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义.doc_第1页
《孝经》讲义.doc_第2页
《孝经》讲义.doc_第3页
《孝经》讲义.doc_第4页
《孝经》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59 页孝经讲义孝经第一讲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 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注解】孔老夫子休闲的时候,弟子曾参在一旁伺候。孔子说:“古代明君有最高的德能和重要的方法,来治理天下,百姓因此和睦相处,相互都没有怨恨。你知道是什么吗?【讲解】学习经典重要的是领会精神,切忌咬文嚼字,一定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样大家才容易懂,容易做。曾参(曾子)是孔老夫子的学生,被后人称为宗圣,儒家重要典籍大学的作者,在孔老夫子的弟子中以孝著称,所以孔老夫子就选择了曾参来共同演绎孝经。关于曾子在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有一次曾子山上采药,不巧有朋友来家里拜访,曾子的母亲很着急,怎么把这个消息通知曾子呢?情急之下曾母就咬自己的手指,这时远在山上的曾子就感到自己的手指莫名地一阵剧痛,他第一感觉就是母亲受伤了,急忙赶回家里。可见曾子之孝已经达到了至诚感通的境界,被后世传为佳话。儒家文化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种:父子关系,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兄弟关系,长幼有序,兄友弟恭;朋友关系,朋友有信,相互信任;君臣关系,君臣有义,君义臣忠;夫妇关系,夫妇有别,夫唱妇随。古人讲话比较简约,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五伦没有说到的姐妹、兄妹、姐弟关系等同于兄弟关系。另外,孔老夫子与曾子是什么关系呢?师生关系,儒家的五伦怎么就没讲到师生关系呢?别忘了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师生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父子有亲,师生也是有亲,因为父母给我们生命,老师给我们慧命,只有生命没有慧命的人,跟动物没有区别。所以,孝道与师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师生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这一点来看,师道跟孝道是一不是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老师也是学生一生一世的父母。所以,孔老夫子闲居的时候,曾子也寸步不离,在旁边伺候。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跟老师学习做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跟老师学习做人的学问。为什么今天师生关系会变成知识的买卖关系呢?因为孝道隐没了,学生不亲近老师;师道隐没了,老师不慈爱学生。孝道、师道隐没了,人类也就找不到心灵的归属了。孔老夫子这里说的“先王”指的是古代明君:尧、舜、禹、汤、周公,都是明了宇宙人生大道的得道明君、圣人、觉者,都有着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样的人在印度称为“佛陀”,中国成为“圣人”,孔老夫子称他们为“先王”。我们怎么知道孔老夫子说的“先王”也是圣人呢?孔老夫子在论语里给了我们答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老夫子一生所讲的都是在重复“先王”们的内容,所以叫“述而不作”。孔老夫子讲述先王们的话都能成为圣人,“先王”们怎么可能不是圣人呢?“至德”是至高无上的德能。“要道”是重要的方法。要搞懂什么是德,先要搞懂什么是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是幸福人生的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就是真理。既然是客观规律,规律只能是发现,不能发明。我们按照道来做人、做事就称为德。德与道是体用关系,道为体,德为用。道与德都是形而上的概念,我们还是不好理解。借用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理解就会容易一些。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敬也,智不违也,信无欺也。五常是人性的本善,德与五常也是体用关系,德为体,五常为用。德在心为仁,在行为义,在相为礼,在决为智,在交为信。那五常与五伦有关系吗?有,还是体用关系,五常为体讲的是天性,五伦为用讲的是关系。父子有亲源于仁,长幼有序源于礼,朋友有信源于信,君臣有义源于义,夫妇有别源于智。儒家的五伦、五常不是孔老夫子的发明创造,孔老夫子只是转述和总结了先王们发现的伦常大道。五伦、五常跟阴阳五行、易经八卦还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三才:天、地、人。三才生宇宙万物。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比较简约,其实还可以把五行加上:三才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宇宙万物。五行与五常有没有关系?有: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那五常跟释家的五戒有没有关系?也有: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饮酒就是智,不妄语就是信。这样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易经八卦与儒家、道家、释家文化也就一脉相承了。“以顺天下”,用来治理天下。关键在一个“顺”字,“顺”就是“和顺”,“和”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儒家的“戒律”弟子规中随处可见:“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凡取予,贵分晓;予宜多,取宜少。”以及孔夫子在论语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给全世界带去的都是文明与和平。“顺”集中表现在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为”就是“无违”,不违背自然与人性,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人性本善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家放大了就是国和万事兴,国放大了就是天下和万事兴。“天下”二字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始终倡导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给世界带来和平的重要文化基因。“民用和睦”,“民”指的是百姓。“用”指遵照。用先王倡导的至德要道就可以让百姓和睦相处。“上下无怨”指的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没有埋怨、报怨和怨恨。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困难,一个国家总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统治阶层的一条政令下来,有人获得利益,也会有人遭受损失。要让各阶层的人都没有意见,要让每个人都心甘情愿、自觉自愿,政令就必须符合天道、地道与人道。先王们如果不是通达宇宙、人生的圣人,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又怎么可能做到呢?“汝知之乎”“汝”就是你,指曾子,“知”指知道,“之”指先王的“至德要道”,“乎”指语助词吗。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曾参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孝经第二讲【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注解】曾子站起来说:“弟子不够聪明,怎么会知道呢?”孔老夫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育也因之而产生。你坐下来,我跟你讲。”【讲解】“避席”,就是起身,这是弟子对老师的尊重,春秋那个时代不像我们现在坐凳子、坐沙发,都是席地而坐,所以避席只是直起身来长跪而已。我们学到这种礼仪,没有必要生搬硬套,在今天老师和家长问学生或孩子问题,学生或孩子是应该站起来应答,这就是现代礼仪。所以,作为家长现在就必须教会子女并严格要求让他养成习惯,否则长大了踏入社会,别人就会笑他没有家教。 “参不敏”“参”指的就是曾子自己,“不敏”是曾子谦称自己不够聪明。曾子真的不够聪明吗?作为孔老夫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得意门生,怎么可能不够聪明?曾子是在给我们示现学生对老师的诚敬。印光老和尚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看一看曾子写的大学就知道曾子的智慧那绝对不是一般的人可比。曾子的谦徳可以说是我们做学生的楷模,曾子之所以被后世誉为“宗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他的谦徳是分不开的。“何足以知之?”,怎么能够知道呢?曾子真的不知道吗?知道,曾子之所以这样说,一是他的谦徳,正如弟子规里说的“尊长前,莫见能。”二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聆听孔老夫子的开示,如果曾子毫不客气地说:“我知道”,那我们今天还有机会看到这部儒家文化之根的孝经吗? “夫孝”,“夫”是语助词,“孝”,就是孝道。既然是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幸福人生的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中国的汉字是智慧的符号,一个“孝”字,至少有四层含义。 第一、“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就是在告诉我们:老与子是一体的,人性的本善是相同的,老与子是一不是二,今天所谓的代沟,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孝道文明的教化。 第二、“老”在上,“子”在下,是上一辈把人类的文明通过教化传承给下一代。 第三、是告诉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老人的事情我们要放在首位,孩子的事情放在其次。 第四、“老”上面还有“老”,叫祖先,“子”下面还有“子”,叫后代。从一个“孝”字,我们就能够看到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 今天,年轻一代不再相信古圣先贤的教诲,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损失。出现的种种乱相,天灾人祸频繁,正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孝道会是德行的根本呢?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真正含义是:人如果不把人道做好,天地不容。在人道中最大、最重要的就是孝道,因为孝道与师道所代表的文明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所以,孝道是德行的根本。 “教之所由生也。”与孝对应的是慈,叫父慈子孝,那为什么孔老夫子不讲慈经而要讲孝经呢?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长善救失。慈也是人的天性,从古至今父母爱护子女的天性一直保存得很好,而子女孝顺父母的天性,却因为各种社会不良习气的染污,逐渐迷失了,所以孔老夫子要特别强调孝道文明的教化。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德是人性的本善,是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但人除了天性之外还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性,人的天性是一样的,所以叫“性相近”。习性的染着有深有浅,所以叫“习相远”。如果缺失了孝道文明的教化,天性就会向习性转化,所以叫“性乃迁”。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把我们的习性转化为天性,我们的天性就是五常、就是德,而孝道正是德的根本。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孝道文明的教化和传承,我们只有先学会如何做人,做出来的事才叫人事。所以,孔老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从小到大,如果没有父母的照顾是很难生存的,年迈的父母如果没有子女的照顾生活也会出现困难。可以这样说:没有慈道就没有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而慈道与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天下子女都不孝顺父母,请问:养儿育女还有意义么? 一个人可以不会做事,但不能不会做人,做人出现问题,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而做人的根本就是:知恩、感恩和报恩。连动物都会知恩、感恩和报恩,人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岂不是禽兽不如? 所以,百善孝为先,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人做人,其次才是教人做事,做人都不会,做的事就不一定是人事了。那些生产毒奶粉、地沟油、黑心棉的都是很会做事的人,没本事他还生产不出来。不会做人,越会做事对社会、对人类的危害就越大,人生第一要务是学会做人,做人的第一要务是知恩、感恩和报恩,知恩、感恩和报恩离不开孝道文明的教化。所以,教育一定是从孝道文明的教化开始,“教之所由生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复坐,吾语汝”,这是孔老夫子对曾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第三个孩子,汉文帝刘恒,以仁爱、孝顺,闻名于天下。母亲生病卧床三年,他常常夜不闭目,衣不解带地伺候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孝经第三讲【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注解】“我们的身体乃至于头发、肌肤,都来自于父母,不敢毁坏、损伤,这是子女尽孝的开始。为人处世践行孝道,做后代子孙的榜样,给父母脸上争光,这是尽孝道的圆满。【讲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人为万灵之长,也是自然界需要养育时间最长的动物,我们的身体受之于父母,成长离不开父母,我们能够做一个人,那是父母天大的恩赐,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作为父母,宁愿代子女生病,宁愿替子女受伤,甚至为了子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父母对子女身体健康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身体的关心。所以,为人子女不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当然就是不孝。“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就是对父母尽孝的开始。今天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健康不以为然,喜欢穿那些暴露的奇装异服,赶时髦,不知道身体上那些重要的穴位暴露在外面,长期经受风寒,必然落下病根,不孝;生活没有规律,熬夜、上网、赌博、宵夜,生活随心所欲、毫无节制,都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不孝;饮酒无度,说什么“宁愿伤身体,不能伤感情”,你伤的哪里只是自己的身体,伤的是父母的心啊!大不孝。一个人不孝,就违背了身为人子之道,违背了身为人子之道就违背了人道、违背了人道就违背了地道、违背了地道就违背了天道、违背了天道就违背了规律、违背了规律就违背了自然。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多人抱怨自己命不好,诸事不顺,同一件事,别人干就是成功的经验,轮到他就成了失败的教训,为什么?多半亏在孝道!“立身”,就是做人,讲的就是为人处世;“行道”,“行”是践行,“道”是孝道。孝道是德行的根本,德行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仁爱之心,仗义之行,做人规矩,对自己的诚实,对别人的诚信,就是左传里说的“人弃常则妖兴”,哪里来的妖?是我们自己变成了妖魔鬼怪。只有把践行孝道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那我们就是后代子孙做人的楷模。这是从好听的地方去说,如果说不好听一点,我们践行孝道也是在给自己留条后路,因为我们今天孝顺父母就是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子女,做他们的好榜样,等到我们老啦,他们才会像我们孝顺父母一样地来孝顺我们,如果我们不孝,我们的子女也会让我们品尝到不孝的后果,这也是传承啊。很多人跑来我面前诉说他的孩子如何如何地不孝顺,问我:“有没有办法?”倾诉完了,我只问他一句话:“那你孝不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呢?”对方就无言了。儒家文化里最经典的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两千多年前圣贤开的“药方”,现代人服用一样管用。“以显父母”,就是给父母脸上争光,坦率地说作为父母不求这个,他们只希望我们身体健康、好好做人,平平安安就是他们最大安慰。以显父母,其实是孔老夫子对我们的激励。人一旦有了不给祖宗丢脸,不给父母脸上抹黑的这一念,自然就会检点自己的言行,求上进、做好人,这正是孔夫子在论语里说的“知耻近乎勇”的真实含义。“孝之终也”,“终”在这里不是终止的意思,而是指圆满。一个人一生为人处世,上无愧于父母、祖先,下作为子孙后代的好榜样,这就是圆满的孝道,美满的人生。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孝经第四讲【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解】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推广到工作当中辅佐领导,最终成为我们的人格。诗经大雅中说:“无论何时都要记住你的祖先并追述和践行他们留传下来的美德。” 【讲解】“夫孝,始于事亲”,孝道一定是从侍奉父母开始,古语云“三岁看八十”,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根本性格,竟然是在一个人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难怪古人非常重视胎教。一个三岁的小孩,他不会分析、判断,但他会听、会看,他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在潜意识中形成的习惯和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谁是他第一任老师?父母。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看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大概就可以知道父母是什么样子,这也可以称为“遗传”。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一个人一生的成就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根本。一个在家里连父母都不会关爱的人,踏入社会也肯定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他能给社会贡献的就是负能量。所以,古人求忠臣于孝子之门,那是大智慧。明白了这个道理,孝道,始于事亲,谁得利益?子女。“中于事君”,在家学会了怎么侍奉父母,走上工作岗位我们才知道怎么辅佐领导,侍奉父母与辅佐领导的方式、方法或许有不同,但心态是一样的。我们看到很多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赞叹此人情商很高,情商从哪里来的?装是装不出来的,那是家庭教育的成果。这些人的父母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但一定有很高的学问,而且一定是非常重视家教的人。一个人能在家里用心侍奉父母,工作当中才可能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的上级领导。君,并非专指皇帝、国王,在这里泛指我们的领导。大家知道,一个连近处都到不了的人,他能到达远处,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情,也不合逻辑。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养育之恩,恩重如山,如果对这样的恩人都不能够去报答,却能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的上级领导,如果真有这种事,此人一定要注意,这种人不是别有所求就是别有用心,谁敢重用,他就是谁的掘墓人。因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他所有出色的表现都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手中有了权力,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有子在论语里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什么意思?一个明白并能践行孝道和悌道之人,到了学校和工作单位他会顶撞老师和领导,这样的人很少。连顶撞老师和领导都不会的人,他会造反,这样的人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的孝道和悌道来自哪里?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失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就很难挽回。“终于立身”,成就在最后的为人处世,形成自己的人格,成为后世的楷模,至此人生才算没有白来世间。正如曾子在大学开篇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世间最大的学问就是:闻道、行道、得道的过程。世间最大的、最根本的道就是孝道,“明明德”就是“始于事亲”,通过侍奉父母明白什么是孝道;“亲民”就是“中于事君”,辅佐自己的领导就是践行孝道;而“止于至善”就是“终于立身”,从孝道明白人道,从人道明白地道,从地道明白天道,从天道明白规律,从规律明白自然,回归自性。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今天我们无论是做领导还是当老板,想要提拔一个人的时候,不能仅仅看他在单位上、在我们面前的表现,一定要去看看他的父母,走访一下他的亲朋好友、街坊领居,看这个人是不是个孝子,是孝子又有能力,提拨不会有错,如果是个不孝之子,能力再强也不可委以重任。所以,侍奉父母,努力工作,最终的受益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因为通过践行孝道,给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就是“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是诗经大雅中的一段话,“无”是无论何时何地,“念”是怀念、念念不忘,“尔祖”是你的祖先,“聿”是追述,“修”是践行,“厥”是流传,“德”是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信仰,就是信仰自己的祖先,传承祖先的美德。过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供奉列祖列宗,一个家族最隆重的事情就是祭祖。现在祠堂没了,家谱没了,中华民族成了没有信仰的民族,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哀。现在很多人只信仰金钱和权力,所以当官就贪腐,经商就造假。根本问题出在哪里?文化,因为全民拜金的文化土壤滋生的就是贪腐与造假。文化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我们对祖宗的教育不以为然,搞“建国军民,赚钱为先。”结果就是今天的现状。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孝经第五讲 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注解】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别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怠慢别人。【讲解】这一章叫天子章,讲的是身为天子,也就是今天的国家领导人,如何践行孝道。孔老夫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国”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指的是诸侯的封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我们今天讲的国家,那时候叫做“天下”。“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是真爱,“亲”指父母,“恶”指厌恶。一个人的觉悟是修正习性回归本性的过程,可分为:欲、情、爱、博爱、慈悲、大慈大悲,六个不同的层次。欲,就是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自私自利,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情,比欲上升了一个层次,是情爱,需要有回报的爱,还是没有超越自私自利。爱,比情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是真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但还局限在血缘关系;博爱,再上升一个层次,达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境界;慈悲,再上一个层次,慈是救助,悲是拔苦,但还是要讲缘分;大慈大悲,就彻底恢复了人性的本善,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最高境界。孔老夫子在这里说的“爱亲者”指的还只是真爱的境界。“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敬”是恭敬,“慢”是怠慢,能够对父母恭敬的人,不敢怠慢别人。对别人的恭敬来自于自己的谦徳,谦徳是人生第一德,正如易经第十五卦“谦卦”中所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卑己尊人才能具足谦徳,具足谦徳才能发自内心地对人恭敬,发自内心地对人恭敬,对任何人都不敢怠慢,这都是源于家庭教育培养的习惯和品德。所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家里养成亲爱父母习惯的人,出门自然不会厌恶别人,在家养成恭敬父母习惯的人,出门自然不敢怠慢别人。所谓的家教,就是给我们培养好的习惯,习惯了也就自然了,在家如此,出门也如此,对父母如此,对别人也就如此。学习圣贤经典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白道理,因为只要明白了道理,你的思想才会转变,思想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说的文化,文是文明,文以载道;化是教化,文能化人。这就是经典的能量,好文能化出好人,恶文也能化出恶人,曾子在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从哪里开始?从家庭教育开始,天子也不例外。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孝经第六讲【原文】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注解】用爱与敬来侍奉父母,德行就能感化百姓,普及天下。这就是天子所行的孝道。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德行;亿万百姓都有了依靠。”【讲解】“爱敬尽于事亲”,用真爱和恭敬来侍奉父母。真爱,是人性的本善,仁者爱人,德在心为仁,仁是五常之首,是义、礼、智、信四常的基础,没有了仁,义、礼、智、信统统落空。左传里说“人弃常则妖兴。”也就是说:离开五常人就变成了妖魔鬼怪。离开了仁就没有五常,离开了真爱就没有了仁,所以真爱是人性的根本,用真爱来侍奉父母,行的就是人道。自私自利的人无法超越欲和情的境界达到真爱,只要有自私自利存在,爱就不是真爱,只是欲与情的代名词而已。“敬”,是恭敬,是谦徳的根本,礼记开篇就说“毋不敬”。爱与敬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的孝,仅有真爱,让父母衣食无忧我们的孝道就圆满了吗?没有,还必须做到恭敬。“而德教加于百姓”,天子敬爱父母,就是天下人的榜样。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感化,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高明的帝王不是用政令、法令来管理百姓,用的是身体力行来感化,这样百姓才会心服口服。父母教育子女,老师教育学生,领导管理下属何尝不是如此?今天很多家长在子女面前没有威严,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尊严,领导在下属面前没有威信,问题不在子女、不在学生、不在下属,在哪?在家长、老师、领导自己身上。做家长的每天在外面吃喝玩乐,还要求子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能吗?做老师的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天天搞名、闻、利、养,学生凭什么尊重你?有学校的校长问我:“在学校如何落实弟子规?”我告诉他:“弟子规不是教材而是剧本。校领导先做到,老师才会去做,老师做到了,学生才相信,否则我们天天跟学生讲弟子规好、好、好!好,我们为什么不做?在传统文化丢失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学习传统文化,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做领导的在下属面前为什么没有威信?规章制度我们拿来管别人不管自己,谁服气?我们自己一肚子的自私自利,还要求下属无私奉献,天底下没那本书。“刑于四海”,“刑”是推广,“四海”也是天下的别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天子行的孝道就是做好自己,做天下百姓的好榜样。这就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孝治天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人的天性的东西,不用你去推广,自然就能普及,所以能“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身为天子,自己用敬爱来侍奉父母,践行孝道,天下百姓都以他为榜样,治理天下就是顺水推舟,无为而治。管理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家庭,都是一个道理。“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作为天子,一个人有德行,亿万百姓都有了依靠。古时候帝王考察一个接班人,从太子到天子要考察几十年,提拔任用干部靠民间举孝廉,人品和德行始终是放在首位。现在国家领导人靠竞选,提拔任用干部看文凭,注重的是能力而非德行,没有德行的人,能力越强就越危险。古时候天下人并不算多,跟我们现在一个大中型企业也差不多,所以,今天大中型企业的老总也相当于那时候的天子,如何做好一个大中型企业的老总,完全可以参照天子孝治天下的方法。践行孝道者得人道,行人道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之孝,重在“定性”。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鹿乳奉亲郯(tn)子,春秋时期人。因为父母年纪大了,眼睛有毛病,需要喝鹿奶来疗治疾病。他便披着鹿皮进入深山,混进鹿群中,挤鹿奶给父母喝。一次挤奶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挺身而出,把挤鹿奶为父母亲治病的情况告诉猎人。猎人敬佩他的孝顺,以鹿奶相赠,并护送他出山。孝经第七讲 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注解】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奢,地位虽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节俭用度,财富充裕而不浪费。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浪费,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富足。能够保持富足与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国家和领土,人民可以安居乐业,这就是诸侯行的孝道。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谨小慎微,就像身临深渊,脚踩水上薄冰。”【讲解】这一章讲诸侯如何践行孝道,诸侯按我们现在的行政编制,相当于一个省的省长,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企业相当于分公司经理。“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的人,可以说是荣华富贵,但骄纵与奢侈常常是诸侯们最容易犯的毛病。位高权重但不能忘了这一切都是天子所赐,一旦骄纵,总有一天会目无天子。自古造反、篡位的诸侯居多,所以也是个“高风险行业”,骄纵必然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只有保持低调才可以高而不危,保住自己的富贵。“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诸侯有自己的封地,是可以享受“地方税收”的阶层,但别忘了自己代天子管理百姓的职责,如果荒淫无度,百姓不堪重负,一旦揭竿而起,那诸侯也就做到头了。一个没有学问的人,要做到在上不骄,富而不淫是非常困难的。贪、嗔、痴、慢、疑被称为“五毒”,这不是我们本善的天性,是后天的习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本善是人的天性,因为后天环境的染污,又缺少正能量的圣贤教育,本善的天性就转变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性。人要做到低调而谦卑,很不容易,特别是聪明俊秀之人,更难。因为和身边的人相比较优势太明显,叫他怎么低调?除非是真正能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才知道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与更高级别的智慧生命相比自己根本就不算什么,这时候的低调才是发自内心的低调,发自内心的谦卑。否则,低调与谦卑都是装模作样,表面谦卑而内心傲慢。现在的人有钱都爱炫富,让一个拥有大量财富的人要刻意去节俭很难,好逸恶劳也是人的习性,追求吃喝玩乐的人是不可能节俭的,只有真正想提升精神层次和生命能量人,才可能从内心看淡物质享受而做到真正节俭。另一种守财奴式的节俭,表面上看他不追求物质享受,但他追求的是拥有更多财富的感受,跟提升精神层次与生命能量没有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足者富”为什么不说“财多者富”呢?中国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填”,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不懂得控制自己欲望的人,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一个穷人。“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地位显赫称为贵,高处不胜寒,要想高而不危,只有放低自己,那就非得学“谦卦”,否则低不下来。“谦卦”又称为“地山谦卦”从卦象上看:上面是地,下面是山,高山处于地下,就成为“地山谦卦”。怎么理解?我们的地位已经到了高山之巅,但心态要放得比大地还低,大地代表什么?就代表众人。我们做到了,那就高而不危,长守尊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满而不溢”跟老子说的“知足者富”是一个道理,人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满了还要就溢出来了。溢出来就是浪费,每个人的福报都是有限的,诸侯也不例外,不懂得惜福,福报享尽了富贵也就到头了。人人都在追求富贵,如果不学孝经,就算得到了富贵,我们也守不住富贵。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为什么?教育出了问题,中国古时候非常重视家教、家风、家训、家学、家道、家业。“苟不教”肯定“性乃迁”,不仅佛法里说六道轮回,人世间也有轮回:因贫穷而奋斗、因奋斗而富贵、因富贵而骄奢、因骄奢而衰落、因衰落而贫穷。从究竟处说,惜衣惜食,不仅仅是惜财,而是惜福。什么是福?福,通俗地说叫福气,严格地说叫福报,福报大也才守得住富贵、受得住富贵。骄奢淫逸就损福报,福报没了就守不住也受不住富贵了。每一分的花销,我们表面花的是金钱,实际花的是自己的福报,因为金钱也是福报的变现。积福还是造业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积10分福报,享1分福,9分就存进生命银行,这叫高能量生命;积1分福报,享10分福,就得从生命银行里取9分补上,这叫高能耗生命;造10分业,享10分福,就得从生命银行里取20分填上,这叫高风险生命。很多人来的时候还是富翁,走的时候成了穷光蛋。所以,低调是守贵的法宝,节俭是守富的秘诀。道家的太上感应篇里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作为诸侯要想守住富贵,唯有谦德与节俭。表面上看是“富贵不离其身”,往深处说那叫福报不离其身。我们有多大的福报,就能感召什么样的人来助我们。比如:刘备,那是大福报的人,他就能感召到像孔明、关羽、张飞这样超一流的人才来帮他。如果他福报不够,别说三顾茅庐,就是十顾茅庐也请不动孔明。今天很多当老板的抱怨身边没有能干的人,这有什么好抱怨的?自己就只有这点福报能怨谁呢?“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只要具足谦德与节俭就能让富贵不离其身,就能感召人才为其安邦定国,人民自然可以安居乐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刻画的就是一个有谦德而又谨小慎微的人的样子。一个具足谦徳的人,天、地、鬼、神、人都会助他,一个谨小慎微的人,行事把稳而有分寸,这就是诸侯所践行的孝道。古时候的诸侯,也相当于我们今天企业的分公司经理,要做好一个分公司经理,最重要的就是谦德与节俭,才能富贵不离其身。谨小慎微才不会有大的过失,谦德是积福,节俭是惜福。诸侯之孝,重在“正心”。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戏彩娱亲老莱子,楚国的一个隐士,为了躲避乱世,自己在家耕田。他孝顺父母,专挑美味的东西给父母吃。他70岁了,仍然不显老,经常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手拿着拨浪鼓,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玩耍,以博得父母的开心。有一次,为了给父母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着小孩子哭,引得二老大笑。孝经第八讲 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注解】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服饰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乱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推行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不敢去做。【讲解】孔老夫子在这里说的“先王”是指尧、舜、禹、汤、周公等古代明君,不是一般人,都是具足智慧与德能的得道之人。“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跟我们现代人接受的教育几乎是背道而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从表面上看这是对社会各阶层区分的一个视觉识别系统,这样的识别系统一方面有助于让每一个人找准自己的定位,你处于什么地位,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该行什么礼,就有了规范,另一方面它约束了人的习性的自由发展,这样你就没有必要去琢磨奇装异服来展示自我,展示自我的目的无非是助长自己的虚荣心,同时也起到了蛊惑人心的作用。现代人估计很难理解,或许直接就认为这是“糟粕”,说穿了还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是不是控制了卿大夫们的言论自由?是,这样好不好呢?如果你知道真理只是一,而谬论百千万的时候,言论的自由只会给人们的思想制造混乱,在中国古代对书籍的出版管理比现在要严格得多,能出版并流通的书籍讲的都是劝人向善的东西,像四书、五经等等,今天我们到书店里去看看,很多书不看还清醒,越看越糊涂,为什么?以盲导盲。“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古代明君的德行都是人性本善的自然流露,可以作为万世师表,他们就是老师,行为世范,而卿大夫只是学生,学生如果不尊照老师德行来为人处世,每人学生都自创一套,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就是今天社会现象。人的一生有四件事情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生就白活了。哪四件事?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搞清楚这四件事,我们的生命才算刚刚开始,之前都是混日子。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今朝搞懂了这四件事,混日子就到此结束,开始我们真正的生命。第二、早上搞懂了这四件事,哪怕晚上死去也无怨无悔。无论哪种解释,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搞懂这四件事是我们人生的头等大事。物质文明的发展是要创新,而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回归。为什么不可以创新?因为真理只是“一”,谬论百千万。圣人们所证悟的境界不是我们一身习气的凡夫可以思议的。如果我们非要妄加评论,无异于让一群小学生去点评博士生的论文。古圣先贤的经典是人性本善的自然流露,已经把标准答案告诉我们,我们还要去创新个“二”?当然,如果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物质享受,说这是“糟粕”,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精神的修炼。”我们还会认为这是“糟粕”么?人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退一步说,就算我们想升官、想发财、想出名、想健康,有没有错?没有。问题是我们会么?曾老夫子在大学里教导我们:“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就是告诉我们:想要发财我们先要做一个明白人君子。其次要有德行,有德行才能感召人才,有人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效益,有效益才会有费用。德行是根本,财富是花果。老子在道德经里教导我们:“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与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就是告诉我们:无私才是最大的自私。子思老夫子在中庸里教导我们:“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都指向一个东西,我们想升官、想发财、想出名、想健康,都需要有福报也就是有德行,德行从哪里来?古圣先贤告诉我们:行善积德。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孝经第九讲【原文】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注解】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的事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说错的地方,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和厌恶。服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践行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讲解】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因为我们错误地把人的习性当作了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本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规律就称为“道”,道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正如孔老夫子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为什么不知“道”?是我们没有认知的能力吗?不是,是我们的习性障碍住了我们的心智,比如:贪、嗔、痴、慢、疑五大习气的障碍,以至于我们天天用“道”,而不知“道”。而我们从小到大所学习到的知识,有一部分是自然规律,比如:因果定律,因为。所以;物极必反,阴阳转换。但这些只是很浅表的现象,更深层次的自然规律我们就难以洞察,加上我们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助长我们的习性,而把古圣先贤关于人性本善的智慧教育说成是:封建、迷信、糟粕,学了一点科学知识,沾沾自喜,而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没有真正明白。孔老夫子这里讲的先王是指去除了习性,恢复了人性本善的人,所以,“先王之法”就是人性本善的自然流露,卿大夫们“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就是最好的选择,总比按照自己的习性去胡言乱语、胡作非为,要智慧得多,是吧?“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讲的就是完全按照古代明君制定的礼法和言行规范去说话、做事,这一点不能理解为:古代明君说过的话才能说,做过的事才能做,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是不对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是继承传统文话,学习经典的关键在于领会精神而不是鹦鹉学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是可以的,但内容必须符合人性本善的原则。如果我们的创新是危害社会、危害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是去助长人的习性的创新,那就与道相违,那就叫做“妄为”。比如:地沟油、毒奶粉、黑心棉之类的创新都属于妄为,当然这些是比较明显容易识别的妄为,大家容易发现,而有一些妄为则难以识别,比如:前些年比较流行的亲子教育所宣扬的“父母要和子女交朋友”,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其实不然。儒家文化讲的人与人之间的五伦关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夫妇,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规矩,不可以乱来,乱来就是违背伦常大道。“人弃常则妖兴”, 人一旦背离了伦常大道就会变成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一定是长得青面獠牙,表面上跟人长得一模一样,只是内心世界已经“性乃迁”成妖魔鬼怪了。“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卿大夫们作为管理层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执行决策层的决议。所说的话都是决策层的意思,所做的事都是决策层的要求,这就是管理层的本分。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看,天子相当于企业的老板,董事长,而诸侯相当于分公司经理,他们都属于企业决策层的人,而卿大夫相当于高管,高管是属于管理层的人,作为管理层的人最重的就是贯彻决策层做出的决策,如果身为高管不能领会决策层的意图,或自作主张、胡言乱语、胡作非为,那这个高管也就该下课了。“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服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践行的孝道啊!作为现代企业的高管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围绕决策层制定的目标实施管理,这正是管理层安身立命的法宝。“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讲的是要努力工作,不可懈怠,以事一人,在企业就是要以董事长为中心来开展工作。这个道理并非人人都懂,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企业做高管,能力很强,因为业务关系和其他企业老板有业务接触,对方也很欣赏他的才干,结果把持不住给人家做兼职、搞代理,最后被原来的老板给解聘了,想去投靠他兼职的公司,结果人家也不敢重用他。所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唯利是图,在什么位置上就有那个位置上的道,你不上道,没人敢重用你。卿大夫之孝,重在“修身”。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的故事: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孝经第十讲 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