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周泳杉老師主講(第一集)2010/5/27台灣台北縣汐止市拱北殿檔名:55-026-0001尊敬的法師,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早安!今天很榮幸能夠參與拱北殿一百一十週年開山的慶典,也很榮幸能夠接受我們,上悟下道法師的邀請,來到這個地方跟大家一起學習我們儒釋道三家的經典,今天是由末學來跟大家分享弟子規。弟子規是屬於我們儒家的經典,在整個中國文化的學術當中,我們知道儒釋道三家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主流學術。在前一陣子,少林寺發現了一個碑文,這個碑文上面記載著三教九流的一個圖說。這個碑文上面有一個人,這個人其實是分作三個面孔的形相,從正面看是一個佛教的形相,從兩邊側面來看,分別是道教跟我們儒教的形相。三教九流的碑文,這一個人形,頭我們看到是三教的形相,到了它的身體,它拿著一個卷軸,這個卷軸上面有九條河流,這九條河流說明的就是我們三教衍生出去的九個不同學術的派別。它的碑文一開始講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很簡單的話語就把三教所要傳遞的教育思想,它的中心思想給我們點出來。佛陀的教育旨在叫我們明心見性,所以它說佛教見性;道家的思想讓我們順應自然,所以叫道教保命;儒家的教育,在讓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叫儒教明倫,這個倫就是倫常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人際關係,儒教明倫。綱常是正,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了,人與人之間就會和平相處、平等對待,關係就正常化了,它不會偏頗,綱常是正。這三個教育統統要讓我們獲得一個最終的目標,就是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就了解到這三種教育是我們生長在任何一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教育。我們很高興拱北殿自從開山以來,雖然是奉行孚佑帝君的神像,但是它展現了三教教化的一個宗旨,又供奉了我們釋迦牟尼佛,還有孔老夫子的聖像,表現出三教和諧、三教一家的這樣寬宏大度。在我們現在社會的意義,就是把這三家的教育重新的在二十一世紀的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再把它弘揚起來。它有沒有根據?事實上是有的,我們都知道經典,經這個字是過去採取我們織布機,織布機它的經線是不動的,在織布的時候是織緯線,緯線是動的,經線是不動的,是採取這個不動的經線來當作我們經典的教誨,說明它是一個真理,它不會隨著時代改變而有所變化。在上個世紀,大概七年代的時候,日本有一位學者叫做池田大作,他和英國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教授有一段對話,後來這一段對話被記錄成一本書,叫做展望二十一世紀。在這本書裡面,英國的這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他就講到,人類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一定要使用大乘佛法和孔孟學說。這是英國的歷史哲學家,他在上一個世紀七年代的時候,就已經預告有這樣一個發展的趨勢。我們也承認確實這位歷史哲學家他對於社會走向的脈動觀察得非常入微,才有可能講出這樣的一句話來。十年過後,在巴黎總共有七十幾位的諾貝爾獎的得主,他們一起在巴黎也發表了一個巴黎宣言,這個宣言大同小異,不過措辭更為強烈。他是這樣說的,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繼續的生存下去,一定要回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孟的智慧。這兩次的發言相差了將近十年,在這十年的過程當中,從七年代,就是我們大概民國六十幾年的時候,一直到民國七十幾年,社會的改變很大,所以在十年之後的宣言措辭就更為急迫、更為強烈。換句話說,這些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發展的過程當中,也意識到人類的過度的物質開發,已經造成了自然的破壞、心性的泯滅和人際關係的沉淪。正好這三者是我們儒釋道三家所共同教化的一個內涵可以來做彌補的。對於人性的泯滅,佛教見性,告訴我們明心見性,把人固有的良知把它喚醒。對於大自然的破壞,道教保命,由道家對自然的尊重、對自然的順從,順應自然,順天應人,這樣的一個學術思想來挽救。對人際關係的冷漠、對人與人關係的這個破壞,正好由儒家的明倫來把它明白的彰顯出來。這三個教育確實是我們承認在二十一世紀物質極大化的現代,應該要被重新認識、重新闡發出來的三種教育的思想。我們今天為什麼選擇弟子規?因為弟子規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家規的集大成。在中國本土的思想當中,最初發展的一門思想是易經,我們知道是我們的始祖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所為我們揭示出來的人生的真理。易經所闡述的就是一個概念,就是易,這個易它有三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簡易,它叫簡單,簡單明瞭。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學術思想都是簡單的,它不複雜、它不囉嗦,愈囉嗦愈複雜的,事實上就不容易推廣。所以老子講大道至簡,最偉大的道理都是最簡單的道理,第一個是簡易。第二個是變易,變易就是無常的意思,變化無常、變化不定的意思,這也是事實的真相。我們看這個世界沒有一刻不在改變,就像我們在這個講堂裡面宣講,這一刻的我跟下一刻的我已經不一樣了,裡面的細胞已經在代謝了,已經不一樣了,它是變易的,變動不居。第三個意思就是不易,不易就是不變。從變動不居當中找到不變的本體,再從不變的本體以不變應萬變,這只是易經的學術思想。我們今天為什麼講弟子規?我們今天是順應易經的學術思想,我們講簡易。換句話說,今天要講儒家的學術思想。我們中國有一部偉大的大部頭的百科全書,叫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它的分量非常非常的大,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一本百科全書,它匯集了中國自古以來,它把它分成四種,叫經、史、子、集這樣的一個學術思想,而且造了四座的樓房把它供起來。因為部頭太大,皇帝自己要學習,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學習,所以又編纂了,從當中摘錄了最精華的部分,叫做四庫薈要,放在宮廷裡面提供皇帝學習、御覽。這麼大的分量,據說一個人他從出生,出生的那一天就能閱讀,他一天花十個小時的時間在閱讀,閱讀一百年都閱讀不完。所以我們今天講儒家的思想,我們沒有辦法把四庫薈要、四庫全書搬出來學習,因為窮究我們一生的精力無法學習。怎麼辦?就講簡易,這個了不起的學問。我們看到一棵大樹有幾片樹葉?講老實話,我們不曉得,與其一片一片的去算這個樹葉,不如掌握它的根本。所以四庫全書是枝葉花果,而弟子規就是根本,它的主幹是四書五經。我們就了解到這就是中國文化了不起的地方,它展開可以是一個四庫全書,濃縮就是一千零八十個字的弟子規。我們今天為什麼講弟子規?因為我們只有十二個小時的時間,要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掌握儒家學術思想的精華,就從弟子規下手。我們老祖先非常的有智慧,因為他在這麼樣廣闊的學術思想當中,把這麼樣精華的東西濃縮成一千零八十個字,然後做為每個家庭家規的依據、參考。幾乎我們可以看到現在這個印刷術發達了,近幾年來,我們也興起了一股追溯家譜的風氣,有很多的人意識到家譜的重要性。末學還聽過有一個單位,是美國的一個宗教團體,它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的團體,叫做摩門教。這個教派非常的有心,它在全世界蒐集了數十萬種的家譜,以中文的家譜是它的大宗,它把這些家譜複製完之後放在美國的一個地方,叫鹽湖城這個地方。有很多的家譜他就把它複製送到全世界各地存放,甚至有一些把它拍成微型的膠捲讓我們需要的這些人士,各界的人士去查閱,然後去重修每一個人的家譜,這非常的有心。我們從這個動作看到,確實一個人要是了解了他家庭的歷史,他一定愛他這個家。我們從這麼多的家譜裡面,家譜裡面它的記載也非常的豐富,他除了記載這個家庭的歷史之外,他還記載著這個家族的家規,還有它的家學,以及它的家業,這個家是做什麼行業的,再來,它的家道是什麼,從家譜裡面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從這麼多的家譜當中,我們看到這麼多的家規,我們就了解到沒有超出弟子規的範圍。換句話說,弟子規一部就把中國這麼多的家規我們統統都讀到了,這是它了不起的地方。一方面認識到我們家庭的傳統,一方面又掌握到我們中國五千年儒家學術思想的核心。剛剛講五千年,確實這是保守的說法,保守的,很多人認為好像儒家的學術是從孔子才開始的,其實不然。孔老夫子敘述他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他敘述,但是他沒有創作。他老人家的敘述來自於誰?根源來自於,上面可以追溯到三皇,乃至於到五帝、到夏商周三代這些聖王的待人處事接物的原理原則,他把它集大成。所以到了後代給孔老夫子的這個封號叫做大成至聖先師,這個大成講的就是集大成,這個集叫匯集。匯集,他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看法,他完全是匯集三皇五帝的學術思想,我們就肯定了儒家的學術思想超過五千年,這是我們很保守的估計。綱領在弟子規,就在這一千零八十個字裡面。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學習的這一千零八十個字,它就掌握了我們五千年學術思想的精髓。如果我們把四庫全書跟弟子規擺在天平的兩端一秤,我們可以發現它的重量是相等的。因此,在今天開始的時候,我們簡略的介紹了一下什麼是弟子規,它的時代意義是什麼,它的價值在哪裡。接下來,我們就進入到我們的主題,今天末學準備了一份講義,這一份講義是末學學習弟子規的心得報告,利用分科、分段的方法,我們把弟子規段落學習的把它分出來。這是末學個人的學習心得報告,在這裡只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還盼望各界的這些賢達能給我們提出指正。所以今天這一份講表,我們這幾天就按照它的進度來跟大家說明。而在這一份科會當中,弟子規的經文,我們就列在這個科會的底下。所以大家在看這一份講表的時候,上面是末學學習把它分成段落的這個段落大綱;而下面,我們從上至下、從右到左,大家就能連貫性的把弟子規的經文讀過一次。這裡面有經文、有段落,先在講前給大家做說明,讓大家了解到我們的講表它的簡單脈絡。下來,我們先來看段落。整個弟子規的經文,我們在這裡面分成四大段落,四個大段落。所以前面講大科分四,這個大段落跟小段落之間,我們用中國的天干來做代表,甲乙丙丁來做代表。大家可以看到甲一,乃至於到甲四,這是第一個大段落,四個大段落當中,所以有甲一、甲二、甲三、甲四,就是把弟子規這麼多的一千零八十字的經文,我們一下子就把它分成四個大段落。我們來先看第一個大段落,這一個大段落是弟子規的總敘,末學先念一遍。【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一篇總敘就是弟子規全文第一個段落,也就是說,這是弟子規的著述者李毓秀夫子,這是我們前清的一位大儒,他著述弟子規的由來,學術的由來。我們非常佩服古人這樣的一個心境,為什麼?一樣的道理,述而不作,沒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匯集都是來自於古聖先賢的智慧,不是自己的想法。所以它第一句話,總敘,標明了整篇文章的來源。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師承,師承哪裡。這個是有學問的人。我們要曉得,古人懂禮,我們請教別人的師承,這是一種禮的做法,而對方也懂禮,他會把他的師承告訴我們,在這裡,李毓秀夫子就把他的師承給標出來了。師承哪裡?我們孔老夫子的論語。這一篇弟子規就是由我們論語學而篇的第六章,這一章書衍生出來的。學而篇的第六章就是我們剛剛念的那幾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他就從這幾句話當中,去詳細的把中國家規敘述出來,所以他不是自己創作的,他是述而不作。他第一句話講弟子規,聖人訓,非常的明白,這是聖人的教訓,不是某某人講的,某某人講的不一定可靠。我們就可以看到,一般的賢人他不妄作(不妄創作),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我們現在的人有一點點的發明創作,我們就要把它申請專利,有沒有?還後面要寫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心量太小。末學今天進到拱北殿的時候,到了大殿去參拜我們孚佑帝君。因為末學在讀書的時候,讀到孚佑帝君有個記載,末學非常的佩服。孚佑帝君就是我們所說的呂祖,呂祖在求道的時候,曾經跟他的師父學仙術,師父告訴他:你要學仙術,必須要先滿三千善事。你要先做三千件善事,才有資格來學仙道。三千善事在一般人看起來好像很難,所以他的師父就告訴他說:沒關係,你可以學一種法術,它讓你可以很快的擁有很多的財富,可以去救人,這個法術叫點石成金。把石頭一點,石頭就變成黃金,黃金,你就可以去救很多很多的人,每救濟一個人,你就做一件善事,那就很容易了。其實講老實話,做善事一定要黃金嗎?你看,老師在教導學生的時候用的這種教育的手段,我們就了解到確實這是高明的手段。他的老師用這個方法來教育他,告訴他說你看點石成金多快,你要幫助人多快!如果是我們,有人要教我們點石成金,我們怎麼想?半夜都趕去,聽說哪裡有這個法術,半夜、漏夜就去了。可是我們呂祖果然是仙風道骨,他的品格跟凡庶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凡人他是貪財,呂祖不然。呂祖聽到有這樣的法術,問他的老師:請問這個黃金,我這樣點下去是石頭變成黃金,會不會再變回石頭?你看了不起。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我們想想看,為什麼?他的老師很老實的跟他講會,五百年後,當復本質,五百年後會變成石頭。呂祖就告訴他的老師說:我不學了。老師很驚訝:這麼便宜的事情,你為什麼不學?呂祖說:我不想害五百年後的人。大家想想看,這是什麼樣的一個心境,連五百年後的人他都不想要加害於他,請問他會害他的鄰居嗎?不會的,我們很肯定,能肯定的。我們想想看,我們現在的人,不要說五百年後的人我們想不到,就是連我們身邊的親人,我們未必都能想得到他們。末學有次到一個鋼鐵廠去參觀,他那個鋼鐵做得很多,我們在最末端的時候看到鐵做成了軋鋼出來的時候,他就說到:你看看,印鈔機,這是一個大的印鈔機,日夜不停的在印出鈔票。於是末學就問這位導遊,末學就問他說:這個城市這樣挖,什麼時候會把裡面的鐵礦全部都挖光?他告訴我說一百年,言下之意就是你別操心,你活著看不到我們採光的那一天。末學就再繼續問他:一百年後怎麼辦?他告訴末學:一百年後就會有替代方案。末學聽了心都涼一半。為什麼?我們把責任推給誰?推給一百年後的人,推給一百年後的子孫。可是呂祖,呂祖他說我不想害五百年後的人,大家看看這個心量,你看孚佑帝君這樣的心量。他的老師一聽到這句話就告訴他說:你三千善事已經圓滿了。我們想一想,這個是教育!他告訴我們幫助一個人真的需要給他黃金嗎?而給他黃金是真的幫助他嗎?這個我們要深思,你看這個老師的教育,他學生成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孚佑帝君,所以我們為什麼拜他?因為我們看到他的故事,我們就受到一次的教育。所以我們回頭想,這個書本打開來後面寫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們是帝君的罪人!對不起孚佑帝君,這樣的心量太狹小了。古人講弟子規,聖人訓,了不起,這是我們說的家風,這是我們時代的、民族的風骨,我們要學習。這麼大的心量,絲毫沒有跟別人要一分錢,為什麼?因為這是我跟聖人學來的,所以我應當義務的再傳播出去。這是古人的風骨、古人他的氣魄,從這裡我們學習。再來,下面我們看到,成人的次第,末學剛剛沒講,弟子規到底講什麼?我們剛剛說了明倫,把人倫關係搞清楚,搞清楚了,這個人他算是能成一個人,他的人格成就了,他的目的在這裡。請問成就一個人容不容易?非常困難。而成就一個人重不重要?相當重要。在三字經裡面講三才者,天地人,天地人,末學剛開始看到這個,末學不了解,為什麼三才者,天地人?三才者為什麼不是天地貓?為什麼不是天地狗?為什麼是天地人?後來末學看到我們釋淨空老教授在與一位日本的傳教士談話的過程當中,老人家就跟他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這位傳教士他就問我們老教授說:請問老人家,我們基督教很排斥其他的宗教,怎麼辦?您老人家在講宗教團結、宗教和諧,怎麼能夠做到?你看這個外教他沒有深入經典,他不曉得。我們在拱北殿三教攜手,三教互相尊重,彼此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外教沒辦法想像的,為什麼?因為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老人家就告訴他說:答案在貴教的經典裡面。這個傳教士就更驚訝了,他說:哪一句?居然我們的經典裡面有這樣的教誨,哪一句?他說神愛世人。老人家說神愛世人,後面並沒有刮號說中國人不愛,他有沒有刮號說佛教徒不愛?沒有,他講世人。換句話說,老人家就說神愛我,為什麼?因為我是世人。老人家半開玩笑的說神不愛你,神為什麼不愛你?因為你不愛我,你跟神作對,所以神不愛你。接下去,老人家接著說:神怎麼愛世人?神很抽象,神沒有形相,神怎麼愛世人?老人家說:神是透過神職人員的雙手來愛世人。末學聽到這裡恍然大悟,明白了為什麼三才者,天地人,明白了、體會了。天跟地它怎麼來愛萬物?它透過人的雙手來愛萬物,它透過人的雙手來照顧萬物、來關懷自然、來照顧一切的生靈。我們講上天有好生之德,誰演出來?人演出來。哪一種人可以演天地之德?成人,人格立住的人,他可以貫穿天地之德來愛這個世界。我們看現在的社會狀況,人沒有愛這個世界,人沒有愛這個地球,為什麼?因為沒有成人,因為人格有缺失。所以這裡講弟子規,李毓秀夫子為什麼要根據論語匯集中國家規的集大成,為什麼?因為要讓我們成人,讓我們後世的子孫成就完美的人格,然後這個世界才有出路,才不至於毀滅。這是我們看到成人重要。而成就一個人必須講求什麼?講求次第。所以他根據孔老夫子的論語,他講首孝弟,次謹信,這個首跟次重要,這兩個字代表的是什麼?代表的是成就一個人不在於給他學習多少知識,不在於灌輸他多少的技能,不在這個。首先成敗就看哪裡?首先成敗看教育的先後次第。換句話說,沒有依照次第,這個教化不能夠成就。我們大學裡面講的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論語裡面也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怎麼生?務本。把根本找到了,道就生出去,問題在於有沒有按照次第。我們剛剛說到整個世界現在瀕臨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危機,這是因為人類沒有愛護這個地球所造成的。而我們想,現在的教育普不普及?十分普及。這在一般人的心目當中,現在的教育是到達幾千年來人類沒有這麼普及的教育,學校沒有這麼多,學生的人數沒有這麼多。但是為什麼教出來的學生不懂得愛護地球?不懂得愛護自然?不懂得關懷其他的族群?為什麼?這很顯然的,我們認為教育出了問題。而它出了問題,不是在教育的內容出了問題,是在它的教育的次第出了問題,它沒有知所先後,次第出了問題。現在的教育先教什麼?先教知識技能,忽略了什麼?忽略了品格。過去有一位教育專家他告訴我們,他很語重心長的講:現在的教育什麼都有了,就是缺德,缺少道德,就是缺德的教育。我們想一想有道理,我們的教育經費比五十年前增加了好幾倍,我們教師的素質比起幾十年前也是大幅度的提升,各種軟硬體設備也都怎麼樣?也都非常的健全。可是我們想一想,我們的孩子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品格比較好,還是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品格比較好?如果答案是他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品格比較好,那我們要請問的是這十幾年的義務教育給了他什麼?他怎麼會愈學品格愈差?我們要想想看,古人那不一樣,你看范仲淹夫子,他從年輕到他成年,他是怎麼樣?天天德日進,過日少,天天增長道德。等到他從窮秀才在破廟裡面讀書,我們知道的饘粥餬口,所謂饘粥就是把粥煮得很乾,分成三等份,一餐就吃一等份。從這種饘粥餬口到達他最後出將入相,我們可以看得到,他一天一天在怎麼樣?在成長,這是什麼?這是教育的成果,他拿出成績單了。最後,他過世的時候,我們都讀到義田記,裡面講到,先生,這個先生指的是范公,范文正公。這是他的一個族人幫他寫的傳記,裡面講到先生忠義滿朝廷,他的忠、他的義在整個朝廷裡面沒有人不知道。為什麼?都受過他直接或間接的提拔。事業滿邊隅,他的事業,連邊疆地區都受他事業的恩澤,因為他出將入相。功名滿天下,他的功名天下人都得到恩澤。可是他說公歿之日,文正公他過世的那一天,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他的家人沒有錢幫他辦理喪事,買不起棺材!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只有施捨貧人,救活族人的這個道義留給了他的孩子。你看這叫成人,他為什麼能發揮這樣的力量?因為他講求首孝弟,次謹信的次第,他講求這個次第,所以他成人,他成就了一代的完人。而一代的完人就一個,天下怎麼樣?受惠,蒼生受益。我們想想看這個力量有多大。所以我們肯定什麼?肯定國家的興衰、團體的興衰關鍵在人才;而人才之有無,關鍵在道術;道術之存否,關鍵在教化,這我們很肯定,非常肯定。所以首孝弟,次謹信讓我們真正明白了教育必須遵守次第;而遵守了次第之後,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就發現事半功倍。我們第一節課上到這裡,謝謝大家。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周泳杉老師主講(第二集)2010/5/27台灣台北縣汐止市拱北殿檔名:55-026-0002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早安。我們接著上一節課講到首孝弟,次謹信,說明學問的成就,在於先後的次第,要非常的謹慎,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而諺語有一句話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百行之首。這個百不是數字,而是一個概念,這個百行說明的就是我們一切的行為,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接物,都包括在百行當中。而一個人待人處事接物一切行為的根本,那就是孝行,所以為什麼講首孝弟,道理在這裡。因此一切的教育根本在哪裡?在孝道。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先教孝道,而一下手就是知識、就是技能,這個教育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後遺症。就是我們剛剛說的,我們投入這麼多的經費,提升了這麼多教師的素質,還有我們軟硬體的設備之後,我們收不到教育的成果,完全收不到。它的問題在這個地方,首孝弟就點出來,這個首字就點出來,一個字把所有的問題說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來次謹信,這是指我們行為跟思想的指導原則。換句話說,行為要謹,言語要信,而行謹言信的根本在哪裡?還是孝道。我們用個很簡單的話來跟大家說明,大家就能夠清楚,我們經常教孩子,你要愛這個社會,現在在教環保,你要愛這個地球,你要愛惜資源。為什麼不成功?為什麼教了這麼多的道理,人還是愛不起來?因為我們忽略了首孝弟。一個人如果他連他的父母都不愛,他能夠愛國家嗎?他能夠愛地球嗎?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他都不愛了,他都不要了,說他能夠愛這個地球,能夠提倡環保,這是句沒有根據的話,沒有根。所以這句話會變成什麼?會變成空話,會變成長養我們虛偽的口號。這個話講愈多,我們的內心愈虛偽,追求的虛榮心就愈高漲。所以為什麼會有叛逆的思想出現?因為叛逆來自於他自己厭惡這些虛偽的口號。怎麼解決?還是從首孝弟開始力行。這句話我們在科會裡面就告訴大家,成就一個人的實學它有先有後,而這就是先。所以末學在這裡寫了兩個字叫基礎,這是一切學問的基礎。你看我們蓋房子,要不要先打地基?要打地基。種植任何的植物要不要先紮根?要紮根。可是往往大家忽略地基,忽略紮根,為什麼?因為它看不到。根,你說根看不到,根在土壤裡面;地基,地基看不到。看得到的是什麼?看得到的是那巍巍的高樓,是那茂盛的枝葉花果。但是我們要知道,沒有基礎,沒有根本,再茂盛的植物,就像花瓶裡面的花朵它能維持多久?幾天的好看而已。沒有地基的高樓,講老實話我們沒有一個人敢住。因此基礎重要,雖然它看不到,可是它太重要了;換句話說,樓層的高度決定在地基的深度。他在打地基的時候,已經確認了這個人成就的高度,你看他打的地基就知道他有多大的成就,這一生已經看出來,所以紮根重要。沒有這個根本,我們所學的一切技能,危害這個社會而已。大家要了解,技能、知識就像一把刀子一樣,這把刀子非常的鋒利。我們中國人有一部經典叫書經,書經裡面講到的,它說正德、利用、厚生,這三句話六個字把一切的道理講得相當的明白,它也是講次第。我們從後面開始講什麼是厚生?厚是厚薄的厚,生是民生的生。我們可想而知,那就是讓民生豐厚,要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好不好?好!因為經濟一發展民生就豐厚了,人民就吃飽穿暖,沒有匱乏,那好。但是它有條件,如何才能發展經濟?上面那兩個字就是答案,利用,利是什麼?鋒利,用就是用途,這個作用非常的鋒利,作用十分鋒利。換句話說,什麼樣的作用很鋒利?末學用現在的話來跟大家講,大家就容易明白,就是科學,科學技術那是再鋒利不過。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你看鋒利的科學技術帶給人類什麼?豐厚的民生物資。可是問題是鋒利的科學技術也能夠摧毀地球,也能夠摧毀人類。問題出在哪裡?現在找不到問題。中國的老祖先告訴我們,上面的那兩個字就是解決方案,正德,你看正德發展完之後,把道德擺正之後才能發展科學,利用,科學發達之後民生就豐富了,厚生。你看正德、利用、厚生,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現在是怎麼樣?德不要,正德不要了;換句話說,基礎不要了,地基不要了。我們要蓋大樓,利用就是下面的樓層,厚生就是上面的樓層,一層一層蓋上去。沒有想到怎麼樣?樓房蓋好了,生命也不見了,這是真的,這是事實。你看我們整個地球,到了現在成就這麼樣高度的文明,這是我們祖先想都沒有辦法想到的。好不好?你看從很多方面來講,好,印刷術發達了,大家現在學習,這麼樣方便的這些資源、這些資訊,很方便。可是怎麼樣?不受用。資源這麼多,這麼多方便的教育材料,可是怎麼樣?人不受益。古代的書是要用抄的,很難,可是個個有成就,個個都受益。我們就了解到,現在我們不要再追求效率,要追求什麼?效益,要紮根,紮根重要。所以這裡講基礎,首孝弟,次謹信。到這裡就結束了嗎?不是的,這還沒有成就一個人,這只是把基礎給紮下去,往上要提升,所以叫汎愛眾,還要擴充汎愛眾。換句話說,要把愛父母的那顆心,拿來愛一切年長的長者,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還是什麼?還是指人的範圍,愛自己的族群,也愛其他的族群;愛自己的宗教,也愛其他的宗教。大家怎麼樣?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汎愛眾這還是講人。這個眾只是講人嗎?不是的,拓展到我們能感知到的一切生命現象,所謂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都包含在這裡面。這個時候他有根本了,他能愛他的父母,他自然能愛他的親人,自然能愛他的朋友,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自然而然的能夠推而廣之的,去愛護一切的動物、一切的植物。末學真的願意相信,這樣的一個次第來推廣,我們不用教環保,不用教他,為什麼?他自然愛。你不要教他愛國,為什麼?因為他一定愛,他愛他這個家族,他一定愛他這個國族。這是很多外國人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說為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統統都不見了,只有一個中華文化還存在?這個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歐洲有一批的學者,就專門針對這個問題來做研究。他們後來的研究報告是這樣子說的,他說中國的歷史,雖然經過兩次的亡國,元朝跟清朝亡國了,外族統治,可是它的文化沒有斷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重視家庭的結果,重視家庭,他家族的力量太龐大了,就我們剛剛講的家譜,他愛民族。前一陣子一個節氣叫清明,清明的節氣,我相信在座的長輩跟學長們都會去掃墓。而掃墓的時候,如果我們留意墓碑上,墓碑的最上方,兩邊大概都會寫兩個字。末學祖先的墓碑上面寫的那兩個字是銀同,銀色的銀,相同的同。銀同它指的是什麼?它指的是我們祖先來的地方,叫做飲水思源,我們祖先來的地方就是銀同。其他的有世安、有魯南很多很多,這個叫不忘本,這就是孝道,這就是慎終追遠。你看他愛這個家族,他能不愛這個國族嗎?為什麼他愛這個家族,必然愛這個國族?因為覆巢之下無完卵。你看這個鳥巢翻覆了,裡面的卵還會完整嗎?不會完整了。所以國家都亡了還會有家庭嗎?不會的。我們華人不管他遷到世界的哪個角落,末學在印尼、在馬來西亞都看到很多的宗祠,為什麼?不忘本,他沒有忘掉這個根本。這樣的一個根本才能讓他愛這個地球,才能讓他愛這個世界。末學告訴大家,真的,我們現在的教育為什麼收不到效果?失根了,他沒有這個根。因此我們這裡講到進階,那就是汎愛眾,他是進階要把它擴充出去。最後我們看到而親仁,還有有餘力,則學文,為什麼這裡又提出來要親仁?末學告訴大家,這叫師承。前面我們講到首孝弟,次謹信,這麼好的道理誰來教?沒有老師,誰能教這個道理?後面這一段標明師承,老師。所以中國文化的兩大支柱,我們在這裡統統看到了,首孝弟,你看講孝道,第一個講孝道,而親仁講師道,所以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而這兩個支柱成就一個人,你看成就人不容易,要有什麼?至少要有兩股力量,第一股力量來自於家庭,我們叫夫妻配合;第二股力量來自於學校,我們叫親師配合。總序把這個都講完,完全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師教學生什麼?教學生孝順父母,而父母教子弟尊敬老師,配合起來教。我們現在人因為忽略這樣的一個教育,所以不知道怎麼教孝。而有些家長上過弟子規的課之後,回去他也知道孝道的好處,可是怎麼樣?很為難。為什麼為難?因為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他的難處在哪裡?有位媽媽回去,確實這個孩子因為他還沒上學,那怎麼教孝?媽媽就告訴這個孩子,她說孩子(那孩子還很小),你長大要孝順媽媽。這個孩子告訴媽媽,媽媽,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所以為難,要叫父母教孩子孝順父母,這個話父母講不出口,講不出來,這個確實不好教。如果有親師配合就不一樣,你看老師教導孩子孝順父母,好教。再來,在家庭裡面夫妻配合,怎麼教?過去不是說只有三代同堂,過去有五代同堂,末學還有看到有七代同堂的。在歷史裡面記載有一個九代同堂的,這在唐朝,張公藝九世同居,你看九代同堂。唐高宗就是因為知道有這麼一戶人家,專門親自到他家去拜訪,我們講臨幸,帝王臨幸張府。他就問張公藝這個家長,他說九世同居這在歷史上沒有看過,你是如何做你們的家教?你們的家風如何維持?張公藝就向皇帝要了一張宣紙,於是乎就在這個宣紙上寫了一百個忍字,忍,呈給了皇帝。歷史上是這麼記載的,說皇帝看了之後,眼淚都流下來,這太感人了。這皇帝看到這一百個忍字,你要曉得,它為什麼感人?皇帝深有感受,他沒有感受他怎麼會有共鳴?深有感受,這相忍為國,相忍為家。你看夫妻配合就是一個忍字,它能夠維繫那麼大的家族。所以怎麼教孝那就簡單了,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講說它有演員,什麼演員?爸爸孝順爺爺奶奶,孩子就懂得怎麼孝順父母。現在為什麼難教?因為沒有演員,三口之家沒有爺爺奶奶,你說父母怎麼教孩子孝順?沒辦法教了。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末學跟大家建議,我們將來要蓋房子,要設計三代同堂的現代化建築物,要設計,為什麼?教孝好教。再來還有一個辦法,那是我們釋淨空老教授提出來的辦法,讓企業做家庭,以企業來做家庭,把過去家族擔負起的養老育幼責任,由團體來承擔,這個妙。你看現在光是講我們的社會福利,國家怎麼樣?負擔很重。而這些負擔最後轉變成人民的稅金,因為我們現在納稅,稅金比起三、四十年前,那重了,加重很多。而福利做得愈好人民的稅金就愈重。可是問題來了,這些是福利嗎?比如說我們養老,養老院很多,養老院是福利嗎?各位長輩,想想看我們自己,有哪個人願意老了之後,到養老院裡面去?設備很好,可是缺了什麼?缺了親情。哪個人老了之後不想含飴弄孫?可是我們付出了這麼多的稅金,蓋了那麼好的設備,居然最後是把我們老年一生的幸福,埋葬在那個豪華的養老院裡面,你看這個情何以堪?這個不是福利,看起來是很好,可是那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福利是什麼?家庭養老,家族負起養老育幼的責任這個高明,這個設計高明。不但把我們的稅賦怎麼樣?減少了,又讓更多的家庭得到親情的溫暖。你看這是了不起的見地。我們就可想而知,要恢復這樣的一個傳統,可以透過團體來承擔,把過去血緣的家族擴大成道義之家。所以我們這裡就講養老。再來育幼,育幼是怎麼樣?家族的學校,子弟學校,我們就講私塾,自己聘請有德行的家庭教師,你看親仁。所以我們從這裡就可以聯想到,為什麼古代的帝王他聰明?他找到全國最好的師資來教他的皇儲,為什麼?因為皇儲沒有教好,國家就滅亡。你看他有責任感,他對於下一代的教育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親仁。所以我們了解到這點之後,我們羨慕嗎?我們佩服古代的教育思想。因此在家庭裡面成就一個人的生命,在學校裡面成就一個人的慧命,由師承來成就這叫親仁。親近誰?仁德之人。這是標顯師承。下面有餘力,則學文,指的是什麼?經典。有老師還要有什麼?教材,還要有教具,學文。為什麼叫餘力學文?它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不是孝悌、謹信做完了之後,有空再來讀書,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餘力是告訴我們什麼?學文要找到根本。學文的根本在哪裡?在孝悌、謹信這就對了。換句話說,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志在聖賢,讀書志在明理。讀書不是為了將來要有多少薪水,不是這個,這不是它的目標,不是它的方向。讀書是在把孝悌、謹信做到圓滿;換句話說,沒有讀書,孝悌、謹信就不容易做圓滿。雖然有心要做,可是怎麼樣?做不圓滿。為什麼?不明道理。你說要做到孝順,不讀經書如何真正做到孝順?都是什麼?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來孝順父母。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認為什麼是孝順父母?很多人會覺得說,我每個月有給我父母薪水。給我父母兩千塊那就孝順,那是我們自己的意思在孝順,那是真孝順嗎?未必,未必是真的孝順。他為什麼不懂什麼叫孝順?沒有學文。所以學文的目的在哪裡?圓滿孝行、圓滿悌道,圓滿行謹言信的目標,要圓滿它,必須從學習聖人的經典開始做起。所以根本在哪裡?根本在孝悌謹信。而讀書只是什麼?工具,只是手段而已。所以它講餘力學文是這個意思,告訴我們學必須要找到根本,無本之學不可取,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看到整個總序,把整篇文章的脈絡、整篇文章的宗旨,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末學在總序的下面寫了四個字,叫堪擬序分,什麼意思?這就像是我們讀過佛經,佛經有三分序分、正宗分、還有流通分,這就像是序分一樣,把一篇文章的目標、方向、宗旨,標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學這篇文章,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達到什麼樣的成就,把它清楚了,所以序分重不重要?太重要了。舉一個例子,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碗蜜中間跟旁邊甜度一模一樣,不會說中間的蜜比較甜,旁邊的蜜比較淡,不會;不會說上層的蜜跟下層的蜜不一樣,你把它攪拌之後,它統統都是一樣,均勻了統統都是一樣。所以我們不要看總序很短,我們就把它輕忽了,錯了,總序它的分量,跟經文正文的分量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往下看,我們開始研究經文。末學念一遍:【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研究到這裡,這裡我們前面講過,入則孝,這是什麼?紮根,這是紮根。這是一個人學習的第一步,所以叫首孝弟,百行之首。所以末學在這裡講這乙一叫做發蒙初基,大家注意這個蒙字,我們就了解到,古代是什麼時候開始教孝?啟蒙的時候就開始教孝。什麼時候啟蒙?中國人聰明,中國人有智慧,中國人啟蒙是從胎教開始,這是天下太平的根源,胎教開始。中國人是二、三千年前,就開始講胎教,不像是現代的西方文化,現在有人在說胎教,可是他的胎教跟我們古人講的胎教不一樣。古人講的胎教是什麼?我們看到歷史的記載就知道,文王的母親在生產之前,她怎麼樣?她耳不聽淫聲,目不視惡色,口不出傲言,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什麼叫割不正?這要給大家解釋,剛剛講眼睛不看不好的東西,耳朵不聽不好的音聲,嘴巴當然她不講不好的言語。座位這個席,古人是席地而坐,所以席要擺得正正方方的,為什麼?因為這是有關於心術,我們在後面會講到字不敬,心先病,這是有關於心術正不正。古代有一個人叫黔婁,黔婁家裡非常的貧窮,窮到什麼地步?窮到他過世的時候,因為過世,我們知道人過世要把他入殮,小殮要用白布把他蓋起來。結果他們家僅有的一張被子,被單很短,因為家裡很窮,短到什麼程度?蓋了人的頭部,腳就露出來;把腳蓋住的時候,頭就露出來,這傷腦筋。那怎麼辦?怎麼蓋?結果弔祭裡面有個朋友他很聰明,他說這個四方形的被子,兩個角落對角線最長,他就建議黔婁的妻子,他說你乾脆這樣子把它斜蓋,用對角線就能夠蓋住。黔婁的妻子怎麼回答?她說我的先生在世的時候,他是個正人君子,他在世那麼樣的正直,死後怎能斜蓋?那不可以的。我的先生寧願他怎麼樣?露出一段,都不願意斜蓋。這告訴我們什麼?席不正不坐是心術的問題。再來,割不正不食,什麼是割不正?末學看到很多的註解,它說肉要割得很正,要切得很四四方方的。末學不相信這個註解,為什麼?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很難招待,他很挑。聖賢人會不會很挑?不會,聖賢人隨緣而不攀緣。什麼叫割不正?割就是殺的意思,割雞焉用牛刀,就是殺雞焉用牛刀,所以割就是殺的意思。什麼叫割不正?殺不以其道。不正就是什麼?歪,邪門歪道。殺不以其道不吃,什麼叫不以其道?我們就知道了春天的時候,犧牲毋用牝,不用母的,為什麼?懷孕,牠要生幼苗,不能夠殺牠。所以叫做啟蟄不殺,方長不折,長養慈悲心這是道。再來,什麼是不以其道?末學告訴大家,不仁道的殺生都是不以其道,鬼神不享,他不吃這個東西。如果從現代的飼養來看,你看一個養雞場那麼狹小的空間,養了幾萬隻雞,每隻雞的空間就這麼大,牠終身沒有辦法翻身,牠的翅膀都沒有辦法張開。養一頭豬你看就是那麼大的空間給牠,牠吃喝拉撒睡都在那裡這叫什麼?不以其道。所以以古人的這句話來講,我們現在所有的肉品都是割不正不食,不應該吃,這不符合慈悲心,傷害慈悲心,割不正不食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叫什麼?這叫胎教。這叫什麼?這叫發蒙。這叫入則孝。所以這個蒙,在易經裡面就有一個卦叫蒙卦,易經的蒙卦它談到什麼?蒙以養正,聖功也。用現在話來講,就是一個孩子在入胎的時候,我們就怎麼樣?養他純淨純善的浩然正氣,這是聖人偉大的事業,聖功。聖人偉大的事業,沒有什麼事業再超過這個來得偉大。我們今天發展經濟、發展科技,再怎麼發展,都不會超過童蒙養正這個事業這麼樣的偉大,沒有超過,沒有辦法超過這個功勞。我們就了解到,古人把童蒙教育的高度,提到什麼樣的高度?有沒有道理?他有道理的。易經講到蒙卦,山水蒙,上面是艮卦,上卦是艮卦,下卦是坎卦,艮代表山,坎代表水,所以這個卦象說明的就是山下出泉。這個泉水都在哪裡發現?山底下發現,山底會冒出泉水,這就是蒙卦,山下有水,出泉。所以大家要了解到,我們現在去看看,泉水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叫做水源地,它是出產水源的地方。而一個人,我們現在想想看,我們看到水源地,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念頭?把它怎麼樣?保護起來。為什麼?生怕這個水源遭受污染。大家想一想,如果沒有把它保護起來,它在水源的地方就污染了,下游怎麼樣?下游飲水的人統統拉肚子。這個污染再嚴重,下游生物的生命就堪憂了。你看這個卦象代表的是什麼?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把他的思想保護起來,不要讓他的思想遭受到一分一毫的污染。在山泉水清,你看泉水這麼樣的清澈,大家順著這個泉水,這個泉眼我們這樣走,順著這一條溪流而下,我們看看旁邊有多少人家?有多少生命?這一條泉水一直流到海裡面,從上游到中游、到下游,像不像一個人的一生?像!從上游這樣流下來一直到中游、一直到下游,就像是一個人怎麼樣?從幼年到中年、到老年。而當他幼年的時候,能夠保持那純淨純善那個本質,換句話說,他終其一生能利益多少的生靈!這一條河旁邊住了多少個人家,種了多少的稻田,有多少的生命靠這一條河水,清淨的河水來成就他的生命,這代表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力,了不起。你看從易經,為什麼古人見微知著?他看到這個泉水,他就了解到我要把它怎麼樣?保護起來,非讓它純淨純善不可。這個說明教育的本質就是什麼?就是防非止惡。我們舉個例子,就像是一盆的清水,這麼一大盆的清水,我們滴一滴墨汁下去很容易,這一滴墨汁要把整盆清水給污染,那只不過是幾秒鐘的事情。因為你一滴下去整個擴散,整盆的清水統統變染濁,要污染它很容易。可是要把這一滴墨汁,從這一盆清水當中再把它清出來,容不容易?太難太難了。你要花的時間、花的成本,要花的心力太難太難了!這告訴我們什麼?從這點看出來,如果一個人在發蒙初基,沒有好好的把他保護,把他思想保護起來,將來長大了好不好教育?不好教育。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的習慣如果好,他一生幸福美滿,因為習慣成自然;他的習慣如果差,他的一生十分痛苦。不是只有他痛苦,我們要記住,這一條河流源遠流長,他活多久,在他身邊的人就痛苦多久。末學告訴大家,這是真的。我們很多的朋友在監獄裡面,從事教育工作,我們經常聽很多朋友跟我們講,他很感慨,為什麼感慨?因為這些到監獄裡面去的人,大多數來自於一個沒有正常功能的家庭,不健全的家庭功能,造就了不健全的一個人。然後把他關起來之後,他很難怎麼樣?很難轉化。為什麼?已經形成習慣。所以很多人跟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都相當的感慨,他說如果我們這個社會,不拿錢來辦教育的話,不把這些經費拿在做童蒙養正教育,我們就要把這些錢拿來蓋監獄。我們不在教育的前端,把孩子的思想純淨純善的保護起來,我們就必須在監獄裡面,非常痛苦的來做末端的教育。末學告訴大家,我們現在的教育真的忽略了,把孩子純淨純善的那一分思想給保護起來。美國的一份調查報告統計,美國的高中生他上高中之後,他看電視的時間,已經超過他在學校上課所有時數的總和。我們要問,誰在教育他?誰在教育美國的下一代?電視。而電視教什麼?末學告訴大家四個字,殺盜淫妄就教這四個,我們感覺到憂心忡忡。現在不是只有電視在教,現在還加入一個更可怕的利器,那叫做網路,網路也在教。大家想想看,我們孩子,現在下一代很多人上網的時間,一天真的已經都快超過他在學校的時間,不相上下。現在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網路成癮,我們知道毒品會成癮,網路也會成癮。而網路成癮的狀況現在非常的普遍,年齡層一直在下降。以前是成年人網路成癮,再來大學生網路成癮,現在我們聽到高中生網路成癮,再來最近有報導中學初中生、還有小學生都網路成癮。有一個中學生,他的父親為了戒除他的網癮採取一個手段,什麼手段?沒有辦法,孩子吃飯他也不吃飯,睡覺的時候也不睡覺,整天就盯在網路前面。飯一定要把它放到電腦旁邊,他才肯吃,又怕他餓了,又怕他冷了,沒有辦法離開螢幕,怎麼辦?斷電,把家裡的電斷了。還是不行,沒辦法,家裡還是要有電,一來電的時候他又去上網。那個父親沒有辦法,怎麼辦?最後把電腦拿去丟掉。結果出事了,今天剛丟電腦,明天這個孩子跳樓自殺,留下一份遺囑,上面寫著爸爸,你不讓我上電腦,我就死給你看。各位長輩,各位學長,我們看到了童蒙的教育多麼的重要!中國的教育哲學,禮記學記告訴我們,它說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的預,就是一個人的壞習慣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趕快怎麼樣?把它禁止。等到他形成這個壞習慣,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等到他發作了再去禁止他怎麼樣?禁止不了。因此我們從這裡看到童蒙教育的重要之後,我們才承認,原來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原點,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們這一節課就上到這裡,下午我們再繼續的跟大家來分享弟子規,謝謝大家。儒釋道教育專題講座弟子規周泳杉老師主講(第三集)2010/5/27台灣台北縣汐止市拱北殿檔名:55-026-0003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午安!我們接續著早上弟子規的這個進度,我們看到弟子規科會甲二這個地方,就是學文實處。我們早上把弟子規的總敘給大家略略的做一個說明,而總敘已經把弟子規的所有的綱領都講得非常的清楚。下午我們開始從學文實處來跟大家一起學習。早上我們也講到,入則孝是發蒙的初機,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個人學習,接受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互联网医院诊疗规范与质量监管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鲜啤行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及技能培训体系构建方案
- 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怎么写样本
- 2025-2030中国饮料瓶回收体系经济模型与政策激励方案
- 营销人员营销考核方案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合同协议(GF-2025-0209)
- 零售餐饮服务业预付卡租赁合同范本2025
- 小组团体咨询方案模板
- 7.2 东南亚 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 全面提升企业EHS风险管理的策略
- 2025贵州遵义市鑫财投资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7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届海口市重点中学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胰岛素注射规范与操作指南
- 基于边缘计算的导航算法优化-洞察及研究
- 实施指南(2025)《DA-T 59 - 2017 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
- 高一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与测试题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含答案)
- 2025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全面依法治国(全国)(解析版)
- 基于PLC的果园灌溉施肥系统设计
- 2025年武汉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无人机清洗玻璃幕墙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