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学研究第19卷第2期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汉学研究第 19 卷第 2 期(民国 90 年 12 月)晚明狂禅探论毛文芳 *作者系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摘 要晚明一向被视为反传统、思想解放、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在传统价值观即将崩解与等待建立的过程中,许多茫然、失序、诳异、疑辩的现象,成为文化过渡的必经路程。在这个过程里,狂禅风潮的出现,极具典型意义。狂禅,原是一种偏差的修行风格,在明代后期的出现,不仅是一个禅学范畴的名词,更是思想界、文化界特殊风气的指涉。本文将狂禅放回到明代王学之后,特别是龙溪、泰州学中观察,期能提供进窥晚明总体文化现象的一个认知基础。本文的论述次第如下:首先勾勒出当时文化界慧业修习之禅悦聚会的风气,以及儒禅参合的学术背景。其次探究佛教界对禅学狂风流弊的訾议与危机论辩。其次探讨理学之近禅,举阳明之辨析禅儒,并抽绎出龙溪、泰州学玩弄光景之特质,探究其如何进一步引致理学之狂禅流风。其次,笔者考察文化界在此流风中的效应,文人提出狂者之论,并激赏狂者的人物风姿,李贽狂纵的生命情调适为狂禅风潮推波助澜。末段,笔者藉袁中郎禅不成禅、儒不成儒的话语,试阐述狂禅在明末清初获致的历史评价。关键词:晚明、狂禅、明儒学案、泰州学派、李贽l 171l 172一、引言晚明一向被视为反传统、思想解放、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在传统价值观即将崩解与等待建立的过程中,许多茫然、失序、诳异、疑辩的现象成为文化过渡的必经路程。在这个过程里,狂禅风潮的出现,极具典型意义。作为一位异端的争议性人物,李贽在晚明当代率性提出一连串惊世骇俗的言论:以秦皇暴虐为第一君,以冯道之失节为大豪杰,以荆轲聂政之杀身为最得死所。而古称贤人君子者,往往反摘其瑕类,甚而排场戏剧之说,亦复以琵琶荆钗守义持节为勉强,而西厢拜月为顺天性之常。 参见云栖袾宏着,蔡运辰赘言,竹窗随笔赘言(台北:新文丰,1979),二笔李卓吾一条,页 232-233。李贽举止言动无不令举世惊骇,而其挑战传统的思想,却的确在晚明的文化界滋蔓发酵。清初学者给予李贽及师从者的评论曰:(焦竑)友李贽,于贽之习气,沾染尤深,二人相率而为狂禅 参见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第3册,卷125、子部 35杂家类存目二焦弱候问答提要,页 700。李贽与焦竑之流的人物,在后世评者的眼中,成了狂禅的代表人物。狂禅,原是一种偏差的修行风格,在明代后期的出现,不仅是一个禅学范畴的名词,更是思想界、文化界特殊风气的指涉。焦竑厕身于泰州学派之林,李贽的成学亦以龙溪、泰州诸子为师,狂禅在晚明这两位风云人物的身上,绝对不是倏地发生,必与两人背后整个学术环境脐带相连。因此,将狂禅放回到明代王学之后,特别是龙溪、泰州之学中观察,实为瞭解狂禅形成之来龙去脉的必要路径。晚明反传统的思想脉络,以及繁复新异的文化状貌,二者互有影响与牵连,吾人可藉狂禅的探讨,作为进窥晚明总体文化现象的基础。狂禅若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则不能只局限于禅学或儒学的思想范围内考察而已,明代中叶以来,儒禅参融之思想型态与禅悦之风的流行,适与禅风变质的习气互相感染,加上阳明学标榜狂者的人格风姿,逐渐导引出l 173狂禅的文化风潮。是故,狂禅实是窥探晚明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管道。这个论题的关怀面涵盖甚广,包括理学与佛学二者之间的彼此横跨、文艺风气的习染与文人行为的张皇、以及导致清议团体的攻讦等等,皆在若干程度上与狂禅风气的滋长有所关连。本文将以此为前提,论述次第如下:首先勾勒出当时文化界慧业修习之禅悦聚会的风气,以及儒禅参合的学术背景。其次探究教界对禅学狂风流弊的訾议与危机论辩。第四节探讨理学之近禅,文中举阳明之辨析禅儒,并提出龙溪即本体便是工夫、良知现在、立无念为宗作为理学近禅的一个线索;第五节抽绎出龙溪、泰州学玩弄光景之特质,探究其如何进一步引致理学之狂禅流风。第六节,笔者考察文化界在此流风中的效应,文人提出狂者之论,并激赏狂者的人物风姿,而李贽的生命情调可为典例,其狂纵言行适为狂禅风潮推波助澜。末段,笔者藉袁中郎禅不成禅、儒不成儒的话语,试阐述狂禅在明末清初获致的历史评价。笔者希望本文由狂禅角度的探论,能对晚明的文化研究,提供一个饶有意味的认知基础。二、文士的禅悦之会晚明文人,喜好以美感欣趣装点悠闲无扰的日常生活,或游山玩水、寻花品泉、采石试茗;或焚香对月、洗砚弄墨、鼓琴蓄鹤;或摩挲古玩、摆设书斋、布置园林;或品鉴书画鼎彝、山水茆亭,乃至欣慕美人的情态,以成就其闲赏审美的生活 关于晚明文人闲赏美学的各个面向,敬请参阅毛文芳著,晚明闲赏美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4)。这样的生活情调,往往与禅悦之会相互印证与结合,袁中道个人的经验可资印证:今予幸而厌弃世膻,少年豪习,扫除将尽矣。伊蒲可以送日,晏坐可以忘年,以法喜为资粮,以禅悦为妓侍。然后澹然自适之趣,与无情有致之山水,两相得而不厌 参见袁中道著,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卷 12西山十记第十记,页 541-542。流连山水、畅情翰墨、澹然自适,与禅悦的经验,结合为袁中道法喜充满的l 174生活型态。禅悦一词,在佛典中记载: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参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7),第 9册,华严经净行品,页432。、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参见同注 5,第 17 册,维摩经方便品,页 539。佛家要众生不执著于食物之美味上,即使饮食时,不以食物之味为味,而以禅悦为味,禅悦乃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 参见释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出版社,1988),禅悦辞条,页 6477下栏。董其昌有禅悦笔记 董其昌有容台别集4卷,卷 2、卷 3为书品,专论晋唐宋元笔法,卷 1录有随笔、杂记数条,禅悦亦收于此卷,为随录笔记。容台别集收入容台集(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68),第 4 册。,记录平日习禅思悟的心得,其与文化圈中友人如袁氏兄弟、陶望龄、黄慎轩、吴本如等人,相与聚谈禅学,旬日必有会,董氏称为禅悦之会。晚明文士喜作禅悦之会,反映出当时慕道求禅的流行风气。中国历史上,三教融合的倾向,溯源至南北朝,当时儒道佛已有会通之说,佛教格义之法,以外典释内典,老、庄、易每被援引以疏佛理;何晏、王弼以道释儒,向、郭援儒注道,儒道思想屡屡彼此参融。此风唐代曾盛极一时,至明朝尤甚,士子除习儒业外,兼修佛老之学,浸染成习,成群逃儒皈禅皈道,亦蔚为一时的风气。晚明士子崇尚佛道思想,某些浅学之士,在科举考试的表现上,竟有陋识于经传、娴熟于佛老,对圣贤茫然,而佛道僻书,间杂用之的应试现象。这种在科考试卷中,夹杂佛经道藏之语句于圣贤经义的风气,已使得万历年间的官方礼部,不得不正视、下奏且立出禁约 关于科场对应考生援引二氏之说的风气,有臣子上奏疏请议罚则,如冯琦请议坊间一切新说曲艺令地方官杂烧之,生员有引用佛书一句者,廪生停用一月,增附不许帮补,三句以上降黜,中式墨卷引用佛书一句者勒停一科,不许会试,多者黜革。转引自曹淑娟著,晚明性灵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页134。江南地区的文人,更沿元明两代以来之习,普遍浸润于兴盛的禅风中。关于当时儒禅相接状况,袁宗道曾指出:三教圣人,门庭各异,本领是同。所谓学禅而后知儒,非虚语也。今之高明有志向者,腐朽吾鲁邹之书,而以诸宗语录为珍奇,率终身濡首其中而不知返。闲来与诸弟及数友讲论,稍稍借禅以诠儒,始欣然舍竺典,而寻本业之妙义 参袁宗道,白苏斋类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卷 17,说书类,页 237。l 175可见当时思想界,将禅学作为儒学入门者有,废儒书不观,置身于公案语录以寻禅思解悟者,亦所在多有。而如袁氏朋辈,以儒为本业,仍要借禅以诠儒,寻绎二者思想之会通处。明代禅宗的发展,钱牧斋曾云:禅门五灯,自有宋南渡已后,石门、妙喜至高峰、断崖、中峰为一盛。由元以迄我国初,元叟、寂照、笑隐至楚石、蒲庵、季(泐)潭为再盛。二百年来,传灯寂蔑。11国朝自楚石、泐潭已后,狮弦绝响。崛起为紫柏、海印二大师。 引自钱谦益,紫柏尊者别集序,牧斋有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 21卷,页 873-876。明代中叶的禅宗,自楚石、泐潭以后,禅声绝响,幸又有达观真可(紫柏老人)、憨山德清(按建海印寺)两大禅师崛起,如车之两轮,在晚明重振宗风:大师与紫柏尊者,皆以英雄不世出之资,当狮弦绝响之候,舍身为法,一车两轮。昔人叹中峰辍席,不知道隐何方,又言楚石、季潭而后,拈花一枝几熄,由今观之,不归于紫柏、憨山而谁归乎? 引自钱谦益,密藏禅师遗稿序,同注 11,钱着第 21 卷,页 878-889。紫柏与憨山结为患难生死之交,风格抱负极类似,二者皆曾活跃于江南一带,尤其紫柏大师与江南文士气质最为投合:竺干一时尊夙,尽在东南,最着则为莲池(按指云栖袾宏)、达观(按指紫柏真可)两大宗主,然二老行径迥异,莲专以西方直指,化诱后学,达则聪明起悟,欲以机锋言下醒人,莲枯守三条,椽下跬步不出,达则折芦飞锡,所在皈依。二老各立教门大抵莲老一派主于静默,惟修净土者遵之,而达老直捷痛快,佻达少年,骤闻无不心折。 引自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同注 11,钱着第 21 卷,页 869-871。由于紫柏气盖一世,能于机锋笼罩豪杰,加上诗才极高,佳句可随手拈来,比起净土默然的莲池大师,更能获得广大青年士子的激赏,并常与袁氏兄弟、陶望龄等人相与聚谈禅学,董其昌亦曾一度向他请益,江南士流雅好谈禅之风,莫不受其左右。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卷 27,禅林诸名宿条,页 693。l 176万历年间,绾合了三袁兄弟、陶望龄、汤显祖等着名文人的文化圈,其中坚人物董其昌,便有机缘亲炙两大禅师,更曾以书信获达观大师开示,勉其极当发愤,此生决了,不得自留疑情,遗误来生 关于紫柏尊者之禅学路径与其个人生平,请参见陆符,紫柏真可传,收于卍续藏经第 127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4),紫柏尊者别集附录,页 89-155。另参憨山德清,可禅师塔铭,收于同上书,梦游集卷 27,页 590-602,以及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同注14),卷 27紫柏祸本、二大教主、禅林诸名宿等相关条目。近人着作,可参释果祥着,紫柏大师研究以生平为中心(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憨山大师之传记资料,请参见陆梦龙,憨山大师传,收于梦游集卷 55,页 978-1001。晚明文人在特殊的时代氛围下,滋养出关注俗世生命的审美人生观 晚明文人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重视俗世生活的美感经营,请参见毛文芳,养护与装饰-晚明文人对俗世生命的美感经营,汉学研究,15:2(1997.12),页109-143。,流连山水、畅情翰墨、澹然自适的生活型态,与禅悦之会结合成为晚明文人慧业修习的写照。然而禅悦之会尽管为文人的俗世生活增益些许美感欣趣,但不彻底的禅修,不但在教界引发许多抵訾与危机的论辩,更与理学结合成一股播弄文人狂怪行径的文化风气。三 、禅学之狂风就禅家而言,由于个人修行上的若干偏差,不同的习禅者,往往展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野狐禅、老婆禅、蛤蟆禅、萝卜头禅、枯禅、魔禅、狂禅等 就习禅风格的不同来说,有强调远离现象因果世界的野狐禅、流荡奔放的狂禅、专心守寂的枯禅、软弱无力的老婆禅、蛤(虾)蟆禅,萝卜头禅,以至走火入魔的魔禅参见吴汝钧,无厘头禅,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页87-100。晚明文人邹元标为黄蘗无念禅师作传,传中对于世风有所感叹:世有自称妙悟,以为必依宰官大臣而阐扬佛法者,予窃谓清虚苦空,佛之大旨,不从一草一木降心,而从万紫千红处逐世佛之道,有是乎?嗟乎?狂慧风炽,毒流衿佩,念公独藏锋遯世,此所以貌古风高,独步一世也。 参见邹元标,黄蘖无念禅师传,中华大藏经(台北:修订中华藏经会,1968),第2辑第40册,黄蘖无念禅师复问,卷5,总页32579下栏-32580上栏。邹文揭示当时佛教宣法依傍权势的功利气习,为了投合时下,使狂慧毒流之风充斥,实为禅风大坏的明证。狂慧的定义:若定而无慧,此定l 177名痴定。譬如盲儿骑瞎马,必堕坑落堑而无疑也。若慧而无定者,此慧名狂慧。譬如风中然灯,摇扬摇扬,照物不了 转引自同注 7,狂慧辞条所引观音玄义,页 6962 上栏。有慧解而无定行者,只是空慧,若执此散乱的智慧以为可取代戒定的工夫,则沦为狂慧。清代彭际清曰:夫悟理不能生戒定,狂慧也 参见清人彭绍升编,居士传,卷 46袁伯修中郎小修传,收入卍续藏经第 149册(同注 15 ),页 966-973 。本书另有一单行本居士传(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狂慧可视为狂禅的内在特质,所以邹元标论曰:世儒好辟佛,佛不可辟,所以辟者,狂禅耳 引自同注 21,袁伯修中郎小修传,邹元标跋论,页 973。晚明禅界一致认为,为了达到一不退转的空明境界,每位禅僧都必须经历一段艰苦的锻炼过程 明末禅僧,极重视锻链修禅的方法,针对参禅者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指南,如无异元来,博山参禅惊语,便有刘崇庆为其书序:博山大师,乘悲愿力,来作大医王,用一味伽陀,遍疗狂狷业病,参见卍续藏经,第112册,页946。关于此风,另详参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87),第一章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页1-84。,而狂禅却略去这段艰苦修行的历程,将严酷实践的禅加以通俗化,成为一种反本质的表现 日本禅思想学者柳田圣山的研究指出:禅肇始于古代印度人所谓瑜伽的智慧,与宇宙冥合的智慧,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纪元前二十世纪,禅的梵语是dhyana,意思是瞑想,瑜伽yoga则是精神集中的事。瞑想流布于印度、中国、日本以至亚洲全域,其思想与各地异质的文明相结合,而导致百花盛放的伟观。基本上各派宗教完全是相同的瞑想实践而来,而教义才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禅在佛教各派中,恐怕是最难以通俗化的,但却能散出最通俗的魅力,缘故为何?所谓最难通俗化,是因为禅是由出家与独坐瞑想的严酷实践出发的,它要求在一定期间中,断绝与家庭社会的来往,彻底超越文化的领域。然而,禅的实践却与通俗化背道而驰,因此,人们便相反地在非本质的情绪领域中,寻求禅的通俗化了。参见柳田圣山著,吴汝钧译,中国禅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页1-7。对于 狂禅的特质,袁宏道有深入的解析:禅有二种,有一种狂禅,于本体偶有所入,便一切讨现成去,故大慧语李汉老云:此事极不容易,须生惭愧始得。往往利根上智者得之不费力,遂生容易心,便不修行,多被目前境界夺将去,作主宰不得,日久月深,述而不返,道力不能胜业,魔得其便,定为魔所摄持,临命终时,亦不得力。此病近于高明者往往蹈之 参见同注 19,黄蘗无念禅师复问,卷 5,袁宏道论禅条,总页 32585 上栏。这段话,所批评的对象,是指对本体偶有所悟却不肯老实修行的人,通常l 178生在资性高明之上智者,由于悟入快,毫不费力,遂以为禅修如斯容易,误执现前境界作主宰,在禅家而言,终将走火入魔,斯之谓狂禅。由于没有惭愧心的反照,对于佛性与良知的自信,态度上便容易流为狂肆。石头居士早年习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石头居士,少志参禅,根性猛利,十年之内,洞有所入,机锋迅利,语言圆转,自谓了悟,无所事事,虽世情减少,不入尘劳,然嘲风弄月,登山玩水,流连文酒之场,沉酣骚雅之业,懒慢疏狂,未免纵意 参见同注 21,袁伯修中郎小修传,页 970。凭着天赋利根,在圆转语言与迅利机锋中出没,似乎于佛性有悟,便不修行,反以流连酒场、沉酣骚业为不执世相,所显露出的是懒慢疏狂的纵意姿态。泰州学派的赵大洲以为禅不足以害人,真正有问题的,便是这种禅的歪风,他说:朱子云:佛学至禅学大坏。盖至于今,禅学至棒喝而又大坏。棒喝因付嘱源流,而又大坏。就禅教中分之为两:曰如来禅,曰祖师禅祖师禅者,纵横捭阖,纯以机法小慧牢笼出没其间,不啻远理而失真矣。今之为释者,中分天下之人,非祖师禅勿贵,递相嘱付,聚群不逞之徒,教之以机械变诈,皇皇求利,其害止于洪水猛兽哉?故吾见今学禅而有得者,求一朴实自好之士而无有。假使达摩复来,必当折棒噤口,涂抹源流,而后佛道可兴 引自明黄宗羲撰,明儒学案下册,收入黄宗羲全集第 8 册(台北:里仁书局,1987),卷 33泰州学案二文肃赵大洲先生贞吉,页 748。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的禅法属于如来藏系,肯定一清净心体,称为如来藏或佛性,作为生死流转与涅盘还灭的根本,它不显现,生命便是生死流转,它显现,生命便是涅盘还灭。如来藏含藏于众生的生命中,本性清净,没有染污的成分,凡夫众生往往为后天的染污蒙蔽,以致不能显示光明。达摩以下,汲取楞伽经中结合清净与染污的如来藏识之一面,特强调清净的如来藏。自达摩以后,这种将如来藏清净心悬于一与经验世界有段隔离的超越位置,觉者要看住此清净心,不使染污的禅法,称为如来禅 关于达摩的如来藏思想与楞伽经的关系探讨,引自同注 18,吴汝钧,达摩及早期的禅法,页 1-27。对于清净心的悟入,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神秀语),凝心入定,住心看净l 179(普寂语),需有进修的层次,须假种种方便,这系禅法后来为北宗禅接收,故亦称 北宗禅,用以区别慧能以不假方便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宗禅 详参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第 7 章第 3节南顿北渐,页 310-318。中国禅宗传至慧能以后,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授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采取棒喝、坐禅等直捷方式接化众生。又鉴于当时如来禅者,滞于义解名相,已失达摩祖师西来所传之真意,故仰山慧寂禅师另立祖师禅之名,以此为达摩所传之心印 参见同注7,如来禅辞条,页 2360 下栏;祖师禅辞条,页 4240 中栏。祖师禅不同于如来禅 高悬一清净心,而着重主体性或佛性在世间所起的妙用或机用,觉悟亦在当下起用中成就,即以作用见性(黄宗羲语)。祖师或师家对弟子的开示,为使之获致觉悟的境界,通常把握禅机,如以棒喝一类动作来进行,这些种种方便的法门,能随意自在地拈弄与运用,宛如游戏,但都能挥洒自如,应机而发,恰到好处,然而这种游戏拈弄,是以深厚的三昧或禅定的工夫作基础,否则易流于荡漾 关于禅师如何应机开示,以及禅游戏三昧为何的探讨,详参同注 18,吴汝钧,公案禅之哲学的剖析,页 71-85,以及游戏三昧:禅的美学情调,页 159-218。赵大洲上文中对于祖师禅的敌意,即对此有所呼应,是对接引方式产生的弊端而言,所谓机法小慧正是禅机的运用,若失去深厚的禅定工夫,落入不逞之徒手中,适足作为机械变诈,皇皇求利之用,为害则难以估量了,身处晚明,大洲有鉴于此,惟有从朴实禅风救起 关于晚明禅学风气之状况以及佛教复兴运动之推展,详参同注 23,圣严法师书。另请参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页 111-143,第 6 章佛门的几个龙象。另参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1989),第 3 章晚明佛教复兴运动背景的考察,页 147-164。呼应赵大洲的说法,莲池大师曾直指教界的这种狂病:盖有心病二焉:一者懒病,二者狂病,懒则惮于博究,疲于精思,惟方省便,不劳心力故。狂则上轻古德,下藐今人,惟恣胸忆,自用自专故 参见同注 1,云栖袾宏,二笔论疏条,页 182-183。晚明归心净土的莲池大师深有感于佛教界此股恶习,便自居钝根,教人从最l 180平实处做工夫,大力提倡念佛以矫之 关于云栖袾宏净土法门,详参注 23,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谨持诵严戒律,从其游者,多彬彬践履笃实之士。石头居士,后来亦悟出不实在修行,必堕魔境,故转而步入念佛途径。四、理学之近禅狂禅已由禅学风气的层面探讨如上,以下再由理学的层面加以考索。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论曰: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 同注 27,下册,卷 32,泰州学案一,页 703。这段评论,意味着泰州学派与龙溪之学既使王学普及,亦使王学走入衰颓,既起复落之关键,与禅似乎不无关系。龙溪、泰州简易直捷的学术性格,透过社会讲学的方式,的确披靡大众,而阳明后学步向衰微之路,与禅学有何关联?笔者以下将分别探讨阳明、龙溪、泰州等学家思想与狂禅之相互关涉。(一)阳明对儒禅二家之异同比较由于事功立场上的迥异,阳明认为禅儒有着基本精神方向上的不同: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吾之父子亲矣,而天下有未亲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君臣义矣,而天下有未义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夫妇别矣,长幼序矣,朋友信矣,而天下有未别未序未信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一家饱暖逸乐矣,而天下有未饱暖逸乐者焉,其能以亲乎、义乎、别序信乎?吾心未尽也。故是有纪纲政事之设焉,有礼乐教化之施焉,凡以裁成辅相,成己物成物,而求尽吾心焉耳。心尽而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禅之学非不以心为说是以外人伦,遗事物 参见王阳明全书(台北:正中书局,1979,台六版),第 1 册文录,卷 4重修山阴县学记(乙酉),页 215-217。本段文字,以尽心这一观念为儒禅异同比较的焦点,儒家由个人发散于人际五伦,乃至国家天下设纪纲政事、施礼乐教育等文化制度的成就,皆属l 181尽心之事,由精神方向而言,儒家的尽心是肯定并参与这个世界。就此基本方向来比较,禅家的尽心,则是出离世界,是外人伦、遗事物。在阳明看来,儒家要化成世界,故需积极入世,佛家的重点在寻求世间烦恼的解脱,故偏于出世,所以他认为如果只强调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成了老佛。这是二家动机、立场、目的上相互扞格之处,亦是阳明守住儒学门墙的一贯态度。尽管如此,阳明并不讳言二家确有相通处,就二者本体相同而言,他认为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就二者方法相同而言,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阳明以为体段工夫大略相似 以上三段引文,皆参见王阳明,王阳明传习录(台北:正中书局,1984,初版 4刷),中卷,页 55。,另又云: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 同注 36,重修山阴县学记(乙酉)。就二者境界相同而言,阳明说: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两下皆不用 同注 37,下卷,页 81。阳明好游禅寺、喜说禅语、好用禅法、引禅门故事等,皆显示其对禅的高度兴趣,而从其言论中可知,阳明在本体、方法与境界处,认为儒禅二者实有共通。王门后学屡将二门观念相比附,儒禅参合讲论的方向,大抵不出其师之牢笼。阳明以为仙佛到极点,与儒者略同、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 此二句分别引自同注 37,上卷,页 15 及页 30。,王门后学对三教合一思想多抱持赞同的态度,而援禅入儒,或以儒释禅的径路,阳明门人龙溪、泰州之学的传人等,对此均特别关注。明史为其立传,便如此记载:王畿每讲杂以禅机,亦不自讳、王艮持论益高远,出入于二氏、颜钧诡怪猖狂,其学归释氏、杨起元清修姱节,然其学不讳禅、周海门更欲合儒释而会通之 诸人传记,请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 6刷),卷 283,儒林二,页 7274-7276。(二)龙溪之 即本体便是工夫、良知见在、立无念为宗l 182天泉证道纪是展现王龙溪思想理路最精简的一篇文献,透过钱绪山与龙溪的对辩,显出阳明示学之权法。对辩的关键在于阳明拈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四句话是阳明后学有名的四句教,同注 37,传习录,下卷,页98。而阳明对于身、心、意、知、物的说法: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工夫。同注 37,下卷,页75-76。,龙溪以无涵括之,绪山以为此坏师门之教法,因而有阳明夜坐天泉桥上的示教,阳明将王、钱二人的论争,视为其教法一隅之执,龙溪所执四无之说,是为上根人立教,上根人悟得无善无恶的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便从无生;德洪(绪山)所执是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中根以下人由于未尝悟得本体,未免在有善有恶上立根基,心与物皆有生。顺着钱绪山的理路,则需用为善去恶的工夫,随处对治,使渐渐入悟,以归复于无之本体。龙溪属顿悟之学,不必为善去恶的渐修工夫,即本体便是工夫王龙溪语录(台北:广文书局,1960),卷 1天泉证道记,页 1。龙溪即本体便是工夫的另一理论展现,便是良知见在:先师提出良知二字,正指见在而言,见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所不同者能致与不能致耳。且如昭昭之天与广大之天原无差别,但限于所见,故有大小之殊 同注43,卷4与狮泉刘子问答,页3。见在即现成之意,就是当下具足,良知见在肯定凡人与圣人良知相同,愚夫愚妇要信得过良知,欣然朝向圣人之境,所别在于能致与否罢了,如何致呢?龙溪的见在乃是针对修证而言:有收有制之功,非究竟无为之旨也,至谓世间无有现成良知,非万死功夫断不能生,以此较勘世间虚见附和之辈,未必非对病之药,若必以现在良知与尧舜不同,必待工夫修整而后可得,则未免于矫枉之过。曾谓昭昭之天与广大之天有差别乎? 同注 43,卷 2松原晤语,页 12。以修证工夫对治世间嗜欲杂夹之俗情,是在后天动意上立根,会使致知工夫转觉繁难,若能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世情嗜欲自无所容,致知工夫自然易简省力。 以上引文均参见注43,卷1三山丽泽录,页7。龙溪两次提到昭昭之天与l 183广大之天譬喻见在良知与圣人良知原无差别,是因为受限于人之囿见,始有大小之殊。认清良知为心之本体,便要在心体上作工夫,此工夫为何?不待修证,而要复、要日减,龙溪云:良知不学不虑,终日学,只是复他不学之体;终日虑,只是复他不虑之体,无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工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后世学术正是添的勾当,所以终日勤劳更益其病。果能一念惺惺,洽然自然,穷其用处,了不可得,此便是究竟语 同注43,卷6,页13,与存斋徐子问答。这种在先天心体上立根的工夫,在减除障蔽,复此心体,减得尽便是圣人,而日减与复是无工夫中真工夫,不同于终日勤劳作力的道德实践,而是在一念上理会察照,当下具足,乃自我觉悟之义。龙溪特别重视悟,曾有三悟之说 关于三悟之说,除本文所引之霓川别语一则以外,另见于王龙溪全集(台北:华文出版社,1970,道光二年刻本),卷17悟说,该文所言更详尽。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三上)(台北:三民书局,1981),页457,曾引述。:师门尝有入悟三种教法,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炼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荡愈凝寂,始为彻悟 同注27,上册,卷12浙中王门学案二,霓川别语条,页253。解悟末离言诠,证悟仍有待于境,唯触处由人事炼习而得者,始为彻悟,时时照顾一念,便能到达良知的最高境界。龙溪对阳明四句教理解为四无,与其见在(现成)良知的主张一致,标举良知即是主宰,即是流行 同注44,与狮泉刘子问答。,是一即本体便是工夫的理论,因此阳明以为此学易简直捷。然而这样易简直捷的学思路径,毕竟存有很大的危机,龙溪同辈友好对此已有所警惕:世间熏天塞地,无非欲海,学者举心动念无非欲根,而往往假托现成良知,腾播无动无静之说以成其放逸之私,所谓行尽如驰,莫之能止。此兄忧世耿耿苦心 同注45,松原晤语。由工夫的区判,显出世间有上根与中根以下两等人,牟宗三则以为:这不单是聪明与否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私欲气质的问题,上根人似乎合下私欲少,不易于为感性所影响,故易于自然顺明觉走,中下根人私欲多,牵绕重,良知l 184总不容易贯下来,故须痛下省察与反照底工夫。 参见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第3章,页274。天赋上根之人,世间毕竟少有,有现成良知作藩篱,反而增长欲私。因此阳明对于接引上根人之四无教法,态度较严谨,认为一般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仍当随时用渐修工夫,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王学因而鼓励一般人上乘兼修中下。阳明曾指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 同注37,下卷,页98。由此可知,阳明虽立二教法,但接引上根人者,只保存于理论层面,并不应用于实际教化上,所以他说汝中所见,我久欲发,恐人信不及,徒增躐等之病,故含蓄到今,阳明早已洞悉龙溪学之颠危处,故特别垂示:汝中此意,正好保任,不宜轻以示人,概而言之,反成漏泄 同注43,卷1天泉证道纪。该段文意的疏解,详参同注52,牟书第3章,王学之分化与发展,以及同注48,中国哲学史第5章。以上根人之教法,接引大众,为何徒增躐等之病?黄宗羲以为其忽略工夫历程:若心体既无善恶,则意知物之恶固妄也,善亦妄也。工夫既妄,安得谓之复还本体 同注27,上册,卷12浙中王门学案二,郎中王龙溪先生畿,页239-240。这便是对于即本体便是工夫的质疑。忽略了儒家所最重视之为善去恶的磨炼工夫历程,刘蕺山亦认为龙溪强将佛家出世精神贯注儒家入世关怀中,不仅在方法有偏差,更会遭致严重的后遗症:有无不立,善恶双泯,任一点虚灵知觉之气,从横自在,头头明显,不离著于一处,几何而不蹈佛氏之坑堑也哉?夫佛氏遗世累,专理会生死一事,无恶可去,并无善可为,止余真空性地,以显真觉,从此悟入,是为宗门。若吾儒日在世法心求性命,吾欲熏染,头出头没,于是而言无善恶,适为济恶之津梁也。 同注27,上册,师说王龙溪畿条,页8-9。龙溪一再强调 即本体便是工夫,招致蕺山几何而不蹈佛氏之坑堑也哉之议,而黄宗羲亦认为龙溪学不得不近于禅,黄宗羲曰:夫良知既为知觉之流行,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著工夫,则未免有碍虚无之体,是不得不近于禅。 同注55,浙中王门学案二,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宗羲这段评语,正如上述蕺山所谓任一点虚灵知觉之气,不离著于一处,l 185均是对龙溪学良知落入禅学窠臼的论评。明代理学家随意拈禅籍经句以说圣贤之理,自所难免,然未必即混淆儒禅宗旨,而龙溪则甚至取禅门宗旨以论学,更是其招谤议的主因,龙溪说:圣狂之分无他,只在一念克与罔之间而已。一念明定,便是缉熙之学。一念者,无念也,即念而离念也,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 同注48,王龙溪全集,卷15趋庭漫语对应斌儿,页1098。禅宗自慧能开始,明揭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禅法,为何要立无念为宗?慧能云:只缘只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如何无念呢?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说此法门,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亦即于念而离念,所以慧能立无念为宗。龙溪的一念者,无念也,即念而离念也,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便直接袭取坛经中的经句与义涵,解释儒家的君子之学,斧凿痕迹历历 劳思光以为龙溪直接取禅门宗旨以论学,将良知说之宗旨竟全与禅门言自性之宗旨混而为一,口头虽仍似儒自居,实则只悟到禅门之主体性,对孔孟精神方向全不能体认也。详参同注48,劳著,页458-459。,无怪乎刘蕺山要评断他直把良知作佛性看 同注56,师说王龙溪畿条。五、理学之狂禅:玩弄光景泰州学派王襞曰:鸟啼花落,山峙川流,饥食渴饮,夏葛冬裘,至道无余蕴矣 同注 27,下册,卷 32泰州学案一,东崖语录,页 722。这是至道流布的光景。道体的光景成为一种可以把玩的对象,如此修道,将至于什么境界?龙溪即本体便是工夫所代表的理论,将儒家重视修为的工夫化简解消,受到思想界极大的反省与批判,例如强调戒惧慎独为致良知之功的邹东廓便以为龙溪此法,没有落实的工夫基础 邹子以独知为良知,以戒惧慎独为致良知之功斤斤以身体之,便将此意做实落工夫,开后来念庵收摄保任之路。邹学要旨,详见注 27,师说邹东廓守益条,页 8。,浸流入猖狂一路。聂豹曾寄一书给龙溪,书中提到罗洪先早年之学的弊病:l 186达夫早年之学,病在于求脱化融释之太速也。夫脱化融释,原非功夫字眼,乃功夫熟后景界也。而速于求之,遂为慈湖之说所入。 同注27,上册,卷17江右王门学案二,寄王龙溪条,页377。慈湖为象山门人,其学重悟境高妙 杨简曾面奏陆下,谈论修心之要,杨曰:陆下自信此心即大道乎?宁宗曰:然,问:日用如何?宁宗曰:止学定耳先生曰:定无用学,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是非贤否自明。显示慈湖之学,不重视静定之工夫,以悟入为主。详见宋元学案(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卷74慈湖学案,页1390-1426。,却被黄宗义、全祖望指为坏象山之教 黄宗羲曾曰:象山之后不能无慈湖以为学术之盛衰因之,慈湖决象山之澜,详见注27,卷12,浙中王门学案二,页238-270。而全祖望亦认为:象山之门,必以甬上四先生为首,盖本乾、淳诸老一辈也。而坏其教者实慈湖,参见同注64,慈湖学案序录。聂豹说明罗洪先早年的学问,急于求证本体的境界 先生于阳明之学,始而慕之,已见门下承领本体太易,亦遂疑之。及至功夫纯熟,而阳明进学次第,洞然无间。罗念庵对于不透过纯熟工夫,一味求证本体境界,是相当危险的方式,已警悟到其危机。关于罗念庵慎防误入禅定、划清与外丹学之界限,主寂的学问,详参注27,上册,卷18江右王门学案三,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页388-430。,殊不知,此脱化融释的境界原非可速求,乃是功夫纯熟后,水到渠成的自然展现。又云:以见在为具足,以知觉为良知,以不起意为功夫,乐超顿而鄙艰苦,崇虚见而略实功,自谓撒手悬崖,遍地黄金,而于六经、四书未尝有一字当意,玩弄精魂,如是者十年。已而恍然自悟,考之诗书,乃知学有本原。 同注63,江右王门学案二,寄王龙溪条。聂豹之所以举念庵早年之学弊,一方面是自陈工夫之学的转折,另一方面则是对龙溪之学提出批判:崇虚见而略实功,徒成玩弄精魂而已。由于不重精熟的工夫历程,又提出 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的说法,没有禅宗背后所执持的宗教关怀,终将成为光景的玩弄,所以蕺山曰:龙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悬空期个悟,终成玩弄光景,虽谓之操戈入室可也。 同注27,上册,师说王龙溪畿条,页9。泰州学派对于光景之玩弄,较王龙溪更甚:先生(按王艮)于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谓百姓日用即道,虽僮仆往来动作处,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闻者爽然。 同注27,下册,卷32泰州学案一,处士王心斋先生艮,页710。王艮以为道眼前即是,主平常主自然,透过社会讲学吸引了一般大众,其门l 187下有樵夫、陶匠、田夫等。平常、自然、洒脱、乐,这种似平常而实是最高的境界便成了泰州学派的特殊风格 泰州派学术风格的疏理,引自同注 52,牟书,页 283。王艮之子王襞为学要旨如下:工焉而心日劳,勤焉而动日拙,忍欲希名而夸好善,持念藏机而谓改过,心神震动,血气靡靡,不知原无一物,原自见成。但不碍其流行之体,真乐自见,学者所以全其乐也,不乐则非学矣 同注 27,下册,卷 32泰州学案一,处士王东崖先生襞条,页 710。东崖继承其父平常、自然、乐之宗旨,又因曾师事于龙溪,亦有良知现成的提点。东崖之学顺承阳明、龙溪、王艮之乐者,心之本体而来 阳明曾曰: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传习录中)王龙溪亦曾曰:乐是心之本体,本是活泼,本是脱洒,本无罣碍系缚,尧舜文周之兢兢业业,翼翼干干,只是保任得此体,不失此活泼脱洒之机。孔之疏饮,颜之箪瓢,点之春风沂咏,有当圣心,皆此乐也。夫戒慎恐惧非是矜持,即尧舜之兢业不睹不闻,非以时言也。参见注 43,王龙溪语录,卷 3答南明汪子问。王艮亦曰:不亦说乎?说是心之本体,参见注 27,下册,卷 32泰川学案一,心斋语录条,页 711-718。,亦以乐为宗旨:乐者,心之本体也,有不乐焉,非心之初也,吾求以复其初而已矣 同注 27,下册,卷 32泰州学案一,东崖语录,页 723。如何而后能是?东崖以为莫非学也,学求此乐,引其父之言曰:乐者,乐此学,学者,学此乐。然而,学道之乐:有有所倚而后乐者,乐以人者也。一失所倚,则慊然若不足也。无所倚而自乐者,乐以天者也,舒惨欣戚,荣悴得丧,无适而不可也。 同注 73,东崖语录。东崖的理论,乐者,心之本体与本体未尝不乐,乐既是心体亦是作用,与龙溪即本体便是工夫异曲同工,而乐即道则较龙溪多了一层对于道境的描绘,鸟啼花落,山峙川流,饥食渴饮,夏葛冬裘,这便是描绘至道流行的光景。东崖乐境描绘是在传统的诠释中所发展而来,包括孔门的两段对话,黄宗羲析云:白沙云: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脚劳手攘?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妄勿助之间。曾点些儿活计,被孟子打并出来,便都是鸢飞鱼跃。若无孟子工夫,骤而语之以曾点见趋,一似说梦。盖自夫子川上一叹,已将天理流行之体,一日迸出。曾点见之l 188而为暮春,康节见之而为元会运世。故言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乐。至明而为白沙之藤蓑,心斋父子之提唱,是皆有味乎其言之。然而此处最难理会,稍差便入狂荡一路。所以朱子言曾点不可学,明道说康节豪杰之士,根本不贴地,白沙亦有说梦之戒,细详先生之学,未免犹在光景作活计也。 同注 71,处士王东崖先生襞条。关于黄宗羲这一大段评论,牟先生有精要的疏解 关于黄宗羲此段文意的疏解及光景玩弄之说,参见注 52,牟书,页 285-288。,大意如下。曾点基于轻松的乐趣回答,孔子的喟叹亦展现一种幽默,两人的动机并非在此表示道体流行的境界 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盍各言尔志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简单的孤立句亦很难确知孔子当时心中所想为何?但是到了宋儒,便将孔门这两段话语,理解为道体之流行眼前即是,自然有一种洒脱,于是道体流行便与轻松的乐趣结合一起,成为虽平常而意境极高的境界。这是宋儒内圣之学所大抵承认的境界,宋儒如周濂溪吟风弄月、二程识孔颜乐处均对此境界特别关注。至于道家色彩甚浓的邵康节,其以数学推算笼罩宇宙的元会运世说元会运世为邵子先天图之展开,应用于世界历程之说明。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一元为天地终始所需之时间。,亦意味着术数家窥破造化的旷达。白沙、心斋父子即承此路向而来。宋儒中的朱子则别有见地,说曾点不可学,不可学并不是反对那生命中偶而轻松的乐趣,而是反对将实践的工夫当作四时景致来玩弄。工夫实践到最高境界,便是至道,至道当然不离人的日常感受见闻,但这些日常感受见闻并不就是道,东崖误将体道的境界专作为学宗旨,无怪黄宗羲讥之 未免犹在光景作活计也。体道需有切切实实的工夫,故牟宗三先生说:良知自须在日用间流行,但若无真切工夫以支持之,则此流行只是一种光景,此是光景之广义,而若不能使良知真实具体地流行于日用之间,而只悬空地去描画它如何如何 ,则良知本身亦成了光景,此是光景之狭义。我们须拆穿那流行底光景(即空描画流行),亦须拆穿良知本身底光景(空描画良知本身)。这里便有真实工夫可言。 同注 52,牟文。l 189依牟先生的分析,龙溪良知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著工夫,则未免有碍虚无之体 同注 27,上册,卷 12浙中王门学案二,郎中王龙溪先生畿篇,页 239-240。、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悬空期个悟(前引刘蕺山语),这些是属于狭义的光景,空描画良知本身,而王东崖乐即道,关注于道体境界的蕴致,则属于广义的光景,空描画流行。关于玩弄光景、留恋光景的问题,罗近溪的反省与思辨如下:因识露个光景,便谓吾心实有如是本体,实有如是朗照,实有如是澄湛,实有如是自在宽舒,不知此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租赁劳务合同范本
- 施耐德外包合同范本
- 义工工作合约协议书
- 欧洲铁路工程合同范本
- 旅行社与景区协议书
- 2025年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置换合同范本
- 2026-2031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消防安全班会题库及答案
- 铺面整幢出售合同范本
- 2025年乌鲁木齐市招聘警务辅助人员(600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学《管理科学-管理建模与仿真》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安顺市公安机关第二批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16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动漫分镜美术课件
- 业务提成返还协议书
- 施工安全文明施工奖惩制度汇编
- 小学消防安全课件下载
- 认知障碍科普
- AEO企业高级认证介绍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石油化工设备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