用;- 定义并规定了无线链路控制。然后,该标准规定了语音和电路方式数据传输使用的业务、消息和协议,开始于上层:- 定义并规定了电路方式控制实体(CMCE)在空中接口上通信所使用的协议,以便提供呼叫控制(CC)业务、补充业务(SS)和短数据业务(SDS)子实体;- 定义并规定了CC子实体提供的业务;- 定义并规定了SS子实体提供的业务;- 定义并规定了SDS子实体提供的业务;- 定义并规定了TETRA网络内和TETRA网络之间用户移动性管理使用的业务和协议,即移动性管理(MM)实体和移动链路实体(MLE)的业务和协议;- 定义并规定了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业务和协议,该数据链路层被分成逻辑链路控制(LLC)和媒体接入控制(MAC)两个子实体。最后,该标准规定分组数据传输使用的业务、消息和协议:- 定义并规定了子网特定数据控制协议(SNDCP)子实体提供的业务;- 定义并规定了子网特定数据控制协议(SNDCP)子实体使用的协议。标准的附录规定了协议使用的参数值。信息的附录主要涉及到较通用的第3层至第1层机构的描述。2 参考文献下列文件包括一些规定,这些规定通过正文的参考文献制定当前文件的规定。l 参考文献或者是详细说明(通过出版日期、版本号、译文号等识别)或者是非详细说明。l 对于详细说明的参考文献来说,后续的修订本不适用。l 对于非详细说明的参考文献来说,最新的译文适用。l ETS非详细说明的参考文献应该参考相同号码以EN形式出版的最新版本。1 CCITT建议X.25(1988):“分组方式操作且通过专用电路连接至公共数据网络的数据终端设备设备(DTE)与终端的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2 ISO/IEC 3309:“信息技术电信技术和系统之间的信息转换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过程帧结构”。3 ISO/IEC 8208:“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数据终端设备的X.25分组层协议”。4 ISO/IEC 8348:“信息技术开放式系统互连网络业务定义”。5 ISO/IEC 8473 (全部):“信息技术提供无连接方式网络业务的协议”。6 ISO TR8509:“信息处理系统开放式系统互连业务协议”。7 ISO/IEC 8878:“信息技术电信技术和系统之间的信息转换利用X.25提供OSI连接方式网络业务”。8 ETSI ETS 300 113:“无线设备与系统(RES);陆地移动业务;计划传输数据(和语音)并带有天线连接器的无线设备技术特性和测试条件”。9 ETSI ETS 300 392-1:“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部分:一般网络设计”。10 ETSI ETS 300 125:“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规范;CCITT建议Q.920/I.440和Q.921/I.441的应用”。11 ETSI EN 300 392-7:“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7部分:安全性”。12 ETSI EN 300 392-9:“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9部分:补充业务的一般要求”。13 ETSI ETS 300 392-12:“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14 ETSI ETS 300 396-5:“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直通方式工作(DMO)的技术要求;第5部分:网关的空中接口”。15 CEPT T/CS 46-02:“按键电话使用的多频信令”。16 ETSI ETS 300 392-12-1:“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第1子部分:呼叫识别(CI)”。17 ETSI ETS 300 392-12-3:“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第3子部分:通话方识别”。18 RFC 1144:“压缩低速率串行链路的TCP/IP报头” V. Jacobson.19 ITU-T建议V.42英国法定标准系统:“使用纠错程序的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的数据压缩程序”。20 RFC 1661:“点到点协议(PPP)”。21 RFC 1994:“PPP查询信号交换监权协议(CHAP)”。22 RFC 2138:“用户业务中的远地监权拨号(RADIUS)”。23 RFC 1700:“指配号码”。24 ETSI ETS 300 902:“数字蜂窝电信系统(阶段2+);短信息业务小区广播(SMSCB)的技术实现(GSM 03.41的1996版本的译文5.9.1)”。25 ETSI ETS 300 628:“欧洲数字蜂窝电信系统(阶段2);字母表和详细的语言信息;(GSM 03.38)”。26 ISO/IEC 8859-1至ISO/IEC 8859-15:“信息技术8-比特单字节编码的图形字符组”。27 ISO/IEC 10646-1:“信息技术通用的多个字节编码的字符组(UCS)第1部分:体系结构和基本使用多种语言平台”。28 国家海上电子协会:“NMEA-0183接口标准”。29 海上业务的无线电技术委员会,子委员会104:“RTCM SC-104”。30 ETSI ETS 300 392-3-5:“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3部分:系统间接口(ISI)的互连;第5子部分:移动性管理的附加网络特性(ANF-ISIMM)”。31 ETSI ETS 300 392-10-8:“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0部分:补充业务的第1期;第8子部分:区域选择”。32 ETSI EN 300 392-11-8:“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1部分:补充业务的第2期;第8子部分:区域选择(AS)”。33 ETSI EN 300 392-12-8:“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第8子部分:区域选择(AS)”。34 ETSI ETS 300 396-3:“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直通方式工作(DMO)的技术要求;第3部分:移动台至移动台(MS-MS)空中接口(AI)协议”。35 ETSI EN 300 396-4:“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直通方式工作(DMO)的技术要求;第4部分:类型1转发器空中接口”。36 ETSI ETS 300 396-6:“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直通方式工作(DMO)的技术要求;第5部分:安全性”。37 ETSI EN 300 396-7:“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直通方式工作(DMO)的技术要求;第7部分:类型2转发器空中接口”。38 WAP体系结构:“无线应用协议体系结构规范”无线应用协议;无线数据报协议规范;无线应用论坛。39 ETSI ETS 300 395-2:“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全速率业务信道语音编解码;第2部分:TETRA编解码”。40 ETSI ETS 300 392-12-14:“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第14子部分:迟后进入(LE)”。41 ETSI ETS 300 392-10-7:“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0部分:补充业务的第1期;第7子部分:短号码寻址”。42 ETSI ETS 300 392-12-10:“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第10子部分:优先呼叫(PC)”。43 ETSI ETS 300 392-12-16:“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第16子部分:预占优先呼叫(PPC)”。44 ETSI ETS 300 392-12-7:“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第7子部分:短号码寻址(SNA)”。45 ETSI ETS 300 392-12-22:“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12部分:补充业务的第3期;第22子部分:动态群号码指配(DGNA)”。46 ETSI EN 300 392-5:“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第5部分:外围设备接口(PEI)”。47 RFC 2002:“IP移动性支持”。48 ETSI TS 100 392-15:“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的TETRA频段、双工间隔和信道编号”。49 ETSI ETR 300-5:“陆地集群无线通信(TETRA);语音加数据(V+D);设计者指南;第5部分:编号和寻址指南”。50 RFC 2507:“IP报头压缩”。51 RFC 2508:“压缩低速率串行链路IP/UDP/RTP报头”。52 RFC 1977:“PPP BSD压缩协议”。53 RFC 1978:“PPP报警器压缩协议”。54 RFC 1662:“类似HDLC成帧中的PPP”。3 定义和缩略语3.1 定义当前文件使用下列定义:接入码(access code):对移动台在随机接入时机下的细分。确认数据传送(acknowledged data transfer):某层提供的业务,在其下层,从下层对等实体通过空中接口发回确认。第三层实体通过使用这项业务可获得包括重传机制的安全传输。高级链路(advanced link):高级链路是一个MS和一个BS之间面向双向连接的通路,它提供确认和非确认业务,开窗口,分段,传播差错保护和几种吞吐量的选择。它需要一个建立阶段。通告式小区再选(announced cell re-selection):小区再选时,移动台移动链路实体(MSMLE)通知旧小区(离开的小区)和新小区(到达的小区)的交换和管理基础设施(SwMI)小区已改变。有三种类型的通告式小区再选:- 类型1:MSMLE在决定离开它正服务小区之前知道新小区和该小区的业务信道分配;- 类型2:MSMLE在改变之前知道新小区,但预先不知道新小区的信道分配;- 类型3:MSMLE在改变之前不需要知道新小区。MSMLE仅告之旧小区它需要换区。指配的信道(assigned channel):基础设施通过使用发给MS的信道分配命令分配给某些MS的信道。一个指配的信道可以被指定作为辅助控制的目的或是为了一个电路方式呼叫。随路控制信道(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 (ACCH)):和为电路方式业务指配的信道相关的专用信令信道。它包括使用帧117(如果它们没有被话务使用)D快相关控制信道和总是使用第18帧的慢相关控制信道。附属于(attached):当MS在一个小区内预占并登记时称MS附属于这个小区。该MS可以是处于空闲状态(即不主动处理一个事务)或活动状态(即主动处理一个在接收和/或传输的事务)。由移动性管理(MM)决定什么时候一个MS被称为附属于一个小区。背景测量(background measurement):在对业务使用者,即MSMLE维持当前业务时由下层完成的测量。基本链路(basic link):一个或几个MS和一个BS之间的双向无连接通路,在单一消息基础上提供非确认和确认业务。比特差错率(Bit Error Ratio (BER)):在一给定逻辑信道上,接收的错误比特对接收的所有比特的极限比率。广播(broadcast):单向,一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呼叫相关业务(call related service):设一项业务在呼叫建立开始直到呼叫拆线都要求存在并且还和同一呼叫有关,则该业务为呼叫相关的。它在拆线后但在下一呼叫建立启动前的一段短时间内也能有效。呼叫无关业务(call unrelated service):设一项业务不要求在呼叫之内存在或虽然要求但并不涉及那个实际呼叫时,则该业务为呼叫无关的。被叫用户应用(called user application):接收一个呼入的用户应用。预占(camped):当MS与小区BS同步且解码出小区的广播网络信道(BNCH)时,称该MS预占了该小区。同步程序由媒体接入控制(MAC)完成,对BNCH中网络信息的解释由MLE中的一个程序来完成。由MLE决定什么时候一个MS预占了一个小区。载波特定信令(carrier specific signalling):特定载波与业务信道一起分配的附加公共信令信道小区再选(cell re-selection):从一个旧小区到一个新小区的改变正服务小区的行为。小区再选由MLE和MAC中的程序来完成。当小区再选完成且执行可能的登记过程后,MS被称为附属于该小区。小区识别码(cell-id):由小区主载波的信道号来表征。公共控制信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s):网络基础设施传输的控制信道,用来控制MS全体。它们包括主控制信道(MCCH)和公共辅助控制信道(SCCH)。有证实业务(confirmed service):某层提供的业务,在其下层,保证在新消息被允许之前,一条消息已被对等实体应答。该业务可以用来实现对等实体之间的同步或提供有顺序的过程。正服务基站(current serving BS):指在它的某一信道上,正有MS在操作的基站。数据/语音项(data/speech item):在电路方式呼叫阶段,所有与完整的单向传输信息有关的功能。呼叫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呼叫事务组成。在半双工呼叫中,在用户观点上看,这些数据/语音项是连续和单向的。直接建立信令(direct set-up signalling):在主叫用户与被叫用户之间能够发生立即通信,既没有提示过程,也没有被叫用户已经回答的明显响应的一种信令程序。虚拟呼叫身份码(dummy call identity): 在分配 SwMI一个有效呼叫身份码之前,MS或LS使用的呼叫身份码。在TETRA中,虚拟呼叫身份码的值为0。双工频率间隔(duplex frequency spacing):上、下行链路频率之间的固定频率间隔,定义于第6章。前景测量 (foreground measurement):在使用全部能力,如不用维持并发业务时,由下层完成的测量。群归属SwMI(group home SwMI): SwMI拥有群身份码的MCC和MNC。群TETRA用户身份码(Group TETRA Subscriber Identity (GTSI)): 用来建立和接收群呼叫的身份码。TETRA可以有多个与ITSI有关的GTSI。多个用户可以有相同的GTSI作为有效的接收地址。半双工操作(half duplex operation):在半双工操作中,对每个事务,每个MS或LS需经请求允许才能传输。单独TETRA用户身份码(Individual TETRA Subscriber Identity (ITSI)): 特定单独TETRA用户使用的身份码。多个用户不能共享一个ITSI。小区初选(initial cell selection):选择第一个服务小区登记的行为。小区初选由MLE和MAC中的程序来完成。当小区选择成功且可能的登记完成时,MS被称为附属于该小区。LLC帧(LLC frame):一个LLC帧是对一个LLC数据消息的通称,而不考虑所用的链路类型(基本的或高级的)。一个LLC帧包括一个TL_SDU、LLC帧头和一个帧校验序列(如果应用的话)。一个LLC帧可以分段传送。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对任何明确数据通路的通用术语,逻辑信道被认为操作于逻辑端点之间。MAC块(MAC block):上层MAC和下层MAC之间为某一特定逻辑信道(如SCH/F, SCH/HD 或SCH/HU)传送的信息元素。下层MAC为插入合适的物理时隙,半时隙或子时隙完成信道编码。主控制信道(Main Control Channel (MCCH)):由网络基础设施传输的主要公共控制信道,用于控制小区内的MS。网络基础设施广播小区主载波的频率,MCCH位于主载波的时隙1。消息删除率(Message Erasure Rate (MER)):在一给定逻辑信道上,接收的错误消息对接收的所有消息的极限比率。消息集群(message trunking):在一个完整的呼叫持续时间内,永久性分配一个话务信道的一种业务信道组织方法。该呼叫可以包括几个独立的呼叫事件(独立终端的几个按键激活)。信道仅在呼叫(显式)释放或超时终了才收回。(参见传输集群、准传输集群。)最小模式(minimum mode):网络基础设施将主载波的全部四个时隙都分配给话务或指配的控制目的的一种操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在不干扰已建立的业务的情况下,只有第18帧能用于公共控制。监测(monitoring):测量相邻小区的功率并根据正服务小区广播的邻区信息计算路径丢失参数C2的行为。MS定时偏移(MS timing offset):在静态信道条件下,从零距离处MS接收的信号相对于预期信号的延时。正常模式(normal mode):MCCH出现在所有118帧的第一时隙的一种操作模式。挂/摘机信令(on/off hook signalling):包含向被叫用户发提示的信令过程。在呼叫建立之前,主叫用户等待被叫用户发回一个明确的应答。连带(piggybacking):在同一空中接口传输中,第3层消息和第2层确认连在一起传输的方法。未检出差错消息概率(Probability of Undetected Erroneous Message (PUEM)):在一给定逻辑信道上,接收机检测为正确的错误消息对接收的所有消息的极限比率。协议实体实例(protocol entity instance):一个协议实体的实例是指一个和该实体定义的协议相关的独立进程,可能同时有多个协议实体实例运行但彼此互相独立。四分之一符号数(quarter symbol number):在一个时隙内,四分之一符号持续时间125/9 s的定时。准传输集群(quasi transmission trunking):对每一呼叫事件分配一个话务信道(按键激活时) 的一种业务信道组织方法。此外事件结束(按键释放)后延时一段短时间信道才收回。在这段“信道挂起时间”内,信道可再用来分配给一个新的呼叫事件,该事件是同一呼叫的一部分。每个事件结束时都有一个延时信道收回进程。随机接入尝试(random access attempt):从随机接入进程启动,直到MS从BS接收到应答或放弃该进程(例如,在传输允许的最大再试号码之后)为止的一段时间。分级(ranking):将小区按从最适合通信到最不适合通信的递降顺序列出的程序方法。分级程序的输入是:- 监测进程的输出(如C2参数);- 扫描进程的输出(如C1参数);- MLE广播中接收的网络参数。接收的SDU号(received SDU number):接收的SDU号N(R)是接收的数据TLSDU的号。接收的段序号(received segment sequence number):当前接收段的号。扫描(scanning):测量相邻小区的功率并根据邻小区自己广播的邻区信息计算路径丢失参数C1的行为。SDU号(SDU number):在高级链路上保证TLSDUs有序的号。辅助控制信道(Secondary Control Channel (SCCH)):不同于MCCH的控制信道,有两种类型的SCCH:- 公共SCCH,与MCCH功能相同,但仅由MS全体的一个子集使用。- 指配SCCH,通过初始随机接入或寻呼消息,可以分配给某些MS。分段 (segmentation):从初始或分支协议数据单元(PDU)中产生两个或多个分支PDU的行为。传输的SDU号(sent SDU number (N(S))):传输的SDU号N(S)是当前TLSDU的号。传输的段序号(sent segment sequence number (S(S)):传输的段序号S(S)是当前传输段的号。正服务小区(serving cell):当前向MS正在提供服务的小区。单工(simplex): 也称半双工,在TETRA标准中主要用来与全双工区分。用户类别(subscriber class):用户类别仅提供对用户全体的细分,并无其它定义的用法。由运营者定义每个类别的数值和含义。监视(surveillance):对正服务小区无线电链路质量监测的过程。时分多址帧号(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frame number):一个复帧中各TDMA帧的时间标记。时基(timebase):决定一个BS或MS发射信号的时间状态的装置。时隙号(timeslot number):一个TDMA帧内时隙的时间标记。管理业务接入点(TLC-SAP):管理业务接入点(SAP)是一种为管理和控制目的的层到层通信建模的方法。传输集群(transmission trunking):单独为每一呼叫事件(对每一次按键激活)分配话务信道的一种业务信道组织方法。呼叫事件结束时立即收回信道(只有不可避免的协议延时)。无确认数据传送(unacknowledged data transfer):某层提供的业务,在其下层,从下层对等实体并不通过空中接口发回任何确认。无通告小区再选(unannounced cell re-selection):小区再选时,MSMLE不通知旧小区(离开的小区)它预期要换到新小区。只有新小区(到达的小区)被告知MSMLE的情况。无证实业务(unconfirmed service):某层提供的业务,在其下层,不保证在允许新消息之前从对等实体得到应答。这意味着由于顺序不保证,消息可能以不同顺序到达对等实体。无宣告小区再选(undeclared cell re-selection):小区再选时,MSMLE既不通知旧小区(离开的小区)也不通知新小区(到达的小区)小区改变。突发的有用部分(useful part of a burst): 突发的调制符号次数SN0至SN最大,第9章定义。受访SwMI(visited SwMI):对于空中接口的目的,广播一个MCC和/或MNC的SwMI,这个MCC和MNC与相关TETRA身份码的MCC和MNC不同。注:在系统间接口标准ETS 300 392-3-5 30中,受访SwMI涉及数据库行动,并不直接涉及MS和SwMI的MCC或MNC。4 无线方面4.1 介绍本章是TETRA V+D标准无线方面的介绍。它包括与无线电相关功能的结构概述,参考了详细说明每部分的章。此外,介绍了贯穿当前文件的参考结构。4.2 逻辑信道组无线子系统提供了一定数目的逻辑信道,这将在第9章中进行说明。逻辑信道表示协议与无线通信之间的接口。4.3 参考结构为了详述与无线有关的功能规范,使用一个传输链的参考结构,如图1所示。注:这里仅详细说明了传输部分,而只有通过全部性能要求时,才详细说明接收机。参考这个结构,各章说明了的下列功能单元:- 第5章:差分编码与调制;- 第6章:传输机与接收机的特性;- 第8章:编码、重排与交织、加扰;- 第9章:突发建立与逻辑信道多路复用。此参考结构也规定了一些单元接入点,该接入点与该结构中不同级别的比特名称有关。图1:参考结构4.4 差错控制方案将在第8章中详细说明各种差错控制方案。4.5 多点接入与时隙结构接入方案为每个载波4个物理信道的TDMA(时分多址接入)。载波隔离为25kHz。基本的无线资源为一个以36kbit/s调制率传输信息的时隙,该时隙的时宽为14.167毫秒(85/6毫秒)。这就意味着时隙的时宽(包括保护和斜升时间)为510比特(255个码元)的时宽。下面各节简要介绍超帧、复帧、时隙和突发的结构,以及逻辑信道至物理信道的映射。在第9章中给出详细说明。4.5.1 超帧、复帧和帧图2示出了TDMA结构的简要表示。图2:V+D TDMA结构超帧级别定义为最高帧层。将一个超帧分成60个复帧,并且超帧长为61.2秒。一个复帧可以分成18帧,并且复帧长为1.02秒。复帧的第18帧为控制帧。一个帧可以分成4个时隙,并且帧长为170/3毫秒56.67毫秒。4.5.2 时隙和突发时隙是一个85/6毫秒14.167毫秒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与255个码元时宽相对应。突发携带时隙的物理内容。第9章定义了七种不同类型的图发。4.5.3 逻辑信道至物理信道的映射定义了两种类型的物理信道。- 主要支持业务信道的业务物理信道(TP);和- 专门支持控制信道的控制物理信道(CP)。定义一个CP信道为MCCD(主控制信道),称其它CP信道为扩展控制信道(ECCH)。MCCH的射频载波被称为主载波。第9章根据操作模式定义了逻辑信道至物理信道的映射。4.6 编码、交织与加密第8章将详细说明与每个逻辑信道相联系的编码、交织与加扰方案。4.7 调制调制方法为带有升根余弦滤波器的/4-DQPSK,滚降系数为0.35。调制率为36kbps。在第5章中详细说明这种方法。4.8 发射与接收在射频载波上发射调制的数据流。在第6章中详细说明特定的射频(RF)信道和发射机和发射机特性的要求。在第6章中定义了基站(BS)和移动台(MS)的功率类别。4.9 其它有关无线的功能传输将涉及到其它功能。这些功能为无线子系统同步和无线子系统链路控制,这些功能对理解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通信协议是必要的。同步合并了:- 接收机获取的频率和时间;- MS时基的调整。将在第7章中说明同步的要求。无线链路控制自适应功率控制:- 此功能用来调整射频传输功率,以保证使用尽可能少的发射功率而达到发射要求的信号质量。在初始接入期间MS管理此功能,并且在操作使用期间MS或BS管理此功能。提供此功能是为了节省电池和减小干扰。4.10 性能在典型的城市衰减条件下(即在多路延时不超过5s),全速率语音的信号质量门限C/Ic(同频干扰)可达到19dB,对于动态参考灵敏度,BS可达到-106dBm,移动设备可达到-103dBm,第6章详细说明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性能要求。4.11 TETRA的操作方式当前文件支持的并且影响无线特性的TETRA操作方式为:- 传输方式:- 下行连续传输(D-CT)方式:- 对MS来说,D-CT方式是强制的,即这样的设备将与D-CT方式下的TETRA BS互连。- 下行载波分时传输(D-CTT)方式;- 下行主控信道分时传输(D-MCCTT)方式;- 多时隙传输(MST)方式。- 控制方式:- 正常控制方式(NCM): - 对于所有TETRA设备来说,NC方式是强制的。- 最小控制方式(MCM): - 仅对MS来说,MC方式是强制的。在下列各节中定义了上述每种操作方式。4.11.1 传输方式4.11.1.1 D-CT方式在D-CT方式中,BS一直使用连续下行链路突发。主载波上的传输是连续的。在其它载波上,允许不连续传输,但对MS是透明的。4.11.1.2 D-CTT方式在D-CTT方式中,几个小区可以共享一个载波频率,4个物理信道中的每个分配与这些小区无关。BS使用不连续下行链路图发。4.11.1.3 D-MCCTT方式在D-MCCT方式中,几个小区共享MCCH,每个帧分配与这些小区无关。BS使用不连续下行链路图发。4.11.1.4 U-MST方式在MST方式中,相同通信使用二至四个物理信道。例如: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增加数据传输率或使语音和数据混合。4.11.2 控制方式4.11.2.1 NCMNCM提供全部性能的TETRA业务。它需要MCCH指配。4.11.2.1 MC方式MC方式提供简化性能的TETRA业务。在MC方式中,每个RF载波的所有物理信道应该用于业务。5 调制5.1 介绍以下节均应用在发射机的基带上。5.2 调制类型调制应用了/4-DQPSK方法。5.3 调制率调制率为36Kbps。5.4 调制符号定义B(m)表示一个将要传输序列的调制比特,m表示比特号,调制比特序列可被映射为一个调制符号的序列S(K),K为相应的符号号码。调制符号S(k)可由差分编码得到,这就是说S(k)可以由前一个调制符号S(k-1)通过一个相移D(k)得到,因此,有下式:S(k)= S(k-1)exp(jD(k)S(0)=1 (1)上面S(k)的表达式与任意数目的突发携带的调制符号的连续传输是一致的。符号S(0)是第一个突发的第一个符号之前的符号,传输它作为参考相位。相移D(k)与调制比特的关系见表1。表1:相移B(2k-1)B(2k)D(k)11-3/401+3/400+/410-/4图3:调制符号群和可能相移复数调制符号S(K)取8个值exp(jn/4)的一个,对于偶数K, n=2,4,6,8,对于奇数K, n=1,3,5,7。图3中示出调制符号群和它们之间可能的转换。5.5 调制信号定义下式是载波频率为fc的调制信号:式中,0为任意相位,S(t)由下式确定的调制信号的复包络: 式中,K为符号的最大数目T为符号周期tk = KT是符合调制符号S(k)的符号时间g(t)为理想符号波形,它是由一个平方升根余弦谱G(f)经过付立叶反变换得到的,G(f)表达式如下: 当时 当时 当时式中,为滚降因子,它决定了已知符号速率的传输带宽。的值应为0.35。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使用g(t)的限时窗口,该窗口是在指定的调制精度限制下设计的,并且可以应用于邻道的衰减。5.6 调制滤波器定义理想的调制滤波器应该是一个线性相位滤波器,其频率响应|H(f)| = G(f)的幅度定义该滤波器。5.7 调制框图一个调制过程的框图如图4所示。此框图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而不是规定了某个特定方法。调制滤波器有一个理想的冲激响应g(t),复数狄拉克(Dirax)冲激函数S(K)(t-tR) 激励该调制滤波器。图4:调制过程框图6 无线传输与接收6.1 介绍本章规定了TETRA V+D系统中的MS与BS收发信机的要求。本章应用于工作在300MHz至1GHz射频范围的TETRA系统。注:本章详细说明的数值是以计算、仿真或已经存在的标准为基础的。因此,这些数值都是经过证实的。第21章定义了载波号的数值。6.2 频带与信道安排当在TETRA专用频带上工作时,TETRA MS在TETRA上行链路频带上进行传输,TETRA BS在TETRA下行链路频带上进行传输。上行链路频带与下行链路频带是等带宽的。它们的范围如下:Fup,min Fup,max(MHz) 移动台传输,基站接收Fdw,min Fdw,max(MHz) 基站传输,移动台接收TETRA射频载波间隔为25KHz。为了确保带外无线信号不超过规定值,在上行链路频带和下行链路频带中需有保护频带。第21章定义的下行链路载频值将给出下行链路RF载波的中心频率Fdown,c,相应的上行链路RF载波的中心频率为Fup,c,Fup,c可表示为:F up,c =F down,c D (6)当TETRA系统在模拟PMR使用的频带上工作时,国家规章管理部门(NRA)将分配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收发中心频率和双工间隔(D)。在所有频带中,TETRA基站应该使用固定的双工间隔D。6.3 参考测试位面在生产商提供的测试点,如果这些选项必须满足点1T、1R或2上天线连接器的当前文件要求,基站设备可以包括一些或所有图5所示的选项。在详细说明的天线连接器上,设备必须符合当前文件。如果设备中有几个发射机,则除了测试交调衰减时,只能有一个发射机工作。图5:基站接收机和发射机的参考互连6.4 发射机的特性6.4.1 输出功率在下面各节中,功率是指平均功率,它是通过第5章定义的平方根升根余弦滤波器,在第9章定义的一个传输突发的加扰比特进行测量。以下各节给出移动台和基站工作时的功率。6.4.1.1 基站根据基站的等级,基站发射机的标称功率如表2所示:表2:基站发射机的标称功率功率等级每个载波上的标称功率1 (40 W)46 dBm2 (25 W)44 dBm3 (15 W)42 dBm4 (10 W)40 dBm5 (6.3 W)38 dBm6 (4 W)36 dBm7 (2.5 W)34 dBm8 (1.6 W)32 dBm9 (1 W)30 dBm10 (0.6 W)28 dBm6.4.1.2 移动台根据移动台的类别,移动台的标称功率如表3所示:表3:移动台发射机的标称功率功率类别标称功率1 (30 W)45 dBm1L (17.5W)42.5dBm2 (10 W)40 dBm2L (5.6W)37.5dBm3 (3 W)35 dBm3L (1.8W)32.5dBm4 (1 W)30 dBm4L (0.56W)27.5dBm不同的功率等级需要自适应的功率控制(参见第10章),功率等级的数值见表4,应该从最小的功率控制等级15 dBm(第7级)到表3说明的指定MS功率等级的标称功率等级。表4:移动台功率控制等级等级功率145 dBm240 dBm335 dBm430 dBm525 dBm620 dBm715 dBm6.4.2 无用传导发射6.4.2.1 定义在分配的信道之外的频率或时间间隔中无用发射即为无用传导发射。在实际条件下会遇到一些限制,例如天线不匹配。除其它状态外,当设备处于激活传输状态(act Tx)时,无论设备传输突发还是处于上升/线性化或下降时,都会有无用的发射。非激活的传输状态(nonact Tx)是在任意激活的传输状态之前和之后的两个时隙(约28ms)期间发生的状态。图6:发射状态图示当设备不处于激活或非激活发射状态时,该设备则称为处于非发射状态(参见图6)。6.4.2.2 靠近载波的无用发射象第5章定义的那样,具有滚降系数为0.35的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测量下列各节的发射。在标称中心频率和表5规定频偏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当实际应用时,相对测量(dBc)是指在标称中心频率处测量的电平。6.4.2.2.1 突发的有用部分发射列出的标称载波频率的频偏不应大于表5a和5b中给出的等级。表5a:频率低于700MHz的最大相邻功率等级频偏MS功率类别4和4L的最大等级其它功率类别的最大等级25 kHz- 55 dBc- 60 dBc50 kHz- 70 dBc- 70 dBc75 kHz- 70 dBc- 70 dBc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超过-36dBm。表5b:频率高于700MHz的最大相邻功率等级频偏最大等级25 kHz- 60 dBc50 kHz- 70 dBc75 kHz- 70 dBc 注:- 70 dBc等级应该适合BS功率类别1、2和3,适合MS功率类别1和1L。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超过-36dBm。规范假定中心频率在上表所列出的标称载波频率的频偏处。在突发有用部分上,平均测量值(参见第9章)。从突发到突发,加扰比特是伪随机分布的。6.4.2.2.2 切换瞬态的发射在下面给出的标称载波频率的频偏处,可测量出功率峰值,它至少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参见图7,t1和t3时间段)(参见6.4.5节的t1,t3定义)。频偏为25KHz时,功率等级4和4L的MS不能超过-45dBc最大保留等级,其它等级的MS不能超过-50dBc最大保留等级。此要求不能应用在线性信道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36dBc。6.4.2.3 远离载波的无用发射这些无用的发射是在频偏大于或等于100KHz时进行的发射(离散的、宽带噪声、调制的或未调制的),该频偏的载波是在9KHz至4GHz的频率范围中。a) 离散杂散- 在100KHz的带宽中和频率范围为9kHz到1GHz时进行测量,每个杂散发射的最大允许功率应低于-36dBm。在1MHz的带宽中和频率范围为1GHz到4GHz时进行测量,每个杂散发射的最大允许功率应低于-30dBm。在频谱的低端,由于出现宽带噪声,在载波频率+/- f rb范围内进行测量时,要求两种特定测量方法。b) 宽带噪声- 宽带噪声等级是通过5.6节所述的调制滤波器测量的,在列出的标称载波频率的频偏处,对于所规定的功率等级来说,宽带噪声等级不应超过表6a和6b所示的限制。该要求在传输频带的双方都适用。表6a:频率低于700MHz的宽带噪声限制频偏最大带宽噪声等级MS标称功率等级1W(类别4)MS标称功率等级=1.8W或3W(类别3L或3)MS标称功率等级5.6W(类别2L)所有BS类别100 kHz - 250 kHz- 75 dBc- 78 dBc- 80 dBc250 kHz - 500 kHz- 80 dBc- 83 dBc- 85 dBc500 kHz -f rb- 80 dBc- 85 dBc- 90 dBcf rb- 100 dBc- 100 dBc- 100 dBc注:f rb表示与接收带宽最近边缘对应的频偏或大于5MHz带宽(频率大于520MHz为10MHz)。表6b:频率高于700MHz的宽带噪声限制频偏最大带宽噪声等级MS标称功率等级1W(类别4)MS标称功率等级从1.8W至3WBS标称功率等级1WMS和BS标称功率等级从15W至40W100 kHz - 250 kHz- 75 dBc- 78 dBc- 80 dBc250 kHz - 500 kHz- 80 dBc- 83 dBc- 85 dBc500 kH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抛光线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新型铁合金用封接玻璃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临床路径信息系统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SIC涂层石英玻璃管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广西桂林十八中中考数学三模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民用高端线缆合作协议书
- 家庭保洁考试流程及答案
- 2025年江苏医疗考试题型及答案
- 慢阻肺的护理
- 2023年化工检修钳工题库及答案
- GA/T 1707-2020防爆安全门
- 教师调课申请表
- 会展项目管理教材 课件
- 酒店文化全套教学课件
-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课件
- 钻孔桩桩底沉渣处理高压注浆方案
- 收益权投资协议书范本
- 电能质量基础知识培训
- 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债券业务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实施细则
- 平行平板多光束干涉20111107第十三次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