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答案.doc_第1页
期中考答案.doc_第2页
期中考答案.doc_第3页
期中考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溪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一卷 选择题(共36分)选择题共15题,其中19题,每题2分;1015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选。项中“告诉”是指申诉。项“殷勤”是指情意深厚诚挚,而非今义中的热情周到。项中的“情话”是指知心的话,不是今义中的情人间的深情的话语。项“踯躅”是指徘徊不前,古今义同。2.选。项中的“寻”都是“不久”之意。3.选。均为意动用法。项无活用。4.选。鲍诗 “人生亦有命”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愤激,而李诗坚信未来的美好。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5.选。李诗蕴意也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心路历程同样曲折婉转。6.选。有纠纷的是吴荪甫和赵伯韬。7.选。事情发生在复活节。8.选。文中的“乐”指音乐,不是指快乐。如乐何,怎么能真正运用音乐呢。9.选。孟子没有说要委曲求全,敬畏大国。该敬畏的是天理威严。10.C。该题难度较小,“普遍适用”,夸大其词。11.D。 A项“走得更远”并不能说明是“发展了”。 B项说“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从第五段中可以找到根据,但说他“通过试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是引申不当。C项“找到了”与文末“如果真是这样”不一致。该题难度较大,考生一定要把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五段结合起来阅读。12.B.弦论主要理论根据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13.C见,第一人物代词,我。14.D全都说明白居易与元稹深情厚谊的有。15.D修缮香山寺的功德,是清闲上人及白居易的主观愿望,寄寓的是对亡友的祝福和深切的缅怀之情。这种愿望并不能等同于事实。第二卷 主观题(共114分)16.(1)洞庭波兮木叶下(2)沅有芷兮澧有兰(3)隔叶黄鹂空好音(4)千载谁堪伯仲间(5)安能行叹复坐愁(6)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17.(1)直到现在七八年了,我有幸成为这一方山水的主人,这是我偿还、回报最初心愿的时候了。(得分点:“迨”等到、直到;“复”,回复、回报;“始”,最初;“秋”,时候,时机。以上实词1字1分,语言流畅1分)(2)读书人、佛门弟子们突然之间有消除怨恨、洗刷耻辱的感觉。(得分点:“士君子”,读书人;“豁然”,突然;“释”消除;“憾”,怨恨。以上1词1分)【参考译文】洛阳城四方郊野,山水景观的壮丽,当推龙门为第一。龙门十座寺庙,观赏游览的最佳处,又当推香山寺为第一。但香山寺衰败已久了,楼台亭谢崩颓,佛像僧人(无庇护之所)显露于外。读书人看了很惋惜,我也很惋惜。佛门弟之以之为耻,我也以之为耻。近来我担任庶子、宾客分管东都洛阳时,本性喜欢安闲地四处游览,名胜古迹,没有不全部游览过的。每次到了这座寺庙,我都有激愤地想要修葺完善的愿望。至今七八年了,我有幸成为这一方山水的主人,这是我偿还最初心意,报答原来愿望的时候了。这好像有因缘际会似的,最终果真做成了这件事。哎,我早年和已去世的相国元微之在患难之际结交,就一同醉心于注重因果的佛法之中。去年秋天,元微之临死之际,将墓志文托付给我。之后元稹的老仆,描述他们家的奴婢、车马、绫帛以及银制的马鞍、玉制的绶带等物,价值约为六七十万,作为我写墓志文的谢礼,拿来送给我。我想起与元稹平生的情分,墓志文我不该推辞,而谢礼则不应接受。从秦地到洛阳,(他)往返多次,最终不能够推辞,我就回转施舍给这座寺庙。于是就请慈悲智慧的清闲和尚来主持这件事,又命令严谨干练的将士负责修缮的事。最初修建了一座寺前亭,一座登寺桥,七间连桥廊。接下来修建了一座石楼,一座连楼,六间连廊。再接下来修建了十一间东佛龛大屋。再接下修建了一座南宾院堂,其余大大小小共七间的房子。凡是支撑损坏的,补全缺漏的,垒建毁坏的,遮盖罅漏的,以及粉刷、涂饰的工作都一定要做得精良。每天都在加紧修葺,过了三个月就完成了。于是佛龛佛像就没有了干燥、受潮、倒塌、破裂的危险,寺里的僧人有了往返、静坐的安身之地。游览的人有了休息之所,观赏的人有了纵目远望之地。阙塞的景色,龙潭的景象,香山的泉石,石楼的风月,令往来游观的人耳目一新。读书人、佛门弟子们有突然之间消除怨恨、洗刷耻辱的感觉。清闲上人和我及元稹都是老朋友,彼此的交情及誓愿力,都很清楚。感念逝者与来者,他高兴地赞叹道:“凡是修缮佛寺的利益,都称作功德。而这些功德,应归功给元稹。他这样做,一定能够让他消灭前世注定的灾殃,获得阴德的。”我回应说:“啊,趁着这样的功德,怎知来世我们不和元稹于这一方土地上,再结后缘呢?趁这个机会推行愿力,怎么他生我们不和元稹又在这座寺庙里一起游览?”话说到这里,眼泪就流了下来。唐朝大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府尹、太原人白居易记。18.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每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一处扣1分,共3分)译文:人要蕴蓄才德,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古圣先贤的言、行才能成其大。从圣贤伟大的事迹,以观其利用之道;藉圣贤不朽的言论,以求其立言之意。默识古圣先贤的言行而实得之,并融会贯通,以蓄成其善德。”19.(1)虚写。(2)示例一:赞同。因为白诗只描写了江南特有的明丽风景,而皇甫诗不仅描摹了江南代表性的景物,而且刻画了江南人诗意的生活片段,揭示了江南特有的风景美、风情美、人情美,内容更丰富,更令人回味。示例二:赞同。白诗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江南的喜爱之情,感情直露;而皇甫诗则寓情于景,情感表达委婉含蓄,读后余味更长。也可不赞同,谈之成理即可。附梦江南鉴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白香山词之警策也,景色是何等的鲜明,情调是何等的亢爽!相比之下,此篇显得凄迷、柔婉,又是一种境界“山色空濛雨亦奇”,换句话说,也就是“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俞陛云唐词选释评语)。烟水氤氲,山色空濛,美就美在“朦胧”。能赏“朦胧”之美,然后可以读此词。“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夜,已经很深了。兰烛烧残,烧焦了的烛灺无人为剪,自拳自垂自落,余光摇曳不定。屏风上猩红色的美人蕉花,也随之黯然,模糊不清了。这光景自然是一片朦胧。词人就在这一片朦胧中进入了梦乡。以下三句,便转写梦境。“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梅子黄时雨如雾”(宋寇准诗句),雨帘掩蔽下的江船是朦胧的,雨帘掩蔽下的驿、桥乃至桥上之人也是朦胧的。而这一切连同雨帘,又笼罩在夜幕之中。而这一切连同雨帘,连同夜幕,又隐没在梦云缥缈之中。雨朦胧,夜朦胧,梦朦胧,朦胧而至于三重,真可谓极迷离倘恍之致了。还有那笛声,那人语。笛声如在明月静夜高楼,当然清越、浏亮,但在潇潇夜雨江船,却不免呜呜然,闷闷然。人语如于万籁俱寂中侧耳谛听,虽则细细焉,絮絮焉,也还清晰可闻,但一经与雨声、笛声相混,便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若有而若无了。词中诉诸读者的这些听觉印象倘若转换为视觉形象,仍然不外乎那两个字“朦胧”。皇甫松这首词之美在“朦胧”,是指它的气象“朦胧”,境界“朦胧”。就语句而言,她字字如在目前,一点也不流于“晦涩”的。披文见情,一读便知词人曾经在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生活和漫游过,江南水乡的旖旎风情给他留下了永远也不能够忘怀的美好记忆,使他朝思暮想,使他魂牵梦萦,终至满怀深情地飞动彩笔,写出了风流千古的清辞丽句。但“一读便知”却并不等于“一览无余”,细细吟味,全词还是很蕴藉、很耐咀嚼的。具体地说,上两句只写烛残屏暗,而词人在入梦前有一长段时间的展转反侧,居然可知;下三句只写梦中之愉悦,而词人醒时之惆怅又可于言外得之。凡此都是藏锋未露的含蓄之笔,不应草草看过。除此之外,更有一桩费人思量之事,那就是此篇的主旨究为怀念江南之地呢,还是怀念江南之人?或者,怀地、怀人,兼而有之?笔者以为,作既怀其地、又怀其人,而以怀人为主理解,可能更接近事实。如果孤立地看这一篇,也许大多数读者都会倾向于“怀地”说。但应该十分注意,词人写了章法大致相同的两首梦江南,她们当是一对姊妹篇。据第二首中“梦见秣陵惆怅事,双髻坐吹笙”云云推断,则此篇所写,似乎也是当年“秣陵”(今江苏南京)之事;“人语驿边桥”之“人”,或者就是词人自己和他所钟情的那位梳着“双髻”的姑娘(“双髻”,表明她还是待嫁的少女,当是一名雏妓)吧?按照两首词中交代的节令,此篇所梦为“梅熟日”,亦即农历四、五月间;而下篇所梦则为“桃花柳絮满江城”时,亦即暮春三月。若依时间顺序编排,那么下篇应前而此篇应后,互相调换一下位置。果然如此,则“楼上寝”阕既已明白点出具体之地“秣陵”与具体之人“双髻”少女,此篇就不必重出了,其所以泛称“江南”而泛言“人语”的缘故,岂在此乎?20.。项以麦子的成熟过程与土布的形成过程作比较,具体、形象地展现出土布形成的复杂和艰辛。项织得粗厚,一律染成黑色是为了耐磨耐脏,方便劳动,符合乡村的审美标准。21.(1)通过母亲从积攒棉花到织成土布那漫长的二三年间的千辛万苦的记述,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坚韧。(2)通过写土布如云锦般的美丽,以及对作者今天的诗歌创作的启迪,表现母亲的心灵手巧、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和想象力。(3)通过母亲“把柔软的棉线,一根根浆得硬锃锃地”的记述,写出了母亲聪明而富有智慧。(写出两点即可)22.这三者的主题,作品兼而有之。“在我的身体成长的简史中”,土布衣裳给了我“一定的体面”,令我感恩;土布衣裳的制作凝聚了母亲的艰辛、劳顿,纪录了母亲“给予我的那份爱”,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怀念;土布的制作与“我对乡土的感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土布的制作程序展示的是一种原始的乡土文化,更凝聚着作者对母亲、对流逝的岁月、对故乡浓烈的情怀。(择其一而论,言之成理也可)23.(1)下联:旗扬万里雄风(2)才识贯中西。24.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汉语能力测试”十分必要。首先,学校应试教育中单纯的知识性记忆使得人们缺乏对汉语学习的热情,更感受不到积淀了几千年的汉语文化;其次,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母语亟待“拯救”;再次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