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倪宗正.doc_第1页
书法——倪宗正.doc_第2页
书法——倪宗正.doc_第3页
书法——倪宗正.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倪宗正,字本端,别号小野。浙江余姚人。明朝官员。明(约公元一五一四年前后在世)字本端,余姚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中前后在世。弘治十八年(公元一五o五年)进士。历迁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尝以言事廷杖。后终于南雄府知府。嘉靖中,赠学士,谥文忠。宗正撰有倪小野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又有突兀稿、观海集、太仓稿等,并行于世。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选庶吉士,武宗初年,宦官刘瑾专权,因与谢迁同乡,被归入谢党,外放太仓州知州。不久入京,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尝反对武宗南巡,被廷杖。官终南雄府知府。卒赐祭葬,赠学士。1有倪小野先生全集。编辑注释1. 余姚县志卷二十三列传十页八:倪宗正,字本端,别号小野。父朴庵,家贫,岁暮启户,拾遗金斤余。室汪曰:失此物者,得无迫于私债,逋于公廪促出俟之,其人果泣而来,诘之数符,遂尽还之。次年,宗正遂魁乡榜,越十年,登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以逆圣目为谢党,出知太仓州。时水灾条上封事,报可,所全活甚多。入为武选员外郎。武宗欲南巡,抗疏遮留几毙杖下,犹以诗谏。上寻悔,赐兽锦,已出知南雄府。会朝廷追录言者,加三品。卒赐祭葬,赠学士,谥文忠。宗正有夙慧,精于易,工书与诗。小野集附录:孝庙雅重宗正,时一日御史殿命赋扇诗,有“天上素娥分半月,人间酷吏避清风句”,喜曰:不图朕诗与倪翰林相符。遂出御制诗扇赐之。盖孝宗中联亦有“素娥分半月,人间避清风”句。世传为美谈。古籍名:倪小野先生全集8卷作者:明倪宗正版本:清康煕四十九年倪繼宗清暉樓刻本清晖佳气楼简介 清晖佳气楼位于余姚镇武胜门路82号内,为明礼部侍郎倪宗正故居。取名于陶渊明“山气日夕佳”和谢康乐“山水含清晖”诗句。 倪宗正,字本端,号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选员外郎,后调至广东南雄任知府。颇有政绩,死后赠学士,谥文忠。一生工诗善书,王阳明曾赞其诗文逼近陶渊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谢文正公年谱、易说丰实集、小野集、观海集、太仓集、突兀集等多种。 清晖佳气楼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阔9米,分三间,通进深10.22米,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用九檩、五柱。该楼用材较小,结构尚完整,部分构件损坏腐朽较多。尚存的“清晖佳气楼”木匾,传为王阳明先生所书赠。在楼前的庭院中立有一碑,上镌:“明万历三年,礼部侍郎倪文节故里,知余姚县李时成立。” 据光绪余姚县志古迹篇载,谢迁、冯兰、王守仁等曾题诗歌咏清晖佳气楼。王守仁诗云:“经组世泽著南州,地接蓬莱近斗牛。意气元龙高百尺,文章司马壮千秋。先几入奏功名盛,未老投簪物望优。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 清晖佳气楼于1997年3月19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倪宗正-胡惠瑞倪宗正(14711537),字本端,号小野,谥文忠,明成化十七年(1479)七月,出生在余姚北城武胜门路矮桥头(今武胜门路82号),是明代着名文章家。据锄经堂倪氏宗谱和倪小野先生传等载:倪氏一世祖大成,字维显,南宋高宗赐名倪昂,与岳云、张宪齐名,因破金兵有功,累着异绩,拜行军都统。随驾南渡至临安,定居吴兴。三世祖倪思,字正甫,号齐斋,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淳熙五年(1178),升太学博士;光宗时累官礼部侍郎兼直学士;宁宗初,历任内外官,为官忠直,累迁至礼部尚书,迁居余姚,为倪氏迁姚始祖,卒后谥“文节”。宋亡,其子孙以仕元为耻,不言禄。至明兴,有桴隐者,负大志,曰:“明天子在上,可出而仕矣。”十四世祖倪怀敏,少负忠节,建文元年(1399),年纪轻轻就考中举人,授御史。十七世倪朴庵,字元质,已是家道贫寒。朴庵为人质朴、敦厚,正直无私,对父母长辈至孝。娶妻汪氏,生三子:长宗泰,次宗正,三宗祥。生宗正前,汪氏梦见七仙子抱一童子冉冉而下,授汪氏曰:“此东坡也,上帝感朴庵孝,故命苏文忠翰林而为子。”遂生宗正,故人称“东坡后身”。幼少颖敏绝伦。学诗书不怕艰苦,晚上与母共枕,常以手指摩母背书字。十岁能诗。弘治七年(1494)岁暮,倪朴庵家贫而无以卒岁,一日早起,开门启户,在门前拾得银子斤馀。他持以入内,妻汪氏问;“这银子从何而来?”朴庵告以实情。汪氏说:“失此物的人,恐怕是逼于还债,或者缴赋税,不小心而失落于此。失落者正急于寻找。我家虽贫,但不能动用此银。”朴庵认为很对,即守候在门口,等候失主前来认领。不多时,果然有一人哭哭啼啼而来,四处找寻。朴庵上前问明原因,核对数目和情节,如数归还失主。失主拿出一部分银子来分赠给他,朴庵坚拒不受。倪宗正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这对他成年后的为人处世影响极大。倪宗正因家境贫寒,常随父从事艰苦的农田耕作,每去田间,一手持锄,一手持经书,农作间歇,便坐在田头,在父亲的指教下诵读。倪宗正博览群书,不但文学出色,而且书法亦颇有造诣,被里人誉为“汉代名士倪宽”。当时,忠烈公孙燧尚未登第,设家塾授经,倪宗正负笈前往受业。初学书,后学诗,书诗大有进益,遂学易。他对老师说:“宗正先世尚节义,今夫子非忠言不言,愿为岁寒后凋之柏,疾风自劲之草,争日春光。”孙燧笑曰;“若诚如是志乎,今年虽十七,不过幼小未丈夫,吾道不孤矣,吾党之学者莫之或先于君也。”七年后,父朴庵卒,家境更为贫寒,衣食无着,但仍勤学不辍。倪宗正学业有成,于弘治八年中举人,回家继续勤奋攻读。弘治十八年与谢丕同中进士,谢丕是第三名探花,倪宗正是二甲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土。几年后任谏官,正直敢言。孝宗看重倪宗正的诗文,一日,孝宗命他赋扇面诗。他挥笔立成,扇诗曰:开遍葵榴令节同,齐纨新制出监宫。一时珍重题金字,五色光耀映彩绒。天上素娥分半月,人间酷吏避清风。群臣舞蹈南熏殿,四海今成解愠功。孝宗览其“天上素娥分半月,人间酷吏避清风”句,欣然大喜:“想不到朕诗与尔诗相符如是耶。”由此受到孝宗的器重,并赠其父朴庵为承德郎、礼部司祭署主事。第二年,孝宗崩,武宗继位,耽于淫嬉,不问政事。阉宦刘瑾获宠擅势,权倾内外。朝中众臣非常恐惧,因事登门拜见刘瑾者,皆跽屈叩头,不敢仰视。独倪宗正不肯登刘瑾之门,偶然于朝堂相遇刘瑾时,唯作揖而不拜。刘瑾心中特恨之,极想借事构陷。时有大学士谢迁、李东阳,户部尚书韩文,以及兵部清吏司主事王阳明等先后弹劾刘瑾。武宗皇帝醉心玩乐,不听忠谏,反听信阉宦谗言,竟将谢迁、李东阳等削职回籍,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驿丞。一时朝中大臣缄口噤声,避祸远身。奸佞之徒投靠刘瑾甘效犬马。倪宗正对此行径深痛疾恶。刘阉便把余姚籍京官视为谢迁党羽,妄图扫刷殆尽,倪宗正当然名列其中。倪宗正深知身处险境,但他不顾职卑言微,不计生命安危,还是挺身直谏:“宦官参政,朝纲失常,危及社稷。”武宗刚刚严惩过多位重臣,不想扩大打击面,装作充耳不闻。可是,刘瑾却借此矫旨将倪宗正贬调外放,去太仓担任知州。时太仓遭受严重水灾,倪宗正到任后,即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排水抗洪,兴修水利,深得广大民众爱戴。在任职期间,他常深入百姓中间,实地走访、调查,体会百姓疾苦、地方的弊病。他曾向朝廷呈上陈言地方利弊六事奏疏,疏中写道:“窃见国赋大半出于苏松等处,而苏松土地之所产者,不过夏麦秋稻而已。正德元年、三年大旱,四年大水,今年大水尤甚。臣已具本奏闻,连岁无收,起运岁减,天变非常,人事不修,第恐日销月铄。苏松财力一匮,而不能复振,朝廷终无所粮矣。谨条陈六事:一是修理苏松年久失修的水利;二是水利官员,形同虚设,应追究责任;三是民兵壮丁之役过重,堕废农事,应酌情减免;四是各州县公侯禄马、仆役绢匹等项,岁办银两及所在军卫月粮等,应权其轻重缓急,以安民心;五是请圣裁会计衙门,均平苏松等处田粮;六是调任官员,务必责其清了逐年库账,方许离任。从六事奏疏中可以看出倪宗正为国为民之心。武宗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倪宗正督役兴修水利中,由于处置有方,民不怨劳,时过不久,白茆港竣工,水害变为水利,农业连年丰收。又奏免三分之一的常额赋,百姓安居乐业,改变了太仓的面貌。他平常接触老百姓,平易随和,不事威严,以角巾野服接待平民,还常与山农饮酒、赋诗,深受百姓的赞扬。大学士李东阳有事到太仓,在州府找不到他,后在工地上才见到,遂一起坐船漂泊到海上,视察开通白茆港的工程。事后李东阳对他评价说:“我闻其能诗而能言,不闻能建厥功而不在禹下。”世人亦说:“倪使君浓其鱼乎,居一稔百废俱兴,州人号古良吏也。”在此期内,倪宗正写了不少诗文,后来曾汇编为观海集。鉴于倪宗正救灾有功,勤政为民颇有政绩,遂内调京城任武选司员外郎。正德十四年(1519)四月,武宗准备巡视南方。倪宗正认为皇上离京南巡,朝中无主,刘瑾将更加飞扬跋扈,操纵朝政,如此则国将不国;同时,皇上出巡,必然兴师动众,耗费巨资,给国家增加负担。于是再次犯颜直谏,说:“当今众藩心怀叵测,上竟出,必贻社稷忧。”竭力劝阻皇上南巡,给游兴正浓的武宗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由此激怒了武宗,认为区区小臣,竟敢干预朕的起居,罚以廷杖五十。倪宗正被打得昏死过去,险些毙于棍棒之下。然后,推出午门外,罚跪五日五夜。但倪宗正凛然不惧,仍以诗谏。这里选其十首谏诗中的四首:王师遥向九江城,秋尽长江万里清。却就金山玩江水,六军饮马洗兵戈。龙虎山前竞鼓笳,舳舻千里住平沙。水军取醉春风里,日过金陵卖酒家。水灵逃避住龙骧,村妇村童识帝王。万里风行飞檄骑,两涯星列挂灯樯。金陵直下望扬州,天上黄龙翼彩舟。江汉朝宗今古地,东南玉帛会诸侯。朝臣目睹此情此诗,大为动情,为之酸鼻。最后,武宗有所心动,恩准倪宗正回籍养伤。过了一年之后,武宗感悟到倪宗正的忠心,后悔当初的举动,即赐予倪宗正兽锦,以表歉意。不久,将倪宗正迁调到广东任南雄知府,追加三品衔。于是名声大振,朝野缙绅莫不敬佩其人。倪宗正在南雄知府任上,由于南方炎热潮湿,旧伤时发,疼痛难忍,遂于正德十五年(1520)告假回籍,在家养伤。倪宗正在家养伤期间,拆掉旧屋,用旧屋料翻建新楼。新楼与王阳明的出生处“瑞云楼”隔碧溪河相对,处在同一中轴线上。门厅上悬王阳明书赠的“清晖佳气楼”匾额。据小野集补正清晖佳气楼记载:“陶靖节诗句:山气日夕佳;谢康乐诗云:山水含清晖。予乃摘其词匾楼曰清晖佳气。夫朝为清晖暮为佳气也;盖天下名山水皆灵之,所钟清晖佳气,往往溢于两间。山水之灵与天下争胜,予尝登楼观之,非岚、非雾、非烟、非霞,清晖佳气超于形象声色之表。”故此叫作“清晖佳气楼”。谢迁、王守仁、冯兰等曾有诗歌咏“清晖佳气楼”。同乡好友谢迁诗有“光芒万丈斗牛寒,清晖佳气接天府”句;王守仁有“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之句;冯兰亦有诗赞:“百尺高楼尺五天,昂头直撞斗牛边。带经锄落三更月,仗剑冲开万里烟。千顷波涵黄叔度,一团骨胜柳公权。南薰赐扇蒙恩渥,酷吏清风句独传。”他们三人的诗,不仅是颂楼,还描绘了倪宗正的为人品格和才气。倪宗亚在家养伤期间,教授后学,着名学者钱德洪、诸燮,以及后来官至大学士的吕本皆出其门下。几年之后,倪宗正的陈伤时常暴发,日益严重,“衰病相值,发不胜笄,危冠则欹、足跛以曳,矩步则踬,齿落而豁,语音乖错,筋骸弛束,威仪弗淑,颓然一野翁矣”。由于坐立不安,衣着困难,只好用羊皮包着屁股而坐卧。正由于这一缘故,当他临死时还告诫子孙,祭祀忌羊。他经常要子孙搀扶登上清晖佳气楼往北郊观望,见北郊荒野一片、断城残垣,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到最后成为一个“野人”,便设想在清晖佳气楼的西北荒郊建一座“小野亭”,以此来纪念他悲惨的晚年。当小野亭建成后,他写了一篇小野亭记。在小野亭记序中,倪宗正写道:“素不习礼,以堕于野,号小野,冀以自克也。屋之西有野一区,伫望则长天之末,掌峦列峙斜阳之外,烟云幻聚,于是立亭以盖伫望之所。其前则断城荒冢,污田涸浦,秃树竦篱,闲花杂草,莽然野景,景与人似,遂名曰小野亭。”序文写了一片荒凉野景和自己的悲惨境遇,以及他建亭的原由,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接着又写到自己近况,此时的他,齿发脱落,衣冠不整,跛行跂望,说话漏风,语音不清,完全是一个衰病野翁。时至现在,“小野亭”已毁,只留下他的小野亭诗五言绝句一首:“小野名吾亭,吾是名亭者。亭前花竹秀,或以负吾野。”倪宗正所建的“清晖佳气楼”亦于清康熙元年(1662)毁于火。至康熙三十四年,倪宗正六世孙倪守正,嘱其子倪继宗(号复野)在原址重建“清晖佳气楼”。建成后,有朱若邪、魏尚策等续清晖佳气楼诗三首。诗中附注:“原楼毁于火,复野封翁善承祖志,经营重建。”倪继宗又恐七世祖倪宗正遗着散失脱漏,遂在此楼汇集、整理倪宗正遗稿,编成倪小野先生全集二十二卷,刻印行世。其中第一卷至第二卷是奏疏、叙、寿叙、记志、题跋、祭文、杂着;第三卷之后是赋词乐府、诗、联句、别集等。在四库全书中,有倪小野集二十二卷提要,存目而无书。现行本只有八卷,不足二十二卷之数,其馀已散失。倪继宗在倪小野先生全集别集附中写道;“先太史为有明名臣,其中言谠论已足彪炳史册,争光日月。居平有诗文已刻未刻不下数万首,比曹兵焚散失颇多。奋志抄录七阅月而始,就次共得文若干篇,诗若干首,汇为全集,刻以行世。所谓存什一于千百也。”其中如五言古诗明月洞:太古有十日,其月不知几?羿射九日落,余月亦应死。一月落为石,永浸长江水。李白醉骑鲸,捉之釆石底。今见明月洞,颇见太古始。黄梨洲曾为倪小野先生全集集作序:“吾姚文章之统,代不乏人皆残缺失次,寥寥百年,木斋、阳明起衰,而同时声应气求者,则有冯雪湖、倪小野先生。”“吾姚诗集之富,无过倪小野先生。正非特吾姚罕其匹,即有明三百年来,盖亦难其人也。求之古人庶几,宋之苏、陆二公乎。”“有明以来,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