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课件.doc_第1页
发展心理学课件.doc_第2页
发展心理学课件.doc_第3页
发展心理学课件.doc_第4页
发展心理学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课件杨晓梅 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第二单元 简史第三单元 研究方法第四单元 相关理论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你认为本门课程研究什么?一、心理发展的内涵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方向性和顺序性2、不平衡性3、普遍性和差异性4、增长和衰退的统一5、连续性和阶段性 对我们的提醒?(备注)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一)准备阶段(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创始人:德国普莱尔 1882年儿童心理(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儿童心理科学研究的真正奠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复演说”“人格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发生认识论”二、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发展的演变 20世纪后半期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3、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确定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优点: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缺点:看不到同一个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纵向研究优点:可较系统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阶段性特征缺点:时间太长,对象常常流失,样本不能始终保持完整;同一被试反复测验容易产生练习、学习效应。、交叉设计第四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一、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制约因素(一)单因素:“非此即彼” 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尔登。 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二)二因素论:二者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德国的施太伦(三)相互作用论: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瑞士的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二、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人类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第一,人类心理的发展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发生认识论皮亚杰(Piaget , Jean 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长期担任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局长(1929-1967)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之职。路线:通过对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研究,揭示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2、心理发展建构说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必要条件 经验因素: 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平衡: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的因素 4、心理发展阶段说观点: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有独特典型特征;各阶段发展次序固定;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积累,并被后一阶段包含和融合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形成动作思维2、前运算阶段(27岁):形成表象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成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运用假设进行思维感知运算阶段(02岁)主要靠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经验(手、嘴)对应的教育模式为“主体活动,感知中学”; 年龄稍大(912月)的儿童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感兴趣的玩具前运算阶段(26、7岁)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对应的教育模式为“游戏为主,从玩中学”; 皮亚杰智力发展阶段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对应的教育模式为“形象为主,具体地学”或“情景交融,直观地学”;皮亚杰智力发展阶段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 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对应的教育模式为“抽象为主,形式地学”或“逻辑为主,历史地学”。5、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1932年出版儿童的道德判断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7岁)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712岁) 二、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rikson 1902-1994)新精神分析代表,生于德国,1939年入美国籍,1961年后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心理社会发展论创始人人格发展(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备注)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特点考虑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阶段性和连续行统一人格发展是延续一生的进程二维性: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A.Bandura) 1925年生于加拿大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发展观点: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社会学习论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 人的内部因素、行为、环境2、观察学习: 示范行为、替代强化、间接学习3、主体的自我调节 强调人的积极主动性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低级心理、高级心理心理发展不是受生物进化规律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制约;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不断内化的过程。2、心理发展观 P192 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 成人帮助解决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生物成熟 心理机能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曾经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事认知道德发展研究。 “海因兹偷药” 柯尔伯特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主要内容:动作、认知、社会性、心理卫生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无条件发射 条件反射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源泉或前提 外部表现 促进空间认知 促进社会交往二、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整体向分化不随意向随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简单复杂原则三、婴儿主要动作发展(一)手的抓握动作心灵手巧 意义(二)独立行走 意义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 适应力 优先注视范式生来具有(二)视觉的发展(三)听觉的发展(四)味觉、嗅觉和肤觉 味觉是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五)空间知觉的发展1、形状2、深度3、方位 吉布森.视崖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感统训练二、记忆的发展03月:10天,30天36月:长时记忆612月:认生;模仿12月以后:延迟模仿 三、思维的发展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行动思维特点:四、言语的发展(一)语言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论: 代表: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强化论:语言的获得是强化的结果。社会学习论:婴儿语言的获得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一定即时表现,它可以有一定的创造性和选择性。2、乔姆斯基的先天成熟论转换生成理论:人类具有先天的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即“语言获得装置”(LAD)。外界提供原始的语言材料,语言装置对之进行加工,获得语言中的句法规则,转换生成内在的语法体系。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二)婴儿言语发展的特点1、语言的发展语言感知和发音 掌握母语全部发音时间:2、词汇的发展第一批词汇获得时间:3、句法的发展获得母语语法的关键期: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情绪的发展 初生婴儿有情绪反应吗?情绪是天生的吗?(一)笑的发展 阶段 社会性微笑(二)哭的发展 啼哭的原因(三)恐惧的发展 类型二、气质托马斯、切斯的类型说容易型 困难型 迟缓型 四、社会性依恋(一)发展阶段鲍尔比 无差别、有差别、特殊情感连接阶段(二)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一)主体我的发展 (515月)8月前儿童没有自我认知。1215月主体我明确 (二)客体我的发展 (1524月)四、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 母乳喂养的意义、添加辅食月龄二、关注情感需求,建立 安全型依恋三、针对不同气质,积极 对待婴儿四、促进婴儿认知活动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6岁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精力过剩、精神分析、练习、复演、娱乐、认知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一)儿童游戏的特点1、婴儿游戏的特点:成人儿童;实物;模仿2、幼儿游戏的特点:象征性(特点)3、儿童游戏的特点:规则性(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的意义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言语的发展幼儿期词汇量增加最快,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一)词汇的发展(二)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简单句复合句2、从陈述句多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修饰句4、句子长度的变化(单位:词)(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对话语向独白语2、情境语向联贯语二、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和有意;机械与意义;形象与词语(三)记忆策略形成5岁前;57岁;10岁后幼儿能用的策略:视觉复述;特征定位;复述三、思维的发展 前运算具体形象为主(一)主要特点(二)抽向逻辑思维初步发展1、幼儿提问类型变化是什么 为什么(探索本质)2、幼儿概括能力发展 5、6岁已具有某种推理力第三单元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一)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内在品质评价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初步客观性评价(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较低水平 45岁是自控力发展的转折期二、道德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攻击行为(侵犯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措施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形成理论四、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交往的意义: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自我概念归属、尊重的需要人格培养 五、第一反抗期:3、4岁 父母的应对策略第四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游戏同伴交往良好习惯独立性培养第四节 童年期的发展 712岁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间接经验的阶段2.在教师指导下进行3.被动性和强制性二、学习兴趣的发展p213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广度的增加 数广已接近成年人(二)记忆发展的特点 、有意记忆迅速发展(无意记忆) 、意义记忆逐步发展(机械记忆) 、抽象记忆出版发展(形象记忆)(三)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复述、组织(归类、系列化)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弗拉维尔1、关于自我2、关于记忆任务3、关于记忆策略二、思维的发展 具体运算-特点:p215(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特点1、质变的过程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3、10岁左右是转折期:形象向抽象(二)思维形式发展特点(关键时间?)1、概括力:直观形象、形象抽象、初步本质抽象2、推理力:演绎、归纳、类比3、新的思维结构形成:守恒、可逆性、补偿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序列化第三单元 童年期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概念 小学儿童的自我描述从比较具体的外显行为的向比较抽象的心理世界(品质、人际等)的描述发展。(二)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的增高批判性提高内容扩大、深化(身体我、活动的我、社会我和心理我)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发展。稳定性逐渐加强。二、亲子关系的发展首先,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一方面,儿童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有所减少。其次,在小学时期,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再次,在小学期间,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三阶段模式P219)四、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受欢迎不受欢迎受忽视(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1、依从性集合关系2、平行性关系期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四、友谊的建立童年期重视友谊的意义:(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220(二)影响儿童择友的因素 五、欺负与被欺负欺负发生的原因 第四单元 童年期心理卫生学会学习(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良好品行:根据不同年龄区别对待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1、12-15、16岁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一、生理发育高峰(一)身体外型-第二加速期 身高、体重、头面部(二)生理机能的变化加强(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器官、第二性征、性机能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的矛盾3、心理闭锁与开放性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生记忆容量最高(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1、意义记忆+机械记忆 2、多方面记忆效果达到最佳期(形象、抽象) 3、有效运用记忆策略二、思维的发展(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二)思维形式和内容分离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发展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表现227:关注自己、假象观众、独特的我二、情绪变化特点不能自控的波动;青春期躁动三、第二反抗期表现形式 原因228四、人际关系的发展同伴、父母、教师第四单元 青春期心理卫生一、青春期性教育性知识;异性交往;手淫二、尊重其独立意识父母要把握的要点:三、帮其学会调节情绪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82235岁生理成熟社会生活成熟又称青年后期、成年初期斯普兰格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 :“第二次诞生”埃里克森: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人生理完全成熟年龄:22岁生理发展黄金时期:2235岁心智活动效率最高水平(心理机能经验水平)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三、生活间扩大四、开始恋爱、结婚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一、智力的发展上升至25岁高峰,然后下降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二、思维的发展知识的获得转向知识的应用帕瑞:思维发展三阶段二元论;相对论;约定性拉勃维维夫 :实用性思维(变通性)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中心 客观最主要特点:发现自我,关心自我存在自我意识还不稳定:自我接纳、否定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青春早期萌芽;高中阶段发展;大学阶段逐渐成熟(二)影响人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因素个体成熟;社会影响;个体经理及生活事件三、亲密感的建立 恋爱、对婚姻的适应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与父母等家庭成员;与朋友五、职业适应 影响青年职业选择的因素:235 生涯规划 青年参加工作的过程阶段:试验、稳定阶段六、人格的变化-成熟宜人性、责任心、自信、自尊、独立性、成就定向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35-60岁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是生命过程由盛转衰的转折期一、身体变化各组织器官由盛趋衰生理功能开始下降二、更年期女性更年期:45-55 8-12年男性更年期; 第三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